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的南京三乐电子学校星辰的校园六年级合唱组 视频

崇明县三乐学校召开初中部教学工作分析会
崇明县三乐学校召开初中部教学工作分析会
  三乐学校日前召开初中部期中教学工作分析会,会议分为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期中作业检查反馈两个议程。
  首先,由各位教研组长从学科知识点角度对本学科期中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接着,教导处主任顾益萍从&一分三率&上对期中考试质量进行了详细解读,要求各位教师&功夫放在课前,力量用在课内,补困放在课后&&注重课堂反馈,抓当堂过关&&加强交流与协作&。她结合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的定理,强调要求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副校长蒋东升就期中作业检查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他首先肯定了各科教师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中的较好表现,并着重指出了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接着他要求各位教师作业要精选,保证所选作业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针对性;每次作业题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宜,要有适当的分层;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杜绝不交作业、错题不订正的现象;要规范批阅、科学评价;要及时批阅,及时讲评,及时订正与再批改;要学会积累,为丰实校本作业资源贡献智慧。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崇明县三乐学校签约采购《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安脉科技
     您当前所在位置:安脉科技 -&
崇明县三乐学校签约采购《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
  &&& 崇明县三乐学校通过对我公司的《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一个月时间的试用并最终于昨日(日)与我公司签约采购了《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在此对学校给予我们公司产品充分信任和高度评价表示真诚的感谢,希望通过后期我们更好的服务赢得更多学校的关注和信赖。
崇明县三乐学校简介
&& 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三乐学校创建于一九○七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许多革命者曾经在这里传播革命真理,开展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早在上一世纪20年代,学校师生搭台演出文艺节目,积极参加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活动。三十年代后期,日寇侵崇,人民遭殃,学校拒绝奴化教育,朱焰、陈伯明等地下党在三乐学校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采用分散隐蔽、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对敌斗争。黄瑞兰、黄漱英以教师为掩护,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为国捐躯,年仅十八、九岁。年,中共崇明县委根据斗争需要,在这里建立地下支部,开展地下斗争。康健、黄惠群、陆行等出入虎口,深入崇明各地,四处张贴传单,宣传革命主张,迎接胜利曙光。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斗争经历,在崇明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整一个世纪,三乐学校几度变革,历经沧桑,几代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积淀了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三尺讲台连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渴望追求和执着勤奋,凝聚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师在这里挥洒青春。当一株株茁壮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流逝的岁月悄悄染白了他们的双鬓。  一代宗师汤颂九与施显谟、施象秋等人艰苦创业,严谨治学,起校名、建校舍,倾力于初小―高小―中学的逐步完善。一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堪称师表。  百年间,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学子,不少人成为行业典范、时代楷模。  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学生、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的老师施士元先生于1920年在本校小学部毕业。25岁就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授,他创建了中国核原子物理专业,成为中国核物理研究最早的开拓者。他一生培养了12位中科院院士。  土壤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朱显谟先生,1933年毕业于本校初中部。长期研究中国各地区土壤的成土原因,提出黄土高原土地合理利用、国土整治方略及“三库”协防是当今治水之道的理论。33届初中校友陆云逵,大夏大学毕业后入黄埔军校习武。四四年参与国共和谈。退休后从事礼乐诗歌研究,被誉为国宝级国乐大师。晚年组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协会” ,为沟通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三、基本概况  学校现有二十六个教学班,在校生近900人,共有115位教职员工。  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人耳目一新。学校拥有电脑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专用室、多功能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劳技室、大小会议室、教工之家等,多媒体网络线路通到各个教室和办公室。  学校先后荣获县文明单位、县教科研先进集体、县老龄事业开拓奖、市青少年科普宣传先进集体、市优秀退休教工之家、全国和上海市红旗大队等光荣称号 四、教育教学工作  在硬件达标的同时,三乐学校以新的办学理念,乐学、乐教、乐创,努力发展内涵。  1、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我校始终确立“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依托各种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创建优良校园文明环境。  稚嫩的双手梳理着老人的银发,更温暖了老人的心,每一个小小节目,涌动的都是孩子的真情,真善美,正是从这里流淌。  爱家乡是爱国的逻辑起点,今天用双手描绘家乡,明天就会用双肩扛起栋梁。做崇明生态岛公民,正是从这里起步。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拓展了知识视野,增强了法制意识,提高了服务能力,培养了道德情感。  2、教学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结合本校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按照“乐于学习、乐于教育、乐于创新” 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倡导教师聚焦课堂,注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有效地进行教学。坚持实践“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思想、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教学风格与特长的形成。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推行和完善新学业评价机制,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3、科技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各类学生兴趣,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开展拓展型、探究型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了农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历次市县组织的科技竞赛中,取得辉煌成绩。  三乐学校在“奕阳杯”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个人全能金牌和银牌。在上海市和崇明县电子制作比赛初中组中多次蝉联团体第一名。2005年4月,我校苗华亮同学在上海市第三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凭借厚实的科技素养,最终获得“明日科技之星”光荣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的农村初中的获奖者。2007年我校被命名为县科技教育电子项目特色学校。  4、艺术  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近年来,学校在艺术教育上加大投入,重过程、抓实效,组建中小学合唱队、舞蹈队、管乐队,设置美术、书法兴趣小组,由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几年来,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学校合唱队在崇明县各类中学生合唱比赛中多次荣获等第奖。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学生在上海市历届“樱花杯”、“真彩杯”等各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均获得等第奖。在部分国家级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被命名为县艺术教育美术项目特色学校。  5、体育  体育教学是我校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崇明县体育田径特色学校。从三十年代起,三乐的篮球队曾创造过打遍全崇无敌手的辉煌战绩。几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训练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成绩斐然。1985年我校小学组在上海市迎春长跑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囊括个人前三名。我校小学组代表县参加上海市小学生运动会荣获上海市男子组第二名,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迎春冬季长跑赛上,我校连续多年荣获团体冠军,在县初中篮球赛等各项单项比赛中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我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曾向国家队输送了两名运动员,为我校、为我县争得了荣誉。  100年辛勤耕耘,100年硕华秋实。站在这百年之巅,望着新世纪的海平面,三乐人将充分利用百年校史的文化积淀,用自己的心智和汗水,不负众望,奋然前行。  校长的讲话:一百年是一个驿站,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如今,三乐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坚持依法办学,以德立校,以科研、管理、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育乐教、乐学、乐于创新的新三乐精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何办学水平,创出学校办学特色,再创三乐的新辉煌!  “唯我崇兮临沧溟,人既杰兮地复灵,花满园兮似河洋,有我三乐兮吐芬芳。”  这里曾经写下了令人仰慕的历史,这里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关于教学质量精细监控管理系统,可点击""进行浏览.
