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经济部门发展状况划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段的是谁

第66期:“中国名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实现形式
日期:   阅读数:15556  作者:lukerong  来源:
王景新 郭海霞 刘励敏
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村落(简称“中国名村”)是RCC是“村域经济”研究的一个类型(典型村域之一)。课题组在近3年(2010.6―2013.1)时间内完成的108个调查村中,属于“中国名村”的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启“村治”及乡村建设的先河历史名村――河北定州翟城村;二是中央苏区“模范乡”(村)――江西兴国长岗乡(长冈村、泗望村)和福建上杭才溪乡(才溪村、下才村、溪北村);三是抗日根据地“模范村”――冀中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小莫斯科”的饶阳五公村、太行山区根据地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的山西平顺西沟村;四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样板村”――被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河北遵化“穷棒子社”西铺村,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河南遂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岈山镇),“农业学大寨”的样本昔阳大寨村,“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遵化沙石峪村,“南方大寨”海南儋州石屋村;五是当今著名经济强村(“明星村”)――河南新乡刘庄、山东省邹平西王村、浙江省奉化滕头村、萧山航民村、东阳花园村、台州方林村。上述19个村或乡级单位均纳入本研究样本。
翟城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东亭镇。1904年,翟城村乡绅米鉴三、米迪刚父子,在该村开展“村治”开启了“村治”及乡村建设的先河。米氏父子的村治(1904~1916年)历经12年,其内容包含办新式教育、发展村庄经济、改革纳税制度、改善乡村卫生和乡风民俗、设立义仓、村庄保卫等方面。翟城村“自组创以来,一时风动,四方多被其影响,而参观仿效者,尤所在多有”。翟城村自民国初年被定为模范村,其地位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
1926年,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选择定县为实验县,米迪刚和米阶平邀请其首先到翟城村举办。此后,晏阳初及他所领导下的“平教会”在该村开展了为期10年(1926~1936)的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梁漱溟考察后撰文介绍:他村中三百几十户人家,两千上下的人口,“几乎家家都有农家的副业,如纺纱织布种地,因此(家给人足)的一句老话,颇有此景象。”“十数年中倡办打井是最有名的,仿佛村内外有一百多口井,平均两三家有一口,……所以极易旱荒的大陆地方可以不怕旱,农产量为之大增。”梁漱溟评价,“以为我们现在所见,翟城村所负模范之名是可以相许的”。但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晏阳初的翟城村实验被迫停止。
2003~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再次在该村开办乡村建设学院,开展新乡村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不足4年就停止了,翟城村重新归于平静。2013年1月初,笔者到该村调查,住在村支部副书记家里,走村串户寻找乡村建设的历史印记,了解翟城村的乡土民情,并与村委会财务会记等人员座谈,初步了解了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翟城村的历史印记有几处。一是村口竖立着“中国历史名村”碑墙,上书: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中国创办最早的村级女子学校所在地;中国创办最早的农民合作社――“因利协社”所在地;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二是翟城村村委会办公楼上的“晏阳初展览室”,向人们展示村庄的历史。三是村落的西北角有一座偌大的已经废弃的校园,校门两旁上书写着“建设乡村、开发民力”两副标语,校门内的照壁位置树立着晏阳初半身像,塑像后的白色墙上书写着晏阳初先生的“九大信条”。四是村民心中的晏阳初以及平民教育的历史印记。许多村民依旧怀念晏阳初先生对村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传承着乡村建设文化,在老农家中,笔者聆听并录制韩砚科(时年81岁)先生演唱的《农夫歌》:“穿的土布衣,吃的家常饭;腰里掖着旱烟袋儿,头戴草帽圈;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受些劳苦风寒,功德大如天;农事完毕积极纳粮捐;将粮儿缴纳完,自在切得安然;士工商兵轻视咱,轻视咱,没有农夫谁能活天地间”。这首歌是韩砚科的妈妈参加晏阳初平民教育学会的时候所学到的,并传给了他,歌词所贯穿的思想已经融入乡土民俗。
翟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貌一新。至2012年末,全村1200户,4730人,分7个片区,26个村民小组。村民聚居于一个村落,形成了三纵七横的街区式布局,俨然一个小集镇。农业仍然是村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村共有耕地8600亩,保留和新建水井共110多眼,所有耕地都可水浇。土地承包经营,人均1.47亩耕地。农业种植结构为:苗木约占50%,粮食(玉米和小麦轮作)、油料(花生、黄豆)及蔬菜约占50%。访谈的5户农家,户均人口5人,承包土地7.35亩,纯收入2.5万余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纯收入约32万元,主要来源于300亩“机动地”以及230亩林地的发包。村级组织运转及村域基本公共服务年均支出约30万元。因此,村域基础建设只能依靠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种项目经费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来完成。
