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4.0时代,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应如何应对

“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日益紧密,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积极推动“工业4.0”。他们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工业4.0”代表智能制造时代的新思维   “工业4.0”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范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它意味着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整个价值创造链的组织和控制迈上新台阶,意味着从创意、订单,到研发、生产、产品交付和服务,再到废物循环利用,在各阶段都能更好地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由德国三大工业协会起草的《“工业4.0”白皮书》提出了关于“工业4.0”中人、技术及组织的17个重要命题,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   从人的角度来看,工作组织设计将以人为本,体现了自组织性和自主性;“工业4.0”将为工人扩大工作范围、增强自身技能、学习更多知识、扩大行动空间创造机会;工作工具可辅助学习,实践社群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份额日益增加;学习工具不仅适用,而且能自动向使用者发挥功用。   从技术角度看,“工业4.0”系统简单易用,安全可靠,并能辅助学习;简单易用、普遍适用的问题解决方案范本使其他人也能参与工业4.0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产品和经营过程网络化、个性化会导致复杂性增加,同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分析所有可能性并找到解决办法的速度会更快;资源利用效率受到持续规划、落实、监督和自动优化;智能产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可寻址、可识别;系统组件可寻址、可识别,支持对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虚拟规划;新的系统组件能够完全替代旧的系统组件,并且功能兼容;各系统组件发挥功用,为其他系统组件服务;新的安全文化要求“工业4.0”系统可信赖、有弹性且社会可接受。   从组织角度来看,新的价值创造网融合产品、生产和服务,使劳动分工更加灵活;合作和竞争会导致产生新的经济和法律组织;系统构架和业务流程符合可适用的法律框架,且新的法律解决方案会促成新的合同模式;在新兴市场将存在调节地域附加值的机会。   德国政府实施重大项目大力支持“工业4.0”   为了使德国成为智能化生产系统领先国家,引领新工业革命,德国政府在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中把“工业4.0”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投入2亿欧元。其研发主题包括:“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德国政府实施该项目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与政治考虑。在嵌入式信息系统领域,德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汽车和机械工程行业。此外,嵌入式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以及智能监控和自主决策对于工业生产与服务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生产和物流还有很大优化潜力,新型商业模式有待开发,交通、卫生以及环境和能源等重要需求领域还需要开发新的应用服务。   2014年德国政府出台的新一轮高技术战略继续把“工业4.0”列为战略重点,并重视信息安全问题。战略还明确,为了企业和雇员利益着想,将会考虑“工业4.0”对劳动力市场和不同雇员群体的影响问题。另一方面,鉴于产品、生产流程和服务日益相互联系,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智能服务,这些服务会改变产品组合,通过建立新的知识平台来优化操作,联邦政府希望在智能服务方面为德国企业提供支持,以确保完全控制整个价值链。   德国行业协会为推进“工业4.0”积极献力献智   为推进未来项目“工业4.0”的落实,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通信技术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德国电气电子工业联合会还共同建立了“工业4.0平台”秘书处,以吸引并协调资源参与本次革命。《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和2014年发表的《“工业4.0”白皮书》就归功于这三大工业协会的努力。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还于2013年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工业4.0”白皮书》指出,“工业4.0”依赖于灵活、高素质、进行智能化操作的工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将决定全球生产,机器设备都有自己的“身份”,可相互沟通并与周围环境交流,能分布式地自我组织。但是,只有整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形成“系统的系统”,把分散的能力智能地组合起来,获得新能力,这样才能持续优化未来工厂。当一切发展与“工业4.0”的参考架构一致,“工业4.0”的目标才能实现。   《“工业4.0”白皮书》提出了实现“工业4.0”亟待研究的五大主题。一是价值创造网的水平整合,包括新的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网的结构、价值创造网的自动化。二是整个生命周期内工程学的一致性。要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考虑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各个层次的接口,要在机械制造、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域就模型达成共识。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使产品、生产流程和生产系统实现融合。三是垂直整合和网络化的生产体系。要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优化过程控制。要研发智能、灵活、可变的智能生产系统,根据综合知识模型自主适应环境,改善研发、生产、维护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源效率。四是新的工作基础设施。要形成以智能辅助系统为媒介的新型协同工作形式,工作设计要使工人的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保证工人健康舒适。五是跨领域技术。应该研发出无线联网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跨领域的全面运用。要构建满足安全要求的安全构架和策略的方法,把相关方法和工具融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要研发出带参考构架和使用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体系构架的工业4.0平台,为实现跨企业的网络化和集成创造条件。   本版稿件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工业4.0时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工业4.0时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职场就业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作为立部之本,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全系统的共同责任。近年来,随着德国工业4.0以及美国工业互联网等理念的提出,我国的两化融合工作是否该参考或照搬国外的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冷静看待德国工业4.0
