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论文选题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媒体逐渐向外资开放,媒体产业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些因素给中国的媒介生态带来了冲击,在其话语表达上出现了异化现象,媒体的精英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社会能见度是标示社会影响力显性的一个指标,通过分析媒体话语表达与社会能见度的关系来思考当前媒体的定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社会能见度 话语表达 话语权
  一 社会能见度:弱势人群话语表达的鸿沟?
  社会能见度是公众在社会生活和媒体环境中影响力的总和。社会能见度的高低决定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表现为在媒体上话语音量的不同。
  社会能见度是一种资源,它能带来政治和经济回报(潘忠党)。相应地,社会能见度高的个体或群体容易得到媒体的关注。在媒体聚焦下,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能见度。这种高能见度的资源就成为媒体吸引眼球,扩大影响,提高效益的关键。相反,对于社会能见度低的个体或群体,因其本身泛大众的特质或边缘化的倾向,既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和调动能力,自然会被排斥在媒体的“视界”之外,有意无意地被人遗忘或忽略。即便获得暂时的注意力资源,也只是利用此类的报道主体来印证权利核心对于新闻事件的定义,凸显的仍然是“主流”或“精英”的价值取向。
  问题是,作为主体受众的社会大众阶层并不属于所谓社会能见度高的人群,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几乎在媒体传播中得不到显现,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几乎在媒体传播中得不到关注。如果因为社会能见度低,声音长期被窒息,这样的人群会有可能寻求激烈的表达方式,诉诸“人咬狗才是新闻”的传播逻辑,以求登上主流媒体的雷达屏幕。而结果是,即便这样付出巨大代价的“出语”也有可能会被媒体利用来成就一次精彩的炒作。
  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只是一组媒体符号,其本身或事件本身的意义则会被降解或消解。自称“社会公器”的媒体在享受传播盛宴的同时已沦落为特定利益的代言人而丧失了社会批判能力。
  这样的现实与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媒体身份其实是格格不入的。任何人不仅有权发表言论,而且还应该拥有媒体发表言论,新闻媒体的核心原则是公正(李希光)。
  二 渠道的缺失: 媒体的话语反思?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某一人群一旦无法通畅的向社会表达自我,实际上就失去了其话语权而无法确立其社会地位。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赋予了媒体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能见度低的人群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一个以其所在社会的权利结构为基础的选择观察系统时(潘忠党),并不排斥将社会能见度低的人群纳入自身的社会观察视野。因此,作为话语权的强力拥有者,媒体应该是社会的镜鉴,批评者和弱势成员的辩护者(C?Christian),应成为社会的良知。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所谓“弱势阶层”是指那些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与手段,缺乏接近媒体的条件和能力,主要是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群体。农民工正是属于这样的弱势阶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声音都被排除在传播渠道之外。
  社会学家骆西科(B?Roshco)指出,“寻求进入社会视野者的新闻价值含量越低,为实现‘可视’,需要采取的行动就愈加偏离正轨。”于是在这个人群中催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跳楼秀”。从2002年发生深圳市农民工讨薪不成跳楼自杀以来,农民工为讨薪而跳楼的报道屡见不鲜,当然其中也不乏以跳楼作为一种威胁而并非绝望轻生的案例。一些农民工事后被警方带走询问或以扰乱公共秩序被治安拘留,在媒体的参与以后,便出炉了农民工的非法行径的评论,言之凿凿。还有一些报道了某地农民工为百元工资而行凶的新闻。所有这些报道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反思一下,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并没有作为社会的了望哨而存在,只是事实的批评者而已。这些激烈的行为的背后正是农民工话语渠道的缺乏。少数农民工的过激行为反而成就了媒体的报道框架。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办对农节目的电视台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而且节目播出时长,分布时段和都市节目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针对农民工的节目了。在这样的话语空间要容纳九亿农民的声音,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媒体正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快意的“妖魔化”着这样一个社会能见度极低的阶层。社会学家吉特林(T?Gitlin)认为,这种“非主流”社会群体为获取社会能见度的不得已手段使他们成为媒体边缘化或丑化的“帮凶”。
  在市场的冲击下,媒体的话语表达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能见度低的弱势阶层的话语诉求呢?
  三 现实的诉求:媒体话语表达的建构
  媒体话语的建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
  媒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既有经济利益的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要求。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媒介活动要完成的市场化行为是以注意力为中心的“二次销售”过程,注意力成为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产品(喻国明)。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真正有价值的是传播行为所凝聚的注意力背后的受众的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这样的消费潜能作为支撑,即便再庞大的注意力对于媒体的运行,广告的售卖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多数媒体宁愿分众传播,辐射有影响力和有购买力的人群,而不会把传播机会让与具广泛注意力却无影响力和购买力的弱势阶层。这样社会能见度低的受众群因而容易被排斥或回避而不大可能赢得媒体话语的眷顾。相反,权势集团一方面可以直接操纵媒体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影响力和购买力来间接影响媒体的话语表达,当然,也不乏媒体因为利益诉求而通过话语表达讨好这一人群,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的可能。由于媒体背后的这些利益集团,人们要想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人们要想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受到了这些利益集团的限制,或者是被埋葬,或者是被忽视,或者是被曲解。
  但不能否认的是,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其生存之本。只有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才有新闻自由的真正保障。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新闻的权利,是媒体的首要责任。因此媒体有必要从客观的不带情感偏见的角度来描绘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童兵)。社会责任应成为媒体话语的应有之意。媒体只有将自身定位为公共利益的服务者,才能提供符合受众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公信力,重塑话语表达的权威。
  因此,媒体话语表达应该寻求一个支点来努力平衡其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一方面应该利用媒体的话语权来建构一个多元舆论的信息平台,保证各社会成员集团获得充分的社会能见度,尤其应该充分反映弱势阶层的声音。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有特色的媒体话语样式,拓展传播空间,巩固媒体二次售卖的基础,建立多层次的赢利模式,惟其如此才能有效传播。
  媒体话语的建构:事实报道和意见表达
  事实报道和意见表达是媒体话语权实现的两种基本形式。媒体应该承担起尽可能完整,客观地报道当前事态的责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当天情况的了解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同时媒体应该担负起提出和解释社会目标及价值观的责任(童兵)。新闻传媒具有开启心智的功能,必须运用起话语权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媒体的话语权实现既要求客观地事实报道也需要公正的意见表达。
  社会能见度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事实的显著性和意见的权威性。媒体话语表达也往往会受到被报道对象社会能见度高低的影响。卡斯柏?约斯特指出,“报纸是一种力量,一种影响,当它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时,信任它的人往往察觉不出这种力量,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不满。报纸在这方面具有真正的和惊人的力量。在这里,你抓住一个人的思想,在他还未察觉的时候,你去塑造他,指导他,引导他走向一条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往往连你也不知道。”可见,即便媒体选择客观报道的方式,也并不见得能够传达公正的舆论。重要的是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和意见,也包括社会能见度低的弱势阶层的信息和意见,这样的表达才能满足公众对媒体话语表达的期待。
  媒体话语的建构:民众代言和官方宣传
  作为公共空间,媒体可以通过各方的话语诉求和利益协调来实现权利机构与公众,权利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识,信任与合作。在保证上情下达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社会能见度低的弱势阶层的知情权,成为斡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实现多方共赢的第三方力量。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把官方信息源的社会能见度加以突出以体现其权威性,并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言论的表达对官方信息提供某种佐证和支持。这样的话语结构往往会淹没公众的不同声音,造成媒体与受众的隔膜。“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马克思指出,通过了解报刊来了解人民的情绪和时代征兆,则是常规。可见,媒体的任务在于反映公众的心声,公众的信任是媒体的生命。媒介话语表达应该成为权利机构和公众的桥梁。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部门。
  四:结语:
  媒体公正的话语表达首要的即在于媒体公正的话语分配,让社会能见度低的群体获得应该有的话语分量和客观的话语表达。一旦在媒体上显现马太效应,强势声音愈强,弱势声音愈弱,无疑会造成社会各个阶层巨大的鸿沟。
  媒体的话语应该是社会情绪的综合表达。既是现实与理想的搏弈,也内蕴着审美和价值的判断,还有经济的潜流涌动。作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头脑,媒体的话语表达应该是智者的思考,勇者的声音。媒体的良知而不是社会能见度的高低才是媒介话语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书目
  潘忠党:《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10期。
  卫夙槿:《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赵继伦:《论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与社会控制》,《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11期。