长冈乡是中央苏区模范乡,因毛泽东著名的《长冈乡调查》而闻名天下。1977年,“毛主席长冈乡调查纪念馆”落户长冈村。长冈乡的行政建制延续至今。2010年,长冈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万亩,山地9.26万亩,乡人民政府下辖13个行政村,1.07万户农户,总人口4.2万人。长冈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看:农业产业仍居主体地位,2011年,全乡种植烟叶1600余亩,收购烟叶53.5万斤,实现烟叶特产税95万元;十里桂花苗木基地基本建成,引进花卉苗木有限公司的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畜牧业发展起来了,2011年,引进并扶持肉牛养殖基地一个,年产肉牛360头。2011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559.77万元。
长冈乡原有的村庄,集体经济仍然比较贫穷。毛泽东调查当年,长冈乡4个行政村,现在合并为2个村。1984年,原塘背村更名为长乐村,于2002年并入长冈村,原新溪村也于2003年并入泗望村。到2010年末,长冈村管辖17个村民小组,750户,3250人,耕地面积1974.7亩,全部承包到户(人均0.6亩);泗望村管辖15个村民小组,596户,2350人,耕地面积1217.36亩,其中200多亩土(旱地),1000亩田(水稻田)。土地承包到户,较少流转,多为一家一户自己的承包地,一家最多4亩地,平均2亩地,有的组人均6分地,少的组3分地。种水稻亩均纯收入300多元。
长冈、泗望两村没有工业企业,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水稻种植为支柱。村域新经济体发育缓慢,当年以农民互助合作运动而闻名的“乡苏模范”,现在却都没有一家专业合作社。因此,村域经济相对贫困。2010年的长冈村集体无经营收入,主要靠转移收入(每年42000元)维持村级组织运转,村集体尚有债务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0元,全村尚有低保户57户,150人。泗望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万元,村级债务1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
上下才溪乡也是中央苏区模范乡。因为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而闻名。“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已经落户才溪村,是红色旅游点之一。1993年2月,上下才溪撤乡建镇(才溪镇),到2009年,全镇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6616户,总人口约2.5万人。原上才溪乡现分为4个村,西溪村、西北村、中兴村和西东村。下才溪乡的下才村和才溪村仍然存在。
才溪镇域经济较长冈乡富裕。201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增长到1200万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也好于长冈乡。才溪村以建筑业为主,农户收入较高,农户资产积累较多,目前, 100万元~1000万元资产的农户全村有50多户; 1000万元~5000万元资产的有5户,资产达到1亿元的有2户;下才村是才溪镇第二大行政村,邻近镇区,2007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5元,是才溪镇比较富裕行政村之一;溪北村的支柱产业为脐橙种植、生猪养殖和劳务输出,2007年的村集体收入为13.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55元。
抗日战争时期,五公村因耿长锁创办土地合伙组被誉为“华北平原上的社会主义之花”,农业集体划时代,又创造了辉煌成就。1983年,五公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初期,五公村村域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到198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62.87万公斤,亩产量663公斤,比1983年的总产量(148万公斤)增长10%;村域棉花总产量9.04万公斤,亩产90.4公斤,是该村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成立村工商联合社,整合集体资源和资产巩固和发展村域工、商业。到1985年,工商企业摊点发展到87家(处),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达到1040人,占村总劳动力(1343人)的77.4%,第二、三产业纯收入80万元,村域各产业总收入260万元。
目前,村域农户经济比较活跃。到2012年末,全村700多户,2937人,耕地面积3660亩。五公村为镇政府驻地,农民依托这一特点,经营了173户固定的门市和摊点,其中商店153多家,经营范围涉及编织袋、鼻烟壶、合线,加工企业,如饲料加工、塑钢门窗、面粉加工(4家)等,餐馆饭店(10户)等。还有一些村民在村子边沿地带,马路边上经营沙石等建筑材料,几乎每户农民除了种植的土地以外,都有自己的商业活动,经商也成为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另外,五公村养殖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全村养猪、鸡、貂、狐等稀有毛皮动物的养殖户300余户,其中从事特种养殖的约有100户,村域养殖业年创收900多万元。因此,五公村农户收入水平并不低,2012年的政府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6100元,事实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此数据。
但是,五公村集体经济远不如农户经济有活力。村办工业自1990年代中后期逐渐衰落,村办油脂化工厂,色染厂先后倒闭。目前,尽管五公村集体经济在五公镇尚属前列,但村集体经济收入数额相对较少。近几年,村集体每年约有40万元的收入,主要来源:一是果园发包收入,村集体两个果园,合计120亩,因土地质量差,当年,没人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和直接管理,至今已多次易主,现租给两个农户,土地租金较低;二是村集体在镇区的门店租赁收入。
五公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发展。1986年前后,五公村成立了“特种养殖合作社”;2004年,合作社在村内建立了养殖小区。2008年,因为受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减少特种动物皮毛进口量的影响,许多养殖户退出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20多户,尚未形成统一生产经营规模,功能发挥有限。
