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功.霹雳旋风腿教学是那部武侠片的功夫

上传时间: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133
播放次数:891,072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谈谈电影中的少林!!!
谈谈电影中的少林
常言道:“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之所以令人神往,不是因为它的禅宗佛学有多么深奥,而是因为它的武学博大精深,乃中华武术最正宗之流派。从“一指禅”到童子功,从铁头功到大力金刚掌,还有武侠小说中常说的易筋经、洗髓经和金刚不坏之身,少林寺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武”字。于是,怀着无限景仰之情,我于近日来到了嵩山少林,试图寻觅那些古老的武学踪迹,却发现除了少林俗家弟子们在武术馆里的武术表演外(有十八般兵器、硬气功、铁头功、钢针穿玻璃、童子功和各种动物拳法,还是非常精彩的),就再没有体现“武”字的地方了。少林寺正寺和白马寺、归元寺等天下名寺并无太大差异,而塔林也被无数游客所包围,像是一个繁华的集市。在这个天下武学第一圣地,见不到“扫地老僧”,见不到武学秘笈,更见不到传说中的少林十八铜人,就连少林武僧总教头释延鲁大师都没有见到。看来要想真正过一过少林功夫瘾,现实中还是不妥,而电影才是最佳途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华语电影是怎么表现少林的!
一、少林电影: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好汉把你敬仰!”
虽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就出现了《少林木人巷》、《少林十八铜人》、《少林三十六房》等一批以少林为主题的功夫电影,但少林寺真正以主角在银幕上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识的还是1982年的那部《少林寺》。这部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改编的功夫大片,虽然在电影技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但在当时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大家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识到如此精彩的功夫表演。而该片的热映也有着三重重大意义:一是让少林武术名扬天下,从此少林寺便成为了海内外游客争相去瞻仰的宝地;二是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掀起了武术热潮,银幕上功夫片的热潮也随之兴起;三是捧红了功夫巨星李连杰,虽然日后黄飞鸿的银幕形象更为光彩夺目,但人们最怀念的还是当初那个青涩稚嫩的觉远小和尚!
商业电影向来爱跟风,《少林寺》之后,立马出现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童子功》、《少林俗家弟子》、《木棉袈裟》等一大批以少林功夫为卖点的商业片,李连杰也作为男主人公出演了前两部影片。这些影片中虽然也有精彩的打斗场面,但都无法达到《少林寺》的高度,更无法像《少林寺》那样成为中国武侠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九十年代是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天下,少林在这些飞来飞去的武侠片中往往只是一个配角,虽然六大门派(《魔教教主》)或者八大门派(《新仙鹤神针》)中少不了它,但比起神功盖世的主人公来,少林高手根本算不了什么,《新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寺更是一下子就被丁春秋给灭掉。倒是以清代为朝代背景的功夫武侠片中,少林寺的武学至尊地位才重新被提了上来,比如《新少林五祖》和《铁猴子》,里面的高手大多具有少林背景,少林武学再度给人以神秘和神圣之感。而《太极张三丰》中的武当创始人张三丰也是脱胎于少林,虽然太极拳是他心生灵感所自创,但如果没有此前在少林寺所建立的雄厚功底,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武侠片的渐渐势微,电影中的少林元素越来越少(电视剧中倒是丝毫不减),而少林寺的神圣地位完全被电影的后现代性给消解了。现代功夫片《龙在少林》根本就是逗小孩子玩,而周星驰的《食神》中则对少林功夫狠狠恶搞了一番,所谓的“少林十八铜人”更像是一群小丑在跳来跳去,少林寺也成了“中国厨艺训练学院”!
新世纪“少林电影”的代表当属2001年的那部《少林足球》,继《食神》中的厨艺后,星爷再次将少林功夫融入到足球中来,结合电脑特技,为我们夸张地展示了“铁头功”、“水上飘”、“大力金刚腿”等一系列少林绝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像是一部少林武术的宣传片。而看了《少林足球》之后,你或许又有了去少林寺学功夫的欲望!
