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体操比赛评分标准以及对今后学习教训深思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运动训练原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 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是确立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依据。在我国竞技运动发展进程 中,基于教育学理论建立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与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建立的运动训 练原则体系,都对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活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也各有不足。考虑到竞技体 育高挑战性与高风险性等特点,应高度重视运用辩证协同思想指导运动训练活动。依此归纳 梳理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更好地反映着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辩证 协同训练原则理论体系包括: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来自于 优秀选手的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已有力地指导着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取得新的 进展。 中国论文网 /6/view-2936044.htm  关键词:运动训练原则;辩证;协同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3-0001-09      A Dialectic Thought on Sport Coaching Principles   TIAN Mai?jiu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port coaching principles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abided by the peopl e in activity of sport coach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inciples is the correctunderstanding of rules of the changes, improvement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mpet itiveness of athle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althou gh the sport coaching system based on pedagog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Great Lea p Forward period or on the practice of military training has positive impact onthe practice of sport coaching, each has its weakness. With high challenges andrisks, sport coaching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dialectic and coordinated idea. Th e principle system of sport coaching based on this idea can better reflect the r ules of changes, improvement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thletes.This system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incentive and health?oriented training, t h e principle of competition requirement and individual treatment, the principle o f integrated continuity and circular arrangement and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e l oad and timely recovery. Thes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the coaching practice ofelite athlet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They have already been a forcefu l engine of new progres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ing.   Key words: sport coordination      人类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中,不断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据以确立自我行为的 “原则”。原则对于人们的行为给予指导、予以约束,帮助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得更好的结果 。原则是人为确定的。在科学的工作原则指导下,工作就会有进展;而如果确定的工作原则 不科学,甚至做了错误的选择,就难以把工作做好,常常还会造成严重的失误。因此科学地 确定工作的原则极其重要。   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即称为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对于运动 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 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训练活动同样需要科学确定的运动训练原则的指导。   在中国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根据其时其地对运动训练活动规律的认 识,提出过不同的训练原则,并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总结经验,丰富认识,对 运动训练的原则进行调整和完善。21世纪首十年,中国竞技运动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连 续三届奥运会跻身三甲,并在第29届奥运会上居于金牌榜的首位。站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新 的起点,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竞技运动规律,完善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进而促进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与表现的规律      科学的正确的运动训练原则应该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应该是运动训练普遍 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 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本质联系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 转移的客观存在,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 的进程。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 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 法,都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依据运动训练规律确定运动 训练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我们的运动训练活动,就能够更好地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有效的 改造,改进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通过运动竞赛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其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核心要素。为了科学地确立能够反映运动训 练活动客观规律的训练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运动训练活动与比赛活动中,人体运动 竞技能力的变化与表现的规律。通过对竞技运动实践的科学总结,综合竞技运动科学研究的 成果,可以认为,在运动训练活动与参赛活动中,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与表现的规律主 要有以下几点:   1) 人体的运动竞技能力是决定其参赛结果的重要因素;
