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的继任者是谁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历任总统
  来源: 新华网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Thomas Jefferson)
民主共和党
即民主党的前身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民主共和党
即民主党的前身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
民主共和党
即民主党的前身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民主共和党
即民主党的前身;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之子。
安德鲁·杰克逊(Adrew Jackson)
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Buren)
威廉·哈里森(William&Harrison)
1841年4月病死,由副总统泰勒继任。
约翰·泰勒(John Tyler)
詹姆斯·波尔克(James&Polk)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
1850年7月病死,由副总统菲尔莫尔继任。
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
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
詹姆斯·布坎南(James&Buchanan)
&(Abraham Lincoln)
1865年4月遇刺身亡,由副总统约翰逊继任。
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
&尤里塞斯·格兰特(Ulysses&Grant)
拉瑟福德·海斯(Rutherford Hayes)
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Garfield)
188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总统阿瑟继任。
切斯特·阿瑟(Chester&Arthur)
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
本杰明·哈里森(Benjemin Harrison)
是1841年任总统的威廉·哈里森的孙子。
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1901年9月遇刺身亡,由副总统罗斯福继任。
(Theodore Roosevelt)
威廉·塔夫脱(William&Taft)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沃伦·哈定(Warren&Harding)
1923年8月病死,由副总统柯立芝继任。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Herbert&Hoover)
&(Franklin&Roosevelt)
1945年4月病死,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远亲。
&(Harry S. Truman)
(Dwight Eisenhower)
(John&Kennedy)
1963年11月遇刺身亡,由副总统约翰逊继任。
(Lyndon&Johnson)
(Richard&Nixon)
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辞职。
(Gerald&Ford)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福特继任为总统。
(Jimmy Carter)
&(Ronald&Reagan)
(George Bush)
(Bill Clinton)
(George Walker Bush)
是第41届总统乔治·布什之子。
&(Barack Obama)
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 && &&
(责任编辑:张杨)先讲个八卦吧,号,一个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胖子在登上赴美游轮之前,托朋友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买两三千英镑的股票。而他好心的朋友买了十倍于此的股票,于是他下船时,知道自己大赚了一笔。写信给妻子分享喜悦。两周后黑色星期二,这个胖子在纽交所的大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乌有。没错他是丘吉尔。一般人遭遇这种事情大概反应如下「股市都是零和游戏」「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政府管一管」「美国太邪恶」但是丘吉尔没有,他回国之后官运亨通,拉拢美国,死磕工党,拖垮纳粹,维持英联邦。重要的是他继续炒股。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要喝完剩下这点咖啡敬丘吉尔!我们知道经济史很无聊的,特别是扒某些具体专题史研究的时候。