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质量监督与个人道德与利益的议论文关系的论文

毕业论文――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3.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毕业论文――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加强市场监管,是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工商部门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在工商部门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本文拟围绕工商市场监管职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问题谈一些认识。 中国论文网 /2/view-632289.htm     一、工商市场监管职能的确立      工商市场监管职能是由工商部门长期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历史渊源、市场监管领域的多元特征以及工商监管体制的独特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工商市场监管的历史渊源。1952年中央私营企业局与中央外资企业局合并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政务院,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统一更名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企业登记管理、市场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事务。作为政府管理者,工商部门在清查私营企业、管理城乡市场、取缔投机倒把、参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做了大量工作,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69年始,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央和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别被撤并至商业部和商业厅(局)。1978年,工商部门恢复建制,主要职能是负责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合同管理、集市贸易管理和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俗称“四管一打”。此后经历了六次“三定”:1982年,增加了广告管理和个体经济管理,成为“六管一打”。1988年,工商部门被明确为是经济监督部门。也是行政执法机关。1994年,明确工商部门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强化了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其他交易违法违章案件、保护商标专用权等职能。1998年,取消了工商部门的市场培育建设、市场布局规划等职能。使工商部门告别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历史任务,成为独立的市场监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200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改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升格为国务院正部级直属机构,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划归工商部门,增加了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职责。2008年,增加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与服务行为监管等新的职能。从上述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工商市场监管职能始终贯穿其中,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拓展转变,日益加强。      (二)工商市场监管的领域范围。工商市场监管领域,从最初的“四管一打”、“六管一打”,到现在的15项职能。期间经历了从监管相对单一的市场主体转到监管多元化市场主体,从监管集贸市场为主转到监管各种形式的大市场,从以市场监管为主转到市场监管与消费维权并重,监管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这些职能涉及到市场监管诸多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管理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五大基本职能”: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注册保护和广告监管、禁止传销和规范直销。      (三)工商市场监管的体制保障。工商市场监管的历史变迁以及监管领域的广泛性,也造就了适应市场监管要求的体制模式,形成了从总局到省、市、县和基层工商所五级分层管理体制。1996年1月,国务院为基层工商所核定了36万公务员编制,基层监管力量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加强。1998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在这种体制下。监管地域和范围覆盖到城市、街道、乡镇和农村。基本消除了市场监管的盲点。各种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得以即时规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或惩处,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障群众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工商市场监管的特点      工商市场监管的基本手段是行政执法。但不同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是,工商市场监管呈现出行政执法手段多样化、行政执法方式综合性和行政执法效果多功能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行政执法手段。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经济社会管理的诸多领域。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103部法律和201部行政法规作为工商部门的执法依据,国家工商总局单独制定和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部门规章有127部,涉及工商职能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近500部。根据这些法律法规,赋予了工商部门多样化的行政执法手段,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种类,除了行政强制中的行政强制执行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几乎都有所涉及。相比绝大部分职能比较单纯、行政执法种类比较单一的部门,工商行政执法类别繁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综合性的行政执法方式。工商行政管理是市场监督管理的集约地,也是行政执法的综合体。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范围、对象、内容涉及市场主体及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市场主体的准入到退出,从商品的市场准入到退出,从有形商品市场的监管到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到维护消费安全,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督管理,而实现管理目标的行政执法手段又呈现多元化,这使工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三)多重性的行政执法效果。工商行政管理在其多元化的市场监管领域中,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行政执法手段,可以取得多重性的行政执法效果。通过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的把关、政策引导、登记注册服务等措施,可以调配社会经济资源,配合实施宏观调控。通过监督检查市场主体行为和查处市场违法案件,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消费维权,调解处理市场行为之间的矛盾纠纷,可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商市场监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工商部门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在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积极服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部门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准人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 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从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下同)、外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下同)和私营企业(包括私营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下同)的比重变化情况来看,各类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内资企业从绝对优势地位下降为第二位。私营企业从绝对劣势地位上升为绝对