西沟村在两位著名领头人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互助合作生产的成就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誉满根据地。农业集体化时代,西沟村绿化荒山和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工副业发展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新时代,西沟村又跻身于著名经济强村(“明星村”)之列。从抗战时期的“模范村”到今日“著名经济强村”,70多年的历史中,“明星村”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
2011年末,西沟村管辖12个村民小组,660户,1950人,耕地面积310亩。村域经济总收入为2379万元,其中,农林牧业收入40万元,占1.78%;第二、三产业收入2339万元,占98.3%。村域经济总收入中,村办企业和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475万元,占村域经济总收入的62%,居主体地位;农户经济(家庭承包经营)收入729万元,占村域经济总收入的30.7%,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体收入和其他收入合计175万元,占村域经济总收入的7.3%(见表1)。村域内各经济主体和谐发展。
1& 2011 &&&&&&&%
村域经济发展,推动村集体和农户收入稳定增长。到2010年,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600万元。2011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94万元,支出81万元,加上年初未分配收益,年末可分配收入53万元(见表2)。2011年,西沟村农民可分配总额896.61万元,人均分配4598元。
2 &2011&&&&&&&& %
西沟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长盛不衰,笔者根据西沟村调查及与申纪兰书记的交流(专栏1)得出结论:一是两位优秀领头人一以贯之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集体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把村域经济的后来发展牢牢钉在先前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四是选择既符合时代特点、又适合本村实际发展的主导产业;五是选择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实现形式,但不论采用何种实现形式,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发挥农民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结合起来。
专栏1 访谈西沟村申纪兰书记(部分摘录)
“”“”60
――19381970
2010234046002.511.510011
198315000719841985910019963602003199719988102000 20031
西铺村是农业集体化时代的“样板村”。改革开放新时期,村域经济有新发展。2011年末,西铺村25个村民小组, 530户,1743人,耕地 1067亩,其中,村集体“机动地”,约200亩,其中40多亩果园;耕地承包到户867亩,人均承包耕地0.5亩。
西铺村属于农业型村域经济类型,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果品-套种玉米”是西铺村主要耕作模式。果品种植结构中,板栗约占70%,核桃约占20%,苹果约占10%。无论干果、水果,符合套种条件的都套种玉米或者发展林下养殖。笔者调查(2012年),全村7户养马,7户果林下养鸡,2家猪场。
西铺村农户经济比较富裕。这是因为,经济林下间作粮食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再加农业集体化时代留下的农业田水利基础设置,以及区域工业化带来的非农就业。板栗、核桃、苹果及其林下间作,农户收益可观。养马户和林下养鸡,户均均收入7~8万元;2家猪场都有一定规模,2011年,户均年出栏约1000头左右,盈利约20万元。此外,全村有50多人在唐山港务钢铁公司上班。
但是,村域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落户该村的企业只有两家,均为塑料编织袋厂,规模都不大,每个厂20多台设备,40名左右的工人,劳动力主要来源本村。与村域非农产业不发达相关联,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单一,只有“机动地”(包括果园)发包,年收入20万元左右。随着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社区公共服务刚性支出增长,村集体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因此,村庄建设和村域发展经费只能依靠各类项目资金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近几年,西铺村农电改造,省财政拨款10万元,市财政5万元,村民筹资人均30元。
岈山文星人民公社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的人民公社,在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和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开始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1983年12月,岈山公社更名为岈山乡,2008年11月撤乡建镇。目前,岈山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6万亩,管辖13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8万人,占总口的89.2%。
