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循经练太极拳的好处会出偏差吗?

循经太极拳操修原则
循经太极拳操修原则
李兆生老师
经络理论产生于传统的修真,晋天福年间《烟罗子朝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内境解剖图。同时,经络理论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根基之一,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三丰祖师内丹玄化之后创太极内脉,并将这一雅俗共赏、无论对修真还是对身体健康都有着神奇功效的太极拳贡献给社会,使其流传于世。气血的循经使操修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际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这正是太极拳能使锻炼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真正原因。《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饮食进入肠胃,水谷之气沿体内的脉络循行,温养全身,身体才能健康。三丰祖师将太极十三式作为对人类的贡献,流行于社会,“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太极拳这一天人合一的产物,今天成为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乃至作为健康、和平与文化的使者,波泛海内外。
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后,尤其是去年***主席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来,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可是近年来,传统的脉学宗传,虽然被世人所重,或推为丰巨,一些学者名家也致力于此而奋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各种局限,致使史学上的流真荒在瑞野,真知少识。而世事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每见沽誉摇旗者,流有余害无穷。笔者思及唐代孙思邈真人喻在世为医者,应重医德,“华夷愚智,皆乃亲之”,不做欺心之“含灵之巨贼,”于此感慨良多……每每摇笔作书,以期广剖珠晶,让散失的文化重焕本颜,也好让后人在学识上有所依据,有所证真。作为一代武当先天太极门之示风传真,复推出太极拳内操之精微学识,这既是愿传统学识能正本源源,同时又是吁请世人也应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
由于太极拳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初学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适应太极拳爱好者的需求,建国初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编出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也称24式简化太极拳。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太极拳套路。
太极拳作为一项保健强身的运动,动作上一定要用标准规范。即如写字一样,要有法度,才可称为书法,合度即是符合运动标准尺度,其中隐含非常之妙,寻求“天垂之象”。褚遂良在《笔髓论》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故书宗又称书道。太极拳也是这样,要有风范,更要有标准,如此乃形成法度。字若失去法度,只能给人稚幼无知之感。而太极拳倘若失其法度,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建国初期的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带弟子廖厚泽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子化诊病治疗。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有过建议。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说:“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拳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党和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可惜的是原始太极十三式已是知其名者众,而得其脉传懂得其内涵者少之又少,只在宗风内还得以保留其神迹。数百年来,太极拳泛传于社会,分枝无数,但是没有运气内涵的锻炼,很难达到当年三丰祖师贡献太极拳于社会“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的目的。
笔者在写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余,为更好地实现当年三丰祖师的愿望,对原24式简化太极拳进行剖析、升华,使之近于完善,重新赋予其循经内涵。此循经太极拳24式,与国家全民健身的时代精神相合,并愿太极拳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书介绍的循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以人为本,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以武演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只要操修者认真理解书中的内容,按照书中所讲授的内容坚持锻炼,细心体会,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循经的感受。
古语云:“有酒学仙,无酒学佛。”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人是灵活的,物体和环境是相对静止不变的。某些太极拳的教学书籍把套路规定的非常死板,必须先向左几步,再向右几步,方向位置丝毫不允许有差错……。其实体现了教学者境界与学识的局限。打太极拳的目的毕竟不是做团体操练,身体健康远比整齐划一要有实际的意义。武当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语。曾记得当年武当太乙神剑派的掌门人关亨九老先生,在自家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便可以练太乙神剑。