但是股市危机+财富/人生的毁灭会使得某些具体时间的经济史变得活跃起来。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神话,单就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戛然而止的原因;股市大崩溃与大萧条的原因;大繁荣带来的工业社会的产生方式等等。曾经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是基于道德上的考量,因为「资本主义的贪婪,狂妄自大」导致的报应,也就是历史决定论。因为它并不是基于经济上的分析,所以仅仅可以作为床前小故事读一读。第二种是由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在国内依然很有市场。这种解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它如今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事件诸如石油危机与滞涨。这些经济事件反而回头赋予了20世纪大萧条一层更新的含义。补充一点:美国在20年代已经在实施干预货币供应及价值的政策了。一战前成立的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绕过国会的控制。方式不是印钞(20年代初的流通中货币是36.8亿美元,1929年是36.4亿美元)。而是总的货币供应,货币替代物,赊贷的有了巨大增长,日是453亿美元,1929年是730亿美元,八年增长了61.8%。联邦储备局自己也说过「我们在商业需要拓展时提供额外赊贷,保障商业衰退时的正常运转。」请注意这系列政策是在凯恩斯还没有形成理论前就实施的。而凯恩斯的理论是在原有正统的英国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英国自身的经济哲学家们早已主张政府干预,一战以前的霍特就有此主张,1918年后成为了「经济学常识」。并通过《凡尔赛和约》传到美国。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胡佛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偏爱古典自由主义,拒绝动用政府资金刺激经济。罗斯福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新政。使美国脱离了困境。还认为新政是区分年旧式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的良性调控及社会福利学说的分水岭。这种说法起源于罗斯福的同僚及追随者准新闻式的宣传,接下来由两代左倾学者将其构建成一个定式。这种观点风行一时,若不是70年代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出现,甚至会风靡现在。然而它所叙述的事实较少,事实比它更复杂且有意思。胡佛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一战使世界进入了社会工程设计的时代,「无私仁慈的改革者」「社会工程师」应该以人民的福利出发,代替商人的地位来管理经济,抛弃市场价值观及追求利润的动机。苏联全面信奉这种社会工程学。而且大体实现了这一学说的要求。胡佛不仅信奉它,本人就是一位工程师,在威尔逊战时政府任职时,他主导实施的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使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高尔基,凯恩斯都曾经夸奖过他。继任者罗斯福与他的观点类似,曾经写信告诉朋友「应该让胡佛来当总统。」对于胡佛的政策不再赘述,有兴趣的知友可以查下他任职商务部长时的作为。比罗斯福还罗斯福。遗憾的是当胡佛1929年成为总统时,导致日后经济萧条的因素已经开始运行,并且他并没有采取唯一有效的办法----使人为的低利率上升到自然水平。无论从哪个方面,胡佛的政策都体现了后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特征增加政府开支,1931年政府赤字22亿美元,政府开支占据GDP的比重由1930年的16.4%上升到1931年的21.5%运用政府资金激活经济,1931年通过金融公司的复兴将政府资金扩大到所有行业。兴建大型工程,旧金山海湾大桥,洛杉矶导水渠,胡佛大坝等通过紧急援助和建设法案,1932年通过新税收法案增税,实现了美国在和平年代税收最大的增长。攻击证券交易,调查股票市场。阻止必要的停业整理,将信贷责任推给银行。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高了11项关税,将经济萧条扩展到了欧洲。1933年初,胡佛任内的最后几周,美国的金融体制已陷于瘫痪。其干预主义政策将大萧条延长了四年。银行危机产生通缩。对于这一现象,胡佛愚蠢地加以阻止。其实1932年,大萧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复苏是缓慢且虚弱的。知识分子对相关的苦难也很关心,但有的知识分子报道他们目睹的事实,如《第三个冬天里的纽约》。他们注意到随着大量出租车的退出,剩下的出租车却更卫生了;皮埃尔饭店降低房费勉强度日,新开的瓦尔多夫饭店总是爆满,而且收费标准不变;帝国大厦只租出去了一半的房间,但有55万人愿意花钱去顶层观光;他们还注意到零售业因为受到干预较少,直接面对市场做出反应,反而较为繁荣。而工业却由于高工资等政策受到重挫。然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转向左翼或者投身政治。