优势地位。外资企业虽然只占很小的比重,但份额和比重在持续上升。199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内资企业共582.21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6.30%。到2010年底下降为246.44万户,只占21.68%:私营企业1992年底只有13.96万户,占2.31%,到2010年底增长为845.52万户,占74.40%;外资企业从1992年的8.44万户,占1.40%,发展到2010年的44.52万户,2.94%。各类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显著变化,与工商部门多年来坚持鼓励、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商部门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人关,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沿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从各类企业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从1992年的181.91万户,占30.09%,下降到2010年的251.22万户,占22.11%。而第一、三产业比重都有所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92年的414.47万户。占68,55%,到2002年的511.01万户,占72.09%,再到2010年的858.81万户,占75.57%。   3 市场主体投资持续增长。尽管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各类企业投资都在持续增长。2010年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9.98万亿元。与2002年相比,企业数量减少了将近一半,但注册资本增长了134.6%。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5738.43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175.58%。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675.78%。      (二)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依法查处经济违法案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工商部门的基本职责。通过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1 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工商部门始终坚持把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研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动向、新特点,积极探索执法工作新机制,通过查处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公用企业限制竞争、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不公平交易等限制竞争与垄断行为,提高了经营者诚实信用、守法经营的意识,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2010年全国公平交易执法案件58.34万件,案值221.03亿元。   2 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和专用权保护,全面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一方面,支持市场主体运用商标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按照建立创新型国家、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运用商标战略加快发展。同时,适应商标注册申请迅猛增长的需要,创新机制,改进管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商标注册和商标评审工作水平,加快商标审查进度,缩短商标注册周期,整体推进商标注册工作。截至2007年底,我国注册商标总量达303.8万件,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适时开展专项整治,以保护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为重点。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2010年全国查处商标违法案件5.6万件,其中,查处商标一般违法案件7486件,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85万件。   3 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在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工商部门作为广告监管部门,一直独立承担着广告监督管理的职能。近年来,工商部门以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非法、低俗广告,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为重点,强化广告发布前规范指导、发布中动态监督、发布后依法查处等各项措施,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大广告市场综合治理力度,落实案件查办通报制度,严查违法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广告市场秩序。2010年,全国查处广告违法案件总数4.69万件,其中虚假广告1.31万件,非法经营广告7479件,其他2.63万件。      (三)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消费维权、食品安全、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工商部门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关注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1 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工商部门通过严格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消费者参与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引导科学、合理、文明消费,较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利用12315平台和行政调解的手段,解决消费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将12315建设成为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成为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2010年全国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2.54万件,案件总值6亿元;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0.98万件,案件总值12.17亿元;处理消费者申述案件75.40万件;受理消费者咨询521.1万件。   2 努力维护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广受关注。工商部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检查,严厉查处危害生命安全、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保障食品市场的消费安全。以乳制品、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及重点区域为重点,大力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加强食品安全抽样检查、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等途径保障食品市场的消费安全。2010年,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案件总数94854件,案件总值3.86亿元。   3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工商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同时。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2010年,全系统共引导、支持63.5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在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过程中,对那些规模小、危害小的无照经营,坚持教育引导为主,采取疏堵结合、区别对待的方针,做到治理、帮扶相结合,积极引导其办证办照。合法经营,从而减轻就业压力。   4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持续开展了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和集中行动,相继查处了一大批涉及地域广、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的传销案件。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和各类变相网吧为重点,开展专项清理行动,查处取缔“黑网吧”。对互
