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出生率计算公式下降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专家: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或将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可能再来--时政--人民网
专家: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或将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可能再来
&&&&来源:&&&&&
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陈佳贵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 常红)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近日,在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办,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人口红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究会”上,专家就此分析观点不尽相同。有专家预计,2013年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也有经济学家分析,中国未来10―15年,经济增速可以保持7%左右,通过改革和潜在增长率的改变,或能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如是说。
“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蔡P认为,譬如政府在不断扩大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主任何安瑞则表示,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几十年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当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已经耗尽。
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认为,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预计2013年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加大,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就业产生新的紧张关系。
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小川直宏则认为,日本人口红利自1983年开始消失,中国人口红利将从2014年开始消失。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世纪,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分析结果各不相同,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扶养比不同,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国家有不同的人口红利时间段。
“中国现在是否处于人口红利末期还很难说,也可能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 小川直宏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一定会下降,但经济放缓并非“狼来了”,未来中国10年,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甚至低于7%。中国曾经利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繁荣,但如果未来中国更多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通过改革和潜在增长率的改变,肯定能带来新的改革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还会再来。如果用实际劳动人口来估算,则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30年。
15年内,中国或保持7%左右增长速度
“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两亿多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就业。到目前为止,中国城镇失业率为4.6%。”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陈佳贵分析我国人口状况对就业的影响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保持较高就业率仍有不少有利因素。
陈佳贵指出,从经济增长方面来看,但今后10―15年内,我国经济保持增长7%是可能的。第一,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7%增长,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高速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还需10―15年时间。第二,我国正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011年,中国城镇化已经达51.4%,但当前中国城镇化还是一种不完全城镇化。很大一部分人被算为城市人口,但无城镇户籍。我国真正的城镇化还要10―15年时间。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但把区域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水平,还需要10―15年。
从劳动供给来看,陈佳贵分析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1990年人口增长率从14.4%到2010年下降为4.8%。“十五”期间,劳动人口平均2394.8万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均为207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21.8万人。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变动关系。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一个百分点。”关于促进就业,陈佳贵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10年第三产业在GDP总量中占44%,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只有34%,远低于发达国家。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小微型企业。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下降,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我们应防止经济下滑,今年上半年是7.8%增长。”中国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分析原因指出,我们要明白,政策退则经济减,从政策刺激变成了自主增长,刺激会带来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好。外需减则速度减,我国从过度依靠外需转为扩大内需,今年外需增长为负。潜力降则速度减,经济从高速变为中速增长,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消费热潮,国内消费能承担经济7―8%的增长。更为有效的是加速城市化,扩大内需和消费,但提前城市化率的主体是农民工,如果他们仍游离于城市之外,就达不到扩大内需目的。
而蔡P则从人口变化的最新趋势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GDP的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8%和6.3%。
GDP潜在增长率不应人为超越,但可改变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决定全求经济再平衡;长期形成的关于人口趋势判断支配人们的认识;混淆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经济现象;混淆增长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因素,应尝试从需求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点。”
蔡P认为,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是,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1.4―1.5%水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绝对减少。即使分步的“单独二胎”(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也改变不了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的趋势。当劳动力出现短缺之后,潜在增长率将降低,预计“十二五”将保持7.2%,“十三五”将降至6.1%,人口变化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我们应避免错误的应对政策,潜在增长率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只影响“增长缺口”,与潜在增长率混为一谈,容易导致人为创造“增长点”。
蔡P指出,潜在增长率不应人为超越,如各种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及宏观经济手段,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对低效率企业和行业保护,欲速则不达。
“但是潜在增长率可以改变,创造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条件,提高潜在增长率,在此基础上保持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蔡P表示,加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于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对中国来说,有赖于一系列更深入的体制改革。例如,改革户籍制度和稳定劳动力供给,改革教育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
联系本文记者