他们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去描述国家,知识分子一直憎恨市场经济的野蛮体制,对他们来说经济萧条不是沮丧而是刺激。他们发现大商业市场经济意想不到的倒塌了。他们本能地支持计划经济。30年代计划经济形成了新的世界观,这一类图书充斥市场。历史学家比尔德鼓吹美国要制定「五年计划」;海里曼说「我们已经离开了个人主义的时代」;《商业周刊》嘲讽地问:「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还说「现在问题不是实行不实行计划经济,而是谁来实行。」逻辑角度讲,胡佛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奇迹创造者更符合他们的预期,胡佛的在任四年,大量干预并实行计划控制。可惜他的形象已经败坏。神话的传言和禁酒问题,以及自己的糟糕形象。使罗斯福在竞选大幅度击败了胡佛。吊诡的是,这种程度的选票领先在五十年后的里根身上重演。而其主张,却又截然相反。现在我们迎来了主角罗斯福最重要的问题,美国如何走出经济衰退。在当时的两党中并无争议,胡佛与罗斯福都主张计划控制,并且二者都是经济扩张政策的信徒。但是二者在竞选中相互反感,事后关系冷淡,他们的不和是不加掩饰的,这种不和也对罗斯福的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政府在表面上不同于胡佛政府。而胡佛时期已经开始的经济复苏,在「罗斯福市场」上得到了体现,罗斯福坐收其利,他利用新媒体,启动「炉边闲聊」节目;他能够将问题变为答案,如在银行破产问题上,他说这是银行家的假日;国会是民主党的,所以罗斯福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情况下通过《紧急银行业法案》;不到一个月接触禁酒令;他的计划经济政策以破记录的速度在自己党派所主导的国会中获得通过。此即罗斯福「百日新政」。罗斯福的政策给人以大刀阔斧改革的印象,但其计划背后并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一直对平衡预算的理念坚信不疑,他的政策并非基于凯恩斯的模型,因此他不可能如有的学者所言是「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总统」。当然在他任内,联邦储备银行是实施通胀政策的,但这样的政策已经连续施行了十年。他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胡佛的修修补补。《紧急银行业法案》与《工业借贷法案》都是对胡佛金融建设政策的延续《房屋拥有者借贷法案》也是对前一个类似法案的延续《证券交易法案》《金融法案》是延续胡佛改革商业运作方法的尝试《劳动关系法案》更加方便地组织工会,赢得了工人组织的支持,但它依然只是扩展了胡佛的《诺里斯--拉瓜地亚法案》《农业调整法案》削减了政府的调控能力,这与《泥土流失法案》和《土壤保护和家庭分配法案》直接矛盾。《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是胡佛式的「暗示性经济」。但是因为罗斯福参加过一战,所以这种政策具有强迫成分,如果商人不「自愿」遵守政策的,将会「受到惩罚」。也因此该法案被批评为《极权主义》,在最高法院宣布其违宪时,也并没有什么人为其辩护。使用105亿美元,雇佣850万人,新建12.2万楼房,7,7万座大桥,285个机场,66,4万英里的公路,2.4万英里的水渠,以及大量操场,公园和水库与胡佛的作为完全相同。罗斯福政策与胡佛政策不同点在于他重启了威尔逊一战时的经济计划,为田纳西流域提供便宜的能源,不过这是个孤立的计划。用以抓住南部选民的政治策略。所以罗斯福与胡佛的经济政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支持罗斯福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新政带来了经济恢复」。支持胡佛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法案带耽误了胡佛政策已经带来了效果。」从现在的角度看,二人都是通过通胀这一措施组织了经济的恢复。1937年是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生产达到了1929年的水平,失业率降低为14.3%,然而年底就开始下滑,1938年失业率达到19%。经济真正恢复是从1939年9月之后,当欧洲战争的消息传到纽约后,纽交所一片欢乐,1941年美元价值突破了1929年的水平。凯恩斯1940年曾经演讲说:「承认欧洲战争对美国经济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你们的战争准备, 不但不需要牺牲什么,而且还是对经济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无论新政成功或是失败都不能给予的。它促进了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因此,罗斯福在政治上的成功不是源于经济政策的成功,他的经济政策基本延续前任,但是经过时间转化成为了神话,罗斯福表现出了贵族出身的自由主义者对什么都好奇的特征。这与柯立芝,胡佛等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平民作风不同。也因此赢得了知识阶层的忠诚。新闻记者们喜欢罗斯福,在罗斯福逝世之前,罗斯福的谎言,生活作风,对新闻记者的秘密指令,不顾后果等都没人曝光。