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导板自行车小刀是什么意思思,自行车上用的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尽管其种类繁多.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1)请你说出自行车在构造上用到的力学知识(说出两点即可).(2)小明的质量为48kg,骑着一辆质量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尽管其种类繁多.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1)请你说出自行车在构造上用到的力学知识(说出两点即可).(2)小明的质量为48kg,骑着一辆质量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尽管其种类繁多.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1)请你说出自行车在构造上用到的力学知识(说出两点即可).(2)小明的质量为48kg,骑着一辆质量为l2kg的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运动500m.所用的时间为l00s.假设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小明体重的.车胎与地面总的接触面积为40cm2.试求:①在这段过程中,小明做功的功率.②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取g=l0N/kg)
(1)自行车在构造上用到的力学知识有:①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②自行车座制成马鞍状,是为了增大和人体的接触面积来减小压强;(2)①小明的体重G=mg=48kg×10N/kg=480N,自行车受到的阻力f=G=×480N=40N,骑自行车克服摩擦做的功W=fs=40N×500m=2×104J,小明骑车的功率P=4J100s=200W;②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F=G1+G2=(m1+m2)g=(48kg+12kg)×10N/kg=600N,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p=-4m2=1.5×105Pa.答:①小明做功的功率为200W;②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1.5×105Pa.
本题考点:
功率的计算;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问题解析:
(1)自行车上上很多地方用到了力学知识,如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自行车把是利用了轮轴原理;自行车座制成马鞍状,是为了增大和人体的接触面积来减小压强等;(2)首先根据公式G=mg求出小明的体重,再求出自行车受到的阻力f=G;利用公式W=fs计算出行驶过程中克服摩擦做的功,最后利用公式P=计算出小明的功率;(3)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行车和小明的总重力,即F=G1+G2=(m1+m2)g;然后根据公式p=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拥有1个小站,订阅6个话题,关注87个小站
看着这哥俩
诚招靠谱青年!共同打理小站!只要你热爱这项运行,并且有一定的时间浏览相关内容,能及时对小站进行更新,请联系本主页君!...&
诚招靠谱青年!共同打理小站!只要你热爱这项运行,并且有一定的时间浏览相关内容,能及时对小站进行更新,请联系本主页君!&
&WEARETRAFFIC&是由来自德国汉堡的Bj&rnLexius与TillGl&ser摄影师二人组所发起的专题,从今年10月开始他们自爱街头拍摄不同单车骑士的照片发表在网站上。他们想要吸引大众主义,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他们的做法。更多高清大图&/gallery/portrait/8858....&
&WE&ARE&TRAFFIC&是由来自德国汉堡的Bj&rn&Lexius与Till&Gl&ser摄影师二人组所发起的专题,从今年10月开始他们自爱街头拍摄不同单车骑士的照片发表在网站上。他们想要吸引大众主义,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他们的做法。更多高清大图&
骑自行车出行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骑着车在公路上和弯弯的山路之间享受着大自然,但是我要问一下:你是不是在口渴的时候才会喝水呢?或是在你骑车的时候感觉快不能坚持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喝水呢?有没有感觉到四肢无力、精神已经不能承受的时候呢?
骑自行车运动是很消耗热量、体内水分的运动,水分通过汗液排出体外,骑车的时候都是在户外...&
骑自行车出行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骑着车在公路上和弯弯的山路之间享受着大自然,但是我要问一下:你是不是在口渴的时候才会喝水呢?或是在你骑车的时候感觉快不能坚持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喝水呢?有没有感觉到四肢无力、精神已经不能承受的时候呢?
骑自行车运动是很消耗热量、体内水分的运动,水分通过汗液排出体外,骑车的时候都是在户外进行,都会有骑车的时候感觉出汗少,而停下来汗水就会增多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我们骑车的时候,我们的汗水几乎很大的部分被风吹干了,如果遇到烈日当头、潮湿、闷热、气压低等天气时,我们的汗水就会象下雨一样,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还有我们体内所流失的电解质,我们就会有口渴的感觉,严重的话会有抽筋、虚脱等严重的生理反应。
有的人说我可以在50公里甚至100公里都可以不用喝水,我的耐力非常好,然而不喝水不代表你就是英雄,等到抽筋、虚脱的时候就成了&病猫&了,不会再有生龙活虎般的骑行状态了,给你愉快的旅程也带来了郁闷和痛苦,甚至无法完成骑行计划,如果这个骑行计划中有许多充满新奇的景致,你也将无法看到了,这将是一件令人很遗憾的事情了,那末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补充我们所失去的水分,愉快顺利地完成骑行计划呢?
首先,大家先来看看水在我们人体中是如何实现生理的运作吧。大家都知道,人体的60\%是水分。虽然水本身是不具营养的效益,但却负有更重大的任务:提供人体营养(血液)运输、补充、平衡、排毒(流汗、排尿及排便)及调节体温等功效。有足够水分摄取,人体的生理运作,才得以顺畅。所以,多喝水,不但可以养颜美容,湿润皮肤、防止衰老、解决便秘、甚至治疗感冒、预防结石、膀胱炎、尿道炎及安定神经等等,多喝水,实在好处多多&&
自行车运动,本来就是水分消耗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在炎热的季节里,如果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则血液中水分减少,盐份浓度提高,不但体温上升,运动能力低下,而且因血液粘稠,影响血行,心脏疲惫,体力衰弱。常喝水的人,比不喝水人的直肠温度低,而且不易疲惫。那些没有喝水习惯人的直肠温度,在运动前就高,随着运动时间推移而随之急速升高,在4个小时后,就进入因高温而疲惫。所以正确的喝水,还有防止疲劳的作用。
但要注意,你还要喝&适当&的水。能快速通过胃,让大肠易于吸收的水是:
(1) 水温是摄式9~16度。(冷水具备降温功能,直接就把喉咙及胃肠降温)。
(2) 纯水及运动饮料,使胃的通过及大肠的吸收更快。
水分的摄取,绝对不可以等到我们口渴了再喝水,那已经太晚了。人体失去1\%的水分时才会有口渴,而从喝水,经由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部组织,大约需要60分钟的时间,如果等到口渴再喝水,就来不及了。
补充水分的原则,就是要遵循&及时&和&少量多次&的原则。在骑车的前后,要养成喝水(一小瓶的水约200cc~300cc)再上路或休息的习惯。然后在骑行中,每15分钟内,分别要补充约200cc~300cc的水分,就像喝三分之一矿泉水瓶容量的水一样,每次喝的时候不要喝过多的水,可以分多次喝。这样就可以及时的补充流失蒸发的水量。
既然我们讲求补充水分,为什么要把水分多次而少量的饮用呢?一次喝下1000毫升的水,岂不省事?还用得着这样的麻烦。
答案是:这样做是欲速则不达的。
为什么呢?这样喝水不是一样的吗?
原因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我们一次象在沙漠中一样的如饥似渴般的喝下了1000毫升的水,我们的身体一下子是无法吸收的,不但会冲淡血液的成份,破坏平衡,有时还会溢出到血管外的组织,造成水肿,更使人感到不舒服,增加心脏的负担,甚至诱发心脏衰竭。大量的饮水使你的排尿量也增加了,这样做你的脱水状况就更严重了。
如果我们在感觉到口渴的时候,那么标志身体的脱水信号开始了,所以就会有上面说的不要等到感觉口渴的时候才喝水,如果你每次喝水很多,除了汗液排出体外,就是尿液了,肾脏负担也会变大,伴随出现尿频现象,此时如果正在和别人飙车,不得不下车解决问题,等到你重新跨上车的时候,不仅别人早已不见了踪影,留下的灰尘也看不到!不过即使这样也不要憋尿,产生的后果会更严重的。
说了这么多的及时补水,我们也知道应该多次少量的补水原则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补水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身体更快的吸收我所补充的水分?
