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才一乳房再造术适合哪些人书香门第孩子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的

北京市阳台山润禾书院读经班
开始招生了!!!
读经启智慧,读经养正见;
& 读经知做人,读经孝父母,
读经练心性。读经造全才
润禾书院位于风景秀美的阳台山。是一所致力于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再造“书香门第”的贵族私塾,提倡中西经典全智教育。运用“至简、自然”而成效深远的经典诵读教育法,开启学生的智慧潜能,培育深厚的德行与文化素养,让孩子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并富有智慧与创造力。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正知正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品德,以及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的情怀,&严格实施读经教育四原则: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快乐读经
招生范围:4岁至13岁全托儿童;13岁以上青少年进修生&
招生对象:
1、&学龄前儿童
&&&&与其让孩子在幼儿园玩游戏直到上学,记忆了一些无序排列的文字,不如抓紧时间在孩子13岁前,记忆力最强的时候,用最好的经典,争分夺秒的和垃圾信息、普通信息争夺他们的大脑信息存储空间---这个天生的记忆宝库。
小孩子的大脑是一个空杯子,你往里面放什么,他就会吸收什么。是随意堆积一些杂物?还是一些最优秀的经典?家长们是要慎重、认真考虑的。
2、家长渴望改变孩子人生的儿童:
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平庸一世,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一些经典,多增加一些传统文化修养的。
也有某些在校被老师或家长定义为“问题学生、坏孩子”中小学生,所谓“坏孩子”,都是大人的概念,孩子本身并无善恶,只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时机以及教育内容掌握的不好,再加上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才导致产生所谓“坏孩子”。改变孩子现有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他(她)最好的经典教育,行为规范,并给他足够的,良性、正常的关爱,以期改变孩子的品行修为,进而对他未来人生有好的影响,并辅助其做好人生规划、文化担当的心理准备。
3、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的孩子。
有些家长只顾挣钱,却忽略了对孩子关心教育,得到了金钱物质,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到头来悔之晚矣。把孩子交给专业老师培养是两全其美的举措。
学习方式:采用累积式教育法,使孩子轻松熟读、背诵中国及世界各国经典文章。日常生活以力行为主。规范礼仪、行为,培养孩子动手做事能力。
学习内容:读经课:儒家经典:《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孝经&、&黄帝内经&、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佛家经典:《心经》,《金刚经》,《父母恩重难报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
&&&&&&&&&&武术课:每日练功,从最基本的抻筋拔骨练起,压腿,踢腿,下腰,开胯。站桩、打好基础后,视孩子年龄层次不同、身体健康状况和接受程度,教授八段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以及四十二剑,和太极枪。
瑜伽课,以哈他瑜伽为主,教授简单易学的体式,调整呼吸,控制平衡。静坐冥想,开发潜能。
艺能课:视孩子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逐步开设琴、棋、书、画、舞蹈等培训课程。
英语课:日常英语导读一千句、莎翁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全文、美国独立宣言、其他各国著名经典外文文章节选;
自然科学、数理课:在孩子13岁之前,着意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及数理学科的兴趣,已购置了图画精美的各类相关少儿读物,以供孩子们自由选读。待孩子13岁之后,心智日渐成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显现,开始正规学习数理化科目,因材施教,以期培养专业人才。
学习时间:每周一到周五(全托班)
周六,周天(周末班)
教育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先秦儒家教育理念,并行不悖的培养孩子仁爱人格与坚强性格!以学子为自己的子女,严格而不失柔爱。关注孩子身心培育,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不泯灭孩子活泼好玩的天性,决不允许在本学堂出现只会读死书的读书机器、书呆子!学以致用,不和现代生活脱节,随时准备和体制学校接轨!
安全健康:半封闭式教学环境,室内装修简单、朴素,不尚浮华。
学生宿舍通风良好,洗浴设施安全。孩子外出,一定有老师亲随,时刻不离视线范围。
饮食结构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荤素菜皆有、汤面饭俱全。
关闭妄想驰逐,开启智慧之门――
在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时代,读经作为一种净化身心、有别于知识学习的教育模式,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经过读经学堂培训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已经显现出聪明智慧,知书达理,博闻强识,卓尔不群的特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远离种种诱惑、喧嚣,远离电脑、电视、游戏……起居有时,与经典为伴,以智慧之光温润心灵。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财与克己之能力。
这是一个磨练坚强意志的地方;这是一个提升学习能力的课堂!