  2) 人体的竞技能力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能力所组成;   3) 人体的运动竞技能力是不断变化的;   4) 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受着遗传、环境和运动训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5) 运动训练可使人体运动竞技能力产生明显的改变;   6) 外部施加的运动负荷可引起人体生理与心理系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应激反应,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相应地得到提高或者下降;   7) 在适宜的比赛环境中,经过专门的准备,运动员可高度动员其生理与心理系统,充分发 挥和表现出在训练中已经获得的运动竞技能力;   8) 人体心理与生理系统高度动员后,需要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调整与恢复。   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的提出与确定,应能指导运动员进行符合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 高与表现规律的训练活动,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2 运动训练原则的三个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原则是在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感受领悟、提炼概括而提出和确立的。在现代竞 技体育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运动训练原则的认识也在发展变化。在我国竞技体育 发展的不同时期,依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和训练工作要求的不同认识,构建了三个运动训练 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三个理论体系分别构建于不同的理论或实践基础之上,相互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又各自有着鲜明的特性。它们是: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基于跃 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以及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2.1 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我国运动训练界对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认识,最初来自于前苏联的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理 论》教材中关于运动训练问题的章节中的有关论述。其中所述运动训练原则许多是从教学原 则衍生而来的。   1981年由全国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持编写的《体育理论》教材中,列举的运动训 练原则有: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 负荷原则,以及区别对待原则。1983年,由中国运动训练学会组织编写的《运动训练学》专 著中,除上述5项外,又增加了自觉性原则与直观性原则两项常见的教育学原则。1990年我 国高等体育院校第一本全国通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又恢复为80年代的5项运动训练 原则。其后,我国多所高等体育院校陆续将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予开设,编写 教材,组织教学。各院校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时有局部的调整,但主体内容雷同 。   2000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体育院校通用《运动训练学》教材中力求对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 方面提出更为全面的指导,针对运动训练活动中的不同问题,从9个方面概括了运动训练的 基本原则,即: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 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与1990年教材相比,针 对运动训练活动中遇到的多元性的复杂境况,这一体系中增添了竞技需要、动机激励、有效 控制、直观教练与适时恢复共5项原则,从而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了更加完整、更加明确, 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理念。但察其主要内容以及整体结构的特点,仍然基本上沿袭了 教育学运动训练原则的框架。   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了运动训练活动的不同方面,有 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训练原则,注意解析各项原则的理论依据,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但涉 及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原则之间的有机联系。   2.2 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训练工作中提出并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三从一大 ”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简称。   “大运动量训练”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三从”则是从部队练兵学 来的经验。1961年,南京军区将某团二连副连长郭兴福军事技能训练的方法总结为“郭兴福 教学法”,其中包括“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的内容。1964年1月,中央军委 号召全军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了社论。2月3日,体育 报发表文章:《把郭兴福教学法学到手》,6月11日,体育报又发表题为《从难从严从实战 需要出发进行训练》的评论员文章,大力推行“三从”。这一年,足球、田径、篮球等项目 先后召开的训练工作会议中,把大运动量训练与“三从”组合在一起,称为“三从一大训练 原则”。(见张庆文博士论文,《“三从一大”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7)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 准确地阐述了训练与比赛的关系,提出“从实战出发”抓住了根据比赛的需要组织 训练这一核心问题,对正确地把握训练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从严从难”以及“大运动量训练”的要求重点突出,特别强调刻苦训练,这是完 成训练任务、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基础;   3) 用语简洁生动,朗朗上口,便于宣传和应用。   几十年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推行,在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中,树立了苦练严管的作风和 传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但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也不可避免地 有着其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 理论体系有明显缺漏。运动训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指导这样一种复杂社 会行为的工作原则体系,应该全面地涉及到各个主要的方面。而三从一大原则体系中却对许 多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例如运动员行为动机的激励与保持问题、训练过程的组织问题、承 受负荷后的恢复问题等等。   2) 有张无弛的失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与表现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核心问题。运动 员承受训练负荷,肌体疲劳,通过休整恢复,其竞技能力获得提高。这里,负荷与恢复是有 着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的范畴。没有负荷,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无从变化;没有恢复,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不可能提高。“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二者缺一不可。但“三从一大”强调 了“苦”、“难”、“大”,却忽视了“调节”与“恢复”,造成了有张无弛的失衡。   2.3 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与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 系多年来在指导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也各有其不 足。飞速发展的运动训练实践迫切地要求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   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影响 因素之间是紧密联系、彼此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辩证地认识事物,辩证地把握 运动的进程,是人类各种行为的重要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更有着特殊的需 要。   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员健康安全的高风险性与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负荷的高挑战性等 特点提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准确把握好各种相互矛盾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例如,加大运动训练负荷可给予运动员机体更大更强烈的刺激,促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更 为深刻的适应性变化,更快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但加大运动训练负荷的过程中, 稍有不慎,超过了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便会导致运动员机体的劣变,过度训练引发 过度疲劳,甚至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葬送运动员的竞技生涯。   再如,运动员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竞技选手,而任何一个 完整的社会行为又都是分阶段组织实施的,这种分阶段的组织实施即以时间跨度不等的训练 周期的形式存在着。没有周密设计、组织有效的运动训练周期,便不可能保证运动员成功地 进行多年的系统训练。
