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尔夫球杆品牌把杆身压低有什么优势

高尔夫初学者的五大难题 转变观念和方法快速成长_综合体育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高尔夫初学者的五大难题 转变观念和方法快速成长
  当高尔夫初学者将打球变成了一种“罪过”,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罪”从何来,如何转变一些错误的观念与打球方法,从而“洗心革面”。本文将列举五大“罪状”,解答高尔夫初学者击球的诸多困惑。
  难题一 “鸡翅膀”右曲球的困惑
  右曲球和左曲球是高尔夫初学者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右曲球。其实slice(右曲球)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slice,出门奔左,然后转到右边,这种问题就是outside in的问题,比较好解决。一种是push slice.,出门是直的,就到最后开始向右曲,这个问题是击球时杆面微开造成的,由于收杆时动作快,杆头没有跟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臂“鸡翅膀”。
  避免左右曲球的方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纠正挥杆动作。在挥空杆时尽量关注自己的挥杆轨迹,将上杆与下杆的动作放慢,找准击球的准确位置,右手不要过于用力,下杆与转身的过程自然连贯,确保击球轨迹在正前方。二是选择自己适合的球杆。如今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球杆中,有很多款都是针对初学者的球杆。这些球杆在设计时会根据初学者形成的左右曲球进行刻意调整。例如杆面角内扣的设计,可以减缓初学者在挥杆时形成的右偏,避免产生右曲球。另外,球杆杆身的软硬度也决定着击球的效果,如果球杆偏软或者偏硬,不能顺应初学者百分百的发力,同样会形成左右曲球。要了解自己的杆身软硬度是否适合,可以到专业的高尔夫工房进行测量与杆身调整。
  困惑二 打球不是比力气
  很多高尔夫初学者在练球初期都会用很大的力气甚至是蛮力挥杆击球。其实,高尔夫和台球一样,是个推崇策略技巧,而不是蛮力的运动。初学者不妨在每次挥杆前默念“抬头挺胸翘屁股”, 将基本动作(例如收杆时的细节)做到位做完整,打球前至少试挥杆一次,把杆头想象成你左手的延伸局部,思维的重点集合在杆头上,不论你在练习场打的如何好,实践下场都只要1次击球的时机,它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
  曾经有一位画家形容挥杆的感觉:挥杆时就如同挥笔,要用“阴力”,也就是一股内在力量。在作画中有种说法叫“力透纸背”,或许参透了这层境界,挥杆水平就可以突飞猛进。可见,打高尔夫是一项需要悟性的运动,只有融入了这个境界才能领悟这项运动的乐趣。
  困惑三 是打地还是打球?
  高尔夫初学者由于动作不熟练与技术的不稳定,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状况。例如,下杆时经常重重地击在球后,掀起一块大大的草皮。如果在练习场,你会听到一声闷响,然后是手臂给震得酸麻难当。这说明你的重心太靠后,也就是说,下挥杆时重心仍像瞄球时一样,停留在右脚上(左手打者相反),而没有向左脚转移。重心的转移是保证挥杆流畅的一个基础。
  困惑四 终于打到了球――地滚球
  如果你击球不稳定,要么击不到球,要么球是削顶导致地滚球,通常为3方面原因。1、你的头部动作太大,要么抬头太早,要么下挥杆时故意低头或者头部侧向移动。头部多余的动作导致了触球时无法以甜蜜点击球。2、下杆时左手上提,导致击球的触点偏离。3、身体下盘不稳,在触球之前就站直了身体,我们应该保持身体的高度不变,膝部始终是弯曲的状态。同时,在挥杆过程中保持双眼盯着球,下巴指向球,不要过早地想看到球已经飞向哪里,送杆的时候才将头抬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不抬头”。
  困惑五 击球距离“近在咫尺”
  很多高尔夫初学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在无数次的挥空杆或是频频触地后,终于打出了一颗所谓正常弹道的球,而后便开始一味的追求距离,但距离总不尽如人意。原因多半归结为初学者的动作不标准,配合不协调,却盲目地开始击球。
  高尔夫的挥杆动作讲究一气呵成的连贯性,但初学者往往就在动作上跟自己“较劲”,为了达到击球远的效果“不择手段”,得到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由于使用了不适合的球杆,造成了对身体的伤害,出现扭伤等情况。
  这里,笔者建议高尔夫初学者在选杆时要切记,使用适合自己的球杆,因为每个人的手掌、臂长参数以及身高等因素都决定着你适用不同的球杆。同时,初学者在练球初期一定要将重点集中在挥杆的动作标准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后,再进行后续的练习。切记不要盲目的追求距离远而忽视了挥杆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把握每一次的挥杆机会,在挥杆的过程中注意站姿、上下杆动作的配合与动作的完整性,保持平衡使身体放松,这样练习就能慢慢提升击球距离。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来源:北京朋友高尔夫用品网 禁止转载。 | 发表日期: | 浏览次数:21529
  很多人在选择球杆的时候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对杆身的选择,他们在选择球杆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球头的重量,考虑握把的舒适程度,把杆身选择都放在最后,因为大家都普遍认为杆身不会对我们的挥杆造成什么致命的影响。事实上,杆身就如同是汽车的引擎,如果你认为一辆好的车可以不用好的引擎,那么你还可以继续像之前那样选择球杆。
其实,高尔夫运动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球具的设计制造中,人们已经开始将更多的目光从杆头等部位慢慢转移到了杆身中,杆身的发展也逐渐形成规模。从我们常听到的&杆身&&高尔夫球杆的动力引擎&或&杆身的重要性占球杆的70﹪&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杆身已成为各个品牌为自己球杆功能加分的重量利器。现今,市场上几乎每款球杆都会有2-4种杆身供球友选购,也有越来越多的杆身品牌出现,如:、Mitsubishi、NipponShaft、GraphiteDesign、NGS等,适用于各种球友的功能性杆身,带动了量身定制的风气。
杆身的稳定性能辅助杆头,助力挥杆
杆身的合适与否跟球友的挥杆能力很有关系,差点愈低的球友挥杆越稳定。那么,高差点球友怎么办?这群人挥杆最不稳定,也最需要合适的杆身来帮忙。
现在,市场上的众多球具都开始注重杆身的细节,力求达到最好的挥杆效果。铁杆身先趋TrueTemper制作的DynamicGold杆身,平均125g,扭力+2.0,因适合欧美球友的身材、挥杆速度与爆发力,快速攻占欧美铁杆身的市占率。近几年NipponShaft成功推出功能型轻量化的铁杆身,改变亚洲球友对铁杆身的重量过重,弹性不佳的印象。Sagar高尔夫的杆身力求解决高尔夫初学者在挥杆时遇到的不稳定等问题,将扭力设计在4左右,有效提高杆身的弹性,便于初学者对击球的方向进行掌控。总之,合适的杆身可以对挥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是挥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细节,特别是高差点的人群,从练球初期就要明确杆身对于挥杆的重要性。
杆身长短的忠告
一般而言,球杆过长,挥杆的释放不会顺畅,容易打在杆面跟部,这样就容易出现往右转的球路;铁杆则会出现底角过高,球一直失误到左边的情况。尽管,球杆越长越能打出距离,杆头越大越具有容忍度。但相对的,距离落差相当大,这些问题都是出在杆身的长度与硬度上。假使你勉强把开球木杆打好,相信其它需要在球道上打的球杆,你也一定非常纠结。因为,高差点人群如果拿到过长的球杆,他的身体设定动作自然会做调整,像是人站离球太远,硬是将球杆压低杆头翘起来,或是上半身太挺起,这些不当的动作,注定挥杆过程的不完美。所以,建议高差点者,球杆的长度至少要适合你的身材,较短的球杆并不会打得更近。杆身硬度可以比你所需的偏软一些,有助于做出顺畅的挥杆。
量身定制:鱼与熊掌的决定
关于量身定制这个观念并不是中低差点人群的专用,高差点的人更是需要,只是所注重的方向不太相同。高差点人群很难打出杆身的特性,但不表示他们不需要量身定制。正如前面所述,杆身长度是否正确,是高差点人群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做量身定制的关键。