新闻界的忠诚获得了回报,罗斯福称知识阶层为「智囊团」。他的随从有社会工作者,激进分子,斯大林式中央经济控制论者,反大商业者。并无多少杰出的知识分子。并且,社会上对他的批评只会加强他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在选举中获胜。事实是罗斯福与美国30年代的时代精神比较合拍,这时期人们都批评资本主义的道德而欢迎集体主义的政策。20年代的英雄是商人,如爱迪生。30年代美国人感觉到了苏联的存在,而且苏联铁幕后抛出的橄榄枝又如此诱人,紧接着苏联模式获得了知识分子的推崇,并赞扬计划经济。美国过去与现在一直是一个奇怪的社会,一旦原本的期望破灭,很容易导致信仰丧失。在30年代早期美国没有移民国外的历史,但苏联招募时,有超过十万美国人应聘。他们认为在苏联没有失业与痛苦。「条条大路通莫斯科」「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了重生。」在这种氛围下,罗斯福应运而生,他的伟人化,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他的新政与经济危机,只是细枝末节的边角讨论。讨论这种氛围的的形成有跑题之嫌,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不对造成20世纪可怕灾难的原因——道德相对主义,个人责任的衰退,对自身能力的自负等进行反思与改正,那这种灾难会重新降临。如果克服了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对苏联的冲动,那时候再来讨论罗斯福与他的新政,也许会有更多的见解。
抛砖贴。积极作用肯定是有的。当然也有不积极的,乃至负面的作用。关于大萧条可以问很多个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大?在 1929 年危机发生后,什么情况导致其愈演愈烈?现在经济史学界有两个主流看法。一个是以 Friedman 为首(1963 年提出),认为是货帀供给不足,比如出现大量的挤兑,银行自己变得保守。所以解法应该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提振消费。这个的重要性已被学界普遍接受,只是在其具体的影响上,有争议。另一个是以 Bernanke 为首(1983 年提出),认为是对银行的信任消失是关键。Bernanke 认为 Friedman 的理论下,消费的减退应该大于投资的减退。但是,出现了投资减到零的情况,则是因为银行系统不工作了,大家互不信任,认为对方可能完蛋。所以 Bernanke 认为政府要注入对银行系统的信任,让银行开始恢复相互的借贷。比如降低借贷利率,银行保险,给银行注入资本等。Bernanke 的理论通过这次衰退,也被证明大有道理。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以上面两个主要观点来看,如果政府的政策对方,大萧条应该能短一点。那另一方面,就是如果政策不对,很可能会拉长大萧条。这里就有了可以是题主暗示的,罗斯福的新政可能加重了大萧条。这是以熊彼得为首的一批人,认为政府的过大投入,抑制了私人投资。政府要求工作保障,给出最低工资,限制了工资顺市场下行,造成有些人限入永远无法找到工作的困境。但也有理论认为,当时美国大量的基础建设已经落伍,没有政府投入,就无法及时翻新。这些个理论现在也在被不断探讨中。现在可以来看罗斯福的新政了。罗斯福的新政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堆的政策,而且,很多是相互矛盾的政策。毕竟,当时的美国政府,真是有病乱求医,自己也不知道什么能行。其实在当时真有用,立刻见效的政策,屈指可数。但大家不知道,只能乱试。所以,不能用一个好坏来概括,而是要分清具体政策,看哪些起到了积极作用,哪些起到了消极作用,哪些作用不明确,哪些没有直接作用却产生了长远影响。罗斯福上台后,最重要的,也是最积极的措施,应该是 Bank Holiday。所有银行都要经过政府的审核。这个,就是给市场提振对银行的信心,就像 Bernanke 在这次衰退中干的。类似的,还有 FDIC 的推出,对银行存款的保险也提高了大众对银行的信心。其次的一个积极的,也应该是有效的作法,就是放弃了金本位。在当时,大部分国家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按 Larry Summers 的理论,不放弃金本位,在通缩的压力下,消费信心无法恢复。但是在 2008 这次危机中,没有通缩危险,仍一路下行,说明其影响很有可能没有 Summers 所认为的这么大,Bernanke 是对的)。但对银行业的管理也出了一些作用不明的政策。比如把商业银行在以州为单位,削弱了竞争,限制过热的发展。Glass-Steagall Act 将投资银行和储蓄银行分开,也是作用很不明确,而且,可能让银行的抗击打能力变弱了。(一个类似的作法是对能源企业,也被限制在以州为单位,这样更便于州内实施监管) 像 Truth-in-Securities Act, 禁止金融内幕交易对投资者的心理是个利好,但实际作用不明。像 Trade Agreement Act 这样的,对普通人就是买基金时都会收到一本厚厚的,没人看得懂的 prospectus。当然,FCC,SEC 等的出现,则是当时意义不大,但长远影响重大的。错误的政策当然也有。最大错误就是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放弃市场,选择社团主义(Corporatism),由上向下的主导协商经济事务。好在 1935 年被判违宪。