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判邓晓芒TXT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知性论部分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文本预览: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节选 四、先验逻辑之一:先验分析论 1.先验分析论之一:概念分析论 同样,先验逻辑、理性知识,也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一切知识里肯定要有理性层面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不是说看见了红色就是知识, 还要对红色 作判断,光是一个感性的接受那不叫知识,只有作判断才是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判断。玫瑰 花的表象、红色的表象我们都不能说它是对还是错,但如果说“这朵玫瑰花是红的” ,那么 玫瑰花是不是红的,红的是不是玫瑰花,这就有对错的问题。一旦下判断就有对错的问题, 但你不下判断,就不管是一个感觉的印象也好,一个知觉也好,一个概念也好,一个幻想也 好,都不存在对错的问题。比如我说“神仙”“鬼” 、 ,我只说了概念,你不能说我是对的还 是错的。如果我说“神仙是有的”“鬼是红色的” , ,那么你可以说我是错的。我只说神仙, 我只说鬼,但没有说他有没有,他怎么样,你就不能说我是错的。所以在康德看来,知识的 细胞、 知识的基本要素就是判断。 要作判断就要有逻辑, 一切知识里面都包含有判断、 逻辑、 理性知识,即使是经验的知识、后天的知识。 这个理性的知识康德称为先验逻辑。 逻辑当然是先天的, 但是逻辑不一定是先 验的。形式逻辑就不是先验的,只是先天的而已。形式逻辑只管正确性,而不管真理性,也 就是不管它的观念是否与对象相符合。形式逻辑它是一套技术,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自 洽,不自相矛盾就行了。这个命题是否是真理它不管,那是认识论来管的,用康德的说法就 是要先验逻辑来管。先验逻辑要管对象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先验逻辑是管认识论的,所 以我们凡是遇到“先验”这个词就会想到,康德在这里涉及了认识论。 认识论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观念和对象的关系。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先验的观念论,先验的观念论涉及认识论。他不讲先天的观念论而讲先验的观念论,在经验 之先但又能够在经验之中得到验证的, 能够运用于经验对象的就是先验的。 先天的就不一定 了。当然,先验的也是先天的,有些先天的虽然是在经验之先,但和经验没有关系。形式逻 辑和经验没有关系。先验感性论讲数学,数学是和经验有关系的,这是康德的一个发明。以 往把数学称为一种理性的知识,但康德认为数学是一种感性直观的知识;数学是涉及时间、 空间的,涉及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是一种感性的接受的学问;数学这种直观的知识是关于 时间、空间这样一些先天的直观形式的。很多人和康德的理解不一样,认为如果一个人有逻 辑头脑,那数学肯定很好。数学被归于逻辑,在现代数理逻辑中,逻辑和数学合一了,逻辑 也可以变成一种数学计算,计算机就是靠这个。但在康德看来这完全不同,数学是感性的知 识,逻辑是直观的知识。逻辑是另外一种更高层面的东西。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不一样,先 验逻辑要管对象的问题,要管真理性的问题,要管对象和观念相符合的问题。康德把先验逻 辑称为知性。知性和感性不一样,知性或者可以称为理性知识,广义的理性知识包括知性和 理性在内。通常先验逻辑也可以称为知性,所谓的逻辑就是一种知性。先验感性论要处理的 是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先验逻辑要解决的就是自然知识如何可能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 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也附带处理以往的形而上学是如何不可能的问题。 至于以往的形而 上学如何失败,那是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的主要事务。 先验逻辑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先验分析论是建设性的, 先验辩证论 是批判性的。 先验分析是分析我们的知识结构, 如自然科学知识中有关对象的知识是如何可 能的、如何建立的,自然科学的统一体里面有哪些逻辑结构。因为有时间、空间的结构,所 以自然科学知识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加以计算。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就是定量化的自然科 学,都可以用数学来加以计算,那是隶属于它的先天直观形式的,但更高层次的理解必须有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人人小组 - 谁有邓晓芒的纯粹理性批判句读pdf,麻烦发我
