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做拉韧带能长高吗动作第二天 国窝淋巴会疼走不了路是怎么回事

左上锁骨窝里面忽然发现有像淋巴结一样的东西,两三个吧,摸起来硬的,但是不疼,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左上锁骨窝里面忽然发现有像淋巴结一样的东西,两三个吧,摸起来硬的,但是不疼,怎么回事
昨天忽穿虎扁臼壮铰憋歇铂忙然发现的,按它它不跑,也不疼。说是这个位置的淋巴结不是有好多原因吗?但是没有别的症状,是怎么回事啊?只是单纯的发炎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以到医院取点做病理。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淋巴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产后第二天,左侧切 一直右侧卧位,发现右侧嘎吱窝有一个包块,手捏就疼,是淋巴结肿大还是蹿奶了?_百度知道
问:产后第二天,左侧切 一直右侧卧位,发现右侧嘎吱窝有一个包块,手捏就疼,是淋巴结肿大还是蹿奶了?
后第二天?,左侧切
一直右侧卧位,手捏就疼,发现右侧嘎吱窝有一个包块,是淋巴结肿大还是蹿奶了
来自威县贺营卫生院
你好跟你说的情况考虑是乳汁淤积或乳腺管不畅导致的,建议可以热敷患处,注意观察。
您好,根据您的以上这些内容的描述,您的情况考虑是哺乳期乳腺胀痛,局部热敷,防止脓...
如果仅仅是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没有全身如肺、骨、肝、脑等转移,不算太晚期。...
你好,你这个情况是乳房有硬块这个是奶结的问题,一般是因为有碰到压到之类的原因引起...
您好,在产后一个月易出现乳腺管不通畅,进而造成乳腺炎。根据您的情况,您有可能是奶...
您好,你的情况,如果不打算喂奶的话,建议退奶,如果乳汁淤积的话,容易形成乳腺炎的...
* 百度知道专家平台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CP,cerebral palsy,脑瘫)是指妊娠后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发育异常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听及行为异常等。
我国CP发病率约2‰ 。脑损伤是非进展性的病理表现,但
患儿如果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和训练,则其躯体症状会逐渐加重,以至错过治疗时机。其症状常在婴儿期出现,加强对高危婴儿的筛查,早期诊断后及时采用综合措施干预治疗,可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病因
易造成脑瘫的时期一般有以下三个:
1) 出生前:这是指母亲从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之前这一段时间,由于有妊娠中毒症,糖尿病、胎盘机能不全等原因造成胎儿缺氧性脑损伤。另外还有因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梅毒等造成胎盘及胎儿的感染。
2) 出生过程中: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原因有使用产钳造成的产伤、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造成缺氧,还有核黄疽等等。
3) 出生四周以内:出生后这段时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脑炎、CO2 中毒、窒息、头部外伤、麻疹、百日咳等,其后果都容易造成脑瘫。
以上这三个时间带,最容易造成脑瘫这一后果的是第 ② 个过程,也就是胎儿出生的过程中,其次是出生之前的这个过程,第三则是出生以后的这个过程。目前,在我国形成脑瘫的原因也不外乎是这些因素,其中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 ① 早产、 ⑦ 窒息、 ② 黄疽。另外产伤现在也渐渐成为造成脑瘫的一个直接因素。 具体原因包括:宫内窒息、低出生体重,早产,产时窒息,颅内出血,产伤,高胆红素血症等。
三,症状与诊断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尚不存在公认的通用标准.只能根据高危因素、运动发育落后、异常姿势、智力语言发育落后及感觉方面异常来综合判定因此。一些病情不典型病例.尤其是早期病例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旦怀疑患有脑性瘫痪,家长应带孩子在满月、3个月、半岁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脑瘫诊断需经正规医院小儿神经科或脑瘫康复科医生鉴定,必要时由课题指导组专家审核认定。严重脑瘫6个月可以做出诊断,但较轻者1岁做出诊断更为准确。
对于疑似或未确诊或轻度的脑CP(对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发现有怀疑指标如早期即出现Vojta姿势反射异常但尚不能确诊时),为了不失早期干预时机,降低医疗风险,医生可能会视为ZKS(中枢性协调障碍,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德]zentrale koordination storung)进行早期干预治疗。ZKS等于脑瘫早期,患儿有很大部分会转移到脑瘫,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正常化。但也要注意,未采用Votja姿势反应检查时不宜滥用ZKS诊断。在进行其中有一定危险性的倒位悬垂反应和Collsi垂直反应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患儿。
1, 症状及伴随症状检查
(1)脑瘫的诊断标准
①1周岁以内出现ZKS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Votja博士根据其所提出的7种姿势反应检查结果,将具有发展为脑瘫可能性的小年龄组患儿暂时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因此,这一概念特指采用Vojta 7种姿势反应检查异常的婴幼儿。
②肌张力异常:
③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
A.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给婴儿穿衣服很难将手臂插入衣袖中,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两腿交叉呈剪刀状;换尿布时难于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时,全身即僵硬呈角弓反张状。
B.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C.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D.头不稳定:如3-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E,扶站时尖足、剪刀步
同时具备① 和② 或③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
(2), 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依据(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后0-6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
① 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做弱.哺乳无力吞咽困难,易吐,闹睡,体重增加缓慢;
② 肌张力低下,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小: 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③ 肌张力亢进, 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如4个月后仍存在持握反射,3个月后拥抱反射(正常新生儿对突然用力敲击桌子可能发生拥抱动作,表现为躯干强直,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到胸前,呈拥抱状,生后三个月此反射消失)仍不消失。
④ 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6个月开始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智力低下:,不认人,不会哭;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注视手。
⑤ 痉挛发作;下肢被快速外展时内收肌痉挛
⑥ 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等。
(3) 小儿脑瘫的后半期(6-12个月)症状 ===
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则有一些其他症状表现:
①.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②.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
③.不用单手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④.手笨: 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⑤.不能独坐:6-7个月不能独坐,扶成坐位仍向后倾倒或明显拱背,7~8个月还不会爬。
⑥.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
