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公里骑行花3公里步行多长时间间

驴行知识&&驴行攻略&&折叠车长途骑行建议--游四方网
游四方,知天下
&&&&&&&&&&&&游四方
&&&&&&知天下
当前位置:&&驴行知识&&驴行攻略&&折叠车长途骑行建议
折叠车长途骑行建议
折叠车长途硬件和旅行建议
拿折叠车跑长途到底行不行,外胎用什么,需要如何改车才能适应长途,我新买车准备跑长途买什么车好等等等等问题,这曾经也是我的疑惑,没有人解答,而就算解答了,也不一定适合自己。以下建议全部建于长期拿折叠车长途跑各种地形得出。(我不骑高档车,以前骑过,后来觉得玩过了,全部处理之。。。)
在我眼里只有两种车架,一种是五通低的,一种是五通高的(踏板离地面的距离)。我个人偏向于五通高的车架(比如外销版JP8,上海鸟,各类垃圾千元级别前避震车等),拿低的车架走烂路容易脚踏刮到地面,下山路转弯时也容易。而和越野车还是底坐版赛车一个道理一样,据说五通越高,越骑不快,虽然我个人对比后觉得有时五通高的车架比低的还好发力。。。
一架新车买来改装以适应长途需求,最关键的就是车架,要考虑车架整体强度,能否以后有条件升级避震前叉,能否单盘改双盘。
大行TST061,典型的不能升级双盘的车,因为后避震器遮挡了关键的部位。
大行P8,典型的可以升级双盘的车,但有个细节要注意,现在很多新款车架都有个挂耳,出厂就给用户保留了升级双盘的可能,但其实需要用转接座升级的车,比自带挂耳的适应性要强,因为牙盘大小不一样,直径就不一样,用挂耳挂上去的前拨,位置调整起来相对自由度差点,而用转接座挂的,则可以自由移动。
每一架的车架设计出来,都有它的目的地的,有的,就是为高速跑好路设计的,有的则设计得可以适应不同道路多点,有的,则是山寨模仿大厂又追求低价的产物。要明白每一款你喜欢的车主要能干什么,不要拿着公路型的折叠去山里折腾,就算你伤得起,它也伤不起!这是拿折叠跑长途最为关键的地方。
另外车架和前叉的开档很重要,很多公路型的车,前车和后车架开档很小,容不下1.75及以上的外胎,如果你想用1.75以上的胎让骑行路感好一点,注意这个细节。原配车最好是7速以上,方便升级8速卡飞。
还就是车架飘不飘,无论是钢架还是铝架车,最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找个下坡可以4.50的地方,或者平路骑到40左右的速度,如果你的车操控起来非常危险,那么那车架其实就很飘。(这感觉和外胎宽度和车架同时有关),而不飘的车架,都是好车。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那些原配的53T以上的牙盘或者公路飞轮,都是不适合长途的,都可以骑,但那些盘是针对速度和比赛而设计的。真正明白踏频意义的普通骑友,长途牙盘都会优先考虑50齿或更小的牙盘,我自己双盘车,大盘46,小盘34,后飞11-32。
对于西部的山,不要轻易拿52T以上的单盘车过去尝试,可以骑,赢得得不是牛人的称号,但牺牲的,肯定是你终身的健康。请弄出一个最小齿比在1:1
左右的车(比如改的双盘,前牙盘34T+后飞34T,或者三盘车,齿比轻松低于1:1),然后西部就可以相对轻松的完成了。一个46T的牙盘带11T的飞轮,如果踏频和腿力够的话,上到35左右的速度骑很久,是那些牛腿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你要用53T以上的盘来踩出这个速度,我相信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的你和我一样,膝盖会留下伤痛。
另外速别多,什么24速,27速,其实都是给那些专业运动员为了保持踏频而设计的,因为他们一点点地形的波动都会换挡,而档位越多,越适合他们找到合适自己的踏频(车行经常拿速别多来忽悠那些不懂车的新手,误导别人认为可以换的档多就更好,其实有时档位多了是累赘,等大家遇到西藏那种40多速度下个大坡,几秒内马上又需要换到最小档爬山的地形就明白了)。但对于普通骑车跑长途的,一个齿比合适的双盘车,哪怕只有10个档能用,跑个西藏足够了!
