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恬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人,对你有什么启示

辅导员必读材料——《上海市辅导员培训大纲》五、六章
刚刚上传的没有保存好,丢掉了,又重上传吧。做博客的想法来源于第六章,感谢给我提供这么好材料的某位同志,THANKS,感动的电闪雷鸣啊
【培训目标】
一、理解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二、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形式;&
三、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技能。
【培训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
职业发展教育从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出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如何对个人生涯进行合理有效规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作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补充,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大学生明确职业观是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线,培养职业兴趣和激发大学生为职业目标而努力的热情,更有助于教育大学生抛弃利益为先、诚信没有价值等错误的职业观念。
3.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在充分自我认知的情况下,扬长避短,提升能力,进而成功就业,人尽其才。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1.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理念
通过了解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经典理论,使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正确认识到职业的发展贯穿人的整个生涯,要根据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而且能够促使大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和典型代表人物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他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如果前一阶段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职业成熟,最后导致在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他认为职业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幻想走向现实,将这一逐渐成熟的职业心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1岁以前)(11~17岁)(17岁至成人)三个阶段生涯理实际对个体的理论研究的次的形成及
舒伯(D.E.Super)是继之后的另一位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他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职业发展形态,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出生到14岁)、探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护(45~65岁)、衰退(65岁以上)等五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特征。在后期研究中,舒伯认为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循环式发展任务理论。和舒伯都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对职业的需求与态度来研究职业发展过程,他们的理论对人的职业生涯实践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舒伯的终身职业生涯理论的提出,对人终身发展的认识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则是研究人生为依据发展阶段、阶段、、中、五。
2.职业生涯发展的人职匹配理念
通过了解职业生涯发展人职匹配的经典理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自我的兴趣爱好、利益取向、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兴趣爱好是影响选择职业理想的情感因素;利益取向是影响选择职业理想的制约因素;综合素质则是影响选择职业理想的内在基础。学生要注重增强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最终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他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个原则(1)倾向力资源、;(2)所选必备及劣势、;(3)要素特质岗位情况及,将个人特质与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质匹配相当的职业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类型论。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工作环境”,这六种环境是:性;;;;;和
构成工作环境的六大类可以用来描述员工的个性定位,即我们每个人都偏好于六种职业类型中的一类或多类。霍兰德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基于自己对职业性向测试的研究,发现了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然后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实际性向、调研性向、艺术性向、社会性向、企业性向、常规性向等六种基本类型。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注重人的分类和职业的分类,并主要以心理特性为核心,将二者和谐地匹配起来,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五大要素展开: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所谓知彼,就是探索外在的世界;所谓抉择,包括抉择技巧、抉择风格以及抉择可能面临的冲突、阻力、助力等;在抉择之后是订立目标,然后采取行动。这里又包含几个方面:
确定目标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确的目标也职业。通常1~23~5,5~10作为大学生,不妨在进入大学后就开始确定自己的中期目标,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四个阶段,根据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生活状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认识和评估自我
认识和评估自我包括对进行评价,也包括接受家人、同学、朋友、师长等对自己的评价充分选择
分析分析有了分析括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等。分析环境因素可以帮助大学生思考职业生涯机会成功率。
.生涯路线设计
职业生涯路线设计与就业有关联之处,但不完全等同,它的范围和内涵远远大于简单的就业。理想的职业生涯设计应当与、兴、、因素等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同学们一直是在为升学做各种准备,所接触的社会也仅仅是身边的家人、同学和朋友,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因此,在整体生涯设计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困惑。而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疑问和困惑也各有不同。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整体设计呢,同学们不妨可以考虑这么几个问题:“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等等。当思考过这些问题后,可以将思考的结果归类,并寻求交叉点。经过这样考虑的设计可能成功率和理想程度会高些。
5.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法
常见的是自然发生法、目前趋势法、最少努力法、拜金主义法、刻板印象法、橱窗游走法、假手他人法等。
二、不同阶段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侧重点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导学生设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理性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具有序列性、发展性的要求,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认真教育和职业生涯初步规划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认识职业发展对于每个人的意义,聚焦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拓展项目,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主要针对全市各高校本(专)科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为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做好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更要注重方法传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适应大学生活,掌握通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第三,坚持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精心设计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要把大学适应教育、学业指导、认知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1)开展大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要开展校史校情、校风校纪教育,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进行自我重新定位;要组织军事训练,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磨练学生意志,增强纪律观念。&
(2)开展学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要指导学生了解学校学籍管理、选课要求、学分修读规定等制度信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多维、高效的学习,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了解课程设置
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完全不同于高中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既然是分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非常专业化。首先分理科、工科、文科,除了公共课是一样的,其他课程专业性很强。因此,进入专业后,首先了解本专业的课程具体有哪些?教师是谁?如何学习?可以通过向高年级学生请教来获得答案。
②了解专业发展
