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八赫鹿晗是哪支球队的球迷赞助商

米其林娱乐城送彩金_杏彩自动投注软件_全球十大博彩网址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申明友情链接 网站公告&&科龙变局_全文阅读_1-米花在线书库
科龙变局_1
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变革背景下,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像是沧海一粟。对于科龙来说,从潘宁时期、王国端时期到徐铁峰时期,几经折腾,终究还是本地人的天下;继之跨入顾雏军时期,才是第一次被外乡人入主。外乡人揭开了科龙的又一页,这一页,便没有再被合拢过,顾雏军留给科龙的,也许最终不仅仅是一次磨难……
在顾氏科龙短短的不到四年时间里,可以说,从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一开始,就埋下了日后被媒体包围、轮番轰炸的病因。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科龙电器的一举一动,受到了股民和媒体的密切关注,回想当时,格林柯尔能够从GE、惠而浦、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蜕变为科龙的第一大股东,个中细节就更让外界好
奇了!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格林柯尔的五个谜(1)
那是在日一大早,许多关注科龙的人们在上班时或在家中,翻开报纸的财经版,赫然发现了这条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的爆炸性新闻。在短短的一夜间,对于科龙的员工和大大小小的股东来说,绝对不亚于一次地震:科龙的第一大股东,由容声集团变成了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知名度远不及科龙的公司。人们为之一愣,这不是典型的蛇吞象吗?
而此前,对于可能收购科龙的企业,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惠而浦、GE、松下等国际著名企业,谈论的还是哪个更有实力,哪个对科龙更有诚意,等等,格林柯尔还从来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在,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是怎么把科龙追到手的呢?消息很快流传开来。
各种猜测、质疑接踵而至:格林柯尔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这么突然就把科龙收购了?2000年科龙因为高层人事的震荡元气大伤,2001年正要走出低谷实现恢复性增长了,科龙大股东——容声集团为什么突然要转让股权?按常理分析,新股东入主后必将对科龙原经营班子进行一番调整,这是否会使科龙再次伤筋动骨,雪上加霜?科龙是不是被贱价抛售了?
许多的谜团,不仅是公众渴望解开的,媒体已经先行一步了。
这一时期,媒体的关注点,还主要是对神秘的新入主公司——格林柯尔的一种好奇。传媒的特性、记者的嗅觉注定了要对这种好奇跟踪下去,将“内幕”挖掘出来,爆料给广大读者。
不久,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的科龙电器新闻通报会上,当代表科龙电器原大股东的顺德市容桂镇镇长刘知行、代表新入主科龙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刘从梦、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徐铁峰三方出现在台上时,数十家媒体的老记们问题频频,招招见血。
南国的气候,到了十月份仍然热浪逼人,在酒店的会议室里,虽然有冷气,让人坐在里面很凉爽、舒适,但会议现场的气氛却是火辣辣的。回顾起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各媒体的问题以及三方答复主要如下:
一、科龙的股份低于净资产转让给格林柯尔,是不是被贱卖了?
这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了。日,科龙电器发布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称:科龙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将其持有的科龙电器万股(占总股本的20.6%)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股权转让完毕后,容声集团持有科龙公司的股份从万股降至13314万股,持股比例降为13.46%,退居第二大股东。
引起一片哗然的就在于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当时,科龙集团的净资产是每股3.93元,而此次股权转让价计算下来,则是每股约2.7347元,转让价低于净资产1元之多。
对这个问题,科龙原大股东代表刘知行的回应是:
关于大股东减持股份的问题,要从国家产权改革大局着眼。科龙要加快发展,必须打破现有体制格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作为顺德政府创办的国内著名家电企业,科龙是政府通过容声集团投资建立起来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国家产权改革的潮流了,所以政府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次减持,只是顺德市自1993年开始的产权改革的延续罢了!
在改制方面,刘知行说得比较多,强调这是历史的必然。科龙经过十几年的长期高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但由于是顺德政府创办的乡镇企业,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这样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在一起,与国际化、市场化的潮流不相适应。自从2001年年初,容桂镇政府将持有的格兰仕12%的股权转让给企业后,顺德市各相关镇的政府又先后将美的、万家乐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出让给企业,只剩下科龙,是镇里最后一家未与政府完全脱钩的企业。美的高管层持股的产权制度改革就颇让科龙人羡慕,而美的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也被外界评价为应归功于产权制度改革。所以,科龙股权转让是大势所趋。格林柯尔的入主,正是为科龙的产权制度改革铺平了道路,也将为科龙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那么,顺德政府作为大股东管理科龙的办法有什么弊端呢?科龙代表徐铁峰回答说,政府管理者不在企业第一线,身为企业管理者却对企业情况不熟悉,决策上有困难;另外,旧有的体制、办事程序太过烦琐,带来了低效率的负面影响。
有记者还是抓住核心问题不放:科龙电器这次法人股转让的价格,算下来比净资产“缩水”超过34%,既然是减持,凭科龙电器这样的优质资产,待价而沽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为什么要这么“贱卖”呢?