二、少林功夫:
少林拳谱里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种硬功、三十六种柔功,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寺秘传,但无详细文字记载,现在所说的“少林七十二绝技”通常被认为是少林功夫的总称。在武侠小说当中,往往都是每个人只练几技,很少有人能练得三十六技以上,更别说七十二绝技全都精通的了!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少林功夫还是以刚猛为主,无论是罗汉拳、伏虎拳,还是大力金刚掌,都是至刚至猛的武术套路,而金钟罩、铁布衫又是属于硬气功那一类的。电影《少林寺》可谓少林功夫的大展示,特别是李连杰四季练功的场景,让当时的观众如痴如醉;而那个练醉拳的和尚,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对于很多大陆观众而言,是他而不是成龙最先担当了醉拳的“宣传大使”。另外由于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所以也少不了棍法的展示,少林棍法耍起来虎虎生风,又是属于刚猛一派的。当然与刚猛对应的则是柔,柔而不阴,正是少林童子功的精髓,一般来说,只有童子之身,才能习得此神功。电影《少林童子功》便是专门描绘童子功的,少林小和尚童灯便以一招“童子拜佛”制服了大反派小福王的“霹雳旋风腿”,成为以柔克刚的典范!
在很多非少林主题的电影中,也出现了不少少林功夫,比如《魔教教主》中的龙爪手和《铁猴子》中的大力金刚掌,特别是后者,已经被少林叛徒衍空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两大高手铁猴子和黄麒英都被其所伤,根本无法通过正规途径来对付这一极为霸道的武功(最后还是巧借梅花桩,将下盘不稳的衍空打下火海)!
另外像木人巷、十八铜人都是属于少林阵法之列,强调机关布阵的设计,在《少林木人巷》、《少林十八铜人》等影片中都得以形象地展示(当然也加入了夸张的元素)。而在民间流传的“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真正的阵法绝技当属少林金刚伏魔圈、十八小罗汉阵和一百零八大罗汉阵!
三、少林高僧:
说起少林高僧,第一个当属禅宗第二十代佛祖达摩祖师,他为弘扬佛法在东渡中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达摩祖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所留下的达摩易筋经也是少林寺众僧演练的最早功法之一。原以为电影《达摩》是一部奇观式的功夫片,却发现此片中的达摩更多是在展示他的佛法,而不是武功,该片也就“沦为”了一部人文色彩更为浓厚的影片!
其实很多少林电影中的方丈并不会武功,最典型的莫过于《少林寺》中那个被王仁则烧死的老方丈。少林寺分文僧和武僧两种,文僧负责念经传诵,而武僧则习得一身好武功,承担起保卫寺庙的重任,武僧总教头才是第一高手,正如现在的释延鲁一样。而一身富态的释永信方丈,则是个佛学专家和商业奇才,武功根本与他无关!
当然在武侠小说中,少林方丈都是武学高手,金庸小说中少林寺属于武林的泰山北斗,《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和《倚天屠龙记》中的方丈在江湖上的地位都很高,武功也是属于顶尖的(但不是最高)。另外还有扫地老僧(《天龙八部》)、觉远和尚(《倚天屠龙记》)这样举世无双的高手,更增添了少林寺的神秘性——原来真正的大师都是深藏不露的啊!
四、少林败类: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好和尚,就自然会有坏和尚。别以为把头剃光了就是佛门中人,代表着行善积德,看看《木棉袈裟》中的祁天远吧,表面是和尚,实际却是朝廷派来的鹰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也落得个恶贯满盈的下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新少林五祖》中的马宁儿,比如《铁猴子》中的衍空,再比如《魔教教主》中的成昆,还有《太极张三丰》中那个离开少林便学坏了的董天宝。他们不是叛徒,就是阴谋家,六根未净,障缘未了,“酒肉穿肠过,魔鬼心中留”,心术不正之徒,又如何能修得善果?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算是对这次旅程失落感的一种弥补吧。看着那满山遍野的游览人群,看着那无处不在的少林武校招生广告,不由慨叹到:如今的少林寺,与其说是一个千年古刹佛教圣地,不如说是一个商业集团大游乐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航--少林真功夫,铁头功一头定乾坤 - 生活随拍视频 - 爱拍原创实拍少林弟子旋风腿上演现实版功夫足球 _新浪河南视频_新浪河南_新浪网_新浪河南_新浪网
实拍少林弟子旋风腿上演现实版功夫足球
  近日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沟武校的足球校队也开展了自己的足球课程,足球队全部由塔沟武校的男生组成,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15岁,结合每个人的专长,来分配场上的11个位置,在绿茵场上,黄色武僧袍,非常养眼。除了战袍,具有少林武功特色的足球技术才是最大亮点,他们上演了多个高难度,需要武术功底才能完成的动作,包括轻功水上飘,少林铁头功,旋风地堂腿,少林正宗大力金刚腿,少林铜人阵等等,超高的武功结合足球,令人叹为观止,大呼惊奇。
