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政府打造“生态乡村宣传标语”有何意义

兴县花出西口生态乡村休闲谷可行性研究报告
兴县花出西口生态乡村休闲谷
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三年元月
项目编号:
FG2013—K0110
项目名称:
兴县花出西口生态乡村休闲谷可行性研究报告
委托单位:
蔡家崖乡宋家沟造林专业合作社
编制单位:
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
法人代表:
李江生(研究员)
项目总工:
周贵贤(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编制人员:
白凤峥&&&&&
宋绿叶&&&&&
张建荣&&&&&
李翠鸿&&&&&
张海飞&&&&&
景观设计师
张丽珍&&&&&
平面设计师
范春琴&&&&&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
花出西口生态乡村休闲谷可行性研究报告
1.花出西口乡村休闲谷项目概况
花出西口谷项目区位于兴县西部宋家沟,公路距离东南侧建设中的新县城和北侧兴县环保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均仅10千米,直线距离西侧黄河大峡谷仅7.5千米。沟谷平面呈“y”字形,西南沟口至东北分水岭长约5千米、至北端分水岭长约3.5千米;沟谷平均宽度约200米、中部最宽处约750米,沟口缩窄仅30米。沟谷内东北尾段为蔡家崖乡水江头村,全村人口约六百余人,是有名的林业村,全村人均经济林二亩,用材林二亩。劳动力中三分之二外出打工。有耕地2100亩,全部种植核桃与红枣等经济林木,每年产值超过200万元。该村农民高升荣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他发明的斗门水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且使用方便、发电效率高。他还发明了可用于石油开采的双井配合真空抽油泵,相比现有的抽油泵可大大提高抽油效率。
2001年以来,高花处注册组建“蔡家崖乡宋家沟造林专业合作社”,率众进行小流域治理。目前,已造林3000余亩,植树10万余株,育苗100余亩。初步形成较为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具备建设乡村旅游休闲项目条件。
为践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合作社拟建水土保持林、景观生态林、特色采摘果园和休闲园(包括多功能窑洞会议厅、窑洞宾馆、窑洞生态餐厅)、晋绥文化碑林、生态养殖场、生态停车场等服务于乡村旅游休闲的设施与园林。休闲园主体建筑为三层绿色低碳掩土式窑洞,建筑面积;,附属建筑均为单层,分为若干组,合计面积;,防火瞭望景观塔建筑面积160
㎡,大门建筑面积50㎡。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占地面积约12,000㎡,折合约18亩。
2.研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修正)》(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8号)》(2006年)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
《突发公共事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2005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年)
《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2008)
《旅游规划通则》(GB/T)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0年)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1998年)
《》(2002年)
《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2005年)
《山西省吕梁市工程概算定额》
吕梁市与兴县旅游等相关资料
3.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该项目符合当地自然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小流域治理与当地居民的长远发展需要,符合地方政府相关政策要求,能够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所面临的风险均在可控范围内,生态效益优良,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小流域治理、生态教育、乡村旅游产业有很大的促进和提升,可以成为未来黄河大峡谷旅游国家级项目的配套服务基地。
首先,项目建设秉承自然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宗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保护优先的低碳绿色开发原则;尊重社区利益、强调社区参与的原则;科学统筹、永续利用的原则。
其次,各个建设分项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第一理念,尽量采用符合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原理的设计方案和建筑材料,使项目建设融入当地的自然和人文之中,树立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形象。