  仔细分析工业4.0的提出背景,可以将其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方面,德国产业界关于积极应对各方全球化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德国政府(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工业4.0这一国家战略正是迎合了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德国在制造业长期以来的人才积累、技术实力储备、市场占有率等优势保障了工业4.0的提出与实施。因此,德国提出工业4.0是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继续引领全球工业发展方向的迫切需要,也是其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工业4.0是由德国信息通信与新媒体协会(BITKOM)、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和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ZVEI)发起的。作为协会的主要成员,大众、博世、SAP、西门子等企业代表了德国工业4.0的真正推动者,其根本目标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以及近期所期望实现的成果使制造企业受益,保持德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因此,工业4.0的实施离不开德国企业的推动与参与,作为结果,工业4.0的实施必然会使德国企业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收益。
  如果将企业看作是工业4.0的主要发起者和受益方,那么政府则是工业4.0顺利开展的协调者和保障方,二者需要形成合力并进行良性互动。工业4.0的实施需要推动多部门的合作,只有着力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利益的藩篱,积极推动分行业协作,才可以避免同质恶性竞争,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加速形成和技术创新。为此,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措施对工业4.0的实施给予制度保障,并将工业4.0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工业4.0的实施依托一系列的“优先行动领域”。一是以标准化作为实施工业4.0倡议的切入点,要制定统一的基础术语标准,构建标准体系总体架构,制定标准化路线图,建设“工业4.0社区”,通过标准化工作在信息技术领域、制造领域和自动化领域之间形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二是以建模的手段管理复杂的制造系统,通过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工作组,专门处理与建模管理复杂系统有关的问题,同时在建模和系统工程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持续职业指导,并通过适当的示范项目,部署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三是继续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保障工业4.0所需的带宽和实时能力要求,并对网络运营商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四是在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开展研究,保障工业4.0的成功实施,一方面在工业4.0的实施过程中不应对人或环境构成危险,另一方面需要对各类数据和内容加以保护,防止误操作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五是通过跨学科专家工作组继续研究“工业4.0时代的人与工作”这一课题,不断创新工作组织方式,以满足工业4.0对工作过程中组织方式的新要求;六是制定持续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措施,保证工业4.0环境下人员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七是通过法规、技术、政策、认证、立法等方式制定创新的规章制度,规范新的商业模式,明确责任,保护企业数据和员工数据,并通过国际组织,推动通用国际法规的建立,在贸易限制方面实现协调一致,以便应对工业4.0的实施对监管提出的挑战;八是重视资源利用效率,特别关注原材料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四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并逐步改善制造业成为资源消耗大户的这一共性问题。
  新形势下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我国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并存的时代,现在工业4.0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与面对。
  一是积极应对,接受挑战。在工业1.0层面上,我国由于具备劳动力优势,可以说在全球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生产基地。而在工业2.0层面,同样是基于中国相对廉价的研发成本,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也在慢慢展现出来,在某些方面亦体现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中国目前正在同时经历着从工业1.0到工业2.0和从工业2.0到工业3.0的跃迁进程。但当发达国家开始向工业4.0推进的时候,我国的上述进程或将面临挑战。
  面对工业4.0的冲击与挑战,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一拥而上,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特别是要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篇大文章,既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迷失方向。
  二是清醒认识自身不足,迎头赶上。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德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例如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所用的仪器仪表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70%。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95%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创新投入不足,仪器仪表行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与工业发达国家的20%相比有较大差距。
  因此我们需要在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产品及其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定制化和服务化;积极宣传两化深度融合相关理论、方法、标准和案例,营造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围绕中国制造2025、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实施,以实现钢铁、石化、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智能产品和成套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循序渐进,着眼未来。无论德国的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不可能出现超越某一阶段的跃升式发展。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国内产业,以开放和辩证的方式来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与理念,才能够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实现产业链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完成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一历史任务。
  两化深度融合与工业4.0的比较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工信部的首要任务、立部之本,也是全系统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能够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德国工业4.0的实施和我国开展的两化深度融合本质上“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但中德在产业基础和国情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者之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均以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但侧重点不同。工业4.0中所提到的标准化工作以在不同领域之间统一理解、建立共识为出发点,以保护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为目的开展一系列活动。