关于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可点击""进行浏览.
上一篇: 下一篇:崇明县三乐学校邀请进修学校专家团队来校进行专题教育整合指导
崇明县三乐学校邀请进修学校专家团队来校进行专题教育整合指导
  为切实推进&五小&教育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5月14日,三乐学校邀请进修学校专家团队来校进行专题教育整合指导。
  汤文娴老师领衔的专家团队一行5人,与该校&五小&教育特色项目团队进行交流研讨。汤老师表示,该校&五小&教育特色项目与县&专题教育整合&之间的契合度高,因此确定该校为县主题教育基地学校,并简要阐明了专题教育与三类课程整合对推进学校德育与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专家团队解读了市县《中小学各年级专题教育重点实施建议内容》《初中专题教育目标及内容》等指导性文件。双方找准了&专题教育&与&&五小&教育&之间的结合点,理清了思路,初步完成了《三乐学校专题教育和&五小&公民培育课程构架》,并明确了任务分工与人员对接,为这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崇明县三乐学校举办“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论坛
崇明县三乐学校举办“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论坛
  为了总结交流各学科在提升作业品质方面的经验,1月12日下午,三乐学校举办了&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论坛。教导主任顾益萍主持论坛,蒋东升副校长作总结发言。
  论坛上,每学科选派1-2名教师代表交流了各组在以&基于课程标准,提升作业品质&为主题的教学月中的经验心得。语文组注重同伴点评,教师与学生进行评语式对话;数学组注重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分层、作业的及时反馈;英语组注重根据学生课堂上的疏漏不足设计作业;理化组注重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以及关注考点。
  蒋东升副校长先对上周&学生优秀作业展&的情况进行反馈,再对作业设计与实施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作业设计要系统性地思考训练目标,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匹配,要注重不同阶段作业之间的关联;作业批改要讲时效,注重评语式交流,以鼓励为主,重视非智力性因素的作用,对错题订正要及时地复批;要进行作业批改后的反思,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实验小学和谐校园专题网
办学思想--程统整中创建“三乐”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
&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1、课题提出我校是上海市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学校自1990年创办就实施“三乐教育”(乐学、乐教、乐管)。学校经历了两个10年的课改:第一个十年(1991年—2000年),一期课改;第二个10年(2001—2010年)二期课改。尤其是近10年的二期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课程统整”是个极具探讨空间的课改命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课程统整的研究与学校文化创建进行系统思考。以课程统整为抓手,有利于由三乐教育到“三乐”学校文化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学校课程在培养人、实现教育目标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学校实际,回归教育本义。为此,学校立项此课题:在课程统整中创建“三乐”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该课题是学校新四年(2008年—2012年)发展规划的中心课题。2007年为区级课题,2008年为上海市教委的规划课题和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学校的实验课题,2009年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研究”实验学校的实验课题。所谓课程统整,是以学校为单位,在明晰和端正学校办学思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基于国家的课程政策“规范”,对学校课程加以审视和变革,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通盘地加以整体设计、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改进,进行校本化重组。课程统整的主要特征,一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一体化和整体性,二是在课程阶段性目标确立、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资源整合上实现校本化和协调性,三是形成学校课程合力,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积极有效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2、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以课程统整为抓手,探索“乐学、乐教、乐管”的学校文化建设,致力于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乐学奠基”。研究与实践乐学、乐教、乐管的策略、方法与途径,立足于学校“三乐”文化的高度,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研究视角(1)学校领导指导、帮助教师由“乐教”引导“乐学”,在实施课程统整中完善校本研修机制,有效提升教师新课程的执行能力,让教师由“乐中教”走向“教中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验职业成功与快乐。(2)教师指导、培养学生“乐学”,让学生有兴趣学、有信心学、有方法学、有能力学,提高学习效能,引导学生由“乐中学”走向“学中乐”的最高的治学境界。(3)致力于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乐学奠基”。通过实施课程统整,发挥课程更大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课程的价值追求,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4、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学校明确提出:“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工作研究策略。首先,清晰界定的问题;其次,具体说明行动计划——包括对行动计划运用于问题情境的假设检验作出说明。通过评价监督而确保采取行动的效率;最后,参与者反思、解释发展,并在行动研究中群体之间交流这些结果,实现教学、研究、师训一体化。(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我们“行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编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中方法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在建立二十多个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校教师共同的工作,在实施课程统整中积累了数百个教育教学案例,并经过筛选,编辑出版《三乐新曲》一书,于2009年4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题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牢牢把握六个结合:一是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二是课题研究与学校精致化管理相结合;三是课题研究与教师校本研修相结合;四是课题研究与学生自主发展相结合;五是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结合;六是课题研究与校庆20周年总结经验相结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实施五大策略。(一)以乐化人,领悟“三乐教育”真谛我们所实践的“三乐”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不仅仅分别单独指向学生、教师与管理者,三个“乐”分别有其多元主体。如学生除乐学外,还有自我管理的“乐管”问题;教师除乐教外,还有学习提高的“乐学”和管班级和学生的“乐管”问题,学校管理的“乐”除“乐管”外,还有自身的“乐学”和如何让教师乐教引导学生乐学。因此,“乐管”的“管”应是把握服务的理念,除了学校领导层面的乐于管理服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统整所带来的变革中,变被动接受学习与任务为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在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中完善学校课程实施运作机制。因此,我们实施的“三乐”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种“以乐化人”的学校文化。1、“乐学”的基本要素乐学的培养目标包含“主动性、独特性、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责任心”六种因素,简称为“五性一心”。总体上看,“五性一心”是个性品质发展水平的指标。主动性表现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关心;独特性表现为有主见、有自己的认识兴趣和独特的行为倾向;独立性是指自主、自理、自制、自立;创造性指创造意向、创造热情、创造能力和创造意志;合作性表现为处理好人际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谦让、宽容、竞争;责任心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守时、守信、讲究质量、速度。是以乐学为逻辑起点,也是以乐学为最高理想的教育。“乐学”是引发乐学教育的所有事实、过程的基础,也是组合乐学教育的所有因素的核心。因此,乐学教育基本要素的分析必须围绕“乐学”这一概念来进行。“乐学”是学习主体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特征描述。这两种过程和结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爱、趣、美、优四种基本要素。爱& 爱是一种介于一般情绪和高级社会情感之间主体依恋性的体验。有人认为儿童的成长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以外,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爱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这种爱的潜在力量必须用教育来唤醒和给予补充。爱还有一种创造力,它能使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快乐地在一起。它使儿童由爱周围可亲近的一切而发展到去探究周围的事物。儿童爱的需要是一种缺失性需要,当儿童体验到这种缺失感时就会产生依恋和归属之情。解决的途径要靠人从外部提供满足的条件,个体自身无法自然而然地自我补给。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就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而这爱正是从母亲对婴孩的热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爱包含儿童爱和被爱的感觉,这是儿童乐学的基点。对于教师来说,儿童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儿童的欢乐就是他们的欢乐。爱与被爱可以形成师生情感的共振场,是爱心和童心水乳交融的催化剂。儿童寻求爱的对象若由父母转移到教师,它就是一种关心与赞赏的需要。当儿童爱那些使他们愉快和满足的人们时,他们会使这种爱泛化到学习、生活、环境等各个方向。趣& 趣是一种认识的倾向,一种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反映。从对象上看,儿童有认识兴趣、交往兴趣、活动兴趣和审美兴趣。从发展水平上看,儿童有单一的对事物外观的好奇的直接兴趣,也有认识事物内部特征和理解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兴趣的形成是基于某种需要,它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四个基本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动力特征的要素。