&&“心智成长”给孩子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迈向成功!
孩子的未来,不取决于孩子,只取决于家长!
孩子的命运,不掌握在孩子的手里,而是掌握在
家长的手中!
赶快带您的孩子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
现面向全国招生
联系人:张副校长
博客地址:
书院地址: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阳台山风景区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张校长: (主管周末培训夏令营以及体育教学)
王校长:(主管教务教学、家长联系以及高档精品班)
版权所有 北京润禾兴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您现在的位置:&&&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亲近并不容易。但如果通过一个人物来了解它,那就更为亲切,感悟也更加深刻。曾国藩可以作为这样一个人物,通过他为人做事来谈一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
&&& 一是修身自律。青年曾国藩,有过一段刻苦的修身过程。他针对自己身上的不足,主修了“诚、敬、静、谨、恒”五门功课,以慎独的高标准、以血战的气概与截断后路的勇气,逐步克服了很多缺点。
&&& 二是百折不挫。面对挫折,曾国藩始终坚持“劲气常抱于胸而百折不挫”的精神和态度。军事上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政治上则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 三是功成身退。曾国藩一生将儒、法、道三家兼收并蓄,在学理修持上实现了一生三变:早期修身立志,指导他的是儒家学说;中年组建湘军,启用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晚年他逐渐领悟到“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遵循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大道。
&&&& 四是与时俱进。曾国藩审时度势,领导了洋务运动,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划下了重要一笔。&&&&
&&& 五是求阙惜福。曾国藩的心底一直坚持着求阙惜福的理念。他常常将这种理念传达给他的子弟,要他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虽然家中有权有钱,但要保持寒士家风。
&&& 对于曾国藩,后人有很多评议。褒之者因他立德立功立言,而称他为一代完人、千古楷模;慕之者认为他以一农家子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而得善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人智者;贬之者则基于他镇压太平天国而骂他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若跳出政治事功的圈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位晚清人物,曾国藩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或者说是严谨的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者,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地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者。这里,从八个方面来展开这一论题:&&&& 一、系统的正规的长期教育,使曾氏的精神世界从一开始便皈依于中国传统文化。曾国藩的祖父是一个善于治事治家的能干农人。在他的手里,曾家开始进入小康之境,他的三个儿子都能受到教育。长子曾麟书一辈子充当塾师,并拥有秀才功名。曾家是当地受人尊敬羡慕的耕读之家。因此,曾国藩的家虽然在偏僻的乡村,但却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曾国藩五岁发蒙,先后就读于其父授课的利见斋、锡麒斋及衡阳唐氏家塾、湘乡涟滨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他十四岁开始应童子试,到二十三岁时,经过八次考试才中秀才。二十四岁考中举人,接下来经过三次会试,在二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点翰林。长达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多达十二次的科举考试,在修得功名正果的同时,也将曾氏的精神世界别无选择地牢牢皈依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化。