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土木概论论文求一篇论文

学姐学哥们都过来吧,求 土木工程概论 论文555_土木工程概论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9贴子:
学姐学哥们都过来吧,求 土木工程概论 论文555
RT,万分感谢
3000字左右,题目自拟
不懂╮(╯▽╰)╭        卖光盘卖光盘~有男滴和女滴~有男滴和男滴~有女滴和女滴~还有女滴和小动物滴~       ﹏﹏.土木工程概论课✍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求关于土木工程概论的论文_水泥_百科问答
求关于土木工程概论的论文
2000字左右,多来几篇,我好选择,主要问题是要有引用,并说明引用的那本著作或者资料。急噢。
提问者:1061warb
土木工程论文: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裂缝的分析与控制摘要:钢筋混凝土箱涵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应力,原材料质量,地基不均匀沉降,模板支撑不稳,结构配筋,混凝土振捣及养护达不到要求等。针对东深疏水箱涵侧墙裂缝产生的原因,改进了施工方案,加强了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消除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箱涵;裂缝;控制 当钢筋混凝土箱涵用作疏水工程或地下通道工程时,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防水性能。从结构上看,施工并不困难。但要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优良工程的质量标准,并非易事。特别是对钢筋混凝土箱涵易出现裂缝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东深疏水箱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就出现了侧墙裂缝的问题。 1. 工程概况 东深疏水箱涵工程位于惠阳市马安镇附近,为深圳市东部疏水工程的一个标段。箱涵设计为现浇双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标号为C30,单孔断面:净宽×净高=3.2×4.0(m),墙、底板、顶板厚度均为0.5m,全长943m,每23m为一节,共41节。节与节之间设3cm宽的沉降缝,沉降缝处设橡胶止水带。工程地处西枝江一级阶地,地表为农田。地基顶面设计标高为6.9m,处冲积层粘土及砂层交接部位。冲积层粘土属中压缩性土。工程在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施工(见图1箱涵横截面构造示意)。注:标高单位为m图1箱涵横截面构造示意单位:mm 2. 施工方案 (1)基坑开挖深度约6m。采用两台挖掘机接力开挖,自卸汽车运土。基坑边坡坡度1∶1,在边坡中部设1.5m宽的操作平台,便于施工作业。 (2)采用木模板,钢支撑。模板经过设计后,在加工场地制作好,运至现场安装。两模板之间用对拉螺栓连接。对拉螺栓用Φ12的钢筋制作(中间设止水钢板),上下左右间距均为80cm。 (3)箱涵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分两次浇注,先浇注底板混凝土,后浇注侧墙和顶板混凝土。施工缝设在底板以上70cm处,缝中安装镀锌钢板止水片(见图2箱涵横截面示意)。 (4)施工的重点是后浇部分,而后浇部分的施工重点是侧墙混凝土浇注。后浇部分的侧墙深度为3.8m,且顶板钢筋密布,浇注振捣十分困难。混合料用串筒送入模板中,每间隔1.5m移动一次串筒。串筒处的顶板钢筋先不绑扎,便于安放串筒。待侧墙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再绑扎钢筋。 图2箱涵横截面示意单位:m (5)侧墙混凝土以50cm的层厚逐层浇注。混合料从一端向另一端均匀地送入模板中,定人定位用插式振动棒振捣。每层均按先边墙,后中墙,再另一边墙的顺序,依次轮流浇注振捣。 (6)侧墙浇注完成后,紧接着浇注顶板混凝土。从一端向另一端一次浇注成形。 (7)在顶板最后一道收浆后,用麻袋覆盖,人工浇水养护14d。 (8)非承重模板3d后拆除,承重模板14d后拆除。 3. 试验段发现裂缝 为保证箱涵施工质量,先进行试验段施工,以便总结经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选取第41节为试验段,使用材料如下。 混凝土:由远发混凝土公司提供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距施工现场2km。 砂石:砂石材料质量检验结果见表1。525#水泥:烟台产,质量检验合格。粉煤灰:珠海产,质量检验合格。 外加剂:深圳产,质量检验合格。钢筋:韶钢产线材,质量检验合格。 混凝土搅拌配合比见表2。分两次浇注箱涵混凝土,在底板以上70cm处设施工缝。先浇注底板和70cm高的侧墙,相隔5d后浇注侧墙和顶板混凝土。养护3d后,拆除外模板。通过对箱涵表面进行检查,发现箱涵侧墙在施工缝以上每隔3m~7m有一条竖向长3m左右的裂缝。缝宽0.1mm~0.3mm贯穿整个墙厚。裂缝位置的分布,三侧墙均不相同。每条裂缝的宽度也不一样。但每条裂缝的长度基本相同。都是起于施工缝处,止于侧墙与顶板相交处。施工缝处裂缝较宽,向上逐渐变窄,最后在与顶板相接处消失(见图3箱涵侧墙裂缝展开示意)。 4. 裂缝原因分析 (1)对商品混凝土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没有发现质量问题。混凝土搅拌站距现场不到2km,混凝土运输与等候时间之和约为15min~25min,现场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0cm~14cm,符合规范要求。