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现在想考士编不知道需那些资料山东事业编复习资料

2014 年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语文)学科命题:长春八中高三语文组 做题时间: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 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 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 信。 《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 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 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 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 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 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 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 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 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 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 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崇?字从?山?从?宗? ,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 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 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 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 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 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 : ?岁往月来,忽 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九是最大的阳数, ?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1 页 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 ?九月九日,四民 并藉野饮宴。 ?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 ?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 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 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 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 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 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 ?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 ?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 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 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 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 “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 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 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 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 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 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 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 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 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 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 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 “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 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 “重九须登高” ,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 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2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 出知颍、寿二州,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 `奸隐, 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 ?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余, 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 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 ?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惟 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 ?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 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 ?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乱 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Z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 ?御史何郯 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 ?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 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又数以言 事忤宰相陈执中。 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 州。徙扬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永 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使。 饵钟乳过剂,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 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 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太竭云。 (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家 于成都 家:居住。 . B.属吏以察年少,易 之 . C.使为放轶以袭 唐体 . D.前议遂寝 . 易:轻视。 袭:触及。 寝:搁置。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3 分) ①数`奸隐,众始畏伏 ②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 ③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 ④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 ⑤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⑥犹入对,商画财利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有人提出要改变考士方法,杨察坚决反对。他认为糊名考士的方法是取士的一道 防禁,防禁一开,写文章就会自由放纵,失去选士作用。 B. 针对皇帝下诏推荐御史, 杨察提议: 御史台的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 推荐的标准不能太苛刻,否则将遗漏才能卓越的人。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3 页 C.杨察在官场上并不是一般风顺。他曾因断笞罪失当,被革除原职;又因杨永德在 皇上面前诋毁他,他在案件中受到牵连,便请求辞去官职。 D.杨察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文字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事明达有决 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2)今以疑似之问,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 分) 9.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 家傲〃秋思》 ) (2)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 《诗经〃氓》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荀子〃劝学》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 、四(1 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四.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1988 年 11 月 2 日,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 亡的事件。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 赴事件发生地采访。 到村子时天已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在村外一问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 于见到了死者的妻子,一个普通农妇。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 堪受辱,服毒自尽。农妇不善言辞,只会哭: ?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当地 干部口中的?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 ,谁来为 她伸冤呢?霍达把这呐喊写进了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 年第 4 期, 《报告文学选刊》1989 年第 6 期转载。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1984 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 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此后连 续 4 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 甚至上门抢粮, 干群关系紧张。 与此同时, 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 ?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4 页 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 ? ?未来的 10 年、20 年,如果再出现‘失 误’ ,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霍达另一部反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 殇》 。