&&& 现今保存下来的名曰《小池》五律,是曾氏十四岁时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一个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说熏陶下,积极进取,对人生抱有很大期望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流传于世的他的会试文章《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邱》,对齐桓公纠列诸侯会盟葵邱,重申尊王室而讨伐背离之举予以高度赞扬。虽是闱场试文,然而这种对大一统中央王权的维护,也确乎是《春秋》所教化的结果。应该说,这种精神上的皈依,对于曾氏来说,是近于原始的本能的属于生命需要的信仰与追求&&& 二、十年翰苑生涯,在博览群籍的同时,曾氏以圣贤为榜样,修身慎独,完成生命境界的第一次升华.从五岁到二十八岁这二十三年间,曾氏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猎取功名,以便获得一官半职。记诵儒家经典,揣摸如何代圣人立言,无疑是他这段时期读书的重心。值得曾氏庆幸的是,他因此进入京师翰林院,而且在这里整整呆了十个年头。翰林院乃蓄才养望之地,没有多少实事,读书写文章是其本职。读书一旦与“敲门砖”脱钩之后,它的功效便大不相同了。曾氏既可借此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等各类书籍,又可以细细咀嚼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曾氏在后者的表现,促成他早年精神境界的一次重大升华。&&& 道光二十一年,也就是曾国藩进京之后的第二年,三十一岁的他,加入当时京师一个以研究践行理学为主旨的松散团体。这个团体的人员多为官员,其中又以翰林院、詹事府等文化官员居多,其骨干人员有倭仁、吴廷栋、何桂珍、窦Α⑸圮渤健⒊略促鸬龋堑氖琢煳萍L萍呛先耍鞘币蚜乃炅耍倬犹K虑洹L萍懦评硌Т笫Γ蔷┦κ咳说木窳煨洹>菰系拦舛荒昶咴率娜盏娜占羌窃兀碧煸习莘昧颂萍蛱魄虢塘礁龃笪侍猓桓鍪羌焐碇桓鍪嵌潦橹āK郊焐碇褪羌斓阕陨淼慕粢胧种Γ簿褪撬敌奚恚宰约旱赖缕沸苑矫娴男蕹指么幽男┲匾θ胧帧6源艘晃侍猓萍嫠咴希浴吨熳尤椤肺谑Α6哉獠渴椋挥Φ敝皇卿蓝眩硖辶π小P奚淼贝恿礁龇矫嫦率郑阂晃冢晃狻D谝爸饕晃奘省保捶钚幸桓鲎谥迹奈夼枣稹M庖罢胙纤唷保囱孕卸私髯亍6杂诙潦橹ǎ萍抵窝е挥腥雒爬啵匆謇怼⒖己恕⑽恼隆>弥В粗卫砉业难试蚬橛谝謇硪幻胖小V握饷叛剩卦诙潦贰L朴侄栽担百寥剩眉侨占堑姆绞郊喽阶约海浼喽街丶谟诓蛔云邸T纤担萍夥埃运小罢讶蝗舴⒚伞钡淖饔谩4幽且院螅弦灾祆涞氖槲伪荆醋胖熳拥慕痰迹サ羯砩系拿∪钡悖米约罕涑梢桓稣感碌娜恕T献胖卦谖甯龇矫娑宰陨碛枰孕拚U馕甯龇矫嫖撼稀⒕础⒔鳌⒕病⒑恪3霞闯鲜怠⒊闲拧⒊峡遥黄廴耍蛔云邸>醇匆跃次分奶焓麓耍榉棵蘼摇N蘼司次分牡耐饣=骷囱杂锝魃鳎淮蜈坑铮磺裳裕凰滴バ牡幕啊>布茨谛哪病T侠渭翘萍幕埃鹤钍蔷沧止Ψ蛑匾H舨痪玻蚴∩硪膊幻埽硪膊幻鳎际歉〉摹K岢置咳绽锊宦墼跹β道屠郏芤眯陌簿惨皇卑肟蹋詈媚茏龅酵蚵蔷阆娜绻啪:慵从泄媛桑鍪鲁种泻悖钌弦秤薪冢鹁佑卸取&&& 三、当世道倾覆之际,曾氏慨然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用铁腕整顿秩序、训练湘军,为乱世事业奠定根本。&&&& 咸丰二年七月,曾氏在南下赴江西任乡试主考的半途,接到母死讣告,他立即向朝廷报丧辞职,同时改道回家奔丧。就在这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取道湖南北上,正在围攻省垣长沙。湖南处于战火中,一切旧的秩序都被打乱。十月,太平军放弃围攻八十余天不下的长沙,继续北进,连克湘北数城。十一月中旬,太平军打下汉阳。面对着几乎不可遏制的太平军威,朝廷内外一片惊慌。为协助地方政府维护秩序,咸丰帝决定采取嘉庆年间大办团练的办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国藩为第一个团练大臣。(在以后的两三个月里,朝廷又相继任命四十二个团练大臣)。曾氏一开始没有接受,已经草拟请求在家终制的辞谢折,待到十二月中旬,得知武昌被太平军占领,湖北巡抚常大淳一家自杀后,才不得不墨出山。此时曾氏的临危受命,既有服从朝廷命令的职责所在的一面,也有保卫桑梓父老的责任感的一面,更有承担澄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的一面。作为一个从内心皈依传统经典文化的知识分子,曾氏具有高于平庸官吏的眼光。他看出眼前的这支太平军,与历史上所有的犯上作乱的叛军都不同,他们不仅要推翻政权,取朝廷而代之,而且有自己的信仰,要用上帝来取名教而代之。他说: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来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面对这一突变局势,曾氏一方面看出这支军队的组织性战斗性远不是过去的叛乱者所可比拟,另一方面他也想到,可以打出卫道的旗帜来号召读书人奋起保卫孔孟道统。