岈山镇是遂平县重要粮食产区,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镇域总耕地面积的98.3%。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棉花、大豆、红薯、烟叶等。近年来,岈山镇充分利用地处山区、宜林荒山荒坡近6万亩的资源优势,发展速生林、特色林果种植和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形成了7个小杂果基地(如魏楼村的冬枣基地、鲍庄红旗沟杂果基地、赵庄板栗基地),种植面积3500多亩。全镇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到38%。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全镇建有1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鸡和猪的年出栏分别为6万只、4万头。镇域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一定发展。
岈山镇经济总量中,农业经济和旅游业份额较高,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3.9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约占36%,旅游业约占30%。2010年,全镇财政收入为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5元,2011年分别增加到191万元和5478元。岈山镇村域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只有2~3个村有规模很小的加工工业(门窗、灯笼等)企业。因此,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机动地”和荒坡地等的发包,每个村年均5万元左右。集体经济处于贫困状态。
大寨村自新中国初级的互助合作运动就作出了成绩,人民公社时期初期声名鹊起,1964年成为“农业学大寨”的标杆。“文革”结束后,大寨村曾有一段时间的沉寂。1991年底,郭凤莲同志重返大寨担任党总支书记,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带领大寨村开始新一轮创业,大寨村走上了工业强村之路。2009年,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改制为山西大寨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集团公司党委会(大寨党总支)、村委会、董事会三权管理的村级经济组织。到2011年底,大寨经济发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8.7亿元,从业人数达2242人,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达到5800万元。
3 &19922010&&&
在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及后来的集团公司主导下,自1992~2011年,大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集体积累和固定资产、以及上缴国家税收逐年增长(见表3),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柱、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为支撑的协调、稳定的发展局面。2011年末,大寨村经济总收入43985万元,比1992年增长58.8倍;人均收入12600元,比1992年增长11.4倍,上缴国家税金1582万元,比1992年增长86.9倍。在当前村域经济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约占0.14%,第二产业收入约占98.79%,第三产业收入占村域经济总收入的1.07%。大寨村已经工业化、集镇化,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强村和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明星村”。
大寨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大寨村的突出特点,随着大寨村域经济发展壮大和时代进步,大寨村更加注重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优越性,转变为农民能够分享的实实在在的好处。(1)大寨村公益事业建设成就斐然,近20多年来,村集体累计投资2.6亿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仅2011年竣工的八项民生工程,投资就达5000多万元。(2)不断改进企业盈利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农民收入跃上了新台阶。2009年,村民入股大寨旅游业,村民每户入股2000元,当年户均分红1800元,2010年,户均分红2400元,2011年,户均分红3000元。(3)全村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全覆盖:村里建有100平米, 的卫生室,配备2位保健医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全体村民福利补助人均1000元/年,取暖补贴每户600-1900元/年,60-70岁老人生活费补贴200元/月、70岁以上的300元/月,村里还组织企业向村民发放米、面、油、肉、酒、饮料等福利品;村民子女上小学生免费,大学生每年有奖学金(大专800元,本科1000元),新建住房每户平均补助50-70%。
4、沙石峪村
沙石峪村“万里千担一亩田”造田运动和水利建设,为村域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沙石峪村246户,846人,1200亩耕地,其中700余亩属于当年人工造田,全村所有耕地至今仍然保有“水浇地”生产条件。
张贵顺书记生前曾规划,沙石峪村集体要种100万株树,产100万斤果,收入100万元现金。今天的沙石峪村已经实现了“三个一百万”的梦想。100万株树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森林;每年100万斤果的目标也基本实现了,2011年,全村葡萄年产量20多万斤、李子年产量10余万斤,杏子产量5万多斤,还有核桃和其他水果;每年100万元收入的目标已经大大超过,2011年,全村农民可分配收入549.9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村集体可分配收入15.6万元。集体经济当前收入虽然不高,但是,沙石峪满山林果,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沙石峪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石屋村在农业集体化时代“南方大寨”之誉。到2010年末,石屋村域总面积7平方公里,管辖石屋、富豪、冒坤、五岭、大坡新村5个自然村,全村412户,2180人(另有外来农户5户,人口21人),耕地总面积980亩,林地7200亩,四荒地200亩,可养殖水面20亩,劳动力970人(其中常年外出人数220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全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750人,占77.32%;主要产业有水稻、橡胶、水果等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农业集体化时代相比较,石屋村农户经济发展了,而村集体经济则衰落了。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94万元,其中房地产租赁收入0.24万元,转移支付收入3.5万元,专项补助收入7.2万元。