相关报道:  09:14:18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感动我顶无聊愤怒搞笑炒作养眼悲伤
关于 功夫足球 我来说两句  摘要:当代华语电影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少林电影热”,而作为少林武术发祥地的河南,却始终未能形成少林电影及少林文化的品牌"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少林电影热”与河南少林文化产业构建发展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18篇
  摘要:当代华语电影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少林电影热”,而作为少林武术发祥地的河南,却始终未能形成少林电影及少林文化的品牌产业。仔细梳理研究三次少林电影兴衰流变的轨迹,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内涵缺乏起码的认知与理解,造成少林地域性漂移沦落到镜头盲区,它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完全被遮蔽与放逐,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少林电影。河南要拍摄出真正呈现少林武术与少林文化的少林电影,其关键是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发现本土人才,凸显少林文化的地域性和中原文化的厚重感,这是避免与港台功夫片同质化的唯一途径。当下在河南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开发以少林电影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将少林电影打造为河南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5503043.htm  关键词:少林电影热;河南少林文化;少林电影;电影产业;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8   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港台地区曾出现过两次“少林电影热”,皆是借少林为由头招徕观众的商业运作,没有一部真正意义的少林电影。第三次“少林电影热”滥觞于1982年的故事片《少林寺》,千年古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旋即名扬天下,对少林文化的影响之大令其他作品难以望其项背,但这次“少林电影热”仅仅持续5年就又一次衰落了。截至目前,对这三次“少林电影热”以及由此引发的河南少林电影产业研究尚是一片荒夷之地,仅有学者提出应“多元化多媒体整合传播塑造少林文化品牌形象”。多维探讨三次“少林电影热”的形成机制及衰落因素,可以为打造河南少林电影文化品牌提供全新视角与方法论启示。本文旨在论证,意欲将少林电影打造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表现真正的少林武术及其所具有的地域性。   港台地区两次“少林电影热”:对少林武术的解构与重塑   我国传统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武侠叙事早在唐代就出现于“话本”、“小说”和戏曲中。霍姆斯认为法律起源于复仇。当“民法国律”及社会公平、正义被弱化,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普罗大众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便只能以虚设的幻境实现对现实的期待,得到一种代偿性满足。我国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为父报仇”,其叙事结构符合普罗普六个叙事模式中的“纠纷”。武侠复仇使杀人偿命的自然正义观失范,但儒家认为其合乎孝悌观念,往往还能得到皇权宽恕,如《后汉书?列女传》中赵娥为父报仇杀死仇人李寿,县官赦免其罪还奏请表彰。格雷马斯在列维-施特劳斯对古希腊神话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语义方阵”理论,指出所有叙事文本都包含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为父报仇”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是“父为子纲”的封建意识形态编码。武侠文化对既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故而就有着“以武犯禁”的特征;因其遵循“只反贪宫,不反皇帝”的游戏规则,故不会对皇权产生颠覆性危机,充其量属于改良主义。   武侠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心理深层形成“集体无意识”,并成为一个连绵不断的叙事母题。