早些年,高尔夫球杆的杆身发展并不发达,在保证杆身弹性与扭矩的过程中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弹性好的杆身不稳定、扭曲度大;相对的,扭曲度小、较稳定的杆身,不是硬就是重,很难取得一个平衡。最尴尬的是,那些有点程度但力道不是很够的高差点人群,几乎只能选择将就的球杆杆身,而这些人却又是最需要杆身帮助的人。
随着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和球杆技术的革新,杆身的设计在尽力促成鱼与熊掌兼得的局面。如今,可以帮助球友的杆身,基本上都是重量轻、扭曲度中等、打感轻松的,且分得相当细,像是在挑选汽车的引擎,依照你的驾驶习惯、踩油门的方式、常开的路面条件,以换上适当扭力与加速性引擎,开起才来会得心应手。像Fujikura的Rombax、GraphiteDesign的TourAD与Mitsubishi的RayonDiamana系列,都是各大巡回赛球员最喜欢使用的产品,重量从60到80公克都有。对于初学者而言,Sagar球具的杆身则更为具有针对性,能够确保初学者在挥杆中感受到更快、更平顺与稳定的作用。不管怎样,球杆的量身定制适用于任何层面的高球爱好者,选择对的球具,才能真正发现高尔夫运动的乐趣。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400-6316318
免长途费,周一至周日9:00-22:00
扫描左边关注微信
朋友高尔夫 版权所有来源:朋友高尔夫 禁止转载。 | 发表日期: | 浏览次数:25745
有时候我觉得,高尔夫球具公司好像都在工厂里放了一个巨大的打气桶,他们用这个打气桶把去年制造的开球杆撑得更大,然后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又有了最新的&改良式&球杆。你知道吗?连美国高尔夫&球协会都开始关切这个问题,最后高球协会说:「够了!我可以允许你们把杆头做得像葡萄柚一样大,但是绝对不准你们把它做得像西瓜那样。」你可能会想,既然高球协会为了怕球赛变得太简单而做出许多球杆上的限制,那一定是因为&大,真的就是好&。
有道理,但是不全然正确。至少,它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
嗯,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杆头以及更大&杆面弹性&效应的大杆面,以便增加球速和球距。不过,你记得几年前那场&杆面应该容许多少弹性〈弹性系数〉&的大争论吗?后来,美国高球协会规定了开球杆的最大弹性系数,从此之后这个可能性就完全消失了。
所以,当我们这些设计师们拼命制造大又更大的杆头时,我们还必须把杆面增厚一点以免它产生太快的球速而违反了高球协会的杆面弹性系数规定。在这种情形下,亲爱的读者,你说说看,大有什么用呢!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如何才能使大杆头产生有意义的效能呢?这里有一个方法,不过,这个方法只对某一类的球友有效。
一般而言,杆头越大,重力中心就越向后移,离杆身也越远。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杆身,同一个杆面角度,但是杆头大小不同,这样,大杆头打出的球会比小杆头打得还高。所以,如果你想要打高打远,你可以选择重力中心后移的大杆头。问题是,你必须要冒个风险:当制造商说这支球杆的「重力中心是很后移的」,你能确定它真的是&很后移的&?要增加起飞角度,最可靠的方法还是适当的杆面角度配上你的挥杆速度。
最后一点。如果你的杆头是钛金属的〈或类似硬度的材质〉,你以为它就可以把球打得更远吗?不要再妄想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杆头的材料变得非常多元化,例如木头、不锈钢、塑料、铝、碳纤维、钛、甚至陶瓷。同时,营销专家们发现他们可以随意标榜任何一种非木制材料是&下一个最棒的&球杆材质。如果材质比木头硬,球就应该飞得比较远,对不对?答案是&错&!不过,营销专家仍然继续玩弄材质的把戏。
现今的球杆大多是钛合金材质,因为钛合金有着&合适的特性&。讲得更仔细一点,它很轻,强度够,也很有弹性,所以你用钛合金的大杆头用力挥杆后,它不会像花瓶一样碎片满地。杆头的硬度和球距无关。硬度唯一的作用是让杆头在球袋里相互撞击而产生声音。距离?门儿都没有!有很多实验和研究可以证明硬度和球距无关。
至于杆头的硬度因素和强度因素加在一起,是否会影响你控制球向的能力?也不会!要控制球的方向〈也就是控制左曲或右曲球的能力〉,完全要靠球杆的设计,例如,杆头重量的分配,重力中心的位置,杆头转动惰性的大小。这些全和金属的材质无关。这就是为什么你买球杆的时候,应该先和你的球杆技师讨论。当然,这位技师必须很了解哪些金属材质真的有作用,哪些只是噱头。
您还会感兴趣的文章: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400-6316318
免长途费,周一至周日9:00-22:00
扫描左边关注微信
朋友高尔夫 版权所有所在的位置:&>&&>&&>&
【测评】Srixon Z-TX 9.5度木杆测试
编辑:梁野 时间: 15:01:25 来源:
讯 前几个月国内碳纤维杆身製造商提供一支它们最新设计的轻量化杆身给小弟我测试,希望我能给它们一些使用回馈与测试报告. 因為小弟的球具测评算在网路上还有点知名度,也得到很多球友与高尔夫业内人士认可.我也会以最严格与最佳的球具测试角度将所有测试结果毫无保留的公布在站上让大家了解. 同时也可以让球具厂商了解本身產品的优缺点以进行后续的球具设计改善方向.
而杆身在7月就收到下一直在寻找适合的球头来进行搭配.因為此杆身重量只有47g, 45&总长, L硬度(它们家的杆身硬度是这样设定L-250cpm, A-260cpm, R-270cpm, S-280cpm). 所以我希望去进行搭配的球头可以是轻量化的球头,把这种轻量化杆身特性给发挥出来. 终於在8月中我找到Srixon Z-TX Tour限量版9.5度来进行搭配.因為它的球头重才188g,很适合搭配在这种轻量化杆身上.所以就可以将它组装起来进行测试.&
杆身特性说明
首先会考虑使用这类轻量化杆身需要让它本身特性给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组出一支好的木杆性能. 而这杆身使用了46吨位的碳布材质為主所製造而成,将其杆身结构与强度大大加强. 一般来说会用到40几吨的碳布卷曲而成的杆身都是算极高档的级别. 如此才能将杆身的整体重量给压低同时也可以让杆身强度与反弹性能都不会受到影响. 这是目前杆身发展的方向.杆身轻量化已经是一个明显趋势,因為从10年前的木杆碳纤维杆身的重量到现在的使用上都已经明显降低了10g以上.10年前的木杆杆身60几克的杆身已经算是轻量化杆身.现在60几克杆身只能算是标準重量的基础.&
以后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越多轻量化杆身的问市,因為杆身重量轻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容易将速度与力量放到球杆当中.但在以往的杆身上,这类轻量化杆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度,与性能(距离)都没有太好.虽然轻但普遍是给挥杆速度不快或女姓球友所使用.而面对这个问题,杆身厂开始考虑使用可以增加杆身强度,提升反弹速度的材料,同时这样的材料不会让重量產生太大的增加.这也就是為何要使用这类高吨位碳布的前因.这类高吨位碳布成本较高(大多被利用在航太產业与军用產业上)所以现在可以看到的產品上都是设定為高端市场的杆身上.
先前在站上有测试过一支日本Quadra Red Tour杆身,这杆身也是使用高吨位碳布所製造而成. 但它的重量為60几克重,所以使用的高吨位碳布上也没有现有这支要来的高. 可能是30几吨的碳布所製成. 大家可以参考先前的文章了解这类使用高吨位碳布杆身的性能表现与回馈.&
因為高吨位碳布材料要相对贵上许多,你要在一样的碳纤维上材料使用比现有强度更好与提升杆身受力反弹特性.如此可以将轻量化杆身稳定度与性能给提升到最佳. 这也是本文测试所要进行的分析与讨论重点.&
以下為此杆的的规格与基本特性说明
Length/杆身长度:1143mm
Weight/杆身重量:47.4g
Cpm/硬度频率:250
Tip OD/杆身前端直径:8.5mm
Tip Parallel/杆身前端平行长度:100mm
Butt OD/杆身后端直径 :15.1mm、Torque/抗扭曲值:3.5&
杆身顏色 : 黑色,无任何logo与名字在上面
要将这类轻量化高吨位杆身性能发挥出来,所搭配的球头与客製的角度就需要特别去考虑到.首先在球杆长度上,因為这种轻量化杆身的特性,将球头,握把重量给算进去后的总重一定不会太高,肯定是低於290g.所以球杆的总长不能设定太短.越轻的杆身它的总长如果设定太短很容易将受力过於集中问题產生.对於杆身的耐用度,性能,回覆性都是会有很大影响. 所以轻杆身需要设定长度要比一般重量杆身要长一点.如此才能让轻杆身的特性与性能发挥出来. 加上这类使用高吨位碳布材质杆身,它的杆身强度提升下,受力反弹速度也同时加强很多,如果球杆长度设定太短下这样的特性就不太能发挥出来. 这也是我会特意加强所在.