(责任编辑:刘茸、段欣毅)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人口出生率地区差异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内容摘要: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的来源,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情况,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构建了13个指标以综合反映各地区的人口出生率状况。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2010年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出生率越低。最后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4152728.htm  关键词:人口出生率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差异性   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的来源,必然会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质量的高低也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口出生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势在必行。人口出生率的研究也是一个学术热点问题。陈道明(1994)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人口出生率受婚龄、已婚生育水平和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张本飞(2004)依据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研究发现,在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前,我国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别巨大的原因是,除了城镇和农村的生育观念不同(“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在农村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和深远),更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李建德(1991)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认为当代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不适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会使人口出生率的不适应具有不同特点。   以上学者对人口出生率问题关注较早,研究结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且没有分析受民族风俗、习惯、心理、文化传统、自然和社会等影响不同而导致的地区差异,本文主要就此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运用主因子法进行分析,保留了五个因子,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对求得的公因子,需要观察它们在哪些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再据此说明该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如果难以对因子Fi 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需要进一步做因子旋转,以求旋转后能得到更加合理地解释。求出公因子后,还可以用回归估计等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的数学模型,将各公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线性形式,并进一步计算出因子得分,对各案例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多,在遵循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搜集性原则下,同时参考陈道明(1994)文中指标体系的设置,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表1这13个指标之间有可能存在信息重叠现象,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这些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以考察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   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SAS9.1里的FACTOR过程,获得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和贡献率。结果显示,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9.06%,可以用这5个公共因子反映原来13个变量的89.06%信息,因此选取前5个公因子,分别记为F1、F2、F3、F4、F5。   为了对所得的5个因子进行合理解释,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主因子与x4(预期寿命)、x10(受高中教育比例)、x11(受大专以上教育比例)、x12(总抚养比)、x13(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x8(受小学教育比例)有关,可将这些指标称为非义务教育与物质生活影响因子;第二主因子与x2(已婚率)、x9(受初中教育比率)有关,可将其称为义务教育与已婚率影响因子;第三主因子与x3(GDP指数)有关,可将其称为经济发展影响因子;第四主成分与x1(离婚率)有关,可将其称为单身化文化影响因子;第五主成分与x6(死亡率)有关,可将其称为生命周期影响因子。   根据旋转后的分析结果,得到包含五个公因子的因子模型,然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权重,对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得到31个省份人口出生率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从综合排名来看,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后。根据各地区的综合排名可知,出生率存在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出生率较低,在综合排名中得分最高,排名非常靠后。其中上海最高,北京次之。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生产效率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则非常高,另外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受教育年限较长而造成妇女生育年龄大,社会保障能力高则人均寿命长,因此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具有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即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影响下,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低的特点,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较慢,甚至还会现出负增长的现象。而那些比较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西藏、贵州、云南等,这些城市的综合排名最靠前,出生率最高。究其原因,中国的传统生育观念文化是多子多福,而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那些经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二胎,甚至三胎化现象的普遍化。在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人们生活贫困,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势必影响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后地区人口出生率增加,容易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普遍优越于西部偏远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的高增长、生活的快节奏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从传宗接代向自我发展提升,受教育使人们对于传统的多子多福的观念得以淡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人们的育儿年龄,降低了出生率,从而转化为对人口素质的高要求上来。   聚类分析   为了能更全面、准确地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方面指标。然而指标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此本文用SA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将众多指标综合为几个指标。因子分析可以将复杂的信息综合为几类,但不能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差异与联系。故本文再采用SAS中的聚类分析法,将研究对象中具有相似性的聚成一类,从而分析不同类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利用SAS9.1软件里的CLUSTER过程进行聚类,得到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利用图1直观判断研究对象可分为五大类较合适,并计算每类指标的平均值,以分析各地区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大类为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其人口出生状况的综合得分最低,且该类指标x3(GDP指数)高,x5(出生率)比较低,这和现实相符。因为这两个城市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高速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得以淡化,更多的是追求人口出生的质量而非数量。x15(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最高,为人们追求人口的高素质提供了基础与保障,这与其经济发展相符。x7(自然增长率)指标最低,说明北京、上海的人口出生率受自然增长率影响最小。说明这两城市的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较高,寿命较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两城市实施得最为理想,少生、优生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第二大类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这几个地区人口出生率的综合得分比第一类高。这些地区经济相对于全国而言,属于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出生率、各阶段教育比例、卫生机构状况也比较和谐,也实现了注重人口素质的发展。但同时通过对比可知,第二大类的平均离婚率最高。