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洗浴中心、保健按摩等服务行业进行监管,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黑除恶、反洗钱、反假币等专项行动。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查处传销案件1794件,案值13.14万元;查处直销违法案件113件,案件总值1937.44万元: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案件60.47万件,案件总值86.58亿元。      四、工商市场监管职能的深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广度、深度得到了延伸和扩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本着高效益、低成本的原则,政府的管理进一步体现出分工明确、整体监控、各负其责、紧密衔接的特点,专业监管逐渐从工商行政管理中剥离,协同管理弱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独立性。同时,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营业态的多样化、营销方式的现代化,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服务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工商部门必须更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保障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实现和进一步深化。      (一)依法行政,加大监管力度,巩固监管成效。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权限内,遵循法定的程序实施行政行为。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督管理中,对于法律明确监管部门的领域,对于已经划转和分离的职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由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如对保险、银行、电信行业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由相应的专业监管部门实施,盐业、生猪、农产品、化学危险品的监管职能或全部或大部分交由专业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对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的监管分别限制在流通领域和流通环节。同时对其他监管部门推诿或地方政府交办的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范围的事务,应当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正确行使职能,以保证行政执法合法性的实现。   专业职能分离和市场监管同治,是国家行政管理中减少国家干预和限制行政职权的体现,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工商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弱化和丧失,而是要求作为市场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监管深度和广度上要有所突破。   从现有的市场监管范围看,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规范、市场秩序的维护、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广告活动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打击传销与规范直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大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除价格垄断行为)执法,依然是工商部门的职能所在和监管重点,必须加强监管。在市场主体的准入和规范方面,除了严格依法把好准入和退出关,更要发挥社会经济资源调配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在政策引导和登记服务上的作为,使市场主体的结构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尤其要对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加大惩处的力度。把区域性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地区作为重点整治地区,把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专用权、恶意商标抢注、虚假广告、商业贿赂、傍名牌、侵犯商业秘密、传销等作为重点查处范围,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增强查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以起到惩戒和警示的作用。在消费维权和维稳方面,继续发挥12315平台和调解处理消费纠纷的特长和优势,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检查,及时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成为最接近群众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增加社会影响力。   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对网络交易等新型业态、新兴行业、新兴领域要更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发挥作为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优势。探索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监管的空白。此外,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统一数据标准和软件,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建设,建立动态性的市场主体信息资源的企业数据库和以黑名单、警示信息为主的审查数据库,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      (二)创新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战略目标,工商部门应适用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创新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丰富监管手段,实现市场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传统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特点是突击式、运动式管理,重在事后追责,而且往往是单一条线、单一部门、单一地区的执法行为,这种监管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惩戒和震慑作用,但也存在长效监管、柔性教育和协作管理的缺失,需要有新的更加科学的监管方式以达到监管效能的提升。一是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指导。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不排除为了个人利益恶意违反市场经营规则和经济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但绝大部分是处于非故意或不知状态下的行为。对这部分行为的监管和规制,宜以柔性的教育、告诫或事前引导的方式来加以规范。工商部门运用建议、提醒、警示、告诫、公示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企业遵章守法、诚信经营,进行行政指导,但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某个行业、带有共性问题的某些项目、某个区域,进行法律宣传,对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加以规范,对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产业加以引导,发挥行政指导积极的事前规范的作用。二是充分运用行政调解手段。行政调解也是工商部门有效的监管方式,通过对消费者申诉中民事纠纷的调解,行政复议中执法部门与行政相对人行政争议的调解,知识产权权利纠纷的调解,及时化解争议双方的矛盾,保护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三是全面开展信用分类监管。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实现对企业准人、经营、退出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信用分类监管,加强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监管工作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更加密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工商部门的监管手段、方式更加重视,部门间监管合力也逐步形成。