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是朱良春诊所女儿吗?

煲汤也符合
中医辩证法|中医|中药_凤凰资讯
煲汤也符合
中医辩证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另外,现在社会上有抑郁倾向或者失眠症状的人越来越多,也需要具体分析,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望闻问切,失眠的病人有的是气血不足,要养要补,有的人是实证,所以每个病怎样治,关键还是要辨证论治,这也就是我们中医最伟大的地方。现在国外都在研究中医中药,日本还研究得很深,甚至有人担心将来中国人可能要到日本去学中医了,这倒不必忧虑中医的水平在辨证,没有固定的程式,还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可千篇一律。
原标题:煲汤也符合
中医辩证法对于《黄帝内经》,恐怕对医学和养生感兴趣的都不会陌生,它也并不是第一次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亮相了,相对于以往发掘古人的治病和养生机理,内容多偏重于“道”,而不太讲求于“术”。在第206期论坛上,国宝级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朱良春的女儿,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朱建华,她对术的精准运用更加有经验和心得,这次她则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谈谈夏季应该怎样来养生。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湿七、八月份正是长夏之季,形成暑热和潮湿交替两大特点,而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黄帝内经》就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时值世界杯期间,不少人熬夜看球,少不了啤酒助兴,有人认为:啤酒是“液体面包”,即使多饮几杯,对身体也无甚大碍。其实,无论是白酒还是啤酒,过量饮酒对身体都是一种损害,醉酒一次,等于生一次急性肝炎。由于啤酒的爽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过多地饮用,这样胃酸就被反复地稀释,消化酶逐渐减少,胃肠粘膜的吸收也会遇到障碍,久而久之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大量饮用啤酒,会使饮酒者的血容量增加,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来说,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大量饮用冰镇啤酒,很容易造成腹泻。此外,夏季也是不少爱美人士运动减肥的时期,但切记锻炼应该适宜,尤其要避免过度运动。另外,应尽量减少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以免皮肤表面温度过高造成大汗、皮肤血管扩张等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不足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建议老年人在夏季锻炼时不要太早,在太阳升起之后即可,应多做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同时,平静的心态也可以减少暑热给人们带来的烦躁不适等感觉。地域习惯和中医辨证论治不矛盾都知道,广州人喜欢煲汤,“老广”更是好手,并根据个人喜好放些药材,夏季养生黑木耳是很好的,像江苏地区就喜欢在冬瓜汤内加黑木耳,而不像广州加药材。有人则习惯用六味地黄丸,甚至二三十岁的人都有这种习惯,谈到六味地黄丸,它只对偏阴虚的人适合,日本普遍把它作为保健品,量很少。如果阳虚怕冷就不适合。另外,现在社会上有抑郁倾向或者失眠症状的人越来越多,也需要具体分析,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望闻问切,失眠的病人有的是气血不足,要养要补,有的人是实证,所以每个病怎样治,关键还是要辨证论治,这也就是我们中医最伟大的地方。现在国外都在研究中医中药,日本还研究得很深,甚至有人担心将来中国人可能要到日本去学中医了,这倒不必忧虑中医的水平在辨证,没有固定的程式,还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可千篇一律。还有种说法,“西药伤肝,中药伤肾”,这也需要辨证来看,如果确实有病需要治疗,那就应该吃。中药是大自然的植物、动物,就像平时吃菜一样,毕竟现在植物的无公害确实很难保证,水果也有用农药、肥料的,药材也一样。现在国家也在尽量从生产基地抓质量,如果符合培植规范化,对人体应该是没有伤害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603182
播放数:6081
播放数:3247215
播放数:1495427
48小时点击排行传承中医学术,学习朱良春先生经验,治疗疑难杂症 - 曹东义 -
中医药论坛 - ZHONGYIYAO.NET
&(,无需注册,安全又方便)
& 传承中医学术,学习朱良春先生经验,治疗疑难杂症
积分48040&
传承大师经验 破解疑难重症&&
——记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南通良春中医医院(原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和他的学术继承人朱婉华教授于日创办的江苏省第一所地市级风湿病专科医院,经七年建设,医院已发展成占地40亩、核定床位100张、拥有2800平方米制剂室、生产21种自主知识产权医院制剂的二级中医医院。良春医院以医、教、研为一体,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中医重点专科,全国痛风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省“十二五”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工作室(站)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基地。
  医院以风湿病科、肿瘤科、康复养生科为特色。风湿病科“益肾蠲痹法”为200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并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数十种风湿病都有自己的临床路径;肿瘤科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选用鲜动物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扶正消癥法”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康复养生科将药物治疗与心理、饮食、音乐、针灸、香薰等有机结合,提供全面、系统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医院坚持“双重诊断、一重治疗”,为国内唯一使用纯中医的民营医院。七年来“良春人”举办全国继教学习班3期,病人遍及全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受到海内外患者的赞誉。
  “我真不敢相信,不到两个月时间,肝上多发性肿瘤都缩小了,最大的由入院前的4.8×5.0cm缩小至4.3×4.5cm,门脉内径由2.4cm缩小至1.9cm。”2013年,45岁的江西肝癌晚期患者胡某,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他带着一线希望,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服药50天,然后胆战心惊地去复查,拿着CT片子,他激动地握住朱婉华院长的手——“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你们医院给了我生的希望!”