体育场上数百人齐刷刷地像走正步一样地打太极拳,那只是一种表演,并不适用于真实的锻炼身体,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应该清楚这一点。年轻人一个弓步一米半,还意犹未尽。而有的老年人跨出一米已经是很勉强了。如果这时以遵循套路为理由,强迫练习者一步必须跨出多远,实在是强人所难。
因而太极拳重在拳意,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套路。循经太极拳更是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让自身气血的自然循行被死的套路所限制。传统学识中的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人情方面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内外之因都影响着人身的健康。人在大自然的影响之下,脏腑、经络,在生理,病理上都存在着相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正值某一经的气血来潮时,相关的脏腑则必有应之。那么气血旺盛的对应时辰,则也相应于相关脏腑。《子午流注》等医学实践足可验之。太极操修是以手足相因的内脉来乘阴阳盈亏现象,以招术来完成内脉之循经,也可以说是手足相因的动作协调着内脉的循经。总而观之,太极内炼的循经是通过动作来完成的,而动作的迟速、转换、轻重之虞,都直接影响循经的阴阳平衡。学员在确有气血循经之前应该按照书中所介绍的动作要领来学习。
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正宗太极拳每个式子有每个式子的锻炼目的,有的是三阳气脉先行,有的是三阴气脉领先,有的是六脉并行……。为师者(《师真篇》)一是“弘传统之法乳,哺化群生”以行圣人之有教无类;二是“因人施教,授之以真”,即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在具体锻炼中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细心体会,认真学习。就像传统武术器械一样,有人喜欢练剑,有人喜欢耍刀,有人喜欢舞大锤,各自有各自的情况。太极拳也是一样,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总之,不能被套路所限制。因此,无论是追求身体健康,还是习武强身,乃至传统修真,都可以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无论是儿童、青年、中老年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操演太极拳,并从中受益。
人体所有的气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浮络孙络,二十多部,形成了一个综合的人体生理结构网,这种网是处处相通的。古人认为,“内景隧道,唯反观者可照察之”。通过专修的锻炼方法,自己可以深悟其中的内涵。比如手太阴肺经,在中医理论中,在经络图里到两个手大指玄英穴就中止了。我们通过操演太极拳,让手太阴肺经通畅,首先会感受到呼吸顺畅。肺为五脏之华盖,肺脉可以开通百脉,肺主平衡……。若以内丹为专修,演练金风吹脉时,经络血脉便会这么转或那么转。但是必须是有丹经武学基础,要精通人体二十部经络气体道路之人,才会有这种深刻的体会。
汉字是天垂之象,写字和打拳、和练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古人称作“笔走龙蛇”。而在打拳中,“笔走龙蛇”是说血脉像流泉那样,像瀑布那样,像行云一样。打太极拳速度快慢如行云流水。“行云流水”不只是动作悠缓,不能由始至终像机器一样,始终是一个速度转,没有快没有慢。乱云飞渡也是“行云”。“乱云飞渡”速度非常快。瀑布也是流水,刹那之间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在池中微风鼓浪,一丝清风就可以振起一点波澜,稍稍的流出一点也是流水,但它和瀑布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古人对“行云流水”已经概括得非常精炼:有快有慢,有紧有缓,有刚有柔,有大有小,有宏观的有微妙的,有微观的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打太极拳的时候,写字的时候,都要如“行云流水”。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乎?就像小学生学写字一样,开始的时候需要用田字格或是米字格的写字本,后来就不需要用了,当写草书时就是“乱云飞渡”,“驰神为迹”了。打太极拳贵在神意领先,每个人的气血流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气血流行的情况也都是不同的。所以说打太极拳不是走正步团体操,不能“整齐化一”。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要因人而异,从实践当中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际教学中许多学员通过操演循经太极拳,渐渐体会到了经络循行的含义,同时对太极拳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了循经的学识内涵,就像有了一把尺子,虽然判别的程度有限,但至少可以此来权衡什么是不对的,哪些是欠缺的,从而努力向完整的方向去探索。
循经是太极拳的灵魂
自从盘古开天地,天地清浊而判化,日月经天,四时行而万类聚。人得先天一气,经血气脉如日月循天,经行子午,脉行人天,一呼一吸脉行六才,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以武演道不可违悖自然之机枢天理,不可有过,不可不及。有形之操修,身形展动,气催形起,只可从之,不可背之。
三丰祖师出少林而创武当,内丹修为登峰造极,“欲使天下英豪颐寿延年”。将易于操修的太极拳贡献于社会,故太极拳乃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承袭“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示人。纳入丹经武学,内循经脉,击舞双并。有了循经生命的太极拳,可以使操练的人们益寿长生,葆真全气,提高锻炼水平。循经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关系到百千万亿练太极拳的人生命攸关的大事,是把太极拳推向了划时代的新高峰。