最后,现项目选址远离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需要全新建设相关设施,必须一步到位,避免由于设施不全而产生经营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规划项目背景
1.山西省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
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实施,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入境旅游市场克服不利因素,在保持稳定客源的基础上,旅游收入增幅明显;国内旅游市场特色鲜明,在传统经典旅游项目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兴热点旅游项目的带动下,旅游人次和收入持续走高;旅游黄金周热点、亮点不断,刺激消费作用明显,旅游会展经济的拉动作用凸显。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领军产业,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55.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22%,其中外国人达到98.2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68%。2011年全省入境旅游创汇达到了5.6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08%,旅游外汇收入相当于全省出口贸易总值的10.44%。同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0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03%。2011年,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342.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92%。
全省旅游发展总体态势为: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升,长线深度游助力市场提升:国内旅游市场持续走高,高铁旅游与自驾车旅游成就周边旅游市场繁荣: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提高,龙头景区对市场引领作用增强:旅游发展氛围浓郁,全行业整体效益向好:各地发展旅游业积极性高,特色鲜明,措施有效:商务会展、假日旅游带动作用突出:旅游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2.吕梁市经济、社会与旅游产业的背景分析
吕梁市现辖1区10县2市(县级)。总人口372万,国土面积21095平方千米。
吕梁地处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青岛至银川高等级公路、青岛至银川通信光缆和太原到宁夏中卫铁路、黄河晋陕峡谷综合治理工程都通过吕梁。
吕梁市是资源大区,含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白云岩、煤层气等。其中含煤面积11460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4.3%。长期以来,吕梁市传统产业比重高、支柱产业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吕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吕梁市又是贫困地区,近年来,虽然吕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及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贫困面大(全市372万人,贫困人口近100万人)、底子薄,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然而,吕梁人有着“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激励吕梁乃至山西全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新吕梁和新山西;吕梁更是发展新区,转型综改以来,吕梁坚持做好“资源转化”和“扶贫攻坚”这两篇文章,抓住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在资源转化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网,抓住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的契合点,在扶贫攻坚上下功夫——探索建立转型综改试验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探索贫困山区城镇化建设新模式。转型综改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从吕梁实际出发,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方针,坚决做好资源转化和扶贫攻坚“两篇文章”,认真解决制约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走出一条资源型贫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吕梁又是旅游新区。文物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特别是汉画像石驰名中外。目前,初步形成了黄河风情游、人文景观游、自然生态游等凡格迥异、品味独特的旅游线路。2011年,吕梁国内旅游者人次涨幅(48.59%)、国内旅游收入涨幅(48.39%)和旅游总收入涨幅(48.39%)均居山西全省第一位,呈现迅猛发展趋势。
