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的不利影响_测试_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的不利影响
核心提示: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会带来诸如城市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从而降低城市劳动力的活力,降低城市化进程效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产业、加快技术创新等手段抵消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快速上升到2011年末的51.3%,①因此城市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会带来诸如城市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从而降低城市劳动力的活力,降低城市化进程效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产业、加快技术创新等手段抵消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 不利影响
  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快速上升到2011年末的51.3%,①因此城市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十年、二十年更应注重人口的城市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②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前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说,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③它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世纪性难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本文主要从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入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
  从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老龄化城市开始,北京、杭州、天津等多个城市也都先后进入老龄化城市,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占8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虽然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⑤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起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在日指出,我国面临的人口背景将是,三分之一是老人,二分之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六分之一是少年儿童。城市化进程虽然能够带来一些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暂时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但随着&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构建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美元。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降低城市劳动力的活力和城市化进程效率。2012年7月李克强强调,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劳动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⑥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英国针对老龄化的程度,采取推迟退休年龄的对策。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2005年修改了《高龄者雇佣安定法》,提出了三种做法来进行应对。一是推迟退休年龄,二是废除退休制度,三是为老年人创造就业机会。⑦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美国通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瑞典通过政府提供养老经济保障,俄罗斯通过改革现行的养老制度,巴西通过重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等途径来应对各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⑧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城市化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以满足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①李健,周蜀秦:&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镶嵌&与&网络镶嵌&&,《城市问题》,2012年第8期,第15页。
  ②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 /tjfx/jdfx/t722253.html,日。
  ③李伟民:《金融大辞典》(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7页。
  ④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海外版》,日。
  ⑤李力:&城市化进程的新思维&,《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第68页。
  ⑥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世纪行》,2007年第3期,第14页。
  ⑦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1~22页。
  ⑧帖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15页。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或邮件至.cn。
[责任编辑:杨玲玲]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中国人口比例失衡
【导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走向负增长、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进程加速。  计划生育实施后我国14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半
  ―――访《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总协调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
  人口政策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前途的大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走向负增长、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进程加速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发布了《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大型研究报告。《经济参考报》记者就人口形势的变化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哪些影响,我们是否能安全化解这些不利影响,以及未来人口政策向何处去等问题专访了项目总协调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
  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经济参考报》:近些年来中国人口状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卢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远远低于上一个10年的1.07%,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1.78亿,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7.62%增至13.26%,0-14岁人口所 占 的 比 重 则 由3 3 .5 9 %减 至16.60%。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别突破15%和20%,2050年将超过25%。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的逆转,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随后开始缓慢上升,2020年升至0.4,2033年升至0.5以上。
  《经济参考报》: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迈:也就是说,如果生育水平不能出现实质性的回升,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本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口抚养比依然持续上升,2070年将达到0.8的超高水平,即4个劳动力至少需要供养2个老人和1个小孩。
  人口年龄结构中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已经扭转,同时也预示着多年来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经济参考报》:人口老龄化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卢迈:日本的经验显示,即使是在收入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先进和基础设施完备的国家,老龄化也很可能导致经济的大幅度减速。1990年,日本的老龄化水平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9%,不久之后人口抚养比就迅速提高。在人口结构发生这种变化的同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急剧的逆转,从减速开始直到停滞。
  201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1%,已经接近于日本1990年经济增长减速时的老龄化水平,在“十二五”时期,中国还将像日本一样,经历迅速的人口抚养比提高。比日本当时的情形更严峻的是,中国当前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
  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减少与高速经济增长,共同导致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反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相对弱化。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必须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另一方面,在人均收入刚刚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发展阶段上,中国在物质资本丰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转变特征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不利影响理解为:第一,过早地失去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第二,失去了对仍具有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第三,尚未获得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无论是面对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中国原有的竞争优势都在减弱,这无疑加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冲击。老龄化加重了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
  我们尚未准备好应对老龄社会
  《经济参考报》:可以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超出预期,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那么今天的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卢迈:我认为,面对快速到来的老龄社会,中国尚未做好准备。
  首先,制度安排滞后。中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退休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等,都不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老龄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突出矛盾是“未备先老”,即社会对老龄化的到来准备不足。
  其次,财力准备不足。一方面,养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较大缺口。中国公共支出中用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并不高,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也较窄,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给付水平较低,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农村地区的养老金水平也只有每月55元。另一方面,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潜伏着财务危机。有近一半省份的养老金收不抵支,且养老金投资收益率过低,年均收益率长期不足2%,低于同期的通胀率,意味着养老金缩水。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特别是被制度覆盖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将大幅增长,这必将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带来更大的冲击。
  第三,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未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务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年轻人的大量外流和为老服务设施的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建议分两步走放开二胎
  《经济参考报》:面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政策取向是什么?
  卢迈: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过快增长,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政策调整。
  近些年,各地在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的同时,对本地生育政策进行了微调,主要是进行“双独”(即夫妇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或“单独”(指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实验。其结果显示,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未产生显著的生育率变化,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和人口形势的深层次变化具备了生育政策调整的条件。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地区施行“二孩”政策的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具备一定条件,实施二孩政策可以达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目标,又能受到群众拥护。
  报告提出生育政策调整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依据,是对不同生育方案下人口变化的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对生育政策的调整最为合适的方式是稳步推进。
  《经济参考报》:报告提出的近期调整生育政策的具体方案是什么?