  罗建华:《中国记者的人格高度》,《新闻战线》,2004年第11期。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字节数: 0) [原创
17:08:56]&&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摘要:“网络暴民”这一概念是由报刊的评论产生的,而网络媒体则进一步推广了这种概念。但对网络暴民的声讨却引来了“网络暴民”们的各种反击。也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慎言‘网络暴民’”。在“网络暴民”行为模式的不同阶段中,网络媒体的论坛管理员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者,网民主观随意地回帖,并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引起人们对源头事件的兴趣,让人们关注“网络暴民”现象并进行反思。媒体炒作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受众注意力经济的考虑,进而增加传媒的二次售卖的砝码。媒体偏好于这些“网络暴民”事件也是出于受众对源头事件的极大兴趣和对传统道德审判的极高热情。所以,媒体要遵守职业道德,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注意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抵制“网络暴民”采取行动。  关键词:网络暴民;媒体推动;解析&&& 网民是一群“很强很难惹”的群体,更何况是“网络暴民”呢?在这个全民开博、网语狂欢的年代,没有人敢忽视网络的力量,更不敢小看网民这一群体,甚至让人产生了恐惧心理,正如“铜须”在接受央视采访所说的:“我觉得网络挺恐怖的,挺可怕的!”&& “网络暴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网络本身的缺陷、商业性竞争、教育和引导的缺失等。本文试图从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原因――媒体推动,以期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暴民”现象中媒体推动行为分析&&& 种种迹象表明:“网络暴民”似乎成了Web2.0时代大众心理学、群体社会学的最佳分析材料。但这番声讨却引来了“网络暴民”们的各种反击,如网民在天涯等网站对央视针对“铜须事件”进行评论的反击运动。也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慎言‘网络暴民’”。&& “网络暴民”在时下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窥见媒体在这一现象中所起的作用。首先,“网络暴民”这一概念是由报刊的评论产生的,《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和央视的《大家看法》、《今日说法》等相关栏目纷纷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评说,这也引起了受众的注意。其次,经过传统媒体的一番讨论之后,网络媒体进一步推广了这种概念,博客、论坛等成了网民表达观点的公开场所。然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这一现象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接下来,我们通过追根溯源并结合“网络暴民”行为模式的不同阶段细述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网上发帖阶段&& BBS的诞生使网语狂欢成为一切皆有可能。每个帖子置顶与否都是与网民参与程度密不可分的。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数量随之增加,各大BBS人气猛增,这一点证明了网络社区的无限商机。以2004年陈一舟收购猫扑而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为标志,一大批的“大众论坛”摇身一变为“商业论坛”。假如把“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综合性商业网站”和“垂直专业网站”看作互联网三大商业运作模式的话,那么以猫扑-DuDu网络矩阵为代表,为新新人类提供虚拟社区服务的的网络社区服务盈利模式就是第四大商业运作盈利模式。①这种性质的转变必须使那些原有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受到商业利益的支配。论坛管理员的职责主要是对论坛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分类,并以企业的利益为准绳对其中的信息进行编辑和重置。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本来在论坛中充当传播者的发帖者的角色转变成了论坛管理员的信息提供者,论坛管理员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者。当受众打开某个论坛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已不是原生态的信息,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再加上论坛网页版式的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就主要集中在那些精华的、被置顶的帖子,而出于信息本身的价值和点击率的考虑,那些对企业来说是不能带来利润的垃圾信息必然会被湮没于信息大潮或被删除。&&& 我们利用2006年的“铜须事件”来分析一下上面的内容。这个事件之所以能被网友称为“2006年最轰动的网络事件”,是与网络媒体的所为分不开的,那就是“置顶推荐”。社区管理员通过编辑手段,可以主观地去引导网民们关注同一信息。&&& 我们退一步来看,帖子的置顶与否应当是网民根据其价值所作的回复所决定的,而并不需要编辑这一中间环节,这样反而显得有点做作。实际上,帖子能顺利在论坛上与受众见面,这本身就代表着编辑对其的认可。但编辑们更想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功能来谋求利益。在这“网络暴民”备受唾弃的现代,猫扑网却设置了“人肉搜索”的版块,在这一版块的公告栏上写着:“mopper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帮助的,赏金猎人也是好传统。虐猫女、色情武校都在热心MOPPER们的帮助下一一现形。任何人都可以请求人肉搜索引擎的帮助,这里你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请求任何帮助。我们不保证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和帮助,但是能保证你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和获得最快乐的帮助。” ②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它的事前倾向和立场。&(字节数: 2467) [原创
17:08:32]&&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摘要:本文从大众传媒的媒介素养定义入手,在分析国内大众传媒素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大众传媒素养实现的有效途径,试图为中国大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素养
一.大众传媒素养的界定
大众传媒素养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高度发达背景下对人提出的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媒介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媒介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如上网、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和写作、编辑和评论能力),是现代人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
二.普及大众传媒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发端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七十年代以后在全球形成一股浪潮。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相继开设了传媒素养课程,而内地的传媒素养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对我国公民乃至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言,大众传媒素养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任何人都不可避免要和大众传媒发生联系,大众传媒增强了个人和世界的彼此了解和交流,把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地球村”,信息传播犹如空气和水一般无处不在。因此,大众对传媒的认识,对传媒的态度,包括对传媒的选择与接触,对传媒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对传媒的使用与运作,就直接关乎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关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普及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而且势在必行的。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人的媒介化生存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人们都无一例外地处在“媒介化”生存状态之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以外个人获知的主要渠道,它对人们观念的形成与行为的把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现象,加深了我们对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紧迫性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媒介接触群体的日益多元化、民间化,许多媒介接触者面对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已普遍存在手足无措之感。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技术使媒介接触者已有的媒介知识发生了断裂,产生了新的知识盲点。而且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媒介接触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媒介接触行为,由此引发了吸毒、网瘾、色情、暴力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各种信息垃圾,除了通过立法从传播源头实施社会干预外,还需要全民动员,引导媒介接触者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席卷欧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学习型社会”的新思维,从根本上顺应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多元化学习的要求,成为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和全球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声音。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充满活力和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扮演独特角色,发挥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大众传媒素养,既顺应了学习型社会的总要求,也是转变新闻传播教育观念的一个实际行动。
再次,懂得如何面对危机,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媒介素养的必修课。社会组织通过媒介来获取信息,通过媒介了解社会对组织本身的评价,认识现状和自我形象。我们知道,传媒素养的构成要素首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具有良好传媒素养的人,一般都是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受众。