  可见,辩证地认识和解决训练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有效地组织和推进矛盾双方的协 同效应,对于人们成功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辩证协同训练原则理论体 系是在吸取了基于教育学理论和基于跃进思维与军队练兵实践的两个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的合 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辩证思考,并强调协同效应而建立起来的。2006年,田麦久等首次 提出由10个范畴两两组合的5项运动训练原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运动训练学》,200 6);近年来,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梳理,将对运动训练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 义的8个范畴组合为4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即: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 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构成 了用以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活动的辩证协同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们将从概念释义、科学基础以及贯彻实施的训练学要求三个方面对这4项训练 原则分别作进一步的阐述。      3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3.1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是指,以实现予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 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这项原则将动员 激励运动员积极主动刻苦地训练与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运动员健康这样两个范畴辩 证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指导思想。   导向激励可来自被激励者内部,也可来自于其外部,即动机激励与社会激励。动机是推 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其动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 动机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消极的动机则使意志松懈、不思进取。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是艰 苦的,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参加运动训练,需要建立正确的积极 的动机;坚持运动训练,更需要不断地完善正确的积极的动机;用正确的积极的动机激励运 动员,自觉地投入到艰苦的运动训练活动中去,为实现训练目标而不断努力。社会激励表现 于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对于运动员竞技表现的社会认同和事业荣誉感会使运动员 的高层次人生需求得到满足,运动员由于创造竞技成就而获得的物质奖励则会使运动员享有 相应的生活改善。   在积极的导向激励下,运动员会主动投入训练。他们常常抛弃人们正常生活中的许多快 乐和享受,承受艰苦的训练负荷;不少运动员试图挑战训练负荷的极限,以求得比他人更快 更大的提高,这种尝试会使运动员冒着过度训练的巨大风险,为了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甚 至在患有运动创伤和疾病时,仍要坚持训练和参加比赛,而这常常会导致运动员伤病加剧, 甚至严重影响健康,这就违背了从事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所以,与此同时,要认真贯彻健 康保障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对运动员的机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运动员的健康带来风险。这里,必须明确地把保护运动员的健康放在重要的地位, 认真地贯彻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为运动员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既是对运动员基本健康权 的尊重与保护,也是使得运动员能够坚持多年系统训练,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其训练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健康训练的重要性。中国女子 体操队总教练陆善真在备战和参赛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提出将“保护性训练”列为一条重要 的训练原则;美国NBA球员受伤后停训停赛接受治疗,只有在医生确认恢复后,才允许重新 参加比赛。德国人迪马丁教授等在1993年出版的《训练学手册》一书,也提出了“维护健 康的原则”,认为“所有训练安排均应不给运动员的健康带来危害,并尽可能地为确保运动 员的健康服务”。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是运动训练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辩证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内 在联系及可能发生的矛盾,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主动训练、刻苦训练,同时密切关注、切实保 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才能使训练工作取得成功。   3.2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2.1 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它的参加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 生理负荷。而且,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还会不断地受到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干扰,包 括伤病的产生,竞技水平发展暂时的停滞,对成就的自满,不良人际关系的牵制以及其他各 种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物的问题的出现,都会使运动员感到困惑,降低信心,失去兴趣。因 此,就需要从运动员自身和外部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动机,始终对训练的前景充满 信心,不断地感受到阶段性成就的喜悦,并继续树立新的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地 进行年复一年艰苦单调的训练,并从中获得乐趣与满足,一步步走向竞技生涯的高峰。   我国优秀女子羽毛球选手张宁在1996年世界杯赛、2003年世锦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先后获得女单冠军,在29岁时完成了世界三大赛冠军的大满贯胜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 书写了辉煌的人生。但是怀着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的崇高责任和对北京奥运会的美 好憧憬,她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着科学的刻苦的训练。终于在2008年奥运会上,33岁的张 宁蝉联了奥运会女子单打冠军,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和尊重。   3.2.2 健康保障是运动员的重要人权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之所以热爱体育,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 健康和快乐,带来成就和激情。违背体育运动根本宗旨、损害运动员健康的要求和行为都是 应该反对和防止的。服用违禁药品破坏了竞技公平,并对运动员肝脏、内分泌等器官和系统 造成损害,所以要坚决反对;过度训练、过度疲劳会严重损伤机体功能,所以要科学预防; 为了夺标,运动员严重伤病仍上阵参赛,会明显加重伤情病情,所以应予制止。保护运动员 健康是维护运动员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 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当代竞技体坛众多的案例表明,选拔具有巨大竞技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多 年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竞技选手。