从乐学教育观来看,趣又可分为兴趣(个体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乐趣(一种对认识、活动过程或结果的享受状态)、情趣(在兴趣活动中独特的情绪体验和情调的指向)、志趣(带有社会价值判断性的情意性倾向)。美& 美是儿童的一种天性的向往和追求。美的升华是儿童的生长性需要,是儿童对目标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乐学教育把儿童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使审美成为推动和谐人格形成的重要力量,使和谐人格成为审美创造的重要条件。乐学教育以极其广泛的审美内容来促进儿童和谐人格的生成:社会美(包括道德情操美)、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性格美、劳动美、语言美、心灵美等,推动儿童审美心理水平,由单纯的自然美(美丽多彩的花草、饰物、动物漂亮的羽毛)过渡到带有社会意义的审美内容(祖国山水美、校园环境美、英雄人物美);由形式美(对称、和谐)到内容美的过渡(美的意蕴);由外在美过渡到内在美(人格美)。这种过渡或转变就是发展。优& 优是一种追求成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起源于儿童的成就动机并以此达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创造性是儿童优化发展的最高目标。它由追求个人优到集体优,最终发展到追求民族优。这是乐学教育的一种价值传递和儿童价值升华的过程。它所饱含的内容有优越的智能、优雅的情操、优美的人生、优化的人格、优秀的创造力。爱、趣、美、优各具有自身的发展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来融合为一体的。缺乏情感这个活跃的因素,就不能构成乐学教育活动,也就无法形成儿童的发展。快乐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它可以促进儿童产生理想志向、审美热望、追求成功的内驱力。如果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外部的影响就很难发挥作用。以情感作为乐学教育的灵魂和统摄力,将爱、趣、美、优整合在一起,形成发展的价值序列和教育影响,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我们把爱、趣、美、优放在横向面上,把创造视为纵向维度,这就可以得到一个三维模型结构。2、“乐学”、“乐教”、“乐管”的三维建构&&& “乐教”与“乐学”是乐学教育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也是操作中的一对重要范式。在这对概念中,乐学是目的,乐教是手段。在操作中,乐学是“五性一心”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后者也是乐学发展过程和水平的衡量尺度和评价目标;乐教、乐管是教学活动、评价、管理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同时又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来达到乐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初步揭示了“乐教”与“乐学”之间的对应、耦合关系,揭示了“教”与“学”、“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内在的、深刻的联系。从操作意义来说,要注意教学的对应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活动要符合儿童发展意向,使学习者获得满意感、产生成就动机;环境要具备系统性、可控性和优美感;评价要有激励性,以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在乐学教育中,学始终是第一性的,占主体地位的,教是第二性的,居于主导地位。双重建构充分地考虑到了教和学、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并赋予“乐教”概念以广义,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要影响儿童个性,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乐教”、“乐学”与“乐管”模式的三维结构(1)目标&& 评价&&&& 举例目的手段乐&&& 学主动性独特性独立性&乐教教& 学激发兴趣乐于学习独特的认知风格,独到见解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活& 动积极参与充满热情个人独特活动,独特的兴趣独立思考与集体活动评& 价正确的自我评价差异性评价行为的自我评价管& 理参与管理、主动关心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增强自律性和自制性&“乐教”、“乐学”与“乐管”模式的三维结构(2)目标&& 评价&&&& 举例目的手段乐&&& 学创造性合作性责任心&乐教教& 学创造力和创造意识公平竞争、集思广益成就动机的激发学习效益活& 动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守信用、对集体负责评& 价创造意识和才能评价善于正确看待他人个人行业与社会行为的一致管& 理体验创造的乐趣个人服从集体遵纪、守法集体荣誉感(二)以乐善教,实践“学期课程统整”“学期课程统整”具体操作上就是遵循国家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以指定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再参考其他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本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实际,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取得实效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先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理(我们称之为统整),形成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然后按自己设计的这个指南备课、上课。1、引导教师学会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实施学期课程统整的核心问题是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如何让教师学会以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来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这是学校课程领导者必须化大力气推进的工作。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研制、实施和反思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为此,学校课程领导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帮助教师把握正确的研制方向。我们界定了“学期课程统整”的概念,引导大家朝着这个方向研究,并且提出了研制的明确要求。二是提供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学校提供有关理论文献,多种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指导教师学习,请专家到校讲座,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选择,并且要使教师真正领会。三是提供研制方法的理论指导。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习徐汇区启新小学经验的基础上,大家边实践边探索,按照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方法论,对教师逐个进行具体指导。四是指导实践反思。教师研制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经过实践以后,需要进行反思,从中肯定成功之处,找出不足,并作出必要的调整与修改。此时,学校课程领导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作出切实的指导,教师们从中受益颇多。通过学校课程领导者对教师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指导和对实践以后反思与修改的指导,教师逐步学会了课程统整,这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机制创新的基础。2、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学期课程统整指南。这是教师对一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谋划、通盘考虑。“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研制过程,是教师为完成自己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对全学期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的通盘考虑与谋划过程。所形成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是针对自己一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指导文件”,我们一般在新学期前,即假期教师培训时完成,要求在教师个人自编的基础上,由教研组集体研制完成。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根据课程标准与指定教科书,参照其他版本的教科书,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基础型课程的教材统整;二是基础性、拓展性内容与探究性内容统整;三是建立课程统整的学生学习体系;四是把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培养、探究性学习指导等作系统设计;五是把学生品德培养与课程统整的学习体系统整起来;六是对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作统一安排;七是排出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表。例如,数学教研组研制与实施《小学数学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研制“指南”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一同学习课程标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并紧紧围绕我校的培养目标——“乐学”来展开,具体来讲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数学学科的双基扎实,并且会学习、会探究。当时教师手里有一套上海二期课改编写的《数学》新教材和浙江版的《现代小学数学》和《思维训练》,为了研制统整指南,还配置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等,分单元编写教学内容、统整内容、统整目标、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情感与态度。在寒假之前,徐汇区科研员杨向谊老师来我校,对我们研制统整指南进行了指导。第二阶段,讨论制定阶段。在对制定《小学数学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初稿后,我们组织了专题性的教研组活动。小到一个知识点,一节课的引入,大到整节课内容的教学,甚至整个单元的知识点教学。然后,开始着手正式制定各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数学学期课程统整指南”。老师们首先将每个单元的原有目标罗列出来,再将在授课中认为需要调整的目标列出来。又反复研究二期课改编写的数学教材,将一些比较好的例题、练习按照教材的顺序安排在统整指南中,再将例题和练习的教学目标写在统整目标中。接着写备注,最后才写序。第三阶段,修订完善阶段。我们还提出将统整目标和统整提示进一步细化,将统整目标分为调整目标和补充目标,将统整提示分为资源利用和补充学习活动。依据每个单元的具体统整情况梳理一张教学进度表。我们在统整指南中除了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作规划,如对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作了如下规定。听: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能独立进行适当的判断或修改。说:语句较完整,声音响亮;在小组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读:能读通、读懂教材和练习的要求,初步培养找关键字、重点字的习惯。写:坐姿正确,字迹端正,格式规范;养成写完后认真、独立检查的习惯。另外,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有选择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一些相关的探究作业,使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第四阶段,全面开发学习潜能阶段。