球头说明与介绍
Srixon Z-TX Tour限量版是只有在日本上市的產品,它是只发售4000支在日本市场.外观上也与市面上Srixon Z-TX, Z-TX Tour有点不同. 一般版的Z-TX是460cc大小.Z-TX Tou木杆是430cc, Z-TX Tour 限量版是420cc. 所以三款的球头都有不同的大小设定.而它们都有两个配重螺丝让球友可以自行调整球头重量以达到个人化球头设定需求. 这已经说明日本球具厂已经接受了美系球具厂在现有球头设计上的一些创新技术.因為日本向来对於创新功能与技术都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它们需要观察市场的接受度才能决定是否要切入这个趋势. 以美系球具厂来说,这类可调球头重量的配重螺丝在很多美系球具球杆中早已是基本配备了.但日系球厂对於这类功能的运用上就非常少见. 这更不用说可换杆身的设计.&
日系球头的质量真的要比很多美系球头要好很多.日本人对於產品质量上的要求肯定会比美国人要高.而这个球头的杆面重心位置就精準的落在杆面中心上方约2mm的位置.所以这样的球头设定真的是很精準.而对於Srixon 木杆的旗舰產品来说这一定是必备的要求与质量.所以这也是我这次会挑选日系球头来进行测试的原因之一.
Z-TX Tour限量版球头较小,同时球头重量的设定上也相对轻上许多,这也是我挑选它的主因.如果让一支40几克重杆身配中一个球头是200g上下球头,会產生头重身体轻的问题,流星鎚的状况就很可能会发生.虽然说它使用高吨位碳布材质会加强它的反弹特性但在没测试过这杆身我也很难了解杆身反弹强化的程度. 在这样的前题下就会设定与选用球头的规格相对保守.但也因為Z-TX Tour限量版的球头有两个可以调整球头重量螺丝设计,我日后可以购买11g的配重螺丝让球头重量增加去测试球头加重后的杆身受力状况与杆身受力反弹速度分析.&
一般来说球头重量的调整,增重比较简单,减轻的难度就很高.这是针对一般传统型球头没有可调整配重螺丝设计.因為加重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做到如贴铅片,灌不乾胶,或加铅块等.但减重就需要将球头内的胶给移除后再加胶以进行重量设定.因為所有球头都是大量生產,不可能都在製造时就设定好它原本要的重量.都是将球头设定在较轻的裸重,然后再让组装生產人员对球头重量进行增加到所要的设定值.这样才容易设定,不会出错. 所以通常要挑轻的球头会比较难,也比较少. 因為轻的球头除非原本就是要设定轻总重的球杆使用不然大部份球头重量都会在195g以上.而日系球杆因為使用者大多挥杆速度不快,很多的球杆都会针对这类使用者去设定.球头重量上也都不会太重,让使用难度与操作性能提升.
Srixon Z-TX Tour限量版球头这头只有188g重,上面配上2个7g的配重螺丝.所以日后可以有8g的调整空间.因為它有三种不同重量螺丝3g, 7g, 11g. 而出厂配置為2个7g.我可以日后购买2个11g的螺丝进行调整重量去测试杆身的性能与使用状况分析.而Srixon木杆在市场上也是出了名的远距离.很多杂誌中的测试报告中都是前三名.这对於性能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所以这样的球头一定可以将杆身性能给发挥出它应有性能.&
对於握把上的使用,这次选用日本Iomic X-Revolution M60黑色握把与整个球杆进行搭配.Iomic握把是出了名的软,它使用硅胶材质让整支握把的握感达到最佳,但先前使用它很多的款式都產生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太软,很容易对握把產生磨损.这对於握把耐用度上就是一个很大问题. 而它的止滑性也只是一般,对於下雨使用的状况也没有特别好. 而这次选用X-revolution握把就是改善了先前Iomic握把太软问题让它的硬度增加不会让磨损问题太快產生.在握感上虽没有以前那样软,也比较类似现有人工橡胶的软硬度.这次的测试也会对於握把的性能与操作上进行更细节说明.&
球杆规格数据
杆身: 无名,46t 250cpm杆身
硬度: L硬度,抗扭曲值/torque 3.5. 0.335&口径
球头: Srixon Z-TX Tour 限量版9.5度 P-420, 188g重, 0.350&杆颈尺寸
总长: 45.5&
总重: 286.5g
挥杆重量: C5.23
MOI: 2710g/cm^2
硬度频率: 229cpm
握把: Iomic X-revolution黑色蓝屁股握把,重50.5g,尺寸M60 R0.600&
看到这样的规格,我还真的觉得要请一些挥杆速度不快与女性友人来进行测试会比较準些.而这也是在测试时会要请不同挥杆速度球友来测试.这样的规格对我来说会太软,球头的移动可能无法掌握,导致使用操作此杆的稳定度问题. 但很多时候我对於球杆的规格数据都是以参考為主心态.很多没使用过的球杆,杆身都需要亲自去使用过后才会有比较扎实的想法与心得.数据大多会让球友產省很多错误引导.所以当很多球杆与杆身千万不要以数据决定它的好坏.加上这次所测试的杆身為高吨位碳布所製成的强化杆身.它的性能与受力反弹可是有很大的测试空间.
球杆客製基础与说明
因為此次的测试是以杆身為主,所以在客製的角度以让杆身產生最佳的性能表现与回馈為主.当球杆规格就会偏向以杆身為主的设定.球头為420cc大小,外观看起来比较像是一个馒头.尺寸藏的还好.但如果这样的球头尺寸最好可以装在45&以内.这会是最佳的使用与视觉效果.但因為这是要测试杆身性能,所以这样的杆身如果客製成45&以内的长度会让杆身的特性发挥上有点影响.最好能让它的长度到45.5&以上.所以考量到球头视觉效果,最后把球杆长度设為45.5&来使用.虽然看起来还是会觉得有点长但要使用克服这问题不会太难. 同时因為杆身的重量才47g未裁状况,所以如果装成45&以内长度会让杆身的重量更轻,让使用稳定度產生影响.&
以这样的球杆配上才C5的挥杆重量,都大大减低使用操作性难度. 球杆总重不到290g的水平是很多日系高档球杆的设定标準. 对於一些年龄超过50岁的球友来说这样的球杆都可以让他们轻鬆使用上手.这也是本次测试的重点. 球头也是日系主要大厂的高端產品,对於习惯使用日系轻量化球杆的人一定不会有太大的使用上手难度. 而这类球杆长度也会比一般球杆要长一点,普遍在45.5&以上.这样比较能发挥出这类球杆的优势,让球友可以轻鬆将速度给发挥出来,同时配上40几克轻量化杆身与较软的硬度把杆身的柔软度与弯曲度给发挥出来,让击球的距离可以达到最大.
测试场地: 台北五股大X都练习场,球场深度有290码,同时使用的球有单层练习球与比赛球混合. 本文的测试以双层与三层比赛球為测试使用球.这样比较能符合球友下场使用比赛球的状况与结果.球场地型是一个小上坡,能充分看出球落地后的滚动性.同时场地会有不同风势让测试状况更能符合下场条件.
下场测试球场: 北京阳光新贵球场, 北京天安球场, 北京丽宫私人球场
天气状况: 晴朗,吹逆风,空气湿度高,会稍為影响到球飞行距离与飞行时间.&
气温约30~33度.
测试者: chien, 木杆挥杆速度96~100mph.铁杆挥杆速度84~88mph.测试期间提供给5位一般球友一起测试,差点从单差点技术水平到20范围.木杆挥杆速度与距离从80~90mph, 210Y~240Y范围.年龄在45~55,以北京与台北球友进行使用测试.
此木杆进行了两週6次的测试,所以我会以这几次的测试心得整理过后所得到的一个结论.从今年开始我对於球杆的测试不再只是进行一次就对球杆下评论.因為在过去的经验,我常常使用过3~5次后对新的球杆会有更多的了解与性能发掘.通常会有一些我在球具测试文章中所没有说明与讨论到的一些特性与优点.所以说从2011年开始我对於新的木杆不再抢快去进行性能分析的公佈,反而会进行3~5次的使用测试过后再进行评论.这样我可以将测试球杆的真正性能完整的说明与大家分享.
