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付方式有哪些的“四个着力”有哪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09:43&&&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面临一系列深刻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战略机遇期的挑战因素明显增加: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二是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全球原有需求动力正在减弱,新的需求市场还未形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部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未来国际产业和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四是国际政治领域竞争博弈更加复杂,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治理、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斗争日益激烈,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有所加大。
(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新特征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我们对国内环境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鲜明: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正在稳步升级;二是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日趋明显;三是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四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明,这场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上跃居世界前列,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工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不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技术产业遇到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低端制造业又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随着美欧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谋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国内外经验也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经济日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_宏观大势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经济日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金里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这一重要精神和有关部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必须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缓中企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但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显紧迫。
  这种紧迫首先来自于国内经济环境“一增一减”两大变化。
  一增是劳动力、资源两大传统红利减弱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统计表明,1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4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在我国,还存在大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亟待调整,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亟待升级。如近期钢铁业产能过剩不断加剧,已导致全行业处于净亏损状态,吨钢利润不及一公斤猪肉。另一核心要素土地成本也出现飙升。据测算,2012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12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83%、275%、36%。
  一减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带来的投资空间减少。上世纪80年代面对的是大量历史欠债,比如道路短缺、电力短缺、通讯短缺等,投资空间较大。这些年随着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增加,短缺局面已经扭转,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大大超前。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简单投资思路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即便是新能源产业,也存在因盲目扩张而举步维艰的状况。光伏产业和LED产业去年都走了“麦城”,很多相关中小企业相继停产甚至濒于破产。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现有发展方式下,靠劳动力、资源投入实现增长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
  这种紧迫还来自于世界经济颓势的倒逼机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出现了大的变化,全球需求萎缩将成常态,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明显倒逼机制。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以前的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超过20%,今后几年如继续坚持低端制造,恐怕连实现10%以上的增长也相当艰难。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6.2%,增速同比下降16.2%。这警示我们,过分依靠外需、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日子已难以为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二、把握立足点和着力点,主动转出新天地
  过去黑烟缭绕的京西钢城石景山,如今正呈现新的面貌,而这新面貌的“点睛之笔”则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弥补了首钢迁走后60%税收的空白,而且实现了新的增长。这说明,只要转得对、转得好,就能转出新天地。
  怎样才能转得对、转得好?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站稳立足点,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一条是把握着力点,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另一条是搞活关键点,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
  这些要求,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展开和深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必须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当前需要把握好这样几点:
  一是把握好扩内需这一基点。2012年入冬以来,商家频频“造节”成功,“双11”当日仅淘宝公司一家销量就达19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多。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也让人们认识到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完全能将这一潜力转化为动力。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近5500美元,保健消费、旅游消费和通信消费等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还将释放出60余万亿元的购买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需顺势而为把这些潜力尽量挖掘出来。未来几年也是城镇化带动力加快释放期。按以往经验,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会增加10多万元,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是个大数字。怎么让这些理论上的数字变得活生生,值得下功夫。还要看到,我国缺口还很大。与世界平均水平为8.5%的情况相比,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差距明显。将投资方向转向民生,不仅能拉内需、稳增长,而且能扩消费、惠民生、利长远,利莫大焉。
  二是在“新”“旧”产业上做文章。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要将传统产业这个“旧”产业抛弃掉,而是要通过强化需求导向、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经济转型中必抓的重中之重。眼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脚步的临近,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已展现出诱人前景。比如,云计算市场正在迅猛增长。据国际资深市场研究机构测算,2012年到2016年间,公共云服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6%以上,是当下IT行业整体增速的5倍左右。又如,随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以及生物农业技术等不断取得新突破,生物产业已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拓展,以30%左右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渐显跨越式发展的迹象。我国在这些方面应加强统筹、加大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尤其是科技资源积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更要先行一步。
  三是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经济转型,外需这条腿要上新台阶。这个新台阶未必体现在“量”上的新增长,但一定意味着“质”上有新突破,实现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跨越。还要看到,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也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目前,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数量占全球3/4,人口占4/5,是值得重视的潜力所在。
  三、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10%左右的平均增幅有三大因素,一是人口“红利”,二是资源“红利”,三是改革开放“红利”。现在,尽管生产要素综合优势仍长期存在,但人口、资源“红利”逐渐减弱已成不争事实,对改革“红利”的要求相应更高。要在接下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当前,一个突出的任务是必须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加快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中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新形势下如何释放改革红利?关键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要把整体渐进与局部突破结合起来,在重大改革上充分发挥试点地区“侦察兵”、“先遣队”作用,及时为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标杆,这样做有助于摸准“石头”、减少失误。二是要抓住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扩大投资来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转变,一些人会不适应,一些传统体制机制也会不适应,需要中央加强统筹协调与监察督促。
  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早转早主动,我们只有继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化倒逼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pdf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
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 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线, “四个着力”和 “五个更
多依靠”架构了其基本路径,“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指明了其长期 目标。文章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
式内涵为基础,阐释了创新驱动发展与 “四个着力”和 “五个更多依靠”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创新驱动发
展的路径转换过程和新型路径下的 “三个关键、四个突破”,最后从创新驱动发展角度提 出了加快形成新
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路径转换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剧烈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化等现
实需要 ,迫切要求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以实现可持续
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
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十八大精神系列问答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问:十八大报告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要做到的“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是什么?
答:“四个着力”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宣传部/编& 日&人民网十八大报告百问锦集(21―40)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民网十八大报告百问锦集(21―4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营销方式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