吕梁还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历史地位与辉煌历程。在中国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牺盟会”、“动委会”等革命进步组织为基础,以八路军120师部队为主力,创建了晋绥边区革命抗日根据地。成为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咽喉要塞,为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建成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正在对晋绥分局旧址(北坡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是我国百个红色旅游基地之一。项目所在地兴县蔡家崖乡是晋绥边区的核心,时人赞为“小延安”。
3.建设的战略意义
乡村与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热点,然而不适当或不科学的旅游开发已使很多生态恢复优先的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只有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才能更好的使吕梁市乡村与生态旅游发展更为科学合理。吕梁市乡村与生态旅游亟待起步和提升,虚怀若谷便会使落后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旅游产业链很长,要用战略眼光对待,不局限于旅游本身,本项目建设与吕梁市自然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优先、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的区域经营理念紧密契合。
而且,在当前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项目位于晋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优势,打好革命老区这张牌,精心建设晋绥文化碑林。这将对发扬吕梁精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最后,项目建设可以优化吕梁市地区旅游格局,为吕梁市和兴县增加具有造林生态科学普及、晋绥文化展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乡村休闲、黄河黄土文化体验等新功能的新景区。
同时,也为远期黄河大峡谷旅游开发提供了一处区位合适的服务基地。
三、项目规划设计
1.项目建设理念
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和保护意义格外突出的吕梁市区域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追求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项目建设理念拥有三重含义:首先,旅游休闲建设与地方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必须相辅相成,即坚持保护优先的低碳绿色开发原则;其次,旅游休闲产业与社区居民生活的良性互动,即尊重社区利益、强调社区参与的原则;第三,近期效益与远期利益兼顾、旅游休闲与生态涵养并重,即科学统筹、永续利用的原则。
2.项目市场定位
以县内市场为主,省内和周边邻近外省区城镇市场为辅,立足吕梁,面向全国。
从细分市场角度着眼,鼎力开拓具有一定消费意识、生态恢复与保护意识和社交需要的中青年客源群,充实强化本项目地域文化、生态科学和黄河黄土文化内涵,建设成为省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和黄河大峡谷旅游服务基地。
3.主要建设内容
以多样化植被群落生态恢复与休闲园建设为核心,辅以晋绥文化碑林、特色采摘果园、生态养殖场、防火瞭望景观塔、大门和游客中心等配套单元,完善基础设施、休闲旅游和环保设施。
4.休闲旅游方式和内容
主要方式为自然生态科学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普及教育,晋绥红色文化认知和碑林书法石刻艺术观赏,参与性活动包括动手植树、育苗和采摘等;辅以体验型的峡谷徒步、登山远眺、乡村生活体验、地质地层认识、民歌欣赏和农家乐游。
主要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法认识,多种植物生活型态认知,乡村生态恢复体系认识和实践,自然地貌景观观光,黄土高原典型生态与环境体验,农民民生活体验,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参与性体验,专利展示等。此外,根据本地四季变化,设计春天赏花、夏天赏绿、秋天赏叶、冬天赏梅等内容;再配合二十四节气,让青少年接受古人智慧的同时感受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乡村生产与生活步调。乡村旅游需要整个社区动员,有人提供住宿服务,有人提供农业体验活动,有人提供特色餐饮,有人提供趣味解说等等,让游客与当地的人文风土深度连结。
四、生态乡村休闲业发展原则