又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抗渗试验,均符合质量要求,混凝土不存在质量问题。 (2)检查地基承载力情况基底土质为粘土,开挖基坑后,由质量监督站取三处土样进行试验,允承载力分别为0.253MPa,0.276MPa,0.297MPa,都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计算,箱体对土基的作用力为0.048MPa。试验段范围内没有软土地基。箱涵两侧按规定设有排水边沟和积水井,用水泵及时抽出积水。因此,人工浇水养护不会对地基产生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箱涵顶面四个角点的水平监测,也没有发现有下沉现象。 (3)对支架进行检查防止因支撑不牢,混凝土在没有达到一定强度时,箱体产生位移,使混凝土产生过大的剪应力而开裂。模板内支架为门式钢支架,外斜撑为钢支撑。经检查,没有发现损坏、滑移等现象。 (4)由输送泵运送混凝土先浇注底板混凝土计115m3,相隔5d后,再浇注侧墙及顶板混凝土计180m3。混凝土入模温度为30℃~35℃,凝结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为54℃。浇注速度35m3/h,人工操作插式振动棒振捣。在顶板混凝土收浆后,用麻袋覆盖,人工浇水养护。 根据以上资料,排除了混凝土质量,地基承载力,支架水平移动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最有可能的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箱涵混凝土分两次浇注,底板浇注后,对施工缝进行凿毛、清理,再绑扎侧墙、顶板钢筋,安装模板。5d后浇注侧墙及顶板混凝土。由于浇注混凝土是在中午进行,气温高。由输送泵送入模板中振捣,浇注速度快,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量,积聚在混凝土中,使混凝土体内的温度最高达到了54℃,而环境温度白天25℃左右,夜间16℃左右。最大温差达38℃,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过大。而在收缩时,遇到先期浇注的底板混凝土和结构钢筋的约束,不能形成整体收缩,在侧墙混凝土中产生巨大的拉应力,从而导致箱涵侧墙被拉裂。 5. 控制措施 图3箱涵侧墙裂缝展开示意单位:m (1)根据现场气候情况和材料现状,每天早中晚、雨后都要对砂石材料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合比。 将粉煤灰用量增加到51kg,在满足施工和易性的条件下,将水灰比降至0.55。 (2)控制了混凝土搅拌时间,规定搅拌时间2min,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搅拌时间短,混合料拌合不均匀;时间过长,会破坏材料的结构。如砂石材料被磨损,混凝土配合比被改变等。 (3)将木模板更换为钢模板,以利散热。尽量缩短底板混凝土与侧墙混凝土浇注的间隔时间。在底板混凝土浇注完成后,3d之内浇注侧墙混凝土。这就要求钢筋、模板工序改进操作方法,连续作业。 (4)在温度比较低的早、晚时间浇注混凝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确保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内。采用降温、缓凝等措施降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将混凝土内的温度控制在50℃以内。 (5)现场振捣按部位责任到人,防止漏振、少振现象。底板、顶板浇筑速度可适当加快,而侧墙浇注速度不易过快。一般控制在25m3/h,分层振捣,每层厚30cm。混凝土浇注时的倾落高度控制在2m以内。均匀出料,均匀放料,不能堆积成堆,以免发生离析现象。振捣完成,通过检查后,再浇注上一层混凝土。 (6)改变了混凝土养护方法,设置了专用的自动喷水系统。在浇注混凝土时就开始向模板上连续不断地喷水。由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热量,在浇注过程中向侧墙模板喷水散热,以免混凝土由于温度过高,体积膨胀过大,在冷却后体积收缩过大。顶板在最后一道收浆后,用麻袋覆盖后洒水。养护时间14d(见图4、图5喷水管制作示意图和喷水管布置横截面图)。 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了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消除了箱体侧墙裂缝产生的原因,施工进展顺利。竣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运行情况良好。 6. 结语 图5喷水管布置横截面示意 6.1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箱涵致命的质量问题。特别是用作地下通道或疏水工程的箱涵,一旦裂缝,很难修复。虽然现在有各种补缝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深圳某地下人行通道,由于裂缝漏水,无法使用。经过几次修补仍不尽人意。 6.2影响钢筋混凝土箱涵裂缝的原因很多,其中温度应力为主要因素。