各专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专业的发展趋势,各不相同,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学生可以经常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聘请社会人士,如行业的管理者与学生座谈,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充实和&&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③确立专业思想
通过专业学习,大学生可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比专业知识的本身掌握更为重要。专业思想是指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强化对所学专业的认同,进而热爱所学专业,坚定刻苦学习的思想,将来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大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过程。
(3)开展认知教育。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要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要开展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自我认知测评和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
(4)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初步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素质储备。要组织编写职业发展教育新生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所学的专业,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中、后期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先进典型实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树立自己的择业目标。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职业的选择、学生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的方法,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5)掌握学习方法
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大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中学不同;大学所学课程较多;老师的讲义与教材可能相去甚远。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更多的是启发思路、指点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上要多一点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的制定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考验。计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目标效果的好坏。学习目标是大学生梦想的具体表现,而计划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计划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要突出重点;学习计划要有适当的弹性。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有效的时间表。关键还是要付诸行动、注意方法,必要的时候,根据实施情况调整计划,实现奋斗目标。
②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
③形成良好的学风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这一阶段通过引导与培训,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超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期望和追求的动力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中期阶段:自我拓展和修订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发布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根据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职业探索。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概述和培训,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目标地培养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就业技巧培训,主要培训求职的基本文字能力及求职相关材料的准备,培训求职的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和求职的内在能力(外语计算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品行等)以及就业求职情景模拟测评与演练,自立创业及其他就业方式的指导。
通过培养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解决“我该怎么办”和将来“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3.后期阶段:职业适应和制定就业/创业计划
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结合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
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政策咨询。主要介绍如何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如何了解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熟悉相关就业手续的办理。通过就业服务指导,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就业信息,并且会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信息。了解就业、签约的基本程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知道毕业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精心组织好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情况,并逐步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接纳同学前去实习,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
就业心理的指导主要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调整就业期望;介绍心理素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和如何摆正就业的心态等问题。使学生在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勇于创业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就业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目标和自主创业的关系,加强就业的自信心,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从而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理论讲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课程教学中要渗透职业发展教育内容。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设职业发展教育初期阶段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该课程应不少于1个学分,总课时数不少于18课时。使课堂成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渠道。首先阐明所要讲授经典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状况,以及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充分展示理论的深刻性和透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所讲授的理论主题上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开展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拓展职业发展教育内涵。各高校在初期阶段开展的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应不少于6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
3.分析讨论。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的案例及相关材料,运用请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和社会人力资源专家到学校作讲座,实践性教学、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等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所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引导同学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评价,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和观点并启发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加深理解。
4.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经验,适应社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各类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对协作精神。利用假期和实习期,走上社会,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寻找相应的实习岗位,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切实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根据实习情况做好总结,不断修正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教育的课外活动。要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职业发展教育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职业发展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5.提供个别指导(职业咨询)。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按班级配备班导师,班导师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至少应与每一位新生进行一次谈心活动。有条件的院系要成立职业发展教育办公室,由获得职业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专职辅导员为新生提供个别辅导。以心理测试、个人面谈、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就有关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等对同学进行职业咨询,了解他们知识、能力、素质现状和求职要求以及可能存在的求职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引导,通过政策教育、行业分析等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使学生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就业目标,最终使学生能成功就业。构建校、院系和辅导员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
