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个不是古希腊神话动画片比赛所强调的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洛克王国猜题答案1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下面哪首歌不是洛克王国中的歌曲&---&荣耀之歌&。&十送红军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江西&。&中国解放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是&---&聂耳&。&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演唱者是&---&席琳迪翁&。&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古琴&。&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谁唱的&---&席琳迪翁&。&洛克王国原声大碟中的钢琴曲是由哪一位著名钢琴家演奏的&---&朗朗& &下面不属于弓弦乐器的是&---&吉他&。&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汇入大西洋最长的河流是&---&亚马逊河&。&以下哪个乐器不是弦乐器&---&长笛&。&请在人闲__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白处填入一种花名&---&桂花&。&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海地&。&拿破仑在哪一年加冕称帝&---&1814年&。&唐宋八大家唐朝的是谁&---&韩愈&。&有一个人一年才上一天班又不怕被解雇他是谁&---&圣诞老人&。&我国的角抵戏是&---&人人相斗&。&正式比赛中跨栏赛跑共设几个栏架&---&10&。&quot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0:42: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洛克王国猜题答案1.DOC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2、12.C、E
【C.这些问题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结果的,而不是背道而驰。E.“必将”绝对化,把理论变成了必然。对一个得3分;答案超过2个,计0分。】
13.A 【“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范围之广,参与之众,其中必有“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
14.不可以省去,理由:
(1)前三段写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于西方文明,从而为
“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上的论据。
(2)前三段写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为本文的中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与补充”提供了可能性,只有有了这个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对奥林匹克精神产生“有益的启示”。
&&& 【4分,每个理由2分,只答“不能省去”者不能得分】
15.(1)中国传统文化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个人的不断进取,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快、更高、更强”
一味强调进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和谐”,反对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的观点格格不入。
(2)中国礼乐文化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而“更快、更高、更强”
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
(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克己”,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而“更快、更高、更强”过度强调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过度竞争化,并由此引发了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
【5分,三点回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对一点得3分,对两点得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的竞争与开拓意识。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现代奥林匹克兴起之时,也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也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在当代科技、人文、生态伦理的交互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从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危及了奥林匹克理想,玷污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需要从其它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从不过分强调人对自然、对自身的挑战,也不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而是讲究 “象天法地”,向“天”与“地”来学习合乎自然、遵循自身限度的立身处世原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是讲人要不断进取,承担对个体存在的责任,但又要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强调进取,要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的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人的体育与心灵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认为天地宇宙间人与万物是都和谐共处的,主张克己复礼,把人的作用与行为限制在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之中。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和对外物的无度占有。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兴奋剂丑闻都是有力的回应,它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在“创造的多样性: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文化―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上的演讲稿)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A.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当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B.尽管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但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去解决。C.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开始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D.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回应,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E.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必将解决西方文化无法去解决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了玷污”的一项是 (3分)A.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B.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C.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D.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等现象14、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4分)&15、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谈谈你对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看法。(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12.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13.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14.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15.请简述“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的意思。(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地图上的长城&&& 唐晓峰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客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12.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3分)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 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 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1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两项是(6分)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
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E.自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
F.长城不仅是一处人类遗迹和一种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14.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3分)
&&&&&&&&&&&&&&&&&&&&&&&&&&&&&&&&&&&&&&&&&&&&&&&&&&&&&&&&&&&&&&&&&&&&&&&&&&&&
&&&&&&&&&&&&&&&&&&&&&&&&&&&&&&&&&&&&&&&&&&&&&&&&&&&&&&&&&&&&&&&&& &&&&&&&&&&&