水温约9~16度的水可以最快速通过胃,到大肠被吸收。而水的浓度(参杂其它成份,如果汁、牛奶等),也关系到快慢。基本上,一般的饮用水和运动饮料(加纳、钾及电解质,并且设定比血液浓度低,约0.2~0.3之间),都能快速通过胃,到大肠被吸收。光补充清水也是不可以的,虽然清水可以解决一时之口渴,但是我们在运动之时随着汗液会失去盐分,电解质,消耗的热量(糖分),正所谓缺什么我们就需要补什么,可以依靠一些运动型饮料来获得,例如:佳得乐(Gatorade),含有糖,钠,不含碳酸气和咖啡因,不含防腐剂。
在自行车比赛当中,往往有水的补给站。选手要在不减速之下,从补给人员的手中或从桌台之上,取下水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平时就该勤加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否则错过水的补给站,没有拿到水,那不只是生理的问题而己,更会影响心理。在我们经常看到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常见的补水方式有四种:
车队随行车辆(汽车)在队员举手示意的时候,到他的身边递给他水壶。环法主办单位的后勤摩托,后架上装上一个塑料筐,里面摆满了许多装满水的水壶,如果在队员举手示意的时候,假如车队后勤车无法及时到达,这个时候摩托补水车就显示出它的优势了。在每个赛段的补给站每个车队都会有后勤人员拿着&补给包&在车队骑行到此的时候分发给自己车队的队员,拿到后队员之间自行分配
在今年的环法赛中的山区赛段,酷热的天气,运动员脱水的现象很严重,为了更及时的补水,路边的观众成为了很好的提供者,有的时候是队员要,有的时候是观众主动给,每年环法都可以看到场外观众拿着水向队员泼的镜头。
 每年环法自行车比赛我们都可以看到团队合作的表现,比如某一站几个队员轮流负责给他们要保送的队员送水,这样做主力队员就可以集中精力比赛,不用减慢速度,其他队员为他挡风、送水和食品,有时还可以看到队员在拿水的时候在后衣兜中塞满,嘴里叼着,手里拿着,就连后背和上衣之间的空隙也不放过。
比赛中有后勤车还有很多补水站可以及时的补给,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在骑行过程中应该怎末办呢?我们不可能张手水就来,举手就有人送来食物啊,既然不可以就要自己创造了。
现在我们的自行车上都会有装两个水壶架的安装孔,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携带两个水壶,水壶的容量一般在500~900毫升不等,如果有两个900毫升的水壶,就会有1800毫升的补给,一升水就是相当于一公斤,如果你很在乎重量的话,那就佩上900毫升和600毫升的吧,不要为了漂亮、好看、减轻重量而造成缺水,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配备专用的水袋背包,其容量并不大,里面有个内胆,装一个可以更换的水袋一般都是透明的,小型水袋2000毫升,中型水袋2500毫升,水袋有一个导管,长度可以伸出背包,背包会有相应的带有弹性的固定装置,防止导管松脱、滑落,需要注意的是,水袋内最好只装水,不可以装汽水、牛奶、果汁或含酒精的饮料。每次使用之后,必定冲洗晾干,以防长霉。
长途骑行中这样的供水量肯定是不够的,除非你是耐力惊人,但是不要忘记,即使你耐力再好,身体也一定会流失水分,也是需要补水的。在旅途中,我们会经过村庄、机关和单位,只要可以饮用都是我们的补水站。
根据自己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述的知识自行配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补充体液的配方:
首先,补充水分当然是水(纯净水或矿泉水)
第二,补充能量,糖分,首选是葡萄糖,超级市场可以买到
第三,补充电解质,选用口服补液盐,这是一种电解质补充药,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店可以买到。
第四,调节补液水的口味,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选用一些果珍、酸梅晶之类的果味饮料
配方中的原料都很容易买到,而且平均到每次骑行中的花费不高,每次骑车之前使用这样配方兑出至少1000毫升的水,放在我们的水壶中,那些配料有些是粉剂的方便携带。
是否还记得你正骑着你的新车,兴奋的在街道上冲刺;是否 你坐在家中,正想着出去骑车,但却发现你的爱车,性能已经不再如当日,它的刹车不再那么灵敏,它的变速性能不再那么的顺畅,骑着它,到处有叽叽嘎嘎的怪声;是否你曾经在野外,发现 你的车子无法再继续骑乘,使得你必须走二十公里的路,推着车 子回家。 对于自行车的使用者而言,除非你有钱到每次车子出问题 时,能够将它丢了...&
是否还记得你正骑着你的新车,兴奋的在街道上冲刺;是否 你坐在家中,正想着出去骑车,但却发现你的爱车,性能已经不再如当日,它的刹车不再那么灵敏,它的变速性能不再那么的顺畅,骑着它,到处有叽叽嘎嘎的怪声;是否你曾经在野外,发现 你的车子无法再继续骑乘,使得你必须走二十公里的路,推着车 子回家。 对于自行车的使用者而言,除非你有钱到每次车子出问题 时,能够将它丢了,再买辆新车,否则自行车的保养与修理是不 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保养良好的车子,在骑乘时发生故障的机 率,也必然会降低。 在此所介绍的自行车维修技术,都是一般常用,且可以 DIY(Do It Yourself)的。
一般自行车的维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正常骑乘使用;短期(一周或十天)定期维护;中期(一或二个月)定期维护;长期(半年或一年)定期维护;野外紧急修复
??在此做为划分依据的时间,是以每日到一周两次以上进行自行车运动者的使用情形来分的,如果你进行自行车骑乘的频率较低,或者你的自行车使用极为频繁,那么可以将中短期的时间略加调整,以适合不同的骑乘状况。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自行车的维护工作,使用正确的工具是必须的,如果使用了不适当的工具,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困难,甚至自行车零件的损伤,因此以下对于一般维修所须用到的工具加以概略介绍。 必备基本工具
  活动扳手或开口扳手:一般五金店便可购得,开口扳手使用上较方便,但是购买时须注意一般自行车所用的多为公制螺栓;而有一支活动扳手,在许多工作上是必须的。  
??内六角扳手:一般五金行均可购得,注意一般使用的均为公制。