在太平军高唱民族大义时,曾氏举起卫道的旗帜,作为政治家而言,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作为知识精英而言,则是他的必然取向。正是出于对太平军的深刻认识,曾氏知道,嘉庆年间的那种团练,在今天已无济于事,而朝廷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又已丧失战斗力,故而必须“赤地新立”、“另起炉灶”。于是,借团练大臣的钦差身份,曾氏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军队。现在回头看来,曾氏组建新军即后来影响甚大的湘军,有着清晰的三个阶段。&&& 首先,曾氏提出在长沙城里成立千人大团。获得咸丰同意后,曾氏将从湘乡抽调上来的一千团丁,按戚继光的军制,分为三个营,设营官、哨官、什长等官职。这些人住营房,穿制服,领军饷,整天操练,实际上已是一支军队的雏型。曾氏利用这支大团,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拯时救世的抱负。为整顿已成混乱的秩序,让普通百姓有一个安生的环境,曾氏对趁战乱而起的各类破坏者予以严厉打击,尤其对会党分子严惩不贷。他授予他的部下有就地正法之权,即凡查明属实的会党成员立即杖毙。此举震慑力大,收效也快,但它既违背司法程序侵夺地方行政官衙的职权,同时又招来滥杀无辜的恶果。“曾剃头”的得名即由此而来。但曾国藩不因此而改变。他在给咸丰的报告中说:“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但愿通省无不破之案,即剿办有棘手万难之处亦不敢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承认他做了许多越俎代庖之事,也做了不少矫枉过正的事,但这都是为了改变几十年来“不痛不痒、不白不黑”的官场积习,希望世人能谅解他。为了扭转绿营的疲沓之风,曾氏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插手军事,强行命令驻扎在长沙城内的绿营士兵与他的团勇一样地从早到晚操练。此举遭到绿营官兵强烈反对,他们既不愿吃苦,又羞于与乌合之众的团练为伍。长沙副将清德公开出面制止曾氏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而曾氏的态度更为强硬。他搜集清德的种种贪图安逸、疲玩渎职的庸劣行为,并毫不留情地揭露清德在太平军攻长沙时居然自行摘去顶戴,躲进民房的贪生怕死的丑行,请朝廷革去清德之职。很快,清德被朝廷革职查办。表面看来,曾氏在这次与长沙军方的较量中胜出,但他因此而更深地得罪绿营,得罪绿营的大后台湖南提督鲍起豹。绿营与曾国藩的团勇的矛盾更深。团勇屡遭绿营歧视,连曾氏的亲弟曾国葆都在城里挨了绿营的砖头。绿营与团勇之间,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械斗。终于又因一次械斗,绿营吹号集合所有人在曾氏衙门外示威,有几十个人甚至冲进大门,扬言要杀掉曾氏。此事虽得平息,但给曾氏极大的刺激。他既恼火绿营的猖獗,也为湖南巡抚骆秉章袒护绿营而备感委屈,于是决定离开长沙这个腐朽势力强大的省垣之地。在得到朝廷同意后,他带着他的一千团丁来到湘南重镇衡州府。此时的太平军,正处如日中天之时。在前线作战的湖南团练的最初首领江忠源屡遭重挫,兵员损失严重,朝廷命令曾氏加紧训练团勇予以补充。这显然是天赐良机。曾氏抓住这个机会,抱着组建一支真正大军的宏愿,同时也怀有给长沙文武官员一点厉害看看的个人情绪,在衡州府里招兵买马,轰轰烈烈地大干起来。短短的四个月里,他组建陆师十营共五千人,又富有远见地组建水师十营五千人,再加上八千后勤人员,到了咸丰三年底,一支拥有水陆两个兵种一万八千人,号称二万的湘军便宣告成立。曾氏完成了从团练协会主席到民兵团长再到三军统帅的转化。咸丰四年正月,过了年后,曾氏带着这支由书生为将、农夫为兵的崭新军队,在衡州府誓师北上,正式开始了与太平军逐鹿东南的军旅岁月。为壮军威,也为了宣传,出兵的时候,翰林起家的曾氏亲自撰写了一篇气势雄壮的檄文,声称:“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然而,事情并非他所想像的那样顺利。三月初,曾氏率三营陆军和水师救岳州。初七日,水师在洞庭湖遇风,沉没二十多号,撞坏十多号。接下来,先锋王g在羊楼司溃败,退回岳州。紧接着,曾氏幼弟国葆等人率领的三个营全部战败。四月初二,曾氏又自率战船四十号、陆勇八百人,赴长沙城外靖港与太平军交战,不到一顿饭工夫,又水陆全败,狼狈回到长沙。曾氏对胜利已感绝望,向朝廷写了遗折后投水自杀,被左右救出。幸而,三天后湘潭克复,曾氏这才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个时候,曾氏得到一个能人相助。此人即胡林翼。胡氏湖南益阳人,以翰林出身官居贵州贵东道。咸丰四年正月,胡带着六百黔勇,离黔经湘前往武昌援助湖广总督吴文F。胡来到湘鄂交界处,得知吴文F已战死黄州,遂不再前进。曾、胡本是极好的朋友,互为相知。曾氏于是上奏朝廷,极力推荐胡,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请朝廷留胡在湖南,同时又请湖南政府拨军饷给胡。胡林翼从此加入湘军系列。胡的加盟,对曾氏和湘军集团至关重要。这年闰七月,湘军收复岳州,八月二十三日,又一举收复武昌、汉阳。湘军因此而声名鹊起。在汇报湘军武汉之胜的奏折中,曾氏着重强调湘军水师所起的作用。曾氏的意图是明显的,即湘军作为一支综合军事集团,在与拥有强大水师的太平军的作战中,具有其他任何军队所不可具备的优势,希望朝廷能将打南京的事情交给湘军。果然,曾氏如愿以偿。朝廷命曾氏统率以湘军为骨干的三路大军沿江东下,铺开与太平军交手的主战场。到了这个时候,湘军已成为国内第一军事力量。曾氏通过三个步骤,已将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建立起来了。