⑦.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⑧.使用脚尖站立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⑨.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⑩.流口水及&吃手&12个月以后有诊断价值。
2, 体检(验血尿等病理方面的阳性反应)
3, 影像学辅助检查:
① 头颅CT可见脑质减少.脑室扩大,脑萎缩及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甚至大舾的发质、皮质下、基底节、中脑和小脑亦可见异常;
② 脑超声波检查.脑瘫患儿的脑部B超显示越明显.病情越严重。
③ 脑电图检查(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脑瘫合并癫痫时,脑电图异常率为40% ~9()% .而脑电地形图的异常率为82.7% 。这说明脑地形图对脑瘫的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指标。
④ 神经诱发电位:神经诱发电位从感觉方面发现患儿异常,从而为脑瘫的确定提供佐证:同时能更深层次地对患儿病情做出诊断,能更好地指导治疗
⑤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
⑥其它电生理检测: 肌电图(EMG),脑阻抗血流图(REG)
四,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技术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不等同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在干预过程中仔细观察,慎重做出诊断。要遵循诊断标准,不能将小儿脑瘫诊断扩大化。防止及诊断小龄化和扩大化,避免将疑似(存在脑瘫的高危因素及运动发育落后)脑瘫的小龄儿(0-2个月)或发育迟缓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落后)定为脑瘫。
无论是否确诊为脑瘫,只要有异常症状都应该积极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主要是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在未确诊以前,仍然可以进行对症的保守治疗。因为无论孩子是不是脑瘫,出现的一些症状仍是需要治疗的,不要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尽量早期干预,预防脑瘫发展。
1, 一般性干预措施:婴儿抚触、婴儿操指导、功能训练指导,科学育儿宣教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通过抚触可刺激婴儿大脑的发育。婴儿抚触,在新生儿期就可进行:婴儿操.生后1个月开始做,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骨骼的发育.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二者简易可行,是成本低、效益好的应用技术,被列入保健和早期干预的基本项目中。做抚触和体操的过程,也是观察婴儿运动模式和运动能力的过程,有助于神经运动异常的早期发现。
从出院后1~2周开始,在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包括认知、语言、交往能力和情感等) 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如全身按摩和被动体操,每天2次,每次5~ 15 mira 并按照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俯卧抬头、拉坐、翻身、爬、站和走的主动运动训练(参考&婴儿科学健身法&光盘统一指导)
2, 早期干预治疗:此时的训练目的是抑制异常的运动方式,改善异常的姿势,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A, 神经发育治疗(NDT) 应用球、垫、椅、骑马和游泳,以减少对关节的异常压力和预防继发的损伤和畸形。
B, Vojta方法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家长对小儿进行关键点的刺激,用以诱发反射性俯爬和反射性翻身运动,可激活正常协调的移动运动。早期的效果是改善呼吸、食量增加、睡眠安稳,以后出现姿势与运动的改善。
C, Rood刺激法利用热和冷、敲击和磨、刷肌肉、皮肤,将不同的感觉输入大脑,以达到激活和放松肌肉,发展运动和功能的目的。
D, 按摩推拿:
3, 小儿姿势异常按摩法
临床应用: 脑瘫患儿存在各种异常姿势,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通过按摩痉挛肌群,被动活动各关节,牵拉韧带肌腱,达到舒筋通脉、行气活血,缓解痉挛的目的,从而抑制及纠正各类异常姿势。
注意事项: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按摩时力度要和缓均匀,以患儿能耐受而无反抗姿态出现为宜,动作要圆润流利,切忌粗暴生硬,以么拉伤患儿肌肉韧带。
下肢按摩法
(1), 分髋法:患儿取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以双手扶患儿双膝内侧,双大拇指揉压双解剪穴(大腿内侧),并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内收肌痉挛。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缓慢将双膝分开,依患儿耐受度尽量外旋髋关节,保持3-5秒,伸膝伸髋。如此反复做40-60次(5-8节)。此法防治髋关节内收内旋,抑制内收肌挛缩。
(2), 髋(股骨头)内外侧旋转法:患儿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一手向下轻压固定住左腿,另一手握持右膝。使患儿右腿向内屈曲,使得该侧髋关节做由内向外的环转运动,旋转一周后右踝关节置于左腿的膝部,(术者左手握患儿右脚踝关节,术者右手握其膝关节,同时拇指按压阳陵泉穴位,使右腿屈曲外展,向内下方压其膝部,再缓慢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次(5节)。左腿用同样方法做40次(5节)。此法防治双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挛缩。
(3), 直腿抬高三指按摩法: 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一手握患儿一侧下肢踝关节,使其尽量伸直向上抬高,与身体呈90度,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外指并拢沿小腿后面的腓肠肌起端向下按摩到达大腿后侧跟腱止端(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反复按摩20-40次(3-5节)。适应于双下肢屈曲痉挛者。缓解腓肠肌痉挛,矫正足下垂畸形。
(4), 压膝整足法: 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使患儿一侧下肢屈膝屈髋,右手使踝关节呈90度固定,拇指紧压解溪穴(踝关节前方),食中二指按于踝关节后方根腱处,左手按膝部,向前下方按压,再恢复原状,如此反复做40次(5节)。可防治尖足。
(5), 搬足法: 病儿仰卧位,术者左手拇指按压解溪穴,并固定踝关节,右手握前足,拇指紧压涌泉穴(足底约2、3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和后2/3交点),向前、向外推揉30次(4节),以矫正足内翻畸形。如足外翻畸形,则向上、向内推揉。
(6), 压足及小腿后三指按摩法: 患儿取俯卧位,屈曲患肢膝关节约90度,术者一手压其足掌前部,使踝关节背屈,另一手以拇、食、中三指自腓肠肌起始端按揉至跟腱处,如此反复20-30次。本法可防治腓肠肌痉挛。
上肢按摩法
(7), 前臂前旋障碍矫正法: 患儿坐位,术者坐于患儿后方,一手(手心向上)固定患肢肘关节,另一手握持患肢前臂远端(手心向上握其腕而拇指按其掌心),使其前臂做旋后动作(向外旋),如此反复30次(4节)。此法有矫正前方跪位伸展支撑模式及前臂旋前障碍的作用。
(8), 屈伸松腕法: 使患儿双臂外展,外旋后,推拿者双手大拇指推拿患儿手掌部,由手心向大鱼肌,小鱼肌方向推进。以缓解手掌内大小鱼肌痉挛。再沿拇、食、中、无名指的掌面,由指根部向指端推拿。以矫正手指屈曲挛缩。
最后使患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双手拇(向下)食中指(向上)相对捏该腕关节,并使腕关节做屈伸被动活动20-40次(3-5节)。以防治腕关节屈曲畸形和腕下垂。
五,择医就治
对于一个小儿疑似或已确诊脑瘫的家庭来说,首先要控制住惊恐(盲目求医错失时机)和忧虑(耗费巨大难见疗效),否则只是徒增压力与艰难;家长要多方认真了解&脑瘫&的发病原因、机理和康复治疗的方法步骤,要掌握家庭康复治疗的正确方法并尽早进行和持之以恒。
1、要有正确的小儿保健治疗观念: 脑瘫发病缓慢,且呈非进行性,故不必急病乱投医。可多方面了解脑瘫的原理、治疗方法,权衡利弊,正确选择。对具有脑瘫高危因素的儿童,家长应在保健科与儿科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和了解脑瘫常见的早期表现。充分了解自己小儿的病情,对照医院的答复,分析可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经验的医生,一定会明确告知小儿目前的病情,应该选用何种方法治疗,大概的预期效果和预后。发现异常征象,及时地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在保证儿童营养发育的基础上,及早开展家庭康复训练。
2,脑瘫不可能是简单轻松的&单一疗法&。目前小儿脑瘫尚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合措施使患儿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脑病的后遗症是多种多样的,治疗各有不同,但必须采用综合治疗,多管齐下,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