在研制“小学数学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时,要在数学课程统整中,进一步将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的数学老师在分头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理解,并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思想、变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迁移思想、化归思想、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应思想、等量代换思想等。现在,数学思想的培养已经成为我们数学组老师制定和实施课程统整指南的关注点和主线,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明显增强。3、落实“学期课程统整”内容(1)满足需求,让课程适合每一个孩子2008年9月起,学校在一、二年级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我国经典著作。第一学期一、二年级七百多位学生学习了全部的《弟子规》内容,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诵读比赛;本学期开始,我们又开始了《三字经》的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每天中午的“拼拼读读”时间,总能听见从一、二年级各个教室里传出诵读《三字经》的清脆声音。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三字经》,品《三字经》,通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营造学习氛围,了解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力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少年,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沐浴经典的光辉,抹亮孩子人生的底色,让经典润泽人生。乐佳OK是我校每周一次的校园广播。学校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推选小小广播员,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轮流主持乐佳OK的“新声亮相”“脑筋急转弯”“知识天地”“八音盒”等栏目,每学期都有30——40位学生有机会当“小小广播员”。特别是“脑筋急转弯”栏目,听到广播的小朋友只要猜对了答案,就会得到一份小礼品;还有“八音盒”栏目,学生可以自己点播喜欢的歌曲,这样就有机会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点播的好听歌曲……小小广播员们个个精心准备学生们爱听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乐佳OK的节目办得是有声有色,孩子们每个星期都会盼着周五播放乐佳OK的日子到来。这样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优美语言的表达,丰富情感的表露,就在乐佳OK大舞台。“乐佳OK广播”,就是明星闪亮的舞台。(2)走进生活,让课程与周围世界相融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里,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认识周围的生活世界,深切感受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从生活世界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精神养料,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深厚感情,使他们的思维、道德、审美等素质在坚实而肥沃的现实生活土壤中得到健全发展。从2008年12月14日起,学校在一、二年级儿童团员中开展“喜迎世界博览会,争做礼仪好苗苗”的活动。学校倡议每个儿童团员做到“一个再见”,“三声问好”:到校门口时,对家长说“再见”,主动向“老师、保安叔叔和值日同学”问好;校园里见到老师、家长等“随时问好”。“讲礼貌”认知活动人人皆知,到行动上又如何呢?学校创设了主要的几个情景点:校门口、走廊、办公室。这种与周围世界相融的教育方式学生喜欢,家长配合。如今,“一个再见”,“三声问好”,“随时问好”已经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文明礼仪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在新学年到来之际,为了培养学生关于时间的价值观念,把语文课、品社课和其他学科中有关“时间、时间价值、惜时”的内容进行调整,相对集中。各班举行“一分钟的价值”主题班会;数学课上计算一分钟带来了巨大效益数据;集体午会课上讲珍惜时间的感人故事;“乐佳ok”广播中播放《童年》的儿童歌曲。这种珍惜时间的课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让学生从教室到校园,从学习到日常习惯,从听、说、唱、看、做等线索中感受到时间跳动的脉搏;让他们有一种行如风之感,从而塑造他们惜时、守时的良好品质。(3)把握契机,让课程与社会热点同步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教材,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件往往就是最好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教育契机,在主题性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到真人、真事,感觉到心灵的震撼,品味人间美好的真谛,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遭遇了8。0级大地震,许多房屋在瞬间倒塌,许多生命在地震中消逝,许多人在等待着救援。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师生开展“灾难无情人有情,实小师生献爱心”主题活动。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发出倡议,各班开展“情系汶川”主题班会。收看地震灾情直播,大队部举行捐款活动。品社课上,学习救灾中感人事迹。自然课上,老师讲解地震原理,一起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和灾后防疫措施。作文课上,大家用文字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对伤者的同情,对平安者的祝福。2008年8月,在进行了16天的激烈争夺之后,第29届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中国人民用满腔热情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激情梦想,让北京成为了和平盛会和友谊盛会。学校组织学生收看空中课堂――《圆梦2008》,见证中华体育健儿们“九州生气恃风雷”的中国奥运精神!实小学生再一次用心灵感受奥运健儿冲击人类生理极限的雄心与激情,再一次地了解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意义。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在4月21日全国哀悼日上,学校组织师生开展 “情系玉树同胞,实小爱心传递”主题活动。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奉献自己小小的爱心。&&& 2010年5月,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学校开展“上海世博风,校园海宝情”主题活动,鼓励家长、师生关注世博开幕盛况,关注世博进展动态。&&& 捕捉社会热点课程不胜枚举。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到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为他们日后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奠定基础。(4)触摸童心,让课程与生命成长共鸣优化课程环境,顺应儿童天性,以活动为根基,引发他们生命的冲动和需求,通过操作、探究、体悟、陶冶,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全面生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主题性课程大单元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他们的世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美丽的童心。每年的“快乐阳光”体育节,孩子们都会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报,有培养团体协作意识的 “阳光伙伴”、“同舟共济”;有体现现代特点的滑板车、溜溜球;有展现民间传统的斗空竹、滚铁环;有激起各中队师生狂热激情的 “小足球联赛”……每年的“展现魅力”艺术节,喜欢器乐的孩子主动请缨要进行校园十大乐手大奖赛,喜欢跳舞的孩子将“校园舞星大奖赛”作为自己表现才艺的舞台,喜欢唱歌的孩子可以拉上自己的亲友团和拉拉队一起参加学校的“家庭卡拉ok”大奖赛……每年的“放飞梦想”科技节,是锻炼孩子们动手思维能力的主要舞台。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建筑模型、火箭模拟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在他们脑中不时激起探求的问号……爱唱、爱玩、爱跳,正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是他们喜欢的,他们就会在节日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展开梦想的翅膀,激起创造的灵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成功,收获成长。事实证明,我们实践“乐学”思想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统整”是减负增效的。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上,探究中,节日里都能看到孩子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踏实努力的学习态度,学生成了校园中最美的风景。如今,如何让“乐学”思想提升为“快乐”文化,如何让文化来引领学校发展成了全校上下共同的思考。&&& (三)以乐促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1、以情乐学,师生情感共鸣倘若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怀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就能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效果。正如加籍华裔心理学家江亻召&&&&&&&&&&&&& 伦教授所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诸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是否乐学,情感的激发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教师热爱学生,向学生倾注内心真挚的情感,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爱学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设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如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法”,以“情”为中轴组织语文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教师自身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课文中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情感也是以教师的情感为中介作用于学生的。一位教师教《春天来了》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培养、丰富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吟诵中,让学生逐步产生一种“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体验与感受。