在多年持续进行的艰苦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保持 健康的身体至关重要,有了健康的身体,运动员才能坚持严密计划的系统训练,才能承受高 质量的训练负荷,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在各种条件和水平的 比赛中表现出自己具有的竞技能力。而如果运动员患病,或者长期受着运动创伤的困扰,那 么,再好的训练计划也无法实施,再大的竞技潜力也无从发挥,再美好的奋斗目标也无法实 现。   当然,在多年训练过程中,在不断追求突破的道路上,常常难以完全避免运动伤病的发 生。问题在于,当运动伤病出现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有些教练此时还是一味蛮干,脱离 实际地片面强调“苦练”,要求“轻伤不下火线”,导致运动员伤病日益加重,结果使训练 的系统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这样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对 待,抓紧治疗,与医师密切配合,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能够局部保持训练 的,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在确保身体伤病能够尽快治愈的前提下,适当地组织进行不会导 致伤病加重的内容的训练。在这方面,美国NBA球员严格的伤员治疗与参训制度值得参考。   3.3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
  3.3.1 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是有目的的行为,参训目的的定位对于运动员参训的积极性与自觉 性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需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教育,使运动员认识到参加竞技运动训练、获得优秀运动成绩对国家、民族、家庭及 个人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逐步树立起积极自觉的训练态度 。同时,要注意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使运动员把为国家、为集体争光的责任感和荣 誉感与体现个人人生价值、创建高质量的家庭与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强烈的 目标动机,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实现训练目标。   随着运动员竞技经历的演变,运动员的参赛目标也需要及时的调整,才能对运动员起到 更好的激励作用。如我国男子体操选手李小鹏,出生于1981年,1997年16岁时起,到2003年 22岁时止,共14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上,其中包括了在悉尼举行的第27届奥运会 上的男子体操团体和双杠两枚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小鹏因踝伤在双杠比赛中只获 得了铜牌,赛后并长时间治疗恢复。对于李小鹏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有新的目标可以吸引他 了。但是,在中国百年梦圆的北京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强烈地鼓舞着他的同时,李小 鹏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超越另一位体操选手李宁保持的14项次世界冠军的“纪录”。经过 长达3年的治疗和康复,李小鹏终于坚强地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获得了他第15、16 项次的世界冠军:奥运会团体冠军队成员及双杠冠军。   3.3.2 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关注运动员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在训练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 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对于训练活动的组织进行以及训练成果的好坏有着 重要的影响,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健康保障体系,包括日常的医务监 督、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时的医药治疗和发生意外伤病时的应急机制。   运动员发生运动创伤后,须及时诊断。需要停训停赛治疗的,应坚决停训停赛。不要因 为追求一时一事的竞技利益而使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应有的损害。男子110 m跨栏跑雅 典奥运会冠军刘翔左脚跟腱负伤,在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跑道上明智地选择了退赛,经 过398 d的治疗、康复与适应性训练,于日在上海国际田径大奖赛上复出,第一 次比赛就跑出了13.15 s的高水平成绩,是一个正确决断、成功复出的经典范例。   3.3.3 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对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实施目标控制、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调节是顺利贯彻导向激 励与健康保障原则的重要前提。运动员一切训练活动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而设计、而组 织的,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负荷的把握都应服务于这 一目标,而不应盲目地去硬性地完成某一负荷量度的要求,不应强制性地去参加干扰运动员 完成主要训练任务的商业性比赛活动。   要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控,准确把握运动员技术战术掌握的质量与存在的 问题,准确把握运动员体能发展状况与负荷后的机体反应,准确把握运动员心理活动的状态 与变化,准确了解运动员的专项认知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并及时地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 ,对运动训练计划、对训练的实施与要求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调节。以求做到既不断地激励运 动员刻苦训练、又切实关心并保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4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4.1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 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 素的训练原则。   比赛是竞技体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求 成功地参加比赛。显然,比赛的需要是训练安排的重要依据。训练的结果是否符合比赛的需 要,是评价训练效果最重要的标准。一切训练活动都应该从比赛的需要出发,而设计规划和 组织实施。   竞技运动项目是多姿多彩的。有些项目主要比技术,另一些项目则主要比体能;有些项 目主要比力量,另一些项目则主要比耐力;有些项目只是个人与个人比赛,另一些项目则是 两队之间比赛。不同项目竞技的需要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和把握运动项目的竞技需 要,一定要科学认识运动项目的竞技特点,一定要准确了解运动项目的训练要求。   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从事该项目训练的运动员应 该努力去熟悉和掌握这些竞技特点,实施和完成这些训练要求。但是,这些竞技特点和训练 要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竞赛规则发生重大改变,或者该项目的竞技水平明显提高时,其 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局部的甚至是重要的变化;由于运动员个体的诸多差异, 同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和训练要求也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而同一名运 动员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其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和训练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 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时根据运动项目、训练阶段、运动员个体特点等等多个要素的变 化,注意有区别地组织好运动训练活动。   运动项目普适性的竞技需要与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运动员的个体特征是既有矛盾又紧密 联系的两个方面,科学地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是我 们应该遵循的重要训练原则。   4.2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4.2.1 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该 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实现,训练活动也是一样。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 预期的比赛结果。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 该围绕着成功参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人们根据所设定的运动训练目标去选择运动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内容都是服务于特定的 任务和目标的。