谁有邓晓芒的纯粹理性批判句读pdf,麻烦发我
谁有邓晓芒的纯粹理性批判句读pdf,麻烦发我
读书热点话题
全站热门话题
同类热门小组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请输入验证码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自序
本书是一个有关康德《》的系列讲课录音,时间跨度长达7年,共14个学期。2000年春季学期,我起意要把我在研究生的“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课堂上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逐字逐句的讲解作一个现场录音。
该课程我从1989年刚刚取得硕士导师资格时就开设了,当时我开了两门必修课,即“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和“专题”,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中讲授,但讲课的内容都是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实际上是同一门课,这样我就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比较连贯和深入地和研究生们探讨一些具体文本和深层含义的问题。10年间我每学期都讲这门课,所以我的研究生要想拿到这两门课的学分,一般必须连续听过两个学期。
尽管如此,由于对每一届研究生都必须从头讲起,而后面的又没有时间接着讲,所以这10年基本就是在“导言”和“先验感性论”上转来转去,反复过了好几遍,而后面的却仍然比较生疏。直到2000年,我打算放弃以往的讲法,采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模式,开始将这本旷世经典从头讲到尾,不计时间,讲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讲到哪个学期就哪个学期,务必要将每一句话搞懂。
编/(阅读更多哲学文章可添加或扫描我微信公号:zhexue-ht)
当然,我们所用的教材,是当时已经成稿但尚未出版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这是我和我的导师杨祖陶先生精诚合作的一项翻译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1年。所以严格说来,我的讲课还不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文本的解读,而只是对选入我们的《精粹》本中的20余万字篇幅的解读。
但就这样,也已经使这一工作成为了一件看起来遥遥无期的浩大工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逐字逐句、连一个注释甚至一个标点、一个重音都不放过的解读,实在是太耗时间了。这种做法在国内的西学界恐怕是前无古人的。我们有很多讲的教师,但一般都是大而化之地讲,借助于各种参考书,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但真正一句接着一句地讲过去,不回避,不含糊,以“同情的理解”搞清康德本人在这一句话中的意思,并由此来把握这一段、这一章节的意思,这还是首次。
我的讲课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由研究生中点一人来读康德的一段文字,即《康德三大批判精粹》里面的中译文,要求每句话一口气读下来,不要中断语气,而且要强调读出关键词、重点词来,说明你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由该研究生一句句解释,不要大而化之地说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或“主要意思”是讲什么,而要依据文本解析每一句子和用词;然后由我再对照行文原本,将这一段从头至尾加以逐句讲解,差不多要用十句话来解康德的一句话,这一部分由我自己全部录音;接下来是提问,在座的研究生可以提与这一段相关的任何问题,由我当场作出回答,有不同意见的还可以提异议、进行讨论和争论,一直提到没有问题了,再进入到下一段的研读。
这种读法能够给人一种踏实感,能够货真价实地接触到康德本人的思想和文字;但这样一样,每个学期所能够讲授的篇幅就很有限了,一般也就能讲个二十几页、甚至只有十多页。每个研究生在校期间也就三年,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过去了,我的这门课还在继续开,还没有完结,所以每个研究生一般只听过整个解读中的一小部分,没有人能够从头到尾听完的。尽管如此,学生们听课却非常踊跃,从最开始课堂上的十几个人,到后来越来越多,达到七八十人,简直没法进行讨论了。但我仍然坚持开放课堂,有教无类。来旁听的不但有其他方向和专业的研究生,外系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还有其他学校的哲学爱好者,甚至也有社会上的打工族,小老板、待业青年。