没有细致研究过,大梁折叠的车是折叠车一个关键的地方,但它不是最致命的缺点。因为我的菜车买来折叠扣就是松的,而一万公里全地形后,还是那样。在发力和高速扭弯侧行时,折叠扣部位左右发生微笑的位移是正常现象,而是否会有断裂危险,还是因车而异。
千里达飞鸟,这车我自己有,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折叠扣,骑起来总心虚(另外这车我跑过各种地形,可以负责的说,此车绝对不适合跑烂路)。这样结构的折叠扣还得具体看内部的纹路咬合设计等等。(其实断裂折叠扣和断车架前叉一样,都是概率很低的事件,骑车悠着点一般都没事)。
由于我个人不会修碟刹,另外鉴于在西藏骑车的经验,很多碟刹的都一路有问题,而那些哪怕是用路边垃圾的V刹,都很顺的抵达。个人坚决推荐长途V刹,带4块刹车片完事,磨没了就换,简单方便。但遇泥浆路或轮子需要过水的地方,请尽量推车或者扛车,车圈没那么容易磨坏,但带泥沙的V刹,刹车效果很烂,实在粘上了,请尽快清洗后继续骑行。
当初我骑车用双1.95齿胎,后来用到前1.75后1.95,再用到双1.75,现在改为双1.35. 至于用多宽和什么纹路的胎,取决于你对各种地形还自身能力的把握。基本上双1.75的胎,或前1.5,后1.75(浅纹类似光胎那种,不是带很深排水槽或者齿的那种),就可以保证一些碎石碎沙路打滑也不至于摔车了,而1.5和1.35的胎,可以很明显的提高公路骑行的效率节省不少力气,但烂路,一定要慢或看情况下车。各品牌的外胎的耐磨程度我们无从得知,但长途车架后方的行李重量会明显加剧后轮外胎的磨损速度。如果你的长途为1000公里以内,不需要带备用外胎,如果2000公里以上,建议带1条或2条外胎(折叠的最好,贵点)。
长途前,最好用自己熟悉的外胎,并换上新的再出发。
如果不是必须,上千公里的长途请不要用451轮组,因为内外胎你在路上都买不到(大城市除外),另外哪怕是406的轮子,街边修车的一般只能买到1.75尺寸的外胎(又重胎纹又粗那种)。
轮子的辐条数,请至少弄到28根,尤其是对于自身体重较大的朋友,个人推荐后32前28 或者双36的配置,少几根条,得到的只是轻量化几两,牺牲的是安全性和烂路不断条的保证,大行的速度型车前轮很多都是20孔或者更低的,烂路慎用,而杂牌或其他便宜车的,一般至少有28甚至是双36的,很重,但有时很安全。(有次上楼梯时我车轮辐条卡在客栈的木头扶手上了,取不出来,本以为要断条了,结果那个扶手的木头被挂断了,辐条却没事。。。擦,,)
关于避震前叉还是硬叉的选择:
对于普通档次的配件和车来说,避震前叉一般重4斤,钢的前叉重2斤,铝前叉重1斤左右。 钢的硬叉跑西藏的烂路已经足够,虽然手会非常痛苦。。。铝制硬前叉不建议用于跑烂路,就算叉受得了,手上感觉会更烂。
同车我测试过,钢硬叉比避震前叉骑起来明显轻松不少,毕竟一下轻了两斤。但避震前叉对于路感的提升是极为明显的,无论你的叉是只能下沉2CM的垃圾重叉还是类似于JEX那种超级昂贵的神叉,一辆车,如果换上双1.35的胎+硬叉,骑起来会感觉很危险,但同样的胎,换上避震前叉,就可以随便飙车了,很多震动都会过滤掉。
另外避震前叉的意义,其实不在于能否越野,而是增加安全感,一个硬叉车带速度过减速带,会被震飞,而带前避震的车,则基本没什么感觉。另外如果骑行走神时撞到一些大坑或者烂路而摔车了,一个避震前叉的意义,或许就是轻伤和重伤甚至死亡的区别。
至于这2斤的取舍,看个人。
关于折叠车能否越野:
首先要明白,骑烂路和越野是有本质区别的。骑烂路那是不得不骑,越野,那是没事找烂路骑。严格的讲,折叠车是不能越野的,但它可以骑烂路,无论是下山还是平路,但不可以进行高速骑行。在藏区的烂路,我硬叉车下山的速度会明显慢于山地车队友,有时就算能骑一样快,也请不要骑,那是用生命和健康在冒险。一般对于坡度较陡的烂路下山,速度不会超过15,有时甚至10以内,有前避震的,估计可以在接近20这样。
请明白一个真理。折叠车的最大劣势,不来自于折叠扣,而是轮径大小。同样撞上一块石头,山地车可能只是打个侧滑,而折叠车,则可能人仰马翻,骑烂路,一定要严格控制速度和尽量选择路面相对平整的的地方骑行,而不是低头看着码表和别人比赛。所以我相信无论是JEX,还是犀牛,提高的,只是舒适度,不是能否越野的本质改变。如果要把低速的骑行也归结为越野的范畴,那折叠车绝对是可以越野的。
另外只需要多拿自己的车去山里,烂路上坡下坡的跑跑,心里大概就会有谱,这车跑长途行不行了。那些烂路下坡骑起来不心虚的车,都可以跑地形复杂的长途。(我有架千里达飞鸟,这车很虚,骑起来总是怕断叉子什么的,所以我后来只把它定义为通勤,但24速的盘,爬山,那是完全没压力。。。)
几个提高长途舒适度的因素和建议:
坐垫:请用软的中空坐垫或者硬垫+骑行裤。这不是比赛,你不需要把你的屁股用于挤压发力。另外坐垫的位置请设置合理,骑上去后身体既不要完全垂直,也不要过度前趴为最好,想办法通过调整把立长短,坐垫位置找到一个角度,让你的手腕,脖子,腰,臀部,处于一个共同均匀分担压力的状态。
行李:尽量精简行李,神马多余的瓶瓶罐罐之类的护肤品啊,药水啊,都是多余的。我出门骑三个月车,行李只有10多斤,中间还不停在丢东西。像一些厚重的雨衣雨具,请直接放弃,用一次性或者质量好点的那种薄雨衣或者速干防水轻量化服装替代,因为就算你的雨衣非常严实的挡住了外面的雨水,雨衣里面早已汗水湿得比外面还惨。
行李,请分开别想办法放在车的前后两端,避免重量全部压在车屁股后,因为本身折叠车的重心和发力形式和山地就是有本质区别的。
货架:尽量用一体焊接的山地后货架(不建议那种N多螺丝拼接成一起的货架),另外不是必须的情况下,不要用挂在两边的驮包,同样的行李,分两个包挂在后货架左右两测,骑得明显比直接拿一个包架在后货架上要累得多,也危险得多(此法也同时解决了很多普通折叠车货架高度太低,挂侧驮包会蹭后脚跟的问题)。
