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的作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试论不同体育锻炼形式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试论不同体育锻炼形式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2:27: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试论不同体育锻炼形式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pdf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pdf 第 32卷第 6期 2011年 6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V0I.32№ 6 Jun.20ll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陈雅轲(洛阳师范学院公体部,河南洛阳 471022) 摘要:为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洛阳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体育锻炼目的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阍、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6-0069—03 收稿日期:O 作者简介:陈雅轲(1984一),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公体部教师.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学习、就业等很多问题, 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体育锻炼是进行心理渲泄、改善心理状况、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_90)对大学生参(来源:淘豆网[/p-.html])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目的、时间、频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总结最佳的锻炼状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旨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不同年级的本科生 600人作为研究对象,专业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平均年龄 20.3 岁.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收集和查阅有关的资料,为本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测试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卷采用国内学者修订、效度较高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它由九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 采用团体测试,由教师进行统一语言指导,学生自填.发放问卷 600份,回收问卷 598份,回收率为 99%.有效问卷 587份,有效率为 97.8%. 统计法.所获取的原始数据在 Excel和 SPSS14. 0软件包上进行相应统计,并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来源:淘豆网[/p-.html])分析 3.1
不同课余运动习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爱 I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一9o得分的运动目的差异因子 耋 n=6 7)复 学躯体化 1.38 s0.45
1.47 s0.49
1.50 s0.48
I.37 sO.37 强迫 1.70±0.57
1.90±0.55
1.7l±O.56 人际关系 1.54±O.54
1.62±O.53
I.77±O.59
1.56±O.58 抑郁 1.49±0.51
1.75±0.57
1.51±0.52 焦虑 1.42±0.49
1.56±O.53
1.56±O.50
1.44±O.49 敌对 1.45 sO.53
1.50s0.58 恐怖 1.31±0.43
1.44&#177(来源:淘豆网[/p-.html]);0.52
1.35 s0.49 偏执 1.43±O.50
1.61±0.56
I.57±O.44
1.43 s0.42 精神病性 I.41±0.46
1.58±0.53
I.41±O.46 总均分 1.47s0.42
1.58 sO.48
1.65 s0.45
1.48±O.40 里丝墼 :!!! :
:里竺: ! !!: 通过调查发现,如表 1显示,在体育锻炼的目的中,出于爱好和健身目的参加体育锻炼与参加比赛达标和复习课堂所学为目的参加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爱好与健身的总均分和阳性数都远远的低于比赛达标和复习课堂所学,并且均具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01).前者各因子的均值与标准差也都明显的低于后者,同时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同时发现因比赛、达标与复习课堂所学而参加体育锻炼(来源:淘豆网[/p-.html])也有区别, 后者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前者,除了强迫因子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它因子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从中说明,以爱好和健身为目的自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更好,而相比之下,带有一些强迫性质的课余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欠佳. 3.2 不同周运动频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由表 2得知,在课余健身运动频率对大学生心·69 · 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可发现,在一周之内,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总均分和阳性数呈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 SCL一90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也都有明显的下降.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会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但是,我们运动频率也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周运动频率达到七次,反而会增加各因子和总均分及阳性数的得分,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每周 5— 6次的运动频率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一90得分的周运动频率差(来源:淘豆网[/p-.html])异因子( 无=73) (1n= l-267{ ̄) (:
) 躯体化 1.57:tO.69 1.41:tO.42 1.39±0.43 1.38:tO.45 1.40:tO.46 强迫 1.92:tO.71 1.77:tO.58 1.72±0.56 1.64:tO.55 1.68:tO.55 人际关系 1.69 sO.67 1.64 :tO.56 1.56:tO.54 1.49 sO.53 1.52sO.52 抑郁 1.78sO.70 1.57 sO.54 1.51±0.51 1.46 :tO.53 1.49±0.54 焦虑 1.62 sO.66 1.48±O.50 1.44 sO.48 1.41 sO.49 1.43 sO.51 敌对 1.69:tO.74 1.51 sO.54 1.48 sO.54 1.42:tO.49 1.47:tO.57 恐怖 1.50±O.56 1.38sO.49 1.32±0.43 1.32(来源:淘豆网[/p-.html])sO.46 1.32sO.46 偏执 1.67 sO.70 1.5O±O.50 1.44:tO.47 1.44sO.54 1.44sO.52 精神病性 1.66±O.78 1.45 sO.46 1.42sO.43 1.4l sO.51 1.42 sO.47 总均分 1.68 sO.62 1.52±O.43 1.48±0.42 1.45 sO.45 1.47 sO.44 阳性数 35.3 ̄22.21 32.1 ̄20.78 30.6 ̄20..02 28.5±21.38 3.3 不同运动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本调查在次运动时间对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上基本与周运动频率相似,如表 3显示,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总均分和阳性数都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都有明显的下降,各因子问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是,每次运动的时间超过 9O分钟以上,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及总均分反而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会下降到次运动时(来源:淘豆网[/p-.html])间 6O ~9O分钟以下的水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并不是次运动时间越长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最佳的运动时间为 60—90分钟. 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一90得分的次运动时间差异因子 少于30分钟 30—60分钟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n=56)
(n=137) 躯体化 1.41 sO.46
1.40 sO.44
1.41±0.50 强迫 1.77 sO.60
1.72 sO.57
1.71 sO.54
1.73 sO.60 人际关系 1.62:tO.63
1.53 sO.51
1.57 sO.56 抑郁 1.62sO.61
1.53 sO.53
1.52sO.57 焦虑 1.49:tO.55
1.46 sO.50
1.43 sO.47
1.45±0.54 敌对 1.55 sO.59
1.48±O.53
1.46 (来源:淘豆网[/p-.html])sO.54
1.51 sO.58 恐怖 1.44±O.57
1.37 sO.48
1.32 sO.44 偏执 1.51±O.56
1.48 sO.57 精神病性 1.47sO.55
1.44 sO.47
1.42 sO.45
1.45 sO.53 总均分 1.55 sO.49
1.47 sO.41
1.50sO.49 堕丝墼 :竺丝:! . !:
望:竺 :墅 :!!