同时这次我也将球杆带到北京进行实际下场测试,也让同组球友一起进行测试使用.我也会将其他球友使用过后的经验与心得放在下面的实际测试当中. 以下就让我将实际测试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支杆从组装到测试完成经过1个月时间.因為当中我感冒生病,颱风,与到北京出差等行程,所以整个测试经过了1个月的艰辛过程. 整个测试在室内与室外两个部份测试. 同时也在北京的几个球场都测试过此杆.这样对於此杆的整个性能都能有更深入与正确的分析与讨论.因為此杆的规格不适合我目前的动作与挥杆速度,所以我的测试会以其他球友的角度為主加上我个人使用的经验所整理得到.
1. 外观 & 此杆拿在手上感觉到有点长,因為球头才420cc大小,配上45.5&的长度会感到好像拿一支46.5&的球杆.整支球杆都是黑色.握把握起来没有以前Iomic那样的软,比较偏向橡胶握把的握感.所以操作上会比较适合. 球头的设计让它看起来像个馒头一样,这让它的视觉效果都会比较小.看起来好像一个400cc的球头一样.杆面看起来很大.以420cc的球头大小配上这样大小的杆面打起来会比较有信心.这对於挥杆速度不快或需要较大的失击容许力的球友来说这是一支不错的木杆.可以提升你使用操作的容易度.
不过对於中低差点的球友来说,这样大杆面会让击中甜蜜点比较不会集中.我观察很多日系木杆都是这样设计.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球头设计.反而对於Callaway或Titleist这类木杆将杆面做的相对小, 让球头体积可以放到其他地方进行重量配置. 而打中杆面就相对容易能击中甜蜜点.这样击球距离效果就比较集中也有效,我对於这样大杆面设计很不习惯也打不太好. 有点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同时这样的杆面设计会让击球风阻增加不少,减低球头速度2~3mph.
挥起此杆不会觉得它真的很轻,还是有重量,但会觉得比较容易操作球杆,因為重量比其他球杆要轻.空甩几下,杆身前端感觉软软的.弯曲幅度比较大.还很难感受到它的高吨位碳布的强度.&
2. 回馈感 & 首先先讨论球头的回馈感. 对於使用双层比赛球与三层比赛球的测试过程,我都对於球头的反馈上觉得很优.杆面的击球回馈非常扎实,击球声音也比较属於传统的金属撞击声音.打起来会让使用者热血沸腾,相当过癮.我使用过不少日系木杆,这样的球头算是典型的日系木杆特色,杆面大大的,中球会让你觉得很软,可以将球挤压下去的扎实回馈.很多日系木杆如Tourstage, Crews, Epon, Royal Collection等高端木杆都是这样的杆面回馈与杆面设计. 与美系木杆的回馈比较起来,日系的球头回馈就要细腻得多.你比较能感受到球头的回馈,不会有像一般美系木杆那样一碰到球,球就飞到天空上,缺少与球的互动. 这点我对於Srixon Z-TX Tour限量版的木杆球头回馈给予满分.&
对於杆身的回馈来说,刚开始空挥时会觉得此杆身软软的,但真正去使用时我觉得杆身的回馈很直接,一点都不脱泥带水.相当不错.杆身没有太多的振动,确能很快的将球头反弹带出去.杆身受力弯曲没有觉得不顺畅.对於挥杆速度在90mph上下球友来说这样的反弹速度与节奏都算很棒.可以稳稳的跟上你的挥杆速度.这点让我对於使用高吨位的碳布杆身真的很不错的反弹速度.很难想像杆身硬度频率才229cpm确可以承受平时使用240cpm~245cpm的球友挥杆速度.当然对我个人来说,这样的球杆来使用真的是软.而我会以比较适合使用族群的挥杆速度当為分析的依据.
这点来说这样的杆身回馈已经具有高档杆身在回馈上的优点. 这支球杆的组合得到相当不错的使用回馈,在杆身上也好与球头的回馈来说,都算是高水平.我想就算一些高档日系木杆也不就是这样的回馈水平.这是此杆的一大优势.而这样的球杆很适合假日型球友的使用不会感到太大的体能消耗,而对於回馈高的亚洲球友来说都是一个很不错的考量组合.&
3. 球头起发角与杆身弹道 & 此球头的重心落在杆面的中心往上约2mm上方.算是相对不错的设定,它不会让你打起来有很高的起发角,而这对球头回馈上就可以得到不错的使用回馈.但另一个方向来说,它的较低起发角会让挥杆速度不快或挥杆不稳定的球友感到难以将球送上空中. 它的球头角度真正测量得到為9.5度,很精準的製造质量. 不愧為日系球杆的高端產品. 击球的起发角差不多从13度到15度之间.这样的角度真的很低.对於使用难度上可是相当有难度. 打起来虽然很爽但弹道不高会是一个大隐忧.
再说到杆身的弹道表现,杆身的弹道算设定為低平的弹道.这样的弹道设计是很有攻击性的杆身才会有.以现在我所测试过的杆身,这样的杆身弹道设定都是给有速度的球友与高端的杆身价位.使用过后此球杆可以了解到杆身厂想要将这杆身给塑造的方向与產品特性. 可是这杆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后旋量太低,这也是让这杆身打不高的原因所在.而因為轻杆身与球杆弹道设定基础会与使用者族群有一个很大落差,那就是挥得动此杆的球友对於这样的杆身重量与性能无法得到比他们目前所使用的50几克杆身的稳定度与距离.&
这杆身虽拥有比类似杆身重量的低平弹道设定,但在於杆身后旋量确没有设定好.简单说就是后旋量太低了. 我个人不认為挥杆速度在85~90mph的球友能有足够速度与力量让球可以在空中飞行够久.在我所观察的其他测试者的击球弹道表现都要低平.而落地的距离都比他们现有所使用的木杆要短上20码左右. 虽然说这类贴著地面的弹道特色,看起来很爽但真的在距离上会吃很大亏. 这就是杆身在后旋量所设定的问题. 在这点的表现上我觉得是杆身厂可以想办法将后旋量给提升,以便让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飞行距离与较高的弹道让整体距离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提升.
4. 距离 & 此杆使用给不同使用者,它的飞行距离都落在220Y~230Y左右.而滚动性都可以有约20码左右的效果.我自己使用它, 把挥杆速度给降低,飞行距离是在230Y~240Y,滚动距离约15~20码.而这球杆使用不管是两层比赛球或是三层比赛球的效果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击球的速度来说,球速上是一般,并没有很快.球质也没有很重. 整体来说这球杆可以送到的距离都在250Y以内.&
再说到实际下场的使用状况.我个人使用这支球杆都会打Hook/左曲球.而且很大的左曲球.这点让我下场使用时球都落到长草区.因為杆身太软都跟不上我的速度,有点像是在打流星槌.所以在球场上我通常都不会使用此杆,我给同组的朋友使用.他们的年龄都在50岁出头,挥杆速度在90mph上下,使用此杆就相对适合我.他们都可以稳定的把球给送上球道上,而打出去的飞行距离在220Y上下,滚动距离约20码.整体距离可以落在240Y上下.但大家要了解现在在北京打球,北京今年雨水多,所以球场的球道非常的软,如果打太高的弹道滚动性通常只有5~10码左右.我看到球都是一个弹跳就停下来.而果岭的硬度也是一样软.我这三场北京球叙下,果岭都可以落下停住.&
我们在短杆上把球送的高高的,落到果岭上可以把果岭的草皮给弄一个大洞出来.草皮也被球的后旋给拉出草皮出来. 所以说这杆的滚动性算是在这样的状况当中表现超优.比起其它球杆要滚的远.虽然说使用此杆的球友都说,飞行距离都没有比他们现有的木杆要远(差不多短个15码左右). 但它的滚动性确可以补回来.算是这种低弹道球杆的好处.很适合在这种球道湿软或是风大的球场使用.都可以得到不错的距离效果.
5. 操作性与容错性 & 使用此杆上我的感觉是很像日系杆身特性.它的回馈感不错,很顺畅不会脱泥带水.打起来都不会感到不舒服. 同时球头的使用上基本上你只要能打中它的杆面都可以将球送出去.杆面的面积设定很大,让打的人觉得很放心. 如果没打中甜蜜点的击球效果,通常弹道会更加低平同时后旋量更少.打出来的距离也差不多打短了30码左右.