  1997年,25岁的湛江患者吴某因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由家人抬着担架乘飞机前来治疗,当时不能走,不能坐,不能蹲,每天一个姿势就是仰面朝天,稍动一下就撕心裂肺地疼,持续高热,1米8的个子瘦得只剩90多斤。服用中药3个月能下床行走,1年半体重增加40斤,治疗3年后和常人一样活动自如。
  这都是发生在良春中医医院的感人故事。
  朱婉华院长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好的疗效,就是依托父亲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杂症的独特经验,坚持纯中药的治疗特色。“我们一直传承和实践着老先生标本兼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用虫药的学术思想”。
  承载使命& &创中医专科医院
  对于深入骨骱的痰瘀胶着之邪,用常规的祛风散寒之药很难奏效。而朱良春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方,都是成熟的精品,疗效突出,甚至药到病除,但这些宝贵经验并未有效推广,朱婉华深感惋惜。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她辞去公职,创办了专科医院。
  国医大师朱良春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大家,其临床疗效被业界公认。朱良春早年学医,师出名门,后进入苏州国医专科专校,因抗战来到上海,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学习,深得赏识,被视为衣钵传人,也尽得其真传。
  朱婉华以前学西医,1978年跟父亲学中医后,了解了父亲的用药思路和疗效,父亲一生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独到见解和济世良方,疗效卓著。1985年,朱氏姐妹在父亲的带领下,先后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在风湿病领域获得了三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项国家级新药。但这些宝贵经验并未得到有效推广,有价值的经验处方没被很好开发利用,朱婉华深感惋惜。
  1992年11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朱婉华辞去公职,在父亲和兄弟姐妹的支持下创办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创业之初困难重重,她都用自己的坚韧和担当挺过来——因为没有钱,就租了四间约80平方米的平房,最难的一段时间,是刚成立半年时,父亲朱良春患了坏死性胰腺炎,住进医院,朱婉华和老医生们苦苦坚持下来了。
  1995年1月成立了制剂室,9月份研究所搬入了新址,刚缓了一口气,江苏省又出台“不允许退休老医生到其他单位坐诊”的政策,只剩下她一个人独自坐诊。一次在阁楼拿药,她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下来,腰椎压缩性骨折,她只好躺在研究所床上给病人看病……后来一家三口就干脆住在研究所的阁楼里。早晨开门接诊,晚上休息,周末还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地病人,就这样周而复始,一住就是三年。
  再苦再累,朱婉华也是充实的——她心底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那就是能更好地传承前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创业之初医院没有做任何宣传,但患者络绎不绝,业务越做越大,靠的就是疗效。医院始终坚持中医中药的专科治疗特色,中药使用率一直在95%以上。
  多年的临床磨砺,朱婉华的临床水平日趋娴熟,她系统地总结了父亲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治疗风湿病和肿瘤的成熟临床路径。当看到父亲的经验给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痛苦,她感到无比欣慰。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共完成科技部课题4项,江苏省科技厅课题1项,一支年轻有为的铁杆中医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攻克顽症&&益肾蠲痹治风湿&&
  中医界治风湿病素有南朱北焦之说,说的就是江苏的朱良春和北京的已故名医焦树德。朱良春集一生心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的中药。一般认为,强直性脊柱炎要达到临床治愈是不可能的, HLA-B27转阴更不可能,但这些不可能的纪录在专科医院都被打破。
  朱良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风湿病重症患者多有阳气先虚,病邪遂乘虚袭踞经络,气血为邪所阻,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交阻,深入骨骱,胶着不去,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肿痛以作,治疗颇为棘手,不易速效。五体痹久治不愈,累及内脏,又可转为五脏痹。此证久治不愈,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病变在骨,骨为肾主,又督脉统督一身之脉,故朱良春确立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则。日久邪气久羁,湿痰瘀浊胶固,深入经隧骨骱,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邪除正复。
  “益肾蠲痹丸是父亲治疗风湿病的代表方,全方20味中药,虫类药就占了9味之多,是目前唯一对骨质破坏有修复作用的中成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骨质代谢。现医院将处方和工艺进行了改进,申报了医院制剂‘浓缩益肾蠲痹丸’,服用量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胃肠道副反应小。”
  益肾蠲痹法是在总结上世纪80年代取得的三项风湿病领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医院已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肺纤维化、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较为棘手的顽痹,形成了成熟的临床路径。
  26岁的王某是一个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患者。初诊时服用强的松每天8片,患者面颧蝶斑,双手指、两下肢胀痛。予中药汤剂加浓缩益肾蠲痹丸、金龙胶囊以益肾蠲痹,扶正通脉。治疗两个月,面颧蝶斑消失,关节肿痛已退,治疗10个月后,激素停用,血沉、CRP、肝肾功能正常,ANA(+-),ENA系列阴性。中药汤剂减量,停金龙胶囊,改用浓缩益肾蠲痹丸巩固。服药同时患者于2008年1月份怀孕,继续服药满3个月后停药,2008年10月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国内外的同行一致认为,强直性脊柱炎要达到临床治愈是不可能的,HLA-B27转阴更不可能,骨质破坏也不可逆。但这些不可能的纪录在良春医院都被打破。医院采用“益肾蠲痹法”治强直性脊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降低炎性指标,修复骨质破坏,坚持治疗五年以上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HLA-B27滴度下降,转阴比率达36%以上。
  医院2004年1月治疗一宁夏16岁男孩子赵某,其父背着前来,孩子双膝关节、腰骶部疼痛明显,不能站立行走,多方治疗未能明确诊断。朱良春父女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经化验检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采用益肾蠲痹法治疗1年余,患者骶髂关节及膝关节疼痛缓解,行走下蹲活动自如, 2005年前来面诊,HLA-B27已转为阴性。患者坚持服汤药至2007年,后予浓缩益肾蠲痹丸和蝎蚣胶囊巩固治疗。因中医药治好了他的病,患者在某中医药大学攻读骨科硕士研究生,每年暑假都来跟朱婉华学习。目前他各项指标均正常,X线片骶髂关节骨密度清晰。
  绝处逢生& &扶正消癥治肿瘤
  朱良春积累了丰富的抗癌经验,如肝癌验方、食道癌验方、恶性淋巴癌验方、癌症骨转移的骨痛方等,前来治疗的肿瘤患者,有临床治愈的,有肿块消失的,其中上海患淋巴癌的施先生病案,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现在17年过去了,施先生身体很好,看不出是生过大病的人。