  螺丝起子:有一字与十字两种,五金行即可购得。
??拆胎杆:拆卸外胎时使用,可在车店购得。
??补胎胶与补胎片:补胎用,可在车店购得。
??打链器:拆卸链条使用。
??钢丝扳手:调整轮圈钢丝张力用。
??润滑油:虽不是工具的一种,但是是维护自行车时所必备的,要准备黄油﹑链条油﹑及一般滑润油三种。
??特殊工具(非必要,但有最好)
??套筒扳手:使用于拆卸曲柄的固定螺栓,一般为14mm或15mm的。
??曲柄拆卸器:用于拆卸曲柄或大齿盘。
??链条扳手:将飞轮的链轮分解使用。
??飞轮拆卸器:将飞轮拆下使用,不同厂牌的飞轮须用不同的拆卸器。
??花鼓扳手:为薄片状的开口扳手,用来分解花鼓轴及轴承,一般为13mm至16mm。
??前叉碗扳手:薄片状的开口扳手,用于装卸调整前叉碗,依前叉碗的尺寸不同而有不同。
??橡胶锤:用来敲击卡住的零件,使其松脱。
??剪线钳:钳口呈圆弧形,剪内线时才不会散开。
??BB工具组:用来拆卸调整中天心,依不同形式的中天心而有不同形式。
??工作台:用于将自行车架起,以便进行维修工作。
??调轮架:调整轮圈钢丝张力使用。
??第三手工具:用于夹住刹车皮,在调整刹车时很方便。
??洗链器:清洁链条使用很方便。
正常骑乘使用
??正常的骑乘使用是不须要任何技术的,但却是在自行车的维 护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一项,在骑乘前,对自行车的车况加以 检查,是很重要,也是常被遗忘的,因此在骑车前,记得做以下的检查:
??检查骑乘姿势尺寸:如果你骑的不是专属于自己的车,记得在骑车前将座垫调至适当高度。
??检查各部位螺丝松紧:检查前后轮及座垫杆的快拆是否锁紧了,检查车手是否已固定好,其他螺丝是否有松脱情况。
??检查轮胎:检查胎压是否足够,不足的话将之打到适当压力,检查胎壁是否有裂痕、割伤胎纹是否已经过浅,如果必要则须更换外胎。
??检查刹车:试拉前后刹车,检查刹车是否可以确实刹停。
??检查前叉碗:刹住前刹车,将车身前后摇动,如有感到有晃动的间隙,表示前叉碗须重新调整。
??检查变速器:起步后先试着分别变前变速与后变速,是否可以顺畅的变到各档速,是否会有奇怪的怪声。
短期定期维护
??短期的维护是经常进行的,如果正常的使用自行车,在此阶 段的维护上,是相当简单的,而此维护能够使你的车子常保良好 状态,因此绝不可轻忽。
??清洗车子:除了让你的车保持新车时的耀眼外,清洗车子也同时避免车架的锈蚀,而如果你在一场大雨中或泥泞中骑车 ,在骑完之后应尽快进行清洗的工作,洗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车身上的污泥不多,或多是灰尘而已,可以使用抹 布擦干净,或是用大毛刷刷干净。不可使用高压水柱来清除车身上的污泥,这方法虽然很 有效率,但是可能将污水逼入轴承中,如此会造成轴承的损坏。在车身上污泥很多的情况下,应使用刷子以及肥皂水将污泥洗净后,用清水冲干净,再用布擦干。 车一清洁干净后,记得检查烤漆是否有剥落,钢制车架 烤漆剥落后会开始锈蚀,铝合金或碳纤维以及钛合金车 架则不会锈蚀,只会影响美观。 在使用水洗过车子后,记得链条要擦干,并重新上油。
??检查刹车皮:将刹车皮上的杂物加以清除,以保证其刹车力,若其磨耗已很严重,则须更新。
??将线管重新上油:如果刹车或变速的动作不良,可能是内外线的摩擦过大,将外线由止管的部位取下,把内线涂布黄油,再重新装回,如果如此后动作仍然不顺,则考虑更换内外线管。
  链条上油:将链条上滴上润滑油之后,约十分钟之后,将链条外侧的油擦干净,链条只要内部动作的部份有油就够了,外部多馀的润滑油会黏住灰尘,增加清洁的麻烦,因此最好擦干净。另外,如果使用喷罐式的润滑油,记得在上完油后,把滴到其他部位的油擦干净。
中期定期维护
??你的车已经为你服务了好一段时间了,现在应该将一些平时 较常忽略的部位加以确实检查,以使其保持良好状况。
??检查链条:链条在长期使用后会发生拉长的情况,链条的节距为0.5英寸,测量24节链条,长度应为12英寸,若其长度已经超过正常长度1/8寸,则应更换链条。
??清洗链条:如果你的链条内部有许多的油泥,也许该清洗了,清洗链条可以使用洗链器,或是把链条拆下,找一个容器,装满溶剂油,置入链条后,摇晃使其洗净,最后取出晾干上油。
  检查飞轮及大齿盘:若更新链条后,如果飞轮会有跳齿的情况,则更新飞轮,若大齿盘的齿磨耗甚大,产生卡链的情况,也应更换,检查大齿盘的固定螺丝,若松动则须重新锁紧。
??检查轮圈:检查气嘴孔及钢丝孔附近,是否有细微的裂痕产生,若有裂痕,则尽快更换轮圈,将轮子抬起,旋转轮子,观察轮圈是否会摩擦到刹车皮,如果会,则须重新调整轮圈。
??检查钢丝:检查前后轮的钢丝是否有断裂的情形,若有则更换之,换钢丝后须重调轮圈,调整轮圈时,观察轮圈偏摆的方向,如向右偏,则将轮圈该处附近的右侧钢丝放松,左侧锁紧,向左偏则反之,轮圈左右的偏摆幅度应小于2mm。
??检查车手:检查车手是否在车祸中发生变形,是否在立管锁紧的部位产生裂痕,如果是,则更新车手。
  检查座垫及座垫杆:取下座垫杆,检查是否有变形或裂痕,若无则上一层薄黄油后装回,检查座垫是否有损伤,底下的支架是否完好,如果有问题,则加以更换。
长期定期维护 (top of file)
  你的车已经使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它经历了各种状况, 陪你到现在,应该是将那些一直在运转的部位加以大检查的时候 了。
??检查花鼓:取下前后轮,检查钢丝孔附近是否有裂痕,如有则马上更换,用手转动花鼓轴看看,再加以上下摇晃,如有感到间隙,或是非常的松动,则将花鼓轴分解,将内部的油清理干净,再重新装入新的黄油,把花鼓轴重新组合,记得调整轴承应调至轴可顺畅转动,但不会有上下摇晃的间隙。
??检查中天心:取下链条,抓住曲柄左右摇晃,如有晃动,锁紧固定螺丝,若还会晃动,则须调整天心轴承;将耳朵贴座垫上,旋转曲柄,听到的声音应是「呼-呼」很顺畅的声音,如果听到嘎拉嘎拉或其他的怪声,则表示轴承已损坏,?应更换中天心。
??检查踏板:拆下踏板,使用15mm的开口扳手,注意左边的踏板是左牙的,拆时不要拆错,踏板轴承不太须要调整,但仍须加以检查,如果使用的是卡式踏板,则检查其机构动作是否正常,并上油润滑。 检查变速器:检查变速器的各个动作部位是否会晃动,如果会,表示变速器的磨损已相当严重,应该更换了,如果不会则在动作部位上油润滑。
??避震器保养:油压避震前叉应该拆卸,更换新的避震油,优利胶形式的则检查优利胶是否已有裂痕或变形,如有的话则更新之,避震器的维修,应洽询原购买厂商进行之。
  检查车架:检查所有烤漆,如有锈蚀状态至车架穿孔,则须更换车架,如果车架受到冲击发生变形,则也应更换。
  更新所有内外线管:所有的线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磨损,因此建议加以更换,以维持其性能表现。