正是通过指导学生读书,让语言文字还原为一幅生活画面,活化了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熔为一炉,让幼小的心灵,乘上作者思想情感的“航班”,遨游多彩的世界,使他们获得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2、以趣乐学,激发内在潜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集中表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主要体现为他们乐学的态度,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浓厚兴趣。我们从二期课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出发,使学生热爱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打破条条框框,以激情增趣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教师改变了“一刀切”式的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及学习能力的不同水平进行分层、分类,改传统的纸笔作业为讲故事、画图画、剪报、表演等活动性、实践性作业,有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前,学生有目的地查阅资料,制作卡片、撰写观察日记;在课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展示自己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地进行讨论;在课后,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察,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有的低年级教师为学生出版充满童趣的“班级作文集”,社会课的老师让学生制作“信息册”等,使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这些做法并没有简单地减少作业量,而是改变了学习与作业形式,尽管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却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认知能力都有提高,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信息收集、分析问题以及合作、交往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以美乐学,陶冶高尚情操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弱。因此,对小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美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约翰·A·辛德勤博士所说,快乐就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我校着力优化育人环境和塑造美的教师课堂形象。①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作为融示范性和实际性为一体的现代学校,我们思考的是学校自身环境,是体现现代社会特点、时代特色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物质的和文化的、人文的和科学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而首要的是吸引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体验到快乐和喜欢、难忘和热爱。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实践研究。校园文化环境。以塑胶跑道、绿茵操场为标志的校园改建工程的完成,使学校硬件环境焕燃一新。然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现代化的内涵。从创建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入手,提升校园文化。这就是使校园由洁净型向文化型的转变。如学校建立了以“蓓蕾初放”为主题的校园雕塑,两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就是想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强烈的兴趣指向、欢乐的童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是一个快乐的乐园,这是科学的城堡,这也是孩子们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校园信息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媒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我们建成了校园信息环境。我们还创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少儿电视台。开设了“学学做做好开心”、“生活百事通”、“试试胆亮亮相”等栏目,从创意、设计、拍摄到编辑,处处都有学生的身影,时时都让学生去创造,发挥了积极的文化育人作用。校园心理环境。这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空间。我们通过对学生人际交往、学习辅导、抗挫能力等方面的心理指导,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通过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氛围来创造校园心理环境。②塑造美的教师课堂形象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因此,我们的教师积极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氛围。我们倡导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带进”,就是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真正做到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步入课堂;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让学生乘着“乐学、爱学”之舟,愉快地航行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要有端庄的仪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端庄、大方,服饰整洁、得体,面容和蔼亲切,手势适度、准确,也会构成一种韵律之美、和谐之美。美的东西总是感人的,也会吸引人的,它能使学生对老师肃然起敬。它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追求,都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不再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要有优美的语言。前苏联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闪耀着智慧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都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努力成为文明美德的化身,内秀外美的典范,衣着仪表、语言举止和情绪心态都要成为学生模仿的模范,激励学生仿效的榜样,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并享受美、体验美、憧憬美好的未来,进而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4、以创乐学,培养实践能力心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和发展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有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个体没有受到限制,可以无拘无束地创新。并且,人的创造性与“人的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性是与积极的理智感的情绪性体验相伴的。由此可见,教学中乐学氛围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围绕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出发点,实施学科教学中探究学习研究,即“学有探究,教有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有了新奇的想法或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后,敢于说出来,而不被教师的权威所束缚。具体从“五个改变”入手,达到“四个要”。&&& ①从“五个改变”入手:一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三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四是改变师生关系;五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这“五个改变”的关键是更新教学思想。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重点学习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学习华师大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经学习讨论,我们从操作层面上把新教学理论归纳为“三个还”: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气;把创造还给师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我们就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进行大讨论,形成“三会”共识,就是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②达到“四个要”:一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载体与方法。&&& (四)以乐优管,实现教师发展自觉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帮助每位教师得到发展,重视“教师发展自觉”的价值和作用,从而落实促进每位学生得到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从课程统整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少可以包括课程理解力、课程开发力、课程执行力等。课程理解力是后两个能力的基础,它可以使教师具有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和判断力,把握好教育时机、教育内容、教育进程和教育反思。学期课程统整是推动教师主动研修的内驱力。教师发展是一个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发展自觉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和教师职业人的生存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尊重、自我实现等渐次提高的需要。在这五个需求层级中,后三个需要对教师尤为重要。如何实现教师发展自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以下三种策略。1、激发每位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原动力”我们把“每个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用这一价值观引领学校管理的创新,鼓励探索、鼓励创造、鼓励形成特色,倡导每个教师保持自己独特思想,而又能宽容地对待观点的差异,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组织中是被重视的,都有机会获得成长,每个人也都有责任为新课程推进、学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成就每个教师。教师的学习应该是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学习。教师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在需求,并且引发内在需求的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引发新问题的学习。教师有效的学习更是一种能够实现“转化”的学习。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着力于形成基于“转化式”的学习方式。任何有效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到转化。