  对于肿瘤患者,朱良春提倡“和平共处”的治疗原则,治疗时不只局限在肿瘤,还考虑到人的情志、生活习惯等情况。朱良春认为中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治疗“病的人”而非“人的病”,即治疗着眼于人,而不是着眼于病。
  肿瘤的治疗不外扶正祛邪两个方面,但朱良春强调,扶正祛邪的分寸要根据患者体质和肿瘤发展阶段来决定。在治疗方面,老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抗癌经验,如肝癌验方、食道癌验方、胃癌验方、乳腺癌验方、恶性淋巴癌验方,治癌症骨转移的骨痛方等,方中也多选用虫类药,并指导学生李建生教授研制出治疗肝癌的金龙胶囊,治疗肺癌的金水鲜胶囊。
  除口服给药外,医院还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熏蒸、灌肠、中药外敷等各种治疗方法,如对盆腔部位及下消化道肿瘤,采用灌肠可达局部治疗的作用。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灌肠可排毒、降低肌酐和尿素氮。对于肿瘤骨转移、身体某一部位肿痛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局部中药熏蒸,对缓解疼痛、消除肿胀有帮助。
  1996年,当时是一家外企总经理的施先生,不幸患上了恶性淋巴瘤,胃、胰腺、肝脏都有肿块,长在胰腺处的肿块有拳头那么大,腹腔打开后未能切除,进行化疗后白细胞只剩下400×1012/L,朱良春亲自从南通赶到上海为其会诊,经服朱良春的中药调治后,白细胞正常,后服用某广告药,滴水不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找到了朱良春,运用中药灌肠的方式,扶正荡邪使施先生的病情得到控制,中药灌肠13天后,才能进食,病情一天一天得以缓解,坚持服用了5年的中药。现在17年过去了,施先生的身体状况很好。
  2006年6月厦门一家人抬了长匾和大花篮送给朱良春父女,老太太叫顾平,是10年前治疗的一个胃癌病人,当时她胃癌术后复发,西医建议继续化疗,她来诊时一脸痛苦,呻吟不止,口中不断涌出白色泡沫痰,朱婉华院长直言不讳:如果再做化疗她会命在旦夕,如能坚持服用五年的中药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病家遵照医嘱,服药半年后病情好转,移居厦门后每月函诊寄药,一年后胃镜复查全部正常,一直坚持服药共五年,距离现在已九年没见了,当时那个瘦弱的老太太,如今面色红润,大家竟认不出来了。
  尽宏慈善&&以菩萨心肠对患者
  朱良春常说,对病人要做到章次公要求的“菩萨心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牢记父亲的教诲,朱婉华和员工对患者的感情是由心而发的亲近和耐心。每看到这些身陷疾病困扰,由病致贫或由贫致病的病人,他们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和安抚。
  朱良春之所以饮誉医坛,蜚声海外,不仅因其高超的医术,还因为他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
  朱良春常教诲子女“医乃仁术”,这在朱婉华的心中扎下了根。做医生必须把病人当亲人,病人才会信任医生。父亲说:“医生必须要具备‘仁心’,才会有‘仁术’。”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诲,朱婉华对患者的感情是由心而发的亲近和耐心。
  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多为重患,有痛苦艰难的求医经历,有痛不欲生的病痛折磨,还有对疾病的恐惧,对医院的怀疑,有时患者会烦躁至极。“当看到这些身陷疾病困扰,由病致贫或由贫致病的病人,我们会尽力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抚。”
  2003年,从上海松江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的儿子陈某来看病,孩子因患硬皮病二年余,病情一直进行性加重,形体消瘦,两手指逐渐发展至皮肤僵硬、指腹破溃坏死、指骨显露。就诊时考虑其经济状况,医院给他开了中药汤剂和浓缩益肾蠲痹丸,价格约九百元。当时天气已渐热,朱婉华考虑到夏季高温易引发感染,如孩子指腹软组织坏死不能愈合而出现继发感染,就必须截指,将会致残。这太残酷了!所以她建议改用起效快、价格较高的鲜动物药,一个月约3000元的药费,并告知一般三个月起效。当时病家同意换药,但第三个月函诊买药时,患者母亲来信述服药二月未见明显效果,不信任的话语显见字里行间:“我儿子从患病到现在,在上海看的都是知名大医院、大教授,已花掉近十万元了,还没有一个医生敢讲这个病能治好,你却竟敢说大话……”
  “看完信后我心里很平静,因为我是真心为患者着想,说的都是真心话,我对疗效有信心,我也能理解患者母亲的心情,我表示愿意先免费提供她儿子四个月的药物,希望在服用六个月的药以后再下结论。”患者母亲勉强将药收下。服药第三个月时,破溃的十指指腹开始结痂,第四个月陈某坏死的指腹已恢复如常人。第五个月时,患者母亲来信,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感谢朱医师的大恩大德,一家人永世不忘……”两年后,陈某大学毕业,很快找到一份好工作。
  朱良春诊病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尤其是肿瘤患者,并把对患者的心理辅导称为“话疗”。医院职工也一直贯彻老先生的这种精神,在面诊患者解答患者疑问时,不忘开导患者并叮嘱生活中注意事项,调整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良好的沟通,让患者建立起治疗的信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医院还每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帮助患者制定包括饮食、活动、作息等详细的生活方案,逢年过节,医生、护士还会和患者一起联欢。这里的患者出院后都和医生成了朋友,21年的经营,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和纠纷。
  “为医者,一定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朱婉华牢记父亲的叮嘱,“良春人”和良春中医医院将永远“遍洒甘露在人间”!
提示: 您需要【】或【】才可以浏览更多内容。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传承大师经验 破解疑难重症——记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常宇
  南通良春中 ...
引用 1# | 曹东义 发表于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 && & 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 && && &&&朱良春口述
曹东义整理编写
1.& & & &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 & &
在南京是首都的时代,镇江是江苏的省会。在秦始皇的时代,丹徒是镇江的县府。秦始皇把这里当作犯人的流放地,朱熹的后人把这里叫做“儒里镇”。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就出生在这个鱼米之乡。
2.& & & & 祖母希望,有了你就能天亮& & & &
朱良春的祖父由于年轻聪明,被当铺的老板看重,赏赐他的是吸鸦片。爷爷撒手人寰,祖母悲惨度日。朱良春的降生,寄托着祖母无限希望,因此,取名朱亮春。
3.& & & & 私塾启蒙,五年未学加减乘除& & & & 。
祖母把心爱的孙子送到私塾里,是怕上小学的路上会有不测。启蒙的塾师被小同学称为“老猫”,“老猫”教育的是一群“现代老鼠”,五年里却没有教过任何数学符号。
4.& & & & 小船悠悠,两天两夜摇向南通& & & & 。
从镇江到南通,现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当年长江里的一叶扁舟,却需要飘荡两昼夜。13岁的朱良春,第一次离开故乡,眼望滚滚长江浪涛汹涌,耳听两岸隐约传来的鸡鸣犬吠,对于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5.& & & & 患病辍学,立志学医济苍生& & & &
勤奋好学是朱良春的天性,不甘落后也是他的特色。然而,发奋读书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过多的消耗也能带来疾病。在鲁迅被结核病困扰的同时,百里之遥的朱良春也患着同样的疾病。然而,在鲁迅误解中医的时候,朱良春却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6.& & & &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 & &
太医世家是一个令世人充满想象的神秘所在,18岁的朱良春有幸走进了马太医家的大门。跟班抄方一年,获得了许多太医家族不传之密。太医后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袖里春秋,看着迷惑,学起来更难。