刘知行认为记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他认为价格是相对的,并不是衡量此次股权转让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到新的大股东是不是能促进科龙未来的发展、股权转让后科龙对当地的税收、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等等。作为科龙原大股东和所在地的政府,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在内①。
另外,关于科龙电器的股份转让合同,容声集团与格林柯尔虽然是10月29日一晚上在顺德市签订的,但有关谈判却持续了半年多,三方经过长达1年多的接触才定下来,并不匆忙。容桂镇作出转让股权的决定是极为慎重的。科龙的股权转让并没有贱卖。他还透露说,容桂镇目前仍持有的13.46%的科龙股份今后还将继续向有兴趣的企业转让,但什么时候转让、转让给谁?到时候再说。
新股东格林柯尔代表刘从梦对刘知行的说法也表示赞同。有记者还问到,香港H股科龙股价只有1.3元,为何格林柯尔不收购H股?刘从梦的回答是,格林柯尔原本就考虑通过法人股股权买卖控股科龙,并没有将H股考虑在内。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格林柯尔的五个谜(2)
按当时的公开资料,顾氏的资金来源是完全可以解释通的:2001年6月,顾雏军通过减持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的股票套现2.48亿港元。同年,格林柯尔科技以2.3亿元人民币向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购入制冷剂。2001年底,顾雏军还获得了格林柯尔科技分派的股息8000万。由此,2001年顾雏军一共从格林柯尔科技获得了约5.6亿元现金,恰好与科龙公布的5.6亿的收购价相符。
2001年12月,“格林柯尔”提名的董事人选顺利进入董事会,顾雏军当选为董事长,开始执掌“科龙电器”。到2002年3月,科龙爆出新闻:由于科龙电器的原控股股东容声集团欠有上市公司巨额债务,因此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2.04亿股股份转让给柯林柯尔持有,转让价格为每股1.70元人民币,格林柯尔将此笔转让价款由原来的5.6亿元变更为3.48亿元①。而格林柯尔与科龙之间的股权转让却是在日才完成的,这正如郎咸平质疑的顾雏军“反客为主”:在股权转让完成前进入目标公司的做法。
只是,提前进入目标公司的做法由来已久,作为商人,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为自身的利益的行为也属商业本性。就如周其仁后来在回应郎咸平时所说:“对格林柯尔的指控,是说它通常先进入被收购公司,当上董事长,掌控了人家资产转让的定价权,然后压价卖给自己。这就是郎咸平讲的故事。用常识来问一问:这样的好事,我怎么就遇不到?为什么我不能坐到邻居家里,先由我掌控定价权,然后把人家的资产‘买’走?天下真有这么一种资产转让模式而又可以频频得手,格林柯尔的规模不会这么小。它为什么不把海尔、TCL还有天下大公司一块全收了,省得‘郎监管’那样辛苦。”②简单作一归谬,就会发现这一“板斧”实在是名不副实!
顾雏军的问题在于:经过对广东格林柯尔翻老账,发现其名义注册资本的12.6亿元中,有9个多亿是用专利进行的无形资产出资,剩下的3.75亿元虽然经过股权转让变更后,可以支付得起3.48亿元的收购。但收购金额占到注册资本的92.8%,两者相接近,这和《公司法》规定形成了严重冲突。
更重要的是,这次新闻通报会上官方的解答并没有消除人们的质疑。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科龙电器国有资产被严重低估,顾雏军收购资金并没有到位。对于这一问题的追索,直接导致了2001年底格林柯尔市值蒸发10亿港币。而这,还只是
就在2001年科龙再次报亏将不可避免的时候,“屋漏偏逢雨打窗”,证监恰恰也出台了三年报亏就摘牌的新规定。出于爱之切的心理,顺德政府急于通过产权改制去消除产生科龙大企业病的根源,在和顾雏军的谈判中,作出了较大让步,比如通过容声集团将科龙股权转让给格林柯尔等举措,将收购金额下降,使顾雏军得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购了科龙。
二、格林柯尔入主后,科龙的经营方向会不会变?
在新闻通报会上,记者的猜测化为热切的疑问:新的股东进来,总会带来新股东的风格以及企业烙印,格林柯尔的到来,会不会带来经营方向、竞争战略、政策方面的改变呢?
对此,格林柯尔代表刘从梦作出了明确表示:
科龙电器在股权变更后,格林柯尔不会对科龙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做大的调整,将会保持现有基本管理层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保持现有的营销政策和售后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保持现有生产和技术研发体系一如既往地运作。在“三个保持”的基础上,与其他股东一起保持科龙的强大。而公司选择在销售淡季进行股权转让,就是希望股权更迭不会给公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格林柯尔将把制冷剂核心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的优势带进科龙,打造出一个高科技的家电企业。刘从梦还强调,格林柯尔和科龙的结合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格林柯尔作为高科技制冷型企业,生产上游的产品,科龙生产终端产品,两者结合,就可以构建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格林柯尔入主后,生产和技术研发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为日后冰箱的“分立多循环”专利技术、空调“双效王”能效比提高到7.0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而员工队伍稳定方面,坚持在运动中瘦身,通过龙霸行动和黄埔军校计划相结合,将跟不上趟的员工淘汰出科龙的行列。通过大量招收研究生和应届本科生,洗“癌”营销,使科龙的营销队伍的执行力再上一个台阶。
科龙的经营方向不但没有变,而且顾氏认为科龙的战略应该是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营业务——冰箱、空调,对以前的智能家居、GPS卫星定位系统重新进行了评估,注销了以前科龙成立的“北京恒升新创公司”、“北京时空公司”、“北京天地公司”,专心经营好冰箱、空调的生产、销售。
但是,资本的意志一再控制了顾雏军的思想,他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掌控科龙,而是力图以科龙为旗舰,做成世界主流家电制造商。控股美菱,并购吉诺尔、上菱、阿里斯顿等行为,都使顾雏军风头一时无两、科龙人士气大增,也令人为之耳目一新。但为了资金保值,急急进入亚星客车、襄阳轴承,又为了整合汽车链,鲸吞英国公司。顾雏军敏锐的市场嗅觉一再引起行业震惊的同时,也正是他这种狂热的见机会就进入的资本嗅觉,最终将科龙拖入了万丈深渊。从这个角度来说,格林柯尔和科龙的结合实在是一个“最不完美的结合”!
三、2001年之前,科龙就以人事变动频繁著称,这次,科龙会不会再爆发一次人事地震?