三.普及大众传媒素养教育的可行对策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传播平台,它不仅可以传播主文化和副文化,也可以传播反文化。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市场可谓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这为文化传播的净化带来了困难。在此背景下,提高企业和公众的传媒素养、媒介防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在大众文化时代,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与社会机构特别重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有效、有力地促进我国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总体来说,重塑我国大众传媒素养的对策包括:
(一)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让受众理解掌握大众传媒素养的构成要素并熟练运用。要让受众在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把握传媒的基本特征,包括传媒本身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边际事物的基本特点。引导受众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如何合法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审美引领,如何参与大众传媒活动和建设,如何对媒介扩散的不良信息进行辨别、防御和有效控制。
(二)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都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来提升传媒素养。因为大众传媒素养决定了其与媒介的沟通、正确使用和科学地表达应当让公众知晓的公共信息的能力。当前,传媒素养及传媒素养教育正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作为政府的执法者以及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政府和企业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大众传媒将家庭、学校、教师、社会机构和以党政干部、传媒人员、普通公众(最重要的是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等多种教育要素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整合的倍增效应,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由于传媒人的传媒素养决定媒介的公正性和美誉度,因此要积极开展媒体培训,把新媒介作为一种有效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工具,最大限度消除受众的媒介神秘感以及媒介崇拜思想。也就是说媒体要主动接触并创造条件鼓励受众接近媒介、了解媒介;可以组织受众参观报社、电台、电视台,向他们讲解新闻机构如何运作;可以举办特定的栏目或者讲座,向受众传授媒介知识;还可以通过制作相应的媒介知识节目,在自己的媒体上进行普及性宣传。
(四)充分利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以培训青少年为重点,并在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开设大众传媒素养课程,重视对学生媒介使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带动其父母以及其他受众。同时学校的大众传媒素养还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同时启动和推广。我们既要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是草根运动,认识到在中小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普及媒介素养的关键和重点,又要认识到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对广大受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长效投资。
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内容无孔不入,社会冲突不断产生,社会公民素质亟待进一步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使用媒介,并发挥媒介良好作用,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由大众媒介引发的问题早已不单属于媒介自身,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既需要通过规范传媒行为实现,也需要通过增强公众自身的传媒免疫力实现。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在大众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里,努力提高大众传媒素养,逐步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既是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彰显背景下应对新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对传播学理论建设与传播教育创新提出的全新课题。
当然,大众传媒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学界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系统和话语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我国大众传媒素养教育的进程。大众传媒素养的欠缺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是指经济指标,也包括文化指标。我们要在考虑我国国情、媒介生态环境、媒介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在规范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市场,努力提升精神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发展健康有序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事业,使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同现实的整体教育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书目:
〔1〕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孙瑞祥.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DD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字节数: 4165) [原创
17:07:52]&&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摘要: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创新性等特点是社会娱乐追求的体现,被众多网民誉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的“濉弊郑汛拥ジ龅摹濉弊种鸾バ纬闪恕濉蔽幕1疚囊浴濉弊治岷贤缬镅缘奶氐悖虻シ治鐾缬镅韵钟械纳桃涤猛荆⑶胰衔缬镅宰⒉嵛瘫辏赡苁峭缬镅陨桃导壑涤写⒌姆较蛑弧  关键字:网络语言 娱乐性&商标&商业价值  “濉保ㄒjiong,第三声),这个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念的古汉字,如今却在网络世界大放异彩,成为众多新生代网民的新宠。这个形似哭丧小脸的“濉保诠藕鹤种械囊馑际枪狻⒚髁粒墒窃谕缟希桓秤璧男乱馐牵罕恕⑽弈巍⒕狡然蚣限蔚男那椤R斫庹庖坏惴浅H菀祝绻选濉弊挚闯墒且徽湃肆常敲础鞍恕本褪橇降酪虮撕途谏ザ麓沟拿济翱凇痹蚴钦趴诮嵘嗟哪歉隹凇5币桓鋈怂怠拔液濉钡氖焙颍梢韵胂笏哪歉北砬橥耆汀濉币谎6濉弊值姆⒁艉汀熬健蓖耆恢拢蛑痹偻昝啦还恕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介,正逐渐形成自身独到的语言模式。&&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广义来说,网络语言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编辑网页和编程的计算机语言,例如HTML&、java&等;第二类是与网络技术有关的术语,如登陆、在线、字节等;第三类为网络有关的用语,如网虫、黑客;第四类指网民(尤指“网虫”、“网迷”)&在互联网上用来交际的语言,如网络聊天室里的常用语。狭义来说指第四类即网民在网上使用的语言。笔者所要讨论的网络语言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即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有别于传统语言环境使用的语言形式。  二、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和娱乐性  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可能促使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创新追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压力已成为全社会的紧箍咒。因此,人们特别需要轻松幽默的方式和暂时释放压力的渠道。与现实生活环境不同,尽管人们也追求趣味与娱乐,但语言有一定规范,而网络环境使得网络语言的使用则大大突破了这种限制。拼音输入法技术上的进步大大减少了选择字词的时间,降低了输出正确字词的难度,但网民们仍习惯于使用以前因输入法问题而产生的谐音字词、错别字词、数字等。他们借这些字词获得放松和愉悦感,也促成了网络语言口语化的倾向,这是一种自我解压的方式。同时也拉开了与主流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和娱乐性,体现在它的构成和含义上。  谐音类:一些方言谐音类词带有娱乐色彩。如“著名滴(的)”、“木(没)有”、“偶(我)”、“银(人)家”、“饿(我)的神啊”、“8(不)过”等。  缩略类:词其构成不具趣味性,但其缩写组合体现一了种创意,打破了原有语言的使用规则。如汉语拼音缩写:MS=貌似;BS=鄙视。英文缩写:U&=you&(你)&;&IC&=I&see&(我明白了)  象形类:以“濉弊治馐谴翱谕鳌⒐饷鳌M缰惺窍笮斡梅ǎ淇闯闪巢俊4逡昕从幸幌盗写剩纭耙妗北硎颈掌鹧劬Γ芡纯嗲乙а狼谐莸牧常弧吧獭北硎敬鞫敷业澹弧住笔宓较掳投嫉袅说取  人们对娱乐和休闲有着强大的需求,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等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网络语言的娱乐性,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三、网络语言的商业资源开发现状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首次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和商业价值,认为语言和其他资源一样的,能够拥有价值、效用、收益等经济特征。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语言必须具备很高的注意价值(attention&value)才能够被人们不断地发展使用。  据说“濉闭飧鲎肿钕仍谔ㄍ宓BBS社群上开始流行,“濉币部荚谥泄舐娇焖倨占埃鸾ピ诟玫厍那嗌倌昙巴缱迦嚎计占埃拥ジ龅摹濉弊种鸾バ纬闪恕濉蔽幕R浴濉弊治虻ヌ教滞缬镅缘纳桃涤猛尽  商业用途1:、迓厶车韧缬槔中问讲愠霾磺睢
  在百度视频里输入“一日一濉保玫绞悠48316个,多数由优酷、六间房、播视网等网络运营商提供,视频的点击率都不低。对于网民而言,希望通过这种漫画形式的短片笑话来缓解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而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则获利颇丰。我们知道,网络经济时代,点击率是商家衡量网络运营商进行广告投放的重要指标。视频在非全屏显示的情况下只占到网页的一小部分,余下的大部分页面基本上用于投放广告,包括视频开始前的贴片广告有视频暂时时出现的广告。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网络运营商,他们借助视频娱乐性的吸引力,获得商家的广告投放费用。其次是投放广告的商家,流行的网络语言的人气高,点击率高,通过其它网络渠道了解自己商品的可能性大,这也给投放广告的商家带来潜在的利益。这一点得益于网络这个媒介,其带来的商业价值是非网络语言所不能及的。还有的网络运营商将流行的网络语言隐性的嵌入其网页的html代码里,人们搜索热门的网络语言时,其网页也相应被搜索到。