对于后避震车的货架如何安装,反正就是不要影响避震器运作就可以了,可以通过打孔,或者想各类办法弄上去稳妥就好。
关于折叠车和山地车爬坡性能和速度的比较:
我没刻意进行过细致的对比,但可以确定的是,同样的外胎大小情况下,普通的折叠车是骑不到山地车一样快的。同样的山,我拿勇士550,上山的速度,明显比3000元级别的折叠要快。如果你见一个人骑折叠比你骑山地快,那么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如果换成山地会还要快。(一个18速的钢架山地可以很轻松的拿25以上的速度续航,而折叠,就算是5000的,也相对困难许多,何况还占了外胎细,车身轻的优势)。
我个人认为,折叠车是下半身的运动,而山地车是上半身的运动。因为折叠车牙盘比山地的大,所以大腿上的感觉明显不如山地那么轻松,但上半身由于不用像山地那么趴,另外不用操控那么大体积的物体,上半身会轻松不少。(骑惯了折叠,我一上山地还没骑就累。。。),跑的距离越远,折叠的优势就越明显,另外翻山好像确实是折叠姿势舒服轻松一点。这是我个人对折叠山地车乘骑感觉的总结。
拿折叠和山地进行平行比较,是很无聊而且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问我哪种车好,我只能说,都好,看你需要什么了。
关于折叠车如何带上各种交通工具:
1. 折叠车带上火车
这个最常见,也最复杂。国内的火车各个铁路局的车的具体尺寸和环境差别很大。在不能确定车的状况时,携车上车请做最保守估计。
这是漠河至哈尔滨的火车,麻袋里的是我的车(装车包完全没必要买,我专用装车包在318第2天就扔了,后面都买这种蛇皮袋子上车那一下应付过关就行,便宜实在),车为大梁对折,两轮全卸,车把,双脚踏卸下状态。或许是因为北方人个头大的原因,这车硬卧的空间比普通软卧的还大,所以床下放车毫无压力。
如果遇到床比较低的,在卸脚踏的前提下,不对折大梁,便能塞入床底。
软卧,有的软卧,甚至是什么都不拆对折大梁装包,都能塞到上铺上的行李位里。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的铁路局开出来的车条件要好点,但像贫困省份出来的车,都很差(南宁-南昌的软卧环境连漠河到哈尔滨的硬卧都不如,桂林-成都的软卧连哈尔滨-北京的硬卧都不如,类似这样)。所以,请看情况保守上车。
硬座,短途的火车拿去塞板凳底下应该没问题,但超过10小时的火车,请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天真的以为座位底下还有位置给你放车,我们的铁老大会让你就算空手上车都被挤得走都走不动。老实的托运或者仍车厢连接处吧!
2. 折叠车带上大巴。
毫无压力,一般以任何折叠的状态下塞到车身两侧的行李放置箱就可以了,过夜大巴甚至可以不怕挡到别人的话,揣床底下。就算行李满到爆了,司机也会有办法把你车丢到车顶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经常会被要求额外增收费用,有时甚至是双倍车票!收费多少看地方,西藏的就特别好,大巴司机不多收你一分钱。
3. 折叠车带上小车。
这是我折叠车从珠峰下来时求到的一辆车,绝大多数车不愿意多带个人还一包行李加个车,所以很麻烦,特别是骑大车来的话而且还人多的话,估计还得往回骑蛮远哎。。。
4. 折叠车带上飞机。
没有经验,据说关键部位包裹好,折起来让机场帮拿箱子放好,再按超大体积行李算就可以了。记得轮子要放气啊,不然炸掉滴。
折叠车的重量:
可以折叠,是折叠车最大最大的优势,它让很多携带山地车行走时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都瞬间化为乌有。这里可以提下关于折叠车的重量,对于行走在火车站台或者拆车状态下在附近找旅馆的情况下,越轻越好,能推行最好,但对于骑行,有时不见得越轻越好,因为对于低档车,有时轻就飘,和安全性成反比,另外组装一架轻量化的折叠车牺牲的东西很多,并不仅仅是钞票,所以一架适合长途旅行的折叠车,重量只要适当就可以了。对于装上了后货架副把,水壶架等等东西的前避震车,30斤以内的,都可以接受(不过重车进火车站那一下如果是装包的状态,会累到想死是真的!)。
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认真读到这个地方,全当找一个地方纪念和俺滴爆改版菜车在一起的日子以及抛砖引玉方便大家了吧。其实折叠车的市场发展阶段还很初级,真正拿折叠跑老远长途的人只占骑车的很少比例,而且市面上生产的折叠车,绝大多数,都只适合城市速度飙车或者休闲通勤型。所以我一直没买新车,如果你让我推荐最适合长途的车,不缺米的当然是大行JEX,或许犀牛(这个折叠性很烂,但我个人很喜欢那架子),次级贵点的,质量好点的改装的双盘P8,上海鸟(这个很好,虽然我没骑过,但如果现在换车,应该只有这车基本符合我的需求),功学社(没骑过,据说虽然轮子车架都很细,骑感很好,钢架),或者欧亚马那个年年在涨价的全避震那个(6.7000的价位还是有点奢侈,买来还得把Q叉换成斯普的或者神马的),如果再便宜点,那就太多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欧亚马的M990D,那个四连杆后避震的可以搞来改个前叉等等等等。
没有骑不动的车,只有骑不动车的人,1000元以上的都算可以的车了。多骑车练发动机吧!
说实话已经开始有点厌烦于国内旅游的商业模式,没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话,去厦门看看海,挑战下新疆神马的还行。
什么是折叠车?这,就是折叠车!