早期中国电影人为使电影易于被大众接受,便将民众喜闻乐见的武侠故事嵌入电影镜语,通过最新颖、时髦的光影表达方式,借以唤醒受众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印证着“电影――梦工厂”的逻辑。旧中国第一次武侠电影高潮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的阴霾,新军阀的独裁专制下,人民敢怒不敢言,唯有幻想习武仗义之士除暴安良,为弱小者张目、为蒙冤者昭雪。当时有人在报上坦言:“今之世,道德沦丧,人心乖张,我们很希望有一个侠盗来,干一下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以澄宇清宙,肃清现在的一班牛鬼蛇神。虽然在一时,或者这个侠盗不能自天而降,但是我希望总有这么的一天,并且这种责任,是电影界应该去负担的,我再敢说一句大胆的话,电影界应该诲几个侠盗到人间来罢。”于是,我国最早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928)应运而生。该片讲述昆仑派弟子陆小青与红莲寺魑魅魍魉之间的厮杀,武侠小说中的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被搬上银幕。新中国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武侠电影诡异的“怪力乱神”自然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但是武侠片并没有退出华语电影,它在香港、台湾地区得到传承与延续――首次获得戛纳电影节奖项的华语电影《侠女》(1971),首部在奥斯卡获奖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2000),其叙事文本与话语结构都与《火烧红莲寺》一脉相承。   精明的港台电影制片商看出少林品牌的影响与价值,20世纪50年代初便出现了第一次“少林电影热”。发轫于1950年的《火烧少林寺》是其标志,紧随其后的《少林五大奇侠》(1951)等相继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胡鹏拍摄的《黄飞鸿正传》(1949,分上下两部《黄飞鸿鞭风灭烛》和《黄飞鸿火烧霸王庄》)大受欢迎后,不少制片商趋之若鹜,相继拍出“黄飞鸿系列”电影61部,仅1956年就有26部,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黄飞鸿年”。这些影片都是搭“少林热”的顺风车,胡编乱造冠以“少林”之名,或称出自少林之门,或称受游方少林高僧“点化”,不一而足。如“黄飞鸿系列”将清代岭南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穿凿附会与传说中的南少林搭上关系。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少林电影票房低迷,制片商才把目光转向其他题材。   第二次“少林电影热”以上世纪70年代导演张彻的“长弓”公司为滥觞。这一时期拍摄了《黄飞鸿少林拳》(1974)、《少林子弟》(1974)、《少林五祖》(1974)、《少林和尚》(1974)、《少林门》(1976)、《少林木人巷》(1976)、《少林十八铜人》(1976)、《少林寺》(1976)、《少林三十六房》(1978)等。20世纪70年代末,少林电影江河日下,逐渐被成龙的功夫喜剧片取代。   有论者提出,港台电影由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孳生。其实,港台地区的“少林电影”是岭南武术与好莱坞西部片叙事模式结合的产物。两次出现在港台地区“少林电影热”所拍摄的影片,其实是对少林武术及少林文化的解构与想象性重塑,并没有一部是真正意义的少林电影。
  就表现形式看,第一次热潮中的影片具有典型的武侠片特征,片中人物的服饰造型、武打动作等舞台化痕迹明显,戏曲程式化的刀来枪往和花拳绣腿突出。如《如来掌》(1952)中手掌发出光束打败对手,毫无真实可言。以李小龙电影为标志的第二次“少林电影热”,施展拳脚的功夫片特色明显,但其吊诡之处在于其不是纯粹意义的中国武术――截拳道虽脱胎于咏春拳,但汲取了跆拳道、空手道、西洋拳击的技法。如《龙争虎斗》(1973)表面上是少林高徒李与少林叛徒韩的一场殊死搏杀,实际上是好莱坞经典叙事话语的复制本,李小龙的招牌性动作三脚回旋连环踢不是少林武术,手持的也非少林齐眉棍,而是菲律宾短棍。   旧中国武侠电影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火烧红莲寺》走红后,随后拍出系列片18集。港台少林电影延续了这一陋习:一部电影票房飙升,其人物形象与题材便立刻引人关注,单《火烧少林寺》同名影片就有三部,分别拍摄于1950年、1977年、1979年。以“火烧少林寺”为叙事背景的电影更多,如《少林五祖》(1974)、《洪熙官》(1977)等。“黄飞鸿系列”至1997年已近百部,成为影坛之一大奇观。   就叙事模式看,港台少林电影有着固定的叙事模式:多以明末清初或清末民初为故事背景,少林寺是在河南嵩山还是在福建莆田语焉不详,将“反清复明”和“为父报仇”作为叙事主线,使施展武功具有合理性和道义性,借此组织事件推动情节,其意义结构互补、叠加。