15.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6分)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境与象 &&&&&&&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5分)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C. “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分)&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泰戈尔出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此外,他们的性格与气质也极其相似:他们在24岁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相反,却都做着政治家的梦。两个人仿佛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吸引,相见恨晚。而他们的交往,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徐志摩得知泰戈尔要来华访问,欣喜若狂,热情似火。他一方面频繁地与泰戈尔通信,商榷来华事宜;一方面在报刊上造势宣传泰戈尔,先后发表了《泰戈尔来华》、《泰山日出》等4篇文章,宣扬他“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努力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欢迎气氛。在写给泰戈尔的信中他还就即将伴随泰戈尔并担任他的翻译一事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已答应了讲学社在你逗留中国期间充任你的旅伴和翻译。我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虽然自知力薄能渺,但我却因有幸获此良机,得以随世上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泰戈尔终于如期莅临。他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在北京,泰戈尔度过了他六十三岁的生日,还接受了梁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是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可以表达泰戈尔热爱中国、希望中印友谊长存的真实感情。4月26日,泰戈尔在北京的最后几天,徐志摩陪他游览了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以满园丁香负有盛名。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聚于此举行“丁香大会”。徐志摩此次陪同泰戈尔前来观赏丁香花,继续了这个传统的雅事。徐志摩诗兴大发,在树下通宵做诗。泰戈尔还在上海、北京等地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泰戈尔的演讲内容丰富且诗意纵横,要翻译精确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精通英语且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来说,翻译起来游刃有余。他以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在泰戈尔访华的三个月时间中,他和徐志摩形影不离,常以诗画互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泰戈尔还为徐志摩起了个印度名字“苏萨玛”意为“月亮宝石”,徐志摩则称泰戈尔为“老戈爹”。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并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纯洁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徐志摩。B.泰戈尔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前世在中国生活过。三个月的中国之行,更加深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C.泰戈尔在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凡建树,诗歌创作成就更是世界瞩目,这与他从小就热爱诗歌是分不开的。D.泰戈尔在中国讲学期间,不仅游览了北京名刹法源寺,还在上海等地用英语发表了内容丰富、诗意盎然的演讲。16.从文中看,徐志摩和泰戈尔成为忘年交,有哪些原因?(6分)17.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受到徐志摩的哪些周到照料?请依据文章分条概括。(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透视金融危机下的“民生”信号(有删节)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与新华社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结果。从一组组数字、一句句话语中,传递出金融危机下的众多“民生”信号。
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滑、就业锐减……面对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去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一年来,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对百姓个体和家人的影响比较小。”在“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中,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受新华社委托进行的基础性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整体带来多方面影响,但对城市百姓整体影响较小。
对每个个体来说,可谓“各有各难念的经”。新华社31个省(区、市)分社围绕城乡百姓经济生活热点进行的入户或拦截访问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认为金融危机对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买房、求职、就业、投资理财影响相对较大。
调查显示,有53.5%的受访者在投资理财方面受到影响,其中以自由职业者、下岗、待业人员或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城市居民居多。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有三成的受访者“投资变得更为谨慎”。
在“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国内市场从今年2月份达到阶段性低点之后,二季度开始逐步走稳,三季度以来逐月加快。同时,今年以来,农村市场增幅长期低于城市的现象开始改变,1月至10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高于城市增速0.8个百分点。
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但也有部分农民感到工作难找,生活压力大。过去一年中,36.6%的农村受访者表示家庭收入有所增加,31.1%的家庭收入有所减少。
农民感觉到“价格提高了”的,主要是柴油价格和化肥价格。同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两个价格”——国家的粮食价格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
金融危机中农民工返乡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促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主要是客观因素。七成受访农村居民认为主要是“企业减产、停产、倒闭裁员”。
相对于城市居民,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金融危机有所了解,但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所知不多。不过,半数以上农民对家电下乡给予好评;国家的粮食直补发放基本到位;半数以上的农民认为从农机补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家电下乡产品的热销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截至11月23日,全国已累计销售下乡家电3061万件,实现销售额56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揽子计划以来,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此,百姓印象深刻。在受访者看来,政府出台的一系政策,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30.1%的受访者认为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了消费,18.7%的受访者表示“确实享受到了国家四万亿元投资的好处”,对于15.6%受访者来说,这些措施增强了投资股票或基金的信心,也增加了收入。
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家电以旧换新”、扩大汽车消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得到受访者认可的比例均超八成。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增加中西部投资,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在效果上甚至得到了超过九成的受访城市居民认可。
依据调查,金融危机对农村有哪些影响?
答:& &&&&&&&&&&&&&&&&&&&&&&&&&&&&&&&&&&&&&
调查中主要反映了哪些民生信号?
答:&&&&&&&&&&&&&&&&&&&&&&&&&&&&&&&&&&&&
国家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答:&&&&&&&&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透视金融危机下的“民生”信号(有删节)12月9日,国家统计局与新华社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结果。从一组组数字、一句句话语中,传递出金融危机下的众多“民生”信号。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滑、就业锐减……面对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去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一年来,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对百姓个体和家人的影响比较小。”在“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中,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受新华社委托进行的基础性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整体带来多方面影响,但对城市百姓整体影响较小。对每个个体来说,可谓“各有各难念的经”。新华社31个省(区、市)分社围绕城乡百姓经济生活热点进行的入户或拦截访问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认为金融危机对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买房、求职、就业、投资理财影响相对较大。调查显示,有53.5%的受访者在投资理财方面受到影响,其中以自由职业者、下岗、待业人员或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城市居民居多。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有三成的受访者“投资变得更为谨慎”。在“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国内市场从今年2月份达到阶段性低点之后,二季度开始逐步走稳,三季度以来逐月加快。同时,今年以来,农村市场增幅长期低于城市的现象开始改变,1月至10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高于城市增速0.8个百分点。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但也有部分农民感到工作难找,生活压力大。过去一年中,36.6%的农村受访者表示家庭收入有所增加,31.1%的家庭收入有所减少。