从我校实施的“五步曲、八环节”的案例式研修项目来看,教师这种“转化式”学习体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三个方面:首先能否将看(听)到的讲(做)出来,即通过教学实践把书本中看到的、讲座中听到的知识、观念、道理转化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知识化为行为;其次能否把做出来的说出来,即通过说课反思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所学新知进行比较,言说本身既是梳理思路、洞察实践的过程,也是审视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过程;再次能否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侧重于通过写作转化已有的经验和思路,这些转化的目的是使教师实现对所学新知的占有。在“转化”这一问题上,教师有没有转化的意识、能不能转化、会不会转化等不仅是衡量教师学习有效性的标准,也构成了教师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基本内涵。这种转化能力的核心要义在于把别人做事情变成我自己正在做事情,同时使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形成和调整的过程变成主动去吸收他人思想和行为经验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地在自我追问中反思:面对这个学习内容或学习对象,我想转化什么?我该如何转化?我转化了没有?哪些转化变成了自我的东西,哪些没有转化依然是别人的东西?这种基于转化的反思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是持续性和渗透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在教师学习过程之中。最终形成的既是一种转化意识、转化方法、转化能力,更是一种转化习惯。2、关注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导向力”教师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有其成长规律和成长途径。我校根据教师不同资历、学历、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教师的内在需求,分层培养、分类指导,即新教师的“入格培养”、青年教师的“上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简称为“三格”培养,旨在培养“风格型教师”。一是目标导向。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共同目标越明确,人们从事学习、研究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相互协作的精神也就越好。新教师如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专业规划?我认为,除了需要自我的设计和自我的奋斗外,他们更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在“青年教师工作坊”活动中,我与新教师第一次座谈,以“成功与快乐”为主题,就目标的设定、职业生涯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行漫谈。我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说了“成功三步曲”:第一步:主动把握人生目标。一个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目标的设定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第二步:不断尝试挖掘兴趣。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第三步:阶段性取得进步。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二是名师引领。2004年11月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培育名师,让名师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五年来,学校通过树样子、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等多种途径,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培养活动。一是榜样示范、名师引路,通过名师工作室举办的《聆听、实践、感悟》——我与名师面对面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身边榜样的成长历程,学习名师、走进名师,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二是能者为师、链锁带教: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开发教师差异资源为基本方法,分层分类形成教师间的带教网络。三是个别指导,以点带面:尤其关注处于发展高原期的中年教师,运用“教师二次成长论”以个性化指点,明其方向燃其激情,并为这些教师创设“自我发展规划”大会交流的机会,自加压力,跨越高原期,超越自我,感染同伴。三是多元评价。领导的评价对教师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变终端评价、终端奖励为阶段性评价奖励,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为工作过程中的赞许,为教师某一特长、优点的赞赏。学校实施“精致化管理”,旨在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加强对过程的控制,要求管理者必须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对教师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不仅是监督,更主要是服务,想教师所想,忧教师所忧。如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树立典型、派出参观学习、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评优奖励、评选骨干教师等多种形式,不断给教师添加“情绪饮料”,帮助教师总结经验,给教师以事业成功的感觉,从而把领导的要求期望变为教师工作的内动力。(五)以学论教,促进教学管理改革以学期课程统整来实施新课程,其基本理念是确立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为保证这个主体地位的确立,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学校教学管理也需要改变,首先表现为管理理念的改变。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思想。这个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一切措施为师生发展来展开的。基于学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改变,通过实施“学期课程统整”,我们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上也作一些改革。1、管理重心下移,实行“三长工作制”教导处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与指导的部门。过去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教导处,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教导处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但是教导处在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已经明显跟不上,尤其是教师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以后,教导处的指导功能明显出现了不适应。另外,教导处的教学管理明显滞后,往往在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时,教师的教学进度已经大大向前了,以致这些问题无法在学生中及时纠正,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反馈、调整的周期太长,这是当今学校教学管理与指导在能级上出现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管理层级延伸到年级组、教研组与备课组。学校建立“三长工作制”,“三长”是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校确立了“三长”的地位、作用,明确了“三长”的职责与任务。“三长”工作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保证,“三长”工作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一是把日常管理放到年级组一级,让年级组长在管理中学会管理,在管理上要讲究工作方法,以理服人。从抓计划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入手,通过计划、制度来管理。以创建“学习型组室”为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年级组、办公室的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人际环境。年级组长必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千方百计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全面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并结合学校、年级的教学实际水平,注重本年级学生教学各项常规的落实,提高年级组的工作效率。年级组长及时了解本年级组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增强工作针对性,努力把自己的年级组建设成积极肯干、团结和谐的坚强集体。二是赋予教研组长的教学管理权。由教研组长在教学的第一线实施质量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同时,以创建“五星级教研组”为目标,把管理与研究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研究解决。教研组长既是带领教师进行学期课程统整,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领头人,又是教学质量的监管人,对全组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有指导管理的职能。三是积极发挥备课组在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研组长带领下,把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作为备课组的主要研究内容,加强群体研究,把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权放到各教研组内。为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各教研组都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头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起草文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合作分析、反复交流。教师们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中,产生了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和想法更加完善和科学。可见,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有利于学期课程统整的实行,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平时加大常规管理的力度,认真抓好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三长”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教学诊断机制教师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以后,课程改革与教学的主动权被交到了教师的手上。为了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达到和本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教学情况,作出反馈与调整。一是对教师研制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进行把关。