商业用途2:将“濉弊肿魑略兀髦盅苌唐贩岣欢嘌  “濉弊执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中出现,成为流行的网络语言,被众多网友誉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跳出网络也已成了众多人口头禅,特别是学生群体。  在淘宝网里输入“濉弊郑业较喙乇Ρ38596件,除以T恤为主的服装外,其他类别商品也是各式各样,如厨房/餐饮用具2352件,办公设备/耗材/相关服务1888件等,和“濉弊衷煨拖喙氐挠闷凡愠霾磺睢8葜泄チ缧畔⒅行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用户仍是第一群体,占到网民总数的近两成。商家也瞄准了学生市场,灞逋尥薜龋艿窖禾宓那囗环矫媸怯捎凇濉弊值韧缬镅缘氖鄙行院陀槔中裕搜禾澹涣硪环矫妫庑┭苌返闹圃斐杀静桓撸由咸员ν绲昶痰鹊统杀镜纳桃党杀荆奂鄄桓撸胙墓郝蚰芰ο嗥ヅ洹  通过上述对“濉弊值纳桃涤猛痉治觯颐强梢钥吹侥壳巴缬镅陨桃底试吹目⒅饕诹礁龇矫妫皇腔谕缃橹剩鐾缇梦恼隆6腔谕缬镅缘牧餍行院陀槔中裕渥魑碌脑兀苌鱿呦碌纳唐泛筒担喙氐纳碳移笠凳巧桃道娴幕竦谜摺  四、网络语言有待开发的商业价值  以网络语言“濉弊治壳安⒚挥幸浴濉弊肿魑瘫甑纳唐罚础濉迸撇返某鱿郑嗍且延猩碳业男虏诽砑印濉弊肿魑渲性兀缋钅摹濉毙盗校A2月光宝盒MP3(MP3音乐播放器表面是“濉弊滞及福┑取D敲矗缬镅宰⒉嵛瘫辏永创瓷桃导壑担赡苁峭缬镅陨桃导壑涤写⒌姆较蛑弧  1、将网络语言注册为商标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商标法规定可知,商标是指能够将一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并可为视觉所感知的标记,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在商品经济中,商标具有认知功能、品质保证功能和广告功能。与前面两个功能尤其是品质保证功能相联系,商标是一种典型而又有效的广告工具。消费者通过特定的商标了解特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凭借商标来刺激并维持消费需求。  从商标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谐音类、缩写类等部分类别的网络语言是符合要求的。同时,网络语言的口语化和流行性使得网络语言能够在除了网络环境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也能为人们所熟知和熟记,这一点很契合商标“易懂易记”的拟制原则。  商标的商业价值还表现在冠名带来的收益。冠名即在某种事物前面加上自己名号,是一种广告形式。网络语言的流行性使其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同和接受,一定程度上产生亲切感和倾向性。目前,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活动各式各样,如果将已注册为商标的网络语言用以冠名,可能可以为活动增加人气,也给冠名商家增加知名度,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商标“粉耐你(FAN&NAI&NI)”,“粉耐你”意指“很爱你”,是近几年流行的网络语言。商标类型为“中文+拼音”,属于钱包、书包一类的服务项目。“粉耐你”商家可以用其商标冠名网络言情小说大赛。  2、将网络语言进行商标注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商标注册从申请到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一两年。在这一两年期间,将网络语言用于衍生产品的开发使用是否合法?并且在商标注册成功后,该网络语言是否还在继续流行?  笔者在中国商标网上对包含“濉弊值纳瘫昝平胁檠玫24条查询结果,单一个“濉弊值纳昵胱⒉嵘瘫暧60个,而包含“濉弊值幕褂衅渌问剑纭宀韫JOIN&TEA&CLUB”、“迳瘛钡雀髦中问健U庑┥瘫甑淖⒉崾奔浼杏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正是“濉弊址缑彝绲氖奔涠巍S捎谏瘫甏由昵氲饺峡梢话阈枰侥晔奔洌糠稚昵肷瘫暌丫慌际褂茫哂猩瘫曜ㄓ萌ǎ糠秩栽谏蟛榻锥巍  二是商标应具有显著特征,易于辨认,消费者可以据此把该商标标示的产品或服务同其他商标标示的同类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但是网络语言的创新性打破了传统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规则,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对部分群体而言可能会造成认知障碍。据数据显示,网民的年龄结构集中在10岁至40岁,如果目标消费群体定为其它年龄段的商家则最好不要选择网络语言,不要盲目跟风,如果目标消费群体为这一年龄段的商家可充分利用网络语言资源进行商标注册,以吸引目标消费群体,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简明.从“濉弊至餍锌赐缬镅源[J].青年记者,2009(1).&(字节数: 4648) [原创
17:06:38]&&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摘要: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要素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文章对电视新闻的细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屏幕文字;信息传播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要素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巧妙灵活地把握电视新闻细节,运用好电视新闻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对电视新闻无疑会增强可看性,为电视节目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一、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的细节系指有别于节目中一般的声音、图像,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1.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基底上突现出来,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态,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正是强调电视记者知觉的积极选择,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  2.具有信息传播的单纯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涵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突现。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作用  1.用以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突现新闻主题思想。细节语言包括有冲击力的图像和有吸引力的语言、音响、屏幕文字等。什么是电视新闻语言中的“力”呢?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行为、言语、文字和音响等细节语言符号。细节的“力”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引发并维持观众的视知觉,而且将视知觉的兴奋引向对信息本质的关注。以期从信息意义中寻找“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这就是细节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所享有的“力的基调”的地位。  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人人们的脑际。
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临界时间,主权移交活动逐项展开。这天集结在香港的中外电视媒介多达56家,彼此同在一个新闻现场,都是采用卫星直播连续48小时至60小时传送信号,按理说各电视媒介间不会有报道的时间差距,其实不然,媒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仍有仲伯之差。是日下午4时许,各电视台都在转播“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实况,在彭定康与列队的警察一一握手话别的冗长时间里,港台在转播告别仪式的同时独辟蹊径,在屏幕左下角抠出一个画面,率先报道各方人士在启德机场等待欢迎******主席抵港的新闻,开创了在―个屏幕上同时现场直播两条电视新闻的形式的先河。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特技制作的这一细节,不仅是传播形式的创新,而且在新闻主题意义的发掘上,体现出内容的深刻与新颖。  2.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所不能的电脑及数字特技技术,使得电视新闻语言的细节形式和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笔者长期观察、研究港、台电视新闻节目,发现港、台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  3.传递深度信息,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时代感和真实性。人在长期的认识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与心理结构,形成特有的“资讯系统”。外部信息经感觉进入人脑后,所进行的不只是这些信息在人脑器官中的简单传递过程,而是这些信息与人脑内部的原有信息相互影响,人脑中的认知图式与心理结构对信息进行一定处理加工的过程。实践表明,人们如果对外部感知能够进行思索,并形成强烈的对该感知的意象,就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精心选取角度,在细节中融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细节就被赋予了一种记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间,使得画面不但蕴含了丰富的外观形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抽象思维层面的意象。曾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老井”已不再是那个老井》是不可多得的片例。该片以准确到位的镜头,告诉人们当年拍摄电影《老井》的背景村庄所在地――山西左权、和顺一带――太行山这些昔日最为贫困的小山村,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井”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铑井》。在这条新闻中,领导(村支书)的镜头很短,更多的是群众脸上的微笑、碗里的炸糕、飞跑的大卡车、农家的电话……大量生动和有说服力的细节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老井村的变化是映在群众的脸上而不是挂在领导的嘴上;是镌在人们的衣食住用里,而不是写在文件材料里。&(字节数: 2626) [原创
17:06:10]&&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摘要: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手机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1.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而对手机媒体化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眼下,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7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善、手机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媒体会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2.信息传播方式更自由&&保罗?莱文森所着《手机》一书中,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只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是分开的,直到手机的出现,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集合起来。手机之前的几种媒介,都把说话和走路分开,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实现走路和说话的结合。&&3.传播功能极其全面&&手机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很少的字节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且只要在开机的情况下,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是同步的。&&彩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信息。包括短信、彩信、录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都为手机媒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均可以实现,而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4.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报道,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感受了短信业务的方便快捷。