因為此杆的重量相对轻但使用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不过不能发力打,因為只要你发力击球,通常都会產生较多的侧旋球出现. 而这对稳定度来说也不好.这是所有测试过此杆的球友普遍的心得.而这也是大多日系杆身的特性.因為杆身提供了较佳的使用回馈,让使用者可以轻鬆使用,不会有太高的难度,但是一般下场打球都会容易发力打球.尤其是后9洞.因為身体都热了,也会想要发挥力量来打球将距离给送出来. 但这支球杆如果发力要让它稳稳的送上球道都很难.简单来说它的抗侧旋能力太差,而一般球友没有稳定的挥杆路径与挥杆动作,当下场的环境是很空旷且容易发力击球,这杆身的很容易把自身缺点给暴露出来.
虽然说球头也是属於比较高阶的中低差点球头设计,重心位置刚好,但要把球打高也不是这样容易.需要点速度让它能送上空中.但当你的速度太快时,杆身的抗侧旋能力就无法承受你的力量.这让使用的稳定度就大大打折.我不会建议新手使用这样的球杆.因為它本身有使用难度,加上弹道过低,速度没有是很难把球送到空中.而中低差点的球友会是这支球杆的使用族群.但你只能顺顺的挥,发力打的结果不会太好.上场的距离也是一般.也不会比你现有使用的球杆来得远.但滚动性是它的特色.&
不管在软的球道上或是硬的球道,这支杆都可以让球滚超过20码. 我觉得它的容错性能不高, 所以要很自信的在球场上使用它我想很多人都会再三考虑.而测试此杆的球友们都不会一直去使用它,可能对於自己的球杆比较易上手与有自信.这支球杆用个两三回就不会想要持续使用它.因為我下场是拿朋友的球杆使用,这杆都是插在球袋中.&
杆身特性与问题
此次的球杆测试主要以杆身的性能為测试重点.我对此杆的的回馈给予满分,这对於一般球友使用上是一个加分也是对於亚洲球友来说这种球杆很容易得到球友的肯定.不过杆身的稳定度是最大的问题.大家打球不可能都顺顺的挥,那个球友下场打球不会想要去将球给打的远远的. 这种球杆很难让球友放心使用.对於使用信心度上这支球杆算是不及格.尤其对於中低差点的球友都想在成绩上得到进步,如果球杆不能帮他们把失击伤害给压低那上场就不会对这球杆有依赖感.
杆身客製难度
另外对於这类高吨数碳布材质的实际客製也有一点困难度. 就如同我在一开始测得它的硬度频率為229cpm但实际球杆的硬度应是在240cpm上下.这对於一般工房技师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為如果依照硬度频率来进行购买与量身订製球杆,这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依照杆身的硬度频率是230cpm那是L硬度,而把它组起来给230cpm的使用者使用,会造成使用者觉得此杆硬度会偏硬. 这是每一家杆身厂在杆身硬度设定上都很难统一的现实状况.更何况这是使用高端高吨数碳布的材质. 一般工房技师对这类材质杆身的特性完全不懂,很难能客製出适合使用者的杆身硬度.因為这是连杆身厂都不了解的现实落差.&
杆身性能关键
杆身虽然使用最新46吨的材质.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弹特性.但却没办法让稳定性提升.杆身的回馈也是值得肯定,也是这种材质杆身的好处.还有轻量化的特性让很多年纪在50岁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轻鬆使用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杆身最大的问题在於杆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离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说如果是60g级别的杆身,它的杆身反弹能量要比这支杆身大上两倍以上.而所创造出来的杆身后旋量也会比这支杆身的后旋量要增加500rpm.这样的效果可以让球飞得高一点同时能将球的最佳弹道给展现出来.这样整体飞行距离可以最佳化,同时也可以享受它的超优的滚动性.
因為此杆所搭配的球头已经算是高档日系木杆级别.所以球头性能已经算是水平以上,但杆身的性能远远没办法搭配球头让球杆的最佳性能很难提升. 杆身虽然有比一般40g级别的杆身有较快的反弹速度但确没有把力量传送的效能最佳化. 导致了击球距离不足的问题. 这是我测试过两款不同厂牌与杆身重量的高吨数碳布材质杆身但所得到的结果. 杆身受力反弹速度提升但能量确在反弹当中消耗太多.所以导致能量传到球头再到球上没有太大的距离效果. 说白话点就是距离没变长反而短了.
我想这是所有球友所不会接受的状况.当距离没办法提升下至少要维持现有距离水平,但这类杆身的飞行距离一定会比你现有的木杆要短上许多,但在滚动性可以得到弥补.不过还是会相对在整体距离上短一点. 另外杆身稳定性也不行.抗侧旋能量不足,很容易產生过多的侧旋量. 所以厂商要将这类產品上市前需要对於杆身的后旋量,抗侧旋量给进行改善.因為中低差点球友对於木杆的稳定度会有一定的要求,而距离也不可以太短.而这两个要求对球友来说是最重要但对於这杆身来说是最大的问题.&&
前几个月国内碳纤维杆身制造商提供一支它们最新设计的轻量化杆身给小弟我测试,希望我能给它们一些使用回馈与测试报告. 因為小弟的球具测评算在网路上还有点知名度,也得到很多球友与高尔夫业内人士认可.我也会以最严格与最佳的球具测试角度将所有测试结果毫无保留的公布在站上让大家了解. 同时也可以让球具厂商了解本身產品的优缺点以进行后续的球具设计改善方向.
而杆身在7月就收到下一直在寻找适合的球头来进行搭配.因為此杆身重量只有47g, 45&总长, L硬度(它们家的杆身硬度是这样设定L-250cpm, A-260cpm, R-270cpm, S-280cpm). 所以我希望去进行搭配的球头可以是轻量化的球头,把这种轻量化杆身特性给发挥出来. 终於在8月中我找到Srixon Z-TX Tour限量版9.5度来进行搭配.因為它的球头重才188g,很适合搭配在这种轻量化杆身上.所以就可以将它组装起来进行测试.&
杆身特性说明
首先会考虑使用这类轻量化杆身需要让它本身特性给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组出一支好的木杆性能. 而这杆身使用了46吨位的碳布材质為主所制造而成,将其杆身结构与强度大大加强. 一般来说会用到40几吨的碳布卷曲而成的杆身都是算极高档的级别. 如此才能将杆身的整体重量给压低同时也可以让杆身强度与反弹性能都不会受到影响. 这是目前杆身发展的方向.杆身轻量化已经是一个明显趋势,因為从10年前的木杆碳纤维杆身的重量到现在的使用上都已经明显降低了10g以上.就已经分析过现今木杆杆身的重量都集中在50g~60几克的范围. 10年前的木杆杆身60几克的杆身已经算是轻量化杆身.现在60几克杆身只能算是标準重量的基础.&
以后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越多轻量化杆身的问市,因為杆身重量轻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容易将速度与力量放到球杆当中.但在以往的杆身上,这类轻量化杆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度,与性能(距离)都没有太好.虽然轻但普遍是给挥杆速度不快或女姓球友所使用.而面对这个问题,杆身厂开始考虑使用可以增加杆身强度,提升反弹速度的材料,同时这样的材料不会让重量產生太大的增加.这也就是為何要使用这类高吨位碳布的前因.这类高吨位碳布成本较高(大多被利用在航太產业与军用產业上)所以现在可以看到的產品上都是设定為高端市场的杆身上.