:竺 3.4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1)体育锻炼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 从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 .70 · 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自身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功能得到提高(来源:淘豆网[/p-.html]),还可以使情绪、性格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大学期间学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任务,当任务和压力超出个人的承载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 这时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缓解生理疲劳, 还可以舒缓学生消极的情绪、紧张的心理压力. (2)主动的锻炼目的能够更好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运动目的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课余运动目的不同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亦不同,爱好与健身是出于一种兴趣性目的的运动,比赛、达标与复习课堂所学是带有强迫性的体育锻炼(强迫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爱好与健身目的).如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带有强迫性的目的,很难想象课余运动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正如许多学生所反映的,每次课外锻炼活动是他们放松心情的重要机会, 减轻了心理的压力和紧张.如果带着强迫或者是任务的心情参加体育锻炼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承受着心理上的困惑和压力,从而在认知、感受上背负烦恼.学生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压力,经常会产生忧虑、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轻松的体育(来源:淘豆网[/p-.html])锻炼则可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3)合理运动频度和运动时间对 0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从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来看,运动时问、运动频率的增加,体现愉快的时间增多,维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心理问题的可能就越小.每次活动超过 l小时,产生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可能也就变得非常小.每周活动超过 3次,不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且身体机能水平也较高,有心理问题的几率也就较小,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就非常好.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度”的问题,如果周运动频率和次运动强度超过了某一点(周运动频率 6 次,次运动时间为 60—9O分钟),心理健康水平就会发生逆转,这可能是课余运动习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变化的“临界点”.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频繁的课余运动频率和次运动时间过长,加之缺少周期性的调整与休息,易造成生理和 0理疲劳, 致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同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也不同,出于爱好和健身目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总均分和阳性数都远远的低于比赛达标和复习课堂所学,说明主动、积极地参(下转第 9l页) 人潜能,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培养出具有能吸引人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是对我院大学生的要求,更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 既是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所需,更是将来就业后是否有所建树的内驱力.知识经济时代,不同职业对求职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共性要求,即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其他知识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今后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何种岗位层次,也不管向哪个专业方向发展,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从踏人校门的一刻就应该认真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坚定信念与意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并将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三,大学生要加强能力层面的素质培养,即从职业技能、关键能力和可就业能力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大学生要想做到真正适应人才需求,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就应当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其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具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这是一种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再有,还要具备可最终获取职位的成就能力,它强调的是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定位调整. 总之,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大学生只有把握住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并结合个人实际,制定长期规划,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要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卢福财.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张石森.哈佛模式管理全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3]张琦.浅析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赤峰学院学报,2008(5):l9—2O. [4】冀贞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最优化研究[J]美中教育论谈,—5 (责任编辑:岳朋) (上接第7O页) 加体育锻炼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一周之内,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总均分和阳性数呈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 SCL一90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也都有明显的下降.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会随着运动频率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同时也应该注意“度”的问题,即周运动频率达到七次,反而会增加各因子和总均分及阳性数的得分,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不是次运动时间越长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最佳的运动时间为 60 9O分钟. 4.2 建议(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应该建立在爱好和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摒弃强迫的态度要求学生去参加锻炼或者是完成任务,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以更好的提升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尽量增加课余时间,为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3)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原理,以正确的运动理念、知识去指导体育锻炼,从而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邱新宇.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林宋荣,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张公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及成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2). [4]苏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索与建议[J].中国***教育,2008(8). [5]林乐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6]历彦军,丁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9). (责任编辑:王前) ·91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pdf.pdf
文档介绍: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pdf 第 32卷第 6期 2011年 6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V0I.32№ 6 Jun.20ll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作用陈雅轲(洛阳师范学院公体部,河南洛阳 471022) 摘要:为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原作者:朱风书 颜 军 陈爱国)【摘要】 目的 探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试验组被试连续干预10周,分为小强度试验组和中等强度试验组;对照组试验期间不参加体育锻炼。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心境量表(POMS)、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试验前后3组被试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中强度被试身体吸引力和小强度被试身体价值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TMD(PMOS指数)试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强度组被试愤怒、抑郁、人际关系得分显著低于中强度组及对照组;中强度组疲劳得分显著低于小强度组及对照组;中小强度组被试TMD、强迫症状、总均分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育锻炼既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影响身体自尊、心境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关键词】 体操;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9)02-0139-03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3-7]。