目前各医疗康复机构水平技术参差不齐,许多做不到专业化个性化的治疗分案要求,所以更重要的是全面、综合的康复治疗。
3, 脑瘫并非不治之症但治疗关键是&早&。旧的观念(1980S以前)中小儿脑瘫是烧钱的不治之症,但现代医学证实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是大有希望的。治疗关键是&早&。2个月至6个月为超早期治疗阶段;6个月以上至1周岁为早期阶段;1周岁以上至1周岁半为中期治疗阶段,1周岁半以上至2周岁为后期治疗阶段。超过2周岁治疗相对来讲困难就大了;超过3岁治疗就很晚了,要使家长懂得:脑瘫患儿康复的希望主要是在半岁之前开始治疗,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治疗的黄金时段。切勿搞愚昧迷信(烧香拜佛求符戴包)错过了治疗时机。
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是使患儿肢体运动障碍可得到早期矫治因为人的大脑发育最旺盛时期在0~3岁,尤其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给予及时的治疗易使损伤修复和再生,此外因婴儿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恢复,并可预防由于姿势和运动异常引起的继发性损害如关节挛缩,肢体变形等。
4,脑瘫治疗特点是&久&,决非一时之功,小心欲速不达。
5、脑瘫并非缺钙所致。单纯的小儿缺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与脑瘫有本质的不同。佝偻病在婴儿时期的主要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等。一些脑瘫患儿同时也缺钙,但引起&软&、&硬&、&瘫& 的真正病因是脑瘫。要细心观察是否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低下,母亲有无难产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缺血的病史。这样才不会误诊为单纯缺钙。
6,防止不良医疗康复机构的见利忘义:
综合治疗是重要,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无法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所以更现实的是先抓主要治疗有条件再综合。同时鉴于目前的医患关系和某些医疗康复机构黑钱,父母最好是能成为半个医生,以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利益。
防止将各种方法简单罗列的形式主义,甚至是为经济利益的乱罗列;
防止流水线治疗和过度治疗。
防止无原则的滥用药物,主要是神经生物制剂。
7、脑瘫治疗费用参考:
A, 康复中心:全托每月元;半托每天治疗费50-80元,每月合计元。
B, 医院:住院每月元;门诊每天50-80元,每月合计元。
C, 家庭康复:每天口服药物约10元,每月合计300元左右,康复按摩训练家长进行操作(不计费用)。如需注射药物可每天加50元费用。
六,康复治疗原则
儿童脑瘫治疗康复原则是:早期发现(诊断),早期(干预)治疗(系统、全面地实施反射疗法、针刺按摩配合体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法),早期康复
脑瘫患儿的康复涉及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首先需要跨专业人员的合作和参与。小儿脑瘫在临床上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脑瘫康复原则及治疗手段不同,家长要及时带思儿到正规的康复机构对病情进行评估.分型,以便在家庭康复训练中采取正确的康复原则及治疗手段。要防止因分型不准确而错误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应避免将非痉挛型脑瘫(如紧张性手足徐动型等锥体外系损伤)诊断为痉挛型脑瘫,提倡外科医生与小儿神经科或康复科医生共同讨论,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以避免不良后果。准确的诊断和分型,是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
其次,个别教育是教育康复的必然方式。脑瘫患儿各具特点,只有深入地分析孩子需要什么,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音乐治疗是教育康复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之一。
第四,家庭参与是教育康复能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很多重要的技能是在家庭中习得和应用的,只有把专业治疗融于患儿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巩固康复效果
七,分型和表现
主要按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可分为
1、痉挛型:(约占2/3)以肌张力增高为主。按瘫痪部位分类有双侧瘫、四肢瘫、 偏瘫、单肢瘫、截瘫、重复偏瘫、三肢瘫等。
3、手足徐动型:以不能协调控制的异常动作为主。有高张力型、低张力型、舞蹈型等。
4、共济失调型:以稳定性、平衡性、协调能力差为主。
6、肌张力低下型(无紧张型,软瘫型) :以肌肉无力为主。
7、混台型:以上几型症状兼有。
八,功能评估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小儿的脑瘫疗效评估方法尚不统一,1998年中残联制定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评估标准&,是对多种肢体残疾的评估标准,对脑瘫患者虽能应用,但针对性不强。建议使用如下北京尔康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医院)94年试行的试用标准。
1.脑瘫分度评估标准
程度
表现
运动功能评分
极重度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在21分以下
重度
生活大部分需要帮助或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
24-33分
中度
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或低于正常同龄儿
36-45分
轻度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或基本与正常同龄儿相同
48-57分
临床基本痊愈
能参与或回归社会,或与正常同龄儿无别
达60分以上
2.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治疗前后病情进展一度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展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
(2)有效:主要运动功能得分6分以上,总分合计10分以上。
(3)进步总分在5-10分之间者。
注:1岁以内患儿评估时加分:主要功能中的抓握、站立、独走三项达到6分标准即算9分,达到3分标准即算6分。
3.小儿脑瘫分度及疗效评估试行草案
主要运动功能
9分
6分
3分
0分
竖头
正常
能坚持5分钟以上
偶尔能竖起
不能

独坐正常
能坐5分钟以上
能靠墙坐
不能
翻身
正常
能从仰卧翻俯卧
只能翻上半身
不能
爬行
正常
不能跪爬
只能向前蠕动
不能
抓握
能做精细动作
大把抓
抓不紧或定向差
不能
站立
独站稳
能坚持5分钟以上
扶物或靠墙站
不能

正常
独走5步以上
扶车或领手走
不能
体征与伴随症
3分
2分
1分
0分
精神
反应灵敏
比较灵活
反应差
反应迟钝
表情
正常
偶尔有鬼脸
鬼脸明显
严重鬼脸
伴随癫痫
不发作
偶尔发作
经常发作
很严重(天天有)
伴随智低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或极重度
语言
正常
能说2-3个字
只能说单字
不能
咀嚼
正常
能吃软食
能吃半流
不能
吞咽
正常
稍有流洒
偶尔呛食
吞咽困难
流涎
不流
偶尔流
比前轻
明显流涎
肌张力
0级
1级
2-3级
4级
肌力
5级
3-4级
1-2级
0级
国窝角
180°
170°-180°
99°-70°
&70
内收肌角
》120°
119°-90°
89°-70°
&70
尖足
慢行能放平
偶尔能放平
只能前掌走路
马蹄足
步态
正常
慢走不歪斜
双手掌握平衡
不能掌握平衡
4,分度定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A,运动功能评定
B,视觉听觉评定
C,语言功能评定
D,日常生活,游戏和社交能力评定
5, 训练效果评估
A, 三个月阶段评估
B, 六个月效果评估
九,现代康复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脑损伤早期干预疗效较好的方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多方位适当的信息刺激及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视听刺激、皮肤感觉刺激、前庭运动刺激、爬行训练、反射口罩、智力训练、听力言语训练等。脑瘫训练以Bobath疗法(博巴特法)为主,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姿势,激发正常运动功能等,根据每个孩子异常情况采取以上方法进行干预或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出现姿势异常、运动落后者做相应的重点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是CP患儿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功能训练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是以小儿生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采用运动疗法和肢体功能训练来实现的手法治疗,它是在传统导引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脑瘫的治疗必须是全方位的整体考虑,按小儿运动功能发育程序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通过训练师双手在患儿身上作适当的手法来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这种训练是按照小儿发育程序来进行的,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蹲起、上下台阶八大功能进行手法治疗,须按照由粗大到精细,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原则来进行。在纠正脑瘫患儿所存在的异常姿势方面,还要通过手法使运动疗法与手法矫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康复训练。