7.& & & &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 & &
青年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太医家传代表着传统,而学校教育表示着现代。经过几昼夜的辗转难寐,朱良春终于逃离传统,奔向了现代。从奔牛车站,乘火车到苏州,来到苏州国医专科学校,走近章太炎身边。
8.& & & & 天外绝响,聆听章太炎训话& & & &
章太炎不仅在苏州办着国学讲习所,而且还身兼苏州国医学校的的校长、中医研究院的院长。他的浙江话尽管许多学生听着费劲,但是学生们对于聆听章校长的训话仍然十分痴迷。朱良春就是这许多粉丝之中的一个,他远远地看着章太炎讲一句话,喝一口茶,吸一口烟,吐一口痰。
9.& & & & 日机轰炸,学校散伙非一家& & & &
侵华日军的轰炸,不仅轰散了中医人辛辛苦苦办起来的学校,而且也轰散了中医学子继续深造学习的梦想。兵荒马乱,人心不宁,下一步该怎么办啊?朱良春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与整个民族一起经历着一场磨难。
10.& & & & 投奔上海,幸遇良师章次公& & & &
1937年的11月,上海长达三个月的淞沪大战尚未平息,朱良春来到了这个战乱中的大城市,成了名医章次公的入室弟子。借宿在赵先生家里,每天早上行走在寒冷的街头,这个冬天给朱良春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
11.& & & & 居食无所,难民还能医难民& & & & 。
日军封锁长江,朱良春先生的父亲无法与他联系,他的经济命脉断了。恩师章次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技术扶贫”让他到难民医院去打工。这个难民医生,不仅获得了经济来源,而且成了救民疾苦的苍生大医。
12.& & & & 开业南通,舍药不仅得民心& & & &
1939年,在反中医人士汪精卫建立伪政权的时候,朱良春先生在南通开业了。他的门楣上,一边贴的是太医家传,一边是国医学院毕业,既连着传统,也通向未来。他学着章次公的样子,也是舍医赠药,再加上良好的疗效,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13.& & & & 治登革热,大展宏图抓良机& & & &
登革热是一个急性病,别人一周见效,他却能三天治好,靠的是“博采众方”和自己善于化裁运用。临床疗效是一个医生最好的宣传品,朱良春的名声随着传染病的消退而日渐远扬。
14.& & & & 办学四年,艰难培养国医人才& & & &
佩服朱良春的不仅是患者、同道,想跟他学习中医的青年也日渐增多。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想到了传道、解惑、授业,南通中医专科国医学校在一座旧庙里成立了。他是最忙的人,看病、安排教师、编讲义、替课、补习、带教,一干就是四年。
15.& & & & 响应号召,中西医合作靠真诚& & & &
新中国诞生了,他与南通人民一起迎来解放,爱国卫生运动他是带头人;1952年组织起来搞联合诊所,他也是带头人。因为他业务好,人格魅力大,自然各项事业都是他带头。
16.& & & & 创办医院,撑起中医一片天& & & &
1954年,联合诊所的病人太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升格为私人联合的中医院。虽然是中医院,西医的同道早就是他的合作伙伴。1956年,私立的中医院变成了公立的中医院,当然都是无偿地捐献出来的。他也理所当然地仍然是院长。
17.& & & & 育三枝花,不单靠一双慧眼& & & &
南通市中医院里有三枝花,是很有特色的土医生转正的。说是三枝花,其实都是散在于民间的土郎中,有两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另一位只懂得一味药。但是,在朱良春的手里,他们都成了专家,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18.& & & & 探章次公,为徒当如朱良春& & & &
朱良春培育的三枝花走进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他自己作为农工党的中央委员也经常进京,因此可以拜见先期进京的卫生部顾问章次公。章先生两次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或许影响了中医政策的制定。但是,章次公在反右之前就被强制学习,却是少有人知。
19.& & & & 不堪回首,见文革世态炎凉& & & &
文革期间的世态炎凉,使朱良春先生深切体会到人情冷暖。即使是被关在火葬场的岁月里,他也没有破灭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获得解放、找回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尊严,完全靠自己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
20.& & & & 点石成金,不仅是绍奇步先& & & &
朱良春先生提携后人、教育学生,不仅满腔热情,而且往往独具慧眼,其中不乏点石成金之作。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成为杏林翘楚,就是朱良春先生的妙手杰作。
21.& & & & 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 & &
1992年75岁的朱良春先生,率子女办成中医临床研究所,传承学术,弘扬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平台。不仅地方领导致贺,著名画家范曾书写丹青,国家领导人卢嘉锡也欣然题词勉励,这是何等的精神感召啊。
22.& & & & 术济东瀛,虹桥机场送谢金& & & &
朱良春先生的妙手,并不仅让上海的施先生晚期胰腺癌绝处逢生,而且让日本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准备的日子里癌细胞大部消失。他高妙的医术,深奥的养生经验震撼了东瀛。在他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东瀛回报的涌泉之水,恰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中日之间的创伤,被他医治而康复成友好。
23.& & & & 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 & & &
江苏南通是朱良春先生的宝地,但是他成为国著名中医专家,不仅是在南通看病救人,而是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传经送宝。他常说“技术不保守,经验不带走”。他讲的都是别人视为“不传之密”的干货,学起来兴趣盎然,用起来随手即灵。
24.& & & & 游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 & &
新加坡的学生更高明,把老师请到家里,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学。朱老也希望了解海外中医发展的状况,把中华大医的真正绝活,在海外展示出来。他治疗尿毒症患者的药方,就像我们先人崇尚“海上方”一样,被新加坡的西医视为珍宝,逐一研究。
25.& & & & 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 & &
研究所的规模已经狭小了,容不下那么多病人,也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朱家军里的铁娘子朱琬华,一定要办一所医院。在朱老90岁的时候,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成立了。卫生部正副部长都写来了贺信,海内同道共襄盛举。
26.& & & & 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 & & &
名师与高徒之间的学术传承,是中医薪火相传的特色。名师与高徒的盛会,在南通首开纪录,然后定位于广东。不同学科的中医专家聚在一起,历史经验与现实创新互相交融贯通,促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
27.& & & & 北濠河泮,笑迎八方优秀人才& & & &
南通的濠河虽然不长,却连着万里奔腾的长江;北濠山庄里的朱老,关注着全国的优秀中医人才。有来访的,有来信的,也有来电话的,朱老几乎是每函必复,有问皆答。这对于一个九十多岁的著名中医专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却做到了。
28.& & & & 一部大书:朱良春现象待解读& & & &
朱良春先生是一个著名中医学家,他身上有着许多谜团。他的成功,拨动了许多患者、读者的心弦,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事业的追求,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健康长寿,他的学术造诣,都值得一一去解读。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编写提要目录1.& & & & 传奇家乡,丹徒儒 ...