相比新股东更迭,人事更迭才是公司职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从2000年4月起,科龙高管层的人事变动就成为业内最抢眼的新闻事件,此次,媒体把科龙员工的疑问带到了发布会上。
细心的记者发现,这次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科龙公司代表徐铁峰的头衔有些微小的变化,在总裁名称上悄然增加了董事长一项。考虑到徐出任新职的时间是今年8月,原董事长王国端也离去不久,许多关注者已经在纷纷猜测格林柯尔入主后对其销售政策、人事变更、经营方向等怎么调整了。
对这一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新闻通报会上,格林柯尔方面趁机对科龙职员(尤其是管理层)大打强心针就不难理解了。格林柯尔方面的代表、格林柯尔副总裁刘从梦不仅在会上宣布了三个“保持”,而且一再强调要记者“听清楚”,这种外交官的口吻引来了在场人士的诸多联想。
不管怎样,格林柯尔必定不希望接手的是一个混乱中的科龙,而是希望科龙平稳发展,这对科龙的经销商和科龙的管理层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安慰了。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格林柯尔的五个谜(3)
自进入科龙后,人事调整方面,可以说是顾雏军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方面。以其火暴而又桀骜的个性,对初始一些老员工的敷衍或没有将他这位董事长放到应有高度的行为,可以拍桌子斥责“你们这些黑头”,并历陈老科龙的种种弊端,虽然对许多人不满意,但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裁减,在这方面,可见其雷厉风行的铁腕后面,还有着对科龙状态洞若观火的洞察力,有着冷静的一面。
他的观点是:既然你在科龙,就要适应顾氏科龙的文化。通过整风运动,对员工洗脑,力图将以前的灰色思想清洗掉,提倡一种“事”文化;通过在运动中瘦身,使跟不上趟的员工离去,从而整肃军纪。在平稳过渡的同时,也极为重视科龙的人力资源结构。大批招收99级大学本科生以及MBA,充实到各营销分公司中,在科龙营销的池子里放入了一群群鲶鱼,这些新鲜的血液,极大地刺激并提高了科龙营销人的执行力。
四、格林柯尔的出价是不是合理?
不管怎样解释,这个问题还是一直萦绕在外界人们的心中。据科龙2001年的中报显示,截至日,科龙每股净资产为4.17元,而格林柯尔仅以2.8元左右的价格就取得了受让权。容桂镇镇长刘知行为打消大家的疑虑,提醒说,价格只是相对的,并不能衡量这次股权转让的全部。如果要确认在这次转让中有一方受损失,也只会是镇政府。而容桂镇政府之所以愿意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出售科龙股权,是经过综合评价来决定的,镇政府的收益应该通过税收和其他收益来体现。
另外有一种解释是,虽然科龙的主营产品科龙空调以及容声冰箱的市场销售并未因管理层地震而下滑,但全行业都在进步,两相对比就会显出落后来。这次的转让价格其实就是市场对科龙现状的新评估。科龙是需要调整状态的时候了,否则市场份额会被其他品牌逐渐蚕食。
五、为什么是格林柯尔入主,而不是其他企业?
据介绍,在格林柯尔出现前后,容桂镇政府就转让科龙电器的股份事宜与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有过广泛的接触,但何以让名不见经传的格林柯尔从中脱颖而出呢?
容桂镇、科龙与格林柯尔接触了1年多,谈判了半年。在容桂镇政府看来,格林柯尔在自有的高科技核心技术和成长速度与发展前景方面具有其他投资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自身是一个在香港上市的跨国公司,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其与科龙的主营业务又都在制冷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刘知行将选择格林柯尔的理由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看中它是香港上市公司,有完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二是因为它从事制冷行业,能与科龙共同构筑完整的制冷产业链;三是因为它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四是可借格林柯尔的进入,给科龙带来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但是,还是有疑问的:格林柯尔是一家拥有专利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但在技术和品牌营销并重的家电行业竞争环境下,没有零售消费品的运作经验的格林柯尔,能带领科龙更快地发展吗?
对此,格林柯尔常务副总裁刘从梦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科龙发展的前景,认为格林柯尔凭借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资金实力、跨国经营的市场网络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与科龙原有的产业优势地位进行纵向整合,使双方受益。
当时,尽管记者以及公众有着许多的疑虑,但一些业内人士对这宗交易还是很看好的。有人认为,空调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经销商淡季打款的行规表明了这一点。有格林柯尔雄厚的资金力量支持,科龙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这正是现有投资人所愿意看到的。
不管外界怎么评论,格林柯尔进入科龙就这样一锤定音了。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科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被科龙人称为的“顾氏新政”就此拉开了序幕。科龙员工及外界人士一次次领略到顾老板的风格,顾氏的一举一动也没少让舆论炒作。
在中国,做任何事情好像都是这样的,在争论中掀开大幕,然后等待着淡出公众关注的视野,避开那些充满怀疑的眼神,再回首时,云淡风轻。但对于格林柯尔来说,事情从一开始就好像不是这样的,在不休的外界争论中掀开入主科龙的大幕,然后又在不休的争论中将自己曝光于公众的眼球下,一次次的曝光,一次次的争论不休,将自身抛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终于无法在经营实业当中韬光养晦,铸就了四年后的败局。
科龙自建厂以来,已经经历过两次危机,均是由于体制引起的。面对着市场竞争能力的日渐消耗,地方政府的意图在于引入顾雏军以亡羊补牢。没料到,顾雏军给科龙电器最终带来的却是致命的打击。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
收购科龙不久,顾老板就遇到了一件最为尴尬的事情。
在受质疑颇多的科龙电器新闻通报会上,虽然格林柯尔一直不遗余力地宣扬:格林柯尔是“世界三大新型无氟制冷剂供应商之一”,格林柯尔是科龙最合适、最有潜力的买家,但那些官方化的答复,对各种疑问的腾挪抵挡,显然还远远不能让媒体认可格林柯尔,认可科龙的新主人——顾雏军。
很快,更深更广的质疑,就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的几个问题了,铺天盖地地扑向格林柯尔。这次无疑更加迅猛,也更为致命。就像顾雏军时代的科龙集团副总裁严友松事后在受广东卫视《财富故事》访谈时说的:“他们认为顾总可能是个资本玩家,把科龙收购了,包装一下,转手卖掉。”
媒体发挥出了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见黄河死不休的精神,在2001年底,国内几大媒体不约而同的、几乎同时发表了针对格林柯尔的重磅文章,层层分析、推论格林柯尔是一个“骗子公司”。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格林柯尔是骗子?