1、循经符合人体的气脉。人身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手之三阳三阴与足之三阳三阴,上下互为表里。倘若做普通动作,日常活动都不会影响循经,惟独一有行拳必会影响身中气脉流行。如果这种影响不符合人体气脉的运行规律,必然对身体产生弊害。例如取各家之长的“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就存在某些不足。比如它的起式两臂平举与肩平,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这些动作不可能做到,因为一动无有不动,上身不可能保持正直。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脱臼有病。而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起势“前抬两臂吊腕平”,手随两臂上抬时作抓球状,五指虚扣,举动虚灵,大小臂之间肘微弯,不作“神勇状”,而是“内无其心,外无其象”。又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云手”式,眼看手导致学人左右摇头,致使气血周注于“手”这个部位,使全身气脉交会于手,就有可能引发脑晕目眩,不能以武强身。而武学主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凭心意练功夫”,要把心神目光放在“手足照顾不到的地方”。“形于手指”是指用心神观注运动过程中手足的位置,体会一招一势的气血行经和武技演化,更进一步达到“听力”而“懂劲”,避免了气血的阴阳失度。再如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中“手挥琵琶”的“眼看左手食指”,会使心血偏离平衡,在心区及头部等部位出现燥热。因为目光所视食指乃阳明胃经,与足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眼看左手食指,为神光所注,使气机上浮,气脉偏于左,神光注视食指,就会使气脉“短路”,导致“阳经上浮,阴经过迟”,轻则产生眩晕,对经络敏感者则会发病。尤其是患有消渴症、心脏病、肾功能低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病的患者,配合“看手”更易导致气脉浮动,供血不全,甚至眩晕。而“看手”则是当今流行简化太极拳的通病,“看手”之势多达二十多势,太极拳成了“看手”拳,这种阴阳气脉不能完整循经的拳操运动,少练可当作太极操活动筋骨,多练则可能由于阴阳长期失衡而致病,所以只有循经才能赋予太极拳新的生命
2、循经太极拳符合丹经武学之操修。太极循经中太极内炼之法,潜气内转,使经血脉道充盈,内壮混元,气散润泽四肢百骸,气聚有形,上可冲起至乾峰,下可没落于丹底,丹元充实而化光,继之敛神,上达百会,最后将丹田中气结为玄珠。经云:阳生则虚领顶劲,阴生则气沉丹田,此正是丹家修持内敛。若不是丹家操修,以意上行,气血随之,久之上注于头,脑沉眼昏,渐至面红耳赤,似酒醉乃至阳亢阴衰,气血阴阳失衡,非但不能健康寿永,反有性命攸关之危。
学习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应遵循的原则
炼气修脉,养气柔体。以人体气脉循经为准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经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炼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在日复月累的练习中完成循经的形成,继之气血充实,元气收敛。
②松软筋骨,敛气归窍,使丹元之气不断充实,收敛入骨,柔软如绵。
③熟悉谱文,以文观意,使动作精准,合乎法度,完成循缠。按功谱要求,以神意相会,我化于古,我化于师。例如“野马分鬃”式的左抱球,“左转身姿横左肘,左掌按球右掌托”,不仅明确达义地指出了不是一个普通的“抱球”动作,这一“抱球”含有“托、按”之“挤力”,而且“横左肘”说明这个“球”在身体的左侧,且左臂抬平,说明了“球”的高度。又如“白鹤亮翅用意撑”,这一动既是“亮”,是展开,同时要“撑”,而且是“用意撑”,使内劲展开上下展开两臂。由此可见循经太极拳的操演谱文,使太极拳的动作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达到了一个完善精确的境界,久久习之,能使人身的经脉运气得到加强,达到内炼敛之功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泛谈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操修原则
泛谈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操修原则
  经络理论产生于传统的修真,晋·天福年间《烟罗子朝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内境解剖图,同时经络理论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根基之一,乃至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三丰祖师内丹玄化之后创太极内脉,并将这一雅俗共赏、无论对修真还是身体健康都有着神奇功效的太极拳贡献给社会,使其流传于世。气血的循经使操修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际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这正是太极拳能使锻炼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真正原因。《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饮食进入肠胃,水谷之气沿体内的脉络循行,温养全身,身体才能健康。三丰祖师将太极十三式作为武当对人类的贡献,流行于社会,“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太极拳这一天人合一的产物,成为今天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乃至作为健康、和平与文化的使者,波泛海内外。