引用 2# | 曹东义 发表于
   2006年11月,我接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的电话,他说,名老中医的成长经历,不仅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有启示作用,而且对于世人了解中医也有示范作用,应该加以总结,写成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家”栏目那样吸引人的作品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肖主任我以前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从他循循善诱的话语里,我知道他是很善于说服人的。我一边赞同,一边听他继续说。他说,已经和朱良春先生联系过,希望把他的事迹作为首批入选的专家进行介绍。我不由地说“好啊”,因为我知道朱老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完全值得大书一笔。肖主任见我已经同意他的看法,就进一步说,只是朱老回话说,他很忙,年事已高,讲述一些事情还可以,写出来就有许多不便。身边的子女也很忙,不容易帮得上忙。弟子们远的太远,忙的太忙,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准备参与了。肖主任稍一沉吟,紧接着说,我们觉得,当今中医学家里边,如果写一个系列作品而没有朱老参与,那是很不完善的。我只好说“是啊。”肖主任话锋一转,立即说:“我们王国辰社长说你是朱老的弟子,而且您的《回归中医》书稿刚由我审过二审,觉得您文笔不错,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件大事。”我说,哪里,哪里,您过讲了,我可以参与一部分内容的整理。他说,不是参与,而是主要由您来写。我说,那就需要您经常给予指导才行。就这样,我们定下来一同去南通采访朱老。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某些难以预料,肖主任买好车票之后,他爱人的膝关节患病住院了,需要他照顾。因此,肖主任换成了包艳燕编辑,我们在上海见面之后,一起去南通。当然,包编辑人很热情,帮助我联系上海中医学会的施杞教授,因为当时打算起诉污损中医药的反中医人士,邓老、朱老也支持为中医伸张正义。这些事情,我在《捍卫中医》里,有所记述。当然,《捍卫中医》的书稿,也是包编辑赞同,并力争在她们社出版的。她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中医书籍出版系统里主要的力量,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领导,我们王社长正在组织有关选题,我回去就帮您联系,应该会顺利出版的。”后来果然如她所说,王社长以及社里的各位同仁,都热心捍卫中医,使这一部记载斗争史实的《捍卫中医》在半年之内,就顺利定稿、出版,奉献给了中医界以及关注中医前途的广大读者。
   在南通、在广州、在北京,通过几次当面采访朱老,以及电话联系、电子邮件多次往返,本书初稿于2007年5月完成,当时的体裁是传记,而不是对话体。肖主任看过初稿,提出来修改意见。他说,这是一套系列的丛书,各本书之间应该在体例、篇幅字数等方面,大体上比较接近,还是以对话体为好。因此,请把传记变成对话。我认为他考虑的有道理,就进行修改,也增加了一部分内容。
   完成修改之后,还是有不少缺憾,比如,朱老作为临床大家,书里应该有大量的病例,就可以增加感人的力量。这的确是正确的意见,中央电视台《天佑中华有中医》的节目,第一个就是朱老诊治上海施先生晚期淋巴癌,十几年之后仍然健在的现身说法,曾经引来无数电话热线咨询。他70多年的从医经历,该有多少感人的业绩啊。那真是难以记数的。好在朱老自己写的,子女、子弟、学生整理,经过他审阅的学术著作很多,而且《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不仅几次再版,而且每次都是十几次重印,《中国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医学微言》、《朱良春医集》等大多都有新版,了解朱老的临床经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
   尽管如此,更多的缺憾是对于朱老每一个时期重要学术活动细节的描述太少,本书只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粗线条的轮廓,有关细部的补充都应该是很精彩的故事。这只能留待将来,留给那些了解朱老的人们,一一去品味,去记述了。朱老是一棵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世人皆知的。但是,大树底下难于展露风采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朱良春先生的爱人姚巧凤女士,如果单独地说她的为人,她的作为,很有可能会被人们当作楷模。比如,朱良春先生不仅有七个子女,而且还有母亲、岳母一起生活,其艰难、复杂、众口难调已经很难以想象了,但是,有那么一天,他竟然又领来了一个泰兴县的后生朱步先,提着一袋粮食站在门外,说“从今往后,朱步先同学就吃住在咱们家了。”作为妻子、母亲、一个家庭主妇的姚巧凤,她的反应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吗?然而,她愉快地答应了,就象当年章次公的爱人戴福珍一样,她对于朱良春先生的学生、徒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说起朱老对待学生、弟子,很多“当事人”都感慨系之。我就亲身经历过,而且也和陈达灿、徐凯、包艳燕分别感受过朱老的招待:在酒楼里摆一桌丰盛的南通特色菜肴,叫上几个子女作陪,那浓浓的热情温暖了每一位远来学子。
   朱老的几个子女,很多人都想学习中医,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要争取这样一个机会是很难的。大女儿朱胜华虽然学的是西医,后来却考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成了中西医兼通的专家。二女儿朱建华是南通医学院的中医教授。小女儿朱建平1969年下乡,正好赶上朱老1971年去海安县送医送药的医疗队,她就跟随朱老行医看病,成了朱家军里最早的“跟师传人”。后来,她报考药学院,虽然考试成绩很突出,由于她在公社卫生院工作,是个能吃苦的劳力,医院的领导不愿意放她走,对学校来做招生了解情况的同志说:“她是插队知青,表现不错,但是劳动时间还短,等明年再说吧!”因此,一直等到1974年知识青年回城时,她才调到印染厂医务室工作,1975年被推荐到南通卫校中医班脱产学习三年,随后她又通过了南京中医学院的课程考试,取得大学学历,圆了自己的中医梦。2000年,她调到研究所任副所长,与胞姐朱琬华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研究所工作的发展。
   朱老的大儿子朱晓春,因为一念之差没有成为中医,至今还后悔不已,因此,他让女儿报考南京中医药大学,补上了他没能学习中医的缺憾。小儿子朱幼春的儿子朱彤,立志专攻中药专业,也是受朱老的影响。
   三女儿朱敏华虽然没有学医,但是,由于她已经退休,现如今只有她全方位地围着朱老转,朱老的衣食住行她操心较多。朱老很多学术活动的照片都是她拍摄的,本书里的插图照片也是她一一选出来,复制好,再寄到出版社。
   2007年8月底,我再次去南通,在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里,不仅看到开业一年的医院里,病人不断“挤占”原来的预留房间,各种治疗措施逐渐配套齐全,而且看到一棵古香檀木的巨型雕塑,七只仙鹤围绕山顶一棵松树,各展身姿,一派和谐。朱晓春先生介绍说:“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见到这件雕塑之后,就觉得和我们家的情况很相似,因此,就购买了来,放在这里,成了我们的象征。”
   这次去南通,正好看到了著名作家陈祖芬8月15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长篇报告文学《朱良春:医乃仁术》。作家以她特有的想象力,把南通的名人张謇、范曾,以及弘一法师、海灯法师、章次公、著名作家张贤亮、外星人和中医功夫片都放进文章里,阐述他们与朱老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象她2002年写在《文汇报》上的《中医啊,中医》一文一样,把F4与赛车、足球、球迷与中医专家们在广州师带徒的热闹场面一起描述,也就是要把中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里来看,中医离人们很近,而且中医大家与生活里的名人、明星一样,受到人们广泛的爱戴与崇敬。
   朱良春先生作为中医界的一位优秀代表,不仅救治了大量的患者,造福于无数个家庭,而且在学术上发展了中医学术,在事业上开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业绩,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更是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说朱良春先生是中医学人的榜样,我想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曹东义
   日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编写提要目录1.& & & & 传奇家乡,丹徒儒 ...