6.构建矩阵式的就业工作网络。成立学院一级就业工作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重点抓规划、抓方案、抓落实。就业工作小组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外聘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重点讲解专业大纲、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定位和毕业趋向,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辅导员主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四年人生导航规划跟踪中对其进行指导与调整。外聘人力资源专家则是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这一矩阵式的结构使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不断线并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形成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教务等部门具体实施,辅导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格局。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三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在学校层面要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有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职业发展专业教师;在院系成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办公室,配备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所有辅导员要经过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发展教育知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并没有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只是为了容易进入大学选择专业。但一旦进入后发现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但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希望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找不到成就事业的方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于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不能自拔。
生涯发展目标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不能分清主次,盲目模仿。不能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系统化,主次不清,没有一个逐步实现各种目标的计划,以至于到了临近毕业走向社会时,却没有就业的目标,陷入了难以择业的困境。
抉择困难。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进行具体的生涯抉择时的迷茫和犹豫。究其原因在于希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心态,不愿意放弃任何事情,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须作出选择,以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信念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做各种规划时只想到自我的发展,没有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做事功利性很强。长此以往,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多疑、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现象,严重影响将来的生涯发展。
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对外界事务缺乏足够的兴趣。凡事都需要别人帮助,依赖性很强,在问题面前裹足不前,常常怨天尤人,总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大学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生涯没有规划。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问题对策
树立成长、成才、成功意识。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学生成功的愿望是根本,只有愿意成长、希望成才、渴望成功的人才有可能自觉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自我探索和对社会及所处环境的探索是基础,这对大学生树立自我探索、自我规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成长活动中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位实习。社会实践和职位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塑造自己,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定位、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做好大学期间成长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成长是顺利就业、成功创业的基础,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成长计划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都非常必要,有计划地成长会加快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速度,有利于职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寻求有效帮助。掌握获得帮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可以寻找职业指导师进行就业有关问题的咨询,或寻求朋辈的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求有效支持和帮助。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培训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明确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二、了解,认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掌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三、系统学习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吸纳已有的经验,自觉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训内容】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至今,一个真实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200723日和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和会议时,两次就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科技
19年代后,全球逐步进入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一批新兴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媒体的认识。各种技术手段交叉融合,衍生出各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兴网络应用和服务模式,使今天网络的面貌与以新闻门户、论坛、聊天室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对社会造成了全方位、多层面、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新兴应用和服务的兴起是在网民人数高速增长和宽带用户数高速增长的互联网产业背景下进行的,蕴含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形式从电视覆盖到手机。。
(二)Web2.0阶段下的互联网新秩序
在互联网社会中,人们的互动模式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一对一交流互动;以网页浏览为主要代表的一对多交流互动;以博客为主要代表的多对多交流互动(即所谓Web&2.0阶段)。前两个阶段以商业公司为主导力量,数字化、网络化而在第三个阶段是网民通过个人化、个性化的发布手段地并
1.网络服务的价值导向从以技术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新一代互联网为了更方便的参与如有博客、维基百科;组织内容有标签技术、网摘;获取内容有RSS订阅等用户原创,并,它络时代
2.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出现平民化、去中心化特征。新一代互联网完全颠覆了“记者—编辑—发布”的精英出版模式,强调平民化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在信息制作传播中,专业人员的权威性正在逐渐降低,非专业的普通人却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网民的传统身份,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3.网络行为规则表现出鲜明的自组织特性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即时通讯工具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必“面对面”;网络社区使人们可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使人们可以“链接”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络”。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其中以互联网上形成的自组织特性或者“自发秩序”最为值得关注。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将零散的行动用一种原则以一种分散却不凌乱的方式组织起来。
二、互联网: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网络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影响既不是局部现象,也不仅是一种新工具、新手段的作用,而是对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促进了一种网络化社会的形成。校园网使得大学校园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变得十分便捷,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但是,紧随信息化浪潮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从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不同的解释。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观点。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当有两种理解:一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二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解,提出的问题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的内涵。(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育民主化观念;(2)通过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能够获得服务的手段,构建高效的思想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发展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新型关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主管理、自我学习方式的形成;(3)以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宣传的网络化为标志,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工作通过网络来管理。