先前在站上有测试过一支日本Quadra Red Tour杆身,这杆身也是使用高吨位碳布所制造而成. 但它的重量為60几克重,所以使用的高吨位碳布上也没有现有这支要来的高. 可能是30几吨的碳布所制成. 大家可以参考先前的文章了解这类使用高吨位碳布杆身的性能表现与回馈.&
因為高吨位碳布材料要相对贵上许多,你要在一样的碳纤维上材料使用比现有强度更好与提升杆身受力反弹特性.如此可以将轻量化杆身稳定度与性能给提升到最佳. 这也是本文测试所要进行的分析与讨论重点.&
以下為此杆的的规格与基本特性说明
Length/杆身长度:1143mm
Weight/杆身重量:47.4g
Cpm/硬度频率:250
Tip OD/杆身前端直径:8.5mm
Tip Parallel/杆身前端平行长度:100mm
Butt OD/杆身后端直径 :15.1mm、Torque/抗扭曲值:3.5&
杆身顏色 : 黑色,无任何logo与名字在上面
要将这类轻量化高吨位杆身性能发挥出来,所搭配的球头与客制的角度就需要特别去考虑到.首先在球杆长度上,因為这种轻量化杆身的特性,将球头,握把重量给算进去后的总重一定不会太高,肯定是低於290g.所以球杆的总长不能设定太短.越轻的杆身它的总长如果设定太短很容易将受力过於集中问题產生.对於杆身的耐用度,性能,回覆性都是会有很大影响. 所以轻杆身需要设定长度要比一般重量杆身要长一点.如此才能让轻杆身的特性与性能发挥出来. 加上这类使用高吨位碳布材质杆身,它的杆身强度提升下,受力反弹速度也同时加强很多,如果球杆长度设定太短下这样的特性就不太能发挥出来. 这也是我会特意加强所在.
球头说明与介绍
Srixon Z-TX Tour限量版是只有在日本上市的產品,它是只发售4000支在日本市场.外观上也与市面上Srixon Z-TX, Z-TX Tour有点不同. 一般版的Z-TX是460cc大小.Z-TX Tou木杆是430cc, Z-TX Tour 限量版是420cc. 所以三款的球头都有不同的大小设定.而它们都有两个配重螺丝让球友可以自行调整球头重量以达到个人化球头设定需求. 这已经说明日本球具厂已经接受了美系球具厂在现有球头设计上的一些创新技术.因為日本向来对於创新功能与技术都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它们需要观察市场的接受度才能决定是否要切入这个趋势. 以美系球具厂来说,这类可调球头重量的配重螺丝在很多美系球具球杆中早已是基本配备了.但日系球厂对於这类功能的运用上就非常少见. 这更不用说可换杆身的设计.&
日系球头的质量真的要比很多美系球头要好很多.日本人对於產品质量上的要求肯定会比美国人要高.而这个球头的杆面重心位置就精準的落在杆面中心上方约2mm的位置.所以这样的球头设定真的是很精準.而对於Srixon 木杆的旗舰產品来说这一定是必备的要求与质量.所以这也是我这次会挑选日系球头来进行测试的原因之一.
Z-TX Tour限量版球头较小,同时球头重量的设定上也相对轻上许多,这也是我挑选它的主因.如果让一支40几克重杆身配中一个球头是200g上下球头,会產生头重身体轻的问题,流星鎚的状况就很可能会发生.虽然说它使用高吨位碳布材质会加强它的反弹特性但在没测试过这杆身我也很难了解杆身反弹强化的程度. 在这样的前题下就会设定与选用球头的规格相对保守.但也因為Z-TX Tour限量版的球头有两个可以调整球头重量螺丝设计,我日后可以购买11g的配重螺丝让球头重量增加去测试球头加重后的杆身受力状况与杆身受力反弹速度分析.&
一般来说球头重量的调整,增重比较简单,减轻的难度就很高.这是针对一般传统型球头没有可调整配重螺丝设计.因為加重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做到如贴铅片,灌不乾胶,或加铅块等.但减重就需要将球头内的胶给移除后再加胶以进行重量设定.因為所有球头都是大量生產,不可能都在制造时就设定好它原本要的重量.都是将球头设定在较轻的裸重,然后再让组装生產人员对球头重量进行增加到所要的设定值.这样才容易设定,不会出错. 所以通常要挑轻的球头会比较难,也比较少. 因為轻的球头除非原本就是要设定轻总重的球杆使用不然大部份球头重量都会在195g以上.而日系球杆因為使用者大多挥杆速度不快,很多的球杆都会针对这类使用者去设定.球头重量上也都不会太重,让使用难度与操作性能提升.
Srixon Z-TX Tour限量版球头这头只有188g重,上面配上2个7g的配重螺丝.所以日后可以有8g的调整空间.因為它有三种不同重量螺丝3g, 7g, 11g. 而出厂配置為2个7g.我可以日后购买2个11g的螺丝进行调整重量去测试杆身的性能与使用状况分析.而Srixon木杆在市场上也是出了名的远距离.很多杂誌中的测试报告中都是前三名.这对於性能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所以这样的球头一定可以将杆身性能给发挥出它应有性能.&
对於握把上的使用,这次选用日本Iomic X-Revolution M60黑色握把与整个球杆进行搭配.Iomic握把是出了名的软,它使用硅胶材质让整支握把的握感达到最佳,但先前使用它很多的款式都產生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太软,很容易对握把產生磨损.这对於握把耐用度上就是一个很大问题. 而它的止滑性也只是一般,对於下雨使用的状况也没有特别好. 而这次选用X-revolution握把就是改善了先前Iomic握把太软问题让它的硬度增加不会让磨损问题太快產生.在握感上虽没有以前那样软,也比较类似现有人工橡胶的软硬度.这次的测试也会对於握把的性能与操作上进行更细节说明.&
球杆规格数据
杆身: 无名,46t 250cpm杆身
硬度: L硬度,抗扭曲值/torque 3.5. 0.335&口径
球头: Srixon Z-TX Tour 限量版9.5度 P-420, 188g重, 0.350&杆颈尺寸
总长: 45.5&
总重: 286.5g
挥杆重量: C5.23
MOI: 2710g/cm^2
硬度频率: 229cpm
握把: Iomic X-revolution黑色蓝屁股握把,重50.5g,尺寸M60 R0.600&
看到这样的规格,我还真的觉得要请一些挥杆速度不快与女性友人来进行测试会比较準些.而这也是在测试时会要请不同挥杆速度球友来测试.这样的规格对我来说会太软,球头的移动可能无法掌握,导致使用操作此杆的稳定度问题. 但很多时候我对於球杆的规格数据都是以参考為主心态.很多没使用过的球杆,杆身都需要亲自去使用过后才会有比较扎实的想法与心得.数据大多会让球友產省很多错误引导.所以当很多球杆与杆身千万不要以数据决定它的好坏.加上这次所测试的杆身為高吨位碳布所制成的强化杆身.它的性能与受力反弹可是有很大的测试空间.
球杆客制基础与说明
因為此次的测试是以杆身為主,所以在客制的角度以让杆身產生最佳的性能表现与回馈為主.当球杆规格就会偏向以杆身為主的设定.球头為420cc大小,外观看起来比较像是一个馒头.尺寸藏的还好.但如果这样的球头尺寸最好可以装在45&以内.这会是最佳的使用与视觉效果.但因為这是要测试杆身性能,所以这样的杆身如果客制成45&以内的长度会让杆身的特性发挥上有点影响.最好能让它的长度到45.5&以上.所以考量到球头视觉效果,最后把球杆长度设為45.5&来使用.虽然看起来还是会觉得有点长但要使用克服这问题不会太难. 同时因為杆身的重量才47g未裁状况,所以如果装成45&以内长度会让杆身的重量更轻,让使用稳定度產生影响.&
以这样的球杆配上才C5的挥杆重量,都大大减低使用操作性难度. 球杆总重不到290g的水平是很多日系高档球杆的设定标準. 对於一些年龄超过50岁的球友来说这样的球杆都可以让他们轻鬆使用上手.这也是本次测试的重点. 球头也是日系主要大厂的高端產品,对於习惯使用日系轻量化球杆的人一定不会有太大的使用上手难度. 而这类球杆长度也会比一般球杆要长一点,普遍在45.5&以上.这样比较能发挥出这类球杆的优势,让球友可以轻鬆将速度给发挥出来,同时配上40几克轻量化杆身与较软的硬度把杆身的柔软度与弯曲度给发挥出来,让击球的距离可以达到最大.
测试场地: 台北五股大X都练习场,球场深度有290码,同时使用的球有单层练习球与比赛球混合. 本文的测试以双层与三层比赛球為测试使用球.这样比较能符合球友下场使用比赛球的状况与结果.球场地型是一个小上坡,能充分看出球落地后的滚动性.同时场地会有不同风势让测试状况更能符合下场条件.
下场测试球场: 北京阳光新贵球场, 北京天安球场, 北京丽宫私人球场
天气状况: 晴朗,吹逆风,空气湿度高,会稍為影响到球飞行距离与飞行时间.&
气温约30~33度.
测试者: chien, 木杆挥杆速度96~100mph.铁杆挥杆速度84~88mph.测试期间提供给5位一般球友一起测试,差点从单差点技术水平到20范围.木杆挥杆速度与距离从80~90mph, 210Y~240Y范围.年龄在45~55,以北京与台北球友进行使用测试.