如《洪熙官》中既有清廷走狗白眉道人火烧少林寺,又有洪熙官被白眉道人所杀,儿子文定“反清”和“为父报仇”两个叙事序列交织,符合普罗普的功能秩序和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   少林电影表现的内容鱼龙混杂,既有民族情结、悲壮殉国,又有帮派恩怨、门户之争;既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又有风尘异人、捉妖降魔;既有武术点穴、剑诀,又有黑道闷香、暗器;既有少林英雄快意恩仇、正义行刑,又有少林叛徒欺师灭祖、血腥杀戮,可谓一炉共冶,九转丹成,良莠不齐,瑕瑜互现。“在他们封闭的世界里,自有其传统的约定俗成。这些包括了奇怪又自我沉溺的推理逻辑及说话方式、天方夜谭般的布景、故作玄虚的情节、脱离常规的性关系、对名利争夺的批评以及一定交错的文武戏等”。   少林电影的“武术指导”制,始于“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导演张彻,并延续至今。这对没有练过武术的演员有很大帮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和弊端。如香港武术指导大师刘家良是广东人,其引以为荣的是具有南少林功夫嫡传身份。历史上与河南少林寺有渊源的福建少林寺早在清初就遭焚毁,幸存武僧带出去的北少林技法也早已被南拳同化。另一个武术指导大师袁和平出身武术世家,父亲袁小田是京剧武丑,擅长北派武术;而北派武术门派纷繁,其指导的少林电影很难真正呈现出河南少林武术的面貌。   当然,这两次“少林电影热”并非乏善可陈,第二次热潮中的《少林搭棚大师》(1974)、《少林三十六房》(1978)强调少林武禅合一;张彻的《少林子弟》(1974)、《洪拳小子》(1975)、《少林寺》(1976)等凸显少林弟子的侠义精神,值得肯定。但在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商业价值不断被提升的语境下,这两次“少林电影热”出现了大量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的影片,缺乏原创性,使观众的心理期待落空,在一片“嘿”、“哈”打斗叫声中复归沉寂,比较正常。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从成功到“空洞的能指”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肇始于香港导演张鑫炎1982年拍摄的《少林寺》。影片根据少林寺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改编。隋朝末年叛将王世充割据一方,派大将军王仁则在黄河岸边修筑工事,王仁则为赶工期残害劳工,民间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却遭杀害,张子小虎为父报仇到少林寺学艺。该片是传统“替父报仇”叙事母题的重返与探询,同时将“神腿张”之死、小虎被追杀、民女白无瑕被抢掳、百姓民不聊生等与唐太宗平定割据开创“贞观之治”联系在一起,镜头从历时性快切转向共时性分布,这种呈现方式隐喻着对立双方不再是门派与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而是将对抗纳入统一与分裂、暴政与反抗、正义与邪恶的宏大叙事话语之中,对少林“度人为善――禅也;度人为恶――武也”武学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   小虎亡命嵩山被少林武僧昙宗所救,为学少林功夫遂落发为僧法号觉远。当白无瑕遭到王仁则强暴时,他上演了卡萨布兰卡式的“英雄救美”;父仇已报后他理应与白无瑕走到一起,呈现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但当面对“尽形寿,不淫欲,汝能持否”的佛门诘问,他毅然选择遁入空门以绝尘缘。觉远的无奈和白无瑕的凄楚――一组平行蒙太奇镜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场恋情不复罗曼蒂克,而成为“青春残酷物语”。“尽形寿,不淫欲,汝能持否”是佛门戒条,觉远是善者止戈为武及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象征。昙宗的身份暧昧不明,其与白无瑕是父女关系,因遭王仁则追杀潜隐少林,这样就将他从宗教人物谱系中剥离,属于罗兰?巴特政治神话中的人物,“神话是一个奇特的系统,它从一个比它早存在的符号学链上被建构:它是一个第二秩序的符号学系统,那是在第一系统中的一个符号,(也就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意象相连的整体),在第二个系统中变成一个能指”。少林寺方丈的死也颇具特色,不同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生死说”,倒是符合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的死亡“出发论”:他面色平静地在大火中圆寂,使佛门的慈悲与惩恶高度统一,演绎了武在形佛在心、少林是禅而不是武的终极旨归。   这部影片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主持中央统战工作的廖承志在香港电影界座谈会上说:“凡是有利于爱国统一战线的,什么都可以拍。内地支持你们,你们可以到内地拍外景,拍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1979年他建议拍摄有关少林寺的电影:“香港及海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拍出少林寺或太极拳呢?”廖承志从剧本的创作修改、服装道具,到借用最好的武术演员,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并为打开市场出主意想办法。如果不是中共中央为电影拍摄大开绿灯,香港导演张鑫炎不可能到河南拍出真正意义的少林寺电影。