网络环境的形成是基于网络开展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新渠道,也反过来促进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理念、方法的全面改革。我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两方面必须同样重视,既要全面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也要有效运用新兴的教育方式。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影响日益增大,互联网成为了国际政治斗争中的软力量。互联网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工具。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
(沉溺网络游戏、聊天、网上恋爱、网上一夜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严重的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党中央、国务院充分重视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历次重大会议上对网络的讨论,表达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思考,对网络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十个如何”新课题。其中的第四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和阐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李长春在2006年上海考察期间强调,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条件下,要保证信息安全、维护健康有序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要加强网络管理,还要牢牢占领互联网阵地,为我所用,使它成为宣传舆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在2006年1212召开的上,他指出,要。
(三)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信息海量。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用不可枯竭来形容,几乎可以从中找到想要的任何信息。互联网不仅容量巨大,而且可以同时覆盖遍布全球的用户。目前为止,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大学生在图书馆、开放实验室,甚至在宿舍里都能够上网学习、交流和娱乐。网络信息的海量和丰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机会。
(2)主体平等。在网络空间,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每个用户都是信源主体,也都是信源客体。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和交流自由,充分调动了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开放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接受引导,实现自我教育。
(3)交流便捷。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高校围墙的概念消失,不同地点的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交流与讨论。网络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家长可随时查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学校也可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到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网络拓宽了思想教育的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
(4)预警及时。网络是反应学生舆论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变革中的矛盾现象、学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等等的意见、观点、看法,都能够迅速地在网络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网络的关注、监控和舆情甄别,涉及稳定、安全或其他重大事件可以得到及时预警、及时处理,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1)信息混乱。传统媒体有成熟的工作规范,较高的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网络媒体的出现令格局为之改变。当传统媒体上发出主旋律的声音,网络媒体中则可能会出现与之抵触的非主流声音。由于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感,因此,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于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到处流传,再从网上传到网下,造成更消极的影响。各种信息垃圾包括色情、暴力、迷信等充斥网络,这些对社会情绪的稳定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理性缺乏。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使得一些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一方面,排斥现实生活依赖网络世界;另一方面,在网络中发表意见、接受意见,完全跟着感觉走,出现虚情假意,肆意谩骂,片面追求点击率等。网络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这既扩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又可能限制一些人的物质接触空间。有的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3)管理困难。网络是一种强调个体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使得每一个个体在使用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问题就在于:技术上不断鼓励个人化,而管理上又必须强调一定的集体性。个人化是为了张扬个性,集体性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遗憾的是,集体性是伦理约束力量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对个人化的支持。一种传播手段的社会控制力越弱,其潜在的危害就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其恶意行为的隐秘性更大,危害性更大,性质也更恶劣。
(4)话语霸权。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在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也趁机构建新的文化霸权。资料显示,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以上的网上信息和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仅占到和,这使得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现存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传播中进一步强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而它们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是其国家的自身利益。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崇拜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西方至上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三、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技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综合管理,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认真研究和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加强网络管理、舆情分析,开展教育和引导,与危害青年的负面舆论展开斗争;用先进文化和正确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使他们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加强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建设,引导、规范网络文化;分析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2.预防并举,建立信息化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信息化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疏导网络情绪,避免大学生被网络上负面的舆论和情绪所误导。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和重大问题上,建立有科学的工作流程,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实行。从网上交流到网下互动,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引导、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与危害青年的负面信息展开斗争,都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互联网上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引导、早处理。
3.政策引导,支持重点网站做强做大。在网络化条件下,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良好环境,必须下力气建设好一批重点网站,以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这些优秀网站做强做大。相比西方国家的投入,我们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还是非常有限。要把宣传教育网站做强做大,保证党和政府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更多和更有力地发出我们党和政府的声音,必须做到:合理的支持和引导;理顺机制体制;