在此之后,罗斯福转向通过了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Social Security Act,Emergency Relief Appropriation Act 这样相对起来更温和,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法。类似的还有 33 年通过的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大大扩大了 20 年代建立的农业保护模式,为农民提供农业补贴。此法中非常不合理的抽税向农民返还现金的形式,也在 35 年被判违宪。国会也在 38 年通过新法,进行了修正。美国农业补贴的模式,也就成了一个经久不休的议题。另外,美国政府也不愿意用赤字的方式增大政府支出。不愿用发钱的方式提振消费。比如,从老兵的 bonus march 里就可以看出。本来给老兵发钱,是可以直接促进消费的,但当时的理念不接受这种行为。可以说直到二战,美国政府才真正进入到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模式,到二战后,被延迟的消费才被激活。所以有人认为二战才是把美国带出大萧条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起了短期作用,更有长期影响的政策。比如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 雇了 250 万年轻人从事公共建设。而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 (CWA) :在
年为 400 万人提供临时工,建了 50 万英里路,4 万新学校,1000 个机场,雇 5 万教师。(注意,后者让联邦政府正式进入了航空领域,也让联邦政府进入了地方教育)像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也都大量从事公业建设,建医院,法院,学校,桥,水库,图书馆,港口,低收入住房等。像 Tennessee Valley 这种公共 utility 建设不一定如其想得有效率,但影响深远。通过政府直接进入能源市场,逼能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翻新设备。除此之外,1937 年的 Housing Act,联邦政府开始支持 30 年期,低首付的住房货款。综上,罗斯福新政有积极作用的政策,也有负面作用的政策。但最负面的政策都被高院否掉了,而大部分政策是当时影响不大,但长期影响深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影响,现在还在被讨论和研究。最后说一下罗斯福和胡佛的区别。胡佛下台是个挺讽刺的事。因为他一生的功绩,都以救灾见长。他借一战对欧洲的救济成名,以 1927 年密西西比水灾大救灾成就了其大选的声势。最后,倒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上。胡佛的理念,是 no-cost government。就是联邦政策是个疏导者,标准制定者。在危机发生时,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把协调民间力量。胡佛在商务部时,将商务部从一个不起眼的部,变为了美国商业的管理中心,协调美国商业运作,建立商业规范,维持商业秩序,促进商业发展。比如大萧条发生时,胡佛想要保住救业率,他的方法是把企业家叫来,让他们作私下里的保证,减薪而不裁员。联邦政府也不出面进行经济活动,而是把钱发行地方,由地方来进行胡佛大坝这样的项目。另外就是胡佛在 1931 年开始,面对的民主党国会,很多政策就进行不下去了。(要罗斯福上台,就又 180 度大调头了)罗斯福上台后,和胡佛的本质区别,就是把联邦政府和民间组织分开。要是胡佛,会把联邦政府的钱交给民间组织来花。而罗斯福则不,联邦政府的钱,联邦政府组织相关机构来花,完全的排斥民间组织。大量民间组织的优秀人才,被吸纳入联邦政府,成为政府雇员。直到约翰逊政府时,美国政府才又开始直接支持民间组织了。
罗斯福新政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场试验,试试政策A看看有用没,之后再试试B,然后试着试着二战就来了,结果美国就这样走出了大萧条。至于有没有正面效果完全取决于回答的人,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认为新政加速结束了大萧条,而反对政府干预的则认为新政延长了大萧条。
维吾尔语初学者 / 基督徒 / 私募混饭斯大林传:真正考验来临时 世界为什么总想起他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为了达到目的,斯大林必须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他可以强制要求苏联所有主要的政治家和司令官像他一样熬夜工作,但显然罗斯福和丘吉尔不可能在灯光下与他谈判。在德黑兰,斯大林窃听了丘吉尔和罗斯福的谈话,借助于此种优势维持他的自信,并且用这种自信来玩弄阴谋,同时又用这种隐蔽的优势来胁迫他的谈判者。贝利亚的儿子谢尔戈这样写道:
  斯大林临时改变了他的习惯(他经常在晚上工作,上午11点起床),上午8点接待了我和其他一些人。他为我们的会议作了精心准备,并就手边的文件提出他感兴趣的问题。他甚至会问及他们谈话时的语气等细节问题:“他讲到那里时是深信不疑还是没有一点激情?罗斯福的反应是什么?提到那件事时,他非常坚决吗?”有时他会感到很惊讶:“他们知道我们可以听见却还公开谈论此事!”有一天他甚至问我:“你在想什么?他们知道我们在偷听他们讲话吗?”