此木杆进行了两週6次的测试,所以我会以这几次的测试心得整理过后所得到的一个结论.从今年开始我对於球杆的测试不再只是进行一次就对球杆下评论.因為在过去的经验,我常常使用过3~5次后对新的球杆会有更多的了解与性能发掘.通常会有一些我在球具测试文章中所没有说明与讨论到的一些特性与优点.所以说从2011年开始我对於新的木杆不再抢快去进行性能分析的公佈,反而会进行3~5次的使用测试过后再进行评论.这样我可以将测试球杆的真正性能完整的说明与大家分享.
同时这次我也将球杆带到北京进行实际下场测试,也让同组球友一起进行测试使用.我也会将其他球友使用过后的经验与心得放在下面的实际测试当中. 以下就让我将实际测试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支杆从组装到测试完成经过1个月时间.因為当中我感冒生病,颱风,与到北京出差等行程,所以整个测试经过了1个月的艰辛过程. 整个测试在室内与室外两个部份测试. 同时也在北京的几个球场都测试过此杆.这样对於此杆的整个性能都能有更深入与正确的分析与讨论.因為此杆的规格不适合我目前的动作与挥杆速度,所以我的测试会以其他球友的角度為主加上我个人使用的经验所整理得到.
1. 外观 & 此杆拿在手上感觉到有点长,因為球头才420cc大小,配上45.5&的长度会感到好像拿一支46.5&的球杆.整支球杆都是黑色.握把握起来没有以前Iomic那样的软,比较偏向橡胶握把的握感.所以操作上会比较适合. 球头的设计让它看起来像个馒头一样,这让它的视觉效果都会比较小.看起来好像一个400cc的球头一样.杆面看起来很大.以420cc的球头大小配上这样大小的杆面打起来会比较有信心.这对於挥杆速度不快或需要较大的失击容许力的球友来说这是一支不错的木杆.可以提升你使用操作的容易度.
不过对於中低差点的球友来说,这样大杆面会让击中甜蜜点比较不会集中.我观察很多日系木杆都是这样设计.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球头设计.反而对於Callaway或Titleist这类木杆将杆面做的相对小, 让球头体积可以放到其他地方进行重量配置. 而打中杆面就相对容易能击中甜蜜点.这样击球距离效果就比较集中也有效,我对於这样大杆面设计很不习惯也打不太好. 有点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同时这样的杆面设计会让击球风阻增加不少,减低球头速度2~3mph.
挥起此杆不会觉得它真的很轻,还是有重量,但会觉得比较容易操作球杆,因為重量比其他球杆要轻.空甩几下,杆身前端感觉软软的.弯曲幅度比较大.还很难感受到它的高吨位碳布的强度.&
2. 回馈感 & 首先先讨论球头的回馈感. 对於使用双层比赛球与三层比赛球的测试过程,我都对於球头的反馈上觉得很优.杆面的击球回馈非常扎实,击球声音也比较属於传统的金属撞击声音.打起来会让使用者热血沸腾,相当过癮.我使用过不少日系木杆,这样的球头算是典型的日系木杆特色,杆面大大的,中球会让你觉得很软,可以将球挤压下去的扎实回馈.很多日系木杆如Tourstage, Crews, Epon, Royal Collection等高端木杆都是这样的杆面回馈与杆面设计. 与美系木杆的回馈比较起来,日系的球头回馈就要细腻得多.你比较能感受到球头的回馈,不会有像一般美系木杆那样一碰到球,球就飞到天空上,缺少与球的互动. 这点我对於Srixon Z-TX Tour限量版的木杆球头回馈给予满分.&
对於杆身的回馈来说,刚开始空挥时会觉得此杆身软软的,但真正去使用时我觉得杆身的回馈很直接,一点都不脱泥带水.相当不错.杆身没有太多的振动,确能很快的将球头反弹带出去.杆身受力弯曲没有觉得不顺畅.对於挥杆速度在90mph上下球友来说这样的反弹速度与节奏都算很棒.可以稳稳的跟上你的挥杆速度.这点让我对於使用高吨位的碳布杆身真的很不错的反弹速度.很难想像杆身硬度频率才229cpm确可以承受平时使用240cpm~245cpm的球友挥杆速度.当然对我个人来说,这样的球杆来使用真的是软.而我会以比较适合使用族群的挥杆速度当為分析的依据.&
这点来说这样的杆身回馈已经具有高档杆身在回馈上的优点. 这支球杆的组合得到相当不错的使用回馈,在杆身上也好与球头的回馈来说,都算是高水平.我想就算一些高档日系木杆也不就是这样的回馈水平.这是此杆的一大优势.而这样的球杆很适合假日型球友的使用不会感到太大的体能消耗,而对於回馈高的亚洲球友来说都是一个很不错的考量组合.&
3. 球头起发角与杆身弹道 & 此球头的重心落在杆面的中心往上约2mm上方.算是相对不错的设定,它不会让你打起来有很高的起发角,而这对球头回馈上就可以得到不错的使用回馈.但另一个方向来说,它的较低起发角会让挥杆速度不快或挥杆不稳定的球友感到难以将球送上空中. 它的球头角度真正测量得到為9.5度,很精準的制造质量. 不愧為日系球杆的高端產品. 击球的起发角差不多从13度到15度之间.这样的角度真的很低.对於使用难度上可是相当有难度. 打起来虽然很爽但弹道不高会是一个大隐忧.
再说到杆身的弹道表现,杆身的弹道算设定為低平的弹道.这样的弹道设计是很有攻击性的杆身才会有.以现在我所测试过的杆身,这样的杆身弹道设定都是给有速度的球友与高端的杆身价位.使用过后此球杆可以了解到杆身厂想要将这杆身给塑造的方向与產品特性. 可是这杆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后旋量太低,这也是让这杆身打不高的原因所在.而因為轻杆身与球杆弹道设定基础会与使用者族群有一个很大落差,那就是挥得动此杆的球友对於这样的杆身重量与性能无法得到比他们目前所使用的50几克杆身的稳定度与距离.&
这杆身虽拥有比类似杆身重量的低平弹道设定,但在於杆身后旋量确没有设定好.简单说就是后旋量太低了. 我个人不认為挥杆速度在85~90mph的球友能有足够速度与力量让球可以在空中飞行够久.在我所观察的其他测试者的击球弹道表现都要低平.而落地的距离都比他们现有所使用的木杆要短上20码左右. 虽然说这类贴著地面的弹道特色,看起来很爽但真的在距离上会吃很大亏. 这就是杆身在后旋量所设定的问题. 在这点的表现上我觉得是杆身厂可以想办法将后旋量给提升,以便让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飞行距离与较高的弹道让整体距离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提升.
4. 距离 & 此杆使用给不同使用者,它的飞行距离都落在220Y~230Y左右.而滚动性都可以有约20码左右的效果.我自己使用它, 把挥杆速度给降低,飞行距离是在230Y~240Y,滚动距离约15~20码.而这球杆使用不管是两层比赛球或是三层比赛球的效果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击球的速度来说,球速上是一般,并没有很快.球质也没有很重. 整体来说这球杆可以送到的距离都在250Y以内.&
再说到实际下场的使用状况.我个人使用这支球杆都会打Hook/左曲球.而且很大的左曲球.这点让我下场使用时球都落到长草区.因為杆身太软都跟不上我的速度,有点像是在打流星槌.所以在球场上我通常都不会使用此杆,我给同组的朋友使用.他们的年龄都在50岁出头,挥杆速度在90mph上下,使用此杆就相对适合我.他们都可以稳定的把球给送上球道上,而打出去的飞行距离在220Y上下,滚动距离约20码.整体距离可以落在240Y上下.但大家要了解现在在北京打球,北京今年雨水多,所以球场的球道非常的软,如果打太高的弹道滚动性通常只有5~10码左右.我看到球都是一个弹跳就停下来.而果岭的硬度也是一样软.我这三场北京球叙下,果岭都可以落下停住.&
我们在短杆上把球送的高高的,落到果岭上可以把果岭的草皮给弄一个大洞出来.草皮也被球的后旋给拉出草皮出来. 所以说这杆的滚动性算是在这样的状况当中表现超优.比起其它球杆要滚的远.虽然说使用此杆的球友都说,飞行距离都没有比他们现有的木杆要远(差不多短个15码左右). 但它的滚动性确可以补回来.算是这种低弹道球杆的好处.很适合在这种球道湿软或是风大的球场使用.都可以得到不错的距离效果.