为深入了解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心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便为制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抽取扬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二年级健美操选修班2个班级作为试验班。一个为小强度试验组(28人),年龄为(19.75±1.24)岁;另一个为中等强度试验组(29人),年龄为(19.73±1.22)岁。从三年级平时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选取1个女生班作为对照班(30人),年龄(22.53±0.86)岁。试验过程中,对照班不参加体育锻炼。1.2 方法1.2.1 测试方法 试验组分别用中、小强度健美操运动连续干预10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30 min。对照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学生知情同意,试验前、后分别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身体自尊、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3项指标。测试前向被试介绍填答问卷时的注意事项。试验组的锻炼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135~150次/min,小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每隔5 min测量1次心率。1.2.2 测量工具 身体自尊量表(PSPP)[8]。由徐霞修订,采用4级评分, 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72~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9]。由祝蓓里根据澳大利亚学者Grove的量表修订而成。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r为0.71。量表的计分方法为:“几乎没有”为0分,“有一点”为1分,“适中”为2分,“相当多”为3分,“非常”为4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由王征宇修订,共90个问题,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每个项目分别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Polar心率遥测仪。由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编号为HD008,产品型号为 S625X。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协方差及回归分析。2 结果2.1 试验前后PSPP、POMS 及SCL-90测试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价值感(P<0.05)、心境指数(P<0.01)及强迫症状(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有显著影响。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吸引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被试PSPP、POMS 及SCL-90各项心理指标几乎没有发生变化(P>0.05)。见表1~3。3组被试在PSPP各因子上,前后测差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OMS愤怒、疲劳、抑郁及TMD 4个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进一步比较可知,在愤怒、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小强度组显著优于中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中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疲劳因子上,中强度组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MD因子上,中小强度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上,中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0.01),中小强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表4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和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图1)。3 讨论3.1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11-13]。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中小强度组被试试验前后身体自尊水平变化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小强度组身体价值感和中强度组身体吸引力变化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一结果与何颖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周的体育锻炼就能使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次连续锻炼1 h的效果要好于2次30 min锻炼。尽管试验后3组被试身体自尊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各组试验前后变化趋势以及各组间变化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强度健美操运动更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因为对于平时不爱参加运动的女大学生而言,中强度体育锻炼在减少身体脂肪、改变体型及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至于3组间差异不显著问题,锻炼时间短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从各组试验前后比较来看,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愤怒、抑郁、SCL-90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的改善;中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疲劳症状的改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总均分)的改善。尽管可能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了组内组间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适宜刺激理论假说”。体育锻炼之所以能改善锻炼者的情绪状态,可能是因为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降低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14]。3.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心理机制 在路径分析中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身体自尊和心境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影响心境作用显著。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某一纬度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6,15]。在体育锻炼对心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被试心境状态的改善[12-16]。Pinto等[17]在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身体自尊与心境相关显著,高自尊者具有良好的心境。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体自尊水平的改善,又因自尊是心境的一个重要纬度,因而身体自尊对心境具有促进作用是可能的。(原作者:朱风书 颜 军 陈爱国)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有研究报道[18],心境与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相关显著,该结论支持了心境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良好的心境可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最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朱荣春等[19]研究指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总分)变化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樊富珉[20]用自我概念各个纬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发现生理自我与心理健康(总均分)相关显著,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作为与生理自我非常相近的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也存在显著相关。然而,路径分析显示,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对此作如下2点解释:第一,本研究考察的是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朱荣春研究的是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9];第二,研究使用的量表不同,以及量表信效度、灵敏性等原因所致。以上只是推测,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4 参考文献[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 王建中,樊富民.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31-333.[3] 张志勇.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7-78.[4] 黄志剑,郭志平,姚家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79-80.[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16-918.[6]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体育与科学,):58-60.[7] BERGER BG. Exercise and mood: 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J Applied Sport psychol, ):69-92.[8]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7.[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5-37.[10]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69.[11]李学砦.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6-77.[12]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198-199.[13]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35-37.[14]BERGER BG, OWEN DR. Relation of low and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with acute mood change in college joggers. Percept Mot Skills, ):21-611.[15]朱风书,颜军.篮球锻炼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581-582.[16]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65-166.[17]PINTO BM, TRUNZO JJ. Body esteem and mood among sedentary and activ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Mayo Clint Proc, ):6-181.[18]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24.[19]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5-227.[20]樊富珉.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6-77.(收稿日期:)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