  虽然西方代表团以苏联的情报机构可能在偷听他们为前提来工作,但比起斯大林为难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程度而言,斯大林遭受后两者的为难可能要少得多。
  1944年10月,丘吉尔前往莫斯科,他迫切需要对欧洲的未来做进一步讨论。丘吉尔巧妙地提出这个问题:“现在很适合做交易,所以我说&让我们在巴尔干半岛解决我们的事务吧&。”丘吉尔在一张白纸上果断地、随意地写出他的提议,他建议苏联和英美之间的势力范围应该通过计算来分配。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百分比协定”:
  罗马尼亚   90 苏联
        10 其他国家
  希腊     90 大不列颠(与美国一致)
        10 苏联
  南斯拉夫   50-50
  匈牙利     50-50
  保加利亚   75 苏联
        25 其他国家
  斯大林静静地等待着翻译,匆匆地看了一下文件,然后从青铜壶上拿起蓝色钢笔勾了一个大大的对号。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这两个人意识到他们正在做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丘吉尔打破了沉默,他说:“我们似乎在以这样一种草率的方式解决对于数百万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吗?让我们烧了这个文件吧。”但是斯大林不为所动,他说:“不,你要保留它。”
  丘吉尔在与英国大使后来的谈话中,指出自己的建议是“卑鄙的文件”。斯大林再次考虑了文件的细节并要求加大苏联对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影响,关于这两个国家,他要求苏联占有80%的领土。经过丘吉尔的同意,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在与莫洛托夫的会议上接受了这个修正案。这个“百分比协定”就是一个神话,而且它还在不断继续。例如,斯大林和丘吉尔瓜分了他们两国之间的所有欧洲国家,同时他们的会谈也对所有有关领土和政治的决议做了预先规定,盟国接下来采纳了这些决定。其实,这个“卑鄙的文件”是为未来瓜分世界准备的一个临时性双边协议,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它没有提到德国、波兰或者捷克斯洛伐克,关于战后对各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构建,文件中也没有涉及。文件明确阐述了未来欧亚战后的秩序,但这个“百分比协定”并不会束缚住美国的手脚。毫无疑问,他们事先并未征求罗斯福的意见,因此罗斯福总统可以像他所希望的那样接受或者拒绝这个协定。然而事实上,他希望在德国失败前同苏联保持这种甜蜜关系,因此罗斯福毫无异议地欢迎这个“卑鄙的文件”。
  日,三巨头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到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是对战后的欧亚进行规划。对斯大林而言,这也是苏联当局者炫耀其精明才干的一个机会。每个代表团都住在为沙皇而建的宫殿里。对于贵族出身的丘吉尔来说,这丝毫提不起他的兴趣。丘吉尔说即使花上十年时间,也找不到一个比这儿更糟糕的地方。如此的长途旅行并没让丘吉尔这样一个旅游成癖的旅行者感到苦恼。雅尔塔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在1917年以前它是帝国高官最喜欢的度假圣地之一。斯大林喜欢从克里米亚到阿布哈兹的整个海滨――斯大林认为丘吉尔沉醉于英国人的粗俗。
  雅尔塔会议所做的决定意义重大,斯大林以最大热情参与其中。对于在即将到来的欧战胜利之后加入对日本作战的承诺,斯大林要求得到回报。特别是他要求从德国获得价值200亿美元的赔款,这个要求引发了争议,但最后西方国家领导人向斯大林妥协了。更激烈的争论是对于波兰的处置。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坚持下,未来的波兰政府将是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联合政府,但是他们并没有在细节上对斯大林形成有效的约束。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想要谋取放手处理东欧和中欧事务的权力,罗斯福和他谈得很融洽,甚至会避开丘吉尔来见斯大林。作为西方同盟的伙伴,丘吉尔一方面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忍受这种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最大化争取自身的利益。当斯大林要求得到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他们的北方四岛)时,为了报答在太平洋战争中苏联的参战,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迫满足了斯大林的这一要求。斯大林和丘吉尔也接受了罗斯福在战争结束时建立联合国组织的强烈要求。就像“一战”后的伍德罗&威尔逊一样,对罗斯福而言,建立一个保障全球和平的组织至关重要。