我国所开展的标准化工作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以增强企业管理意识、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打造新型能力为主要内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国企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结合紧密,现有的管理体系足以支撑工业4.0环境下的企业运行;而国内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更重视技术因素而忽略了管理因素,企业在制定制度、流程和职责时,与企业战略结合得不够紧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以管理的手段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第二,德国企业以及德国的产业一直重视标准化工作,各领域的标准化基础扎实,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在工业4.0集成实施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足够的基础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仅需要通过制定术语、参考体系结构等来统一不同领域之间的认识,加深理解。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也纷纷开始重视标准化工作,但由于前期积累不够,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基础薄弱、单项标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以标准加强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在国外企业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制度健全;而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仅有个别企业能够看到标准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力、法规缺失、执行困难等诸多问题。
  二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侧重点不同。不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制造强国,正在向4.0时代迈进,在各工业门类之间的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在装备、工艺、流程和技术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因此,在德国工业4.0的优先领域中,相对“工业化”来讲,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例如:加强信息网络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的研究,部署实施“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最终是为了确保“信息化”和“工业化”协同进步,使“信息化”不成为制约工业4.0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1.0和2.0的阶段,在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制约两化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对外依存度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在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这项工作时,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工业化”方面苦练内功,鼓励并引导企业加大对制造技术、制造装备和制造工艺的研发和投入。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得以融合应用,从而促进工业发展、实现智能制造,则是“信息化”方面需要开展的工作。为此提出了“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专项行动以及“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并希望能够将B2C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制造业。因此,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并重,这与我国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三是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均提出相应的制度措施作为实施计划的保障。在政府管理方面,我国政府以组织、引导、监督和检查为主,重视部省合作、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引导产业实现核心技术、制造工艺、装备研发的核心突破;德国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为主,以此规范新的商业模式,通过认证、立法等方式加强企业数据和员工数据的保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提出了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并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和两化融合知识培训,加强现代产业工人的信息技能培训;德国围绕工业4.0环境下人员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持续性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建立知识库和“最佳实践网络”,开发数字化学习技术以及相应的培训策略、分析方法和管理模式,注重系统和建模的培训。在政策制定方面,在综合考虑各级政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后,我国的政策制定主要以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的方式开展;德国工业4.0不但有政府主导的政策制定,同时也依托于工业4.0平台,通过建立跨学科专家工作组,研究“工业4.0时代的人与工作”这一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创新的政策和方法。
来源:            责任编辑:1、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2、工业4.0时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_百度知道
1、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2、工业4.0时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提问者采纳
没有必要抵制!没看到很多文人学士都是学贯中西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意识形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的位置:&& >>
面对工业4.0,我国工业企业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CIO时代网&e-works
摘要: 我国的工业体系,目前存在着经济下滑、利润微薄、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低等问题,面对工业4.0来袭,我国的工业企业要以工业4.0为标杆...
  工业4.0在我国的工业界,目前是个被极度关注的话题,然而我国毕竟不是德国,人员规模、工业基础、经济模式、乃至政治体制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战略,分析我国工业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4.0道路。我国的工业体系,目前存在着经济下滑、利润微薄、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低等问题,面对工业4.0来袭,我国的工业企业要以工业4.0为标杆,应用、实施、达到工业4.0的标准,显然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那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值得探讨。而工业生产,通常会讲&人、机、料、环、法&五个字,因此笔者也就按照这五个字,来分析我国的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人&,我国是人口大国,实施工业4.0,不可能象德国一样,实现大幅度的机器换人,实现无人工厂,而是需要实现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的融合,提升人的理念、知识、技能,使之符合工业4.0的要求。另一个角度,从国家经济禀赋而言,我国人口红利巨大,完全按照德国的模式运作,显然是用己之短,比人所长。3月份召开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就表示,中国制造2025面临劳动力素养要提升和劳动力需求减少两大挑战。例如笔者曾在某大型国企交流,该企业负责人就谈到工人的工作模式,同样的图纸,同样的工艺要求,出口车螺钉就可以按照要求全部拧到位,角度一致,而国内的车就拧得乱七八糟。