四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现代经济的发展特点是各种行业的交叉融合,对这些市场领域的监管,很多也处于几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之下,如市场主体准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行业发展、虚假广告整治、取缔传销规范直销、治理商业贿赂、取缔无照经营,涉及多个行政执法部门,甚至是司法部门,工商部门必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行政执法部门之间有关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工商部门与政府法制部门和司法部门之间关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互相通报和信息共享平台机制,实行联合执法等方式来解决市场监管中的监管难点和监管重点,解决市场秩序中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的问题,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要保持独特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优势,就必须在保证和加强原有监管力度的基础上,拓展监管领域,善于运用多种监管方式,重视源头治理和事前规范指导。实现长效规范的监管机制,加强跨条线、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从而继续更好地承担起双重职能的维护经济秩序的重任。      责任编辑:王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硕士毕业论文-齐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8.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硕士毕业论文-齐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论文《论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论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3|
上传日期: 12:21: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论文《论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DOC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超市生鲜食品质量管理论文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超市间竞争的加剧和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高,超市作为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必须要不断完善。超市的经营者也已经认识到,引入生鲜食品有助于形成经营特色,提高商店的集客力,增加销售额。目前,生鲜食品是超市中最重要同时也是经营难度最大的一类商品,它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损耗多、保鲜难、成本高。新鲜度下降,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形的损耗,因为同样商品其销售价格要下降。我们知道商品损耗与库存量成正比,与配送时间成反比。要减少损耗,就必须减少库存量,缩短配送时间。因此,由于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性,与工业品相比,生鲜食品对供应链的即时和高效性要求更高。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外部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新鲜的商品,促进超市生鲜食品未来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超市生鲜食品的现状
1.超市生鲜经营运作成本高
超市之所以能吸引顾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及良好的服务,但这也使得超市生鲜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生鲜区在场地的租赁及卖场的装修上花费的资金更多,同时空调、冷柜、购物车等设备的购入、运转费用都使超市生鲜区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超市生鲜严格的品质管理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也使经营环节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生鲜商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购买频率高,受价格因素影响大,因此,超市也不能将销售价格定得过高,因此,超市生鲜的高投入是造成超市生鲜经营利润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品种求全、求鲜,损耗加大,整体毛利降低
生鲜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和农贸市场相比都不会很新鲜,且价格比农贸市场要高。“因为在我国,果蔬产品多为小农生产,超市直接采购的成本很高,且很难对小农的生产进行监督,如从批发市场进货,产品质量也同样很难控制。”此外,生鲜产品属易腐产品,保存周期比较短,库存费用就相对要高,在进货途中损耗也比较大。蔬果挑选分级等初加工目前也只能以人工为主,要求却比农贸市场要高,且超市为吸引顾客,品种求全、求鲜,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产品这一块的整体毛利比较低。
3.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超市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虽然有物流中心,但往往配送中心及物流运输设备缺乏“冷链”,生鲜商品多采取门店自采,供应商直接送货的直配方式,而非进行统一采购,配送中心统一配送的方式,前者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产品中转时间,保证商品的新鲜度,但连锁超市大规模统一采购的成本优势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受运输条件的影响,产品的品质也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我国超市生鲜的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程度普遍低,对生鲜订货及物流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而我国每年损失率为25%-30%,全国每年果品腐烂坏损约1200万吨,蔬菜1.3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2]。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落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超市生鲜产品的经营运作。
4.商品供应体系不健全
我国超市生鲜供应链目前虽已基本形成,但问题也较多。特点是供应链太长,生鲜产品从生产地到货架,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不仅大部分生鲜产品最终丧失了价格优势,而且产品的新鲜度也赶不上农贸市场,而且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上的高成本和低新鲜度。从长远来看,生鲜超市若不解决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将很难根本性取代农贸市场的地位。
5.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不到位
超市生鲜食品的供应主要来自总部配送中心和供应商的直送,它的配送又有别于其它商品,要以适当温度来运送不同的生鲜食品,做好各运送阶段冷冻库、冷藏车的低温管理,防止保管及运送中的二次污染。有的超市没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
6.生鲜的标识和可追溯体系不完善
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流程为采购、物流、入市验货、储存和销售五个环节。大部分的生鲜食品标识简单,无产地、生产日期等,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和人员,对其发生的原因没有依据可查。自制的袋装食品如馒头、馅饼等均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凉拌菜是在售货员取出装成小袋后,才打印上当天的日期和保质期。有的生鲜食品鱼目混珠以旧充新,更有甚者进行造假,随意更改包装上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7.对生鲜经营管理和监管不明确
基础管理体系薄弱。有些生鲜经营企业没有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标准、制度和培训体系。存在多头管理,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及执法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的种类繁多,某些品种如寿司、炒菜类等缺乏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缺少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和人员。大多数超市设有食品卫生控制部门,调查显示,92%的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内,没有独立的行政权。面对生鲜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大多数食品检测室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超市的需要,检测手段落后,使其作用受到限制或形同虚设
三、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解决对策
要求新鲜是消费者的共同心愿,也是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基本立足点。依据生鲜食品具有需求量大、易腐烂、库存周转较快的特点,以及存贮和配送的特征,运用适宜的保鲜技术、环境和设备条件以及鲜度管理方法,寻求合理确定超市生鲜食品保存量的途径,保持和延长生鲜商品的鲜度,确保营养质量,是超市经营好生鲜食品的关键性策略,也是留住顾客的最佳方法。