中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先后涌现出一批经济强村。我们若把村集体当年经营收益超过100万元的富裕型村庄都当成经济强村,那么,到2010年,全国经营收益超过100万元的村有12000个,占当年农经统计汇总村数的2.1%。另据统计,2007年底,村域经济产值超过1亿元的村,全国有8000个,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村163个,100亿元以上的村12个[6](P3)。所谓“明星村”都是上述经济强村中的佼佼者,是著名经济强村,也是社会知名度最高的那些村庄。
1、刘庄集体经济发展及其实现形式
刘庄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距新乡市25公里。2011年末,刘庄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364户、1784人,耕地面积1050亩。
刘庄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模范村之一。1960年代,刘庄村域经济以粮棉生产为主导产业,实现了粮食亩产1000公斤、棉花亩产100公斤(皮棉)好成绩,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自此,刘庄和老书记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1970年代,刘庄村域经济以汽车、拖拉机的喇叭生产为主导产业,成为村级集体工副业发展的先进典型;1980年代中期,刘庄以医药业作为主导产业,村域经济发展自此进入快车道,摘下了“中原首富”的桂冠。1990年代以来,刘庄与华西村、南街村一起,以“坚持集体发展化道路、工业强村,让农民既富裕又幸福”而闻名天下。今天,刘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的目标。2011年,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20多亿元,缴纳国家税金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
刘庄一直坚持集体化发展道路,“统一管理、集体专业承包经营”是该村集体经济主要实现形式。(1)村级组织制度安排。“村党委(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农工商总公司(经济组织)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村党委和村委会实行选举制,农工商总公司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聘)。村党委、村委会聘任厂长经理,总经理提名副总经理、各厂的正职,副职由厂里提名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书记、主任、总经理一肩挑,自史来贺书记以来一直都是这样,这套方式很民主、很有效。(2)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刘庄农工商总公司,公司之下有华星药厂、淀粉糖厂、绿园药业、机械厂、农场(13人,经营1050亩耕地)、商业公司、酒店、车队。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实行“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年初,总公司向下属公司下达承包任务,任务包括经济指标(细分20多项)、员工管理、集体财产保值增值等几个方面。任务确定后,各分公司经理和厂长与总公司签订合同书,年末对任务合同检查验收,超产奖励,完不成任务受罚,奖罚都面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所有干部。(3)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分配形式。集体经济盈余,一方面用于企业职工每月发奖金,年终统一分红;另一方面用于村庄建设,大到修路、绿化,小到房屋维修、物业管理费用,全部由集体经济统一支出,村民以享受基础设施分享剩余;第三方面供给村民居住、生活、福利。农民住宅,村集体建造后统一分配、免费提供(专栏2);面向全村农户每天发一次牛奶,每周一、三、五发一次蔬菜,每周一、五分一次肉类;集体经济还包揽村民面、油、粉条、瓜果、芝麻糖供给,以及医疗、子女入托上学等各方面,把人们向往已久的共产主义“供给制”写在了村民现实生活中。
专栏2 刘庄新村别墅比城市更令人向往
ABCDEF2415%4704――
2、西王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其实现形式
西王村隶属于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原名王家洼,1931年,梁漱溟创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邹平县为实验基地开展乡村建设,西王村是乡村建设的村庄之一。历史上,西王村以农业为主,村域经济贫困。1949年秋,邹平县人民政府将其更为现名。该村规模不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130户,370人。2011年末,西王村也只有160户,680人,村集体尚有630亩耕地,是集团公司之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村民说,“西王村工业化致富之路经过了三个节点,1986年开始起步,1995、1996年有些滑坡,1999年控制住下滑的趋势,到2000年是个小高潮,2000年以后西王一年一个大步上来了”。1986年,西王村现任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将自己的面粉厂捐给集体,在其基础上,西王村投资40万元筹建西王油棉厂,翌年6月建成投产,当年获纯利23万元。这是西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西王村展现出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面貌。村域人口集聚3万余人,产业集聚――两大集团公司同村而立,相距不过千米,是国内仅有的玉米胚芽油产能超过10万吨的两家大型企业。