野外紧急修复
??当你在野外骑车时,车子发生了故障,使得你必须走路回 家,实在是非常扫兴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去骑车 时千万记得要带着工具,不要认为意外不会发生,有备无患总是 好的。以下介绍在野外常见到的故障状况以及修复的方法:
  爆胎:这是常常发生的事情,发生爆胎时,拆下轮子,用拆胎杆卸开外胎,取下内胎,如果有携带备胎,那么直接装上备胎即可,如无备胎,便须要补胎了,补胎时先找出破洞,用砂纸或粗糙的东西将破洞附近略为研磨后,涂上补胎胶,稍待等其接近半干时,将补胎片贴上,加以压牢,然后打气检查是否还会漏气,最后装回内外胎,将气打足即可
骑行眼镜和太阳镜不用,骑行中千万不要使用太阳镜。骑行眼镜比太阳镜多一个防风的作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功能,它能大大降低你得结膜炎的几率。所以一般好的骑行眼镜,在骑行速度过快时,眼睛丝毫感觉不到风吹难受。还有骑行眼镜不得使用玻璃做镜片材料,应为在你摔车时它会大大加强你受伤的可能,而使用树脂却能保护你的眼镜不受划上。下面根据一些太阳镜资料来介绍骑行眼镜的选择。 ...&
骑行眼镜和太阳镜不用,骑行中千万不要使用太阳镜。骑行眼镜比太阳镜多一个防风的作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功能,它能大大降低你得结膜炎的几率。所以一般好的骑行眼镜,在骑行速度过快时,眼睛丝毫感觉不到风吹难受。还有骑行眼镜不得使用玻璃做镜片材料,应为在你摔车时它会大大加强你受伤的可能,而使用树脂却能保护你的眼镜不受划上。下面根据一些太阳镜资料来介绍骑行眼镜的选择。
太阳镜片的种类大致分为:抗反光防护镜片、彩色镜片、涂色镜片、偏光镜片和变色镜片等五种。
抗反光防护镜片:这种镜片是在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氟化镁,以防止强光反射,让你看东西更加清晰且不受强光干扰。要检测你的眼镜是否真的采用抗反光防护镜片,可将眼镜对准光源,若你看到紫色和绿色的反光,那就表示镜片上确实有涂上防反射的保护膜。
彩色镜片:也称作&染色镜片&,就是在镜片制作过程中,加上一些化学物质,让镜片呈现色彩,用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这是太阳眼镜最常使用的镜片类型。
色镜片:这种镜片呈现的效果与彩色镜片相同,仅制成的方式不同,它是将颜色涂在镜片表面,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渐层式的涂色镜片&,颜色是上面最深,然后往下渐浅。一般有度数的太阳眼镜多是以涂色方式处理镜片。
偏光镜片:为了过滤太阳照在水面、陆地或雪地上的平等方向的刺眼光线,在镜片上加入垂直向的特殊涂料,就称为偏光镜片。最适合户外运动(例如:海上活动、滑雪或钓鱼)时使用。
变色镜片:也有人称为&感光镜片&。因为在镜片上加入卤化银的化学物质,让原本透明无色的镜片,遇上强光照射,就会变成有色镜片,来做防护,所以是适合于室内室外同时使用。
太阳镜彩色镜片不用颜色的作用和效果:
除了材质上的区别,以下介绍太阳镜不同颜色镜片的作用和效果。
灰色片:灰色镜片对任何色谱都能均衡吸收,因此观看景物只会变暗,但不会有明显色差,展现真实自然感觉。属于中性色系。
茶色镜片:滤除大量蓝光,可以改善视觉对比度和清晰度,在空气污染严惩或者多雾情况下配戴效果较好。一般能挡住平滑光亮表面的反射光线,戴眼镜者仍可看清细微部分,是驾驶员的理想选择。
绿色镜片:在吸收光线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到达眼睛的绿色光,所以有令人凉爽舒适的感觉,适合眼睛容易疲劳的人使用。
灰镜片:与灰色镜片相似,同属于中性镜片,但颜色更深,可见光吸收率更高。
银镜片:镜片表面采用高密度的镜面镀膜。这样的镜片更多的吸收入反射可见光,适合户外运动人士。
黄色镜片:严格地说,此类镜片不属于太阳镜片,因为其几乎不减少可见光,但在多雾和黄昏时刻,黄色镜片可以提高对比度,提供更准确的视像,所以又称为夜视镜。部分年轻人佩戴黄色镜片&太阳镜&作为装饰使用。
浅蓝色、浅粉红等镜片:同样是装饰性多于实用性的镜片。
墨绿色镜片:吸去热气,带来清凉感觉,但透光度及清晰度较低,适合晒太阳时配戴,驾驶时不宜戴。
蓝色镜片:海边沙滩游玩可戴太阳蓝色镜片,蓝色能有效滤去海水及天空反射的浅蓝色。开车应避免使用蓝色镜片,因为它会使我们分辨不清交通信号的颜色。
透明镜片:透明镜片其实是有一点淡淡的黄色的,因为比较浅,所以称为透明镜片。可以作为风镜或防雨镜使用。
眼镜对于我们来讲最主要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它会大大诱发我们患白内障的几率,防紫外线的强弱与我们镜片的颜色无关,与镜片的材料和膜层有关.以上几种颜色都应具有UV380以上的防御能力否则颜色再深也要把他换掉.
镀膜的种类:
一般镀膜:就是太阳镜片上面镀的那种象水银的膜,有的浅浅的,有的比较深,看你需要遮阳的程度,如果太阳很大要那种镀深的,很深的那种和汽车窗户上的那种遮阳玻璃是一样的。
SFM镀膜:颜色有一般水银/彩虹/蓝/和金水银,高度抗磨损,上6层新的材料,比一般电镀清晰,有光泽。
镜片外观:保持原其色,特别是浅色和渐进色效果清晰,很容易看到事物本来的颜色,镜片有光泽,看起来很舒服,不象一般水银比较暗淡。特别是镀水银后片原来的透视率保持不变或稍微变化1-2%,减少反射,增加舒适度。如果不好品质的水银片透视率会明显下降,有眩光,导致配戴者从片后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
AR镀膜:近视片或一些高品质的眼镜会采用,它是多层极薄的无机化合物组合,利用先进机器模拟真空电镀。太阳镜经常是背镀在片的反面。它可以提高光线透视率,清晰舒适视觉感,降低反射,提高夜间视觉,降低疲劳,减少电脑辐射。
REVO水银:就是彩色水银。一般运动眼镜都采用。有蓝REVO/黑红REVO/绿REVO/桔REVO/它是由8-12层极薄的水银镀成的,所以比较贵,它抗太阳辐射效果非常好,颜色多彩可配合眼镜的颜色,且有防水效果,它在电镀时候有加拨水剂,可以让镜片表面很光滑,防水是水滴在片上可以迅速化开,不会停留在片上。
综上所述:
骑行眼镜最常用的5中颜色:应该是 黑 蓝 黄 透明 镀硌反光。
黑色一般强光中午阳光。
蓝色在雾天或能见度不高的天气。
黄色在傍晚通过增加情像对比度来提高清晰度。
透明片 很重要的它不是光用来耍帅,主要是当风镜,雨镜。
镀硌的镜片 要在雪地或高原强光强紫外线的地区才用的上,想上高原的朋友们一定要有一副的。
You rise me up !
You rise me up !