格林柯尔是骗子?一时群情哗然。如果是其他不知名的报纸发表这样“耸人听闻”的言论,也许人们只是当作类似于野史记载或小道消息的流言,笑一笑后,再不放在心上。
但这次,偏偏是国内几家知名媒体同时披露,这就引起各方重视了。其中,最为犀利、也最为著名的当属《财经》,这家曾独家披露过《基金黑幕》和《银广夏骗局》的杂志,于2001年12月发表了《细探格林柯尔》一文,从多个方面,以翔实的材料,质疑顾雏军及其神奇的创业经历、顾氏理论以及格林柯尔的技术神话、高额收入,等等。
南方一家媒体的文章甚至以《格林柯尔是骗子?》为题,对格林柯尔进行了报道。这样,随着《财经》及其他媒体对格林柯尔企业经营行为以及创始人顾雏军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的深入挖掘,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逐渐汇聚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洪流。
《财经》杂志披露出的信息显然是最令人震惊的。关于格林柯尔收购科龙,该杂志称:截至11月15日,格林柯尔的收购资金还没有到位。格林柯尔还在多方筹措,准备以科龙股权为质押,从顺德当地的金融机构贷出数额相当大的款项。另外,格林柯尔方面提出新的付款方式,想用部分格林柯尔股权交换科龙股权,此项建议被拒绝。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的交易,就远非科龙电器新闻通报会上那些冠冕堂皇的说法了,那些关于科龙股票并没有被贱卖、格林柯尔赖以收购科龙的四大优势中,作为跨国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说法,就完全成了一派谎话。而资金,正是收购者赖以走上谈判桌的筹码!根据《财经》的质疑,格林柯尔的套路就似乎成了这样:先将收购协议签下来,紧接着大肆造势,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发布消息,给各方以既成事实的感觉,然后又向被收购方谈条件,以降低收购成本。
另外,对于格林柯尔赖以成名立业的制冷剂的神话,各大媒体纷纷质疑在格林柯尔的宣传材料中透露出的信息。当时,格林柯尔是这样宣传的:由于海外市场对其制冷剂的高度认可,格林柯尔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同时在宣传材料中公布,经ASHRAE(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编号分别为R405、AR411A、R411B和R411C的这四种“环保制冷剂”,曾受到过多国政府的推荐,在海外拥有大批的长期商用用户。
但根据媒体对这一情况的进一步挖掘:“一家大型跨国化工集团的代表说:‘在国际制冷产业界,并没有听说格林柯尔的位置如此靠前。’根据北京市制冷学会提供的资料,美国政府已于日发布公告,将R405A作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而ASHRAE对另外三种制冷剂的态度是:由于其主要成分均为R22(HCFC—22),故不能作为R22的替代物”、“目前国内制冷剂年消耗量为3万吨到4万吨之间,格林柯尔制冷剂所占份额‘很小很小,只有千把吨’。”
这样重大的信息披露,使得格林柯尔的信誉陡然下降到冰点。也引发了证券市场的连锁反应。仅仅在格林柯尔发布公告入主科龙的这一个月后,特别是以《细探格林柯尔》为龙头的诸多质疑文章发表以后,格林柯尔在香港市场的价格一路狂泄,12月6日、7日两天,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股价就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蒸发约10亿港币。同时,格林柯尔以及科龙还接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来电,询问公司近况以及媒体报道是否属实。可以说,顾雏军吞下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在迈出打造白色帝国第一步的开始,就命运多舛,步履维艰。
当时,有香港媒体评述称,“针对媒体的一片质疑的声音,其主席顾雏军的发迹,过去一周成为市场焦点,一篇报道引致格林柯尔股价连续两天急跌。市场上有传顾雏军可能出售手上格林柯尔股权,作为收购广东科龙(0921)的部分融资,格林柯尔方面重申,公司主席顾雏军无意出售手上格林柯尔的股权。受到市场传言影响,格林柯尔股价于上周四及周五连续两天急挫,股价由3.525元大跌至2.55元,累计跌幅高达0.975元,相当于27.66%,而市值合计蒸发9.75亿元。”①格林柯尔和科龙股票狂跌,酿成了顾雏军至今难以释怀的噩梦。
而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的当时,正是“外资并购”概念股在二级市场上最走红的时候,所以,科龙电器也分外受到股民的追捧。没想到,仅仅光彩四射了一个月,科龙电器的所有二级市场股东们就开始心惊肉跳起来。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科龙电器(000921)申请停牌,于日停牌一天,等待公司发出重大事项公告。顾雏军终于站出来,开口说话了。可惜,这刚进入科龙不久的一次亮相却是危机公关,紧急救火。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顾老板急急救火
日,格林柯尔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召集了五十余家京、穗、港媒体记者澄清事实,就媒体针对公司产品质量、经营理念、财务报告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反驳。会上,格林柯尔辩护道:“某些媒体对格林柯尔进行了很不负责的报道,给格林柯尔的财产和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希望“解释报道中的谬误,还格林柯尔和顾本人一个清白”。并认为“这是一场由竞争者发起的、蓄谋已久的诋毁行为”,公司会通过法律手段依法追究某些幕后捏造事实、造谣中伤者的法律责任。
在会上,格林柯尔董事会主席顾雏军自我辩护是“深感受伤”。
步入记者视线的顾雏军,宽幅眼镜,已经有些斑驳颜色的头发,有些憨厚的外表,不说话的时候,抿着嘴略低着头,完全是一幅技术人员的低调形象(),但一发言,就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性格。他把这件事比作自己生涯中的“9•11”事件:“公司市值损失因此达到近10亿港币,股市的狂泄让很多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碰上‘9•11’了。这对我太不公平了。我顾某人不是骗子。”①