其一,西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和特钢为主业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位列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第370位,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控股企业西王糖业、西王食品、西王特钢。到2011年末,西王集团总资产220亿元,职工1.4万人,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32.4亿元,利税20.28亿元,上缴税金8.1亿元。其二,三星集团有限公司业,旗下有十几家子公司,一家(三星油脂中国玉米油)上市公司。到2011年末,职工0.5万人,销售收入75亿元。西王村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中国糖都(淀粉糖)”、“中国玉米油城”。一个行政村域内有4家上市公司,实属罕见。
西王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村办企业,2000年西王村办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集团。村办企业改制时,资产评估3000万元,留在西王集团作为流动资本,由此形成了“村企合一”的资产结构。这样产权制度下:(1)组织体系和经营管理“村企一体化”。西王村党委、村民委员会、西王集团公司三套班子合一,主要领导人交叉任职,西王村党委书记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西王村委会主任,兼任西王集团副董事长,各党总支书记或党支部书记兼任下属的公司经理,党委、村委、企业集团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共同议事,分工负责执行。村民称其为“党政企三权一体、同轴同心的管理体制”。在这个体系中,村民委员会对外是独立的机构法人,对内是集团公司专职负责村域社区管理的中层部门。(2)利益分享“村企一体化”。其一,为了让村民分享企业集团发展的红利,将集体资产中800万股量化到农户,作为分红依据。最近4年,分红比例均为30%,年分红240万元,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这是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之一。其二,企业集团无条件承担西王村建设以及村级组织运转、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部费用。用西王村农民的话说,“村里的事需要花钱,年初打报告,由集团审批,保障供给”(专栏3)。(3)村民与集团公司“同生共荣”,兴衰荣辱“村企一体化”。村民200多个股东,村民在集团公司就业,子女大中专毕业后回企业安置,企业领导和中层管理岗位基本属于西王村民。“有这些纽带,把村民和企业全部扭在一块,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情感上互动。有了这些就乱不了套,这就是西王集团稳定发展的基础”。产权纽带和浓浓乡情把村民利益和集团公司的利益牢牢拴在一起,这是“村企一体化”的精髓。
专栏3& 西王集团用于西王村的福利开支
20305050001000015/100
6055130“”6576100
3、江南五村(集团)的集体经济发展及其实现形式
江南五村,即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金华市花园村、台州市方林村,上海闵行区九星村。五个村都拥有实力强大的集团公司,个个都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经济强村(见表4),在当代“明星村”中位列前茅,都树立了各自的产业第一村标杆,盛名远播。
五村转型发展历程基本相似。1949年以前,五村的农民无一例外的贫困潦倒;农业集体化时代,五村的农业资料严重不足,加上限制村域工商业发展,五村的集体经济都不富裕。五村的创业都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之初:航民村第一家企业――漂染厂,是现任董事长朱重九利用航民大队队办企业积累6万元,到上海市的某家废品创库“捡”回来的设备,于1979年12月建成投产的;花园村第一家企业――蜡烛厂,是时任村支部书记邵福星、现任董事长邵钦祥及二哥邵钦培、花园村小学老师郭元奎各出资500元,于1979年下半年建成的;滕头村第一家企业――滕头服装厂,是时任村支部书记傅嘉良,五赴上海请技师,于1979年办起来的,傅企平是第一任厂长,当年获利6万元!这是村民们想也没有想到的;方林村第一个市场――“旧机械设备市场”,是时任方林村党支部书记的方中华上任后筹办的,于1984年10月挂牌营业,当时经营面积不足400平方米,现在的方林村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九星村书记吴恩福于1994年上任,其时村集体负债1780万元,1998年5月,九星村人奋战100天,建成16000平方米的两个市场,自此走上了靠市场兴村的道路。
4&& 20114&&&&&& &
2008年,“五村合作组织”成立,2011年,“五村联合控股有限公司”注册(专栏4)。这意味着中国村域经济联盟发展新阶段到来,意味着农民企业家战略管理能力的跃升,意味着著名经济强村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民组织化的新趋势。
专栏4 &五村合作组织及五村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简介
233810838002001261834960.9920041091748343935234383065000.426910761605380010660
200896“5”“”“”200989“5”“”2012112“”20112012“”20106“”20112“”112“”
五村的企业集团与各自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各异,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及其经营管理方式不尽相同。
航民村集体经济按“双层经营”模式控股村企集团。航民实业集团是股份有限公司,航民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经营中心)和村民均为集团公司的股东。1997年,村办企业“改制”,成立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25亿元(当年企业总资本)。改制时将其一分为二:其一,注册资本的56%(约1.82亿元)由村集体控股,成立村资产经营中心经营和管理,村资产经营中心作为村企集团的股东,行使股东权利,集体股(分红)年收益1500~1600万元,由村民集体共享。其二,注册资本的44%(约1.43亿元)作为原始股,按村民(按村龄)占40%、村籍企业职工(按工龄)占40%、企业管理和有贡献科技人员占20%的比例认购。后又经过2006年、2010年两次配股。目前,航民集团的股权结构为:村集体控股51%,村民持股49%。股份按比例(9%)分红,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2011年,航民村集体收入16000元,职工人均收入35600元,村民人均收入(加分红)40000余元。另外,村集体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2011年的农业年产值170万元左右。