CP患儿运动功能训练是日复一日的艰巨的长期工作。应遵循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人施制,不能拔苗助长。在没有完成翻、坐、爬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训练站走。在站好的前提下学走、独走,以防止异常姿势恶化;(2)在训练小儿站立时辅助量应由大变小,控制点由多到少,注意纠正异常姿势。身体移动、重心转移时注意训练患儿的平衡能力;(3)对特别胆小、怕摔跤、很久不能脱手走的患儿,可采用绳来训练,选用手感好、有韧性、不裂手的绳间接牵患者练站和走,达到平衡稳定过渡到自己站、走。
小儿姿势运动发育是螺旋式上升过程,而不是界限分明的台阶式上升过程,在实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应以小儿的运动功能发育为导向,从头的控制、手支撑、翻身,逐渐向坐、爬行、站立和行走发育。康复治疗时应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促进运动功能发育的提升为目标,而不能把治疗的重心放在一些其他问题上面,如肌张力异常,挛缩等,如果忽视了促通技术作为脑瘫康复治疗的主导地位,就会错失了脑瘫的最佳时机。只有自始至终以促进患儿运动发育为主线,以抑制患儿的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为辅助,运用一切手段解决患儿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才能使患儿尽早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
(一),物理疗法(PT)(运动治疗)
包括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运动疗法,也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痉挛治疗仪、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仪、经络导平仪、神经肌肉治疗仪等 )
Bobath,Vojta疗法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常用训练方法,其应用尽可能从简单实用开始,根据患儿的实际运动能力,灵活应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与Vojta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协同方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同时配以家庭训练。每次训练时配合优美的音乐和亲切的言语,使患儿在医院和家庭都能得到视听、感知和运动功能训练,1次/d,每次30 min,1 5 d为1个疗程,每月1次,共3~4个疗程。
根据患儿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等情况.选择性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穴位按摩等康复技术:对于肌张力高的患儿.一般先用上田法.如下肢肌挛缩者,先用颈部法、下肢法缓解肌张,再配合反射性翻身或反射性俯爬、肌力训练等:并依患儿的病情和顺应性采取以医院康复为主,强化训练.训练时间和强度以不影响患儿进食、睡眠、体重增长能达正常范同为宜;指导家长,以家长训练为主.每月来医院康复训练l周左右.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干预。半个月至1个月评估1次.根据患儿对治疗的反应适时调整训练方案,1个月为l疗程。
1, Vojta疗法(诱导疗法): 由西德Vojta博士创建,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来诱导产生全身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本法有自成一体的Vojta姿势反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
Vojta法通过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两种手技诱发患儿的运动能力、用身体各部位支持身体的能力、抬起身体的能力及移动能力,同时促进患儿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等,进而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
Vojta治疗手法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大部分,这两种移动运动是系统发生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全身移动运动形式,也是一种协调的复合运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运动功能,Vojta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在身体上一定的部位,按照一定的方向给予刺激,诱发出移动运动,这个特定的部位称为诱发带。诱发带有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两种,主诱发带多分布在肢体远端,辅助诱发带多分布在躯干上,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选择适当的手法,要从A.出发姿势,B.主诱发带,C.辅助诱发带,D.出现反应,E.适应证等方面做起。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才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以下按这个顺序重点介绍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的具体治疗手法。
(1)反射性俯爬(简称R-K):反射性俯爬是在患儿俯卧位的姿势下,促进头部回旋上抬、肘支撑、手支撑、膝支撑等机能以及爬行移动的训练手法。要求治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基本手技:R-KvR-K1、R-K2、E-P)以R-K1说明:
①、出发姿势:小儿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回旋30度,头稍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髋部与床面平行。
A.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度;肘关节:屈曲40度;手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指半张开。
B.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为于躯干一侧。肘关节:伸展、前臂稍内旋。手指:呈自然的张开状态。
C.颜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30度。膝关节:屈曲40度。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
②、刺激方法: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侧下肢跟骨;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
③, 适应症:不会腹爬的患儿均可。
(2)、反射性翻身(R-U):基本手技:(R-U基本手技包括R-U1、R-U2、R-U3、R-U4。以U1和U2为常见)以R-U1为说明:
①、出发姿势: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取正中位或向一侧回旋30度,颈部充分伸展,头部轻度前曲(可用毛巾稍垫起),使眼睛能看到乳头为宜。颜面侧上肢伸展,后头侧上肢屈曲呈ATNR姿势或两侧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势。两侧下肢轻度外展、外旋,髋关节和膝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
②, 刺激方法:对年龄小无ATNR姿势者,可采用头正中位以拇指压迫刺激法。常选用的诱发带为肩峰、胸部带。对年龄大有ATNR姿势者,可采用头内旋30度,以小鱼际压迫刺激法。常选用的诱发带为胸部带、后头部。
③, 适应症:头背屈、肩前曲、腹肌无力、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等患儿的治疗。
①、在治疗时选用2-3种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分钟,2-3种手技共需要20-30分钟。年龄小体质虚的患儿可选用2种手技,治疗10 -15分钟。一般要求每2.5-3小时做一次,每天要3-4次。以2-3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患儿平均需要治疗3-4个疗程。
