意拳养生桩立禅养生桩怎么收费

[经典]立禅诀——混元桩心法
&&&&【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 《[经典]立禅诀——混元桩心法》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偶在一个抄本上见到立禅诀,曰:此乃太极混元桩之真诀。诀曰:脚踏地,头顶天,十指空中悬,口口口口口。空胸下气,垂肘塌肩,提肛头,舌顶呼吸在丹田。入息要谨记,宜增不宜减,行之勿过力,获益实非浅。下面注曰:口口口口口者,不知因残未记亦或被传抄者隐去。先人传遗,弗敢为续,恐违真意耳。&&&&将此诀问师,师阅一笑我亦有一诀。信口吟来七绝一首:顶天立地十指悬,运气行意在丹田。立颈沉肩虚胸怀,入息渐增不稍减。问所缺五字是否行意在丹田,师笑而不言。试想,道家练丹以丹田为炉,气之运化,尽在丹田。行意在丹田填此五空,倒是十分切合真诀之意。&&&&将真诀与七绝比较,前者通俗易懂,步步叙来;后者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两诀意几相近,是修习混元桩的心诀。细品两诀,前段部分记叙的出悬十指外,是一般行功要旨,而后段入息要自记,宜增不宜减。及入息渐增不稍减则是修习混元桩的关键。息,不呼吸。是呼出后到吸之间的呼吸停滞时间,用息来逐步激活肌体的潜能。胎息法就是逐步延长息的时间来激发毛发呼吸皮肤呼吸。 胎息是静修、调息,或坐或卧均可。混元桩是立修,站的是太极,运的是乾坤,以静求动。方法不一,目的不一,功果自然不一。&&&&修习混元桩各武术流派都很看重,都有自己的一套混元功法修炼方式。立禅诀想必是佛家传来,不然怎叫禅?混元桩站着练,当然是立禅了。姑妄论之。作为太极修炼,不论是养生修身,还是求得武功,站太极混元桩是绝佳的途径之一。&&&&【66提示】如页面失效,请百度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转载]意拳明家王继祥禅法谈养生桩
养生桩也很简单,是入门的东西,是芗老结合心意(行意)桩法、黄帝内经、少林立禅功所创,但就是这个桩法,当年治好了我多年的疾病,也是功力大增,受益良多。我就先就从禅法角度简单说说当年所练的感觉与体会。
我所学养生桩桩功从禅法(心法)角度看有四个阶段,即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现只想结合自己修炼过程,谈谈初禅阶段感受,其他阶段,不敢妄谈。
在初禅阶段,功法上大体有四五个阶段,或四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粗住”,第二层次为“细住”,第三层次为“欲界定”,第四为“未到地定”,第五为“色定“。我的感觉,第一层次最难达到,尤其站中低桩,我学功时站的是略低于高桩的中桩,因有机缘,有幸冲过这一关。第一层次要求身体端正、收心、放松、调和气息、心神不散乱,逐渐虚凝、舒适得力。这是初入定最初发相,名“粗住”。这是一个痛苦过程,不说收心入静,只是要达到舒适得力,就比较困难。许多人常常站20-30分钟因忍受不了腿部酸痛而放弃,没有冲过假疲劳关。在此阶段以前,我感觉最好的心法就是坚持,只管按老师要求去站,不要看书、找秘诀,看也没用,懂也是似是而非。只有冲过疲劳关,达到舒适得力,感到即使站更长时间也不觉酸痛才能初步得到站桩乐趣。当达到这一阶段后,继续训练,逐渐既能进入第二阶段“细住”,即心澄静安稳、外不缘内,内不缘外,心俞凝俞细,头部非常通畅,身体自然端直,有如有物扶持自己身体,心十分收敛,集中于一境而不散乱,也不昏沉,继之出现澄静状态。若住于定,便不疲倦,身体也没有痛苦,极为轻松,名为“好持法”,若是练功不当,身心用力,极易出现不自在,四肢疼痛麻痹、颈部坚凝,名为“恶持法”。到了桩功第二阶段,就能得到桩功的甜蜜境界了。此时身体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在气功中被称为气感。气感一般先由手上身,当手臂有气感,就觉得手臂不论抬多高,多长时间都似乎有物托着不觉累。身体有气感后,身体觉得会被空气粘住的真实感受,周身被大气包裹,舒适无比,一下子站2个钟头也不觉累。气感一出,如身体有病的人,一般的病会自然痊愈,初步出现身体的自然触觉反应,有初步自然抗打能力(这是亲身体验),但据说重病者此时可能要有疾病反应,有反复。此时师傅要求我对气感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执着容易走向“恶持法”。因此时人处于放松的心境是无欲无求的,桩功中的各种桩态,只是练功途中美景,不可留住于此。
当进入“好持法”桩态,继续锻炼,加以时日(因人而异)即可进入第三层次,此时心地豁然开朗,而有灵静感觉,反观自身有如云影一般,不能看出自身轮廓,有极爽快心情,但尚未忘却身心,这便是初禅前的第三层次,名为“欲界定”。