引用 2# | 曹东义 发表于
中医师带徒喜见徒带孙 十余年薪火代代相传
&&&&&十余年薪火相传, 1600 多老专家培养了三批高徒 本报讯 记者陈辉、通讯员胡延滨报道:昨日,邓铁涛、朱良春等 20 位中医泰斗级大师,与他们的 200 名高徒齐聚一堂。 10 余年“师带徒”成效显著,喜见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师带徒培养铁杆中医 “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于 6 月 28 、 29 日在江苏南通市举行,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陆志正、焦树德、吉良辰等中医泰斗都携弟子参加。 从 1990 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师带徒”模式,先后组织了 3 批学徒,为 1607 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这些名家带徒,不讲课,先看病。师从名家的中青年医生,第一课就见识了中医的神奇疗效,许多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相信中医,并逐步热爱中医。 邓铁涛说,“师带徒”最大的成绩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铁杆中医”。 徒带孙薪火代代相传 2001 年,广东省中医院大胆突破,鼓励院里中青年业务骨干走出去,向全国顶尖名老中医拜师。肾内科血液中心副主任林启展拜黑龙江的张琪教授为师,几年来经常奔波于广州和黑龙江之间,传统的“师带徒”与院校学习不同,更讲究在跟师临床实践中的心领神悟。 中医的如舌胎、脉相的诊断都非常微妙,只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今年 89 岁的老名医朱良春说,中医 60 岁成材,我们带徒弟,就是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让他几年就能掌握,大大缩短中医人才培养的周期。 从临床中学,从经典中学,许多名师这样要求徒弟。任继学老先生把医学几大经典著作倒背如流,给徒弟们布置作业,要求背经典、写心得,他亲自进行批改。 经过 3 年学习,高徒们增强了中医药防治的信心和本领,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辩证论治的能力。广东省中医院自 2001 年先后推荐 50 名中青年医生,向全国 20 多位名医拜师,这些学有所成的业务骨干也开始带徒弟,“师带徒,徒带孙”。
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我国ZF一贯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整理总结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工作。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中医药行业实施以“名医、名科、名院”为核心的“三名工程”,这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影响的有效措施。名医是“三名工程”的核心和根本,只有有了名医才可能有名科名院,也才可能使中医药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研究,是中医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十多年来,我国对促进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名老中医有了“法定”的弟子
  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截至目前为止,已先后三批对1607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
  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这种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形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教学规律。从培养目标来看,继承工作属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要求基本掌握和达到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水平或技能水平;从教学内容来看,继承教学主要是学习继承指导老师已有的经验和专长,要求继承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教学方式来看,继承工作的教学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一方面,指导老师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和实际操作向继承人传授他们的经验和专长,另一方面,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和不断实践,学习继承老师的经验和专长。
  1.第一、二批继承工作成效显著
  第一、二批共确定1021名(次)老中医药专家为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43名学术继承人。第一批继承工作着眼于抢救年事已高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第二批继承工作调整为在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同时,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第一、二批已按照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出师率为84%左右。从总体上看,成绩是显著的。
  (1)大多数继承人经过3年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临床(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有显著提高,相当一部分继承人已被聘为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当地中医药学术和技术骨干。
  (2)继承人通过撰写跟师笔记、临床病历、学习月记、学术论文和结业论文,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指导老师经验和技术专长,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得到继承和发扬。
  (3)不少继承人在3年学习期间主持或参与了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临床实践对某些专科专病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整理和发展。
  2.第三批继承工作要求高
  日确定马在山等586名同志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蜀云等942名同志为学术继承人。在第三批带教老中医中有不少曾是第一、二批指导老师,在学术继承人中有硕士研究生138人、博士研究生35人、副高级职称312人,还有12位年轻的主任医师。这充分说明该项工作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第三批继承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继承人不仅要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和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从而培养学术继承人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第三批继承学习适当简化了过程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强调在3年继承教学期间,必须抓紧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跟师临床实践、阶段考核和结业考核。跟师临床(实践)是继承教学的主要特色和关键环节,必须确保跟师临床(实践)的时间和带教质量。同时要求适当组织一些相对集中的学习,如按学科门类举办讲习班、研修班,请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介绍学术经验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术继承人不仅学习了指导老师的经验,还能博采各家之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临床和实践能力。
  3.广东省中医院“师带徒”创新法
  广东省中医院从2000年起实施“名医工程”,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鼎力支持。该院在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带教方法,先后有近百名中青年专家拜师38位名中医,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培养之路,培养出了一批包括荣获“全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林琳在内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2004年12月,该院又举行了第四批中青年专家拜师全国名老中医仪式,又有26位中青年专家成为石学敏院士、邓铁涛教授等10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徒弟。&&&&&&&
  二、各地继承工作“花样多”
  我国各省市以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开展了本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的继承工作,四川、陕西等地系统对本地区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了整理研究,举办名老中医讲习班、专题讲座,出版了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系列论著;广东、辽宁、浙江等省组织审定了省级名中医;上海、成都、江西、吉林等地建立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发挥老专家作用,加强中医药学术传承。许多地方利用计算机手段在研究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名老中医专家系统。&&&&&&&  
  三、争当新一代名医
  为了满足大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培养出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深厚、中医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合格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努力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组织实施了旨在培养新一代名医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并由此在行业内兴起了“跟名师、读经典、多临床”的热潮。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纷纷把注意力和工作精力进一步聚焦到如何提高中医药疗效和防病治病能力这一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来,并且在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
  四、首登国家科技攻关“高雅之堂”
  日,国家正式启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该课题为“十五”后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是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反复论证、认真研究后确立的,这也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研究第一次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名医。该课题以百名有独到学术思想、临床疗效突出的名老中医为对象,研究提炼他们创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收集名老中医专家诊治的典型病历,研究其辨证思维特点,分析挖掘其取得疗效的共性规律;探索研究建立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方法。课题由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内容的纵向研究和综合集成的横向研究组成,是全新的研究型继承工作,体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结合、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结合、个体经验的总结和群体规律探索的结合。
  该课题涉及100个子课题、600多名研究人员、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个单位,这是以往攻关课题所没有的。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专家顾问组,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方向和重要技术环节进行把关,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审定;同时,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规范并检查执行情况,加强对有关工作的协调,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等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组织对课题进度的检查,进行课题研究进展的信息、成果的宣传。
  五、中医药名师高徒“论剑”