&&5.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滞后的、延时的,这一特点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电话则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沟通,及时地进行交流。&&手机彩信在传播体系过程中,传递双方是平等的,被传方也是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双方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手机报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为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序幕,引起各类媒体的骚动;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日,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前面这些例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是跟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是手机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证。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有人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手机媒体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体”。&&手机作为媒体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传统传播媒介开始开辟手机短信平台,受众通过手机短信向这些传媒发送新闻线索,甚至直接发送新闻,任何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这样使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由公众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的数量和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具有易存储、易复制、随时交流沟通以及多媒体型媒介的优点。&&大众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到现在还有许多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其有线连接的方式造成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弥补了互联网的这个缺陷。现在手机网络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时常有“掉线”现象。“三网合一”是以后的发展趋势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在千字节每秒,3G手机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得达到兆字节每秒。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用户只要接上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用户如果进行预定,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的烦恼。因此,网络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的“补偿性媒介”。而手机的方便性和手机无线网络的遍布性使其占有优势,使其克服了网络不能随身携带、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就是互联网的“补偿性媒介”。&&今天,手机继互联网之后成为“第五媒体”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认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已经有了很好的联合。2004年6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在上海电视节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流媒体及相关增值业务内容服务。这一举动,打开了国内媒体集团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之门。同时,《》《京华时报》等也纷纷与手机联合,它们都认识到要和手机联合,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使报纸媒体得到很好的延伸。&&四、结语&&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成了人类的“影子媒体”。其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准确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实现了精确的分众化传播―到达每个受众,同时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但是“手机媒体”必须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从未来发展看,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大众化,手机媒体也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媒体。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由于它的价格等种种原因使手机越来越大众化,手机也必将以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形态普及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媒介消费中。&(字节数: 3672) [原创
17:05:16]&&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摘要:当媒体传播进入信源论时代,DV已经突破原始定义,由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转化成一个具有多元意味的词语,在社会诸多领域渗透并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DV作为影响大众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探讨DV大众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DV&&新媒体 大众信息传播 社会价值观  电视传播学从上世纪中叶到上世纪末相继走过了“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受众上帝论”。本世纪初,以诸多新媒体与大众结缘为标志,传统集约型媒体将终端用户作为传播概念上的“受众”时代已告结束。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受众”在占有一定新媒体资源后,俨然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信源”。这种大众信息传播从新的角度看,更富广域性、交互性、综合性和社会价值性。因此,我们将它看作媒体传播的信源论时代。  DV是网络、多媒体、手机、移动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体家族中的一员。从功能特性上说,DV与诸多新媒体一样,明显地具有个体性、广泛性和交互性,因而,它也就拥有了信息传播的信源性。  一、DV的社会化普及  DV原本只是数码视频摄像机(DigitalVideo)的英文缩写,是数字新技术的代名词。在它与大众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因机身轻巧、操作简洁、携带方便、性价优廉而倍受人们的青睐,逐渐由专业设备变为家用产品,进而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潮流需求。  DV的普及与DV作品的问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初,DV作者只是把“活动影像”用于家庭生活或小众传播,出现了信源广大、信道狭窄和信宿缺失的现象。此外,其绝大多数作品是对生活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所以,DV从被引进到使用都与大众生活的土壤密不可分。随着DV普及率的提高,部分DV作者基于对文化的诉求、新闻的热爱以及艺术的兴趣,试探性地将创作视角延伸至一些社会问题中,以拓展DV的传播范围和发展走向。  DV的盛行与作品的草根性,使它的源发根基从一开始就未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某种概念之上,导致DV的发展基本上是漫流的,取向目标是多元化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主流媒体的介入使DV的社会化普及受到了广泛关注。电视媒体开始大胆试播DV作品、增设DV专栏、引入竞赛机制,为DV的传播开辟了一个主流传播渠道。诚然,电视媒体的这种做法并非全部认可DV的低质量信号和低制作水平,其最大的契机莫过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贴近以及DV持有人总体信源的广度。  二、DV及其作品的特性  上文中提到DV创作没有理论和形式规则在先,但任何一种传播媒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DV也不例外。  (一)数字性  DV最为大众认可的是它所记录的数字特性。DV的数字化,彻底消除了原作与复制品的界限,方便了DV文本的修改与补充。DV与宽带网的数字结合,使它可以摆脱传统媒体的推广渠道,另辟蹊径以构筑自我话语壁垒。  (二)大众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影像形式,DV没有媒体单位的归属,其轻便灵活的性能使之可以进入专业媒体所无法顾及的角落,极具亲和力地深入百姓生活当中,多角度地捕捉最真实的画面。  (三)社会性  DV爱好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分属于各个行业。他们用DV记录着周遭的环境和事态,用画面语言传达着所视所悟,又因社会身份的不同,在DV创作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职业特征。  (四)个体性  DV设备私人化的特点,决定了DV创作可以不拘一格、以个人意志为转变,这一点完全有别于电视媒体从业者的集体创作。  (五)随意性  多数DV作品事先都没有创作任务和程序规划,一切内容皆是随机的或仅凭兴致获得的,这使DV作者成了摄制者与导演者的综合体。  (六)无文化界域性  DV活动对DV人不做任何条件的限制,但凡有创作欲望的群众都可以手持DV进行创作。  (七)无传播取向性  DV作品在整个创作流程中并没有专门设定传播范围和目的,许多影像绝对为个人所有,表现的也仅仅是某一时间某人的心路历程。  (八)模糊的功利性  DV使用者以普通民众居多,他们从事DV创作的活动既无社会价值诉求,也不含质效观念。  三、DV的大众传播理念  DV传播大致可划分为两条较清晰的脉络:在专业与非专业界线继续模糊的条件下,DV传播可以是个人化的人际传播,它更倾向于个人表现,更强调自我体验,更关注个人视觉中的独特发现;在得到主流媒体肯定的条件下,DV传播可以是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它不拘泥于形式,重在纪实以表现出对身边熟悉题材的普遍关注,形成节目并借助于媒体平台进行大众传播以寻求广泛的社会认同。  依传播学的逻辑来说,DV不是目标,个性化的DV作品才是真正目标。个性化让DV变得成熟,个性化DV作品的传播能够赢得大众的广泛关注,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传播意义,在传播过程中造就巨大的社会价值。