  卢迈:报告提出的近期调整生育政策的方案是分放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分放二孩政策的确定,基于对不同方案下人口变化的预测和比较。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量13.40亿为起点,以这次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以及总和生育率1.5为基础,报告分别对“政策不变”、“同放二孩”、“同放单独”、“分放单独”和“分放二孩“五种方案下的人口变化做了预测和模拟。
  结果表明,仍保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变不符合中国人口发展的实际和要求。而全国同时全面放开二孩将会造成短时期内生育水平以及出生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产生冲击和不稳定的隐患。“同放单独”和“分放单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两种方案的弊端,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贻误时机,且“分放单独”还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与其他调整方案的预测结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平在短期内比“政策不变”、“同放单独”和“分放单独”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考虑到生育政策对人口和生育率变化的反应已经滞后,以及发达国家应对低生育率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最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区域分步放开二胎,这样,既充分考虑了政策调整时间的紧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内的剧烈变化。(2009o莱芜)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题为“山东省人口计划生育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学习小组中一员,请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整研究|生学习的基本步骤.(填数字代号)①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②分析处理资料、数据&&③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2)下表是该小组获取的部分统计数据(2007年),据此分析我省人口控制政策对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积极影响.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GDP总量(亿元)人均淡水资源(立方米/人)人均耕地(亩/人)人均森林资(公顷/人)&&实施人口控制&&&&596.1&&&&25887&&&&323.5&&&&1.01&&&&0.03不实施人口控制&&&&914.4&&&&19985&&&&210.9&&&&0.66&&&&0.02(3)山东老年人口已突破一千万,守着“空巢”的老人比例更高达40%,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显现.该种现象,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写出你的看法,以供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撰写报告时参考.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中山东省的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的人口大省.
解:(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节依次是:自选课题→确定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分析处理资料、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2)读表可得:我省人口控制政策对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积极影响是我省人口控制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控制了人口总量;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均资源占有量.(3)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的影响是老年人生活孤单寂寞;社会及家庭用于养老的负担加重等.故答案为:(1)③;②;①;(2)我省人口控制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控制了人口总量;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均资源占有量;(3)老年人生活孤单寂寞;社会及家庭用于养老的负担加重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增长方面:人口老龄化通过改变抚养比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总抚养比上升一个单位,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0.11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低,人口老龄化对扩大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不利。同较低年龄组相比,高龄组人口劳动参与率低,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此外,老人人口的消费需求结构不同与中青年人口,人口老龄化使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为满足变化着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与老年人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将会得到发展。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人口老龄化使整个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素质和技术适应能力下降,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人口老龄化使供养系数构成发生变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中用于养老、护理、医疗等非生产性消费大幅上升,用于发展的公共投资比例减少,导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
在储蓄投资方面,根据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人在退休前总是倾向积极储蓄以备退休后使用,因此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储蓄率的下降将是必然现象,势必要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科技创新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高,总体人口接受前沿科学技术能力将受到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将受到影响,又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及其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在就业方面:城市老年人口再就业过程中,多发生了行业和职业转移,主要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职业的转移。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行业和职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与成年、青年争夺劳动力市场,具有补充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性质。这与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第一、第二次产业比例的缩小,第三次产业比例的增大相一致,有利于总体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
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老龄化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生命周期延长和生命质量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社会化时间延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储备,即在相同条件下,相对用较少的时间进行投资,以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获得较长时间的收益。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劳动力供给是充裕的,但是劳动力素质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在人口寿命不断延长、减少死亡和伤残,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智力投资,用较长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就会从整体上降低人力资本的折旧率。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医疗保健领域,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人口比例和规模的增加,会使社会人群患病率增加,并相应增加医疗保健开支与人员照料,给医疗保障体系带来较大压力。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养老保障领域,人口老龄化会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供养比例和资金支付压力很大,据劳动保障部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
13:1,1990年为10: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巨大的资金支付压力。有研究显示,如果按照现行政策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地凸显出来,在2035年-2040年到达高峰,每年将产生1000亿元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
在社会组织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少儿人口的减少,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增多,一方面,有些针对少儿的社会组织就会弱化,面向老年人的社会组织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在社会组织内部,人员的年龄构成将会发生变化,这样,就需要调整建构社会组织的传统观念,甚至需要调整工作模式。
在代际关系领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是少儿、成年人和老年人代际关系的重大变迁,各项社会资源的分配向老年人倾斜,如果处理不当,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代际关系结构的改组,就会转化为各种社会代际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家庭领域:人口老龄化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带来了传统家庭结构的变革,多子女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而与子女分居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多。在家庭功能方面,少子老龄化带来的赡养人数量的减少促使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
在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高龄、贫困、残疾、女性等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会相应增加这些弱势群体的规模。
在居住环境方面: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不同于中青年群体,人口老龄化要求要求在建设和规划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独立性等。同时要对现有的居所、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价值观领域: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增加,意味着社会价值观的主体构成发生了,一方面,老年群体价值观的社会影响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其他社会群体对老年群体价值的认识将发生变迁。
在道德观领域:无论是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都意味着赡养负担和社会供养负担的加重,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使传统的面向老年人的优先、优惠、优厚的供养和照料受到挑战,尽管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会逐渐淡化,从而削弱了传统的敬老养老道德观。
在教育方面:在人口老龄化条件下,除了要继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外,还需要大力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囊括一切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
此外,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其他年龄群体的精神文化群体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口老龄化要求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建设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格局和文化产业的格局发生变化。
四、人口老龄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选民构成和社会政治利益格局的变化,老年群体将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压力群体。二是,老年人一般采取组织化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要求,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政治团体的形成成为可能。三是,目前的中青年群体也就是未来的老年群体,同现有的老年群体相比,他们的民主和政治参与意识较高,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老年人的政治参与程度将不断增强,政治作用和政治地位将不断得到提高。四是,在法制建设方面: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在政策法规层面做出回应,需要国家进一步建立健全老龄政策法规体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