促使霍这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 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 ,一反沿用百年的西 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 机。1986 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 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 当他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 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 手术前医生问他: ?你 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 ?要生存质量!?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 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没等到《国殇》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 45 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 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据当年统计,我国 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 命要短十年。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对 此,霍达大声疾呼: ?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 《国殇》发表后, 《新 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 88 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 1984 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恢复对香港行 使主权。这激起了霍达为香港写史的念头。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她早晨 8 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 12 点才搭上地 铁末班车回到住处。 香港有谚: ?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 ?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一次,丈夫来 电: ?钱还够吗?? ?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 ?你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 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500 万港币,霍达毫不犹豫地 拒绝了。 为写这部香港史,霍达让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在中共双方的档案馆、 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 一份传真回家, 一份用快递寄回家, 还有一份随身携带。 ?即 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 年春, 《补天裂》终于脱稿。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 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 霍达说: ?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 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士’ 的本质。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5 页 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 (摘编自 2011 年 10 月 20 日 《光明日报》 )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 村干部不让前往采访农民服毒自杀事件的霍达进村, 是为了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 这一方面表现了她采访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 B. “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 ”霍达以沉重的 语调引导读者反思我国的粮食问题,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 C.在无缝钢管轧制理论和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高建民,在他的“负特征角 斜轧理论”专利申请即将得到确认之际撒手人寰,令人无比痛惜。 D.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霍达的大声疾呼源 于她对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窘况的悲愤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E.本文介绍了霍达的几部反映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及其创作情况,塑造了一位忧 国忧民、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⑵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和《国殇》两部报告文学在创作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请 简要概括。 (6 分) ⑶从《补天裂》一书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霍达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分) ⑷霍达说: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 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 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B.这里因矿而生、因煤而兴,是一个以煤炭、水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但曾因长期 的煤炭开采和环境污染而不能显山露水,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C.2014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不同职位报考人数大相径庭,海关、国税等部门职位 仍然热门,可还有超过 1000 个职位无人报考,不少考生仍然观望。 D. 卫星发射后,运载火箭将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如天马行空在轨 飞行五天后,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 100 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布里吉特?巴赫提出,智慧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打造智慧城市必须 有一个整合各方面的整体方案,需要将城镇规划、能源规划等统筹起来。 B.在新近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中,取消了购物、另行付费项目以及自由活动等行程 安排,如果旅行社、导游或司机有此方面的安排,则要对游客进行相应的赔偿。 C.在全国重点监测的 74 个城市中,邯郸名列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因此,能否尽快 治理雾霾,摘掉污染这顶沉重的帽子,让老百姓放心呼吸,应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D. 张骞通西域不仅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而且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中国的手工艺品传到西方,而西域的土产也传入中国。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6 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智慧,但更离不开精神与情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嫦娥、玉 兔、桂花树一定比登月车还永恒。 ①这不是因为我们都是诗人,而是人的灵魂中都常驻着美好,美好的东西才不朽 ②人类的审美情感需求往往大于科学需求,大于探索需求 ③所以,我从不担心科学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生存状态处于像知道了胜负再去看足球 比赛那样索然无味之中 ④科学只能满足我们的头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 ⑤正像美国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的那些有审美诗性的话 ⑥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伟大事情,那颗诗性的心灵永不泯灭 A.①⑤⑥③④② B.⑤⑥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⑤⑥① D.②①⑥③⑤④ 16.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5 分)(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 60 字。 (3 分) (2)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20 字。 (2 分) 17.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 一种修辞手法。 (6分) 示例: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 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 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一] [镜头二]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 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二]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7 页 《中华大字典》对?敬畏?的解释:敬也,服也。敬,而生虔诚心;畏,而生 戒惕心。诚恳待之,不敢有丝毫傲慢;谨慎待之,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们每个人对待自然、历史、人生、事业等等,都应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 不容易浮躁,不容易轻忽,内心自然生养宁静、正气、庄严、崇高,并在行为上有 所戒惧、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 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参考答案 1.C(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 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 ) 2.C(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 原始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 3.B(对“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的 原因理解错误,原文是“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 ) 4.C(因袭,承袭,继承)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8 页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 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 6.A(概括和分析有误。