4.完善立法,用法律为大学生打造健康网络空间。由网络传播引发的法律问题不胜枚举,如博客引发的人身攻击、移动通讯引发的垃圾短信、由即时通讯引发的裸聊、由P2P引发的盗版侵权等。这些问题都凸现了我国目前互联网相关法律的空白或滞后。必须用法律为祖国的未来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断完善网络立法,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传播活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5.开发技术,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和高校,都采用人工监控网络内容的方式来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工作强度大,时效性差,效果不明显。人工监控的手段显得十分乏力。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软硬件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维护信息安全与系统稳定;二是建立和完善信息过滤系统,封堵各种有害信息;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实时检测和跟踪系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四是积极构建网络信息路由路径控制系统,通过加强(代理)服务器管理和增加搜索引擎等方法,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源控制、追溯和查究机制。新科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群,各种技术萌生着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新理念,要研究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研究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和产品,用科技手段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增添利器。
加强理论体系、网络阵地、工作等建设,
1、关注现实,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体系。为使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有效,必须全面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加强在现代信息传播环境下开展思想教育的理论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注意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总结过去的经验,综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理论体系,确保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一是加强对网络技术理念的研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体系;二是加强对网络话语体系的研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三是加强对网络舆论规律的研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体系。
2.网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思想性、教育性和主导性的一面,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同时也要针对高校的特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一面。高校要以网络管理工作室和“上海大学生在线”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推进红色(主旋律网站)、蓝色(服务性网站)、绿色(娱乐性网站)、青色(沟通、交流性网站)网站建设,进一步增强网上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育人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等,对大学生起着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高校网络文化成
3.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科技以人为本,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必须优化。其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必须加强对网上评论员、舆情分析人员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思想理论、时事政治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在校园网上的信息监管和及时处置能力。同时,高校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工作队伍中来。
四、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务
(一)BBS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BBS——个人言论发表的重要渠道
(电子公告板)诞生于19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基于Telnet()协议访问的互联网应用形式。主要用于BBS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网络通讯当时主要用途:、、、。随着WEB服务的兴起,基于WEB的开始强调主题性和交流性,诞生了Forum(论坛)。90年代中期,台湾的Firebird(火鸟BBS)被引入大陆高校,发展成为高校BBS庞大的用户群体。国外的Forum应用也开始进入大陆地区发展。
高校BBS和社会上的论坛Forum的区别;基于高校BBS的WEB访问平台(BBS2www)的出现;BBS和论坛两个概念在大陆地区的混淆。
;他,这种
2.BBS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BBS在高校网络中的发展。随着我国各大专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BBS逐渐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对许多著名高校而言,BBS网络论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学校的标志(信息海洋,人声鼎沸;“BBS是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生活,虚实交汇)。
。成为大学校园的延伸和拓展,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学习技能的课堂,赢得认同的家园。(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情感分享,心灵家园;意见表达,真诚沟通)
BBS是一个充斥着各类信息的庞大空间,既有大量进步、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少消极、反动、负面的内容。其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新鲜事物具正面作用,但各种有害信息、冗余信息也成为干扰大学生视听的“噪音”,影响他们对是非真假的判断,有的大学生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大学生的自律受到来自网络BBS的挑战。(谣言传播,真伪难辨;过度宣泄,言论失控)
3.利用BBS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中国高校面临着严峻和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形势。大量不稳定性因素、社会思潮、师生舆论动向等都会在网络尤其是BBS上首先反映出来、扩散开来。高校BBS已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学生宣泄情绪的渠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及网络舆论调控的核心问题就是BBS的管理问题。高校BBS管理既要坚持政治性,还要讲究策略性。
(1)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挥BBS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功能。通过BBS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听取不同意见,使BBS成为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成为。
(2)疏堵结合,建设快速反应及网上引导长效工作机制。BBS的管理和引导要根据“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甄别、过滤工作,建立不良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网上引导长效机制,对不良和有害信息进行封堵,对模糊或失实的信息及时予以澄清,才能把主动权和控制权掌握在手中,做到课内课外互补充,线上线下对接,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建设网上快速反应队伍;加强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制订网上快速反应预案;加强网上的疏导和引导工作;放大BBS上出现的理性声音;加强校内外各方的配合和联动)
(3)加强高校BBS实名制注册管理,建成校内信息交互平台。BBS具有的自由和虚拟使之充满了魅力,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站,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出现言论失控、管理滞后等问题。问题的出现主要由匿名制引起的。高校BBS实名制注册管理的必要性;BBS实名制注册管理能更好地保护合法的言论自由;高校BBS实名制注册管理后成效显著。
(二)网上即时通讯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网上即时通讯——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
2.网上即时通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表现成一个综合型的“通讯平台”,融合各种相互独立的互联网资源,无声无息地渗入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线聊天,妙趣横生;综合平台,热闹非凡)。平等自由,交往更加容易和深入。网络即时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追求平等交往的愿望,而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活跃。(如相貌平平、拙于言辞、害羞内向等)大学生也网上交互,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网络。上广泛性而通过网上交际构建社会网络的,因此也更加适合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
即时通讯的行为误区。大学生们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追求新鲜事物,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但错误的应用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年轻的网民们稍有不慎就会走入行为的误区。(网恋,劳心又伤神;
3.利用即时通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1)实时交流和引导,实现网络环境下人性化关怀教育。网上即时通讯工具为教育者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提供了便利,即使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也可以利用,近在网上进行实时的交流。教育者通过与学生实时交流,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信息,动态解决存在的问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真诚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他人,也可以为他人所了解,从而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2)建立网上班级、年级“群组”,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学分制,班级概念淡化,班级同学的活动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性,“同班不同课”、“同课不同班”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传统的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大学生容易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部分同学由于个人自制力等原因容易陷入网络的困境。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帮助教育者把班级搬到网上去,让网络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行为误区。