  三次“少林电影热”的出现有着不同时代背景,其共同特征是契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与欣赏情绪,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想象性满足及精神抚慰。当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以解放世界上2/3受苦人为己任的国人,惊讶地发现自己与西方世界经济、科技的巨大差距后,当务之急是自己首先要“解放思想”,解决“挨打”与“挨饿”两大问题。电影《少林寺》(1982)颇具托古言事意蕴,契合了百年屈辱情绪的积累和中华崛起的强烈愿望,观众从少林武术“天下第一”的镜像语言表达中,得到情绪宣泄与心理抚慰,亦如克拉考尔所言:“一个国家的电影比其它艺术手段更能直接地‘反映这个国家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其后有关少林的电影中不断承衍:中国足球裹足不前,就有了《少林足球》(2001)――几个曾在少林寺习武的师兄弟组成“少林队”,凭借少林大力金刚腿、铁头功、旋风地堂腿、金钟罩铁布衫、鬼影擒拿手、轻功水上漂等,在足球场上各显神通,屡屡得胜。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象,借助电影宣泄了对中国足球的失望及对中国足球雄起的愿望。“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   中原文化孕育了少林武术,使其蕴含着中原农耕文化与哲学思想。由于传统武术门派之见、交通闭塞等因素,加之武术心传口授的承袭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少林武术的跨地域性。电影《少林寺》中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秀丽的嵩山,少室山下的古刹,石窟中千姿百态的佛像,寺中塔林、碑刻、壁画等,与少林武术浑然一体,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虽然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在南方拍摄,如众僧山涧取水的场景在浙江拍摄,但遮蔽了南方山水的特点,使观众有理由相信影片海报所言:“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实地拍摄。”1982版的《少林寺》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示了真正的少林武术。张鑫炎以一种先锋式的反传统、反秩序决绝,打破了香港功夫片设武术指导的成规,由担任主演的武术人士淋漓尽致地自由发挥;并继李小龙表现真功夫之后,再次颠覆功夫片的拍摄模式,不用弹床、不用替身、不用镜头技巧和特技,一镜到底,即采用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演员计春华(饰秃鹰)曾回忆说:“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真情、真景、真故事,让观众欣赏到少林真功夫,这是张鑫炎对演员的唯一要求。   影片拂去了笼罩在少林武术上的玄学色彩,其高超的武功不是靠神传秘籍,千佛殿青砖地面上练功踏出的脚坑,昭示着少林武术是世代僧人坐禅诵经之余,寒暑不辍千锤百炼的结果;同时将练功融入日常生活,如用锥形底水桶穿山越岭打水练臂力,如片中昙宗说:“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的事呀!”当时,有人质疑电影中于海(饰师父)的“螳螂拳”、计春华(饰秃鹰)的“鹰爪拳”、于承惠(饰王仁则)的“醉剑”是少林武术吗?“近代兵连祸结殃及少林寺,又经历十年动乱浩劫,‘文革,结束后,少林寺只有几个老态龙钟的和尚看守寺院,从他们身上觅不到昔日少林武僧的雄风。庆幸的是少林武术并没有随寺院的破败而衰落,它流传于民间得以完整保存和发展。少林武术不能再以山门为界,局限于之内僧人所练的套路。‘天下功夫出少林,指的是少林武术在民间传播的广泛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使得传统武术门派纷繁,少林、武当、峨眉等流派各成一家,小到手、眼、身、法、步,大到内、外、家、功、法,南拳北腿,先发制人、攻守并重还是后发制人,都有自己的武学思想,如“形意拳”的“内三合、外三合”说,“八卦掌”的声东击西技法等。因此,影片中于海的“螳螂拳”、计春华的“鹰爪功”有少林仿生拳的血缘,于承惠的“醉剑”与少林“醉拳”也一脉相承,其风格、特点属少林武术或是其衍生,这在武学理论上是有其渊源的。   其实,张鑫炎对《少林寺》的成功并无清醒的认知,也缺乏少林文化相关的深刻体察与洞见,其特立独行的风格未能走远。