随着自行车的不断发展,自行车上不断涌现着各式各样的中轴标准,让不少车友眼花缭乱,最近呢,我也遇到了一些对中轴标准了解地云里雾里的车友,那么今天,我来给大家仔细梳理一下自行车的中轴标准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兼容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牙盘装在车架的五通(什么是五通?五通就是和牙盘盘片所在平面垂直的那根很窄的管子)里,中轴相当于一个转换接口...&
& & & & 随着自行车的不断发展,自行车上不断涌现着各式各样的中轴标准,让不少车友眼花缭乱,最近呢,我也遇到了一些对中轴标准了解地云里雾里的车友,那么今天,我来给大家仔细梳理一下自行车的中轴标准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兼容性。
& & &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牙盘装在车架的五通(什么是五通?五通就是和牙盘盘片所在平面垂直的那根很窄的管子)里,中轴相当于一个转换接口,让车架和牙盘能按我们期望的方式传递我们的能量。所以,中轴,不仅关乎牙盘,更关乎车架。
& & & 首先声明,本文谈到的五通,都是相对常见的五通,特殊规格的,请车主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 & & 然后我来补充下Q factor这个基础知识,Q factor,简称QF,国内有玩家称之为Q值,这个值是值牙盘左右两曲柄外缘之间的距离。在比赛中,更小的Q factor可以有利于选手的发力,以及减小迎风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阻。
& & & 那么接着我们来说一下车架上的五通的标准: 1、螺纹 英规 BSA,这是最传统的五通标准之一,其螺纹特点为一正一反,左边为正螺纹,右边为反螺纹,左侧顺时针旋紧,右侧逆时针旋紧。其螺纹外径为34.798mm,牙距为1.37*24TPI。此种五通规格在大家的公路与山地车架上最为常见,五通的宽度大多为68与73mm(此种五通宽度在DH车种上会更长,不过本文暂不讨论)。如果你想知道你的五通宽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尺子量一量,这个非常简单,普通的直尺即可。
2、螺纹 意规,此种螺纹只出现在意大利的老牌公路自行车上,此种螺纹的特点是都为正螺纹,螺纹外径为36mm,,牙距为36*24TPI。此种五通非常少见,需要配合专用的意规中轴,现在意规很难看到了,我们在此就不详谈了。如果有车友碰上意规的公路车架,自己买个和牙盘对应的意规中轴根据说明即可完成安装。最后再次声明,山地车是绝对不会出现意规中轴的,广大山地车用户可忽略此种螺纹。
3、压入式 BB90 此种五通是以五通宽度来命名的,实际上BB90的车架有89.5mm和92mm两种宽度。五通的内径为41mm,实际上BB90中轴采用压入式的安装方法。&&
4、压入式 BB86 此种五通是Giant在BB90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和BB90的区别仅为五通宽度86.5mm,此系统的设计初衷应该是为缩小五通宽度以使用更小Q值的牙盘,但是实际上目前的大牌公司并没有推出相应的牙盘,此系统大多仍用的是普通的一体牙盘,所以可以说此系统对QF的改善并无太大意义。&&
5、压入式BB30 此种五通是FSA与Cannondale联合推广的一种中轴系统,30代表牙盘轴心的直径&&30mm,而普通的以Shimano为代表的一体牙盘轴心直径为24mm。此种五通的内径为46mm,宽度为68mm。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传统的英制螺纹五通的常见宽度也为68mm,这意味着什么?慢慢往下看吧!&
6、压入式 BB386 EVO ,386在FSA的某些牙盘上也代表着三爪曲柄,可在中轴系统里面也有这么个BB386系统。早在BB30和BB90系统出现的时候,就有些资深车友在期待一个有着BB30牙盘粗壮的轴心,以及BB90系统宽度的牙盘,这样对五通刚性的提升可以说是非常极端的,同时对牙盘和车架的减重也是意义明显。于是FSA和BH开发了这么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五通特点是和BB30一样的46mm内径,和BB86系统一样的86.5mm五通宽度,这也是其BB386的命名由来。当然这种系统由于支持的厂家甚少,采用这种五通的车架极为罕见。对于公路车,此系统无疑是目前最轻量最变态的,但此系统无法用于三片式牙盘的全避震山地车(因为转点和小盘空间位置的影响),所以此系统的成败,还很难说,至少近10年应该是没有希望成为主流了。
& & &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牙盘中轴系统的分类: 总的来说,中轴分为三类:方孔,花键,和一体(即外挂培林中轴External Bearing Bottom Bracket)接下来我们来细说一下。
1、方孔中轴 大多数厂家的方孔中轴是一样的,可以通用的,但是请大家注意,campagnolo的方孔中轴并不能和其他方孔中轴通用,原因是它们牙盘连接口的锥度不一样。采用英规或者意规螺纹(和五通一样,意规的非常少见)。此系统目前在中高端运动型自行车市场已经完全淘汰,在低端市场也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
2、Shimano的花键中轴(八键),此系统为Shimano自家花键牙盘对应的中轴。只能配合Shimano花键牙盘使用。目前也已趋于淘汰,但是此系统技术上还是比方孔中轴先进。&
3、FSA为代表的一系列厂家的花键中轴(十键),此系统为当年FSA等厂家,为了对抗Shimano的技术垄断出现的产物。可配合所有非Shimano花键牙盘使用。&
4、Shimano为代表的外挂培林一体中轴,许多人称其为GXP中轴,但是事实上这个叫法是完全错误的,GXP是SRAM的外挂培林中轴系统的名字,和Shimano的外挂培林中轴设计上类似,但是两者其实并不通用,我查不到Shimano是如何命名他们自家的外挂培林中轴,包括在Shimano自家的技术资料里面也没有看到,我只在980牙盘的介绍里面看到过Shimano称其为Outboard Bearing Bottom Bracket和直译即为外置培林中轴。为什么我这里用了Shimano为代表的一类中轴系统呢?因为FSA的Mega Exo系统,Raceface的X type系统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基于外置培林中轴牙盘(除SRAM)几乎都兼容Shimano的中轴。不过,据国内知名版主光光的测量FSA的Mega Exo系统中轴的内径要比Shimano的中轴内径大0.1mm,这就导致了FSA的Mega Exo系统牙盘装在Shimano的外挂培林中轴上时会很紧,有时甚至得花很大力气才能装入牙盘,但是实际上这些系统完全兼容,大家不必太在意。&&&
5、SRAM的GXP系统,这个系统还是属于External Bearing Bottom Bracket的范畴。可是与Shimano等公司的中轴系统并不兼容。GXP是Giga X Pipe的所写,直译为千亿X管,可见这可和外挂培林或是一体中轴在意思上没太大联系,为什么用到Giga?在SRAM收购Truvativ以前,Truvativ出过Giga系列的花键中轴,所以,Giga这个词在SRAM公司或是说对于Truvativ公司,只是一个中高端的中轴系列。所以请别再胡乱地叫外挂培林中轴叫GXP中轴了,如果你想说英文,那就说External Bearing中轴,如果你想念缩写?那我在这儿自作主张称之为EXB中轴吧,如果广大车友能接受,那以后我们就这么说吧,以EXB中轴统称所有外挂培林中轴。&&
6、最后一种外挂培林中轴,是老牌公路变速王者Campagnolo的外挂培林中轴,我确实是查不到Campagnolo的外挂中轴技术资料,所以我无法确定其是否和Shimano的中轴系统通用。这个等车友测试或是查到技术资料了再来告诉大家吧。&&
PS:按照经验来说,CP的中轴应该不会与Shimano兼容。
7、BB30系统,此系统的特点就是增大的30mm的轴心,以及更窄的五通宽度,便于减小牙盘Q值,同时降低系统重量,获得更大的刚性。
& & &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来将车架和中轴对应起来吧!
& & & 首先BSA英规螺纹68,73mm五通:可使用方孔中轴,花键中轴和外挂培林中轴,许多车友搞不清方孔中轴和花键中轴的长度选择,一般来说68mm的五通最小选108mm的方孔或花键中轴,但是这也得看牙盘盘片和后叉的设计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选择这种情况太少了,确实遇到的话,还是换一个更长的中轴吧。然后113的轴可用在73mm或者68mm的五通上,如果用这68mm的五通,需要在左右两侧个加一个2.5mm厚的垫片。如果你使用的是外挂培林中轴,则如果在68mm五通上安装,则你须在右侧加两块垫片,在左侧加一块垫片,如果车架为73mm,则你只需要在右侧加一块垫片。此外,其实传统的68mm的BSA英规螺纹五通还可安装BB30的牙盘,你需要的是一个Rotor开发的BSA30中轴,此种中轴允许你在传统的BSA五通上安装BB30的牙盘。所以此种中轴可安装的牙盘所有的方孔,花键,以及一体牙盘。可以说,这是通用性最强的一种五通。
& && & & 意规螺纹五通:这玩意儿本来就千年难见,只要注意买牙盘配套的意规的中轴就行了,和轴一起一定会有个说明书教你怎么装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 & & BB90和BB86五通:使用压入式的BB91中轴,或着压入式的GXP中轴,还有CP的BB90中轴都可使用。具体安装方法也需要根据五通的实际宽度和说明进行安装。此外,此种系统支持所有的在传统英制螺纹五通上能使用的非BB30一体牙盘。只需配合对应的压入式中轴。这种系统无法使用BB30的原因是其五通宽度在86.5mm和89.5以及92mm,而BB30的五通仅为68mm。
& & & BB30系统:也是可以安装多种牙盘的,首先当然是BB30牙盘。其次,有不少公司推出了BB30直接转换成带培林的BB90系统的中轴,CP也推出了BB30直装自家牙盘的中轴。此外呢BB30系统还可以通过BB30转BSA的转换座,转换成普通的BSA五通,然后就可以安装其他的一切牙盘了。到这一步了的话就可参见第一个BSA五通的安全分类了。
& & & BB386系统:从技术规格分析,BB386兼容BB90系统以及GXP的牙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将来也一定会由转换座出现,但是BB30牙盘应该是无法兼容此系统的,鉴于此系统今年刚刚发布,对其了解也不多,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 & & 最后补充一个小技巧,一体式牙盘使用的中轴通常在中间带一个塑料套,其实这个套子的用途是中轴两侧外挂培林的内侧防水。所以当你使用碳架的时候,因为碳架的五通是封闭的,所以你是可以不装这个套的,首先封闭的五通使得这个套子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其次不装它,还是减轻了几克的重量。
1、轮胎尺寸与车圈尺寸的配合
自行车轮胎的尺寸种类繁多且令人迷惑。更糟糕的是,在早期阶段,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
的一套尺寸标称体系制造自行车。这些不同国家的尺寸标称方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即
同样尺寸的轮胎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数字标识。最麻烦的情况是不可互换使用的非相
同尺寸的轮胎常常拥有相同的...&
1、轮胎尺寸与车圈尺寸的配合
自行车轮胎的尺寸种类繁多且令人迷惑。更糟糕的是,在早期阶段,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
的一套尺寸标称体系制造自行车。这些不同国家的尺寸标称方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即
同样尺寸的轮胎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数字标识。最麻烦的情况是不可互换使用的非相
同尺寸的轮胎常常拥有相同的数字标识!