四、在八方拂逆的困境中,曾氏以刚毅顽强之意志对付危局,终于迎来天时,走向成功。&&&& 乘收复武汉的巨大军威,湘军迎来一段短暂的军事顺利时期。这年八月,湘军一支劲旅在安徽三河镇,遭到太平军的伏击,全军近七千人几乎全部丧生。统领李续宾及曾氏六弟曾国华战死。经此打击,湘军的士气几乎跌入低谷。面对这种种内外交困的局势,曾氏虽有过牢骚,有过退缩,但他始终没有颓废,没有放弃。他一再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激励部下和亲属。他鼓励部属要挺住。他说自己有《挺经》十八条,支撑他硬挺下去。在湘军最为困难的时候,曾氏依靠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气概和坚毅忍耐的精神度过难关,终于迎来了天时。从咸丰二年底组建湘军以来,到此时已是九个年头,一直处于客寄虚悬状态的曾氏,终于有了地方实权。曾氏和湘军的军事困境也由此而基本结束。一年后,咸丰去世,慈禧掌权。慈禧调整咸丰对曾氏又用又疑、以湘制湘的政策,先是赏曾氏为太子少保衔,接着又命他节制江、皖、赣、浙四省,凡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曾氏调遣,不久又擢升为协办大学士。慈禧把整个东南战场都交给曾氏一人了。曾氏凭借这个权力,保举他的战友、幕僚沈葆桢、李续宜、左宗棠、李鸿章分别任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省巡抚,把东南四省的军政财文全部权力包揽把持于一身,迎来了江南战局的曾国藩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五、在夺取天下第一功之后,曾氏面临的是外表风光无限而内里杀机四伏的微妙局势。他以功成身退为主旨,从容淡定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打下南京,这无疑是当时的第一等大事,十多年来湘军与太平军的交战,孰胜孰败,至此已成定局。六月十六日半夜,当湘军从太平门缺口冲进南京城内,在内城并未拿下、要犯无一抓住之时,南京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吉字营统领曾国荃便急不可待地向朝廷报捷。一个星期后,南京战火初熄时,曾国藩便会同官文等人,再次以六百里加紧红旗捷报向朝廷正式报喜。朝廷盼望捷报的心情,一点也不亚于曾氏兄弟,故而在接到的当天,便予以回报,在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大赏有功。封曾氏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他还以“功成身退”来作为盖世之功后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宗旨。他的“退”字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推功让功,将功劳归于朝廷。他的报捷折里有一段广为传诵的著名文字:“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将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令人注意的事,从那以后,曾氏终其一生,从未有过任何文字和语言,提及过他的这个“天下第一功”。甚至在其家人面前,他也只将这个功劳记在曾国荃一个人的身上,说曾国荃是替自己赚了个爵位,还替阿兄赚了一个爵位,是曾家的大功臣。2.劝曾国荃解甲归田。离别南京时,曾氏送弟联语: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3.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将湘军吉字营裁去百分之九十四。同时也陆续大批裁撤其他各营的湘军将士。自剪羽翼,向朝廷彻底表明自己的绝无二心。