在此层次基础上,继续练功,加以时日(因人而异,我大约经过了一个月),便可到达第四层次,即“未到地定”,此时,心境茫茫漫漫,没有边际,身心泯泯虚豁,忽失欲界之身。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自己独在天地之外,非常空明灵净安稳。此时也常有趣闻,如记得在鞍山一次站桩时,可能手部没充分放松吧,只孤零零感到两只手飘在空中,人如融化空中一般,很有意思。
进入此层次,再经一日或成年累月(我大约是经3个月左右),就可进入第五层次,到“色定”阶段,,接近初禅。开始出现各种:“触”。其实就“触”而言,在有气感后就有“麻热胀三触,但还不算真正的“触”,只有到了第五层次据心法所言,可有八触十功德,但我只感受到其中一部分,没有都感受到,但感受到在八触十功德之外还有许多“触”。此时感觉气象万千,难以笔墨形容。按心法,有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八触。其感受一般舒适为正,难忍难受为邪,具体不再详述。八触之外复有八触,猗、冷、热、浮、沉、坚、软,与前八触合为十六触。我没都感受到,但还感到有“大触”,身如巨人,雾触:身如雾化;小触等。伴随八触,每一触都有十功德,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十六触共160功德。其中“空”心地全空,逍遥而不感觉障碍为正,全无知觉为邪,“明”似..........,等等。对这些感觉,我感到时有时无,似是而非,感触不深,此时写信请教师傅,师傅一再强调:各种感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甜蜜与美景,切忌流于虚幻而走向神秘、要切实。
据心法,再后,即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之后还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心法,不同的感受、情况有不同的调节法,需因人因当时情况而指导,在“语人以规矩”的基础上是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上面是从心法上讲,从练法上讲:比如:老师让你站抱球桩,抱球是假借,但必须是假借真练,待你真的把球抱住之后(有真实的意感),才会叫你体会球得弹性、风中抱球、不把球压扁,又不让球吹走,外力与风浪向球扑来时怎么使球不被冲走、压爆........最后还要把这些“有意求”的丢掉,体会有意与无意间的、似有似无间的感觉。一个抱球桩,就可以体验一辈子,练一辈子,就可以让你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而且不是表面懂,是知行合一。但如果你没练,你球还没有抱住,告诉你后面的你怎么懂?如果练了又怎会得到意拳函授、图书空洞的结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门外汉谈意拳(1)
  门外汉谈意拳作为意拳门外汉,虽然还没有入门,但我曾恍惚看见过意拳门墙,就先从入门谈起吧。0E"l关于拳学的入门标准,非常认同一个朋友的看法,那就是“以观知人,自能分辨”。“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对方胜你。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Pja在这里我是借用了一个朋友的观点,之所以借用,就是我认为他说得对。根据这一观点,拳学只有两层功夫:一个是入门前,一个是入门后。也就是门外汉和门内人两个层次。门外汉,可以是拳学的热衷人,爱好者,意拳高手,还可能是意拳名人,也可能被称为意拳大师。他们多年年不断,打拳教拳。却实际落不到实处,只能人言亦言,以讹传讹。门内人,亦可能屡战屡败,口不善言,手不摄位。却能时新日新,不断进步,假以时日,自成一家。这是因为入门前需要明师教导:查功、喂劲、讲理、辩非。师傅领进门后就修行在个人了,入门之后,心中有了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极星,已经众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别了。R从意拳角度看,怎样的体认才算入门、什么时候才入了门了?这当然得从桩功上去体认了。从意拳桩功的状态上讲,按少林“立禅功“境界与层次要求,起码要达到初禅的层次才有入门的希望。我过去从禅学角度谈过对养生桩的体认,原点先生也有这方面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王选杰大师曾说过,“站桩能够站到舒适得力“才有入门的希望。也就是说桩功要站透,突破后天肌肉、筋骨紧张用力习惯,突破疲劳关,得到先天良能渐发的那个“习之甜蜜、舒适得力”的东西,使得肌肉筋骨能松松紧紧不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就离入门不远了。