写完此文,我归隐山林,开始苦难的生活。
By 拉拉DE诱惑 ,桂林。
 折叠车的骑行技巧:
  1、正确的骑行姿势
  上体前倾,头部稍倾斜前伸,目视前方,两臂自然弯曲,双手轻而有力地握住车把,腰部弓屈,双脚做垂直的园周蹬踏动作,避免两腿左右摇摆,将体重比较均匀的分配在臀部、两脚和双手上。
  2、养成良好的蹬踏习惯
  很多人习惯用脚心接触踏板,在长途骑行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正确的蹬踏方法应该是用前脚掌蹬踏。但是在长时间的骑行时,只用一种姿势极易引起疲劳,腿和脚也是一样,所以要经常变换蹬踏的方式。折叠车运动员采用的蹬踏方式主要有三种:自由式蹬踏法、脚尖朝下蹬踏法、脚跟朝下蹬踏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自由式蹬踏法。这种蹬踏方法的要领是用前脚掌接触脚踏板,踝关节与小腿之间的角度随脚所在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力的方向与脚踏旋转时形成的圆周切线一致。它的优点是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的动作幅度,肌肉能得到相对的放松。
  3、上坡的骑行技巧
  一般来说,短坡应采用加速利用惯性上冲的方法完成。而长坡或陡坡应变换不同的档位,保持一定的蹬踏频率和力度骑行的方法。
  上坡的骑行技巧主要针对长坡和陡坡而言。上长陡坡时,骑手的重心应该前移,保持匀速蹬踏动作,适时变换档位,不要停顿也不要突然用力,不要轻易下车。变换档位的时机视坡度和速度而定。掌握换档时机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能够保持骑手均匀的蹬踏力度,二是较必须换档的时机略提前一些,不要等到骑不动和速度完全降下来时才换档,否则会完不成换档的动作,被迫下车。坡度越陡档位应该越低。另外前后车不要跟得太近,因为上坡时不可避免地会左右摇摆,容易发生事故。
  4、下坡的骑行技巧
  下坡时的安全系数非常低,所以下坡时的第一准则就是保证安全。为了能够保证绝对安全,首先应该将重心后移,并作到以下几点:
  在下坡之前仔细检查车辆,特别是刹车,使其保持灵敏可靠;
  将车速保持在骑手可控制的范围内;
  刹车时,以后闸为主,前后闸同时使用,但使用前闸的时机要滞后于后闸,避免单独使用前闸和急刹车;
  目视前方最少在三十米以上,精力集中,不要东张西望,发现情况要提前减速,例如路面颜色有变化时就应引起注意;
  通过弯道时,身体与车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或称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人与车同时向弯内倾斜,用以克服离心力,倾斜的角度视速度和弯道的半径而定,但一般不超过28,不在弯道上超车,最好在下坡时不超车;
  后车与前车应保持较大距离(不少于三十米),以防前车影响视线,遇到突然情况来不及刹车而发生意外;
  如果坡道过长或太陡,应适时下车休息并检查折叠车配件,下车时,尽量降低速度,身体后倾,保证停车时的身体平衡。
折叠车 骑行基本装备
1.【骑行头盔】:就是戴在头上那顶大蘑菇哈,由于其能对脆弱的头部提供保护,所以是骑行者必备的装备。  
【用处】防撞、防止树枝树叶击打、防止飞石击打、分流雨水、透气、提速。带有帽檐的头盔能够防晒,在头盔上贴上反光标志还能在夜间骑行时防止误撞。
判断头盔好坏的
【标准】包括质地、重量、内衬、佩戴舒适性、透气性、风阻效果: 
【质地】头盔一般使用发泡材料(普通或者高密度的DD两者的区别在于其防撞效果)铸成,并有光滑的壳面;  
【重量】压在头上的东西可不能太重,这也是骑行头盔没有采用合金材料的原因;  
【内衬】就是头盔内侧与头部接触的部分,它可以在平时提升佩戴舒适感,在头部受到撞击时产生缓冲作用。做工精良的头盔其内衬覆盖面大,质地更好,和头盔内侧粘合得也更结实;
【佩戴舒适性】主要是因为重量、内衬、系带以及头围是否合适带来的个人感觉,佩戴舒适的头盔可以极大地减少骑行者头部及颈项受到的压迫并在遭受撞击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保护效果;
【透气性】头部长期处于不透气状态会对头皮产生不良影响,也会让骑行者感觉不舒服。所以好的头盔或者是孔数比较多,或者是孔的面积比较大DD这都是为了提升透气性;
【风阻效果】头盔将人的头发收于盔内,本身就已减小了头部的风阻,而对于热衷于提升速度的朋友来说,头盔造型对风阻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骑行头盔的种类】:半盔式骑行头盔分为公路专用(无帽檐)、公路山地两用(配可拆卸帽檐)等。也有朋友使用类似于棒球或轮滑用的头盔。全盔式骑行头盔造型类似于摩托车用头盔,一般是速降或攀爬车爱好者使用。
2.【骑行眼镜】:非常酷的一类骑行装备:)和头盔配合使用效果尤其显著。
【特殊作用】骑行眼镜除了具备一般运动眼镜共有的作用外,其阻挡紫外线照射的作用值得特殊关注。大多数骑行者是在公路上骑行的,而在太阳天时,公路对阳光的反射效果比泥地或者草地要好。由于骑行姿势不同,骑行者比骑一般自行车的人有更多的时间直视路面,由此接受更多的紫外线反射DD眼睛长期吸收紫外线是会引发白内障的!另外,骑车的朋友多半都有眼睛被风吹得流泪和眼睛里进异物的经历吧?骑行眼镜可以极大地保护你的眼睛不受这些伤害。
 【选购】骑行眼镜也很讲究佩戴的舒适性,这与它的质地和大小有关。同时,对镜片的选择也有讲究DD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镜片透光度和防紫外线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你要在骑行过程中面对不同的阳光照射效果,选择一款有不同颜色备用镜片的骑行眼镜是不错的选择。近视的朋友还可以选购可以加装近视镜片的骑行眼镜,不过价钱要贵一些。
