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论文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_旅游管理论文_管理论文
您所在的位置:&& &&&&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这些,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1、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5270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倍和103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5.5倍,收入增长31.5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将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50%,美洲约占20%,亚太约占20~30%,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CNP达到300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还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因此,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基础与交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2)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入。(二)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优势却大不一样。(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西藏等地区,仍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特色与宣传: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当代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一业带百业”,牵动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目前,在各省区都已制订了“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则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展现在游人面前;(2)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3)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安排游人参加三月街、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体味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4)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三)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对一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旅游外汇收入,应实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并对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这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3)对于旅游温热点城市的建设,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著名景点和风物特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4)国家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5)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温热点的机场建设搞上去。(四)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近几年各省区除各自宣传其旅游区外,还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中国民族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宏观效益,又有利于本地区的局部效益。在宣传上要突出几个原则:[1]&[2]&下一页&
| 备案:粤ICP备号-4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方法论初探
摘 要: &正& 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受到普遍重视的。自1981年2月我国第一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开始,讨论问题逐渐深入,由全国经济社会的战略目标到实施方案的设计,都有了很大的成效,近年,又逐步推移到各个地区和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即在进行全国大系统的总战略研究的同时,已开始进入各子系统的分战略研究,在区域经济的计划设计上取得不少初步的成果。在全国发展战略多层次的研究中,1983年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讨论会”,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聚集一堂,从发展战略上来设计、思考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展一直是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充实民族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必将成为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二十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只注重某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新疆地区作为一个个体,并与财政政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专著和文章则不多。本文对新疆地区的财政政策作系统研究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对新疆地区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建立较完善的财政制度亦有抛砖引玉之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央在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疆地区的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二是新疆地区资本形成能力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这些因素都抑制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突出难点。本文从民族理论和地区差距理论的分析中,抽象出了新疆地区落后的一般原因和财政政策因素,首先强调劳动力、资本形成能力、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及制度因素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其次围绕财政政策说明了制度变迁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主要从财政体制、税收政策及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加以阐明。
目前,我国新疆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已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缩小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成为民族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论证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后,回顾了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实践,并从这个共性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鉴于对论文研究意义的认识,笔者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本章首先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进一步阐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认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地位,最后深入阐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地域自然条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商业用银行的实际运作不利于企业融资以及在国外的利润返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共同构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第三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然后论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最后从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现状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本章首先对国外的经验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进一步阐述了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接着深入论述了合理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的依据,最后从财政政策的对策与财政配套政策对财政政策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实现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促进新疆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127.8;F812.0【目录】:
ABSTRACT5-11
一、选题意义11
二、研究相关动态11-12
三、主要内容及方法12-14
四、创新点与不足14-15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15-3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相关理论15-19
一、经济发展理论概述15-16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派别16-18
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18-19
第二节 财政政策相关理论19-27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19-20
二、财政政策理论的主要派别20-23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23-25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的现实意义25-27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7-33
一、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28-31
二、稳定与增长31-32
三、所得分配与增长32-33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33-54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33-43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33-37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37-39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39-43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43-47
一、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43-46
二、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46
三、当前新疆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46-47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47-50
一、人均收入差距47-48
二、经济增长速度差距48-49
三、经济实力差距49-50
四、"十一五"以来,新疆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主要省区50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50-54
一、地域自然条件环境恶劣50-51
二、经济发展基础脆弱51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51-52
四、民族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52-54
第三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及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54-81
第一节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回顾54-57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则政优惠政策55-56