农民感觉到“价格提高了”的,主要是柴油价格和化肥价格。同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两个价格”——国家的粮食价格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金融危机中农民工返乡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促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主要是客观因素。七成受访农村居民认为主要是“企业减产、停产、倒闭裁员”。相对于城市居民,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金融危机有所了解,但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所知不多。不过,半数以上农民对家电下乡给予好评;国家的粮食直补发放基本到位;半数以上的农民认为从农机补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家电下乡产品的热销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截至11月23日,全国已累计销售下乡家电3061万件,实现销售额560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揽子计划以来,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此,百姓印象深刻。在受访者看来,政府出台的一系政策,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30.1%的受访者认为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了消费,18.7%的受访者表示“确实享受到了国家四万亿元投资的好处”,对于15.6%受访者来说,这些措施增强了投资股票或基金的信心,也增加了收入。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家电以旧换新”、扩大汽车消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得到受访者认可的比例均超八成。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增加中西部投资,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在效果上甚至得到了超过九成的受访城市居民认可。【小题1】依据调查,金融危机对农村有哪些影响?(4分)答:&&&&&&&&&&&&&&&&&&&&&&&&&&&&&&&&&&&&&&【小题2】调查中主要反映了哪些民生信号?(5分)答:&&&&&&&&&&&&&&&&&&&&&&&&&&&&&&&&&&&&【小题3】国家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6分)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广东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透视金融危机下的“民生”信号(有删节)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与新华社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结果。从一组组数字、一句句话语中,传递出金融危机下的众多“民生”信号。
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滑、就业锐减……面对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去年11月中央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一年来,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对百姓个体和家人的影响比较小。”在“2009年百姓经济生活调查”中,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受新华社委托进行的基础性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整体带来多方面影响,但对城市百姓整体影响较小。
对每个个体来说,可谓“各有各难念的经”。新华社31个省(区、市)分社围绕城乡百姓经济生活热点进行的入户或拦截访问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认为金融危机对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买房、求职、就业、投资理财影响相对较大。
调查显示,有53.5%的受访者在投资理财方面受到影响,其中以自由职业者、下岗、待业人员或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城市居民居多。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有三成的受访者“投资变得更为谨慎”。
在“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国内市场从今年2月份达到阶段性低点之后,二季度开始逐步走稳,三季度以来逐月加快。同时,今年以来,农村市场增幅长期低于城市的现象开始改变,1月至10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高于城市增速0.8个百分点。
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但也有部分农民感到工作难找,生活压力大。过去一年中,36.6%的农村受访者表示家庭收入有所增加,31.1%的家庭收入有所减少。
农民感觉到“价格提高了”的,主要是柴油价格和化肥价格。同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是“两个价格”——国家的粮食价格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
金融危机中农民工返乡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促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主要是客观因素。七成受访农村居民认为主要是“企业减产、停产、倒闭裁员”。
相对于城市居民,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金融危机有所了解,但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所知不多。不过,半数以上农民对家电下乡给予好评;国家的粮食直补发放基本到位;半数以上的农民认为从农机补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家电下乡产品的热销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截至11月23日,全国已累计销售下乡家电3061万件,实现销售额56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揽子计划以来,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此,百姓印象深刻。在受访者看来,政府出台的一系政策,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性调查显示,30.1%的受访者认为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了消费,18.7%的受访者表示“确实享受到了国家四万亿元投资的好处”,对于15.6%受访者来说,这些措施增强了投资股票或基金的信心,也增加了收入。
新华社的访问调查显示,“家电以旧换新”、扩大汽车消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得到受访者认可的比例均超八成。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增加中西部投资,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在效果上甚至得到了超过九成的受访城市居民认可。
1.依据调查,金融危机对农村有哪些影响?(4分)
答:&&&&&&&&&&&&&&&&&&&&&&&&&&&&&&&&&&&&&&
2.调查中主要反映了哪些民生信号?(5分)
答:&&&&&&&&&&&&&&&&&&&&&&&&&&&&&&&&&&&&
3.国家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6分)
答:&&&&&&&&&&&&&&&&&&&&&&&&&&&&&&&&&&&&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12―15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比如当时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不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作为研究素材在有批判性说明的条件下展不出来,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抗议。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读《阿Q正传》长大的一代。阿Q的形象,和这些版画中一些中国人的形象并无太大区别。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宗教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小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中国专制皇权是主智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 B.封建专制时代是主智时代,互联网时代是反智时代。&&& C.文中提及的木版画、《阿Q正传》在表现当时中国农民形象时,其作者都浸染了盲目的优越意识。&&& D.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学生抗议该院网站上展示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表明这些学生是反智的。&&& E.反智主义可以强化平民百姓的尊严,使之摆脱被操纵的命运。&&& F.互联网出现后,老百姓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而知识分子则不能自由地表达理念了。1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反智主义”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反智主义”的正面意义&&& B.鲁迅创作《阿Q正传》&&& C.杰佛逊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 D.老百姓指斥某些经济学家替利益集团说话&&14.把“反智主义”作为贬义词或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在本质上如何区分?(4分)15.互联网将使平民百姓与知识精英的关系发生怎样的改变?(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高福生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祯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竟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日)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B.E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导致了“电脑失写症”。 C.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D.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E.现在大学生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3分)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14.根据文意,“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5.如何消除“提笔忘字”现象?(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希腊神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