(3)组织网上“面对面”交流,推动学校社会交流互动。物理空间限制了大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网上即时通讯技术打破这种限制,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主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运用网上即时通讯技术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专家学者传授经验知识,为大学生解开困惑;社会先进启迪人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政府官员向大学生解读国家的方针、政策。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信号的即时传播,使大学生不仅能听到教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表情动作,感受氛围,还可以表达观点,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
(三)博客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博客——个人信息的网络发布平台
博客(Blog)指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内容发布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由所有者不断更新。;;。
2.博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成长迅速的网络技术应用形态,它具有简便、灵活、时序记录、自由交流等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大学生广泛利用“博客”学习交流、展示自我、记录人生,从被动的信息受众、读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生产者,博客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博客网()的博客公社热门标签“大学”下有多达116212条记录;而在校园网内博客的普及速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高校博客正以雨后春笋之势,迅速遍及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大学生自我表达和学习交流的新平台。博客所具备的“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条件使其成为“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在这个平台上与人分享。博客为大学生们学习知识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大学生记录进展的工具,的工具。博客的交互特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完全平等,双方思想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接。博客影响的不仅是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主动探寻学习规律,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博客上一些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网络色情的精神垃圾、反动负面的思想言论,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一些“博客名人”自我标榜和张扬无度的“个性”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容易给校园里的大学生造成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大学生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以寻求成名的“捷径”,面临着被扭曲成一味猎奇和标新立异的危险。而隐藏在成千上万博客后面的一些有害信息、消极思想、颓废堕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大学生。
3.利用博客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提供了一个网民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教育者应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通过博客与大学生分享,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东南大学韦钰院士建了自己的个人博客,探讨新学科“学习科学”,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给众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启示。目前博客还没有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自觉、有效地运用博客来弘扬正气,引领先进,我们的思想教育就有了千万个坚固的战斗堡垒,占据着网络空间的制高点,从而积极有效地传播先进文化。
推动高校教师建立博客,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是作为个人收集资料、学习备课、表达思想的平台;二是作为和其他教师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编写教材的平台,三是作为和学生课后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四是作为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互动协作的平台。
教育者不要对技术有畏难情绪,要主动学习、积极尝试。高校、政府部门要推出相应政策普及博客的运用,促使教育者养成习惯,用新技术、新手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协调互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思想库。
(四)移动通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移动通讯——炫”“动”的信息传播
近年来,移动电话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说一个重要的动力源,就是移动增值服务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移动增值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短信(SMS)、彩信(MMS)、移动互联网(WAP上网)、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JAVA应用、BREW应用等移动增值业务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移动通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调查显示,目前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认可程度和普及程度很高,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传递音讯的首要选择。随着移动通信的平民化,越来越多大学生利用手机来保持联络、传递消息,以及获取信息。而手机所带有的鲜明的个人色彩,也使其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展示个性的随身标志。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移动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另一扇网络世界的大门。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成就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的娱乐手段,一种新的人际运动。更成为其中的弄潮儿。调查显示,I对于大学校园中的“新人类”来说,手机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替代了个人计算机的功能。
移动通讯技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过度沉溺,身心受损;张扬出格,扰乱校园;移动空间的不良信息传播)。
3.利用移动通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和高校主导建设积极向上的移动网络空间。优秀网站要全力抢占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移动互联网成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确保先进文化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
。移动信息传递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互动性,强化教育的效果。一是发挥活动载体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强化作用,适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做好实时互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三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吸纳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在横向层面,要利用好现有的移动通讯网络及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公告、征集意见、动态调查等工作,拓宽应用,,并吸引更多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参与。纵向层面,要完善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充分赋予师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应有权力,设计好环节,优化流程。
(五)搜索引擎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搜索引擎——高效的信息检索利器
搜索引擎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础网络工具,稍有经验的网民都会使用类似于Google、百度或Yahoo之类的搜索引擎进行网络内容搜索,轻松找到成百上千的与其关键字相关的网址和链接。
2.搜索引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信息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新趋势。一个好的搜索引擎可以迅速将需要的信息呈现在搜索者面前;集成了RSS技术的搜索引擎更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内容”、“最快的更新”、“更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社区化、自助式搜索引擎,将帮助大学生更加网友互助;以Google学术搜索、百度的国学搜索为代表的垂直类搜索引擎,迎合了大学生渴望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资源,有关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充满在网络空间。一旦进人网络世界,只须具备一定的检索方法,即能获得几乎任何所需要的信息。对大学生网民来说,搜索引擎无疑是他们上网的好帮手。然而这个帮手也会表现出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不良信息,竞相传播;,主流弱化;学习消极,诚信危机)。