2、传统的尺寸体系
传统的尺寸体系依据的是对轮胎外径的测量。这种办法通常是以英寸为单位(26",27"等
等),或是以厘米为单位(650,700等等)。
不幸的是轮胎与车圈的发展使得这种测量方法不再符合实际情况。让我们举例看看为什么
:26&2.125在30年代后期是一种重型"气球胎(ballon tire)"自行车最流行的尺寸,时
至今日这种尺寸的胎在"海滩巡洋舰(beach cruiser)"这种车中也很常见。这种尺寸的轮
胎其实际直径与26英寸非常接近。然而一些骑手对这种轮胎并不满意,他们想要更轻更快
的轮胎。于是业界就制造出了"中型"轮胎,其标称尺寸为26&1.75,可以适用于同种车圈
。虽然它们仍被称为"26英寸",但是这些轮胎的真正尺寸是25 5/8寸,而不是26寸。相同
的车圈尺寸也被西海岸的klunker先驱们采用,并成为了山地车的标准。在市场上,你能够
找到25mm那么窄的轮胎配合这种车圈使用,而这种26寸的胎其实际尺寸差不多是24 7/8。
第二个数字或字母编码表示轮胎的宽度(26 x 1.75, 27 x 1 1/4...650B, 700C...)
3/ "0.75"等于"四分之三"吗?
请注意英寸制的标称有时用十进制表示宽度(26&1.75),而有时用分数来表示(26&1
3/4)。这是造成不匹配的最常见的原因。虽然这些尺寸标称在数学上是相等的,但它们却
是不同尺寸的轮胎,这两者是无法互换使用的。想要总结出轮胎尺寸的特点虽然有点悬,
但我有自信提出以下规则:
轮胎尺寸的布朗规则:
如果两个轮胎的标识尺寸在数学上相等,而一个使用十进制另外一个使用分数,那么这两
个轮胎无法互换使用。
有时轮胎制造商甚至也在这个问题上犯胡涂。特别是一些欧洲型号也标错了,它们本应使
用十进制标称却错误地使用了分数。
4、尺寸欺诈
竞争压力经常导致宽带测量的误差。原因如下:假设你正在市场上寻找高性能的700&25的
轮胎,你可能会通过调研目录手册和广告找出最轻的700-25的胎。如果百事轮胎公司和可
口轮胎公司的轮胎有着相同的质量和技术,但是百事的700-25胎实际上是700-24胎只是
标称为25,那么百事的胎就会比可口公司真实标称的700-25胎更轻一些。这样百事公司就
有了竞争优势。而可口公司为了防范这种情况,他们甚至会将更轻的700-23标识为700-25。
这种情况在70年代和80年代屡见不鲜,后来发展到不可收拾,于是又出现了回归精确宽度
测量的趋势(但不很普遍)。
5/ISO (E.T.R.T.O.) 体系: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套通用的轮胎尺寸体系,以消除各种困扰。这种体系从前
被称作"E.T.R.T.O"体系,是由欧洲轮胎及车圈技术组织(European Tyre and Rim Techn
ical Organization)制定的。
ISO体系使用两个数字。
第一个是轮胎或车圈的宽度,单位为毫米。(轮胎的实际宽带根据车圈的宽度会有一点变化。
车圈宽度测量的是车圈边缘之间的距离。)
第二个ISO数字是一个关键数字,就是车圈轮毂底的直径,单位是毫米。通常来说,如果这
个数字相同,轮胎就能安装到车圈里;如果这个数字不同,轮胎就安不上去。
例如,一个700&20C的公路胎其ISO标称为20-622;一个700-38的混合胎其ISO标称为38
-622。宽度的差异使得这些轮胎不太适合互换使用,但是任何适用其中一种轮胎的车圈也
能够与其他型号的轮胎一起使用。
下面列出了部分美国常见的传统轮胎尺寸与它们的ISO轮毂尺寸的对照。
分数制尺寸:
---------------------------------------------
分数制 ISO
28 x 1 1/2.............635 mm
27 x anything..........630 mm
26 x 1 (650C)..........571 mm
26 x 1 1/4.............597 mm
26 x 1 3/8 (S-6).......597 mm
26 x 1 3/8 (E.A.3).....590 mm
26 x 1 1/2 (650B)......584 mm
26 x 1 (650C)..........571 mm
26 x 1 1/2 (F.12)
26 x 1 3/4 (S-7)
24 x 1.................520 mm
24 x 1 1/8.............520 mm or540 mm!
24 x 1 1/4.............547 mm
24 x 1 3/8 (S-5).......547 mm
24 x 1 3/8 (E-5).......540 mm
20 x 1 1/8
20 x 1 1/4
20 x 1 3/8.............451 mm
20 x 1 3/4.............419 mm
v17 x 1 1/4............369 mm
16 x 1 3/8.............349 mm
16 x 1 3/8.............337 mm
16 x 1 3/8.............335 mm
16 x 1 3/4.............317 mm
12 1/2 x anything......203 mm
10 x 2 ................152 mm
8 x 1 1/4 .............137 mm
---------------------------------------------
传统上,分数制尺寸车圈都是直边(staight-sided)车圈上。高性能尺寸(571 mm /26
x 1 & 630 mm /27")已经发展为了刀圈(hook-edged rims)。
十进制尺寸:
---------------------------------------------
十进制 ISO
26 x 1.00 through 2.3...559 mm
26 x 1.25 (rare)........599 mm
26 x 1.375..............599 mm
24 x 1.5-24 x 2.125.....507 mm
22 x 1.75, 22 x 2.125...457 mm
20 x 1.5-20 x 2.125.....406 mm
18 x 1.5 ...............355 mm
18 x 1.75-18 x 2.125....355 mm
16 x 1.75-16 x 2.125....305 mm
---------------------------------------------
法(国)制尺寸:
在法制体系中,第一个数字是标称直径,单位毫米。其后跟着的字母表示宽度:"A"代表窄
,"D"代表宽。现在这个字母已不再与轮胎宽度有很大关系了,因为窄胎常常是为那些本应
安装宽胎的车圈而做的。例如,700C最初是一个宽胎尺寸,但是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窄的胎
,其实际直径差不多是660mm。
---------------------------------------------
法制尺寸 ISO
700 C...........622 mm
700 D...........587 mm
650 A...........590 mm
650 B...........584 mm
650 C...........571 mm
600 A...........540 mm
550 A...........490 mm
500 A...........440 mm
450 A...........390 mm
400 A...........340 mm
---------------------------------------------
ISO 综合参考:
---------------------------------------------
ISO 传统标称
635 mm..28 x 1 1/2
630 mm..27 x anything
622 mm..700 C
599 mm..26 x 1.25, x 1.375
597 mm..26 x 1 1/4, 26 x 1 3/8 (S-6)
590 mm..26 x 1 3/8 (E.A.3), 650 A
587 mm..700 D
584 mm..650B, 26 x 1 1/2
571 mm..26 x 1, 26 x 1 1/2, 26 x 1 3/4, 650 C
559 mm..26 x 1.00- x 2.125
547 mm..24 x 1 1/4, 24 x 1 3/8 (S-5)
540 mm..24 x 1 1/8, 24 x 1 3/8 (E.5), 600 A
520 mm..24 x 1, 24 x 1 1/8
507 mm..24 x 1.5- x 2.125
490 mm..550 A
457 mm..22 x 1.75; x 2.125
451 mm..20 x 1 1/8; x 1 1/4; x 1 3/8
440 mm..500 A
419 mm..20 x 1 3/4
406 mm..20 x 1.5- x 2.125
390 mm..450 A
369 mm..17 x 1 1/4
355 mm..18 x 1.5- x 2.125
349 mm..16 x 1 3/8
340 mm..400 A
337 mm..16 x 1 3/8
317 mm..16 x 1 3/4
305 mm..16 x 1.75- x 2.125
203 mm..12 1/2 X anything.