  另外,得到主流媒体肯定的DV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遵循进人主流媒体传播的若干规则。  (一)选题的价值判断  选题是一部作品的立命之本,它关系到形式、内容、材料、方法的综合运用。DV作品要在多大范围传播,取决于选题服务大众、取悦大众之能力所及。其次,依托主流媒体进行传播,DV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平民视点”应尽量做到“不另类”、“不边缘”,最大程度地接近社会主流生活,最大维度地呈现时代发展进程,最大范围地反映广大群体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DV传播的取向是社会大众,才能凸显媒体传播的宣教功能。  (二)主题与内容的把握  主题的鲜明性和内容的向心力是一部作品的支撑,主题统帅着内容,内容服务于主题。同时,二者需要借读电视理论,担负受众的责任,这也是形成社会传播链条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DV作品的创作要尽量符合大众视觉的审美要求,具备较高的叙事语言能力,熟知大众传播的普遍规律,把握好作品创作的节奏与风格。  (三)摄制技术的跟进  虚焦、晃动、偏色等一系列因拍摄技术所引起的视觉不适,以及因丢帧、跳轴、画面截取不当所造成的视听障碍,在给自己观看的DV作品中也许可以原谅,但将个人作品放置在主流媒体传播的范畴里,诸多的技术失误和拙劣的制作手法就不为大众媒体所取,更无法吸引广大受众进行欣赏。毋庸置疑,技术是一部作品成败的保障,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社会传播质效。DV作品早期根植于民间,其社会传播较少受制于专业媒体的要求,当它被定位在专业级别时,就必须主动契合主流媒体的制播特性,对原有技术指标进行革新与提高。  以上三点都与电视要求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DV发展的先锋面即电视。因为,电视可以为DV传播提供最权威的渠道,为DV传播制定最有效的方案,为DV传播吸引最广大的受众;而且,电视能够承担重任,为DV作品确立文化品味,为DV作品培养思辨能力,为DV作品构建审美意识。除此之外,在大众传播理念的支持下,电视可以和DV形成一种稳定的数字支源关系,将DV传播从单一的人际传播推向广域的大众传播。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强势出击则为DV传播注人了新的力量。网络是面向大众的开放式信息平台,它对信息的海量需求使其包容一切信息资源,DV作品当然也是它涉猎的对象,甚至有人在网络上自建站点,打造个人的“影像家园”。这种被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为DV爱好者和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自由表达与交流的空间。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也是以新媒体的身份参与大众传播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不论是手机生产量、还是手机用户拥有量都呈井喷式增长,必然带动了社会信息的交互发展,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信息传递量,从而为DV大众传播赢得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  但是,随着DV传播渠道的增多,一些良莠不齐的影像信息也伺机闯人大众视线。如果不加重视,任由负面信息在大众传播中滋生,那后果是不堪设象的。社会需要文明的信息,大众需要健康的信息,这表明,DV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DV的独立自由绝不能以破坏社会大环境为前提。  四、关于DV发展的谬论  DV社会化传播所带来的DV话语,权必然地使它成为一种媒体,而这种强力表达的存在直接作用于社会,左右着DV爱好者的认知,如不立即加以纠正,必然会影响DV的社会化发展。  (一)民间不等同于非专业  有舆论认为“DV是一种民间影像,DV是一种非专业的影像制作群”,这仅仅看到了DV的广度,却没有看到它的深度。的确,DV作者中包含了大量业余和非专业人士,但不能认为民间就是不专业。事实上,多数已知的优秀民间作品背后都有着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民间本身就囊括了大量的专业人士,他们无可争议地成为DV制作的中坚力量。承认民间拥有大量的DV爱好者和参与者,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但决不能说民间没有实力。  (二)DV不能被吹嘘成时尚  DV不是作秀的工具,也不是某些别有用意、沽名钓誉的人手中的时尚标志。DV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承认它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DV爱好者手中有力的武器,是向大众展示个人艺术追求的窗口。  (三)DV不是“潘多拉魔盒”  DV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为怀有电影梦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的确是用DV这块敲门砖打开了通向影像艺术的大门,但并不代表拥有了DV就拥有了一切DV创作的特质,就可以制作出具有水准的影像作品。所有热衷DV创作的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这种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并将其贯穿到DV创作中。更重要的是,DV创作必须向高雅艺术靠拢,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为DV发展营造良性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DV自诞生之日开始,不仅担负起家庭娱乐的任务,更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与艺术创作的得力工具。作为大众信源论的践行者,DV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影像艺术的感受,使“受众”随时都可成为互动传播的信源,从而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对待DV大众信息的传播活动。&(字节数: 4425) [原创
17:04:32]&&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当下纪录片创作正昂首阔步地走进拓展期,“尽量让镜头前自生自灭的‘事实’在影片当中进行自我阐述” ①的观念溶解在各种新理念、新手法与个性化兼收并蓄的新纪录片时代。  纪录片大师艾罗?莫瑞斯说:“打开各种各样的镜子,以抵制流言的蛊惑。”② 在市场化竞争中。纪录片对事物真相的探寻可以有多种途径,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审慎地借鉴故事化的手段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调整。在难以揭示出一个连贯完整的过去的历史深度情况下,通过真实碎片的修补式的建构,可以表现出一种过去与现实之间回响的深度。虽然这种真实是相对的和偶然的,犹如映在镜中之物,但毕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系列相关事实的迹象,使我们对本来一无所知的事实真相有迹可循。这些理论对于纪实美学的思辨性是可行的,甚至堪称经典的。但一旦被片面地当做引发噱头、卖座叫好的真理时,“打开各种各样镜子”的手法便流于娱乐、过分娱乐。于是在纪录片热中出现了“理性缺席,思想缺席”的一味煽情、悲情或猎奇,模式化、故事化甚至小品化等一系列与纪录片发展不和谐却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品化”的目标  1.以人为本  目前,在人物纪录片创作和理论上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提高收视率,传说、野史、假说甚至戏说这些能刺激想象的题材大举进入纪录片领地,但记录毕竟才是纪录片的基本手法,因此,向现实取材、向生活取材,真实生动方可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陨落之“星”》的创作者选择的人物自身就带有故事性和神秘感,他们的“死”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谜。制片人以这个“谜”吊起观众的胃口,制造悬念,制造心理期待,制造矛盾冲突。对于人物的处理,淡化了对其生平经历、事业发展、艺术造诣的记录,让“死的离奇,死的怪异”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凸显出来,成为主角,将猎奇的招牌凌驾于节目之上。  2.以“争议”为噱头  在片中,主持人曾经多次用了“据说”,对比于同类纪录片中的“据古书记载或者据考古学家分析”,“据说”这一词汇就像无源之水毫无根据,把许多根本不确定的因素带至纪录片当中,自然让观众产生猜测心理。以此为切入点,把历史悬念化、戏剧化。实际上,这些明星以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其死亡原因纯属一些细枝末节,其中夹杂着多方猜测,可以说是死无对证。如果没有确凿的信息来源,在这个讲求证据、追寻真理的时代,只靠推断与所谓的“据说”,何以发挥纪录片纪实之美,理性之美。
  催生 “小品化”的果实  1.从精英文化走向急功近利的大众文化  当纪录片的创作者从具有知识分子品质的电视人转向手持DV的记录爱好者,当纪录片的受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纪录片这个曾经为精英文化把玩的艺术品,逐渐转向于那些在工业社会中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因此,一些纪录片创作必然因过分迎合市场规律而导致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衰退。  吕新雨在谈论上海纪录片时就曾指出:“上海曾经一个时期的纪录片遭到煽情和悲情的质疑。纪录片创作被散文化且成为一种追求,原有的那种通过国家电视台中树立人物形象,从而体现出一种名人效应的追求便丧失了,而最终纪录片只能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八卦新闻,变的纯粹且毫无意义。”  在《陨落之“星”》中,为提高收视率而故意放大离奇死因。其实从标题上看就已成气候。不论是解说词或者是主持人出镜介绍,总是以调侃式的语气、肯定无疑的态度以及悬念化的语言样式,欲为观众揭开层层面纱。表面上是探寻真相,而实际上是争当收视推手。以明星之死为原点,无限放大“也许”、“可能”这些不确定却能吸引眼球的因素。虚化纪录片美学价值和求真本质,给这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抹上更加浓重的神秘色彩,使其在戏剧化的空间里膨胀。在这种设想被任意放纵的驱使下,便自然催生了小品化的产物。一旦形成趋势,纪录片产生本末倒置的危险,为煽情而煽情,为猎奇而猎奇。从而使得我们的初衷,也就是纪录片宣扬平等、人道、尊重、关怀的意义丧失殆尽,使得窥视丧失了合法的基础,沦为“小品化”手中的工具,禁锢了纪录片求真求实求美的脚步,给原本合情合理的纪录片故事化、戏剧化戴上了低俗的脚镣。  2.将悬念葬送在悬念化之中  悬念的建构是指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电视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悬念设置。在纪录片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由此来形成悬疑点和兴奋点,以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和探究心理。如今,在以追求纪实主义为基础,走个性化、多元化道路的新纪录时代,创造悬念、制造悬念,通过镜头组接加强情节张力,造成紧张的戏剧效果,使观众情绪不断高涨,最终在心理期待的唆使下,达到一睹为快的需求。  无论是被动等待的惊喜或者蒙太奇手法获得的惊喜,悬念的制造,是在不干扰纪录片真实的背景之下,运用现实生活的事件、人物本身具有的矛盾冲突,从情节发展流程的内在逻辑之中提取因素来营造悬念。而并非抓住具有争议性的一点、具有新奇性的一角、具有故事性的一段无限放大、渲染,刻意将其化妆、包装甚至伪装,以达到兜售的目的。  悬念之于悬念化,悬念是一种表现手段,悬念化是这种变现手段的滥用。悬念的目的在于观看时情绪的调动,悬念化更侧重于观看后的唏嘘哗然。当纪录片冠以制造悬念的头衔盲从于悬念化时,纪录片最基本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观众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创作者对素材的精心筛选和取舍,不再是使用艺术手段对事件的包装陈述,不再是具有自然之美的悬念价值。而是那些被无限放大的,徘徊于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他人隐私和历史问号。
  娱乐,但脱去“小品化”的帽子  “纪录片娱乐功能的彰显是世界电视娱乐化浪潮的结果”。③纪录片注重可视性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故事化情结,悬念制造,蒙太奇手法改变内在节奏,其目的在于好看,在于提高纪录片中的娱乐因素,让它跳出沉闷的长镜头记录,而像故事片一样有张力,有戏剧冲突。娱乐作为新形势下纪录片增色的筹码,也许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如果这个筹码分量过重,最终只会导致好看和真实之间的失衡,导致纪录片流于低俗化,丧失精品意识。脱去“小品化”的帽子,把关注点放在人物或事件本身,从内部发掘问题,从细节塑造形象。融入娱乐元素,提升纪录片的可看性,从宏观上采用技巧、从总体上把握节奏。脱去“小品化”的帽子,我们看到的是没有掩盖,没有遮蔽,从头到脚真实准确的记录。融入娱乐元素,我们看到的是活灵活现,生动可感精雕细琢的记录。所以,脱去“小品化”的娱乐,不是凌驾于题材上的创作目的,而是一种理念和元素,糅进纪录片之中,诠释记录与时代的新声。
  注释:  ①②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③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字节数: 2984) [原创
17:04:11]&&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以电视剧作为自己的主打栏目的安徽卫视在近几年的发展可谓不尽如人意,作为品牌形象的电视剧似乎成了鸡肋。在安徽卫视在电视剧方面苦于找不到突破口的同时,湖南卫视率先提出“快乐中国”,主张走“娱乐帝国”路线,随后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也采取了全面综艺化的道路。在其他省级卫视有了合适的定位,不断崛起的同时,安徽卫视用电视剧所创造的神话已经不复存在。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电视剧作为自己的主打栏目,这一独特的定位是所谓的“蓝海”战略,还是一条曲折的荆棘之途?