3.利用搜索引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搜索引擎是网民寻找网站和信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如果大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是弘扬先进文化的网站、思想教育类的有益信息,那么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占领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
。优秀网站的建设正是我们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让它们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提升它们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全国大学生参与,全国高校合作共建的公益性、综合性中国大学生主网站。目前,网站的PR值为5,点击量稳步上升,正日渐成为全国大学生关注的主网站,在以流量和人气决生死的互联网时代,争得了重要的一席,发挥出巨大的思想教育作用。
开发搜索引擎,搭建大学生与有益信息之间的桥梁。在搜索引擎面向对象专门化的趋势下,要利用各网站的网络目录、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利用各网站的RSS新闻聚合器等,开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用的网络检索技术,为大学生检索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提供个性化的工具和服务,在大学生网民和有益信息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做好党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应用网络搜索。高校除指导教师利用专门从事鉴定某篇论文是否剽窃的网站(如)和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之外,还对学生学术条例及时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互联网资源的引证规范。同时,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网络搜索,形成健康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学术创新。
(六)P2P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P2P技术——多源化的信息传播工具
()代表软件有。则是一种,
2.P2P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P2P技术及其产品将过去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输演变成为现在多点对多点的双向传输,极大丰富了“网络”的内涵,“对等联网”的触角在大学校园中迅速延伸。如基于P2P技术的BT下载,是近几年大学生网民最喜欢的免费电影、音乐等多方面免费资源的下载工具。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音视频聊天功能,实际上就是一种在P2P技术平台上发展的流媒体传输。
P2P改变高校教育观念。一是扩散传播,个体凸现。P2P技术让大学生获得了自由传播的权力,某个中间二是平等对话,参与共享。P2P技术体现了互联网的平等精神,同时蕴涵着很强的参与性。高度参与的交互式协同学习将每个人有限的知识变成了共享的资源,群体知识的分享弥补了个人知识的不足,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潜力。P2P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挖掘潜能,施展才华,在学习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三是互动教育,观念更新。P2P彻底否认了强加的中心,所有的中心都在交流和互动中形成,这也正契合了新时期高校教育观念革新的方向。
P2P传播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挑战(盗版黄毒,网上泛滥;网络侵权,象难以规避;隐源传播,安全隐患;自我中心,道德缺失)。
3.利用P2P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P2P技术无疑是互联网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改变了网络传播的方式,更以独有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要防止P2P的滥用,才能实现真正网络社会人人平等的“对等联网”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非正规化知识学习交流系统。的优势为高校教育者在校园网内将一些大容量的教育资料共享提供了助益,校园讲座的视频资料下载、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播也变得更加便捷,使全国各大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信息传递更快速。构建,
发展技术手段,防范和控制有害信息传播。P2P技术模式这种反传统式的传播理念带来许多的种种弊端,如P2P信息传播的过度自由化导致了内容严重娱乐化和低俗化、P2P传播调控缺乏削弱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不仅要从行政和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入手,向体制迈进,使其最大程度的遵循大众传播的潜在规则。宏观上进行标准和体制的技术化选择;微观上进行计费模式的转变。
增强法制意识,通过他律和自律规范大学生行为。规范网站行为,让网站认识到,违规操作只能带来短期的繁荣,只有履行社会责任的网站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网站不仅自己不发布盗版或有害信息,而且不能提供发布这些信息的空间,对于网民通过网站发布的信息,网站有责任管理审查。将高校校园网管理纳入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范畴,使之有法可依,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约束。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隐姓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和清除,正确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
案例一:与“校长在线”亲密接触
2003年10月,上海师范大学学思湖畔BBS正式开通了“校长在线”版,成为全国首个在BBS上开设校长与同学交流互动版块的高校。
校长们在网上使用“李校长”、“蒋校长”等网名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亲自在网上回复同学们在该版内提出的各类问题。
2004年上学期,校长收到同学们关于熄灯时间的建议。许多同学主张12点熄灯,认为过早熄灯尤其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时间往往不够用。而有的同学则认为12点熄灯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校长综合考虑了同学的建议后,决定把熄灯时间改为23:30分。消息在“校长在线”上一公布,就受到了同学们积极的肯定,同学们说,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校长民主的作风,“校长在线”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2005年4月有位学生提出疑问:“本周三,我们在东部礼堂开了文明修身动员大会,约了是12点15分。我们是11点50分下课的,因为赶开会我们饭也没吃就来了。可是等到12点30整,几位领导才姗姗到来。也许,老师是怕同学迟到才早约的,但是这对准时的同学来说,不是一种不尊重吗?守时是双方的。至少我身边的几个同学,12点10分不到就到了。”蒋校长看到该帖子后,立即进行了回复:“同学你好!你提的意见很好。我接到的通知是12点半参加文明修身动员会,我们几位老师都按时到达会场,我们不知道你们12点一刻就入了场,而且连饭也没有吃,非常抱歉!我们以后会告知学院,开会准时即可,不要有太多的提前量。谢谢你的建议。”校长真实的话语和诚恳的抱歉,不仅让误会立即打消了,而且让同学看到了校长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对同学提出问题的高度重视。
“校长在线”从开设至今,各位校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的重视和支持。大至学校未来的建设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小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校长们和同学们都进行着交流和互动。原俞校长平时事务非常繁忙,但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他总要定期坐镇BBS,用整个半天的时间与同学在网上直接交流。除此之外,俞校长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BBS查阅同学的发言,打印成文稿,进行仔细的批示,并转至相关部门进行解决。蒋校长每周四下午定期上网回复帖子,风雨无阻。刘校长白天工作很忙,他常常在深夜,在家里中利用休息的时间回复同学们的提问。黄校长更是“在线”版块的常客,只要一有同学提出问题,就可以立即可以看到他认真的回复。
有位同学在写给俞校长的帖子中提到:“我是一个已经从师大毕业了的学生。很久没上BBS了,抽空上来看了看。发现现在BBS变化了好多,更加朝气和活跃了。另外我特意留心了一下‘校长回复’这个栏目。发现现在的学生比我们进大学那时更为个人化、开放化。对于该栏目的内容,不单是我,还有许多毕业了的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感觉学校领导的管理已经十分注重‘以人为本’了,另外,对于学生的问题,回答得十分诚恳,我们真是很羡慕……”
【案例评析】反映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校长在线”的一大功能,更重要的是,“校长在线”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校长和学生一样,在网上并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区别,都是BBS的网民。这种形式的交流,拉近了校长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使校长和同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教育者通过BBS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听取不同意见,使BBS成为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成为。
案例二:罢餐的消息传开之后
在“3.15”维权日即将到来之际,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互联网、手机通讯设备在校内鼓动学生罢餐,以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顿时这条消息在校园蔓延开来,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受此影响情绪激昂,准备参与其中。这种情况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警觉,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学校稳定:(1)成立了由党委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各院处负责人任副组长,包括所有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在内的稳定工作小组,实行具体责任到人的应急处理方案;(2)分管书记、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导师多管齐下,严密注意学生的动向,并向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阐述道理;(3)后勤积极调整食堂的饭菜,热情为同学服务,消除学生的偏激情绪。由于措施得当,及时化解了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情绪,保证了学校的稳定。