从原文看, “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 “变文格”可 以导致文章“放轶” ,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 7. (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译出 大意给 2 分; “忧” “服除” “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 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 路的做法。译出大意给 2 分; “诘” “缄默” “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杨察,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 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 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 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人们 中有的议论他, 杨察说: ?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 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 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 ?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暂时兼任礼 部贡院官职。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 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 ?防禁一旦突破,那么请 托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 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 ?先前的议论于是搁Z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 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 史,杨察提议: ?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 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 都弃Z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 ?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 情没得到落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 ?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 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 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 ? 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 判为笞刑的过错,虽然革去官职,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两 次升迁任礼部侍郎,又暂时掌管开封府,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 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 讼辞中牵连到卫士,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 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 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 写成,文字都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 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 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8.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 ,无人欣赏。 (2 分) ( “竟晓”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9 页 一词遥承“梦断” , )暗示诗人(梦醒之后, )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1 分)这一句寓 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 对故人的思念。 (2 分) 9. “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异乡”言其飘零, “梦断”言其孤独 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 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 时节花自飘零, “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 分; 答出一点给 2 分(概括和分析各 1 分)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0. (1)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2)乘彼垣 泣涕涟涟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而望矣 (6 分;每句 1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2.⑴答 E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 答 A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A 项根据上下 文来看,村干部不让进村主要是为了阻止她们的调查采访以达到瞒上欺下的目的;B 项“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理解错误,应该是警醒人们不要再 让“失误”发生;C 项申请专利的是“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 缝钢管轧机” ) ⑵①创作缘起相似:被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个案激发,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后落笔成 文。②写作手法(写作内容)相似:由点到面(以小见大) ,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反 映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命运的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③创作风格相似:作者倾情投 入,文笔犀利,呼吁强烈,富有震撼力。④创作目的相同:希望唤起社会关注,改 善现实状况。⑤作品反响(影响)相似: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 (6 分;答出一 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无概括文字,总体上扣 2 分) ⑶①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或强烈的责任感) 。香港回归,激发了作者为香港写史的念 头,是文学家的使命感使然。 (或答热爱祖国)②勤奋执着,能吃苦。两只脚踏遍港 岛,有时走访到深夜,独自在港经历漫长艰苦的三年终于完成此作。③态度严谨, 一丝不苟。为使文字可信,查阅海量资料,让自己成为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④有 节操,有傲骨。即使经济窘迫也绝不出卖自己的文字。⑤心思缜密,虑事周全。通 过不同方式妥善保存资料,确保万无一失。 (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中概括 1 分, 分析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⑷启示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只为谋生赚钱,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在有限 的人生中,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职业)展示出巨大的价值。 )理由:①克服种种阻 碍,深入事件发生地采访,表现出霍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②深入调查了解后用犀 利的语言揭示本质,警醒社会,霍达的勇气和胆魄令人钦佩。③在香港回归之际写 作港史,让祖国人民铭记这段苦难,霍达的写作与祖国民族息息相关。④经济窘迫 却毅然拒绝写天价传记,不愿意让作品沾染一丝铜臭,霍达的节操堪为楷模。⑤正 是由于心系国家民族,霍达才能见微知著,揭示现象背后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引 发巨大反响。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产 生最大社会价值。 启示二:优秀的作家应以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弊端,警醒世人,改变社会。 (作家应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 第 10 页 该坚守社会良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理由:①霍达具有敏 锐的眼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②霍达能够深入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 查了解,掌握翔实材料,从而找出问题症结,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③霍达的作品 紧扣时代脉搏,揭出现实弊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④霍达坚守良 知,敢于为民呐喊,彰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价值追求。⑤霍达为香港写史, 让祖国人民了解漂泊孩子的苦难历程,社会意义深远。如果作家都有霍达一样的社 会良知,深入现实,了解民情,写出撼人心魄的文章,对提升国民素质,净化社会 风气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8 分;观点明确 2 分;阐释理由 6 分,答出一条给 2 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如有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3.(3 分)C【解析】A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的上的(多含褒义)。B 显山露水:比 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式。 C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 很大。 D 天马行空: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 约束。 14.(3 分)A【解析】 B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另外,“如果”应放在“司机” 之后。C 两面对一面。D 语序不当,“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 理视野”应在“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之前。 15.(3 分)C 【解析】④承接首句,阐述科学的局限性,放在最前面。②和③构成因果关系,所 以④②③相连。①句“这”应是指代第⑥句罗纳德?埃文斯的话语,而“美好的东 西才不朽”与句末“永恒”联系紧密。所以⑤⑥①相连放在后面。 16.(1)画面上有一桌丰盛的宴席,中间是一整只骆驼,桌旁一个领导正交代下级 用骆驼回请曾用一头牛招待他们的人(骆驼宴 1 分,领导与下级 1 分,说话的内容 1 分) (2)讽刺了攀比、浪费的不良社会风气。 (2 分) (答出“攀比”得满分,答出浪费得 1 分,其他词语可酌情给分) 17.[画外音 1]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画外音 2]亮了一夜的日光灯,丢了一时的责任心。 (一句 3 分,共 6 分。价值取向 1 分,体现主旨 1 分,修辞手法 1 分)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八)第 11 页
2014年高考新课标双基冲刺测试卷8(语文学科)―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纳编考试复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