选择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就会发展不同的运动能力,只有按照专项竞技的 需要去选择训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才能为成功 参赛做好准备。   4.2.2 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构成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 重要程度又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 力结构的特点,进而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 方案,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 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 明的专项化趋向。儿童、少年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 向,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衔接起来,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 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动专项竞技的需要对于训练活动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针对专项竞技的需要组织训练, 会明显地提高训练工作的效果,使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成果在专项比赛中得到 充分的展现;而如果对专项竞技的需要考虑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充分,将会给训练工作带来 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事倍功半,花费巨大的精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项目、不 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 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 材等外界环境等等,都各有不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同一名运动员的训 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 实施提出明显的不同要求。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及变化,都要求教练员及时根据训练对象的 具体情况有区别地组织训练。   4.3 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3.1 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不同竞技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和不同的训练要求。贯彻竞技需要原则首先要明确专 项的竞技需要是什么,也就是说,要明白怎样能够在这个专项的比赛中获胜。   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取决于自己具备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具备的竞技能 力及其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样三个要素。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胜,就 应该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表现出来,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抑制对手 竞技能力的发挥和表现,还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力求得到有利于自己的评定和裁决。因此 ,我们就要研究,自己专项的竞技中需要什么样的竞技能力,比赛中怎样能够发挥得更好, 怎样获得有利的评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怎样去抑制对手的竞技表现。   每个运动项目专项竞技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例如,举重 选手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射击选手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乒乓球选手需要快速的反应与机动灵 活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能力,篮球选手则需要与同伴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因此,只有对所从 事的运动项目的竞技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才能够确定相应的训练要求,选择适宜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的强度和数量的安排都要考虑到专项比赛的特点和需要。马拉松跑、铁人三项 运动员的训练课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负荷量、有足够的负荷时间,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课时应 不短于比赛持续时间的两倍;而跳远、投掷等比赛中一次试跳、试掷用时很短的项目,运动 员的专项训练课时就不必一定要求很长的时间,在训练中应更加关注练习的强度。体操、跳 水、花样滑冰等项目,在专项训练中则特别要注意不断发展和提高动作技术的难度和质量。   4.3.2 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针对性地组织训练运动训练中的区别对待,应该体现在整个训练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之中。面对运动员 不同的个人特点、面对不同训练阶段的时相特点,都需要认真贯彻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   竞技运动的组织与操作,是通过一个个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组合起来的。每一个运动 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只属于他本人的形态、机能、素质、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技术、 战术特征;每个人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短板,各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训练任务, 因此,每个运动员的训练中应安排有不同的内容。同一个教练组内的女子体操选手,有的安 排多练高低杠,有的则安排多练跳马;有的需要着力发展腿部力量,有的则需要多发展腰腹 肌群。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特别注意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的结合。因此,对每一个运动 员都应该实施针对性的训练。   在贯彻区别对待的训练中,要注意与运动员的个性发展相结合。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运动 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项发现天才、张扬个性、打造极品的事业;优秀的竞技选手大 都具备超凡的先天条件,只有充分地发扬其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培养出国际级的顶尖高手。 高水平优秀选手个性化训练的趋势明显加强,同一项目同一水平的优秀运动选手的训练负荷 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如温宇红的研究展示了当代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负荷量多样化和个性化 的特征(表1)。   同一名运动员在其生长发育与训练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即时状态,有着不同的发展 目标和不同的训练要求,应该密切关注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修订训练计划 。      5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5.1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 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表1 当代部分高水平女子游泳运动员典型?周游量和日游量比较   项目运动员主项及成绩日游量周游量 长距离Janet Evans年奥运会400、800 m自由泳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 不超过16 000 m不超过80 000 mBrooke Bennett1996年奥运会800 m自由泳冠军;2000年奥运会400、800 m自由泳冠军 12 000-17 000 m1996年最多100 000 m   1997年最多112 000 m 短距离Inge de Bruijn2000年奥运会50 m、100 m自由泳、100 m蝶泳冠军9 00 0-14 000 m平均70 000 m罗雪娟2004年奥运会100 m蛙泳冠军6 000-8 000 m不超过50 000 m Agnes Kovacs2000年奥运会200 m蛙泳冠军准备期15 000-18 000 m,?赛前 m摘引自温宇红博士论文《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2006。   