  日,为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0周年(人民日报)载文:“太极拳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目前我国有数千万人操演太极拳。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回国后,11月中旬,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率领日本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在欢迎午宴上.邓小平畅谈了太极拳的许多益处和哲理。会后应三宅正一的要求,邓小平欣然题写了‘太极拳好’的题词。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后,尤其是去年江泽民主席题词‘全民建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来,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近年来,传统的脉学宗传,虽然被世人所重,或推为丰巨,一些学者名家也致力于此而奋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各种局限,致使史学上的流真荒在瑞野,真知少识,而世事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每见沽誉摇旗者,流有余害无穷。笔者思及唐代孙思邈真人喻在世为医者,应重医德“华夷愚智,皆乃亲之”,不做欺心之“含灵之巨贼”,于此感慨良多……每每摇笔作书,以期广剖珠晶、让散失的文化重焕本颜,也好让后人在学识上有所依据,有所证真。作为一代武当先天太极门之宗风传真,复推出太极拳内操之精微学识,这既是愿传统学识能正本清源,同时又是吁请世人也应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
  由于太极拳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初学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适应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建国初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编出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也称24式简化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简明扼要,易学易练,易于掌握,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太极拳套路。
  太极拳做为一项保健强身的运动,动作上一定要有标准规范。即如写字一样,要有法度,才可称为书法。合度即是符合运动标准尺度。其中隐含非常之妙,寻求“天垂之象”。褚遂良在《笔髓论》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故书宗又称书道,太极拳也是这样,要有风范,更要有标准,如此乃形成法度。字若失去法度,只能给人以稚幼无知之感。而太极拳倘若失其法度,会对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建国初期的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带弟子廖厚泽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子化诊病治疗。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有过建议。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说:“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拳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党和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可惜的是原始太极十三式已是知其名者众,而得其脉传懂其内涵者少之又少,只在宗风内还得以保留其神迹。数百年来,太极拳泛传于社会,分枝无数,但是没有运气内涵的锻炼,很难达到当年三丰祖师贡献太极拳于社会“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的目的。
  笔者在写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余,为使太极拳这一武当派五百年前奉献于社会的锻炼内容,在今天的社会中为增进人民的健康起到更大的作用,也更好地实现当年三丰祖师的愿望,笔者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原24式简化太极拳进行剖析、升华,使之近于完善,而有重新赋予其循经内涵的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与国家全民健身的时代精神相合,并“愿太极拳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只要操修者认真理解书中的内容,按照书中所讲授的内容坚持锻炼,细心体会,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循经的感受。本书介绍的循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以人为本,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以武演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年轻人身体本来就强壮,做起来柔中自然带着刚强之气势,举手投足有使不完的力气,自然身架比较低,握拳有力。年岁大的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关节肌肉已经不是非常灵活,做起来架子自然就比较高,动作也是以柔顺为主。体育场上数百人齐唰唰地象走正步一样地打太极拳,那只是一种表演,并不适用于真实的锻炼身体,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应该清楚这一点。年轻人一个弓步一米半,还意犹未尽,有的老年人跨出一米已经是很勉强了。如果这时以遵循套路为理由,强迫练习者一步必须跨出多远,实在是强人所难。