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能感觉人的“潜能渐发“的存在,感觉到意拳的“意“,进而可以“得意忘形”,但由于“意形合一”,你就能有什么“意”就可以“象”什么“形”(以意象形),有什么形就能得到什么意(以形会意),这时你就能理解意拳的“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了,就能得到意拳的那个甜蜜的妙韵,那个习之愉快的先天潜能,等这些以神意为主导的东西。有了它,就有了指路明灯,此时你才能真正体认到什么法、什么招、什么姿势都不重要了,都可以丢弃了,可以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了,因为有了那个东西,不求它也“似”,而且是真正的“似”,是你自己的“似”,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形似,这是你打的的才是你的意拳,象迷糊先生讲的,是“穿得自己的衣服”。9EuhAV站桩占到舒适得力,得意忘形,不是靠耗时间那种高高的没有运动量的桩功就能达到的,没有运动量的桩得到的假的舒适得力,就是你练对了,你锻炼的也只是神意,虽然也很高妙,但仅为“穷理尽性”而已,不易达到意形合一,得意忘形的状态。“得意忘形”也很微妙,忘形了,感觉不到形的束缚了,就像善泳者忘水,善拳者忘拳,恍兮惚兮的你就虽然感觉只有神意了,但此时神即是形,意即是力,意力合一也。此时也不是“形”真的忘了,真忘了就流入昏沉,要似忘非忘,勿忘勿助,你真的去找,“形”是肯定能找到的。fG[E~功只有到了这样的状态,才可以练意,才叫意拳,才可以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才可以开发本能力,开发先天的潜能,把人的综合能力推到极限,才可以有达到技艺升华的希望,才能心有灵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才能理解前人的功夫确不虚言3?入门后,什么层次高低、手法多寡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追求的是拳的本质,不能拘泥于名相,就像迷糊先生说的,入门后,大家水平有高低,体认有差异,但见解无等差,早晚归于一处,不必强分了。wA我在前些日子的“门外汉谈意拳之一---意拳入门”中提到,当你能够真正地把握“意”之后,就接近入门了,也就是说已经一条腿迈进门里了,因为此时知“意”了,可以用意指导练拳了,也就可以修行在个人了,此时“意”就是你练拳的指路明灯,你就可以练意拳了。我认为这是意拳入门的关键。oihUi很难想象,不懂“意”,不能得“意”的人能够真正地理解“意拳”,所以我认为练意拳的人首先应该研究“意”,应该比其他拳派的人更懂“意”。[tx功夫天下 -- 功夫天下,汇集天下功夫  d不知道意拳名门正派的正宗真传是怎样把握“意”的,是怎样认识“意”的,可能是保密的原因吧,不知道为什么很少看到意拳大师全面的、透彻的谈过“意”,要知道芗老曾明确的说过“拳拳服膺谓之拳”,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把握住心意去练拳才是拳,这已经把意提到了至高的层次,但不知为何,看到一些练意拳的朋友好像连“拳拳服膺”都不懂是什么意思。(《中庸》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拳拳,为总持之意。膺指心胸上之虚穴,此处指为心意,暗含虚空之意)w GZ不仅意拳,很多的拳都是很重心意的,意拳前身干脆就叫心意拳,形意拳,太极拳也已用意不用力为原则,意确实需要我们讨论讨论。(0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转载]意拳明家王继祥禅法谈养生桩
养生桩也很简单,是入门的东西,是芗老结合心意(行意)桩法、黄帝内经、少林立禅功所创,但就是这个桩法,当年治好了我多年的疾病,也是功力大增,受益良多。我就先就从禅法角度简单说说当年所练的感觉与体会。
我所学养生桩桩功从禅法(心法)角度看有四个阶段,即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现只想结合自己修炼过程,谈谈初禅阶段感受,其他阶段,不敢妄谈。