【注意】普通太阳眼镜虽然也能阻挡紫外线和强光照射,但因其造型比较休闲,在阻挡风和异物入眼方面的效果不及骑行眼镜。
3.【面罩及护耳】这些东西是在面临风沙或者寒冷天气出行时使用的,选购时一般要注意是否透气以及边缘的密闭性。
4.【骑行上衣】颜色比较鲜艳,上身效果比较紧,很显线条的一款装备~
 【作用】提速、排汗,背后有包包的骑行服能装东西,长袖骑行服能防止手臂被晒,加绒骑行服还能保暖。骑行上衣提速的效果非常显著,追求速度的朋友可以考虑购买。骑行上衣的排汗效果与透气性如何取决于面料的选择。
 【如何选购】骑行上衣的价格一般在100元以上,选购时要注意面料(并非是越光滑越好)、走线以及上身效果,太紧或者太松的都不合适。
5.【骑行手套】这是一款一直在默默奉献的骑行装备:)  
【作用】吸汗,防滑,透气,保护手掌及腕关节。吸汗、透气和防滑三者相辅相成。自行车处于高速运动状态时,骑手对自行车的操控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上功夫。做工精巧的骑行手套无不在防滑效果上下足了功夫。透气性取决于手套的用料及大小。而对手掌的保护则主要体现在翻车时DD骑手经常会用手掌先接触地面以使身体缓慢着陆,如果没有手套进行减震,这样的动作容易使手掌被磨破并严重损害关节部位。
  之所以说骑行手套是在默默奉献,主要是因为认识到手套保护腕关节的朋友并不多。事实上,由于骑行者采用了不同于休闲骑车的坐姿和握把方式,这就让腕关节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紧张状态,其对神经和肌腱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终身性的。骑行手套的特殊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缓解对腕关节的压迫,将其与普通手套背面朝下平铺后进行对比,你会发现它的正面不是平的而是上翘的,这恰恰与骑行者握把的姿势是吻合的。
【选购】骑行手套分为半指和全指两种,选购时尽量选择缝合部分坚固、手掌部位厚的。有些手套还在大拇指处加有毛巾材料,方便骑手揩汗。
6.【骑行裤】骑行时不可避免要对会阴部位造成压迫,长期如此会埋下患上前列腺炎的隐患。同时,该部位如果长时间不透气,也会对个人卫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对于经常骑行的朋友来说,骑行裤是必备的。
【构造】从外表看,骑行裤与跑步用的裤子没有太大区别,但前者在裆部加了一层座垫DD其基本效果就是缓解会阴部受到的压力,采用特殊材料的座垫还能增强透气性和抑制病菌繁殖。另外,好的骑行裤其表面也用的是透气性很好的材料,可以避免腿部汗水淤积。骑行长裤的紧身效果也很明显,其在裤腿处还有类似于健美裤的设计,或者加装有束带以防止裤腿被卷进牙盘里面。
7.【骑行袜及骑行鞋】如果你使用的是普通运动袜和普通运动鞋,在长途骑行后是否感觉脚掌火辣辣地痛并觉得淤积了很多汗水呢?如果你热衷于速度,是否经常感到腿部有力而使不上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考虑添置骑行袜和骑行鞋了。
  骑行袜的透气性和耐磨度比普通运动袜要高,可以减少不断蹬车对脚掌带来的副作用。骑行鞋分为自锁和非自锁两种,后者类似于普通运动鞋,只是其更强调紧固性,前者需配合自锁脚踏使用,两者同时使用时,自己的脚掌就被拴在脚踏上了(当然,要取下来也是非常容易的),这样可以免除你对脚掌打滑的担心,全神贯注地提升速度。不过,在路况不好的地段还是谨慎使用自锁功能,因为从摔倒到解开自锁需要大概10秒的时间,如果路面很颠簸、车很容易失控,或者你还是新手的话,建议还是不要使用为好。
8.【护膝和护肘】喜欢运动的朋友都知道这两者的用处咯,我就不赘述了,只是提醒一点,骑车时如果翻车,膝盖、肘部受到撞击的几率不小,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骑行,戴上两者还是有必要的。
9.【运动水壶及水壶架】自行车运动水壶的特点在于可以单手开启(徒步及登山用水壶则需要双手开启),这对于喜欢边骑边喝水的朋友比较实用DD不过这时要记得放慢速度并注意前后来车哦。水壶架通常安装在车架上,水壶置于其上可以减轻背负重量。
【选购及安装】运动水壶有塑料和合金两种质地,选择时要注意壶内是否有异味、外表是否坚固等。千万不能图便宜购买使用有毒涂层的合金水壶或者使用不符合饮水标准的材料制作的塑料水壶。选购水壶架时要注意大小是否与水壶相符,结构是否坚固,还要注意是否可能对水壶造成刮花等伤害。安装时要注意是否牢固,左晃右倒、叮当作响的水壶架和水壶轻则影响心情和速度,重则会对骑手的操控产生阻碍。
【其它饮水系统】常见的是水袋和吸水管。水袋放置于专用背包内(也有人将水壶加装吸水管后置于水壶架上),吸水管一头接在水袋上,一头接在骑行者嘴边,喝水时只需偏过头来咬住吸水管即可。
10.【骑行背包】这是一款方便实用的装备
【构造】骑行背包的容积不大,但里面的分隔层及小包包较多且各有用途,如底部分隔层用来装水袋,旁边有小洞以方便布设吸水管;工具包内使用了大量的松紧带以防止各种工具互相碰撞;头盔一般可挂在背包外面,但也有隔离层保护其免遭刮花。骑行背包的背负系统讲究轻巧透气,并配有胸锁和腰锁。
11.【其它包具】主要有前后托包、座垫包和车架包等。为减轻背负压力,长途骑行时背包里面不能放置重物,前后托包由此承担了主要的载重任务,其讲究的是结实和防水。车架包通常置于车架前端DD即把立后面那个位置,容积不大。座垫包置于座垫下方,容积很小,常用以放置小物品,适合于不用背包短途骑行以及比赛场合使用。