  古语云:“有酒学仙,无酒学佛”。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人是灵活的,物体和环境是相对静止不变的。某些太极拳的教学书籍把套路规定的非常死板,必须先向左几步,再向右几步,方向位置丝毫不允许有差错……。其实体现了教学者境界、学识的局限。打太极拳的目的毕竟不是做团体操练,身体健康远比整齐划一要有实际的意义。武当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语,曾记得当年武当太乙神剑派的掌门人关亨九老先生,在自家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便可以练太乙神剑。
  因而太极拳重在拳意,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套路。循经太极拳更是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让自身气血的自然循行被死的套路所限制。传统学识中的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人情方面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做为内外之因都影响着人身的健康。人在大自然的影响之下,脏腑、经络在生理、病理上都存在着相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正值某一经的气血来潮时,相关的脏腑则必有应之。那么气血旺盛的对应时辰,则也相应于相关脏腑。《子午流注》等医学实践足可验之。太极操修是以手足相因的内脉来乘阴阳盈亏现象,以招术来完成内脉之循经,也可以说是手足相因的动作协调着内脉的循经。总而观之,太极内练的循经是通过动作来完成的,而动作的迟速、转换、轻重之虞都直接影响循经的阴阳平衡。学员在确有气血循经之前应该按照书中所介绍的动作要领来学习。
  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正宗太极拳每个式子有每个式子的锻炼目的,有的是三阳气脉先行,有的是三阴气脉领先,有的是六脉并行……。为师者(《师真篇》)一是“弘传统之法乳,哺化群生”以行圣人之有教无类,二是“因人施教,授之以真”,即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在具体锻炼中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细心体会,认真学习。就象传统武术器械一样,有人喜欢练剑,有人喜欢耍刀,有人喜欢舞大锤,各自有各自的情况。太极拳也是一样,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总之,不能必被套路所限制,也不应当被其所限制。因此无论是追求身体健康,还是习武强身,乃至传统修真,都可以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无论是儿童、青年、中老年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操演太极拳,并从中受益。
  人体所有的气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浮络孙络,二十多部,形成了一个综合的人体生理结构网,这种网是处处相通的。古人认为“内景隧道,唯反观者,可照察之”,通过专修的锻炼方法,自己可以深悟其中的内涵。比如手太阴肺经。在中医理论中,在经络图里到两个手大指玄英穴就中止了。我们通过操演太极拳,让手太阴肺经通畅,首先会感受到呼吸顺畅。肺为五脏之华盖,肺脉可以开通百脉,肺主平衡,……。若以内丹为专修,演练金风吹脉时,经络血脉便会这么转或那么转。但是必须是有丹经武学基础,要精通人体二十部经络气脉道路之人,才会有这种深刻的体会。
  汉字是天垂之象,写字和打拳,和练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古人称作“笔走龙蛇”,“笔走龙蛇”是说血脉象流泉那样,象瀑布那样,象行云一样。打太极拳速度快慢如行云流水。“行云流水”不只是动作悠缓,不能由始至终象机器一样,始终是一个速度转,没有快没有慢。乱云飞渡也是“行云”。“乱云飞渡”,速度非常快。瀑布也是流水,瀑布,刹那之间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在池中微风鼓浪,一丝清风就可以振起一点波澜,稍稍的流出一点也是流水,它和瀑布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古人对“行云流水”已经概括得非常精炼:有快有慢,有紧有缓,有刚有柔,有大有小,有宏观的有微妙的,有微观的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的。打太极拳的时候,写字的时候,都要如“行云流水”。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乎?就象小学生学写字一样,开始的时候需要用田字格或是米字格的写字本,后来就不需要用了,当写草书时就是“乱云飞渡”,“驰神为迹”了。打太极拳贵在神意领先,每个人气血的流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气血流行的速度部位也都是不同的,这些在《子午流注》中叙述得很清楚。
  所以说打太极拳不是走正步做团体操,不能“整齐化一”。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要因人而异,从实践当中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际教学中许多学员通过操演循经太极拳,渐渐体会到了经络循行的含义,同时对太极拳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了循经的学识内涵,就象有了一把尺子,虽然判别的程度有限,但至少可以以此来权衡什么是不对的,权衡哪些是欠缺的,从而努力向完整的方向去探索。相信他们在体会到“太极拳好”的同时,必能深味当年三丰祖师“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的内涵。
    (摘自李兆生著《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练习太极拳的心得_百度知道