对媒体质疑的格林柯尔制冷剂,顾雏军在会上也作了澄清。他说,格林柯尔4种型号的制冷剂都已取得了国际上认同的ASHRAE编号,所有制冷剂均可在欧洲和加拿大销售,其中3种可以在美国销售;该制冷剂最大的优点是能节能15%~25%,并保证不低于10%,否则客户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但迄今公司尚未收到一例索赔要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替换工程,即从客户替换系统所节省的电费中收取一个百分点作为工程服务费,上市公司无论是招股书还是所公布的财务报表,都是经过国际著名的安达信审计的,因而,财务报表是准确的、没有问题的。
针对传言是否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造成影响,顾雏军的话就是在抹万金油了:“我们愿和大股东之间友好合作,并按计划向前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终于慢慢平息下来了。在一边广受质疑一边经营着科龙的时候,顾雏军还不忘自我解嘲一下:“实际上,任何人买下科龙都可能经营失败,但我还没有经营失败,就已经被说成是个骗
尽管格林柯尔通过媒体发表了声明,进行了危机公关,但一如日后的类似行动,事实真相依旧模糊,造成记者的发稿也多是云里雾里一般,这越发引起了读者的好奇。而对于当时的科龙管理层来说,第一次领教了舆论的狂风暴雨,直到2004年,时隔三年后,严友松提起时,还以“心有余悸”来形容。
这次危机公关会议中,尽管格林柯尔通过媒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鉴于没有对最犀利的质疑方——《财经》的疑问做出正面有力的回击,因此,笔者认为,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事实的真相依旧是模糊的。一开始就不能积极和媒体达成有效沟通,待出了问题才四处救火,救火的时候还不能摆出最充分的证据、拿出令人心服的理由,这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格林柯尔、决定了顾雏军日后在与媒体交往中的缺陷,注定了其日后必会酿成败局呢?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三天后,科龙也亮相新闻通报会
就在顾雏军为摘除“骗子嫌疑”而极力辩护的时候,仅仅相隔三天,受“池鱼之灾”的科龙也召集了全国范围内近30家媒体,举行了新闻通报会。这次,科龙出动了几乎全体中、高层干部的“豪华”阵容,可见科龙对这次新闻发布会的重视程度。
会上,同样受到外界猜测、争议的徐铁峰的回答提问最受人关注,其时,他还担任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职务。对格林柯尔是不是骗子这个问题,他回答:“格林柯尔要购买科龙(容声)集团大股东的股份,已经是下定决心的,应当不是外面所说的格林柯尔是个大骗子,在玩空手道。至于购买协议,我们在公告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格林柯尔将以5.6亿元人民币购买科龙电器20.6%的法人股份。按照原来的协议,现在已经到位了1.5亿元,剩下的资金要到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才按原来的协议到位。”①
至于收购所用的资金到位情况,他还特意补充了一句:“钱已经部分到位了,我看他们不是在玩空手道。”②对于外界认为格林柯尔即使不是骗子、真的能拿得出5.6亿元的收购款,对科龙的收购也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当时,按照中国证监会新发布的政策,凡有关国有法人股转让的动作一律暂时冻结)的问题,徐铁峰说,虽然国家近期发布了法人股转让暂停的政策,但为保证法人股顺利转让,有关方面已经采取了将科龙所持公司法人股质押给格林柯尔等一系列措施,来扫除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的障碍,认为等股东大会一开完,格林柯尔就将正式入主科龙。
对这次会议,可以归结两点成功之处。
第一,通过媒体的报道,展现出科龙整体领导班子的饱满的精神风貌,就像此前格林柯尔在其新闻通报会上所说对科龙保持三个不变一样,科龙此举也以公开科龙集团的经营管理状况,稳定了全体经销商。会上,包括副总裁、部长总监在内的科龙中高层干部悉数介绍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无疑在向外界发布了一个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信息:科龙没有任何需要遮遮掩掩的地方,全体领导班子对科龙未来的美好前景是信心百倍的!
第二,这次会议通过媒体记者的提问,也让公众侧面了解到:虽然同为制冷企业,格林柯尔赖以生存的制冷剂能对科龙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能否运用于科龙的主营产品冰箱和空调中,徐铁峰虽然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但已经让人们明白,不见得!格林柯尔制冷剂多是运用于商务大型空调中的,能否用于家用冰箱及家用空调,两者是否匹配,还需要日后论证。而这次会议,让人略微了解了制冷剂应用、匹配的一些消息,纠正了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会全面应用到科龙冰箱和空调上的假想。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还会有怎样的内容会不经意间披露出来?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
科龙2002年的业绩是充满梦幻色彩的。此前,刚经过了连续两年的高额亏损,尤其2001年披露巨亏达15亿元之多,而顾氏入主科龙后,便在2002年实现了净利润1.01亿元。
媒体惊呼,这是“格林柯尔的扭亏神话”!在为数不多的质疑声中,顾雏军俨然成了能给科龙带来光明的民营企业保护神!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扭亏,并换血(1)
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顾雏军不止一次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冰箱降价、空调价格战不是发生在2004年,而是2002年的话,我的3.5亿元肯定掉水底去了。”
顾雏军此话语给人的感觉不是在事后庆幸时机选择对了,而是宛若假如前面有一块大的顽石,他也会把这块顽石崩裂,闯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路来。这就是他的性格!这一性格,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顾氏科龙的性格。2004年10月,在科龙的一次全体营销干部大会上,顾雏军激昂的话语还犹在笔者耳边:“我很感谢市场给了我两年时间!今年我们能有100多亿销售额,而3年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只有大约30亿。30亿元规模的公司和100亿元规模的公司在2004年的根本差距就在于:前者只有死亡,后者可以牵着别人走!”