1.生态首位,社区参与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生态首位,社区参与”作为首要的发展原则,采取“动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休闲旅游发展既要有利于恢复和保护项目区的自然生态与环境,还要通过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出现的不良状态,在持续发展中寻求更高的平衡状态。必须强化休闲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充分发挥旅游开发过程及其参与者对于区域环境和经济建设的积极参与,使旅游发展带给当地生态与环境积极影响的同时,能够充分形成增长极、迅速地造就旅游产业链,使休闲旅游的关联效应得以发挥、并融入以转型升级和生态恢复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并进而从中获得新的旅游发展商机和新的旅游过程体验。
2.弘扬文化,培育精品
未来吕梁市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必须抓住重点,坚持“高起点、高创意、高水准”的开发建设准则,将资金集中用于强化培育精品上,实施以革命老区和生态建设为依托、打造旅游“增长极”的中心扩展模式与推出重点品牌的精品突破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到本项目,在省市政府支持下,将以挖掘并发挥黄河黄土和晋绥边区文化为己任,在山西西北这块旅游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起生态恢复和乡村休闲旅游并举的典范,造就精品景区。这既是受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决定而必须采取的措施,也是对当今旅游发展进入“精品化”、“品牌化”时代的积极回应。
3.立足本县,链接黄河
未来兴县旅游产业应坚持“依托中心城区、培育精品景区”,即以花出西口谷建设作为突破点,充分考虑其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考虑对其进行开发所依托的基础环境和投入成本,与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起,作为先期启动项目,从而降低整个兴县初期的开发成本和难度,以利于尽快建立本县区域旅游新的基础框架;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和本项目建设完成、区域资金积累相对充裕、设施环境逐渐改善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与黄河大峡谷、石楼山、石猴山、仙人洞、晋绥森林公园等串连成线,继而稳扎稳打,做大、做精旅游产品,带动全县的区域旅游整体发展,从而保证县域旅游产业能够持续、平稳、快速地向前推进。而本项目长远发展则须持“立足本县,链接黄河”的原则,填补目前本县缺乏生态与环境优良的休闲旅游地空白,首先满足县城和附近大型企业密集人口的需求,然后成为未来国际性黄河大峡谷旅游的服务基地。
五、市场分析与预测
1.市场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兴县总人口30万人,虽然城镇非农人口仅仅5.5万,但未来数年城镇化速度很快。当年全县人均GDP达到17000元,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338元,本地休闲旅游需求潜力较大,实际消费行为已经呼之欲出。目前有中铝集团、华润集团、华电集团、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山西国际电力、冀东能源邯郸矿业、昌盛镁业、联盛能源等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及部分民企已进驻兴县,将会形成数量庞大的工作人口和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群具有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本项目位于新县城和循环经济工业园之间,距离仅仅10千米,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
2.产品吸引力及竞争力分析
近年来,同国内东部地区一样,吕梁市乡村旅游农家乐亦悄然升温,逐步成为旅游的主力军。吕梁市乡村旅游以柳林昌盛农场、文水县世泰湖景区为代表正在形成一东一西两个热点。两处旅游开发已成规模,具备良好接待能力。昌盛农场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工农业评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世泰湖在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审为全国首批百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此外,碛口古镇等地也有部分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民众的需求表现很旺盛,市场规模较大,然而供给明显不足。休闲活动一年四季皆有需要、都可进行,关键在于把握乡村资源的特性,营造特色,设计游客满意的体验活动。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在市场中的垄断性、知名度和距离等资源性因素;其次取决于其旅游设施完善度、服务水平国际度和内外交通便捷度等市场性因素。花出西口谷具有兴县唯一的垄断性,不可替代;可以借助于“晋绥边区,革命老区”的高知名度;对于我国东部和省城太原而言,产品性因素中只有“距离”一块短板,这块短板如今被比较便捷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国道等对外交通所克服。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两项目前尚为空白,然而通过本项目实施即可得到极大提高。