152 mm..10 x 2
137 mm..8 x 1 1/4
---------------------------------------------
6/宽度考量
虽然你可以实践使用任何有着相同轮毂直径底"轮胎/车圈"组合,但是使用差异太大的组合
却很不明智。
如果在一个宽车圈上使用了非常窄的轮胎,可能会有漏气以及损坏车圈的风险。
如果你在较窄的车圈上使用了宽胎,可能会有侧圈或车圈出现故障的风险。不幸的是,现
今的山地车正在这种风险的边缘。为了减轻重量,时下的山地车车圈过于狭窄。这种窄圈
与宽胎非常不好配合,除非车胎里的气充得非常满&但这样就失去了宽胎的意义,并且向
侧圈施加了不当的压力。
Georg Boeger友情提供了推荐宽度组合表格 :
轮胎与车圈的安全匹配[所有的直径以毫米为单位]
---------------------------------------------------
---------------------------------------------------
车圈宽度|18 20 23 25 28 32 35 37 40 44 47 50 54 57
13......|X..X..X..X...............................
15......|......X..X..X..X.........................
17......|.........X..X..X..X..X...................
19......|............X..X..X..X..X..X.............
21......|..................X..X..X..X..X..X.......
23......|........................X..X..X..X.......
25......|...........................X..X..X..X..X.
自行车轮胎尺寸
自行车轮胎周长CM
.20 x 1.75
.24x 1- 1/8
.24x 1- 1/4
.24 x 1.75
.24 x 2.125
.26 x 1(559mm)
.26x 1(650c)
26 x 1-1/8 tubular
700C tubular
设置车轮周长时最好还是用精确测量法:
1.把自行车轮胎和地上画线对齐.可以气嘴位置为准或在轮胎上做标记..起始点
2.骑在车上让轮胎滚动一圈(当然是直线)看着标记...画上终点(一定要骑在车上哦,原因下面讲)
3.用尺量出两标记的距离,尽量精确
4.设置码表,输入周长,OK!
为什么要骑在车上测量呢:一般按照码表的设置参数来设定,码表最终的显示速度都会比实际速度要偏高! 书面的参数也是设置圈的外周最大数字,这样一来数字偏大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建议大家把码表的设置值调小一点!根据经验一般按照比例将参数表下调3.1%左右比较精确! 当然要想绝对精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设定值和胎压值,体重,磨损等都有关系,也是随时会变化的!
一切的起点,首先就是得有一辆合适自身的自行车。这里,&合适&非常重要!因为这里的自行车是作为运动器材,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得马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适的运动是健康,不合适的运动是找死,就是这个道理。把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可能没这意识,确实,想想自己小时候,照样能骑父亲的28大扛,但这里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所以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大部分是...&
一切的起点,首先就是得有一辆合适自身的自行车。这里,&合适&非常重要!因为这里的自行车是作为运动器材,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得马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适的运动是健康,不合适的运动是找死,就是这个道理。把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可能没这意识,确实,想想自己小时候,照样能骑父亲的28大扛,但这里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所以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大部分是业余运动,不是专业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专业运动员的一些做法,但不可完全照搬,否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在一般人眼里,运动员的身体够好了吧,但是你是否又知道,运动员中有心脏病的人多了去了,这年头运动员因病早早去世的新闻还少吗?
买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购买品牌整车,一种是自己组装,就是俗称的DIY。现在能买到的品牌,国内的如捷安特,美丽达,而国际的品牌就更多了。自己组装,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然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好坏之说,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一定要保证合适,这是不能妥协的。选择DIY自然能挑选合适的零件,对于品牌整车,必要的细节调整也是需要的,除非原型车刚好和自己匹配。
第一步就是车架了,车架如同人的骨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多,还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公式。这里提到的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般厂商都会提供车架的几何尺寸图,例如:
有关山地车架尺寸,有人看重水平上管长度(TT值),如上图的D。也有人着眼立管的CC值或CT值(上图A)。没错,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
挑选山地车架的第一要素是叫Standover Height的概念。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你跨骑在车上时,从地面到车架上管(胯部正下方那一点)顶部的距离。对应的一个概念是Standover Height Clearance,指的就是你的胯部到上管顶部的空隙距离,也叫安全距离。保持跨下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是很重要的,理解也容易,因为山地车不是在平坦的路面骑行的,摔车是很正常的事。当要失去控制的时候,大家都会迅速的伸脚支撑路面试图不要摔倒,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时车架的上管就可能会伤到跨部,后果可想而知。
有一个简单的看车架的Standover Height是否太大的方法。穿上你骑行时用的鞋,跨骑在车上,在你脚后跟的位置进行弹跳,如果你的胯部能碰到车架,那么这车架对你来说就太大了。
当然,仅仅达到碰不到是不够的,那么多大的安全距离算合适呢?这方面的标准也很多,和你的骑行环境也有关系,这里只列出其中一种,有一定的上下浮动是可以的:如果你只在平整的路面骑行,从不进行off-road的骑行,安全距离最小可以是2英寸(5cm); 如果你有不平整的路面,最小应该是3英寸(7.5cm); 越野以上的话,至少应该是4英寸(10cm),或者更大。
实际上不一定要达到这么严格,尤其对于一些个头较小的车友来说,要找那么小的车架有时是很难的。而且同一个车架,使用不同行程的避震前叉,不同宽度的轮胎,都会影响到这个值。我个人认为,保持个6cm左右的下限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不那么完美。必要时,可能需要牺牲大行程前叉和肥胎的选择,不过对于标准的XC而言,对前叉行程和轮胎的宽度要求本来就不是很大。
按上述标准选择的车架,你可能会觉得小,其实是很正常的,你觉得小那是因为以前的大了。有人说山地车架要比一般的车架小两三号,就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你再来考虑车架的TT值、CT值和CC值,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至少不会大。有人说,按这个标准的架子太小了,需要把座杆拔得老高,担心会不会断裂。其实,由于山地车架基本都是压缩架,座杆都需要较长,市面上35cm、41cm长度的座杆很多就是这个原因,长度增加意味重量增加,在对重量克克计较的自行车上,可以缩短的话,决没人愿意加长的,厂家不是傻瓜。只要不超过它的安全线,体重不超过设计规格,那就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在讨论之列。
立管同尺寸的车架,上管尺寸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TT值不同,那么该选择多大的TT值呢?这个跟把立的长度有关,需要接合下面关于把立选择部分进行。
尺寸是选择车架的第一步,接下来才应该涉及车架材料、车架品牌、车架价格、硬尾软尾等方面。有关这些方面,可接合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切忌本末倒置,要知道,无论多贵多漂亮的车架,如果尺寸于你不合适,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买它是拿来运动的,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当然,买来收藏那是另一回事。
把立,也就是俗称的龙头,把立主要的参数有长度(沿着把立杆从中心到中心的长度)、角度、能否正反装等。
把立和车架搭配起来,一起构成了总上管长度。注意该长度不一定等于&车架上管TT值+把立长度&,因为把立有角度的存在,而且正反装会导致不同的高度,从而影响整个上管长度,实际还需要测量来获得。
在车架Standover确定后,总上管长度应该就是尺寸中最需要琢磨的参数了。这个长度多少算合适呢?一方面取决于你的身体尺寸,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方式。下面慢慢叙述:
首先不能太短,要保证上半身可以完美的伸展,没有缩成一团的感觉;要保证车把和你的膝盖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即使在站立踩踏时,膝盖也不会撞到车把。这算是一个底线吧。
其次,看使用方式。总上管越长,上身就越伸展,越容易发力,但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前移,操控性能下降。相反,上管较短时,你就能够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操控性和视野,当然发力就没那么自如了。除了水平方面的长度,在垂直方面,把立和座垫的高度差同样有影响。座垫高度相对是容易确定的(后面会涉及),把立可以通过使用前叉垫环,甚至反装来调整和座垫的高度差。把立越低,越容易发力,操控性也越差,对脖子和手臂的压力也越大;反过来则刚好相反。
综上,确定上管长度,依赖于很多因素。也许你觉得很抽象,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没错,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但从来没有哪个公式能适用于所有人,只相信公式纯粹是机械和教条。那怎么办呢?不少老手都习惯用一个词:舒服。凭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初学者来说毫无意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开始不舒服的姿势,适应后也会舒服的;开始很舒服的姿势,不一定就是尺寸合适的姿势。所以,跟初学者谈舒服,说了等于没说,这是需要在一定的骑行经验基础上才谈得上的。
那总得有个解决方法啊?不得已,虽然不能依赖计算公式,但是,对初学者而言,我个人觉得,还是得从公式入手,机械就机械吧,就机械这么一次,好歹是一个起点啊!这里列出其中一种公式:测量数据t:水平站立,裆部到锁骨之间V字槽底部的距离。如图:
测量数据a:水平站立,平伸手臂、掌心向前,测量从虎口到肋骨所在平面的距离。如图:
上管总长度=(t+a)/2+8。
很明显,这个公式是有缺陷的,主要就是那个数字8。该公式根据人的上身长度、手臂长度和一个调整值(数字8)来获得上管总长度,思路本没错,但显然,不同身材所需的调整值应该是不同的,一个简单的固定值8当然没有说服力。
之所以采用这个有问题的公式,仅仅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基点,实属无奈之举。初学者可以此开始,随着骑行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至此,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还没完。在总上管长度确定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琢磨车架和把立如何搭配来构成总长度的问题了。
同样与骑行方式有关。长把立短车架的组合,使得重心相对前移,有利于爬坡,尤其爬陡坡时有助于压住车头,防止前轮翘起,但同时降低了下坡性能。短把立长车架的组合则刚好相反。
不过,就XC而言,胜败的关键在爬坡,而不是平路冲刺及下坡技巧,所以使用长把立还是大有人在。对于业余人士而言,我们需要一个能兼顾上坡和下坡的折中点。这个长度是多少呢?引用一个数据:100-125mm左右,把立长度在这个范围比较合适。
至于把立角度,则根据你需要的座垫把立高度差来选择。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把座垫和把立调到同一高度,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身体柔韧程度慢慢调整。不要立马像专业车手那样把车把调得很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在通过垫环已经无法调低把立时,可以将把立反装,这样还能降低点距离,当然,前提是这个把立的角度不是零,而且可以反装!
这些问题确定后,车架的TT值范围也就可以定了。车架、把立,两者要接合起来一起挑选。
3.曲柄长度
老实说,对曲柄长度我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身高(腿长)的用长点的曲柄,个矮(腿短)的用短点的曲柄,频率型的车手也可以选择较短的曲柄。虽然有不少公式,根据跨长(腿长)推算出合适的曲柄长度,但是意义不大,因为在国内,能买到的产品基本都是170~175mm这个范围内的,选择余地很小。
所以,个高的朋友可以试试175的曲柄,一般的朋友就从170开始吧,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频率型/力量型)再进行调整。但个矮(腿短)的朋友,尝试长曲柄时还是要慎重些,因为过长的曲柄,会使膝盖弯曲程度过大,时间长了恐怕不利。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在座垫的选择上,这句话失去了作用,贵的座垫不一定就适合,便宜的座垫不见得就难受。没办法,谁让我们的屁股都不一样呢?所以,选择座垫最好是当场试骑,没条件的话也只有多多试验了。
虽然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挑选,但不能因此放松对座垫的要求。由于座垫的特殊性,长久以来,一直是自行车反对者们的矛头所在,虽然有些混淆视听,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合适座垫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挑选座垫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的以舒服为标准。舒服往往与效率是成反比的,舒服有时也与健康背道而驰,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始可以选择中等硬度、中等宽度的座垫,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但前面说过,人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适应了。有体验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更合适的座垫。
踏板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多,要注意的是正确的蹬踏位置,要用前脚掌来蹬,而不是脚心。至于有些用脚心蹬踏有助于按摩穴位之类的说法,跟养生有关,这里谈的是运动,是不同的。有条件的使用专用的骑行鞋,这类鞋底比较硬,有利于力量的传递,不要穿鞋底太软的鞋骑车。
踏板分普通踏板和自锁踏板,自锁踏板需要搭配专门的骑行鞋才能使用。
让初学者一来就上自锁,是需要勇气的;不过自锁的优越性又那么诱人,尤其可以校正初学者不合理的蹬踏习惯。为此,折中的方案是使用两用脚踏,也就是一面带锁一面没有,可以兼顾两种需要,用来入门比较合适,当然性能上就要损失些了。好在这种脚踏不算太贵,熟练以后可以选择更专业的脚踏。
车把有两种,直把和燕把。由于XC比赛以爬坡为主,所以直把使用比较广泛,使用燕把的也多是角度较小的小燕把。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要照搬专业比赛的做法,这个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条件多感受下不同车把的区别,选择自己合适的。
车把都有长度。一般来说,窄的车把容易发力,但操控不佳;宽的刚好相反。别看欧美专业车手人高马大的,往往还嫌标准车把太宽,截短不说,两边还装上副把,这跟XC爬坡为主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初学者跟风去截把,我们需要折中,同时也说明标准宽度的车把是足够使用了,没必要刻意去找更长的车把。
另外,可以的话,尽量装上副把,它可以在爬坡的时候给你巨大的帮助,摔车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没必要在重量上太计较。
前叉在一辆XC中,算是科技含量数一数二的部件了,地位非常重要。在这里对具体的技术细节不做讨论,还是围绕尺寸这个主题来叙述。
当车架厂商把车架造出来后,对应着车架的几何尺寸(可参看车架部分那张几何图),前叉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常值了。这里的长度是指前叉的叉肩到轮轴心的距离,即英文中的axle to race的距离。我们知道车架有不同的尺寸,而前叉是没有的,就一个尺寸。所以前叉长度的变化,影响的是全部的车架。
各个品牌车架的角度基本是一致的,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厂商自个随意捏造的,比如立管角度73,头管角度71等,不同尺寸的车架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为了维持车架这个角度,前叉的长度就不能太长和太短。但由于避震前叉的长度是可变化的,加上sag(预压)的存在(即摆放时和人坐在上面时前叉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不同体重的人影响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前叉的长度不容易获得一个定值,不过范围应该在44-46cm之间,上浮不会太大。对应到具体的XC叉,基本上是那些行程80左右的产品,如Rockshox的sid,Fox的80系列等。
不少人偏爱大行程的前叉,确实,长行程可以提高我们的通过能力,下坡也更有乐趣。但大行程前叉带来的问题是车架角度的变化和车首高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爬坡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在爬坡为主的XC比赛中,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短行程前叉的缘故。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就要按这个标准去做,可以适当的使用稍长的产品,只是不要太离谱就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植导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