  第二是&机&,工业4.0需要构建智能的工厂,需要实现人与机的链接、机与机的链接、机与物的链接,实现信息物理系统,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种类、型号繁杂,而且设备的保养状态往往不尽如意,而更大的问题是这是设备的生产能力往往没有得到发挥,例如据某MES软件企业负责人介绍,军工企业一般设备利用率可以达到20%-30%&,而海尔模具这样的企业可以达到80%,而企业要达到工业4.0,必须实现这些机床装配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显然我们国家相对于德国企业,我们要补的课更多,成本更高。
  第三是&料&,我们国家的工业原材料,不仅包括狭义的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广义的原材料,例如工业生产的各种标准件、构件、组件等。这些工业原材料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低、或者质量不稳定的情况,而这样的基础上,就造成生产企业必须根据原材料情况进行调整,造成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低。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大量的原材料我国根本没有供应能力,有的依靠进口,而一些高端材料,国外有,但是限制中国进口。结合工业4.0,例如PLC模块、嵌入式系统,核心技术、核心组件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第四是&环&,环指环境,提升到工业领域,可以扩大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我国地理区域大,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矿产资源分布与生产、消费区域差距大。而在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工业结构中,大型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总体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很大,高质量产品,创新能力都需要提升。社会环境中,青年人、大学生嫌弃黑、脏、乱,工业企业中招工困难,高素质人员缺乏,社会对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评价低, 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
  第五是&法&,法可以分三个层次分析,首先是与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工艺方法,这需要结合产品与工艺的关联性,工艺的成熟度来分析,我国的工艺水平,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距离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工艺装备的外观、色彩、布局、加工精度、互换性、配套性不足,先进的微电子工艺、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低、比例低,先进工艺的推广速度慢,企业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然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随着个性化定制、小批量定制的普遍发展,需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而我国在这个方面往往简单粗放,投入不足,例如常说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生产执行存在两层皮现象。第三是法律法规,结合工业生产的我国的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安全保护需要细化、落实执行,对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工业企业扶持,仍需加大、强化、深化。
  虽然我国存在前述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从另一个方面看,毕竟中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同时中国又具有着巨大消费市场,因此例如在互联网领域可以诞生出阿里、百度、腾讯这样的巨型企业,伴随着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我国工业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短板,深刻解读工业4.0,制定我们自己的工业4.0的目标体系,结合国家特色、企业的具体情况,构建工业4.0的执行路线图,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具体到工业企业、集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如下五步。
  第一是构建智能的人、智能的组织,工业革命,采取的竞争战略不再主要是成本优势,更要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最大的核心是人,因此提升人的观念、技能、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后那些有标准的、量大的工作将逐步被机器人、自动化执行单元所代替,而人更多是需要进行创造性工作。而那些变化大、产品复杂、工艺不完善的工作仍需要人完成,而结合具体工作、需要实现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的集成融合,从而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另外智慧的组织更为重要,例如用工机制的转变、员工收益的模式改变,乃至员工的技能考核的转变,从而形成另外灵活、高效、高质量、创新的新型互联网组织,驱动工业企业发展。
  第二是实施车间执行系统(MES),在工业4.0时代,笔者以为MES系统可以上升到与企业经营管理ERP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相同等的地位,可以说成是三足鼎立的地位,究其理由,笔者以为车间是有一定经济的规模的制造主体,类似于德国的中小型企业,未来中国的车间一样可以成为隐形的冠军,而其核心就需要车间具备一定的专业化能力,作为制造执行的单元化主体,利用MES系统提升信息物理融合能力,内部利用工业网络形成强有力的类似于拳头的规模制造能力。另外大量的案例也证明,实施MES系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提升企业的制造执行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
  第三是实施单元自动化、智能化,传统意义上,我们的企业、车间装备繁杂,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特色,分析企业的产品种类、特点,工业生产流程,确立其变革,有顺序地实施淘汰、改造、升级、新购,提升制造单元,核心是制造装备,然后是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生产能力过程中,避免盲目地追求先进,购置生产线因为水土不服,相关配套不足而导致的高效而不可靠的问题。
  第四是构建系统化工业网络,工业网络与一般意义的因特网相比差别很大,对网络的传输速度、可靠性、时效性要求更高,同时安全性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前述的制造单元的改造升级后,再进行工业网络化改造。基于工业网络,在实现原材料、中间制品、产品的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基础上,实现工业数据的传输、存储。而在网络覆盖范围方面,则构建出从单台设备到生产线、车间、企业、集团,乃至社会体系的多层级网络体系。
  第五是建设企业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目前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大多实施了大量的信息系统,而中小型企业往往也在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投入,为了达到工业4.0的目标,企业需要以全面、总体、统筹的观念进行大数据应用,强化企业人员的数据应用、量化管理意识,构建企业生产数据框架,实现生产数据采集,实现数据的集成,进行工业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实现行为导向的大数据可视化,最终促进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问题解决、企业决策、预测和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并实现绿色发展。
  总而言之,工业4.0来临,我国的工业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我们认为机遇大于挑战,相信可以在我国重大工业政策举措支撑下,工业企业正视问题,按路线图逐步实施,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到2025年可以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责编:chenjian)
声明:凡注明CIO时代网()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IO时代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访问该页面的用户
与您同地区的用户
之后可以查看
与您同行业的用户
之后可以查看
本期CIO时代网访谈继续邀请到远洲集...
copyright@2004 CIO时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