在施工实践中,要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认真分析每一个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裂缝是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1 [2]JTJ053―94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出版社,1994,12 [3]邵容光主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2 土木工程论文:聊城2×600MW汽轮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词:汽轮机基础 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控制[内容摘要]山东聊城电厂2×600MW机组主厂房地下设施施工中,框架基础出现了温度裂缝。为保证汽轮机基础的施工质量,从设计构造、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运输、施工措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取得明显效果,保证了工程质量。1工程概况聊城电厂2×600MW机组1#汽轮机基础长52.7m,宽13.8 m,高3.4 m,为典型的整体筏式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地基处理采用400×400混凝土预制桩,设计混凝土桩高出C10混凝土垫层100,锚入基础内,桩头钢筋锚入基础内750;混凝土标号为C30,混凝土方量为2473m3。为保证汽轮机基础底座的整体性,设计要求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不留施工缝。由于主厂房地下设施施工中,框架基础(桩基,混凝土代表方量为45 m3)出现了温度裂缝。因此,控制汽轮机基础难度较大而且更加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2控制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2.1设计构造措施2.1.1铺设滑动层,减少桩基约束应力由于基础座落在桩基上,而且设计要求混凝土预制桩、桩头钢筋锚入基础内。桩基对混凝土基础的约束应力是不可忽视的,容易产生贯穿裂缝。因此,在汽轮机基础施工中,采取了铺设一层油毡作为滑动层,并在锚入基础内的桩头涂刷热沥青的施工方法,这大大减少了桩基对混凝土基础的约束应力。2.1.2温度控制的计算经计算,最高温升:Tmax=76.2℃。外约束应力: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最大拉应力бmax=7.25MPa,混凝土抗拉强度ft=2.0 MPa。铺设一层油毡及桩头涂刷热沥青之后,则бmax=1.99MPa,虽然满足温控要求,但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需要进一步采取温控措施。内约束应力:经计算,当混凝土内外温差为30℃时,内约束应力бmax=1.82MPa&ft=2.0 MPa,不会产生表面裂缝。因此,本工程将内外温差控制标准定为30℃。2.2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的温升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因此,本工程采用了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P.S425),并将配合比中石子最大粒径由20L提高到32L,在同等强度试配中,水泥用量每m3可减少20kg。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0.6%的P80木钙改进型减水剂,减少12%的水泥用量。上述措施大大降低了水泥水化热,延缓了水化热释放的速度。2.3施工中采取的措施2.3.1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是非常重要的。经计算,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出机温度将达到36.1℃。为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1)砂石料场采用简易棚遮阳,并利用施工降水的深井水冲洗砂石,降低骨料入机温度。(2)与附近制冰站联系,签定供货协议,在搅拌水池中不断投入冰块,保持搅拌水温度控制在15℃以内。(3)和水泥厂家(山铝)签定协议,供货水泥必须临时贮存散热,水泥温度降低到50℃以内后方可输送入仓罐。该项措施不仅降低了混凝土出机温度还降低了水泥初期水化热释放速度。(4)混凝土运输过程中,采取减少混凝土运输时间,罐车采用专用石棉被保温的办法,降低输送过程中热量的吸收。(5)混凝土浇筑时间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受工期要求影响,混凝土浇筑时间只能在1999年10月份,经与气象部门联系,选择了平均气温不高(24℃)、气候稳定(无降雨、大风天气)的10月17日开始浇筑。经现场实测,混凝土出机温度22℃,混凝土平均浇筑温度24℃,达到了预期控制目的。2.3.2合理选择混凝土浇筑方案1#汽轮机基础底板采用了分层拖槎推进的浇筑方式,分层厚度为500左右。混凝土由于振捣器作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拖槎,逐层逐段由南向北推进,历时73小时,顺利完成了混凝土浇筑任务。浇筑过程中采取了基础边缘混凝土的二次振捣,对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2.3.3混凝土的沁水和表面处理由于施工前严格的试配和搅拌、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塌落度(120以内为合格)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是非常好的,浇筑过程中只有少量沁水和浮浆。采用模板北端底部留孔的方式排除了拖槎推进过程的沁水和浮浆。