高离婚率与现代人的高自由化、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文明水平提高的一种间接体现,说明传统的婚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部分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离婚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始终是不利的,要想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政府以及家庭应该注重对婚姻价值观的重视。   第三大类可以描述为以中部为主的一些地区。在这一类地区中,各阶段的教育所占比例不均衡,其中以义务教育为主所占比例最高,这是现行教育机制导致的。再者受大专以上教育所占比例就非常少,而已有学者指出受教育程度是与人口出生率成反比的,也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人口出生率。   第四类地区包括广东、宁夏、广西、海南,它们的综合得分较第三类要次之。这些地区的人口高出生率与为人口出生服务的卫生机构存在严重不均衡状况,大部分新生儿并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五大类包括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这一类在出生率的综合评价中,得分最高。这些地区多位于我国西部,由于地理位置等欠缺,经济发展不是很好。这些地区x3(GDP指数)不是很高,x5(出生率)、x6(死亡率)、x7(自然增长率)很高,x4(预期寿命)又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太好的地区,人们的育儿成本要比大城市小得多。高的死亡率、低的预期寿命会使人们选择多生、早生。所以导致了大城市普遍一胎化的现象时,而偏远地区却还是二胎、三胎的现象比较突出。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在这些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也使得这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较高。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及相关建议   由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二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有些地方存在一些出入,例如因子分析中第三大类的综合里,是以安徽、湖南、江西等为主的中部地区,但聚类分析时将内蒙古地区也划分为此类。这一方面局限于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本文只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的截面数据,这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误差。再者,类似于经济中的灰色经济,社会中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灰色人口也必然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差。但总体而言,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即我国人口出生率存在地区差异,经济越发达地区,其出生率越低。   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存在地区性差异。经济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生率低于西部偏远地区。为促进人口出生率的和谐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帮助建立属于当地地区的经济产业,以促进经济的迅速提高。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和谐发展人口才有基础。社会应增强对人们婚姻价值观的引导,婚姻并非只是个人的事,也应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道明.浅议人口出生率指标的应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1)   2.张本飞.生育行为的经济解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李建德.人口出生率与自然、社会的不适应和社会强制[J].中国人口科学,1991(3)   4.岳朝龙,黄永兴.SAS与现代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刘铮,邬沧萍,林富德.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J].人口研究,1979(3)   6.周祖艮,梁小均.人口情况抽样调查方案讨论[J].人口与经济,1991(1)   7.家鲁.斯密“贫困多育,富裕少育”说考释[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试题解析:
22.考查人口变化。①前后矛盾,出生率下降,少儿比也要下降,排除;③也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口的寿命在增长,排除;由于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机械人口增长率增长;同时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增加。故选B。
23.考察人口增加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加,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下题。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单位面积产量高
水热条件好
人均耕地面积广
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廉价劳动力
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土壤十分贫瘠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开发的成本太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谊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典型的生态城市市区在21世纪初的十年间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09年至今,该市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是总人口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人口增多&&&&
②经济发展致使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③死亡率上升,人口平均寿命缩短&&&&
④高校扩招,学生数增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该市市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将直接导致&&&
(&&& )
A.城市交通压力增大&&&&&&&&&&&&&&&
B.城市绿地面积减少
C.城市环境质量恶化&&&&&&&&&&&&&&&
D.市民生活水平下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江苏省淮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22-25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下列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图中A地区日照时数不及B地区,而积温却高于B地区,试分析其原因(4分)
(2)B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生态脆弱的原因。(4分)
(3)请为B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年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大以及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特点。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都证明了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会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储蓄和人力资本投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的态势是无法逆转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其不利影响,也要充分利用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VEC模型,对1980年至2011年我国的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三个变量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而且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由VEC模型分析得出,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上升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并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小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从长期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合理、适当地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C924.24;F124.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第1章 绪论9-14 1.1 选题意义9-10 1.2 文献综述10-13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10-11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11-13 1.3 主要研究方法13 1.4 创新点及不足13-14第2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和特点14-21 2.1 人口老龄化的涵义及测度指标14-15
2.1.1 人口老龄化的涵义14
2.1.2 人口老龄化的常用测度指标14-15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15-17 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7-18
2.3.1 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上升17
2.3.2 人口出生率下降17-18 2.4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8-21
2.4.1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18
2.4.2 老年人口高龄化18