12.【码表】用以计算里程及速度的电子产品。由安装于前车圈钢条上的感应磁铁、前*上的感应器、顺着前*蜿蜒而上的连接线、置于握把上面的码表座和座上面的码表。码表的工作原理是:车圈旋转时感应器捕捉到感应磁铁带来的信息,通过连接线传输至码表,码表对此进行处理后计算出时速、里程等信息并显示给骑手看。
【选购】码表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后者价钱更贵,骑行者一般使用有线码表即可。另外,相似的电子产品还有飞行甲板,除能显示码表显示的信息外,还能显示诸如变速档等更丰富的骑行信息,但是价格更高。
13.【工具】包括单车专用养护油、便携式打气筒、补胎套件、拆胎工具、组合工具等。长途骑行过程中会遇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车车又发生故障的情况,这时有套工具就很能救急了。一般而言,一支骑行队伍只需要带一套工具即可(易消耗品可以多带些,如补胎材料)。平时为了养护爱车,买上一瓶专用养护油,骑行回来为链条、飞轮、变速器等部位进行养护也很有必要,这样能提升车车性能并延长部件使用寿命。
注意:光有瑞士军刀是不足以应付单车故障的,不过瑞士维氏军刀生产厂商曾经生产了一款单车套件(包括军刀和单车专用拆卸工具),如能买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4.【反光及照明系统】反光系统包括车圈上的反光片、前后被动式车灯、背包、头盔及骑行服上面的反光贴片。照明系统主要是电池或者自发电的前后灯。这些物品在夜间骑行时有助于标示自己的位置,方便队友及路上的行人和其它车辆进行避让。
  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骑行可真麻烦,而且要购置这么多装备,即便每样并不贵,但全部买下来也是需要很大一笔钱的。刚接触自行车运动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每次出去都会发觉有些装备是很有必要添置的。没有保护装备时,小摔小打造成的小伤容易恢复,但若真的出了事故,很多伤害是要花费远远超过选购装备时花费的精力和金钱才能弥补DD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灾难甚至是不可挽回了。很简单的例子是~我是愿意花88元钱买个捷安特的头盔保护头部,还是愿意在摔破头后花880元进医院治疗?是愿意花60元钱买副骑行眼镜戴着,还是愿意在以后承受白内障带来的威胁和病痛?或者说得温柔一点,我是愿意花7块钱买瓶养护油经常照顾车车,还是愿意让几百元的车车生锈坏掉呢?
  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骑行装备时,安全和健康应当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在骑行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情况,面对各种挑战,遭遇很多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危险,有了好的装备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骑行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别的人和物体,比如穿越马路的行人、疾驰的机动车等。在这时,保持良好的车况和骑行效果、加装反光及照明系统等就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也是对别人的安全和健康负责的表现了!
老鸟骑行经验100条
1.确认你的补胎工具里有个气嘴的塑胶盖子.如果气嘴不幸漏气了这个盖子还可以补救.
  2.备胎时把气嘴卷在里面,这样放在衣服口袋里就不会被气嘴刺到了.
  3.装外胎时把商标跟内胎的气嘴装在同一边.这样从内胎破的地方就容易找出外胎的破洞.
  4.破胎后把外胎翻过来仔细查看里面有无小刺.用指甲把小刺从颗粒面挑出来.
  5.不要用补胎组里附的砂纸或金属磨刀.清洁内胎用一条湿润的毛巾就足够了.
  6.把新内胎稍微打气到有点鼓起.装进轮胎里.放置好气嘴后把外胎一边塞进去,再塞进另一边.
  7.在塞较硬的外胎边缘最后的部份时,把旁边塞好的拉一点出来然后再塞进去最后的部分.
  8.塞外胎最后的部份是在内胎和轮框靠的最密的地方,即使你用工具也不用担心会戳破.
  9.在路上或是家里,都用同样的步骤来维修你的轮胎.你越熟练比赛时你就可缩短越多维修时间.
  10.如果你用轻量的内胎不要用轻薄的轮框保护带,用22mm的Velox或是OE的全宽塑胶条.
  11.轮框保护带要维护.每次外胎拿掉后都要检查.如果胶带翻起或是缩到中间就要换掉.
  12.刚换无内胎轮胎时练习充气时不要用保护补胎剂.练习到上手后最后再用补胎剂练习一次.
  13.如果轮胎上的箭头指示胎纹应面向前,相信他.轮胎装相反的方向不会让你爬的或煞的更好.
  14.你想要立即的避震效果吗?换个高容量2.0或2.1外胎.大的轮宽用的气较少而且避震也较好.
  15.如果你还想要更多的避震效果,用2.0或2.1无内胎轮胎.即使是一样的胎压无内胎骑起来会比较软.
  16.在骑松软或硬土上覆盖软土的地方,不要用1.9或更细的前轮.细小的颗粒会埋进土里导致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摔车.
  17.把药用酒精装在个干净的小喷瓶里.喷一下帽子,鞋子,和鞋垫使气味清新.
  18.骑完车后把鞋垫拉出来清乾净.如果你穿SIDI的鞋子检查鞋底和扣子螺丝是否上紧.
  19.放点滑石粉在鞋里可以保持气味宜人,也脚容易套上鞋子.
  20.不要相信卡踏片的定位标示最好还是互相比较左右脚.如果你有好几对,比对不同厂牌的卡踏片来找出一致性.
  21.洗衣服前把车衣上有魔鬼沾的部分好好盖上.以防止跟其他衣物或棉絮黏住.