混凝土浇筑到标高后,采用铝合金刮杆将表面浮浆清除并找平。初凝前用滚筒碾压数遍,初凝后用木搓板揉压2遍并抹平,这对于防止基础表面开裂是非常有利的。2.3.4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非常关键的工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基础表面覆盖1层塑料布、2层草袋子,周围侧面覆盖1层塑料布、1层草袋子予以保温、保湿。(2)混凝土设专人3班养护,保持草袋子湿润,不准过多浇水,并做好养护记录和交接班记录。(3)保温、保湿层保持14天不拆除,确保养护效果。(4)要求在控制内、表温差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草袋子的覆盖时间,使混凝土尽量散热。从温度监测结果及最终效果得出:混凝土采用塑料布结合草袋子养护的方法是简单有效的。2.3.5温度监测施工中采用预埋测温探头的方法,浇筑前将测温探头分别设置固定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并加以保护。安排专人进行记录,并依据测温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实测结果分析:混凝土在第3天达到峰值,中部温度达到68℃,内、表最大温差为24℃,满足了温度控制的要求(见测温曲线图)。1、底板中部温度2、底部温度3、上部温度4、表面温度5、平均气温3结束语汽轮机基础施工是电力施工建设中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有特殊的防裂要求,涉及到设计、施工、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为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有害裂缝的产生应该着重从控制温升、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强度、减少外约束应力和改进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结合工程实际,采取合理的、确实可行的施工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研究》土木工程论文: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预防 处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二、 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1.干缩裂缝及预防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3.沉陷裂缝及预防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4.温度裂缝及预防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三、裂缝处理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1.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2.灌浆、嵌逢封堵法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3.结构加固法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4.混凝土置换法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5.电化学防护法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6.仿生自愈合法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四、结 论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参考文献: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2 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混凝土,2002. 5.3 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山西水利科技,2000.11.4 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施工技术,2002. 7. 土木工程论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方法摘要: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出发,结合实例,分析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U528.07;TU755.7 文献标识码:B目前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但是温度裂缝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贵阳鑫海大厦转换层采用2.0 m厚混凝土整板结构,根据工程特点,运用裂缝控制理论,研究裂缝原因,提出了施工防治措施,效果较好。1 工程概况鑫海大厦位于贵阳延安中路,占地面积:1466 m2,总建筑面积:24111 m2,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七层,建筑总高:89.9 m,是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选用了转换层形式。