②、对偏瘫患儿可采用时间差进行治疗,即偏瘫侧刺激的时间要长或多做一次。
③、Vojta诱导疗法不仅适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也适用于其他脑性运动障碍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的治疗,如脑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分娩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等,并且效果明显。对斜颈、脊柱侧弯等也有治疗作用。
2, Bobath神经发育治疗法(松驰法): 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由英国Karel Bobath和Berta Bobath夫妇于50年代确立。Bobath主要采用反射性抑制肢位(RIP)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的方法治疗脑瘫。
基本治疗原则是:A,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特别是对异常紧张性姿势反射的抑制;B,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促通,特别是对精细动作有高度综合能力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的促通。
基本治疗手技包括:
(1),头部控制训练
①、抑制头背屈
抱球姿势模式(把小孩卷如球面对面抱于胸前)
利用褥巾调节
正确的抱位姿势
②、促进脊柱伸展
全身伸展模式(可利用Bobath球或滚筒进行治疗,也可在治疗者一条腿或两条腿上进行)。
上肢外展外旋上举模式: 坐位、立位或俯卧位,使上肢外展外旋并上举,可促进脊柱伸张及抬头。
③、促进体轴回旋
体轴回旋模式 A 仰卧位,以下肢促进躯干回旋。B 、俯卧位,以一侧上肢上举促进躯干回旋。
坐位被动回旋: 治疗者用两手拉,推患儿肩,使坐位患儿躯干被动回旋,反复进行。
抓物主动回旋: 仰卧位或坐位,使患儿主动向一侧抓物,促进主动回旋。
④、促进肘支撑,促进抬头。
Bobath球训练法
三角板训练法
母子对面训练法
⑤、促进头部活动及抵抗法重力立直
追视玩具法: 仰卧位,在患儿面前出现视吊玩等玩具并前后左右移动,可促进头活动。
抗重力头直模式: A, 仰卧位拉起,可促进头部抗重力保持立直;B、坐位前后左右倾斜,诱发头颈立直。
⑥、平衡反应的促通
倾斜板法: 让患儿仰卧于平衡板上左右倾斜,可促进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模式可促进坐位及立位平衡反应。
⑦、仰卧位抬头:A、将患儿仰卧于Bobath球上,使其下肢屈曲,训练者用胸部紧贴患儿屈曲下肢,双手给患儿头部以支撑,然后将球向前、后、左、右滚动,刺激患儿身体各部做出调节反应。B、将患儿仰卧于垫上,训练者用双肘夹住孩子的下肢,双手握住孩子的两肩部,以保持孩子肩部的稳定性,诱导孩子慢慢抬头,同时让孩子渐渐坐起。
⑧、俯卧位抬头:A、患儿俯卧位,将滚筒置于其胸下,双上肢伸直放在滚筒前,此时患儿颈部伸展,自动抬头。B、将患儿匍匐在球上,训练者予其缓慢俯冲动作,促进抬头。
⑨、坐位抬头:患儿取坐位,训练者坐于患儿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扶其头的两侧,帮助完成头部的左右旋转。
(2)、不会翻身的训练方法
①、抑制非对称性ATNR姿势
R-UI变法,可打破ATNR姿势--患儿仰卧位,头内旋30度,选用诱发带为胸部带、后头部。采用小鱼际压迫刺激法。
抱球姿势模式
②、抑制TLR姿势--主要以全身伸展模式进行治疗。也可在滚筒上进行
③、手、口、足协调的促通。即手、口、足协调,正常六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是自动翻身的重要前提。仰卧,促进双手抓双脚到嘴前,并保持平衡
④、躯干回旋运动的促通--主要以体轴回旋模式治疗。A,仰卧位:用踝带动;B俯卧位:用上肢带动
⑤、被动翻身运动:将患儿侧卧于床上或垫子上,使其变成卧位或仰卧位,注意上肢上举,反复进行。
⑥、单臂支撑能力的促通,翻身动作的最后完成,必须经过单臂支撑体重再到双臂支撑。对偏瘫也有作用。
(3)、不会坐的训练方法
①、俯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从俯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过程:俯卧位-&肘立位-&手支撑-&膝手立位-&横坐位。
②、仰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拉患儿一只手,使身体重心向侧前方移动,然后慢慢拉起,左右交替做。
③、膝手立位向正坐位转换:患儿先将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 ,然后腰臀部向后下方运动,坐在两小腿内侧和双腿上,形成正坐位姿势。
④、坐位平衡训练:患儿能保持静态坐位平衡后,训练其动态平衡。训练者将患儿横跨在滚筒上,扶住患儿腋下或髋部,左右方向不断摇晃使患儿体验身体重心不断移动的感觉。
⑤、横坐位到长坐位训练:使患儿将自己的重心向后移动,使躯干屈曲,然后将重心向非支撑侧移动,同时,非负重侧的上肢随重心的移动和躯干的旋转回到原肢位,两上肢同时支撑体重形成长坐位。
(4)、不会爬行的训练方法
①、两手支撑训练
②、四爬位及脊柱、骨盆分离运动训练
③、立直和平衡反应的促通--A,抗重力头力直模式45度、90度,B,平衡反应模式:滚筒。
④、侧卧单肘支撑姿势。
⑤、对于姿势变化调节能力的训练。
A、四爬位平衡调节能力的训练:四点到三点到两点
B、从侧坐位到四爬位再到侧坐位,反复进行。不仅促进姿势变化调节,也促进身体回旋。
C、从俯卧位到四周爬位变换的训练。
⑥、下肢交互运动的促通
A、R-K2(R-K,颜面侧下肢屈曲于腹下,选用颜面上肢肱骨内侧踝和后头侧下肢跟骨)--促进骨盆抬高,对下肢硬直及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等。
B、全身伸张模式:Bobath球或滚筒
C、关键部位1、使头部向一侧回旋,可诱发颜面侧下肢屈曲,后头侧下肢伸展。(利用ATNR反射)2、使一侧肩胛带外旋上举,可诱发同侧下肢屈曲,对侧下肢伸展。两侧反复进行达到促通交互运动的目的。
⑦、高爬训练:四爬位转换为膝立位的正常爬行运动模式,从右侧开始,头部顺时针方向稍扭转、伸展,继之躯干向同方向扭转抬起,右手离地面,然后左手也缓慢离开地面,使体重移到两下肢。要求是髋伸展,体重由两下肢平均分配而成膝立位。可给其肩、手部以支持来完成此项动作,在有一定平衡条件下,可左右旋转骨盆,能更好的锻炼膝立位下双下肢及髋部的控制能力。可使其身体左右摇晃,来做单膝立位训练。
(5)、不会站的训练
①、双膝立位训练
②、单膝立位训练。
③、单、双膝立位转换训练。
④、从坐位到立位转换的训练。
⑤、从立位到坐位的转换训练。
⑥、扶站训练。
⑦、骨盆控制训练。
⑧、姿势转换训练。
⑨、立位姿势控制训练。
(6)、不会走的治疗
①、促通手技一
患儿取立位,训练士在患儿身后站立,两手张开,手指伸展放于患儿的肩,胸部予以支持,使患儿得到确实的姿势控制。若患儿需要进一步支持,训练士可以用下肢抵在患儿的髋关节和后背上。患儿立位的基底面必须有重心,即尽可能稍稍扶持下独站,不能完全依靠在训练士的下肢上。当患儿迈步向前,体重在两下肢上移动时,训练士将患儿未负荷体重侧的肩或躯干在对角线推向下方,促通侧方的矫正活动。同时使非负荷体重侧骨盆稍向后方回旋,体重负荷侧骨盆稍向强方回旋,然后促通负荷体重侧的下肢向前方的体重移动,并将处摆动期一侧的骨盆推向前方。随着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要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支持。
要注意这种促通方法唱导致髋关节的内旋,增强异常步行模式,促通时要注意修正。
②, 促通手技二
对于无须支持并以异常模式步行的患儿或缺乏体轴回旋和体重在两下肢移动能力的患儿,训练士可在后方跪立位两手扶持患儿两侧骨盆部位,用手的力量促通骨盆回旋及体重的移动。如首先左手向下方用力右手将骨盆轻轻向后回旋,使体重完全负荷于左下肢下,然后左手轻轻将左骨盆向前方推使体重向前方移动,并口头指示患儿迈出左下肢。然后再同样使体重负荷于右下肢上,左侧骨盆向对角线方向回旋,即向后方回旋。体重向前方移动,迈左脚。如此反复。
注意:要确实的体重移动,在体重完全移至一侧下肢并再向前方移动同时迈出另一侧下肢。
(7) 手法总结:
①、反射性抑制手法(抑制伸展姿势、抑制屈曲姿势手法):前者适用于头背屈、全身呈ATNR、角弓反张患儿,后者适用于头前屈、脊柱弯曲、屈髋屈膝呈屈曲状态的脑瘫。
②、关键点调节:指训练师在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调节,使痉挛减轻,同时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的手法。
③、促进姿势反射的手法: 不需患儿过度用力,引导出患儿最大潜力,形成机能活动的运动姿势,并学习体会这种机能活动运动姿势的经验,达到治疗目的。
④、叩击法:是提高患儿一定部位肌肉的肌紧张,在四肢躯干上有规律地或任意地叩击后出现肌紧张,保持患儿正常姿势的促进手法。该方法的具体手技因人而异,可以有千余种。
3, 上田法(上田正疗法): 为日本上田正创建。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的疗法,它采用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抑制异常回路,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通过手技操作,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痉挛,达到防止肌肉挛缩、预防关节变形,抑制异常姿势的发生与发展,促进正常姿势发育的治疗目的。目前在临床上常与其它疗法结合应用,可起到相互加强疗效的作用。主要对痉挛型脑瘫有良好的效果。
(1),治疗师在操作时的姿势
①,左单膝立位
②,右单膝立位
③,左单膝立右跪位
④,右单膝立左跪位
(2),基本手技
①,颈部法(N法)
②, 肩-骨盆法(SP法)
③, 肩胛带法(SG法)
④, 上肢法(UE法)
⑤, 下肢法(LE法)
辅助手法:
⑥, 颈部2法(N2法)
颈部2法的变法:
⑦, 骨盆带法(PG法)