  以电视剧作为频道定位的反思  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剧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主要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的载体之一。但由于电视剧本身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安徽卫视想利用电视剧来成就自己的品牌,在短时期内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仍有不少障碍难以跨越。  1.电视剧的知名度与频道品牌的矛盾  对于安徽卫视来说,从节目类型考虑,电视剧虽然好,但它具有两面性。其优势在于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收视率,而劣势也明显,就是它的知名度与品牌都是独立的,无助于电视台的品牌建设,也不利于媒体的品牌经营。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说到《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你马上会想到湖南卫视,即使一位没怎么看过这些节目的观众,在他脑海里联想到的该节目十有八九是娱乐节目,而不会联想成是中央电视台权威性的新闻节目,或者是凤凰卫视的高品质栏目,为什么?因为它们三者的定位是清晰的,湖南卫视是娱乐的先锋,中央电视台是权威性的新闻报道,凤凰卫视代表着高端、知性的新闻报道。但是如果提到一部电视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的是电视剧中的经典场景,以及男女主角,而不会是播放电视剧的频道。  2.电视剧容易复制和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  频道的品牌在于它的差异化,而电视剧复制性、跟风性强,在与别的卫视同播一部剧的时候,安徽卫视拿什么去保证电视机前的观众会选择你而放弃别的卫视?如果在各个卫视都能看到安徽卫视播出的电视剧,这又如何体现自己的频道品牌?  虽然各个卫视都在差异化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但电视剧的同质化问题仍然不可避免,由于电视台在很多情况下将电视剧作为提高收视率的法宝,这也造成了电视剧资源的浪费,同一部剧在不同的台播了又播,“千台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  3.电视剧购买费用高,投资风险大  在各个卫视因电视剧再次同质化的今天,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寻找差异化,随即出现了“独播剧”的概念,安徽卫视率先打造了全国第一个全年性独播剧场,之后各个电视台围绕着“独播剧”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战。物以稀为贵,“独播剧”这种稀少的资源,必定其要价也水涨船高,费用的增加无疑加大了电视台的负担。  再者,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风险性的节目产品,收视率具有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其中很多因素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此,将宝完全押在花高价购买、而收视率却无法预测的“独播剧”上,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安徽卫视的改革方向  虽然将电视剧作为自己的频道定位存在着以上极大的弊端,但观察任何事物都应从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眼前来看,把重点放在电视剧上,能在短时间提高收视率,保证电视台的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准确定位、提高节目质量,牢牢把握住固定的收视群体,才是其他频道无法与之相比的、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1.剧场品牌需定位明确  作为主打电视剧的安徽卫视有多个剧场,从男性剧场到女性剧场、从首播剧场到独播剧场再到周末大放送。各个剧场本应定位明确,男性剧场将男性作为核心观众群体,而女性剧场将核心观众群体定义为女性,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不然,笔者觉得这样的定位本身就不符合实际,可操作性较低。正是因为其本身定位不明确,导致男性剧场和女性剧场很多时候居然播得是同一部电视剧,既然如此,又何必强分成男性剧场和女性剧场呢?而这一做法又导致了另一个剧场――周末大放送的优势荡然无存,被网友戏称为“天天大放送”。  因此,笔者认为安徽卫视有必要对其各大剧场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同时,对于栏目的播出顺序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2.围绕电视剧这一定位打造自办栏目,进行宣传和包装  当今社会,没有宣传、没有广告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对于电视剧并不是说引进了、播出了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 “包装”,即使再烂的电视剧,如果包装得当,也许还会创造收视奇迹。而这个包装的责任很多时候就落在了电视台其他栏目的肩上。  湖南卫视在引进、宣传、包装、销售《大长今》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安徽卫视学习和借鉴。《大长今》是一部韩剧,所以在找冠名商的时候,对准了韩国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宣传此片,增加广告筹码,湖南卫视为《大长今》特意举办了一次“招亲会”――“快乐之旅,大长今”看片会,让各地的广告商先睹为快,广告合约接踵而来,充分肯定了这部剧的发展前景,湖南卫视并没有就此罢休,为了达到更强的宣传效果,在具有超高人气的《超级女声》的比赛舞台上,让选手齐唱此剧的主题曲《希望》,取得不俗的反响,随后将此曲唱响全国,再加上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不断地为《大长今》造势,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收视欲望。  3.立足区域差异,突出本土特色文化  2009年,省级卫视再一次掀起了改版热潮,从东方卫视的 “风从东方来”到陕西卫视的“人文天下”。各大卫视立足本区域特色文化展开了新一轮的“区域特色差异化”品牌竞争。频道品牌的差异化在于它的特色化,而它的特色化在于它的资源独享化。如果将本土文化作为自己频道的品牌,这无疑最能体现其差异化,无可厚非,本土文化并不像电视剧一样能够复制,毕竟这有着很强的地域特点。  至于方法,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打造全新的立足本土文化的品牌栏目。二是在自制剧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自制剧不仅能让电视台更好地控制成本,而且几乎没有卖片风险,自己做的剧,不仅能作为独播剧资源在自家电视台播出,而且还能转卖给别的电视台。安徽卫视可以考虑制作更多反映本土文化的自制剧。在电视剧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只有立足于鲜明的区域文化定位才能从激烈的电视剧竞争中脱颖而出。①
  结& 语  一个频道的效益,并不取决于一个栏目的收视率,即使这个栏目做得再好,其他栏目没有跟上,也无济于事。安徽卫视应坚持电视剧频道的道路、继续高扬电视剧大旗,把持着“剧行天下”的霸气的同时,再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打造更加出色的自办栏目,找到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
  注释:  ①余海 吕萌:《省级卫视文化品牌提升策略研究,以安徽卫视品牌建设为例》,《探索思考》,2009第11期,第19页&(字节数: 3006) [原创
17:03:32]&&  专业提供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学自考毕业论文、新闻学学年论文、新闻学职称论文,联系QQ:  新闻和专刊是构成报纸整体版面的两个主体。对于当今的市场化报纸而言,在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提升专刊版面内容的深度、专业性和服务性,是吸引读者和广告客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房产、汽车、时尚消费、理财等为主题内容的经济类专刊,已经成为报纸的重要板块。如何拓宽经济类专刊的报道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近年来报纸运营的新课题。对此,青岛财经日报创办的《企业周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青岛财经日报是一份大众财经类的综合性日报,这一定位决定了报纸以都市经济生活为主要报道内容。作为一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市场化报纸,青岛财经日报自2002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公信、新锐、理性、开放”的办报宗旨,“以经济视角观察社会,以民生视角报道经济”,在金融证券、投资理财、产业政策、企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报道优势。与此同时,青岛财经日报的《第1财金》、《第1地产》、《企业周刊》等经济类专刊,也成为报纸特色优势的重要载体。2010年,报社全新推出的《企业周刊》,作为特色经济类专刊的又一创新,在短时间内赢得了读者和市场的积极反馈。