1.积极探索减少超市生鲜损耗的方法
首先,生鲜损耗的控制应从规范超市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及标准做起,科学制定对不同类的生鲜商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陈列的标准与要求,如对生鲜肉类的冷藏陈列温度、陈列高度进行规定,严格实行先进先出原则等。其次,在各项作业有了执行标准后应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将生鲜的销售量、损耗率、投诉率等各项考核指标与生鲜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捆绑,是提高员工损耗控制意识的有效做法,这也要求超市企业在制定各项考核目标时应科学合理,符合门店的实际情况。再次,超市应在生鲜的深加工方面多下功夫,如对外形受损但品质未变坏的水果加工成果汁等,对临近保质期的肉类进行各项处理,将其加工成卤制品、腊制品等,通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延长产品保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减少损耗的目的。最后,超市应注重生鲜商品的变价作业管理。由于生鲜商品的外形及新鲜程度往往影响了其销售,超市应对生鲜商品变价处理的时间、定价等各项作业进行规范,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而减少生鲜商品的损耗。
2.加强生鲜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当中越来越发挥其推动与促进作用,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生鲜超市应更多地将信息技术用在生鲜的物流配送体系当中,例如将数字化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订货系统(EOS)、数据仓库技术(DW)等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鲜配送的现代化程度,使生鲜的物流配送更加准确、高效,减少物流配送当中的商品损耗率;我国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建设落后,与国外先进的超市有一定的差距,而冷冻冷藏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目前在商场、超市的销售区仅约占整个食品销售区的1/4,销售额约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一半。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世界速冻食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以上。加强超市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的建设意义重大。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应以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和优化生鲜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要加快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是大型企业必经途径。”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有效控制和减少连锁店铺的存货和损耗。生鲜食品经营的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合理有效地控制单店产品库存量是一个关键环节,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调控作用,单店的安全库存和最低订货量很难下降。(2)有利于产品品质加工和管理标准化。如果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各店分散经营的生鲜区要建立起统一的生鲜产品采购验收标准并在各店统一执行这一标准,存在着相当的困难,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后,产品的外在的标准化缺乏这一问题会在加工配送中心得以化解。(3)有助于整合本地连锁店的销售能力,从生产基地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立,连锁超市采购批量可以放大,由此使得部分生鲜食品道接从产地采购及面向全国招标采购成为可能。
3.强化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
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超市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减少步骤,降低风险。选用适当的储藏和保鲜技术,开发适应不同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设备,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4.建立完善生鲜食品标识和可追溯体系
超市只能维持产品的鲜度,而不能提高新鲜度。鲜度管理应该从生鲜食品材料的选购开始,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企业,从源头入手。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建立基地规划、环境监测、安全跟踪、检验、承诺、认证、抽检等制度。认真把好食品索证关,核对供货单位卫生许可证,对每批食品实行检疫、检验合格证制度,尤其是生鲜食品的采摘、收获、屠宰、捕捞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隔离期及休药期,防止农残超标。
5.对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建立明确的鲜度目标与标准。政府部门应迅速制定生鲜食品的卫生安全统一标准,统一执法检查、监督。超市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生鲜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从定性角度来了解顾客对各类生鲜食品的需求程度,掌握消费需求导向和需求程度,有利于精选产品类别与品项。从定量角度依据各种理化检测指标,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或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公正地进行监督。完善和提升鲜度技术标准。运用GMP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制度和HACCP过程控制技术这两个基本的鲜度管理技术,建立完善各种生鲜食品的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各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的质量控制。如建立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将进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质量检验记录,收货员、生鲜主管等在验收合格单上签名存档,形成相互连接的控制链,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品质的保证。
6.严格把握生鲜食品加工原材料、环境、设备和技术要求
生鲜商品加工应坚持低温、清洁、覆盖原则,保持冷链不中断。加工间是超市生鲜食品储存、加工的重要场地,如熟食制品,畜禽产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成品进行工作区域划分,定期进行整体彻底消毒,并保留相关记录。工作台和加工器具专管专用,加强卫生消毒,及时清理大型加工机器外表及内部的残渣和污渍。工作人员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应分别专门配置使用,化学清洁用品和工具定点专项密封保管,避免污染食品。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消费者的引导
加强超市各级人员的定期食品卫生法规和营养知识培训。强化企业负责人的食品卫生责任意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高专职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职责,授与相应权限。采购人员实行统一进货,统一质量把关。生鲜区员工应持有效健康证明,保持工服、头发和手清洁。熟食和面点的销售人员应戴干净的口罩和手套,不佩戴饰品,上岗前在专用洗手池洗手。并建立一支饮食专家队伍,包括营养师、厨师、料理专家和食品加工专家等专业人员,不断设计、生产、创造出新鲜、美味、省力、营养、经济的食品。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教育,使人们在重视价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新鲜、安全和服务等附加值,改变传统的消费思想。普及食品卫生营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买食品时,注意识别品牌、生产日期等标识,遇到问题要敢于较真,共同促进超市生鲜食品质量的提高。
四、提升供应商的专业度
1.更新观念,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理念
首先,超市要转变观念,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协同与合作,在思想上要实现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员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单赢变为双赢或多方共赢的转变。超市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不应该以价格打压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利润,而是应通过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成员进行有效合作使供应链整体价值增殖最大化,从而在链条分工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2.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供应商管理和服务平台