2002年的及时扭亏,可以说是格林柯尔送给科龙的最好礼物了。连续两年的巨亏,使科龙在2002年已是岌岌可危,如果不能迅速扭转局面,科龙将面临的结果就是暂停上市。这对于顾雏军、对于格林柯尔来讲,显然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当时的科龙总裁刘从梦在接受广东卫视《财富故事》栏目访谈时说的:“(顾雏军)到科龙以后就是机制的转变,使科龙在巨大的亏损下面扭亏为盈,这是最重要的,使这个企业有了持续盈利的能力。”扭亏这场及时雨,对科龙人的信心无疑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事实也证明,这只是格林柯尔先给科龙下的一点“毛毛雨”。
科龙神奇扭亏,给了人们大量的可以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新闻媒体探明扭亏原因的欲望。紧接着,外界便四处充斥着科龙扭亏的报道,科龙为什么会亏损?是由于“充斥家电行业采购、渠道、销售的灰色腐败”所致,当然,这是科龙方面给出的原因。科龙到2002年为什么会梦幻般的翻身?是“严格控制成本,并改善管理水平”所致。
就现在看来,科龙给出的扭亏的原因无疑也是很贴切的。也正因为贴切,符合多数人心里感性的逻辑,所以这次得到了媒体、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当然,亏损是亏损,但究竟亏多少?当科龙报亏15个亿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一片哗然,当格林柯尔宣布扭亏并有一亿多的盈利时,人们又开始欢欣鼓舞。当顾雏军在舆论的风波眼中一次次的被曝光,一次次的被追问,人们的思绪才又落到了地面,于是,一波波的狂热的指责声中,顾雏军被“骂”下了台!
格林柯尔只是一个企业,不可能充当一个神话;同样,顾雏军只是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神。从2001年底入主科龙,到2002年的扭亏,市场给予顾雏军的时间本来就不多,纵然戴着民营企业家灵活的光环,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要想将一个沉疴已久的躯体闪电般地医治妥当,猛火高药,哪里会有那么容易?
在遭受证监会调查、科龙轰然倒地之前,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顾雏军曾回顾起当时扭亏为盈的经过。
他说:“日签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可能亏损1个亿,所以还是有信心做好这个企业的。到11月底,我们跟顺德容桂镇政府官员一起听报告,告诉我们亏损可能超过6个亿。当时我们也吃了一惊,管理层也吃了一惊,政府也吃了一惊,政府认为不卖肯定是不行的,管理层也认为他们没有办法在去年亏损8亿后今年再亏损的情况下做好这个企业。而我们签的协议已经公告。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去开了一个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科龙的成本控制是有大问题的,如果成本控制能做得很严格,盈利是有可能的。我日进入科龙,1月7日正式上班,2月份我还到加拿大度假,从3月份正式开始工作。3月份的时候审计报告出来,也就是说科龙会亏损15亿。开始报告是18亿,后来我们认为亏那么多的话,可能这个公司的债权银行都会对这个企业失去信心。我们跟财务审计部门多次探讨,最后决定购并,做很多的购并可能会收回几个亿。这个亏损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大的。大概有半年到8个月的时间银行对科龙都是只收不贷。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所有的白头发可能都是从2002年1月份到9月份生出来的。那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16亿亏损公布的时候这个公司还在不在!”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从一开始,顾雏军及其管理层就认为:科龙的成本控制是有大问题的!这也和人们普遍认为的科龙的大企业病的病情相符。
当时科龙负责营销的副总裁严友松,也不止一次的对新闻媒体透露——“家电业里面实在太黑了!这是个无底洞,不少企业就是这样被拖垮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容易滋生腐败的商业环境,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家电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大不如从前。以前我们卖一台七八千元的空调,多的时候能赚5000元。现在家电早已步入微利时代,成本控制不好,就要被淘汰出局。”①
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科龙人都有体会。笔者无论是在一线市场和营销中心人员在一起,还是和经销商谈论,或者和科龙集团总部的一些同事闲谈,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表现出了对科龙那个时代的羡慕。
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科龙告诉我:“那时候的科龙,哪里有现在这么多的业务员,差不多一个人就负责了一个地区。出入都是住高级宾馆的,一般的旅馆大家都觉得住进去是掉价,是给科龙这个牌子丢份。每个月的薪水加上其他的一点点外快就能拿到一万多块,还不算自己从这费那费中揩的油!”