  22. Simple Green (美国品牌去污清洁剂,见图)是个很好不伤布的漂白剂.也是个很棒的单车去污剂.一般清洁使用加水稀释1/2.
  23.你的鞋子又湿又沾满泥土吗?把他们冲干净后放在水热式电暖炉上过一晚,早上就会干了.
  24.你的硬尾巴(单避震)的坐垫把你搞的受不了吗?可穿两件莱卡的裤子或者在一般短裤内加一件有衬垫的内裤.
  25.穿着车鞋靠墙站立.用一本书贴着墙比到你的跨下,把书的高度标示在墙上,这是你坐垫的高度
  26.把这高度乘以0.883.这个就是从BB(bottom bracket)中间量起贴着坐杆到坐垫应设定的高度.
  27.这是个一开始的高度.如果你经常坐在坐垫前方,把坐垫压低1/8.如果你常滑到后方,把坐垫拉高1/8肌
  28.当双手放开骑时,坐垫的斜度应该可保持你的位置.如果你会往前滑,稍微提起坐垫鼻子.
  29.立可白是个便宜,方便又到处都买得到的东西.可用来标示你的标准坐杆高度,方便松开快拆后调回原位.
  30.立可白也可用来标示调整夹器之前(clamp)变速和煞车导线的位置.这可更容易量出导线移动了多少位置.
  31.标出避震器阻尼调整钮的中央位置.把这标示对准在避震器上,前叉腿(fork leg)上或是前叉肩(fork crown)上的另一个标示.
  32.喝光水袋内的水后,往水管吹气把水袋撑开.你会得到一些额外的水.
  33.如果你的水袋装了运动饮料,骑回来后马上把水袋清洗干净.把吸嘴拿出让水完全干掉.
  34.拿个挂衣架扭成细条状.装进水袋里面后挂起来晾干.
  35.在工具里至少多带一个卡踏鞋底的螺丝.在你遇到最惨的机械问题后一小捆的铁丝及尼龙扣条(Zip Ties见图)可帮助你回家.
  36.出去骑车绝对不要没带万能胶(Super Glue).它除了可备用作最后的修理工具,也可以黏合伤口.
  37.电线胶带也是一个很棒的水袋工具.一卷就有很多,可帮助修理单车.
  38.如果爆胎后只能继续骑,把电线胶带缠绕轮胎跟轮圈好几圈.这样可固定住轮胎降低轮框损伤.
  39.出外骑车时你最好带含有打链器的折叠工具组.多带几颗链条可让你不用截短链条而牺牲档位.
  40.确认你修理完后可以认出哪些是伤到的柳钉(pin).回来后请车店用铆钉工具压好.
  41.我们曾成功在Shimano的中央铆钉式链条(center-punch-riveted chains)把铆钉推出后再装进去.回家后再用Rohloff’s工具修好那根铆钉.
  42.在袋子里带个SRAM的连接用链条(见图) .当你链条断掉把坏掉的那节压出然后用这个接上去.
  43.只有当你没有把铆钉完全推出链条后面才可以重复用.铆钉推出链条后面5/32汲な蓖V埂
  44.这时有1/32嫉拿ぴ诹刺趵锩.把链条拉开.重新接上链条时铆钉也会自动卡上.
  45.你常骑泥巴路吗?用12-34齿轮比. 12较不会堆积泥巴,而且链条不会像在11的齿轮上会误跳.
  46.如果太阳大到可以把你的脚烤焦,单车装在车顶上时记得拿下手把上的电子器具.太阳可以把萤幕都烤坏.
  47.每次你把螺栓转下来时就上点润滑油.这样可准确的旋上螺栓而且不会松脱.
  48.把坐杆装进车架前薄薄抹上一层润滑油.这样就不会生锈把坐杆与车架黏住.
  49.可是某些坐杆会滑C干或上油的.把坐杆清洁好然后把要装进车架的部分涂上粉笔.这样就不会滑了.如果正好发生在骑车的时候,就用泥土.
  50.检查零件用6mm或更小的螺栓是否栓紧,先把螺栓扭开再栓到合适的紧度.
51.把SPD脚踏转轴拿掉,把凹槽涂满润滑油然后再装上.当上紧转轴挤出润滑油时也会施压到轴承.
52. BB会嘎嘎叫吗?拆开BB清洁全部的零件(cups, cartridge, shell threads).在threads上层薄薄的润滑油然后装好…
  53.把BB轴承及曲柄螺丝也上油,装上扭好后就会恢复平静了.
  54.拆开跟装上BBcup最简单的方式是把车子躺在地下.这会让你的工具在BBcup上更好施力.
  55.如果你用的是钛螺丝,在拆掉曲柄后先用个旧的钢螺丝把曲柄扭紧再换回钛螺丝.
  56.保养好多键式的BB(splined bottom bracket)后,先装上连齿盘的曲柄.左曲柄就可轻松的对准装上,不会被齿盘干扰.
  57. BB下方如果没有洞,那就小心钻个约1/8即蟮亩.水就不会积在里面伤害轴承.
  58.拆卸轮子前把档位放到第三小的齿盘上.有些Horst Link (编按:双避震车架设计的一种,后避震连杆轴位于后齿轮前方较低的位置.这是Specialized的专利.在避震时后连杆轴带动齿轮往前移保持后下叉的长度.这样的好处是避震较灵敏.
)的设计在最小盘时链条会被连杆轴拉起.
  59.你使用不了前变速器吗?有经验的技师能特别把变速器弯曲甚至磨变速器让齿盘容易活动.
  60.偶而检查一下链条齿盘转动的情形,将轮子逆转,观察三个齿盘的准确度.
  61.用塑胶榔头轻敲齿盘或尖嘴钳转一转,检查固定齿盘的螺丝.