继《少林寺》后,他踌躇满志率原班人马移师广西漓江岸边再拍《少林小子》(1983),两部电影是同班人马却出现博尔赫斯式的大逆转。   “功夫喜剧片”是最具香港特色的电影类型,李小龙做出初步尝试,成龙的《蛇形刁手》(1978)开创了先河。张鑫炎在《少林寺》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如虎子无意闷死牧羊女的大黄狗和吃狗肉一场戏,表现了虎子调皮可爱的性格,疏解了观众情绪,也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重要的是分寸把握得当――那时的虎子还不是和尚觉远。张鑫炎似乎是个雅努斯式的人物,《少林小子》原名《龙凤村》,见少林电影“火”便给影片易名,理由是龙家儿子练的是少林武术,于是龙家儿子就成了“少林小子”。张鑫炎意欲将这部电影打造为港式“功夫喜剧片”,夸张滑稽的表演和搞笑桥段贯穿始终,如此这般却很难与少林武术和谐相融。千百年来中原苦难地,兵连祸结天灾频发,造就了中原文化的凝重特色,如豫剧旧时叫“哭戏”。何况,少林武术出自佛门,用娱乐片形式很难表现其中原文化和涅?寂静的佛学内涵,插科打诨有悖“戒妄语”、“戒打狂禅”的佛门戒律。其后,香港导演多以港式“喜剧功夫片”表现少林,《少林俗家弟子》(1985)是典型文本,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深度和效果。   香港弹丸之地,一些导演在改革开放之初到内地,尚对大陆风土人情缺乏深刻了解与洞悉,没有意识到大陆幅员辽阔,有中原、江南、大漠、深山、海岛,且各地区域特性鲜明。《少林小子》的背景是桂林山水,乃刘三姐唱山歌之地;少林的地域性成为“空洞能指”,中原少林文化完全被架空与放逐,一个并不述之文本的社会语境,使少林文化特色被淹没。   《南北少林》(1986)讲述被奸臣赫索王爷陷害的两个忠良之后出家北少林寺的智明和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司马燕不约而同混入赫索祝寿行列前去行刺的故事。行刺失败逃离险境,智明看到司马燕戴着和自己一样的银镯,知道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妻。司马燕被赫索捉拿囚于官船,南北少林弟子合力将她救出并杀死赫索。《南北少林》与《少林寺》有许多雷同之处,智明与司马燕的关系是觉远与白无瑕关系的翻版,其结局是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练武场面也极其相似,连寺院方丈、僧执也都由同样的演员扮演。然而,《南北少林》重蹈了《少林小子》的覆辙,亦没有完成对经典的复制再生产,中原文化的影像表达再次成为虚无。电影同样表现出香港导演对地域概念的忽略与地域差异认知的缺失,如北京城外的江南田园风光,智明与官兵从王爷府门口打到八达岭长城。按港式功夫片拍摄,其荒诞不经的痼疾也毕露无遗,如念经修行的寺院如同武校终日舞刀弄棒,出家人举止粗鲁吃饭狼吞虎咽,智明魔术般的掌中变雀儿,腾云驾雾般从寺院高墙一掠而过,颇有旧武侠片神秘玄学影子,其虚假导致电影艺术功能和审美意义双重失语。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仍未能走出“为父报仇”的叙事窠臼,如《少林寺》中觉远的父亲“神腿张”在王仁则剑下亡,《南北少林》中智明、司马燕的父亲被赫索杀害,《少林寺弟子》(1983)中转洪的父亲被侯八赖踢死,《少林童子功》(1986)中童灯的父亲张铁头亡于小福王手下。港台少林电影的叙事模式化和英雄人物的“高大全”,与内地“文革”时期电影如出一辙,只是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蕴,结论只有从两千年“八股文”的文化同源性维度寻找。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延续了前两次“少林电影热”的模仿抄袭、胡编乱造,如《少林寺》中须眉洁白、身披红袈裟的方丈,就被固化为一种典型人物形象,成为符号化的类型叙事。《木棉袈裟》(1985)中少林寺方丈为保卫少林在大火中圆寂,与《少林寺》的场景如出一辙,正如贝特鲁齐所言:“个人是历史的人质”。《木棉袈裟》海报称:“影片以内蒙古草原为拍摄地,场面阔大,气势雄浑,马群在大草原驰骋。”镜头从少林寺切换到内蒙古草原,被追杀的少林和尚转眼就躲进了蒙古包,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少林寺与内蒙古是近在咫尺,还是神性语境的穿越?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亦没有摆脱旧武侠片之流风遗韵,继续和渲染玄门秘术绝技,如《少林寺弟子》中洪家戏班班主洪远的两个女儿遭恶人欺侮,在少林出家的洪家儿子转洪得少林寺大师妙月所赠少林至宝“燕子铛”,借此在与恶人决斗时一招定胜负。《少林童子功》中小福王假传圣旨勒令五百僧兵远征,其“旋风腿”唯有“童子功”才能破阵;小沙弥童灯、童灵等使用广慈师傅暗授的“童子功”轻而易举就制服了小福王,其神功令少林寺练功房的“脚窝”黯然失色。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中,电影拍摄都实行武术指导制,即便内地独资也请来香港武术指导。同样的武术符号再三出现,自我繁殖般的一味堆积,且表现出高度的排他性,使少林电影失去了生气和活力。有的武术指导根据自己的感觉、好恶或为了打斗好看,改变了少林武术原有的符号编码。