一个主推了十几年科龙、容声的经销商在吃饭时,也向我感叹:“科龙的变化太大了。你还是个新人,根本不知道前几年的科龙业务员的牛气。下来跑业务总是开着车,挎个公文包,像个小老板似的。如果自己不开车,也总是打的来来回回的转悠。缺钱了,就和我说这个专柜破了,要不要换一换?周六周日要不要搞搞促销?声势要不要造得大一点?就向上面打个报告,过了一段时间,大笔大笔的银子就批下来了。不过,那时候,做容声也真的是非常赚钱。”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扭亏,并换血(2)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哪有不亏之理?虽然,当时的家电业还是暴利行业,业务员的薪酬也随着水涨船高。但混乱的管理、审批制度的宽松、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等等,无疑为科龙日后的困局种下了祸根。在单台利润率颇高、现金流颇为宽裕的情况下,这股暗流还可以被掩藏在地下,但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加剧、家电薄利时代的来临,这种所谓的大企业病就会从暗河中汹涌而出,缺口一一暴露出来。原管理层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当中,左右周旋,已经失去了回天之力。
科龙的水很深,直到2005年科龙内外交困之时,同城的美的还这么认为。而在当时,入主科龙的顾雏军,从一个新的管理者的角度,对认准了的企业最主要的弊端进行大规模整治,自然势不可免。何况,在他眼里,科龙这样一个优良的资产,主营的冰箱、空调在国内又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销售良好,却亏损那么多,人的因素是巨大的。于是,那些看上去似乎很正常,但工作效率低下、市场敏感度下降、牢骚很多、对上司的命令都喜欢讨价还价、收取回扣的员工,在开会时,都不止一次被顾雏军拍桌子、指着鼻子骂:“你们这些黑头!”
在格林柯尔刚进入科龙时,顾雏军召集科龙营销系统所有中心主任以上干部回总部来开会,当时,有些营销干部对他居然毫不在意,有的在他讲话的时候在台下左右窃窃私语,有的在回答他的问话的时候神情不严肃,有的甚至以为他从来没有做过家电业,对行业不熟,言辞间极尽敷衍之能事。这些现象深深地激怒了老顾,引发了他对科龙管理系统的不放心。所以,有一段时期,顾雏军是事无论巨细,都要亲历亲批。自身纵然受累,但累得明白,忙得放心。
这种状况,如若《三国演义》中北伐中原的诸葛亮,在小说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中,有这样的描述:“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样诸葛亮式的事无巨细,均由自己操办,“其能久乎?”对于顾雏军来说,在抓人权的同时,还集中起财权。鉴于科龙账务的不清晰,他对营销系统实行相对集权的阶段管理,曾一度将财务大权全面回收,凡是10万元以上的费用支出,一律必须经过顾本人的签字!
灵魂深处的不放心,使他迫切的要按自己的意图进行换血、进行调整。于是,紧接着,就有了董事长MBA营销培训班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也造成了众多怀了一颗天真、美好的心灵来科龙讨生活的MBA日后的坎坷发展。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整风运动的功过是非
依顾雏军不服输、不低头而又桀骜的个性,就在他入主科龙后不长的时间里,很快发起了“整风运动”。这次整风,成了后来一些媒体历举的顾雏军“独裁”的罪状之一:
从2002年8月开始,科龙电器内部掀起文化整合运动。据介绍,人人过关的文化整合运动,首先从科龙空调公司开始,此后迅速波及开去。白天自我揭发、互相揭发不说,晚上还得写检讨和自我反省,第二天再拿到会议上评议,通不过的得继续写。
经过一轮文化整合运动后,科龙电器员工的面貌发生了变化。除王康平外,科龙电器副总裁兼冰箱生产业务主管蔡拾贰、科龙空调公司总经理陈少民、科龙空调公司营销本部总监张铸、科龙空调公司生产经营副总经理郑碧林、科龙电器技术副总裁黄小池等众多高管相继离职。而一些在评议大会上痛哭流涕的人员得到了重新任用……①
对于这次是非争议很大的整风运动,许多曾经身处其中的科龙人都有着非常难忘的感受。很明显,这是一次烙上了很深的顾氏风格的整风。身处科龙庞大的利益体系之外的顾雏军,对全科龙存在的种种灰色、裙带利益关系是深恶痛绝的,在还不是完全了解科龙内部利益“山头”的情况下,在对家电行业的员工深感不放心的前提下,采取了这一矫枉过正的做法。这种矫枉过正,不可避免的伤害了一些好员工,导致了一些优秀员工的出走。
但正是这种顾氏革命的雷厉风行,也唤醒了许多老员工的灵魂。当时的科龙队伍,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很重的病态。许多老科龙不关心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关心市场的优胜劣汰,却热衷于相互之间结成一种较为复杂的非正式的帮派团体,互相通气、互相依存。顾雏军的整风运动,就是要将那些已经没有了发展动力的、富足的老员工驱动起来,让科龙上下保持一种虎虎生气,让营销队伍成为一支善于攻城拔寨的虎狼之师;就是要将营销队伍中失去的冲劲和创新精神找回来,将不思进取的风气扭转过来,让那些曾经有过赫赫战功,但现在已经给企业发展拉后腿的“功臣兵”警醒过来!
那次整风运动,就是要让所有的员工明白,科龙从今天开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无论是反对官僚作风、懒散应付等的七个反对,还是提倡勤奋敬业等的七个提倡,都是为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做事的主动性。
“很多员工用工作之便捞取好处,觉得是正确的,现在告诉他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现在在科龙要重申这个问题,所以讲究企业文化需要很多的课程要补,科龙创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相信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拒绝它的。科龙进行两年的文化重构。很多事情小学生都知道,但有些员工就不知道。这个活动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原来的文化有多么的糟糕,因为这样的糟糕文化使科龙亏损,由于这样的糟糕文化和文化背景,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企业的改制也好、改造也好,文化最难!”人力资源部的一位领导在一次公开场合这样讲。
而从顾雏军的性格解读那场整风运动,也可以说,是顾雏军借整风来确立个人威仪的一大举措。虽然带有个人唯我独尊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在科龙处于两年巨亏的巨大压力下,如果不能镇住下面的兵,让大家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那么,旨在拯救科龙的一场战役怎么能打好呢?
在开会或其他场合下,身为科龙的董事局主席,居然有小部分人明里暗里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在那样敏感的时刻,以顾雏军那样倔强而又极度自尊的性格,肯定是难以容忍的!