  由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朱良春等我国著名老中医发起,中华中医药学会、南通市人民ZF联合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南通市中医院承办的“2005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6月2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此次学术盛会汇集了全国三十余位名中医及其数百名弟子,以期“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她说,认真做好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工作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2005年还要完成对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期检查,以确定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相关政策。
  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代表老一辈中医药专家发言。他特别强调指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至今仍然有不少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江苏著名中医曹颖甫先生就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我是读了他的《经方实验录》之后,才开始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的。中医学与我们的国家一样,历经磨难。目前中医学术萎缩的局面仍然存在,但自从几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启动拜师活动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年中医的水平提高很快,这在2003年抗击SARS中就显示出威力。”
  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的优秀代表陈达灿教授表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学疗效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药的学术精髓,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名老中医药专家在毕生的学术探索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有幸拜朱良春先生为师后,在他言传身教下,对‘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使自己的学理和临床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次学术会议采取先由学术继承人介绍其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讲述继承的学术精髓,然后由导师分别予以点评的形式进行。这种“徒讲师评”的组织形式别开生面,既是对弟子学习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对名师精辟之论、金石之言的一次宣扬,将极大地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在会上透露,学会将继续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品牌活动打造成精品工程,并将于今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医大师”颁奖大会,以彰显一代名老中医的国手风采。
&& & & & &&&&本报讯(记者苗蓓)医林隽秀,济济一堂。昨天,邓铁涛、任继学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国医大师齐聚通城,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南通市人民ZF联合主办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就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业传承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研讨。
&&&&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江苏省ZF副秘书长朱步楼到会致辞。
&&&&市委书记罗一民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南通市委、市ZF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讲话中,罗一民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学者,介绍了南通近年来经济社会及中医药发展状况。
&&&&南通的中医药事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发展底蕴。早在明清年间,通城名医陈实功著述《外科正宗》,开创了中医外科正宗学说。建国后,南通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对蛇伤、瘰疬、肺痈的冶疗,被誉为中医界的“三枝花”。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对虫类药的运用在全国独树一帜。近年来,南通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全面深化中医改革,全面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工程,加快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全市现已建成全国示范中医院 2 所、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 市 )2 个、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 市 )1 个、民办中医药研究所 2 个、民办中医医疗机构 147 所,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5 名、江苏省名中医 26 名、享受ZF特殊津贴的中医药专家 10 名。
&&&&罗一民说,南通正处在高起点推进新跨越的关键阶段,促进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是南通加快小康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南通举行,是对南通中医工作的莫大鼓舞和鞭策。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虚心学习,加快推进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在新平台上实现新腾飞。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推动全国中医学术交流,让中医药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等 10 多位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联合发起此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论坛以大会发言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首先由各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讲述对其导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学术精髓的领会,再由专家当场点评,为中医后学传道、授业、解惑。
&&&&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中医药学家,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江苏省人民ZF、各省 ( 市 ) 卫生厅 ( 局 ) 的相关负责人等 200 多人出席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副市长季金虎主持,市领导张小平、李炎出席了昨天的相关活动。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南通市中医院承办。 & & & &
中医师带徒喜见徒带孙 十余年薪火代代相传
&&&&&十余年薪火相传, 1600 多老专家培养了三批高徒 本报讯 记者陈辉、通讯员胡延滨报道:昨日,邓铁涛、朱良春等 20 位中医泰斗级大师,与他们的 200 名高徒齐聚一堂。 10 余年“师带徒”成效显著,喜见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师带徒培养铁杆中医 “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于 6 月 28 、 29 日在江苏南通市举行,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陆志正、焦树德、吉良辰等中医泰斗都携弟子参加。 从 1990 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师带徒”模式,先后组织了 3 批学徒,为 1607 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这些名家带徒,不讲课,先看病。师从名家的中青年医生,第一课就见识了中医的神奇疗效,许多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相信中医,并逐步热爱中医。 邓铁涛说,“师带徒”最大的成绩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铁杆中医”。 徒带孙薪火代代相传 2001 年,广东省中医院大胆突破,鼓励院里中青年业务骨干走出去,向全国顶尖名老中医拜师。肾内科血液中心副主任林启展拜黑龙江的张琪教授为师,几年来经常奔波于广州和黑龙江之间,传统的“师带徒”与院校学习不同,更讲究在跟师临床实践中的心领神悟。 中医的如舌胎、脉相的诊断都非常微妙,只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今年 89 岁的老名医朱良春说,中医 60 岁成材,我们带徒弟,就是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让他几年就能掌握,大大缩短中医人才培养的周期。 从临床中学,从经典中学,许多名师这样要求徒弟。任继学老先生把医学几大经典著作倒背如流,给徒弟们布置作业,要求背经典、写心得,他亲自进行批改。 经过 3 年学习,高徒们增强了中医药防治的信心和本领,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辩证论治的能力。广东省中医院自 2001 年先后推荐 50 名中青年医生,向全国 20 多位名医拜师,这些学有所成的业务骨干也开始带徒弟,“师带徒,徒带孙”。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编写提要目录1.& & & & 传奇家乡,丹徒儒 ...
引用 2# | 曹东义 发表于
朱老为这本书写的自序:
   岁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虚度九秩,从医七旬。人的一生,好似一个抛物线,有起点,有终点,有起伏,有盛衰,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间的瞬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鉴于此,拟为部分老中医学家分别撰写小传,以便留下一点痕迹,供后来者借鉴。愚有幸列于其中,承该社包艳燕编辑及门人曹东义主任医师专程前来访谈,由曹贤契执笔。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顺坦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一直遵循先严昶昇公“积德行善,济世活人”的嘱咐,先师章次公先生的教导:“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从医以来,我虽然是尽力践行,但由于学养谫陋,成就不多,遗憾不少;有些菲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回顾自省,争取在有生之年有所弥补,聊尽吾心。
   东义贤契基本忠于事实,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我九十年的历程,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但对个人有些溢誉之词,受之有愧也。但愿此小传能对青年同道有所参考,则幸甚矣。
   党和ZF对中医药工作,大力扶持与鼓励,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诸多振兴措施,使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未有之发展。今年1月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医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备受鼓舞与鞭策。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竭尽绵薄。因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诚如清代顾亭林所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要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争取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借此机会,谨祝诸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与时俱进,争创辉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 && && && && && && && && && & 九一叟朱良春 谨志 丁亥夏月于南通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朱老为这本书写的自序:      岁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虚度九秩,从医七旬。人的一生,好似一个抛物 ...