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财政优惠政策56-57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7-65
一、思想观念落后和意识不强是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源所在57-58
二、结构调整缓慢和工业化发展落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58-65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5-70
一、新疆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问题66-67
二、新疆地区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67-68
三、新疆地区投资政策的主要问题68-70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70-81
一、新疆财政收支与新疆经济发展70
二、财政收支规模与新疆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70-81
第四章 运用财政政策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思路81-96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81-83
一、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81-82
二、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82-83
第二节 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83-85
一、宏观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84
二、地区经济繁荣的要求84
三、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要求84-85
第三节 合理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的依据85-87
一、理论上的依据85-86
二、法律范围的依据86
三、现实发展的依据86-87
第四节 财政政策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对策87-96
一、财政政策对策87-90
二、财政配套政策90-96
参考文献97-10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1-10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文姬;[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倩;;[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李曦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年01期
殷孟波,贺国生;[J];财经科学;2001年03期
程谦;[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陈佳贵,黄速建,魏后凯,罗仲伟,黄群慧,郑新业;[J];财贸经济;2001年02期
铁卫;[J];财政研究;2000年03期
马海霞;张宝山;;[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陈纪瑜,田发;[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杨明中;[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王文华;[J];晋阳学刊;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先蓉;邓晓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李昌麒;李永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熊伟;王宗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蒋劲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王浩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王荣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黄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董经胜;[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刘家钦;[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周加来,李诚;[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俊武;卢现祥;;[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张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张曙光;;[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窦亚平;;[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韩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勇;李广斌;;[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宋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徐大建;;[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胡道玖;;[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陈春常;[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马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宋新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顾远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映芹;[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淑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慧;[D];南开大学;2010年
董传岭;[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同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念明;[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仉义品;[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高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白宏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齐自琨;[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姜文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裴雅青;[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纪莹;[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郑浩;[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费孝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汪中华;[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4期
张佑林;[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梁劲松;;[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宫春子;;[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别振宇;;[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罗凤燕;;[J];市场论坛;2007年07期
陈栋生;[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02期
胡锦涛;[J];今日民族;2005年06期
顾延生;;[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朴今海;;[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人民日报;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荣庆;[J];财经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陈佳贵,黄速建,魏后凯,罗仲伟,黄群慧,郑新业;[J];财贸经济;2001年02期
刘溶沧,夏杰长;[J];财贸经济;1998年04期
邵伟钰;[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地方公债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组;[J];财政研究;1999年11期
铁卫;[J];财政研究;2000年03期
吴庆;[J];财政研究;2001年02期
高培勇,温来成;[J];财政研究;2001年03期
李建民;[J];财政研究;2004年07期
邓子基,邓力平;[J];财政研究;199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阮月华;梁诗琪;史志娟;李天姝;;[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03期
王宝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7期
倪红日;;[J];涉外税务;2009年03期
闫坤;程瑜;;[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朱彬;张俊锋;;[J];经营管理者;2010年19期
张素琴;;[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李怀宝;;[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胡丽华;;[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邢辉;;[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09期
任允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卫丽;;[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孙岩;;[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吴晓海;刘兆全;马野;;[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曹喆;梅鹏蔚;;[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吴文东;;[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吴有根;陈凤娣;石景冬;;[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葛晓燕;;[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陈彭令;;[A];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5年
;[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C];2012年
;[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长江;[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4年
记者 曲哲涵;[N];人民日报;2006年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李德水;[N];现代物流报;2009年
王震波;[N];巢湖日报;2009年
罗荀;[N];中国财经报;2010年
哈斯叶提·居马;[N];新疆日报(汉);2011年
何龙生(作者系衡南县财政局局长);[N];衡阳日报;2005年
马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高财;[N];江苏经济报;2008年
李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寂沫;[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任保平;[D];西北大学;2002年
寇亚明;[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李海鹏;[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蔡晓陈;[D];武汉大学;2007年
王爱民;[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朱容;[D];四川大学;2005年
王静敏;[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揭筱纹;[D];四川大学;2002年
田洪昌;[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亚彤;[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汤慧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门雨杰;[D];吉林大学;2005年
刘贵卿;[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王志华;[D];苏州大学;2005年
李波;[D];武汉大学;2005年
黄艳;[D];同济大学;2006年
白霄;[D];青岛大学;2005年
鲁诚至;[D];兰州大学;2006年
杨碧霞;[D];同济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