也就是在整风运动开展的那个时候,科龙上下两万名员工开始流传顾老板的一句名言:“你们每花一块钱,其中就有我的两毛钱。”这种让人听起来有些不爽的话,却也可以看作是顾雏军对科龙员工的提醒,是对不好好干活的人的警诫,是资本意志赤裸化的反映。
就像《再造科龙》这部一直被认为是由顾雏军御用枪手操刀的书籍中,后来被外界广为引用的一句话:“当真正的科龙革命开始以后,身陷变革之局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愿意抑或不愿意,他都只能按照革命者设计的步骤化作局中一枚或轻或重的棋子。如果反对,他的结果只会有一个,就是出局。……而这个局,完全掌握在顾氏手中。”
经过一番整风,科龙的面貌给人的感觉也确实是焕然一新了。每个人的工作面貌不同了,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中,捞取个人好处的情况大大减少,违法的或者违纪的行为也随之减少。过去许多员工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将自身的问题推卸给公司,现在有了问题,都是首先从自身找缺陷。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
2004年,顾雏军被笼罩在是非不断的口水战当中。他在疲于应付之际,连连感叹“流年不利”,对记者诉苦“要买本《易经》好好研究研究”。
顾雏军是自我解嘲还是真的买了《易经》去研究?这并不重要。但顾雏军的这种心情,折射出了国内许多企业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类似事件时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但是,在被郎咸平指责为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的国有“大盗”的时候,是流年不利吗?是买本《易经》研究就能明白的吗?另外,在陷入“郎顾之争”的舆论漩涡当中之时,也不是仔细研究《易经》的时候,毕竟参悟《易经》这样的学问要的是平时的功夫。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在郎咸平演讲后的反应:不能知彼知己
日,香港知名学者郎咸平教授在复旦大学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指责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
8月10日,《东方早报》和《香港商报》对其发言刊出采访摘要,此发言立刻受到内地媒体关注。
8月11日,新浪等网站对郎咸平的演讲及其相关文章进行了转载。
8月13日,郎咸平接到由顾雏军委托的香港齐伯礼律师行的律师函,指控经媒体刊出的郎咸平演讲摘要文章对顾雏军造成了诽谤。
从时间上看,郎咸平发表演讲的第二天,沪、港两地的许多媒体就对其发言刊登了采访摘要,第三天,就引发了国内门户网站的纷纷转载,可见,其选择演讲的时间、地点、将引发的舆论关注,均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当时,德隆系刚刚崩溃,相关人物及账务还在审查中,另一神秘富豪——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被刑事拘留。此前,牟其中案、仰融案、周正毅案、杨斌案……一次次地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信誉、信息披露普遍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而且,刚刚经历过一场关于企业家“原罪”、民众“仇富”心理的宏大的争论,在诸多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炮轰式的演讲,可谓正迎合了广大民众的胃口,最容易激起民众的心理共鸣。
从地点上看,郎咸平作为一名从国外归来的学者,在香港的大学任职,没有选择在本校进行演讲,而是将这一极具轰动效应的演讲放在了全国的商业中心——上海,选择了内地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复旦大学,此举本身就是非常吸引眼球的。
从舆论关注程度看,仅仅一天的时间,不仅得到了演讲所在地——上海媒体的关注,而且也受到遥远的香港媒体极为快捷的关注,这或者是事先就打过招呼,或者郎咸平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亮点,所讲的内容也极其敏感。而紧接着一天后,新浪等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郎咸平的文章,这使事情更显得极不寻常。在网络社会,新闻被放大的倍数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且其受众也多数是标新立异、关注社会现状的青年人。
而对这些因素,顾雏军显然并未考虑周全,对个中因素蕴含着的诸多意味也没有做过设想。在新浪等刊登转载文章的两天后,就不假思索地将内心的愤怒发泄出去。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应该想到所做每一件事的后果,步子一迈出去,便不可能收回。对于顾雏军来讲,在受到对方刺激性的“挑衅”那一刻,触发的愤怒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但愈是愤怒,愈要善于制怒。身为一名著名的企业家,顾雏军却没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摆正,表现出了不理智,使事件呈爆炸性的放大,直至酿成更大的危机。
开始时,顾雏军以及格林柯尔本来还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对策,将危机遏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在没有仔细研究郎咸平发表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动机等因素,不能对其举动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不能从其演讲的内容中嗅到不寻常的气息,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其“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的极富煽动力的描述上,就勃然大怒,向对方叫板。
比如,在这篇广为传载的著名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中,有这样的话语:
一度摇摆的“国退民进”政策一朝开始急风劲吹,这带来两个方向的变化,一个是长期滞后的产权改革可以大规模突破。一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打着新“洋务运动”旗号,中央和地方大规模重复技术引进、组建家电企业所导致的群雄割据历史可以终结。
“民企参与国企重组”一时成为主流的话语,体制变动突然带来饕餮盛宴。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分析了“国退民进”政策带来的两个变化后,郎咸平的语气突变,“体制变动突然带来饕餮盛宴”。它给人这样的印象:体制的变动必然会带来贪婪者的饕餮,而且,是群起而食之的盛宴!这个论断,是他分析了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美菱、亚星以及ST襄轴等四家企业的数据后得出的。这个论断已经超越了顾雏军的格林柯尔这一控制体,转向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在趁着体制变动,联合侵吞着国有资产!
而顾雏军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他来说,本该从文章中嗅出郎咸平的春秋笔法隐藏着更深更大的用意,而他只是被其推向前场的一门大炮而已!依他的智慧,本该看出这些东西来的,但可惜的是,自大和愤怒的火焰烧昏了他的头脑,想用律师函这颗炮弹去轰郎咸平,没想到,郎咸平自身却是站在炮身后面的!顾雏军轰出去的炮弹,点燃的却是广大网民的口诛笔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ba有多少支球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