岂不知少林武术一招一式千锤百炼,朴实无华用于实战,戏剧化、舞蹈化的动作美只能带来少林武术的变种与异化。   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以香港为龙头,左派“中原”领风气之先,邵氏公司也不甘落后,与前两次“少林电影热”不同之处是有了真实少林寺的山门、塔林、佛殿等镜头。可惜《少林寺》成为无法复现的经典,其后的少林电影观众趋冷,票房直线下降。1985年,邵氏公司停止拍摄此类影片,并成为一张倾倒的多米诺骨牌,强弩之末凭借内地市场又苦撑两年,最后归于沉寂。从《少林寺》的成功到《少林小子》逆转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再到功夫片大师刘家良启用《少林寺》原班人马也无力回天,便是第三次“少林电影热”从成功到成为“空洞能指”的轨迹。   河南少林电影产业发展:浮出历史地表的机遇   上世纪50年代以降,少林电影(主要集中在港台地区)多如过江之鲫(有200多部),同时“涉及少林的电影更达到700多部”。“少林电影”成为一个滑动的内涵和极不稳定的概念,囊括一堆边缘模糊又杂乱的题材,“少林”标签与符号被随意使用、编排。当“少林”成为情节的介质或观念的道具时,它就滑向一个类型化的并可以持续复制的能指,其具体性及深度感就不复存在,与特吕弗的“电影作者论”无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与“少林”相关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方世玉系列”电影等,依旧沿袭“反清复明”和“为父报仇”的叙事模式,典型文本如《新少林五祖》(1994),虽然功夫是最大卖点,但表现的仍旧不是少林武术,诸如飞檐走壁之类的特技,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香港影坛有“万片归宗一少林”的说法,《叶问》(2008)中的叶问本是咏春拳师,却言“咏春拳”由少林五枚师太创立,归宗认祖属少林传人“绝无虚妄”。更有甚者胡编乱造糟蹋少林资源,如《花旗少林》(1994)中美籍华人张正奉中央情报局之命,前往中国大陆协助护送一件国宝赴美。片中将阴谋与爱情拼贴、嫁接到佛家圣地少林寺,少林僧人对闯入戒律院的客人抡拳舞棒,居心叵测的方丈被追打得抱头鼠窜,便衣公安风衣、礼帽、墨镜,俨然盖世太保。让一直失语的河南人不禁诘问:是宣传少林文化,还是败坏少林形象?其实这不是个案,它极具集体症候,过于祥和的河南人对少林品牌与少林文化的失落陷入焦虑和茫然,少林文化精神及其语境随意被架空和填充,西西弗斯式的荒诞周而复始在当代少林文化中呈现,少林文化何日才能不再被阉割、被异化、被戏谑?   新世纪以后,《少林足球》(2001)、《新少林寺》(2008)、《七小罗汉》(2010),对少林的另类解读和阐释颇有新意,但仍然无法超越《少林寺》的高峰,照旧将少林武术抛出新历史的轨道,或成为一文不值的点缀,或成为架空少林文化后随意填充但最终又以少林文化为标榜与哗众的叙事文本;且这些影片沿用港式功夫片模式,在时装动作片出现后遭遇集体滑铁卢。尤其是所谓的国产“大巨片”《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无极》(2005)、《夜宴》(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虽打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但观众看到的是武功超群“大侠”的花拳绣腿,武术被电脑特技与CG技术等放逐变得虚无缥缈,飞檐走壁、水上漂、刀枪不入如同魔幻片。琼瑶剧中的帅哥靓妹变身侠男剑女,现代科技将似是而非的模仿招式加工为盖世武功,蒙太奇使声画语言获得丰富的表意功能,却呈现不出武林中人的气质和神韵,如《卧虎藏龙》(2000)中的李慕白虽英俊潇洒,其武当功剑法却连快慢相兼、刚柔相济的形似也达不到。   当少林电影再次被边缘化而淡出观众视野时,天时、地利、人和使河南少林电影产业崛起的机遇,清晰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整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旨之一,提出要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之一。河南文化产业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说:“河南文化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善于挖掘自身唯一性、独特性的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错位经营,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强化比较优势,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并着重指出,“遗憾的是,少林武术、太极拳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在河南却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旋风腿 黄子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