为了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实现人体的适应性改造,运动员需要多次承受运动负荷,渐进地 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持续的运动训练可使训练效应不断累加,而训练活动的间断则会降低 训练效果。培养一名国际水平的竞技选手,通常需要经过6-10年的系统训练,世界优秀选手 都是在多年系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同样,在一个年度、一个阶段的训练中,也要求 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同时,物质运动普遍存在的周期性特征也清晰地存在于运动训练过程之中。人体运动能 力的周期性提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重大赛事的周期性举办,都提示我们,周期性地 安排好运动训练过程,处理好负荷与恢复、分解与综合、训练与竞赛的有机联系,是设计、 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原则。   系统的持续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分解成若干个组织周期,不同时间跨度的多个周期组合 成系统的持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发挥好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的协同效应,对运动训练活动的 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5.2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5.2.1 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 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条肌肉乃至各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 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 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 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 改造才能实现。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其肌肉组织内高度的毛细血管化,不是 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集体球队几名选手之间配合完成某些特定的战术行动,也必须经过长 时间的多次练习,使运动员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和默契的关系,完成高度协调的战术配 合。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地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5.2.2 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知识能力,还 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 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丧失。例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 速度及耐力等素质的改变,训练一旦停止,运动素质消退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 练手段所取得的训练效应消退得更快。又如运动员在训练中技能得到提高,表明在运动员神 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支配运动器官、骨骼和 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只有经常地反复强化这种暂时联系,才能够保持动作中各个环节的协 调配合。如果中断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精细运动的支配能力便会受到影响,反应迟钝 ,最终使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为了避免技能、体能的消退,克服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必须 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予负荷,使得训练负荷的积极效应得到强化 和累积,使得运动能力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 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知识能力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持续性 ,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5.2.3 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分阶段实现的。机体对一 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 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 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提高、保持和下降三个阶段。   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总是力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安排,使自己从 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 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有着明显的时限性,不可能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机体在高度 的紧张动员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调整阶段,以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恢复,然后 重新动员起来进入新的训练阶段。运动员必须多次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够一步步地走向竞技 运动的高峰。因此,不同时段的训练安排,通常都表现着周期性的特征。表2是围绕重大赛 事组织的训练大周期与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相对应的时期划分。   表2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训练大周期的时期划分   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提高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 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充分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 ,参赛创造好成绩比赛时期下降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反应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 恢复时期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2006。   5.3 贯彻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5.3.1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尽管不同国家的训 练体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着眼于保证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实施。我国目前现行的是三 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 练这样三个层次,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   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训练组织完成各自的任务,使运动员得以保持多年训练的系统性, 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各个层次的训练必须紧密衔接,防止各级训练 各行其是。相应的对策是:   1) 制定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   2) 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   3) 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 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俱乐部制、德国的体育寄宿学校、古巴的青年体校,都对保持少年时 期和成年时期训练的良好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   5.3.2 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而这一 步骤则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如全程性多年训练依次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及竞技保持阶段。一个持续2―6个月的训练大周期,依次分为准备时期、比赛 时期及恢复时期;一次训练课也依次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等。   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表现在训练的各个方面。