花园村集体以经营集体土地和房产的方式分享村企集团的发展成果。花园集团有限公司是民营企业。企业集团开发利用村集体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和房产,村集体经济与企业集团产权边界清晰,经营管理及核算村企分开,互不纠葛。2011年,花园村集体土地及房产租金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8万元。但是,花园集团发育、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花园村;花园新村建设、村域社区管理、农民生活及福利保障,从来没有离开花园集团。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在组织体系上就是集团公司董事长,同时兼任村党委书记。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和村域经济发展的责任集于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园村与集团公司“村企一体”。
滕头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企集团的投资人,企业上缴利润是滕头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滕头集团公司是滕头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村企集团公司的100%的股权。组织体系上,村级组织与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交叉兼职,滕头集团公司的五位董事,主要由村党委成员、村委委员兼任。但是,企业经营管理,村企严格分开,企业按照公司制运营模式运作,村企帐目分开,集团公司利润上缴村集体经济组织。滕头集团总会计师说:“滕头集团代替了一般行政村经济合作社的职能,村党委、村委会和集团公司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类似于一般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架构。滕头村也有经济合作社,只履行投资人权利,集团公司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截止2011年底,滕头集团公司旗下有74家企业,其中,滕头村控股或参大股的子公司15家。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左右,集团公司都要召开经理会议,预(概)算各自企业经营利润和上缴数额。滕头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企集团利润上缴为主,数量不多直接经营收入为辅,比如村集体店铺租赁收入、山林承包收入等。2011年,滕头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7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村域基本建设、村政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日常费用、公共服务和村民福利。村会计介绍, 2012年,滕头村仅劳保和福利开支,每月近140万元。其中村民人人(自孩子出生、户口报进开始)均享的福利补贴,每月每人1300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有1.56万元,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6000元。村民总结这种实现形式为“基本生活靠集体,发家致富靠自己”。滕头村也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中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滕头村依据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滕头村已经达成了这样的目标,世界各地游客称滕头是“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
方林属于市场型村域经济类型,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办市场。方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成立,其性质为村集体全资公司。目前,方林村有三大市场,即二手设备市场、二手汽车市场和汽车城。三大市场的土地、设施等固定资产都属于方林村集体所有,方林村民大会履行集团公司决策权。方林市场是汽车专业市场,其经营管理需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村企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的经营管理,实行职业经理负责制。村民委员会主要成员,担任市场副职(如副总经理),协助职业经理,协调更方利益并监督市场合法、规范运营。方林集团的经营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所有。2011年,方林村集体可分配收入5120万元,主要来源于三大市场的经营利润;另外,2011年,村办企业的工农业总产值10.78亿元,利润300万元左右。
追踪中国名村集体经济历史变迁过程发现:一些村曾经开启了村庄自治和乡村建设先河,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平静,至今并不富裕;一些村在中国革命风暴的岁月里,不仅为支持革命战争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成为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但终因种种因素制约,村域经济发展困难,有的至今还很贫穷;一些村从中共早期开始,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路程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明星村”的地位,战争年代是“模范村”、农业集体化时代是“样板村”、改革开放新时代又跻身于全国“著名经济强村”之列,其中突出的代表如西沟村、大寨村、华西村、刘庄等,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