骨盆法的变法
⑧, 下肢第2法(LE2法)
⑨, 上、下对角线法(Diagonal法)
4, 注意: 关于上田法、Vojta方法的应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被采用,但欧美一般不采用,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
①难以创造轻松、愉快、游戏中、活动中康复训练的氛围;
②被动性、强迫性过强,缺乏最大程度的诱导性和自主性;
③对患儿刺激过重,易造成痛苦;
④难以把握好尺度,易造成损伤。建议如必要,可部分或选择性采用上述方法中安全有效的手技,尽量减小不良刺激。
5,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参照正常发育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康复训练的目标。在医院进行正规强化治疗护理,将Bobath、Vojta相结合。具体方法:
(1)小婴儿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片、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
(2)从仰卧位拉起及俯卧位肘支撑的头部控制训练;
(3)主动翻身训练:引导翻身、扶持双臀或双腿促进翻身,或使用Vojta法刺激翻身;
(4)坐位训练:扶持骨盆保持坐位,并用玩具引导进行躯干回旋、身躯训练及坐位平衡训练;
(5)爬行训练:Vojta法促进腹爬,转化为手膝位爬时主要是帮助控制骨盆,之后进行向跪立位、站立位姿势转化,用扶站、靠站扶持骨盆或双膝保持立位,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训练,其中对于步行发育迟缓患儿多进行上下楼梯、单腿负重训练。Bobath法为降低肌张力和抑制原始反射的主要方法,并在训练中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训练手法。每次训练40rain,每天2~3次。B组经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后由家长自行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时间自定。
(6)站走训练方法:根据CP类型、年龄、肌张力情况。患儿实际情况确定训练内容。一对一训练、主动与被动结合训练、器械与徒手结合训练,要求要领要掌握、动作要到位、姿势要准确,用力适度、时间适度,每日3-4次,每次间隔3-4h。
A, 站位训练内容
① 跪立训练一单跪一单跪立交替动态训练或跪位伸屈髋训练。
②抓物站一单手抓站一间接抓物站一脱手独站。
③训练师徒手辅助站立训练:控制好躯干、髋、膝、足、防异常姿势出现。
④据患儿情况鼓励自己靠墙站、靠物站、扶物站。
⑤ 站立平衡训练、采用器械辅助训练等。
B, 行走训练内容
①辅助两手平行杠上行走、推学步车走、推椅、凳、物走。
②辅助躯干跨步一牵双臂走一牵双手走一牵单手走-牵手指走一间接用物牵走一自己独立走。注意控制肩、髋、膝帮助身体移动迈步,学会重心转移,身体的平衡稳定,学习跨步。
③在独走后学习一上下行斜坡路,转弯走,避让障碍物一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的训练。
(7), 年长儿童的训练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A, 加强肌力训练: 在肌张力调整的同时注意必要的肌力和体能训练。进行定量和一定强度的训练,可以增加肌力,改善大运动技能和行走的速度。一些新近的研究已经验证了抗阻力的有效性。已经发现增强肌力的训练,可能能够改善脑瘫患者的主动活动能力。
B, 牵张(伸展)训练:被动地牵伸痉挛(有轻度短缩)的肌肉或肌腱,预防因痉挛引起继发的肌肉、肌腱、甚至骨关节的畸形。
C, 电刺激: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未产生主动运动(痉挛肌肉)的拮抗肌进行刺激,是增强肌肉力量的又一方法。有研究证实有一定的效果。
(二), 作业疗法(OT)
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身体、精神、发育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训练,使其生活、学习能力得以恢复、改善和增强,帮助其重返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脑瘫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ADL)、手的技巧训练,职业前训练、从事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训练;
(1)、促进运动发育,保持正常姿势。如俯卧位可利用三角垫、治疗师或母亲身体等训练患儿头上举、两手和两肘支持体重。仰卧位两上肢伸展向上并固定在中间位,促进正中功能位,双下肢也可上举 ,促进平衡功能。坐位头部直立调节。侧、后方平衡反射诱导动作练习等。立位姿势的保持,可利用站立架进行。
(2)、促进上肢功能发育,粗大运动功能,如设计场面促进手臂与肩胛带的分离动作;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的稳定性;诱发肘关节伸直,手到口的动作以及双手在中线上的活动。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促进手的把握,上肢、手和手指更好控制的感觉性活动;手抓放物件及手眼协调活动。
(3)、改善知觉、认知功能。
(4)、日常生活活动,衣、食、住、行训练。
(5)、促进情绪、社会性的发育,使其自理,回归社会。
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ADL)
(1),穿着训练
①,穿脱衣方法
②,穿脱裤方法
③,穿脱鞋袜方法
(2),进食训练
①, 进食姿势
②,嘴的控制训练
③, 用勺喂食方法
④, 坐位进食训练
⑤, 喝水训练
⑥, 食品及餐具的要求
(3),洗漱清洁训练
(4),用厕训练:2岁起
(三),言语疗法(ST)(语言训练)
1,语言障碍的成因: 脑瘫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除表现有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外,约有3/4的患儿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因此严重地影响患儿语言交流、感情交流、日常生活与学习,所以语言训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所以应该早期训练,使患儿早日参与社会。
2,语言障碍的表现
3,语言训练的内容:根据脑瘫儿童的吞咽、咀嚼障碍和运动障碍性构音障碍,进行面、口周、舌等构音器官的训练,改善交流态度,提高交流能力,创造言语交流的环境。包括构音障碍的训练、言语迟缓的训练、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等;
A,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B,呼吸功能训练
(1),解除呼吸受阻的训练
(2),深呼吸的训练
(3),快速吸气的训练
C, 各种感觉刺激法训练
(1),声音刺激
(2),感觉刺激
D,发音矫正训练
E,矫正构音部位
F, 语句训练
G, 交谈性训练
4,制定相应康复训练计划:如采用唇舌功能训练操。本操的研究设计是以语言发育神经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学、语音学、语言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为依据,由简至繁进行第一、第二套唇舌功能训练操。构音障碍的训练治疗包括放松疗法、呼吸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构音训练包括发声训练、持续发音、做克服鼻音的训练、训练患儿控制音量、音调与韵律、交流辅助系统等。仪器训练是采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仿照正常儿童的构音与发音模式进行训练。应用的仪器设备包括语音工作站、启音、启智与音乐治疗仪等。
十,传统中医康复技术
传统医学矫正方法,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及按摩推拿、针灸治疗(头针、体针、耳针)
1,按摩推拿: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可运用滚、按、拿、捏、推、揉、拍以及指尖击法,调节神经功能,促进体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减低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脑瘫,其诊断和治疗都是一样的。脑瘫病变部位在脑,脑损伤是根本的病因,因此在治疗中,首要是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促进脑组织的康复,发挥大脑潜在的代偿功能。这是治疗脑瘫的治本之法。
(1),头部推拿法(头部反射疗法):根据头皮部相应投射区理论,以手法按摩刺激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晕听区、语言区等。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可和足反射疗法、手反射疗法交替施行。可促进大脑皮质的血液循环,减轻缺血缺氧状态。
(2), 躯干部推拿法
(3), 上肢推拿法(手部反射疗法):根据中医的整体学说和生物全息学说,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变化都在手部有所反映。一般采取以下的操作:
A, 按摩患儿双手大小鱼际:可以宣肺防咳,理脾益血,调肝明目,使消化系统畅通,促进心脏功能正常;
B, 按揉五指:可使对应的四肢双脚活动自如;
C, 常擦手背:可调节脊柱伸弯自如、颈椎灵活;
D, 按摩双手可激发大脑潜能和增强智力。
(4), 下肢推拿法(足部反射疗法):将足部同整个人体上下内外、五官七窍、五脏六腑、肌肤皮毛筋骨沟通,尤其是对治疗脑瘫患儿的足部畸形,如尖足、脚内翻、脚外翻、脚踝部扭曲、马蹄足等等很有效果。