  西方同盟国并不是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虽然德国已经处在失败的边缘,但并没有多么明显的迹象显示出日本时日不多。此外,在欧洲的英美武装军队被告知他们要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不仅仅是《真理报》,西方的新闻出版界也忙于树立斯大林的个人形象。苏联加入对第三帝国战争伊始,英国的媒体就不再批评斯大林而是对其大加赞扬。1941年12月,在斯大林的生日宴会上,伦敦爱乐乐团(以前并不是一个亲共产主义的组织)为他演奏了协奏曲。在西方国家,公众舆论更多的是对苏联红军的感激(之前也许已经发生),把斯大林当作勇敢和光荣的化身,后者稍微不太合理。西方盟国和苏联的军事对峙,在当时既存在政治上的困难,也存在军事上的问题。即便如此,他们本来可以向斯大林施加更大压力。比较而言,丘吉尔比罗斯福更坚定,但显然还是太温和。
  实际上,雅尔塔会议期间三巨头最严重的意外事件并非发生在正式谈判期间。在一次午餐喝了杯酒后,罗斯福告诉斯大林,西方人把他称为“乔大叔”。暴躁的苏联领导人感觉自己成为了被嘲笑的对象,他无法理解送给他的这个昵称里包含着一种非常勉强的尊重。斯大林几乎拂袖而去,经过劝说方才没有离席而去。事实上,不仅仅斯大林有昵称,丘吉尔在给美国总统的电报里署名“前海军大臣”。斯大林对于挖苦丘吉尔并不感到反感。一次三巨头聚餐时,斯大林提出为了防止战后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盟国应该枪毙50000名德国军官和技术专家。丘吉尔熟知斯大林的血腥记录,相信他是认真地讲这番话的,因而怒气冲冲地说,他宁愿自杀也不愿“用这种丑恶的方式玷污自己和祖国的荣誉”。罗斯福试着缓和这种气氛,他说处决49000名德国军官就足够了。丘吉尔讨厌这种玩笑,愤然朝门口走去,最终被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拉了回来。他们向丘吉尔道歉,声明那只是一句玩笑话。
  丘吉尔依然不相信斯大林在开玩笑,但他暂时还不能考虑离开雅尔塔会议。正如前几次会议,丘吉尔像斯大林和罗斯福一样明白盟国必须团结一致,否则就会被一个个绞死。然而,当有人故意对他人进行人身侮辱时,其他人又不得出面平息事端。事实上,一个名叫艾伦&布鲁克(Alan Brook)的将军,他是丘吉尔的随从,曾对斯大林恶语还击。这种情况在德黑兰会议的一次宴会上就发生过,当时斯大林指责布鲁克没有对苏联红军表示出友好和同志般的友谊。早有准备的布鲁克立刻以牙还牙地回敬斯大林,看起来在战争中 “真相必须与谎言相伴随”。他继续说到,他对苏联军人具有“真正的同志关系”。斯大林默不作声,进而机敏地对丘吉尔说:“我喜欢那个人,他说得有点道理。”
  斯大林虽然很聪明,但他并不是一个外交天才。然而当三巨头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就有机可乘了。斯大林已经占足了便宜,但他贪婪地得寸进尺。他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想法:为了在本国和西方侵略者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苏联应该征服欧洲的东半部领土。斯大林和筋疲力尽的罗斯福有着相当好的工作伙伴关系,虽然他和丘吉尔彼此互不信任,但他们觉得还可以继续坐在谈判桌旁谈判。波兰和其他国家的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合作关系时间过长,而且波兰流亡政府曾就斯大林的野心提出警告,但一切都是徒劳。日,罗斯福总统去世。斯大林这个不轻易流露感伤的人给华盛顿发了一份令人动容的唁电。斯大林之所以动容,与其说是由于三巨头中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同伴的去世,倒不如说是因为某种运作良好的政治关系的解除。个人外交消除了许多自1941年以来可能破坏三方军事联盟的隐患。在整个战争期间,斯大林很喜欢丘吉尔和罗斯福把他看作一个政治家,他们的几次会见也增强了他的自尊心。罗斯福的继任者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有一个“右倾”的名声,斯大林意识到未来世界事务的谈判将会更为艰难。
(责任编辑:黄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会哭也是一门手艺……[]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斯福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