5. 操作性与容错性 & 使用此杆上我的感觉是很像日系杆身特性.它的回馈感不错,很顺畅不会脱泥带水.打起来都不会感到不舒服. 同时球头的使用上基本上你只要能打中它的杆面都可以将球送出去.杆面的面积设定很大,让打的人觉得很放心. 如果没打中甜蜜点的击球效果,通常弹道会更加低平同时后旋量更少.打出来的距离也差不多打短了30码左右.
因為此杆的重量相对轻但使用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不过不能发力打,因為只要你发力击球,通常都会產生较多的侧旋球出现. 而这对稳定度来说也不好.这是所有测试过此杆的球友普遍的心得.而这也是大多日系杆身的特性.因為杆身提供了较佳的使用回馈,让使用者可以轻鬆使用,不会有太高的难度,但是一般下场打球都会容易发力打球.尤其是后9洞.因為身体都热了,也会想要发挥力量来打球将距离给送出来. 但这支球杆如果发力要让它稳稳的送上球道都很难.简单来说它的抗侧旋能力太差,而一般球友没有稳定的挥杆路径与挥杆动作,当下场的环境是很空旷且容易发力击球,这杆身的很容易把自身缺点给暴露出来.
虽然说球头也是属於比较高阶的中低差点球头设计,重心位置刚好,但要把球打高也不是这样容易.需要点速度让它能送上空中.但当你的速度太快时,杆身的抗侧旋能力就无法承受你的力量.这让使用的稳定度就大大打折.我不会建议新手使用这样的球杆.因為它本身有使用难度,加上弹道过低,速度没有是很难把球送到空中.而中低差点的球友会是这支球杆的使用族群.但你只能顺顺的挥,发力打的结果不会太好.上场的距离也是一般.也不会比你现有使用的球杆来得远.但滚动性是它的特色.&
不管在软的球道上或是硬的球道,这支杆都可以让球滚超过20码. 我觉得它的容错性能不高, 所以要很自信的在球场上使用它我想很多人都会再三考虑.而测试此杆的球友们都不会一直去使用它,可能对於自己的球杆比较易上手与有自信.这支球杆用个两三回就不会想要持续使用它.因為我下场是拿朋友的球杆使用,这杆都是插在球袋中.&
杆身特性与问题
此次的球杆测试主要以杆身的性能為测试重点.我对此杆的的回馈给予满分,这对於一般球友使用上是一个加分也是对於亚洲球友来说这种球杆很容易得到球友的肯定.不过杆身的稳定度是最大的问题.大家打球不可能都顺顺的挥,那个球友下场打球不会想要去将球给打的远远的. 这种球杆很难让球友放心使用.对於使用信心度上这支球杆算是不及格.尤其对於中低差点的球友都想在成绩上得到进步,如果球杆不能帮他们把失击伤害给压低那上场就不会对这球杆有依赖感.
杆身客制难度
另外对於这类高吨数碳布材质的实际客制也有一点困难度. 就如同我在一开始测得它的硬度频率為229cpm但实际球杆的硬度应是在240cpm上下.这对於一般工房技师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為如果依照硬度频率来进行购买与量身订制球杆,这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依照杆身的硬度频率是230cpm那是L硬度,而把它组起来给230cpm的使用者使用,会造成使用者觉得此杆硬度会偏硬. 这是每一家杆身厂在杆身硬度设定上都很难统一的现实状况.更何况这是使用高端高吨数碳布的材质. 一般工房技师对这类材质杆身的特性完全不懂,很难能客制出适合使用者的杆身硬度.因為这是连杆身厂都不了解的现实落差.&
杆身性能关键
杆身虽然使用最新46吨的材质.可以提升它的受力反弹特性.但却没办法让稳定性提升.杆身的回馈也是值得肯定,也是这种材质杆身的好处.还有轻量化的特性让很多年纪在50岁以上的球友都可以轻鬆使用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杆身最大的问题在於杆身的能量不大. 得到的距离效果真的很差.我只能说如果是60g级别的杆身,它的杆身反弹能量要比这支杆身大上两倍以上.而所创造出来的杆身后旋量也会比这支杆身的后旋量要增加500rpm.这样的效果可以让球飞得高一点同时能将球的最佳弹道给展现出来.这样整体飞行距离可以最佳化,同时也可以享受它的超优的滚动性.
因為此杆所搭配的球头已经算是高档日系木杆级别.所以球头性能已经算是水平以上,但杆身的性能远远没办法搭配球头让球杆的最佳性能很难提升. 杆身虽然有比一般40g级别的杆身有较快的反弹速度但确没有把力量传送的效能最佳化. 导致了击球距离不足的问题. 这是我测试过两款不同厂牌与杆身重量的高吨数碳布材质杆身但所得到的结果. 杆身受力反弹速度提升但能量确在反弹当中消耗太多.所以导致能量传到球头再到球上没有太大的距离效果. 说白话点就是距离没变长反而短了.
我想这是所有球友所不会接受的状况.当距离没办法提升下至少要维持现有距离水平,但这类杆身的飞行距离一定会比你现有的木杆要短上许多,但在滚动性可以得到弥补.不过还是会相对在整体距离上短一点. 另外杆身稳定性也不行.抗侧旋能量不足,很容易產生过多的侧旋量. 所以厂商要将这类產品上市前需要对於杆身的后旋量,抗侧旋量给进行改善.因為中低差点球友对於木杆的稳定度会有一定的要求,而距离也不可以太短.而这两个要求对球友来说是最重要但对於这杆身来说是最大的问题.&&
此杆的特色算是很明显,走低弹道低后旋的球路.使用的难度不高,因為整体重量都不高,对於挥杆速度不快与年龄超过50岁球友来说都是可以轻鬆使用.尤其是假日型球友,体能状况一般. 还有夏天闷热状况也很适合打这种球杆,体能耗损上也相对轻很多. 这种球杆很适合在中国的球场使用,华中与华北的球道都偏软.华中更软. 这样的木杆可以让开球的滚动性提升不少.就算是在一些海滨球场上也都可以不怕风的打出不错的距离.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而这些缺点都是很大的性能关键. 这是杆身厂所要改善的重点.以这样的状况要上市,很难达到球友的要求,因為市面上走低弹道低后旋的杆身不少,价位也都不低,但性能,稳定度都要比这杆身好很多. 如果进行比较测试,这支杆身的性能会明显落后其它杆身很多. 就算在杆身回馈上取得不错成绩但性能上确落后别人太多.另外在稳定性也很难赢过别人.所以这是此杆身致命缺点.&
因為这是杆身厂直接提供的原型款式,所以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我也进行多次的测试与不同测试环境来提供给厂商一个完整与正确的测试报告让他们可以针对一些缺点进行改良. 同时也可以给所有球友了解这类最新的杆身设计性能是怎样的表现.
此杆的特色算是很明显,走低弹道低后旋的球路.使用的难度不高,因為整体重量都不高,对於挥杆速度不快与年龄超过50岁球友来说都是可以轻鬆使用.尤其是假日型球友,体能状况一般. 还有夏天闷热状况也很适合打这种球杆,体能耗损上也相对轻很多. 这种球杆很适合在中国的球场使用,华中与华北的球道都偏软.华中更软. 这样的木杆可以让开球的滚动性提升不少.就算是在一些海滨球场上也都可以不怕风的打出不错的距离.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而这些缺点都是很大的性能关键. 这是杆身厂所要改善的重点.以这样的状况要上市,很难达到球友的要求,因為市面上走低弹道低后旋的杆身不少,价位也都不低,但性能,稳定度都要比这杆身好很多. 如果进行比较测试,这支杆身的性能会明显落后其它杆身很多. 就算在杆身回馈上取得不错成绩但性能上确落后别人太多.另外在稳定性也很难赢过别人.所以这是此杆身致命缺点.&
因為这是杆身厂直接提供的原型款式,所以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我也进行多次的测试与不同测试环境来提供给厂商一个完整与正确的测试报告让他们可以针对一些缺点进行改良. 同时也可以给所有球友了解这类最新的杆身设计性能是怎样的表现.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最佳高尔夫商务交友平台
以球会友  球技交流  记录博客
约球活动  高友群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尔夫球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