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银桃花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正在播放: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气:7497
类型:文学
文件类型:wma
上传时间:04-19 14:59
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送花鼓励下!
扔个蛋砸他!语文教学设计_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等教学资源
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教案、期中期末试卷、教学计划总结、课件、背景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所属专题栏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更新时间: 10:23:33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按这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这一段可分为五层:
  第二段(第5—12节)讲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几次幻景,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三段(第13—14节),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对比多么鲜明!小女孩为什么悲惨地死去?作者没有作交代,让读者去思考,作出回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相关链接
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二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黄磷是剧毒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 °C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从而出现了安全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 从不安全火柴到安全火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的历程。现在已出现了防水火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特异的火柴,一定还将陆续问世。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 )拖鞋也没有了,只( )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 )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 )不上街卖火柴挣( )钱。
 2、区别组词。
梗( ) 蹒( )跚( ) 蜷( ) 焰( )
便( ) 瞒( )栅( ) 倦( ) 掐( )
橱( ) 烁( )魂( ) 烘( ) 填( )
厨( ) 砾( )魄( ) 哄( ) 镇( )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 &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果怎样?
 3、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3、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五、进行朗读训练
交流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初读课文,根据提示自学
独立完成作业
默读课文,思考分段,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自由朗读,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中却说“她曾经多么幸福”?
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15& 凡& 卡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 PPT(音乐 图片 段落)、作业纸。
五、相关资料
契诃夫(),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高度简洁的抒情艺术和文短意长的幽默笔法,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鲁迅、赵景深、郑振铎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翻译过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苦闷》《变色龙》《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说《草原》《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六号病房》《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第三课时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2、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课丈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2、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
  (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3.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自学生字、新词
思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1.抄写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是“美”的。)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朗读、思考
(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默读、思考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默读、思考
(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写信前&&&&&&&&&&&&&&&&&& __怕& &&&&&挨打&&&&& &&&&命
& &&&&&&&&&&&&&&&&&&&&&&&&&&&&&&&学徒生活挨冻(信文)&&&&&&& 挨饿
    12.凡卡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 __苦&&&&&&& &&&&&&&&&&&&&运
&&&&&&&&&& &&&&&&&&&&&&&&&&&&&&&(回忆)砍树&&& __“乐”&&&&&&&&&&&&&&& &悲
            写信后&& (甜蜜的希望)& __梦&&& &&&&&&&&&&&&&&&&&惨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教学课时:
  五、课前准备:
   1、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2、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
   3、学习《生存手册》(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
  六、相关资料
【笛福】Defoe,Daniel()英国作家。1660年生于伦敦一小工商业者家庭, 日卒于莫尔福德。幼时只受过普通中等教育。早年曾经商,办工厂,后办报刊出版政治读物并参与党派政治斗争,长年奔走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地了解舆论情况,因文字两次获罪,其小说创作才进入盛期。
&&&&&&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的代表作。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1、导入:
a)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b)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
                         
2、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鲁滨孙漂流记》写的就是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出示灯片2)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鲁滨孙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出示灯片三)
  简介鲁滨孙遇险上岛
  建房 安居 养牧 种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国
  师:这篇课文为长篇小说的缩写。所谓缩写,即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
三、观看影片,讨论问题(出示灯片四)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越过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为什么他能有这样超强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素质?
  1、这里要让学生明确:(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2、讨论一: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孙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出示灯片六)
3、再请同学讲原著中的有关故事:(出示灯片七)
 (1)鲁滨孙造船的故事
   二十二天砍倒大树,十四天砍去枝桠,一个月削出船的外形,三个月将船的内部镂空,然后又为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而吃尽苦头,最后发现挖一条运河让船下水工程浩大而不得不放弃。
 (2)鲁滨孙刚到海岛时的沮丧绝望以及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故事
 (出示灯片八)要使自己绝处逢生,当然需要个人的知识能力和足智多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渴望生存的意志。男人和女人都曾证明他们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4、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素”。
  (出示灯片九)讨论二: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孙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5、提示: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住、穿、医病等难题的
 (出示灯片十一)讨论三:鲁滨孙虽然被抛上荒岛,但不幸中有万幸:他从大船上运下了枪、火药、刀、斧、罗盘(指南针)、帆布、面包、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而且他所在的岛物产富饶水源充足。假如他没有枪、火药、罗盘,岛上又没有水源,他将碰到哪些困难?你能帮他出主意解决这些困难吗?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聚焦到三个问题:
  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获得水?
(1)如何获得水?(出示灯片十二)
(2)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出示灯片十三)
(3)如何辨别方向?(出示灯片十四)
  儿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可千万别慌张,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小结)利用北极星、利用太阳和时表、利用地物特征、利用指南针
 (出示灯片十五)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四、深化课文,谈体会:
 1、(出示灯片十六)学习鲁滨孙,我们怎么办?
2、(出示灯片十七)(请大家大声地读这一段话)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3、教师:
  今天我们大家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讨论)(出示灯片五)
(课文内的):
(1)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
(2)靠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
(3)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这些说明(鲁滨孙)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走出困境。
(1)一人造船,工程浩大,非意志坚强者不能为。
(2)第二个小故事说明英雄不是天生的,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建筑的知识和能力)
(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识和技能)
(4)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食品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5)造船、制子弹、鞣制皮革、缝衣帽裤袜(造船工程师、兵器专家、皮匠、裁缝)
(6)打退野人的进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乱(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人而兼多任。
学生自由讨论
收集雨水融化冰雪
收集植物茎干中的水用透明塑料袋收集植物蒸发的水
掘大土坑用塑料薄膜收集土地蒸发的水
钓鱼采野果爬树掏鸟窝
挖陷阱逮野生动物海滩上拾贝类、捉螃蟹、海龟
请几个学生背其中的诗句)
(学习小组讨论)
  &&&&&&&&&&&&&  &&&&&&&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教材解读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二、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重点难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相关资料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五、教学准备
&&& 课件 、原著
六、教学时间
&&&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
口语交际 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 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
(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
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2.同学互改: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题目 学会生存
谈由这四个字想到了什么?
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讨论发言,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学生作文,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
&回顾& 拓展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年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著名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3.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学生回答,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如《巧问巧答》中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与编辑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剧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加入了。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小学名师教学网文章评论
【】【】【】【】【】【】【】【】 |
| 【】【】【】【】【】【】
&&(761)&&(508)&&(749)&&(1079)&&(552)&&(511)&&(529)&&(697)&&(2407)&&(573)
&[]&[]&[]&[]&[]&[]&[]&[]&[]&[]
&[]&[]&[]&[]&[]&[]&[]&[]&[]&[]
&[]&[]&[]&[]&[]&[]&[]&[]&[]&[]
&[]&[]&[]&[]&[]&[]&[]&[]&[]&[]
&[]&[]&[]&[]&[]&[]&[]&[]&[]&[]
本站部份图文由网上收集,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等各科教学资源。网站ICP备案: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火柴的小女孩复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