学校领导请有关学科的教研员和教育科研专家同教研组长一起进行,从二方面把关:首先在教师研制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中,国家课程标准是否落实到位;其次看其课程统整是否科学合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以教师研制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为基准,对教师在教学中对《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方面的工作同学校课程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由此改革了我们的常规管理:按教师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要求检查备课笔记,听随堂课,以保证教师的教学符合《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要求。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等进行动态监测,尤其注意发挥教学测验的诊断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诊断,及时调整。我们就监测的结果同教师一起诊断,共同反思《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下一步改进的设想,再加以实施。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监测(包括教学测验)→诊断→改进→再监测→再诊断→再改进……”的学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3、实践多元评价,完善激励导向机制。(1)教师评价导向:促“教师力争上游,人人岗位成才”建立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既有在学校结构工资中体现的对教师学历、职称、工作岗位等基本情况的评价,又有全年综合工作实绩的综合性评价;我们既有对教师个人奋斗目标努力实践的日常情况评价,又有对教师个人目标实现的阶段终结评价,因此教师不仅追求一学期、一学年的工作业绩,更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标准、高水平。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探究型课程骨干教师”、“特色项目骨干教师”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荣膺各岗位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2)学生评价机制:促“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整体规划,对学生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发展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根据校本课程、二期课改、课程统整理念,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个性特长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实现个体价值,体验学习快乐。(3)课堂评价标准:促“精致的家常课实现”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校课堂教学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追求的结果为:真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本色,朴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特征,扎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目标,丰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境界。实践“精致的家常课”是我们不变的宗旨。“精致的家常课”课前无须在形式上化过多功夫,但实实在在的在效益上要达到教学目标。附:“三乐教育”指标体系为学生乐学奠基,为乐学而乐教、乐管,实验小学提出了“以乐促学、学有探究;以乐善教、教有研究;以乐优管,管有创新”的“三乐教育”内涵。完善“乐学、乐教、乐管”的指标,具体如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乐学(从乐中学到学中乐)发挥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好;学习兴趣浓;自我评价行;实践能力强。展示学生独特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善于质疑的能力;有主动参与的能力;有明显的兴趣特长。激发学习创造性树立创造意向;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锻炼创造意志。体验探究合作性人际关系和谐;个人集体相融;尊重理解宽容;谦让竞争并存。乐教(从乐中教到教中乐)激发乐教情感轻松愉悦的心境;引人入胜的方式;富有情理的语言;宽松适度的激励。形成乐教氛围师生关系和谐;家校有效互动;活力课堂三带进;乐教引导乐学。夯实乐教功底教学钻研要精深;教材把握要精确;教学过程要精彩;作业设计要精选。提升乐教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缜密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经常的研究习惯。提高乐教绩效实施有效统整;落实培优辅差;学习能力增强;教育质量典范。创新乐教机制评选校级骨干;分层分块奖励;校际结对联动;引领示范辐射。乐管(从乐于管到管中乐)学生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同伴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体验;合作探究。教师民主管理建立“三长”工作制;完善项目负责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建立民主参与制。自主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开展课堂实践;发展专业能力;着力教育研究。领导精致管理管理团队和谐;强化过程管理;创新管理机制;追求管理绩效。服务指导搭建学习平台;深入教学一线;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程执行力。三、课题研究成果与体会(一)课程统整昭示学校发展愿景1、致力于建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统领学校组织及成员发展的精神和灵魂,而且也是学校主导文化及个性的集中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区别于另一所学校,就在于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我校近20年的“三乐教育”,围绕“为学生乐学奠基”,这一核心价值观,创建“三乐”学校文化。乐学是指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从而导向自我愿望实现的学习情绪。乐学,不是用强制手段刺激学生学习,而是尽可能地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乐学,才能逐步会学;会学才能把学习变成自己的需要,从而锻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受益。奠基,就是在小学阶段打下乐学的根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取得乐学效应。我校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学校组织各系统之间、学校组织各成员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认同和文化目标的整体。本课题是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的中心课题,在规划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进程中,“三乐”学校文化的建构及学校文化个性的塑造正是经由学校建立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态度实现的。学校领导者在规划与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时,充分认识与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洞悉其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并与全体师生员工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反复提炼。2、完善学校‘三乐园“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更明晰,并且将其贯彻到学校的全部工作中,这是学校领导赢得课程实施领导权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中间环节,课程实施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抓住了学校培养目标,也就抓住了学校的课程实施的主导地位。我们的培养目标:乐于学习、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入手,培养学生“乐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学、有方法学、有能力学,提高学习效率,效果更能显现。架构与完善了学校“三乐园“课程体系。3、落实“乐学”的培养目标实施“学期课程统整”源于我校“实”与“活”的教学思想。近几年来,我校追求的“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得到了更充分地体现,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实”与“活”的教学思想深深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长,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实”体现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本质要求。实在基础,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做实年段、务实课堂、落实主体。所谓“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活”体现了基础教育发展性的时代趋势。活在生成,使学生获得生动性的发展:用活资源、激活方法、盘活评价。“三乐园”十大课程,为学生乐学奠基。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们就开设,只要是教师想尝试的我们就开发,只要是能适应学生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就努力找寻。我们总能从学科与学科之间找到连结点,从主题活动情景中找到融合点,从社会实践体验中找到发展点。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学科统整老街探究走进华亭老街、体验风土人情、感受时代变迁、研究饮食、服饰、手工艺、建筑品社、体育、美术、音乐……生活数学走进菜场去买菜、我到新家量实用面积信息技术、数学、自然乐佳ok新声亮相、脑筋急转弯、知识天地、八音盒语文、少先队活动生存之链毕业之旅、五厍学农、到城市规划馆找我家、消防中队、水环境净化公司、自来水厂语文、探究、自然翰墨飘香楷书入门、每天中午10分钟、走进大师语文、美术、音乐悠悠歌唱小蝌蚪是朋友、唱儿童歌曲、我和某某唱红歌音乐、信息技术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木兰辞》《增广贤文》《论语》美术、音乐彩绘世界画我的故事,植物、动物、水世界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圆圆足球讲足球故事、画足球人物、年级足球联赛体育、音乐、十好习惯说好话;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行好礼;做好操;扫好地;护好绿;走好路;吃好饭语文、品社、少先队活动作为学校的课程领导者,只有站到学校培养目标的高度来看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才能看得清楚,才能总揽全局。在实际工作中,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要求,教师才能接受,才能在工作中落实。如何抓培养目标的落实,用全校性的大课题来引领,引导教师在这样的大课题下展开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看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二)课程统整提升教师研修水平1、课程统整诱导教师共生实践智慧在课程统整中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改革和教学中复杂问题及其情境的判断与解决上,进而驱动教师的有效学习和钻研。