(5), 在治疗中,要根据脑瘫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
A.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70%),主要是平衡能力差,治疗时以推摩、弹拔、伸筋为主,配合点穴(阳经穴轻点,阴经穴重点)。
B.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的20%),主要是控制能力较差。
C.共济失调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的10%)主要是协调能力差。治疗此类型的患者,以推摩为主达到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经脉营养的目的,手法不宜太重。
D.迟缓肌张力低下型脑瘫:以扣打为主,配合敲打梅花针,以增强肌力。
针灸治疗,以头针为主,取穴: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智三针(即神庭穴和本神穴),脑三针(即脑户和脑空穴),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其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第3针),另加运动区、言语三区。语言障碍加舌三针(廉泉为第1针,其左右各旁开1寸为第2、3针),眼睑下垂或眼内斜视者加丝竹空穴透鱼腰穴,或太阳穴;口角流涎加地仓穴或承浆穴;上肢不能上举者针肩三针(肩髑为第1针,其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3针),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神门、内关、劳宫、脾关、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足外翻加太溪;足内翻加昆仑(头部穴平刺可留针,体针不留针)。体针的穴位也可做埋线,可起到长效针感作用。
十一,其它治疗技术
1,教育康复: 脑瘫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脑瘫儿童来说,医疗康复是对其进行全面康复的基础,而教育康复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脑瘫儿童的康复目的是最终使他们能够独立的生活、参与到社会之中,因而教育康复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在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儿童才有可能具备主动克服困难的动力,积极配合治疗师,发掘潜在的功能,在治疗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康复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特殊教育: 对不能适应正常学校教学环境的脑瘫儿童,需在特殊的机构(特殊学校、福利院、康复机构等)中,边进行康复训练,边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计划以小步骤、多重复、加大强化力度为主;实施直观性、实际操作、语言鼓励的方法。
(2), 引导式教育: 是一种针对运动功能障碍者的教育系统。其以集体的、游戏式的综合教育方法,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认知等方面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意识。
(3), 感觉统合训练: 脑瘫儿童的运动不协调、不灵活、失平衡,以及退怯、偏执行为等,均与脑损伤造成的儿童大脑对各种传人的感觉进行统合后在传出过程出现缺陷有关。因而,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前庭和本体感觉训练,促进身体和手眼的协调性,对提高康复效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4), 心理行为矫正: 有些脑瘫儿童存在异常的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缺乏主动交往能力、任性、有攻击行为等,需要专业医师进行心理疏导及行为的矫正。同时对家长的指导也很重要。应该使家长了解如何养护、教育以及培养残疾儿童的独立性的重要性。祛除一味迁就、纵容、溺爱的养育方式。
2, 药物治疗: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药和西药
A, 神经营养药: 维生素B族(维生素B12),氨基酸类,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等。
B, 减低痉挛药: 苯二氮革类,冲经递质抑制剂(巴氯芬),安坦等。
C, 其它西药: 莨菪类药、胞二磷、脑活素,胎脑注射液、力奥莱素、左旋多巴等。
3, 矫形器: 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越来越多地重视了矫形器具的应用。矫形器对脑瘫儿童的作用是稳定关节的活动,控制肌肉、肌腱的痉挛,矫正和预防畸形的发生,辅助抗重力伸展活动实施,以及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常用的有足弓垫、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矫形鞋、髋关节矫形器、支具、支架、夹板等。
4, 高压氧治疗(运用婴儿氧舱,氧压力0.15 mPa,每次20 rain,5d为1个疗程,每月1次,共3~4个疗程。)
高压氧治疗应该在急性脑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阶段,而且该技术尚未成熟应谨慎使用,但目前一些医院什么时间都用。
5、手术疗法: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时,当发现肢体肌肉的痉挛(挛缩)制约了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时,需要实施相应的外科治疗。SPR手术、足跟腱延长术、手矫形术、内收肌切断术、闭孔神经前枝切断术等外科手术疗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6, 神经阻滞术(肉毒素A注射及手术治疗): 是一种快速和显著的缓解局部痉挛的技术。目前,国内开展的肉毒杆菌素A(botulinumA)局部肌内注射,有降低局部肌肉张力,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坐、站、行的能力,改善异常步态和坐姿,缓解疼痛等功效。
对肉毒素A注射及手术治疗: 严格选择适应症,并不是所有痉挛型脑瘫都主张应用,另外注射年龄应该在2-5岁。还有矫形手术最佳年龄应该在9-12岁,还要注意注射的位点要有重点,且只能作为辅助方法与康复训练紧密结合。
7, 体外反搏治疗: 不建议用体外反搏治疗小儿脑瘫。体外反搏是指将孩子的下身进行无创性序贯加压,让血向上灌输,以增加心脑的血流量,但该技术是否适应于脑瘫治疗缺少科学依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 不应倡导直接应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理由是没有科学试验,安全有效性尚不明确。
9、其他辅助疗法:音乐文体疗法;药浴治疗;石蜡治疗;海豚超声波治疗;导频;小脑循环功能治疗等
十二,家庭康复技术
能够做到早期康复当然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但是我国目前的康复治疗体系条件有限,每一个脑性瘫痪的患儿不可能每天都能得到治疗师(PT、OT、ST)的指导和治疗。因此,作为家属、家长学会在家庭当中对患儿进行训练治疗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因为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开展良好的家庭治疗无异于赐予他第二次生命。正确的家庭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的病情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患儿在医院治疗后情况好转,回家症状却加重了,病情反复的关键点是没有进行家庭康复治疗
由康复专家对患儿的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康复技术指导培训,让家长可以对患儿进行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并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及时对家长进行新的康复技术指导。让患儿地获得最正确、最及时的康复治疗。一方面可以巩固理学疗法等康复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治疗时间外的一天大部分时间中,患儿姿势与运动的异常必须予以矫正及抑制,同时又必须指导协助他掌握各种生活动作的能力,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等。
关于脑瘫儿童的家庭化康复,这是一种多方面、综合性的康复体系。治疗者不仅要了解正常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了解人体各正常关节活动的知识,以及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导致关节变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样控制异常动作的发生并且诱导出正确的反射动作等等。
小儿脑瘫康复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过程,脑瘫患儿大部分时间是与家长度过的,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配合康复训练。脑瘫酌治疗原则应为三分治、七分练,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一), 日常生活护理