2 转换层结构设计特征转换层结构形式:即第四层顶板为一块实心混凝土整板,将上部二十四层结构荷载过渡转换到板下框架体系。转换层标高17.1-19.1 m,板厚2.0 m,柱顶局部板厚2.4 m,转换层面积740 m2,板内上下各两层设纵横双向Ф32、@200×200钢筋网片;中间又有两层Ф22、@200×200钢筋网片;网片间@600×600设Ф22立筋,混凝土总量1640 m3,混凝土采用C50的商品混凝土。板下框架柱网尺寸:8.7 m×8.9 m-8.4 m×12 m不等。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转换板按施工组织设计分两层浇筑,2 m厚C50混凝土转换板分二次浇筑,第一层先浇0.8 m厚,等它达到90%设计强度后,再浇第二层1.2 m厚混凝土。该结构符合有关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0.8 m厚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 ℃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该工程转换层混凝土的施工在九月中旬,日平均温度在21 ℃左右,混凝土最高温度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三天,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要控制在25 ℃内,以免因温差和混凝土的收缩产生裂缝。我们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指标提出如下要求:(1)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2)掺入适量的1级粉煤灰;(3)混凝土在满足泵送要求的坍落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控制水灰比;(4)掺AEA微膨胀剂。由于使用的是商品混凝土,厂家采用散装硅酸盐水泥,而且贵州没有1级粉煤灰,因此,只能满足以上(3)、(4)条要求。这样对解决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和后期收缩应力问题并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此采取了以下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1.混凝土温度的计算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度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有关。①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W×Q0×(1-e-mt)/(C×r)式中: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W―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取530 kg/m3Q0―每公斤水泥28天的累计水化热,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14表2-1,Q0=460240 J/kgC―混凝土比热993.7 J/(kg?K0)R―混凝土容重2400 kg/m3t―混凝土龄期(天)m―常数,与水泥品种、浇筑时温度有关混凝土最高绝热温升:Tmax=530×3.7×(℃)②混凝土中心温度:Th=Tj+Tmax×ζ式中:Th―混凝土中心温度 Tj―混凝土浇筑温度(℃)ζ―不同浇筑混凝土块厚度的温度系数,对1 m厚混凝土3天时ζ=0.36③混凝土浇筑温度:Tj=TC+(TP+TC)×(A1+A2+A3+......+An)式中:TC―混凝土拌合温度(它与各种材料比热及初温度有关),按多次测量资料,有日照时混凝土拌合温度比当时温度高5-7 ℃,无日照时混凝土拌合温度比当时温度高2-3 ℃,我们按3 ℃计。TP―混凝土浇筑时的室外温度(九月中旬,室外平均温度以21 ℃计)A1+A2+A3+......+An―温度损失系数,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33表3-4得:A1―混凝土装卸,每次A=0.032(装车、出料二次数)A2―混凝土运输时,A=Q×t式中:Q为6 m3滚动式搅拌车其温升0.0042,混凝土泵送不计。t为运输时间(以分钟计算),从商品混凝土公司到工地约30分钟。A3―浇筑过程中A=0.003×60=0.18Tj=TC+(TP+TC)×(A1+A2+A3+......+An)=24+(21+24)×(0.064-0.126+0.18)=24+(45)×0.116=29.31 ℃则混凝土内部中心温度:Th=Tj+Tmax×ζ=29.31+102.28×0.36 =66.13(℃)从混凝土温度计算得知,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混凝土内部实际温升为66 ℃,比当时室外温度(21 ℃)高出45 ℃,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板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2.温度应力计算计算温度应力的假定:①混凝土等级为C50,水泥用量较大530 kg/m3;②混凝土配筋率较高,对控制裂缝有利;③底模对混凝土的约束可不考虑;④几何尺寸不算太大,水化热温升快,散热也快。因此,降温与收缩的共同作用是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先验算由温差和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温度应力σmax是否超过当时厚板的极限抗拉强度Rc.