曾有学生对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按这样的读法,什么时候才能读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是太零碎了吗?我的回答是,这门课的目的,不是要你们掌握多少文本知识,而是要训练你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别看你们平时读了那么多书,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具体拿一段文本要你们解释,你们很可能解释不了。上我的课,就是要教给你们一种读书的方法,告诉你们什么才真正叫做读书。你们掌握了这套方法,能够读懂康德的文字,那就什么样的文字都能够对付了。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我的讲课风格,我称之为“全息式的”讲授。
就是说,我在每讲到的一个观点、一个术语的时候,通常不是孤立地就其在这一段话中的意思来理解,而是都要联系到康德在其他地方的观点和用语,将康德的观点放到他整个体系中来讲解。这样前联后挂,加以贯通,所以虽然具体讲解的只有一小段,但实际上把康德整个哲学都拖进来了,有的时候简直就是用一段话作例子在讲述整个康德哲学。一个学期下来后,学生所读的尽管只是那么一二十页,但对康德哲学的整体把握却比那种泛泛而谈的讲授更加清晰。再加上我对学生的提问是有问必答,而且回答十分详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有时还公开宣布学生的某个意见比我的理解更正确,充分肯定学生的创见,因此之故,我的课堂上总是保持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求真理和认真探讨问题本身的学术氛围。这也是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听这门高深的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们在这里受到的学术训练,对他们一生的学术生涯都有深刻的影响。
对我自己来说,也从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有许多问题是在讲授中搞清楚的,有的是学生的提问给我提供了思考的灵感,还有的干脆对我的译文指出其错误,或提出不同的译法,其中不少都被我吸收,在再版修订时将考虑进去的。这些地方在本书的注释中我都一一注明了。所以,这门课整个体现了一个学生和老师共同研讨、互相受益、客观评价、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那些热情的学生,每次课后必有一大群“护送”我到家门口,一边走一边继续探讨课堂上未尽的问题,成为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
于是,连续14个学期下来,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本。我这里把本书取名为“句读”,与中国传统文献学中所讲的“句读”的意思不太一样,它不是仅仅为经典文本断句,而是一句一句地读文本的意思。十分可惜的是,本书只录下了在课堂上我自己正式讲授的那部分内容,但大量的学生提问、讨论和我的回答都没能够保存下来,这些讨论和问答有不少其实比我的讲授更精彩,更有启发,许多过去的学生直到现在提起来还为此感到遗憾。当然,如果全部录下来,本书的篇幅就至少还要扩大两倍,那就过于庞大了。
而且除了篇幅上的考虑外,还有一个录音条件也限制了全部记录。回想七八年前,刚开始决定采用课堂录音时,我只有单位发的一个巨大的双卡录放机,每次用一个特制的包袱背在肩上进课堂,还经常发生卡磁带的故障。我的一次课一般是三四个小时,如果全程录成磁带,就要增加一些意义不大的信息,删削、整理起来也够麻烦的。后来有了录音笔,就方便多了,但仍然有一个整理的工作量问题。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帮我整理了大量录音资料的研究生,如梁林军、徐良梅、苏德超、杨云飞、陈进、涂丽萍,刘漫,还有我的朋友王里先生。没有他们纯粹出于学术热忱的鼎力相助,这本书不知还要拖到何年何月。
当全部录音整理的资料都已完成时,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它们总计已经超过了200万字!但说来也很自然,我本来就是想用十句话来解康德的一句话,20多万字的文本变成了200万字的句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毕竟给读者带来的负担太重了。因此我决定对字数加以控制,在我最后作仔细的校订和整理时,我删掉了一些过于重复的地方。但就目前看来,仍然超过了180万字。恐怕也只好这样了。
反过来想一想,当年我在读康德和这些大家的书时,只想有人能够像这样一句一句地给我讲解一番,越多越好,少了还不满意。我希望那些对康德哲学怀有虔诚的敬意的读者,也能够抱有我当年这样的心情来读这本厚书。当然。所谓“言多必失”,说得多了,肯定也会有让人抓住漏洞的地方,我也希望那些发现我露出了“马脚”的读者,能够直率地向我指出,就像那些研究生在课堂上那样。那将是对于康德研究的一种福音。
日于香港道风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纯粹理性批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