总之,花出西口谷独具特色、地域性强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晋绥边区和黄河黄土文化旅游及其系列产品,具有省际吸引力。项目实施后,完善旅游设施和高起点服务跟上后,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周边其它景区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密切协作后,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3.客源市场拓展方向
目前至未来,本项目将以县市内市场为主要依托、乡村休闲旅游为重点,因此旅游市场拓展,应在适当超前的原则下,更注重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的宏观变化趋势和规律,以市场导向指引产品开发。同时,以科普型、体验型和参与性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吸引游客,加强旅游环境美化优化,寓乐于游,在一定程度上导向市场。
国内市场,首先应大力拓展晋陕和内蒙古等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其次为相对较近的“京津唐”城市带,再次为东南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外市场则首攻美洲,次拓欧。
六、场址选择
1.场址位置
建设场址位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宋家沟,属于蔡家崖乡宋家沟造林专业合作社承包造林区内,主要建设部分的具体位置在宋家沟中部“y”字形结合部。
2.占地面积
休闲园主体建筑(集多功能窑洞会议厅、窑洞宾馆、窑洞生态餐厅于一体)占地面积10,000㎡,大门、防火瞭望景观塔和游客中心建筑占地600㎡,晋绥文化碑林、生态养殖场、停车场等其它基础设施占地;,总占地面积约1;,这算市制约18亩。
3.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场址所在为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低缓谷地,主体建筑建设范围内地面起伏较大,接近山脊处坡度近乎垂直,场地最大高差15米左右,海拔907-923米。
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旱风大升温较快,秋季凉爽天气晴朗。无霜期120--170天,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近六年平均降水量为494毫米,相对偏少。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为吕梁市黄土高原常见的强力切割的黄土梁地和河川宽谷地,两侧黄土梁地属于不稳定斜坡中度易发范围。谷地内第四纪沉积物浅薄,土壤层发育一般,基地基岩为沙岩层,地基承载力大,透水性强,防震抗震性好,为优良工程地质条件。据实地考察发现,主体建筑场址所在地为老滑坡体,厚度约10-20米,其下部为基岩。当地主要储水岩层为碳酸岩地层,埋藏深度大,地下水位深,一般在100m以上。
5.交通运输条件
兴县的交通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公路方面,全县现有公路总里程2212千米,其中:省道2条137千米,县道9条402千米,乡道53条734千米,村道224条932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70千米,全县375个行政村都通了水泥(油)路。实现了水泥(油)路行政村“全覆盖”。目前中南铁路在建。
目前项目区通往县城道路为柏油路面县道,内部为水泥路面乡村道,正在建设双向通路第二道。
不远的将来,兴县将完善路网功能,提高路网等级及加大路网密度的网络化公路蓝图,对于本项目交通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是始于县城,通往瓦塘镇的二级公路。本规划路线可使项目区南北联系的便捷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本项目休闲旅游功能和作用。
6.水电等供应条件
根据兴县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成果显示,该地区可以引黄提水、钻井方式获得稳定水源。
电力供应充足,已经接入兴县电网。考虑长远发展,在休闲园周边视线可及范围内,采用地埋式输电。
7.环境保护条件
场址现状无工业企业、无农业等污染源,仅有少量农村的生活污染,未来建设可以合并处理。
七、工程要求及方案选择
1.主要建筑物平面配置方案
A.功能区配置
从空间需求内容分析,花出西口乡村休闲谷的空间大致可分为水土保持林、景观生态林、特色采摘果园和休闲园(包括多功能会议厅、窑洞宾馆、窑洞生态餐厅)、晋绥文化碑林、生态养殖场、防火瞭望景观塔和大门区。
其中水土保持林和景观生态林主要分布于谷地两侧山坡旁,其间以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标示牌贯穿,以体现“尊重自然”的精神。
入口主大门位于沟口,南临公路;进沟约240米道路分为东西两支,延长约1100米,抵达项目区核心休闲园后,再合二为一。
休闲园位于全区中心,在河谷交会最宽处。谷底平坦处现为苗圃,规划布置晋绥文化碑林和生态停车场,碑林安放于树林之中,北侧布放生态停车场,以树为荫、地铺孔板。其旁配置游客中心相关空间,包括咨询部、纪念品商店、生态厕所等。若能保证足够水源,可在碑林与停车场之间的低洼地修建水池,饲养鲤鱼、鲫鱼等。停车场北侧坡地为休闲园主体建筑所在,以现有三孔窑洞为中心东西延展长度100米,北拓宽度60米。主体建筑内将集多功能窑洞会议厅、窑洞宾馆、窑洞生态餐厅和休闲谷管理办公区于一体。防火瞭望景观塔则布置于休闲园主体建筑北侧山顶,成为本项目区的地标。