如发展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应以一般耐力和最大速度为基础;体操运动员学习旋空翻,则必须首先掌握后空翻两周及后 空翻转体360°的技术。一支足球队要想熟练运用发高角球战术,就必须有队员能从角旗旁 向球门前踢出适宜高度、远度、弧度的球,又要有一名或数名队员能在适宜的瞬间冲到门前 适宜的位置,跃起争顶,头球破门。这些环节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组织起成功的发高 角球战术。练习内容的程序性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可逆的,必须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这样 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忽视训练活动的程序性,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要注意两个周期之间的衔接工作,协调各个周期之间的关系。在结束每一周期和实施下 一周期的训练工作之前,进行科学测评,针对前一周期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所 产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作为制订和实施下一周期训练计划的依据 ,以便使各周期的训练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   5.3.3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 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因为重要比赛日程 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一般在上一年度即已确定。 在竞技体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奥运会冠军的荣誉远比世界纪录保持者要高,因为创造世界纪 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大多数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而4年一度的奥运会,则要求运动员必须在特定的日期和地点表现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在 与世界各国优秀选手的同场竞技中取胜,显然这一要求的难度大大高于前者。这就要求教练 员不仅能使运动员具有所需要的竞技能力,而且能使之在预定的时间里把这种能力最充分地 发挥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优秀教练员的高超教练艺术更突出地表现在这一点上。   尽管人体本身受着生物节律的影响,但它并非绝对不变,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安排使 其在特定的时间里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教练 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握地调节这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      6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6.1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 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 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 则。   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 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 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会产生良性的适应;但如若负荷过小,则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 应;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在运动员疲劳达到相应程度时,应依照训练的 统一计划,适时安排必要的恢复性训练,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充分的 恢复和提高。
  适宜的运动训练负荷使得运动员机体发生相应程度的疲劳,适时地消除机体在训练负荷 影响下产生的疲劳并促进机体的良性补偿使得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负荷与调整、消 耗与补充、疲劳与恢复是训练过程中无时不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确认识适宜负荷与适时 恢复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训练原则。   6.2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6.2.1 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在负荷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 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 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自19世纪末期现代奥林匹克 运动兴起以来,运动员的负荷量已大大地增加了。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芬兰中长跑运动员 努尔米,一年只训练6个月,每周训练3~4次;30~40年代,瑞典的海格将一年训练的时间 增加到9个月,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努尔米;一个世纪以来,耐力性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年 训练负荷量的适度增加,对竞技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第26届奥运会5 000 m跑冠军王军霞为代表的中国女子长跑选手,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 的训练负荷,年跑量超过8 000 km(表3)。王军霞和她的同伴在年之间,创造了多 项世界纪录,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   6.2.2 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运动员肌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 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则会出现劣变反应。   在训练实践中,对机体的负荷通常都是连续施予的,几次负荷之间不同的间隔与联系, 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施予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 提高;而如果前次负荷后运动员的机体还没有得到恢复便再次施予负荷,则会导致机能水平 的下降(图1)。   图1 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依雅可夫列夫,1957)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过度负荷的直接结果,首先是 机体出现不适应的症候。据张问礼“生物应激与运动训练”一文(载《北京体育科技》1984 年第二期)报道,这种不适应的症候包括:慢性体重下降,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 慢性肠功能紊乱,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鼻塞和发冷,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周身性 肌肉紧张,疲惫不堪、失眠不安等等。   上述不适应症候出现后,如果仍不采取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那么就会 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对运动员机体带来很大的破坏,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 况和体能的明显下降,使运动创伤增加,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些运动员甚至因此过早 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寿命。   运动员高负荷训练后、重大比赛后或者遇到某些特殊的经历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 疲劳。心理疲劳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会明显超过生理疲劳 ,给运动员保持系统持续的训练和比赛带来巨大的阻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6.3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6.3.1 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运动训练负荷包括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以及二者之间的组合。适宜训练负荷应该能够完成 下列任务:在运动员机体能够承受的前提下,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 预定的训练任务,能够促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负荷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 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负荷的适宜度主要通过施加负荷产生的后果来予评价,包括:机体疲劳的程度及恢复与 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技战术训练的效果、是否引发运动性伤病、以及是否引发心理疾病和 心理障碍等方面。   