家庭护理贯穿于患儿的整个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尤为重要。
对于痉挛性脑瘫恩儿,应让其坐或卧干床上,双腿分开,先把他蜷起来,成屈髋,屈膝状态,然后把他面对面地抱起来,放在胸腹前,双腿刚分放于家长身体两例。
对于手足徐动性脑瘫的患儿,让其俯于床上.家长用左手伸在膜下将其从床上抱超,右手从厢窝处把其双腿压向腹部,使他成屈髋屈膝状态, 同时使头、背靠在家长胸前.双手放在身体前方中线处。家长可利用下领、上臂或肩部来控制其头部,使头部处于中间位置,并且略向前倾
睡姿:脑瘫儿在仰卧位时,头很难置于中央,并且常常会偏向一侧,长时间这样会使头部变形, 脊柱弯曲曲,所以最好不要长期仰卧位睡觉,而以侧卧位睡姿最佳。对于头背屈曲、四肢强直的患儿,可仰卧于吊床上。
喂养方式:对于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头颈前后左右摆动,张口不闻的思儿,正确喂养方式应采取半坐位患儿髋膝屈曲,上身斜靠在家长胸前和前臂上,头微微前屈,两足放在家长大腿上。不能吸吮的患儿可用小匙喂养,较大的患儿可坐在墙角,椅子(角椅)或床角处进行喂养。
衣着: 应宽松、不能过紧,过紧限制手脚活动、不利于降低肌张力,衣袖、裤管不能过小,冬季尽量减少衣着。
语言训练: 3个月内,经常与患儿面对面讲话,引起他的注视发音、发笑,3个月后,经常与患儿讲话.唱儿歌、发单音,增加他的理解能力
(二), 家庭康复动作训练
早期治疗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是在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出院时院方应增加家庭康复护理训练,指导患儿家长掌握运动疗法的方法和技能,根据患儿不同的异常姿态和运动障碍选择不同的运动疗法:(1)按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训练,采取抬头、翻身、起坐、站、行的顺序。(2)肢体迟缓状态时进行被动、诱发运动为主。(3)对抗异常痉挛训练模式如髋、膝、肩等关节抗痉挛训练,翻身、起坐、立位3级平衡训练。正确抱脑瘫患儿姿势,进食方法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与护理。赠送有关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资料、图片。
1,粗大运动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是针对没有形成明显异常的运动姿势的患儿,按照儿童运动发育的顺序来进行的。每一个治疗阶段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同时每一个阶段又标志着一个运动发育的水平,所以,家长在对自己孩子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时,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运动发育是处在哪一个运动发育水平上。
(1).仰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A,抬头患儿面朝上平躺,同时抬起头。家长可双手握住患儿双肩,缓慢拉起至45度,停留片刻,前后左右调节,再放平。
B,手口眼协调训练:4-5月龄患儿,让其两手抓足入口,可促进四肢对称屈曲及仰卧位平衡反应,促进翻身能力。
(2).俯卧位的姿势控制训练
A,俯卧位抬头(肘支撑)家长可扶住患儿头两侧,锻炼其抬头及手支撑能力,同时用响铃逗引或言语逗引,使其肘支撑。。
B,手支撑家长跪在患儿后侧,让患儿面朝下平躺,家长双手握住其肘关节,尽可能使其上肢与地面垂直,手掌着地,保持3-5分钟。
C,翻身躯干回旋运动:患儿面朝下平躺时,家长牵拉患儿一侧下肢,带动患儿向另一侧翻身;面朝上平躺时,家长牵拉患儿一侧上肢,带动患儿向另一侧翻身。
I,爬扶助爬行训练:让患儿趴着,家长将其一侧膝关节弯曲,并抵到腹部,另一下肢伸直,轻轻按压膝关节弯曲侧的臀部,让他的臀部碰到足跟。先练习一侧下肢,再练另一侧下肢,然后同时练习。标准的爬行运动必须是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伸、屈,两侧交替进行。
(3).坐位姿势的控制训练
A,扶坐训练:患儿双腿分开,家长扶住肩背部,一手按住下肢,使患儿成直坐位,患儿双下肢伸直、分开,大腿与身体垂直,脚不交叉,腿背伸直,膝关节伸直。
B,坐位叩击训练:患儿前倾坐,双臂支撑,家长一手扶其肩,另一手五指轻轻叩击其腰背部,让患儿渐呈直背坐位,慢慢松开扶肩的双手,继续叩击,训练直背坐位姿势。
C,独坐训练:让患儿坐在椅角上,或靠坐在椅背上,减少扶坐,慢慢成独坐。
(4).跪立位与单膝跪立位的控制训练
(5).立位与步行的姿势控制训练
2,精细动作训练
A,伸手训练患儿3~4个月时,用鲜艳的玩具逗引。在患儿眼前15~2O厘米处摇动,引起其注视,然后用玩具轻触手背,诱其伸手。如无伸手动作,家长可用手扶着其肘部帮助将手向玩具伸出,反复多次进行。
B,手指抓物训练患儿清醒时, 用头巾轻轻盖在脸上,让其用手将头巾撞下,引起患儿大笑,反复多次。也可用细柄玩具接触其手部或腕部,让其抓握。患儿能抓物时可进行抓小丸进瓶、抓物进口训练,并进一步进行搭积木、插木棍训练。
3,家庭里的关节活动的训练方法
肌张力较高是导致身体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变形的主要原因,平时在家中,可采用被动牵拉的手法,使肌张力得以缓解,从而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再加上及时的辅助训练,才可保持新扩大的关节活动范围。另外,在患儿休息时,可给他穿戴一些自制的辅助支具,既降低了肌张力,又可防止关节变形。(为了防止家长在为患儿牵拉时造成患儿受伤,牵拉前家长应了解,人体正常关节活动的知识以及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或导致关节变形的原因。)
4,年龄较大的各类型脑瘫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病型较明显的脑瘫患儿,利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效果会不太明显,这时就要根据患儿的病型分类,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方法。在这里我们所介绍的是根据著名的脑瘫治疗专家,英国的Bobath夫妇的治疗理论,针对不同的病型设计的一些简单的康复方法和步骤。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在家庭中由家长对患儿进行长期治疗,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在家长对患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之前,应该让患儿去医院进行彻底的检查,充分掌握患儿病情的基本情况,如果发现患儿的某个关节出现脱臼现象或其它不适于康复治疗的病变,不要冒然施行这些康复训练动作,以免对患儿造成损伤。
(1).年龄较大的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2).对体干及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痉挛明显的四肢瘫和双重性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3).痉挛型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康 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4).痉挛型偏瘫性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5).年龄较大的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6).能够保持坐位但双侧上肢障碍的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7).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
(三),脑瘫患儿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由于脑瘫患儿的大脑在发育期间受到损害,所以不仅运动发育受到影响,而且感觉方面,如:视觉、听觉、对物体的识别能力、与外界沟通能力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了影响。那么如何帮助及诱导脑瘫患儿克服智能上的缺陷,使他们能够与同龄儿童一样快乐成长,这重任就落在治疗师,老师及家长身上。而在这三者中,家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脑瘫患儿即使在医院里接受再长时间的各种治疗,他终究还得回到家中,一切日常生活动作,如穿衣、梳头、刷牙、上厕所等都还需要在家长帮助或指导下完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帮助一正常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都是深有体会的,但脑瘫患儿同正常儿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家长不仅要用特殊方式来帮助患儿克服生理上的各种缺陷,而且还要用特殊的方法来教导患儿如何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帮助患儿以各种方式来与外界沟通等。
脑瘫患儿日常生活动作中的各个问题:
(1)、手部的训练
((1))手部训练
((2))手部功能的维持及防止其退化的方法
(2)、抱脑瘫患儿的方法
(3)、进食动作的训练
(4)、穿脱衣服的训练
(5)、坐位平衡的训练与应用
(6)、站立及步行训练
小儿脑 瘫―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韧带的方法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