休闲园西侧配置生态科普教育中心、特色采摘果园,再向西的山谷布局生态养殖场,包括散养土鸡、鹌鹑、鸽子和柏籽羊等,仅需建设少量房屋。
休闲园北侧通往水江头村谷地以植树种花为主,中途为砂岩深切峡谷,长约800米,尽头有一处岩坎,高约10米,景观独特,作为徒步穿越旅游带。再向内即为村庄,作为农家乐和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区。穿过水江头村到达分水岭,即为休闲谷次大门,也可称之为东门。
B.集中管理游客中心
范围内包括咨询部、纪念品商店、生态厕所等,最重要的经营理念是透过一般的旅游咨询和商业行为的展示过程,重现黄土高原和黄河生态文化的特色与空间记忆。为了有效的管理经营,避免形成传统的脏乱景象,空间规划将遵循“进出统一、集中管理”的原则。
2.造型与体量构想方案
本项目建筑造型和体量,以出现于吕梁市柳林县境内的唐宋古窑洞形式为依据——不起直墙就地拱券合顶,门窗立面呈半圆形。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优秀的全球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造型与体量的目的在于突破形式反映文化的惯常性,而以古代符号作为反映地域文化的出发点,希望将花出西口谷的自然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精神进一步与文化结合。
用黄土高原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在呼唤人性建筑的同时又能接触到自然;要能够在唐宋风格的窑洞式层楼中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规划建设三层。每层内缩8米,构成屋顶全开敞式平台,可设计2-4户围合而成的无围栏或仅有低矮的小围栏形式。其共同特点是视野开阔,并使每个空间有了独自的概念,然而又没有孤立的空间。在功能表达上既满足了房间采光、通风要求,又做到了门门有景、户户见绿,达到以人为本,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外部楼梯布置在两侧,采用从斜坡左右迂回上下的形式而形成富有情趣的步行街道感觉,构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层层套接的模式,成为联结各院落的纽带。四周挑廊环绕,藤蔓低垂,会让整个空间情景交融,生机盎然。
只有结合历史、社会、人文背景,用自己的理解与语言、用现代的材料技术,才能设计出有特色的现代建筑。
A.造型与体量配置原则
顾及原地生态的完整,休闲谷的开发行为应尽量低调与集中。所以本项目从一开始便将主体建筑物集中配置于两沟交会区,以争取最大的腹地范围,同时避免过于接近公路和原居民村落。
建筑主体从唐宋古窑洞出发,瞭望塔也形如古塔,既考虑建筑空间功能的合理性,也在未来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借助主体与附属错位的感觉,尝试强化空间自明性与模拟近代窑洞的空间趣味性。
B.建筑高度设想
考虑建筑体量的高度,不外乎下列几种因素:
花出西口乡村休闲谷地处黄土梁谷之间,主要功能区在谷底,决定其地标性的角色将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尤其场址区位处于黄土高原中部,如果建筑的自明性不足,将无法吸引来往游客的目光。所以本项目始终关注着建筑的地标性。
除了建筑本身的地标性外,游客在建筑中使用过程的视觉性也相当重要。尤其针对花出西口谷南端的视觉轴线应当被使用与设计单位所重视,所以建筑高度与视觉性的当地特色息息相关。
c、功能需求
作为休闲谷的多功能会议、演出和餐饮空间,窑洞式层楼的层间高度和总高度必然是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考虑上述三种因素,本项目初步将主体建筑物体量的最高点定为14m。
C.体量与造型的组合
在兼顾功能与造型意象的原则下,建筑量体设想大致归纳为下列几个方向:
a、久远历史的新展现
从唐宋古窑洞的意象出发,花出西口乡村休闲谷的建筑本体与历史的关系始终被最紧密的结合。建筑所传达的是一种与土地共同成长的感觉,彷佛如同被一直隐藏,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许多岁月时间。换言之,建筑体量与造型形式均在传达出一种古代及土地和谐共鸣的美感。
b、瞭望塔的高与美
防火瞭望景观塔作为本项目位置最高的建筑物,矗立于黄土梁地顶部,为了与地域文化的路径结合,我们将该建筑造型以古塔的形式来转译,所以除了将建筑与历史结合外,唐宋古塔的形式与质感也必须反映在建筑体上。
c、与环境相呼应的建筑体
场址基地所在黄土高原,层叠式窑洞乃最具特征性的人居景观;主体建筑北依土山,南瞰谷地。所以规划方案中的建筑体除了借助时间错位的方式将唐宋古窑洞借入室内及室外的景观外,建筑本身的配置及空间质感也与黄土高原整体相呼应。
3.主要工程工艺要求
大的布局依赖于大的构想,大的构想则依赖于细部整合,空有大的构想而无细节,景区将乏味无趣。
除晋绥文化碑林和停车场所在地的林木栽植以几何形态外,水土保持林和景观生态林均可仿照自然疏密相间、高低错落进行栽植。
休闲园主体建筑的建设必须预防老滑坡体复活,故应进行土方置换,挖掘至下伏基岩作为基础,以框架结构为里、青砖外敷为面。一层中部设大堂、咖啡厅和茶座,西侧为生态餐厅,东侧为多功能会议厅;一层后部设厨房、仓库、办公室和员工宿舍。一层宽度80米、进深为30米,高度6米,建筑面积;。二层东侧设置接待客房、西侧设置餐饮雅间和娱乐厅,宽度60米、后缩10米,进深为20米,高度4米,建筑面积;。三层规划为接待客房,宽度40米、再后缩10米,进深为10米,高度4米,建筑面积400㎡。
其余建筑均为单层结构,外观模拟唐宋古窑洞风格或明清建筑,合计面积;,防火瞭望景观塔仿古塔形式,五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0㎡。
南东两个大门,分别面南和面东;均采用就地拱券合顶,立面呈半圆形。建筑面积共计50㎡。
所有建筑顶面和铺装地面均应采用全面的雨水回收系统,将屋面和露天雨水收集处理,并蓄积在水塘内,用于绿化和补充景观水池。