  从特色专刊角度明确定位细分读者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因而,关注企业、报道企业、服务企业是一份经济类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企业周刊》的创办,就是基于青岛财经日报的市场定位,对目标读者的一次细分――面向广大的企业读者,包括企业家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服务人员,围绕企业关注的产业政策、生产经营、品牌文化等进行深入报道。  《企业周刊》的前身,是青岛财经日报《产经周刊》,一直以报道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和企业重要动态为主。《产经周刊》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发现,任何涉及产业和行业的报道,都离不开具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换句话说,如果一篇稿件或一组报道,仅仅停留在产业政策层面,没有采访到企业,没有体现企业的直接声音,都会显得非常空洞,这也正是很多产业报道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而且,企业读者所关注的,不仅仅包括产业政策、行业趋势等宏观层面的内容,对其他企业技术创新、营销策略、经营管理、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动态与经验,都有强烈的阅读需求。尤其是在盛产品牌企业和知名企业家的青岛,企业经营者往往希望更多地从优秀企业的报道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信息。  此外,从报纸经营的角度来讲,订阅青岛财经日报的读者多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都市白领阶层,而青岛财经日报品牌广告的影响人群也集中在这一读者群中。因而,通过创办一份更加贴近企业的报纸专刊,抓住企业读者这一细分目标读者人群,成为青岛财经日报2010年的工作要点。更为难得的是,在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区域内,尚没有一份报纸办有直接针对企业的经济类专刊,这就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市场空间。
  从杂志化角度规划版面策划选题  在明确了定位和目标读者后,日,青岛财经日报《企业周刊》创办,每周一出刊四个版(大报),后于7月12日扩至每周八个版。  一份报纸的经济类专刊差异化定位的实现,必须依靠具有特色优势的新闻报道和版面规划。由于《企业周刊》每周出刊一次,其动态新闻报道没有时效性优势,一定要强化周刊的深度报道、调查性分析性报道和多元化报道形式。为此,《企业周刊》从创立初期,就尝试吸收借鉴新闻类杂志的办刊经验,注重新闻选题的策划和版面设置的丰富性。  创办初期,《企业周刊》主要包括“主题报道”、“公司新闻”、“市场金桥”和“人物视点”四个版面。“主题报道”版面是当期《企业周刊》的新闻策划报道,学习借鉴新闻类杂志的“封面报道”形式,通过当前企业关注的经济热点(包括产业政策、行业和企业焦点事件等),点线面结合地采访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尤其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的采访,撰写一组稿件,从不同角度反映主题内容。“公司新闻”版面,侧重报道过去一周的重点企业动态,类似于新闻杂志的“速读”版面。“市场金桥”版面则定位于市场信息的发布和对未来行业运行的预测,注重实用性。“人物视点”版面即通过采访对话企业家、企业家博客专栏等形式,刊发企业家观点。  《企业周刊》每周四个版运行期间,通过对新闻杂志类周刊的有效借鉴,实现了特色化的办刊思路,比较直接地报道了一批有价值的企业新闻。例如,创刊前四期,围绕年初青岛市提出“加快推进四大新兴产业”的思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四个领域内,对近20家新兴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不仅对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也让更广泛的读者听到了这些新兴企业的声音,为政府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与此相应的是,这些企业借助《企业周刊》的报道,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也逐渐树立了《企业周刊》在企业间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企业周刊》的运行,四个版的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众多企业的阅读需求,杂志化报道在突出深度的同时,也使有限的版面无法承载太多的企业信息,影响了对企业报道面的拓宽。经过半年的运行,《企业周刊》从7月12日开始扩容至每周八个版面,在原有基础上将版面调整为封面、“主题报道”、“企业现场”、“企业动态”、“企业视线”、“商学院”、“对话企业家”等板块,丰富了报道企业的视角和新闻体裁,进一步实践《企业周刊》的杂志化倾向。  与创刊初期不同,扩版后的《企业周刊》采用了更接近于杂志的封面化主题报道形式,即将当期主题报道通过图片和形象设计,加之核心内容提要的形式突出展现出来,配以其他版面的重点导读,形成《企业周刊》的封面。例如,7月12日改版当天,《企业周刊》的主题报道是《ECFA启航》,主要采写《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下青岛台资企业和青岛本地企业赴台投资的发展机遇,封面设计采用了一架整装待发的波音大型货机,寓意抢抓机遇即将启航。封面冲击力强,主旨突出,而主题报道的内容则在翻开封面后的内版刊载。  扩版后增加的几个特色版面,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如“企业现场”版面,专门开通了“财经记者进企业”栏目,每期报道都是多名记者同时走进一个企业内部,从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品牌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企业采写的稿件,鲜活生动可读性强,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个企业。再如“商学院”版面,主要报道企业在市场策略和营销管理方面的得失,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每期两个“企业动态”版面,分别报道青岛当地和国内国际重点企业动态,增加周刊的信息量。  在这样一个版面规划的基础上,各版面内容定位比较明确,每周进行新闻选题策划更有针对性,每期周刊的报道内容也更加丰富。
  从品牌营销角度策划活动创造价值  衡量一份特色报纸专刊的标准,不仅要看其新闻质量,更要看其能否推动报纸整体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并创造价值。对此,《企业周刊》一直秉承“新闻塑造品牌,品牌创造价值”的理念,针对企业策划活动,通过品牌营销创造价值。  《企业周刊》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企业,除了知名大企业外,很多企业是不为人熟悉的成长型企业,其中也不乏各行业领域内的“隐形冠军”。这部分企业在各自的成长阶段,都有着相似的需求,例如营销策略、融资渠道、品牌推广等等。如何通过《企业周刊》将这些企业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企业间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借鉴或达成业务往来,构成了《企业周刊》活动策划的基础。  为此,《企业周刊》自创办之初,就开始了企业和企业家资料库的建立,把记者采访接触到的企业和企业家信息,汇总到一起,对企业需求和企业家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这个资料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就某一主题举办活动,让企业和企业家之间建立往来关系。在实践中,《企业周刊》的创办者组织发起了青岛财经日报“企业家沙龙”活动,一段时间拟定一个主题,将相关企业家组织到一起,交流心得、共话发展。  日,《企业周刊》组织的第一期“企业家沙龙”活动成功举办,15家企业的管理者围绕“营销为王”的主题,通过主题发言、互动问答、分组交流等形式展开沙龙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企业家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信息,更有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在活动结束后完成了市场交易。4月11日出版的《企业周刊》对沙龙活动内容进行了全面报道,将企业家的智慧与广大读者分享,反响强烈。此后每两个月举办一期的“企业家沙龙”,已经成为青岛财经日报的品牌活动,参加活动的企业和企业家不断增加,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企业家沙龙”活动只是《企业周刊》依托新闻报道塑造品牌的一个具体体现,要实现品牌价值,则需要通过商业运营进行推广。目前,该活动已经通过冠名赞助、指定礼品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企业周刊》未来依托品牌影响力策划的活动,还将在规模和形式上进一步探索创新。  总体而言,青岛财经日报的《企业周刊》,通过准确的定位和读者细分,注重新闻报道品质塑造影响力,并积极通过策划活动实现品牌价值,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报纸经济类专刊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不过,这只是一份区域性报纸在现有市场化思路下进行的一次报纸专刊的探索,尚未经历长时间的检验,未来发展的路还很长。&(字节数: 4042)1 |
已成功添加“”到 个分组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选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