在初禅阶段,功法上大体有四五个阶段,或四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粗住”,第二层次为“细住”,第三层次为“欲界定”,第四为“未到地定”,第五为“色定“。我的感觉,第一层次最难达到,尤其站中低桩,我学功时站的是略低于高桩的中桩,因有机缘,有幸冲过这一关。第一层次要求身体端正、收心、放松、调和气息、心神不散乱,逐渐虚凝、舒适得力。这是初入定最初发相,名“粗住”。这是一个痛苦过程,不说收心入静,只是要达到舒适得力,就比较困难。许多人常常站20-30分钟因忍受不了腿部酸痛而放弃,没有冲过假疲劳关。在此阶段以前,我感觉最好的心法就是坚持,只管按老师要求去站,不要看书、找秘诀,看也没用,懂也是似是而非。只有冲过疲劳关,达到舒适得力,感到即使站更长时间也不觉酸痛才能初步得到站桩乐趣。当达到这一阶段后,继续训练,逐渐既能进入第二阶段“细住”,即心澄静安稳、外不缘内,内不缘外,心俞凝俞细,头部非常通畅,身体自然端直,有如有物扶持自己身体,心十分收敛,集中于一境而不散乱,也不昏沉,继之出现澄静状态。若住于定,便不疲倦,身体也没有痛苦,极为轻松,名为“好持法”,若是练功不当,身心用力,极易出现不自在,四肢疼痛麻痹、颈部坚凝,名为“恶持法”。到了桩功第二阶段,就能得到桩功的甜蜜境界了。此时身体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在气功中被称为气感。气感一般先由手上身,当手臂有气感,就觉得手臂不论抬多高,多长时间都似乎有物托着不觉累。身体有气感后,身体觉得会被空气粘住的真实感受,周身被大气包裹,舒适无比,一下子站2个钟头也不觉累。气感一出,如身体有病的人,一般的病会自然痊愈,初步出现身体的自然触觉反应,有初步自然抗打能力(这是亲身体验),但据说重病者此时可能要有疾病反应,有反复。此时师傅要求我对气感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执着容易走向“恶持法”。因此时人处于放松的心境是无欲无求的,桩功中的各种桩态,只是练功途中美景,不可留住于此。
当进入“好持法”桩态,继续锻炼,加以时日(因人而异)即可进入第三层次,此时心地豁然开朗,而有灵静感觉,反观自身有如云影一般,不能看出自身轮廓,有极爽快心情,但尚未忘却身心,这便是初禅前的第三层次,名为“欲界定”。
在此层次基础上,继续练功,加以时日(因人而异,我大约经过了一个月),便可到达第四层次,即“未到地定”,此时,心境茫茫漫漫,没有边际,身心泯泯虚豁,忽失欲界之身。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自己独在天地之外,非常空明灵净安稳。此时也常有趣闻,如记得在鞍山一次站桩时,可能手部没充分放松吧,只孤零零感到两只手飘在空中,人如融化空中一般,很有意思。
进入此层次,再经一日或成年累月(我大约是经3个月左右),就可进入第五层次,到“色定”阶段,,接近初禅。开始出现各种:“触”。其实就“触”而言,在有气感后就有“麻热胀三触,但还不算真正的“触”,只有到了第五层次据心法所言,可有八触十功德,但我只感受到其中一部分,没有都感受到,但感受到在八触十功德之外还有许多“触”。此时感觉气象万千,难以笔墨形容。按心法,有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八触。其感受一般舒适为正,难忍难受为邪,具体不再详述。八触之外复有八触,猗、冷、热、浮、沉、坚、软,与前八触合为十六触。我没都感受到,但还感到有“大触”,身如巨人,雾触:身如雾化;小触等。伴随八触,每一触都有十功德,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十六触共160功德。其中“空”心地全空,逍遥而不感觉障碍为正,全无知觉为邪,“明”似..........,等等。对这些感觉,我感到时有时无,似是而非,感触不深,此时写信请教师傅,师傅一再强调:各种感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着甜蜜与美景,切忌流于虚幻而走向神秘、要切实。
据心法,再后,即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之后还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心法,不同的感受、情况有不同的调节法,需因人因当时情况而指导,在“语人以规矩”的基础上是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上面是从心法上讲,从练法上讲:比如:老师让你站抱球桩,抱球是假借,但必须是假借真练,待你真的把球抱住之后(有真实的意感),才会叫你体会球得弹性、风中抱球、不把球压扁,又不让球吹走,外力与风浪向球扑来时怎么使球不被冲走、压爆........最后还要把这些“有意求”的丢掉,体会有意与无意间的、似有似无间的感觉。一个抱球桩,就可以体验一辈子,练一辈子,就可以让你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而且不是表面懂,是知行合一。但如果你没练,你球还没有抱住,告诉你后面的你怎么懂?如果练了又怎会得到意拳函授、图书空洞的结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拳站桩功的三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