4.外部协作配合条件和配套项目
兴县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目前除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得到初步开发外,其余只有西侧10千米的黄河大峡谷、东侧靠近县界的石楼山、石猴山和仙人洞正待开发自然观光、文化旅游项目。但邻近的临县碛口镇和柳林县黄河大峡谷开发可以进行协作。由于地域相近,陕西北部榆林市境内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著名旅游景区在当今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容易串连成为具有独特韵味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因此,本项目协作配合条件较好,配套项目主要是供水工程。
八、环境影响评价
1.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花出西口谷地处山西西北部的深切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降雨少,风力大,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项目场址宋家沟及其附近无工业等可能污染企业,农户不多,生活污染较低。未来旅游开发利用将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但在可控范围内。
2.环境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人工栽植植被对各类干扰较为敏感,所以必定要加强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
(1)在游客中心向游客展示景区的资源与环境,介绍多年艰苦建设的过程和生态恢复知识,增强游客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严格禁止在本旅游区进行攀树折花、篝火晚会等可能对资源造成破坏的活动;
(3)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避免游客在谷内无序活动;
(4)景区划定一定的保护区域,允许其自然演变;
(5)配套建设垃圾回收、各种污染物处理设施,消除污染源,防止其对环境的破坏。
九、组织管理、人力资源配置
1.组织管理构架
2.人力资源配置
“正德厚生,臻至上善”,以人才价值观全面落实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是休闲谷建设的关键。汇集一批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能够提高休闲谷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休闲谷需要高精尖的知识技术型人才,如植物学、生态学、畜牧学、书法家和雕刻家等;也需要普及型人才,如服务人员等。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人才的作用,才能使休闲谷“人尽其才,才有所用”。人才结构、梯次合理,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高、中级服务管理人员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本项目还重视“外脑”利用,依托省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长期或临时聘用为本馆研究员,进行相关研究。
建立科学、规范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
健全消防组织,明确责任,管理制度完善,有处置各类火灾的应急预案;消防设施完善,有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消防配套设施、设备及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补充;消防设备操作规程科学、规范;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人员对消防设备操作准确、熟练。
岗位的设置:
管理人员3名,负责全面建设、发展和运营;
专职碑刻人员2名,负责晋绥文化碑林建设和维护;
其他工作人员5名,负责休闲谷日常维护和行政后勤工作,其中一名负责生态恢复兼解说员,一名负责养殖繁育,一名负责日常咨询、售票等服务;
厨师及相关服务人员8名,主要负责生态餐厅。
宾馆经理及相关服务人员8名,主要负责宾馆和会议业务。
十、项目总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依据
《山西省吕梁市工程概算定额》,《旅游规划通则》(GB/T),吕梁市市相关工程造价行情。
2.建设投资估算
单位平均造价
(㎡/座)
(括多功能窑洞会议厅、窑洞宾馆、窑洞生态餐厅及办公区)
外部仿唐宋古建
(括游客中心、纪念品商店、养殖场、生态厕所等)
防火瞭望景观塔
160㎡
(括主次门景)
50㎡
生态停车场
生态厕所(15蹲位/座)
封闭式垃圾站
前期费用与其他相关基础设施
(括给排水、道路、规划设计、解说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标示牌等)
合计(万元)
注: 以上设施仅指休闲谷,不含外部地区配套设施。