采用公式;σmax=EaT[1-1/(coshβL/2)])s式中:E―混凝土各龄期时对应的弹性模量Et=Ec(1-e-0.9t)式中:e=2.718自然对数的底;t-混凝土龄期(天数)Ec―混凝土28天时C50的弹性模量Et=3.5×105 MPa(《大体积混凝土施工》P26表2-13查得)a―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0×10-5L―结构长度,本工程厚板长度L=44 m(取长度)。T―结构计算温度:前面已述该厚板最大绝热温升Tmax=102.26 ℃实际温升最高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T3=Tmax×ζ=102.26 ℃×0.36=36.82 ℃coshβ―是双曲余弦函数H―结构厚度,本工程厚板厚度 H=0.8,H/L=0.8/44=0.018≤0.2,符合计算假设。Cx―混凝土板与支承面间滑动阻力系数,对竹胶模板,比较砂质土的阻力系数考虑,取Cx=30 N/mm2.S―混凝土应力松弛系数,由“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7-2表查得各龄期的S值。参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根据以上公式、代入本工程相应数据,算得σmax=1.18 MPa≤1.89 MPa(该混凝土30天龄期时的抗拉强度,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4.1.4查得),由此可知,不会因降温时混凝土收缩而引起收缩裂缝。3.配制混凝土时,采取双掺技术①掺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缓凝,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9小时,以推迟水泥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减少。②加AEA微膨胀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0%),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③保证混凝土浇筑速度,不产生人为冷缩。④设加强带,在加强带处微膨胀剂掺量增加为14%.4.保温、保湿及补偿措施根据气象预报,拟浇筑三天后的平均气温为21 ℃.为防止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 ℃而开裂,经研究、比较,在不可能降低水泥用量、掺粉煤灰及选用矿渣水泥的条件下,我们采取下列保温、保湿等保养措施。①底模:除因模板支撑结构需要,满铺100×50×2000 mm3木枋外,在木模板上满铺一层塑料薄膜,再铺一层竹胶板。在浇筑前三天,浇水湿透。②在三层与转换板之间,凡无剪力墙部位,四周用塑料编织布作围护,使板下形成一温棚,以减少空气流动,达到保温作用。③在浇筑混凝土表面12小时后,加塑料薄膜一层、麻袋二层覆盖。④设温度测试点,在有代表性的位置设测温点,随时了解混凝土浇筑后(特别是第二天)开始升、降温情况,随时准备增、减覆盖物。⑤加强对混凝土的保养,不断观察混凝土保湿状况,定时浇水保湿。在浇筑第二层1.2 m厚混凝土时,已为12月中旬,气温在5 ℃左右,浇筑3天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达56 ℃,更要加强保温保湿措施。考虑到第一层混凝土板对上面第二层温度变形的约束,除认真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外,该板结构设计在1.2 m厚板下400 mm处设一层Ф22@200×200的钢筋网片,以防上层混凝土变形时把下层混凝土拉裂。5.温度测试本工程采用北京建筑技术发展中心生产的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两次浇筑分别设了10个和7个测温断面,每个测温断面分别在上、中、下及覆盖层下埋设测温传感器,在浇筑混凝土后的5天内,每2小时测读一次温度,同时监测气温。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如下(中间断面点):天数气温覆盖物下砼表面砼中心砼底表理论计算321.534.5.8417.631.339.358.657.661.5516.130.635.158.647.957.3617.734.0.8从比较表中看出,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可以作为以后制定保温保湿措施的依据。4 结束语大体积混凝土板施工的关键是防止混凝土开裂。在不可能掺粉煤灰和不允许减少水泥用量的条件下,由于运用裂缝温度控制理论,找到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本工程转换板C5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经质监部门验收,未出现裂缝,施工质量优良。工程已竣工多年,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转换板没有发生裂缝,保证了工程质量。参考文献:[1] 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2] 赵志缙.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6.[3] 徐仁祥.建筑施工手册第四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7.
回答者:banneret1196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