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可以比较客观地诊断运动员机体的生理疲劳程度。如血色素、尿蛋 白、血睾酮等都是常用的监测指标;建立义务监督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地发现运动性伤病;总结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学习、掌握、熟练以及运用技战 术时对训练负荷的要求,籍以把握好技战术训练时的运动训练负荷。如体操运动员精力充沛 时,学练新技术易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负荷次数不宜过多;篮球运动员为提高在比赛快要结 束时的罚球命中率,就需要安排在较大负荷训练后,机体疲劳时进行罚球练习。   表3 评定优秀运动员机体疲劳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举例   机能系统生化指标正常参考范围简易评定方法心血管系统血压BP收缩压90~140 mmHg   舒张压60~90 mmHg安静时血压升高20%左右持续两天以上,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 免疫系统血清谷氨酰胺560~640 mol/L下降50%以上为过度训练或免疫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血清睾酮T      血清皮质醇C男9.5~35.0nmol/L   女0.35~3.50 nmol/L   8时165~720 nmol/L   16时55~250 nmol/L   24时55~140 nmol/L大负荷训练后血清睾酮下降, 血清皮质醇上升,为机能状 态差或过度疲劳神经系统闪光融合频率32~38 Hz训练后测试值与训练前正常值之差:1.0~3 .9 Hz为轻度疲劳;4.0~7.9 Hz为中度疲劳;8.0 Hz以上为重度疲劳骨骼肌系统CK男10~300 U/L   女10~200 U/L大负荷训练2~3 d后,血清CK仍高于300 U/L时,表明负荷较大,身体尚 未恢复物质能量代谢血尿素   血氨4~7 mmol/L   20~110 mol/L运动后血尿素增殖大表示机能下降?运动性高血氨是机体疲劳的重要标 志摘引自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2.   6.3.2 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多年以来,人们已 经清楚认识到,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 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于是许多教练员和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这一负荷 量度的极限。著名的日本排球教练员大松博文在充分挖掘运动员机体潜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 尝试,他的女排选手常常每天训练六、七个小时,练出了顽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攻防技巧,使 日本女排多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中国长跑教练员马俊仁,为他训练的女选手设计了“ 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负荷计划,也造就了田径史上辉煌的一页。   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既随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又受着 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 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地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当前,人们对负荷极 限的认识还不具备完全把握的时候,通常应注意留有余地,以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6.3.3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6.3.3.1 训练学恢复手段主要包括变换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与方式,在训 练课中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于节奏性的练习等训练手段,也包括在恢复过程中以轻 微的肌肉活动,帮助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更快消除,还可以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安 排好每天的训练时间,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定型,节省神经能量,也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6.3.3.2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主要包括理疗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气浴、旋涡浴、氮水浴、苏打碳酸浴、盐浴、珍珠 浴、含氧浴、腐植酸浴等,其他手段还有按摩、电兴奋、电睡眠、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 等。
  6.3.3.3 营养学恢复手段由于运动时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大,运动后的能量补充除了考虑补充物的数量,还应注意 各种营养素的适宜搭配。例如运动后吃不同的糖,对身体不同部位糖贮存的恢复就有不同的 影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是运动员营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运动能力的 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 取,所以要注意食品的种类和配比。   6.3.3.4 心理学恢复手段一般可利用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转换训练、气功调节、生物反馈等手段促进恢复;针对每 个运动员特殊的心理问题,要对症下药,进行专门的心理调节或心理辅导。      7 结 语      1) 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与表现的规律,是确立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依据。   2) 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与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 体系都对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活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也各有不足。   3) 基于辩证协同思想归纳梳理的新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更好地反映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 的变化与表现的规律。这一理论体系来自于优秀选手的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 已有力地指导着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取得新的进展。   4) 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包括: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 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D Harre,Trainingslehre[M],Leipzig Sportverlage,1965.   [2] 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育出版社,1981.   [3]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1983.   [4] 田麦久.负荷原则与训练过程[C].青海省体委,1985.   [5] 〔苏〕普拉托诺夫.高水平竞技训练[M].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1986.   [6]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 D Martin, Handbuch Trainingslehre[M].Auflage,Sehondorf Hoffmann-Verlage ,1993,2.   [8] Tudor O Bomba, Periodization-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M].USA,Leisure press,1996.   [9]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 Schnabel/Harre/Krug/Borde(HRSG),Trainingswissenschaft[M].Sportverlaga, Berlin,2003.   [1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 张庆文.“三从一大”理论与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7.   [13] 杨桦,李宗浩,池建,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操比赛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