十一、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国内公园趋向于公益性,诸多城市内的公园不售卖门票。作为兴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的休闲谷,也应当符合发展趋势,成为城市以外的公益性休闲地。这样做可以提高兴县和吕梁市的政府形象,同时也提升了休闲谷的形象。然而,附带生态旅游项目必须以三效益统一的原则进行开发,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休闲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休闲谷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专业解说、旅游活动服务、餐饮供应、土特产、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出售等。据省旅游局调查显示,2011年国内游客在我省人均花费878.6元,考虑到兴县消费水平,以前述均价的二分之一作为今后到本区旅游的消费额预测计算基值;兴县人口加流动人口约40万人,预计今后其中有百分之二的人次到休闲谷参与生态旅游为计算基值;参照国内类似地区旅游人次年增长率20%、旅游收入增长率20%进行估算。
&&& 旅游消费
(单位:万人)
(单位:万元)
注:以兴县人40万的2%为基数、年增长率20%计算增长,以2011年山西国内人均消费额878.6元的1/2为基数,年增长率20%计算增长。
如上表所示,若不计算经营成本,项目建成运营第四年累计收入即可超额收回投资,若考虑经营成本,则第五年即可完全收回投资并开始进入盈利。
十二、社会效益评价
1.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
兴县进入十二五以来,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经济发展引人瞩目。如同其它迅速发展地区一样,兴县仍有广大的农村贫困区,缺乏适当的创收手段和技术。本项目实施将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形成生态恢复非常重要、生态优化能够产生休闲旅游并创造就业机会的认识,通过本项目建成后大力植树造林、开发休闲旅游,进而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和外来游客对于生态恢复的科学认知,认同休闲谷所担负的责任,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适应性分析
本项目所在地区,自古即以农业生产为主业,随着时代进步,农业逐渐向多种经营转化。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热情好客的习俗。因此,项目实施不但能够得到当地社会适应,而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
十三、风险分析
1.市场开发不足的风险
尽管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采用的数据和指标比较保守,休闲谷未来经营依然存在市场开发不足而导致收益不足的风险。
对应此类风险,项目未来必须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营销力度,主动与周边景区和旅游中介机构进行多方面协作。
2.行业风险
作为地区性的生态乡村休闲谷,其本身行业风险较高,主要在于对生态可能产生的破坏从而失去客源市场。但是,结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日益壮大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业,可以说降低了风险程度。同时,依托黄河大峡谷,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风险。
3.产业政策风险
国家和省市层面均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鼓励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因此,休闲谷只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严格按照旅游规划开展旅游活动,此类风险基本上可以避免。
4.税收风险
目前,国家对于公益性单位基本上没有征税课目,未来也不会新增。但是,对于附属的休闲旅游服务需要交纳相应税收,这些税种属于普遍性征收,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变动,风险很小。
5.对周边地区客源依赖的风险
旅游开发和经营深受“距离衰减规律”制约,因此,许多景区不得不依赖周边地区的近程客源市场。当近距离的客源逐渐接近峰值量时,景区就面临此类风险,旅游人次很快下降,收入大幅减少。本项目依托的兴县及其周边城镇虽然有较大程度的城镇化趋势,但与其它同类乡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邻近新区替代。
规避此类风险,首先要有鲜明的生态和文化特色;其次是不断创新,推出换代旅游休闲产品;最后应当在服务水平上努力提高,拓展新市场的同时,依靠增值服务保持周边市场份额。
6.管理风险
目前,管理以合作社方式进行,能够使经营者实现责权利相结合,真正将旅游资源利用好,经营好。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可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端,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但是要注意对经营者的监管,以避免其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资源,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法律法规和经营合同加以约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生态乡村宣传标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