【案例评析】大学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之地,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危害。各高校都应加强政治敏锐性,建立一套快速预警和反应机制。一般来说,突发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乃至蔓延的过程。在这个不太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信息和情绪传递出来。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和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透过表面现象迅速看到事情的本质,预测事件可能发生的后果。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准确把握事件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有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事件发生后,必须快速启动预警和反应机制。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建立舆情披露与引导机制。突发事件伊始,由于学生一时不了解真相,容易以讹传讹,引起心理上的恐慌。学校应及时、公开、透明地予以披露,降低师生取得信息的成本,稳定师生的情绪。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日益减弱,如果还是采取过去“外松内紧”的宣传策略,容易使学校工作陷于被动。为此,各学校要尽快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真相的通报,并在网络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事件及时正确的披露,不仅会澄清事实真相,还会为学生采取理智的行动提供重要参考,起到“谣言止于智者”&的作用。
案例三:辅导员建博客和同学交心
放学后,大学生们也能轻易地与自己的辅导员“碰头”。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上海交通大学的辅导员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教师博客,这是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举措。
在上海交通大学D19宿舍,医学院的辅导员沈老师房间里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她总爱到网上逛逛。沈老师的个人博客名叫“Pedy’s&Space”,这两天她刚在上面发布了学生羽毛球比赛的结果。在博客上,沈老师总是亲切地把学生们叫做“孩子们”。这幢宿舍楼里住着797名女生,沈恬打算和楼里的另一位辅导员一起,利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的免费博客空间,组建一个群体博客,为宿舍楼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平台,下个学期将正式开放。
凌老师的个人博客“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建立3个月,点击量已经达到2万,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最活跃的教师博客之一。凌老师在担任辅导员的同时,主讲两个班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她把课程、教辅资料都挂到了网上。“上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今有了个人博客,等于开辟了另一个课堂。”凌老师说。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位有着个人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经常在线上和老师交流。
【案例评析】目前,博客还是没有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的手段。面对新形势,教育者如果不能用新科技来武装自己,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挑战,在多元思想文化潮流的奔涌下就如同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认识,化被动为主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都应该主动在网上创建并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
辅导员的博客应该成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知识库,形成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互动教育的系统,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为学生的心灵导航。
案例四:学在e-class&玩在e-class&成长在e-class
2006年月日,上海水产大学启用e-class(大学生实名制信息交互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尝试利用e-class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
e-class是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参考欧美、香港等地著名大学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为大学生开发的实名制校园信息交流平台。e-class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校园公告分级定向发布、教师可控的BBS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网络虚拟身份的实体化管理,从容面对互联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挑战,为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网页化、人性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e-class启用后,上海水产大学一万多名本科生不用再去海报栏、院系网站、部门网站像捡贝壳似的搜查和自己有关的信息,点开校园公告即可一览无遗。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开或私密的BBS。身在,都能方便地使用的电子和智能班级通讯录,在教育网速度最快的博客上抒写自己的个性空间、在招贴栏发布各种信息、浏览各种多媒体资料。即使是毕业班的同学,毕业后也可以永远保留账号,和同学及老师保持沟通,更令人振奋的是,直发短信、直拨电话等新功能指日可待。e-class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相互交流、交友的自由家园。
上海水产大学的e-class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将经LASS”——(重视)、(制度)、(分层)、(助手)、(全覆盖)、(简单)。事实证明,e-class成为高校思想工作的有力载体和重要阵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将加入e-class平台,而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求,e-class的功能也将不断升级完善,向中国大学生的个人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全国大学生相互交流、交友的自由家园目标不断发展。
【案例评析】e-class系统是在充分调研了学生用户的网络需求、学校有关部门的信息化需求和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络宏观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为高校量身定制的一套校园实名制信息交流系统。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大学生在线因自身的公益性质,通过高效利用自有资源并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可以保证所有在校学生免费获得、免费使用本系统,不向校方和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该系统如能推广成功,将对于主动满足大学生网络应用需求,促进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实名制管理,推进文明上网工程等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案例五:大学生自建反驳
23岁的饶谨2007年刚从清华大学毕业,他拥有两家公司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他的精力几乎都放在这个网站上。
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英文缩写,它开创了每天24小时新闻播报的先河,全球各地的突发事件是其报道的重点,几乎成为西方世界最强势的电视媒体。在此之前,饶谨也是它的一名受众。3月14日当天,饶谨从国内论坛上第一时间得知西藏发生打砸事件后,随即浏览国外媒体关注此事。他同时通过网络搜索到了一些在西藏旅游者的博客,并通过QQ群,收到了一些现场的图片。
通过这些信息渠道,饶谨开始形成自己对西藏事件的判断。“西方媒体一直认为中国在镇压所谓的和平示威,但我所看到的国外网站的图片,没有一个是军警在镇压的。看到的是骚乱分子在暴力袭击平民和武警。”
西方媒体的报道很多与饶谨对西藏事件了解的情况不同,“通过各种信息我能判断,这不是和平示威,是暴力事件,是有人蓄意捣乱。”此时,海外华人已经开始在当地论坛上,贴出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饶谨生出一个创意——将这些揭露西方媒体的帖子收集整理。他在国内的一些论坛上贴出这个创意,并发邮件给一些海外网友征集证据。
3月20日,反CNN网站上线,当天点击量近两万。在最初的几天,只有一个简单页面的反CNN网站并没有受到特别关注,直到一周后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外国记者的提问,使得饶谨和他的网站迅速成名。
在3月27日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西方记者提问,反CNN网站是否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驳斥了这一怀疑,“这种现象难道还用中国政府去煽动吗?这完全是中国各界群众对这种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的报道予以自发的谴责和批判。”
发布会后,反CNN网站点击率迅速升高,饶谨也成为中外媒体追逐的焦点。所有媒体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个网站?“在特殊的时刻,必须有人出来担当一下。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做。”在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时,饶谨的回应非常冷静。当华盛顿邮报记者将同一个问题抛给他时,他回应说,“不实报道触发了许多愤怒,因为(报道中所说的)那些事情并不是在中国发生的”。
【案例评析】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网上论坛通常是网民情绪宣泄的渠道,因此做好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在建设好并充分发挥主流网站的同时,还应为来自民间的言论提供充足的空间。“民间舆论”对公共事物有较大辐射影响力,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善待民间舆论,是形成舆论多元的良性状态所必须的。反CNN网站建立并迅速发展实质上是中国各界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CNN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的报道予以的自发谴责和批判的一个直观反映。
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对民间言论的代表者、转达者的意见把握,放大言论的建设性,抑制其中的破坏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成为网民中的“舆论领袖”,从而有效引导舆论。
【培训方法和课时分布】
培训方式:专题讲座、分组讨论
课时分布:专题讲座:2课时
分组讨论:1课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排卵期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