引用 5# | 曹东义 发表于
朱老的学术经验,受章次公先生影响很深:
章次公先生治愈林伯渠术后呃逆 诸国本
    1955年秋冬,当时任中央人民ZF秘书长的林伯渠患前列腺肥大症,尿流不畅,行前列腺摘除手术。术后呃逆不止达47天。除用西药、针灸以外,进中药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均无效。当时林老已69岁高龄,久病体衰,加之手术以后频频呃逆,不能进食,也不得休息和睡眠,生命危在旦夕,曾两次下过病危通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亲自组织中医专家组抢救。到林老呃逆延续一个月左右时,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不久的章次公先生临危受命。
  次公先生诊了脉象,查了病情。总理问道:“林老的病怎么样?”次公先生说:“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总理接着问:“根据什么?”次公先生答说:“从四诊分析,神不散,气不竭,脉不乱。”总理又问:“这病怎么治?”次公先生说:“呃逆不止,是由于胃气上逆。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今胃气久虚,升降失常,呃逆频作,水谷不进,后天之本已衰。当务之急是养其胃气,恢复和增强胃的功能。但光靠镇逆不行,需扶其正气,徐徐调之。”于是拟方用别直参炖汁,少量频服。另用糯米熬成稀粥,嘱护士用小勺进于舌面让病人慢慢吞咽。
  当晚,呃逆渐减。总理闻后大喜。第47天,呃逆止。(陆广莘口述,诸国本整理)
  国本附记:
  陆广莘教授是章次公先生的高足之一。陆广莘教授自1957年北医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人民医院工作。1955年秋章次公先生赴京就职,师徒过往甚密。但次公先生为人质朴,从不自炫,更守纪律。上述医案,是次公先生的挚友、陆广莘的另一位老师、当时参加林伯渠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徐衡之先生亲自向陆广莘讲述的。最近,查得佐证如下:
  (一)据朱良春、李树仁、姚守诚、章鸿慈著的《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传略》记载:“他(章次公)调京不久,参加了林伯渠同志的抢救工作。林老呃逆月余不止,病情十分危重,总理责成他为抢救小组组长,组成了抢救小组。经他以大剂野山人参,并亲自煎煮治疗后,呃逆很快被控制,使林老病情平稳下来”。
  (二)据《中华外科杂志》1956年第12号报道:患者“在腰椎麻醉下行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后第36小时开始发生呃逆,呃逆的深度及持续时间逐渐加重,每日呃逆次数曾多至20余次,最长延续时间达90分钟,影响睡眠。在呃逆发作最高峰时,每日睡眠仅三、四小时,并伴有呕吐。在呃逆发作的第10日呕吐物及大便呈黑色,潜血试验阳性。7日后症状不断加重,呕吐物中存在新鲜血液。X线钡餐检查,发现食管贲门部痉挛并有浅层溃疡”。“患者自呃逆发生以后,即由中西名医师与苏联医学专家等多人悉心会诊与治疗”。“特别值得提出的在呃逆延续到第19日,延请中医参加治疗时,中医专家首先决定以‘补中气’为主,兼用清热解毒与解除呃逆的药物”。“后一个疗程(第29日至第47日)由中医单独治疗——服药、气功疗法及针灸。此后呃逆的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每次呃逆的延续时间也逐渐缩短,直至第47日呃逆完全停止”。
  这则病案刊登于《中华外科杂志》时,是在易子申(江西省吉安专区人民医院)写的《用中药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一例报告》一文之后的“编者附志”中提到的。据文中交代,“编者中有几个同志在1955年间曾遇到一例手术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特此附志如下”,可见这位编者必是当年参与林伯渠抢救组医生之一。文中所指患者,未提林伯渠姓名,显然是出于医案惯例并有所“不便”,可惜这位编者已无从查考。陆广莘教授于1957年读过这篇报道,至今印象犹深,并提示我去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查阅。次日果然查到了这篇文章。文中所提患者即林伯渠与所有的回忆完全吻合,次公先生于后期“单独治疗”也隐约可见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48040&
传承大师经验 破解疑难重症——记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常宇
  南通良春中 ...
引用 1# | 曹东义 发表于
大师详解汤头歌,古方今用惠后人
——《汤头歌诀详解(修订版)》读后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电话:82、电子信箱:
   半个世纪之前,国医大师朱良春与比他小16岁的缪正来先生一起合作,编著并出版了《汤头歌诀详解》一书,虽然初印4万册,成为盛极一时的佳话,但是没有再版,原书早已难见踪影。早年的铅字排印本不能再翻新重印了,激光照排的新技术已经改变了图书的时代面貌。
   随着中医学术复兴脚步的加快,很多人为了学习方剂学,而四处打听好的参考书,有不少老中医推荐这本方剂书。网友们求购心切,在网上搜寻这本心仪的读物。没料到这部早已是“旧书”的著作,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收藏品,转卖的价格高得令人咂舌,一般读者不敢问津。有鉴于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决定出版修订版,张伏震编辑与朱老联系,说明希望再版这本工具书。
   朱老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追求创新、“每日必有一得”的精神不减当年,不希望简单重复过去的工作,即使不是“日日新,作新民”,也要与时俱进,把自己半个世纪之中积累的新经验,加以整理,融入其中。以 “止于至善”为奋斗目标的朱老,希望这次再版一定要有新意,要有益于新老读者。
   因此,96岁的朱老,和已经80岁的缪正来先生又坐在了一起,两人促膝相谈,商量如何修订再版的事情。两个白发老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图画:一言一语,浓缩着50年的琢磨推敲;谈吐之间,流淌着半个世纪的友谊。
   中医学术的发展,虽然历经坎坷,但是天道酬勤,岁月的时光,成就了奋斗不息的探索者。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不仅在努力奋进的过程里,培育了南通中医三枝花,还带出来一支“中医朱家军”,其中既有以主任医师为主的第二代,也有以硕士博士为主的第三代传人。他们分头协作,查阅了大量文献,把方剂学当代研究的大量新成果,汇集在《汤头歌诀详解》每首方剂的后边,为这次修订增补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使其具有了时代的新气息,达到了与时俱进的美好境界。
   《汤头歌诀详解》修订版,将汪讱庵、严苍山的《汤头歌诀》正、续集中的方剂,同类相并,删去“便用杂方”一类,将两书合为一部,按照汪、严原著的分章编排次序,共为二十二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补益之剂,第三章发表之剂,第四章攻里之剂,第五章涌吐之剂,第六章和解之剂,第七章表里之剂,第八章消补之剂,第九章理气之剂,第十章理血之剂,第十一章袪风之剂,第十二章祛寒之剂,第十三章袪暑之剂,第十四章利湿之剂,第十五章润燥之剂,第十六章泻火之剂,第十七章除痰之剂,第十八章收涩之剂,第十九章驱虫之剂,第二十章外科之剂,第二十一章妇科之剂,第二十二章儿科之剂。整理时删去“便用杂方”和其他不常用的方剂共8首,新增近代常用的方剂46首,并将痈疡之剂改为外科之剂,经产之剂改为妇科之剂,幼科之剂改为儿科之剂。
   《汤头歌诀详解》修订版,对原书每章中方剂的排列次序,也作了必要的调整。第一章绪论,概括地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第二至二十二章,在叙述上,每章之前冠以“概说”,以阐明每类方剂的立法依据、基本作用、辨证应用以及应用上的注意事项。每首方剂的具体介绍,共分方歌、来源、词解、药物、用法、功效、适应证、禁忌、方义等,并插人了近人的经验和作者的实践体会,使读者了解药与证的关系以及立方遣药的意义,从而使读者触类旁通,灵活掌握,随证选方,依法加减。此外,每章之末附以小结,以归纳其重点内容。
   经过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汤头歌诀详解(修订版)》内容,比起半个世纪之前更加全面、实用,适合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增订后的方名索引,也便于随时检索,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手头工具书。
   方剂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做出诊断,出具治疗措施的具体体现。因此,常翻这本书,可以把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与诊治疾病、辨证用药的思路联系起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疗效,必须有法、有方,借鉴流传千百年的方剂,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本书的出版,既寄托着国医大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千万个后学中医提高学术的内心渴望,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