要实施课程统整,关键是要编制好“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教师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素质:一是对国家(政府)的课程标准要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本学科知识体系有清晰的了解;二是教学上有敏感性和洞察力,具有比较扎实的课程教学基本功;三是善于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分析与诊断,并予以定位;四是全面和恰当地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编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是教师个体探索和同伴沟通合作的产物。再一方面,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学期课程统整要求教师突破狭隘的“教教材”的思维,学会并掌握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学期课程统整的探索和实施,为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教师研修,提供了富有挑战性和创新空间的载体。2、课程统整完善教师研修机制从近几年的实验探索情况看,学期课程统整走过的路,同时也折射出学校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研修机制的发展路径与基本框架。围绕学校提出的“乐学”培养目标,以及《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编制与完善,教师通过搜集、筛选和群体性的分析讨论,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来展开探究。主要方法有:一是聚焦并解决统整中的关键生成问题;二是选择典型课例,开展循环跟进分析;三是嵌入理念的学习与内化,四是教研组长引领调控,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课程统整是一个实践性、创造性的和互动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围绕这项探索,教师的研修活动可概括成如下基本框架。&围绕这样一个教师研修的基本框架,我们进一步提出与之配套的几个具体操作要点:扎根课改背景,聚焦关键问题;分析教学细节,驱动深度探究;关注知识缺失,引导学习内化;剖析典型事件,连续跟进反馈。(三)课程统整提高学生学习效能课程统整“为学生的学而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为了减负增效,我们提出的学习效能,不仅要思考学习的质量问题,还要思考我们的学生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就是说我获得这样一个成绩是有成本的,不要把成本忘掉,这个成本包括时间,我付出了多少时间、包括我们学生的健康、包括他是不是享受了、有了他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有的快乐,包括他的心理的感受,对学习的喜爱等等,这些就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质量,我们今天要追求的是效能,不仅是要传统意义上讲的质量——学业质量,还有学生的生活质量问题。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实施课程统整,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乐学,取得良好效果。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直接现实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养成学习的自觉化。学生的学习已不是某种外在力量或刺激物简单作用下的产物,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活动,是其认知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此时,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各种要求已内化为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自觉认识,成为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一种内在力量。2、形成学习的合作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否进行有效合作,是学生积极性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标志。一位数学教师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进而小组合作,动手剪拼;观察比较,推导公式。然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刚才推导的过程进行回顾,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在分类研究时,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因没有“直角”无法直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长方形,学生有疑惑,教师适时点拨道:“想个办法,能否找出一个直角来”,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十分高涨。这时候的点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及时转移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能够按照教师合理的教学要求,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3、诱导学习的探索化。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不愿使自己成为储存书本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或创造性,其集中表现就是质疑问难。我们以“学科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为抓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教科书、教师提供的方式方法或思路,善于独辟蹊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方法或思路。如一位自然教师上《火焰的秘密》一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探究能力强,对火焰的外焰、内焰、焰芯的温度高低等颇有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4、体验学习的情感化。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反应而不断展开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好,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绪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恰当的表情,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用情感的火把去照亮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步入乐学的境界。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学校层面上对课程加以统整,既是学校切实履行课程自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进一步承担教育责任的表现。课程统整也可以调动学校的各项要素,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学科的建设,甚至对学校文化、学校价值的追求等都可以纳入其中。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学校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对课程统整进行更为精致化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引起我们深入思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矛盾。通过宏观的课程设计,形成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各类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等,而这一切落到一线教师手上,都只是印在纸上的“文本课程”,需要经过教师的统整,才能真正成为能够到课堂中去实践的“可行性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可见,学校要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提升课程质量。引导教师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我们认为,教师有效果和有创新的活动,将充分地凝聚在以课程统整为核心思想的“课程创生”之中。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质量表现在日常教学中能充分享受教学民主的权利,获得教学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感受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尊严。1、如何在统整中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课题研究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不少问题仍萦绕在我们脑海:如何让老师有时间进一步思考、探究、实践,将一切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育教学更为有效,大大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2、如何在统整中进一步创建有底蕴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甚至是几十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形成,就需要我们一批人甚至几代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来努力创建,如何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三乐”学校文化,使学校能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3、如何在统整中进一步提高精致化管理效能。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理想追求。在更多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形态是呈现多元状态的,既有文化管理的模式、道德管理的方式,也有制度管理模式、权力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为师生才华的蕴积、显现,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一个相互提携、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唯其如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和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如何面对绩效工资背景下产生的现实问题,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通过精致化的管理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注:参考文献1、叶澜等著:《“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2、[挪威]波·达林著,范围睿主绎:《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3、严一鸣、张才龙、杨向谊等著:《学期课程统整——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方法论与运行机制创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4、胡银弟著:《优质学校创建的实践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5、刘正伟、黄群艳文《规范与个性: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0期。&&&&&&&&&&&&&&&&&&&&&&&&&&&&&&&&&&&&&&&&&&&&&&& 2010年6月10日
文章作者:
文章出处:
文章浏览次数:
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和谐校园专题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乐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