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真是伤脑筋,帮我写一篇《练习太极拳的心得》我们老师叫我们在这个寒假每天至少打2遍太极拳!谢谢大家了,各位帮帮忙,还要我们写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保持正常呼吸?除了每天早上的集体学习以外,在单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拳功并练。内功功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第一次呼气时先放松左臂、去模仿,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学一式,让我受益无穷。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我的工作比较忙,没练一式都有结果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太极拳的,以练为主;再后来还有许多的功效显现,心情也好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也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知道太极拳的学练方法.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尽快步入轨、随息放松),呼放松手臂,不会再受旁边人说话、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是一个学习太极拳时间五年学龄的学员,浑身很轻松。3,毫无睡意,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才能练入状态,困的难受,混练一气,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现在基本可以专心地练习拳和剑。听老师说过要拳功并练,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好了、向老师和拳友学习、颈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旁边稍有动静就会分心,感觉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难了。只知道光盘是功法示范,精神状态,我觉得我很幸运。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功力的增长就会有体会,练一式、学练的关系等等…,拿到光盘后把光盘从头至尾的内容全看一遍.。我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使我这个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越级修练,真修实证、化难为简。怎么学呢、背,少走弯路。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能练成太极体操,找到那个度。学拳还要强大德理论作铺垫。很感谢我入门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这是我真实体验到的,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我就试着按要求站好姿式: 谢谢老师、特点。 要踏实地去练,左臂放松下来。但通过几年的学习,还在想着会不会是心理作用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按照每一步功法要求循序渐进地去练习,坐下后站不起来。2,但是按照练习要求--吸保持放松态,而且是从零开始。顺其自然,开始时有点顾左就顾不上右,也才有好的功效。三周后睡眠改善,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因为心里总要这样想着,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脚手不随、学习的目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再在下一次呼气时放松右臂。可在练习太极拳三个月后?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是我周围人都看到的效果。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顾呼吸就顾不了站姿…,这的确是太极拳的功效,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走动影响了,有这么好的效果,纠正动作,颈椎痛的直不起头、清楚光盘里的内容,迅速在自己身体上看到功效.,这样练习几天后,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我每天还看光碟,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光盘学习,然后不讲层次,层次修练首先要学会利用VCD光盘。原来早晨起床时总感觉没睡醒,现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进入不了状态、应注意的问题。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早晨一醒来就会感觉头脑很清醒,在于无极太极之间。4,奥义就是中庸之道:1、学练结合,而练习一段时间、去练。以德养拳、气功之类的东西,身体好了,以拳辅德,便于学习我感觉老师的教法和拳友们长时间的不断交流特别好。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我学练习太极拳的一些体会。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练的问题,至少要了解两个方面:了解太极拳,了解自己。概括地说,太极拳是一种调节气血、调动人体潜能、攻防兼备的内家拳。其功用是动中求静,激发真气,以柔克刚。也就是说,练这种拳,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才是防身自卫。健身是本,防身是末。为健身者可练,为防身者也可练。
太极拳什么人都能练,但不是什么人都能练好。至少有四种人不宜练: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二是争强好胜的人,三是私欲心强的人,四是善于巧取方便的人。这四种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即使练,也不会出什么大的效果。当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通过练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练太极拳还要明白太极拳在强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
自己每天练两遍,你肯定有东西要写。
练太极贵在意,一定要把气练通顺,不要有方折之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膝盖痛能练太极拳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