  62.转动车轮看着卡钳.如果碟煞需要调整,慢慢转动轮子,注意看着碟盘若接触到煞车片,这时将轮子停止.
  63.取下车轮,用手轻轻的扳一下接触到碟片的碟盘,用一点点力量就好了,车轮转动时,碟盘不应该接触到煞车片.
  64.留着塞在卡钳煞车片间所附的塑胶片,当车轮碟片离开卡钳时,可用来防止煞车片跳出.
  65. Shimano和Magura的油压碟煞需使用矿物油,其他厂牌的油压煞车,则可使用一般汽车用的DOT3或4的煞车油.
  66.在紧急时,可使用石化油当做矿物油的替代品,5wt.(黏度单位)的单车或摩托车前叉油都可使用.
  67.将车子倒立放置,用车把跟坐垫支撑,如此放置会较稳定,比较容易拆卸曲柄,摆臂和其他较大的螺丝
  68.假如是油压碟煞的车子,不要让它持续倒立着,因为若有空气在油碟内,车子倒立时很容易让空气跑到油管或卡钳里.
  69.骑车时,假如油碟煞把没有始点(freeplay始点:煞车时,煞把会先按一小段行程,这个行程过后持续按压煞把,煞车才会开始作动),这是有些空气跑到油压碟煞系统内所造成的问题,泄掉一些油,这很容易做到.
  70.藉由放松快拆,左右摆动车轮,推回煞车片,重新设定油压煞把的始点,然后再持续按压煞把多次.
  71.中心B型螺丝卡钳(就像AVID油压碟煞的卡钳固定座),可藉由稍微放松卡前固定螺丝,夹住煞车,重新上紧卡钳于中心位置.
  72.确认V-夹煞车线的末端位于煞车片外且朝向外侧,如此可避免摩擦到胎壁.
  73.当调整V夹煞车片时,放开压迫于煞车臂的弹簧,轻微接触轮框,如此会较容易调整.
  74.调整完煞车片后,从V夹前方或后方看一下,为了有良好的作动,煞车片的角度和高度应该左右对称.
  75.煞车片与轮框的距离不宜过大,煞车片到轮框的最大距离,应该是在未煞车时不磨到轮框即可.
  76.利用粉笔涂在轮框上,可以防止煞车时新轮框产生长而尖的噪音;当新煞车片用一阵子后,也可用粉笔清洁轮框壁.
  77.当调整圆锥型套环还是很难将煞车片调整至适当位置或角度时,使用小刀切除煞车片上突出不平的部份,这样煞车片跟胎壁会有合适的间隙,与轮框也有较好的接触面.
  78.在最后锁紧之前,稳定的握住煞车片,逐渐施力锁紧,以合适的锁紧力道,维持良好的调校
  79.当放开煞车时,煞车外管未端弯管及塑胶蚯蚓套管滑动不顺,会影响车轮拆除和安装,多上点润滑牛油.
  80.剪煞车线外管之后,将外管末端修整,如此煞车时会较稳定,煞车手动调整螺丝调整时也较平顺.
  81.当移除后轮时,不需要拆掉煞车片螺丝,滑出轮胎,使轮胎外侧花纹通过两个煞车片之间.
  82.重新上紧煞车/变速线时,先从变把开始,变速器,然后才是煞车手动调整螺丝.
  83.重新安装变速线时,将变速线外管试着绕过车架头管,这样可以让变速较顺,两条变速线外管大约交叉在头管下部.
  84.不要将煞车/变速线锁的太紧,上到稳固的紧度就可以了,免的以后要退线时,线已压扁而无法使用.
  85.确定煞把的始点;换新煞车线外管时,用力按压煞把十次,使煞车线外管确实到定位,锁定煞车线固定螺丝.
  86.安置变速线外管和测试变速线是否固定,用点力将变速线变到最大的紧度反复十次.
  87.将变速线完全插入变把前,涂抹些稀的润滑牛油在手动调整钮未端,这样将有助于变速时变速线在变把内的转动.
  88.再次确认”低防止掉链”螺丝调整;转动踏板,用手将后变向前平行推动.
  89.随时准备一些线尾在家,每次剪煞车/变速线后,都要套上线尾,没有比损坏煞车/变速线更糟糕的.
  90.调整煞把的始点,当煞车开始做动时,手指位于合适的角度;如此煞车片与轮框的间隙及煞把的调校能有最大的容许度.
  91.编一个新轮框最容易的方法是拿着旧框比对,拆掉一条旧框钢丝后接上新框,依序下去,不过铜头应该换新.
  92.首先使用板手放松铜头,然后从轮框内部,使用起子松开铜头.
  93.当骑乘时会发出喀吱喀吱响,使用WD-40润滑每一根钢丝于花鼓勾住处,这个噪音将会停止.
  94.调教轮组时,不需使用止松胶(threadlock)来对待轮组,仅须注意钢丝是否有松脱现象.
  95.假如要分解旧轮组,来使用原来的钢丝,喷些润滑液在铜头上,然后转一转轮子.
  96.拥有碟煞轮组并不意谓轮框的调较不重要,为了让它跑的更精准,随时保持轮框在紧且直的状态.
  97.不要把快拆锁的太紧,每次拆除后沾点润滑牛油在螺纹上,偶而也用WD-40润滑快拆柄的转点部份.
  98.快拆应牢固的锁上,但并不是拼命的锁紧,快拆于一个合适的紧度,轮子转动才会顺畅.
  99.即使快拆紧度正确,也可能压迫到花鼓的轴承,调校可调整式轮组时,要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100.有些快拆,需要注意快拆柄与碟盘之间的空隙,如果怀疑间隙过小,将快拆柄置于轮组的另外一侧.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欢英语和音乐的朋友,欢迎访问我们的 和
<font size="2" color="#
<font size="2" colo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公里步行多长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