供应链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有效的供应链不仅要求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且要求企业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做出灵敏快速的反映。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的。因此供应链上各成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共建一个沟通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同时企业要善于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用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价值损失,达到整体最优,各方受益。上海联华1999年采购的商品已有两万多种,采购、财务部门与3000多家供应商有着业务和资金往来。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与现实需求越来越不适应。为此联华启用了EDI自动订货系统,首先与上海10家供应商联手试点。至今,联华的订货系统已与上百家大型供应商联网,随时沟通信息。目前,上海联华通过供应商平台采购的商品数量大约在种左右,涉及到的供应商有3000多家。其中,像上海家化、达能饼干、雀巢公司等在内的1000多家供应商已通过供应商平台来自动供货。联华的外部供应管理,主要解决核心企业与其可依赖的固定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通过联华所构建的供应商服务平台,外部供应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商品的销售、库存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及时供货。
3.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供应链管理基础
超市应借助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现在超市生鲜商品的采购来源主要分为两类:本地采购和产地采购。本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叶菜类(蔬菜基地)、鲜肉类(肉联厂)、鲜活水产(淡水养殖基地)、部分副食品(豆腐、豆浆、豆制品)、半成品凉菜、切配菜等;产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大宗干菜、部分水果、冰冻水产、干鲜制品、加工制品。为达到消费者所希望的新鲜安全时令的目的,要求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环节越少越好,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却使农产品在流通不可避免地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基于这样的考虑,连锁超市要推动生鲜商品应可能更多向产地采购,以减少中间环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有助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农工商超市在生鲜方面已探索出“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就是:定点生产、定量收购、定牌包装、统一加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即“三定三统”。这种模式实现了四个稳定:质量稳定、货源稳定、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从长三角地区直至江西、黑龙江,农工商共建有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今,农工商超市90%的生鲜食品都由生产基地直接供货,没有中间环节,成本降低,售价就可降低。目前,上海农工商超市每天销售1.5万只农工商烤鸡、130吨农工商大米、100吨农工商鸡蛋,它们全部来源于各大生产基地。
4.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减少生鲜食品的库存量
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有效地预测技术对于降低经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生鲜商品,因其市场的不确定性,过量采购将导致库存积压和损耗加大,采购不足又会产生缺货损失,错失商机。供应链管理要求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通过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销量,并预测每单位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确保管理者就商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平衡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首先,需要企业在平时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投人一定人力物力对以往预测偏差根源进行跟踪分析。其次,应建立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的数据库,为企业作出正确合理的资金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积累供应商有关准时供应次数、延迟供应次数、平均延迟时间长度以及延迟时间标准差等数据。从而确定合理的采购频率和采购批量,逐步实现最小的库存和损耗。
5.强化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与控制
增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通过对生鲜食品供应商的有效激励与控制,可以密切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的目的。超市应及时定期向供应商提供有效的产品销售信息和市场预测信息,这将对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的供应商应在货款结算、货架陈列及商品促销上给予大力支持。另外超市还可以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来建立比较稳固的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
为了推动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要积极推进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诚信经营市场体系。虽然国家近些年来颁布了许多规范市场经营方面的法律,但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对商业欺诈行为惩戒力度不够,从而引起全社会诚信体系出现严重危机,造成了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由此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稳定性。故全社会必须严格立法、严肃执法,加大对食品市场的整治力度,逐步建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食品市场新秩序。努力推进生鲜食品经营技术现代化。国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发展农产品认证体系和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步伐,从生产到流通形成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整个供应链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积极引进和推广生鲜食品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和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先进的技术来实现食品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要继续加大对生鲜食品经营主体的培养,大力提高生鲜食品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组建跨区域、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农业集团。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养、壮大专业从事农产品现代物流的主体,使其农产品在现代食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积极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载体,是联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修建公路、提高储存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形式,尽快形成配套综合运输网络和完善的仓储配送体系,同时也应构筑先进的产品信息网络。总之,超市生鲜区已经成为众多超市卖场的主流经营方式,作为超市经营的王牌,必须立足于市场,正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改善生鲜商品经营状况,为消费者提供持续鲜度高的生鲜商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持久生命力。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最新论文投稿&&&&&&&&&&&&
论文范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