当前中国农村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强村,其中社会知名度极高的“明星村”,村域经济发展,社区城镇化,集体和农户收入极高,农民生活富庶,形成“基本生活靠土地,社会保障靠集体,发家致富靠自己(农外就业、创业)”的生活方式,象滕头村那样,发展成为“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实现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目标。“明星村”向我们展示了一组村域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珍贵案例。归纳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有三种:(1)集体所有,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生产和管理。其下,或者由总公司与分公司签订合同“集体专业承包经营(如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或者实行职业经理负责制,由村企集团(如方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方式,其经营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所有。(2)集体所有,集体办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村民履行投资人权利和义务,村企集团独立经营。村企集团的经营利润或者按年度预算全部上缴村集体(如滕头村);或者按集体股和个人股,由企业集团、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按比例分红(如航民村)。(3)“村企一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企集团的产权关系没有严格边界,企业集团按公司制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村民以股本、劳动力投入等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和分红(如西沟村、大寨村、西王村);或者“村企分开”,村集体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及其他社区资源,村企集团独立经营管理(如花园村)。但无论“村企一体”还是“村企分开”,产权关系是否明晰,村级党政企“三位一体”组织管理结构、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及浓浓的乡情,把村集体利益、村民利益和村企集团利益牢牢拴在一起,村集体、村民无保留地为村企集团提供一切发展条件;村企集团则无条件地保障村庄建设、村级组织运转、村域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兴衰荣辱“村企一体化”。
典型村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未来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中国当今“明星村”中,工业型村域经济类型占绝大多数,市场型村域经济类型为数较少,依靠农业经济而发展为著名经济强村的为零。仅仅依靠农业现代化是否能够将村域经济带入富裕村行列特别需要研究。另外,历史名村和当今“明星村”无一例外地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发展重要产业。比如:苏区模范村的红色旅游,农业集体化时代“样板村”教育基地游,著名经济强村的新农村建设考察游、主打产品采购游、田园生态休闲观光游等,方兴未艾。
当前中国村域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多极分化严重。但是区域经济传统理论却不能解释这样的村际差距。有的村同样处在生存条件很差的大山区,不具备任何资源优势,区位上既不沿边、沿江和沿海,又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但是,这些村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西沟村、大寨村、华西村、刘庄等与他们周围的村庄相比较,没有什么资源禀赋、区位、政策差异等等不同。比较研究的结果是:村域是否有一个集政治家、企业家于一身的领头精英,是否培养了一个与领头人品格一致的创业农民群体;是否一以贯之地坚持集体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一以贯之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是否把村域经济的后来发展牢牢钉在先前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效利用先前资源、资金、资产积累,选择既符合时代特点、又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循序渐进的扩张;是否始终把执行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与弘扬农民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有机结合,并将其转变为集体经济经营和管理绩效,克服不同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弊端。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村域经济必定长期快速发展;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村域经济必然滞后;如果哪一天具备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发展,如果哪一天失去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衰退。
参考文献:
[6]1949-1981()1981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所有投稿均视为不要稿费。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无意中发生了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乡村建设网立场无关!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70 
传真: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