2.4.3 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大18-20
2.4.4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20-21第3章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21-28 3.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21-23
3.1.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21-22
3.1.2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22-23 3.2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3-25 3.3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25-26 3.4 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26-28第4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28-36 4.1 变量及样本数据选择28-30 4.2 平稳性检验30 4.3 最优滞后期数的选择30-31 4.4 协整检验31-32 4.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2-33 4.6 建立 VEC 模型33-34 4.7 方差分解34-35 4.8 实证分析结论和启示35-36第5章 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36-39 5.1 合理调整生育政策36-37 5.2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37-38 5.3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38-39结论39-40注释40-41参考文献41-45作者简介45-46致谢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J];财经界;2012年05期
张本波;[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蔡昉;王美艳;;[J];开放导报;2006年01期
曾毅;[J];人口与经济;2001年05期
于学军;[J];人口研究;1995年04期
蔡昉;[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彭秀健;;[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莫龙;;[J];人口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宗成;吴永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乔欢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丁仁船;;[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严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张楠;李婷;;[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田艳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冯丽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吕韶钧,朱元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王建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张玉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铭来;奎潮;;[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张雪;;[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郅玉玲;;[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吕品;林芳;;[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通屏;;[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刘观海;;[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潘丽明;;[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王小远;;[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阮艺华;;[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胡云超;;[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包玉香;[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思薇;[D];西北大学;2010年
李伟;[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士杰;[D];南开大学;2010年
李丽;[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钱明亮;[D];浙江大学;2010年
姚引妹;[D];浙江大学;2010年
沙占华;[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廖立国;[D];吉林大学;2011年
张务伟;[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陆启瑞;[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雯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清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马伟伟;[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郑豫珍;[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黄玉林;[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郑恩善;[D];山东大学;2010年
冯彬;[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余玲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紫衡;[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年06期
蔡晳,王德文;[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蔡昉,都阳;[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张车伟;[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蔡昉,都阳,高文书;[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洪平;;[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王德文,蔡昉,高文书;[J];开放导报;2005年04期
林南,俞弘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蔡仁华;[J];求是;2003年13期
孟双见;吴海涛;;[J];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德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刘长庚;[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李宏鸣;[J];决策咨询;1997年09期
蒋年云;[J];开放时代;1997年06期
周建胜;[J];学术论坛;1997年03期
李阳;[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高燕;[J];学术探索;1998年06期
汪卫霞;[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沈映春,陈昌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成霞;;[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莫文;彭运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姜焰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刘渝琳;白艳兰;;[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吴开;夏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刘忠文;;[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刘幸菡;吴国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王维国;杨晓华;;[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鸣骥;[N];中国财经报;2002年
张晓静,张开飞;[N];中国税务报;2005年
蔡昉;[N];湖北日报;2001年
陈 颐;[N];经济日报;2003年
李茹萍;[N];经济日报;2004年
王比学;[N];人民日报;2003年
杜萍;[N];市场报;2001年
余少谦;[N];福建日报;2007年
王白露;[N];湖南经济报;2007年
;[N];机电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琳;[D];西北大学;2011年
程治中;[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关春华;[D];辽宁大学;2010年
黄菁;[D];湖南大学;2010年
张宝贵;[D];天津大学;2009年
陈萍;[D];吉林大学;2010年
王然;[D];暨南大学;2011年
曾祥炎;[D];辽宁大学;2009年
刘畅;[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方化雷;[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波;[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于晓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李田田;[D];湖南大学;2009年
洪韬;[D];东华大学;2010年
候志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韩长春;[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丁昌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张亚军;[D];天津大学;2010年
郭刚军;[D];东北大学;2007年
鲁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上海人口出生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