4.在当年十一月就恢复中断十余年的江南乡试,以此赢得江南士子之心。5.迅速撤销为湘军筹饷的东征局、厘金局等各种临时税务局,借以赢得民心。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消除了朝廷对湘军的猜疑和戒备,使得曾氏及其家族和整个湘军集团平安度过那段微妙的时期,避免历史上常见的兔死狗烹悲剧的重演。&&&& 六、具与时俱进之眼光,抱徐图自强之宏愿,曾氏揭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担负起时代赋与他的承先启后重任。&&& 作为军队的首领,曾国藩等人是那个时代对时局感受最为敏感的人物,这就是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一大变局”这句话,最为准确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曾国藩深知,中国在包括军火在内的器物制造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外国,中国必须在这方面迎头赶上。曾氏在安庆建立一家名曰安庆内军械所的工厂。这是一座以西方生产方式制造武器弹药的兵工厂。它的诞生,标志着新型工业在中国的出现。对近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由此揭开序幕。洋务运动由曾氏来揭开序幕,固然是时代的造就,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等优秀品质,无疑是曾氏之所以具有此种识见的学养基础。  七、时人称曾氏在学理操持上有过“一生三变”的经历。剖析“一生三变”,其实质为:儒家为体,法、道为用。&所谓的“一生三变”,是指曾氏一生在学理操持上曾有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指曾氏早期做京官时,由辞赋之学变为程朱之学,即由文人转变为儒家信徒。第二次,指曾氏在籍办团练,由程朱之学变为申韩之学,即由文职京官转变为法家军事统帅。第三次,指曾氏咸丰七年守父丧时,梳理几年来的经历,明白了许多道理,由申韩之学再次转变为道家信奉者。这个“一生三变”,指出曾氏一生中有几个大的变化,以及在某一段时期里在表现形式上或宗儒,或宗法,或宗道。这个说法,应该说是较为准确的。中国传统学问涵盖诸子百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儒家、法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儒家以仁养心,以礼治国,以中庸为原则,的确有其正大恒远的一面。它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学说是有其道理的。它最宜于个人和团队的基础性、整体性的打造法家以利为趋使,以法治国,以严酷为手段。它的优势在个别和短期上,最宜于快速成事。道家以自在为目的,以无为治国,以顺应自然为方式。它的优势在一个“无”字上,最宜于养心。
曾氏的“一生三变”,既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三十一岁的年轻翰林,怀抱着经邦济世的宏大愿望,在为自己一生做规划的时候,自然而然会选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学说体系。这个时候,担当天下所需要的各种储备,显然比单纯的文章诗词更为重要。在那样一个混乱无序、弱肉强食的世道,要办成扭转乾坤的大事,没有强悍铁腕的手段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只要是不空谈性理而走出书斋办实事,都一定会借鉴与采纳法家的做法。但是,法家那一套过头了,又很容易造成拔苗助长、欲速不达、刻薄寡恩、众叛亲离等后果,若一旦在挫折中深刻反省后,则又易于接受道家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的理论。曾氏青年立用世之志、中年不惧恶名办团练与晚年游心于老庄,所走过的这条道路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它之所以广受后人的关注,正是因为具有普遍性的启迪价值。但我们细细剖析曾国藩一生的学理操持,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学说才是他立身的根本,法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不过是为其所用而已。临终的前一年,他为两个儿子写下了一段近于遗嘱的文字。这段文字,既是对儿子的要求,也是他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精神价值之所在。他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希望:一曰慎独,二曰主敬,三曰求仁,四曰习劳,其理论依据完全来自儒家典籍。&&&&& 纵观三千年中国文明史,可知曾国藩乃传统文化最引以为荣的人物之一,尤其是儒家所期盼的“修、齐、治、平”,在曾氏身上得到几近完美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曾氏,看到传统文化是如何陶铸人的精神世界,规范人的外在作为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曾氏这个人,来形象地了解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电话:010-66749 传真:010-06
北京东方华亚文化交流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育英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