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fi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最近哪些国家发生战争

林希建 胡强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0001)
  【摘要】目的& 分析长沙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状况、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市年报告的AEFl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长沙市年报告AEFI个案828例,一般反应691例(83.45%),偶合症74例(8.94%),异常反应62例(7.49%),心因性反应1例(0.12%);0~1岁儿童发生的反应占报告总数的71.50%;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占89.01%;反应发生的疫苗按报告数排名前五的是百白破疫苗发生率(118.61/100万剂次)、含麻疹类疫苗(93.52/100万剂次)、A群流脑疫苗(107.55/100万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90.57/100万剂次)、乙肝疫苗(30.21/100万剂次);临床损害表现以发热、硬结(或红肿)、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结论 长沙市监测系统运转正常,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全市AEFI的发生在预期范围内。
  【关键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疫苗& 发生率& 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2
  Subject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n surveillance system of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in Chansha
  Authors& LIN Xijian,HU Qiang ( Department of Immunization Program,Changsha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41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 AEFI) in Changsha from 2008 to 2012 and to evaluate the system operation condition, vaccine safety and the quality of immunization services. Methods The data of AEFI in Changsha during
was input into Excel or SPSS by using descriptive method to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828 cases were reported in Changsha during , The general reaction was 691(83.45%),Coupling was 74(8.94%)and abnormal reaction was 62(7.49%).Vaccine reactions were often occurred within 1d after vaccination, Cases & 1 year old accounted for 71.50%. DTP vaccin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118.61 per 100,000 doses,MV vaccin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93.52 per 100,000 doses, MenA vaccin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107.55 per 100,000 doses, JE-l vaccin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90.57 per 100,000 doses, HepB vaccin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was 30.21 per 100,000 doses. Conclusions The system had been operated efficiently,the safety of the vaccine and vaccination services were good,the reported incidence rates of AEFI in changsha were within the incidence expected.
  【Key words】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Vaccine&& Incidence rate&& Surveillance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随着疫苗种类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2007年国家实行扩大免疫规划后),AEFI的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普遍引起公众、媒体的关注,对预防接种服务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开展AEFI监测,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10]。为评价长沙市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疫苗安全性及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本文对长沙市年网络监测报告的AEFI进行分析评价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AEFl个案报告卡及相关个案调查表;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接种率监测数据及长沙市历年人口数、出生数。
  1.2 AEFl分类 按《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4]之规定分为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1.3方法 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导出进行整理,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l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AEFI报告概况& 年,长沙市累计报告AEFI个案828例,其中一般反应691例(83.45%),偶合症74例(8.94%),异常反应62例(7.49%),心因性反应1例(0.12%),无疫苗质量事故及预防接种实施差错事故报告。各年度报告情况详见表1。
  表1 长沙市年AEFI报告分类情况表
  2.2 人群分布& 长沙市所报告的AEFI个案中,男性485例,女性343例,男性性别比为1.41:1,0-1岁儿童发生的反应占报告总数的71.50%(592/828)。其中,0岁年龄组337例,1岁组255例,2岁组107例,3岁及以上组129例,详见表2。1岁以内各月龄报告AEFI个案最多的为6月龄(44例),其次为8月龄(43例),3月龄、9月龄次之(均为38例),详见图1。
  表2 长沙市年报告AEFI性别及年龄构成表
  2.3 地区分布 长沙市辖九个区、县(市),2008年开福区、浏阳市未报告1例AEFI,报告地区覆盖率为77.78%;2009年宁乡县未报告1例AEFI,报告地区覆盖率为88.89%,年报告地区覆盖率均为100%。从报告数量上看,农村地区多于城镇地区。各地区各年度报告情况见图2。
  2.4 时间间隔分布& 长沙市年预防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的AEFI占报告总数的89.01%(737/828)。2008年为94.12%,2009年为84.78%,2010年为72.00%,2011年为89.30%,2012年为92.84%,详见表3。
  表3 长沙市年报告AEFI发生间隔分布情况表
  2.5疫苗分布& 在&一般反应&分类中,反应发生的疫苗居前五位的是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167例)、A群流脑疫苗(66例)、麻风二联疫苗(58例)、乙脑减毒活疫苗(46例)、流感疫苗(36例);&异常反应&分类中居前五位的是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14例)、卡介苗(10例)、麻疹疫苗(7例)、麻风二联疫苗(6例)、A群流脑疫苗(4例);&偶合症&分类中,报告数居前五位的是麻疹疫苗(18例),甲型流感疫苗(7例)、乙脑减毒活疫苗与酵母型乙肝疫苗(均为5例),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4例)。详见表4。
  表4 长沙市年报告AEFI疫苗分布及报告发生率
  注:AEFI发生率以《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的接种率监测数据进行估算。
  2.6临床诊断分布& 在报告的AEFI个案分类为&一般反应&的临床诊断为发热/红肿/硬结;分类为&异常反应&的床诊断分别是过敏性皮疹22例,血管性水肿、卡介苗淋巴结炎各9例,荨麻疹5例,热性惊厥4例,无菌性脓肿3例,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炎和脑膜炎各2例,过敏性紫癜、斑丘疹、格林巴利综合症、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各1例。
  2.7AEFI监测质量[4] 长沙市年报告AEFI累计828例,长沙市辖区内九个区、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即AEFI报告县覆盖率达到100%;48小时内及时报告781例(及时率94.32%);48小时内及时调查154例(及时率90.06%,154/171);3日内调查表报告率52.63%(年为21.21%;年为95.83%);个案报告卡及个案调查表的信息完整性均为100%。
  3 讨论
  在2005年,我国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监测理念,制定了《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并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监测试点(湖南省未在其中)并取得了一定经验,随后逐步全国统一规范了AEFI监测标准。长沙市自2008年起启动AEFI网络系统监测,特别是在2010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制定以来,通过培训及常规工作督导,基层接种人员对AEFI监测工作重要性认识及报告意识逐步增强,AEFI监测数据在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本文利用《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疫苗接种数据来估算AEFI 发生率,由于疫苗接种剂次数的报告受到人为报告的影响,部分疫苗的剂次数可能存在漏报和迟报现象,因此估算的各疫苗AEFI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可能会有一定偏差;且全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对部分信息收集、疾病的诊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从本次分析来看,长沙市年AEFI监测报告各类疫苗AEFI发生率与其他省市报告水平[9]、全国平均水平[2][3][6]及WHO提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期发生率[5]基本持平,说明总体上长沙AEFI报告及异常反应发生未超过预期,疫苗安全性及预防接种实施安全性尚可。
  众所周知,足够的抗原刺激是获得免疫力的保证,但这往往需要通过多次接种来实现,接种同一种疫苗的次数越多,发生AEFI的可能性越大;而AEFI的发生又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疫苗品质、疫苗受种者的个体差异[11]、每个人对于预防接种的不同理解(临床医生缺乏对疫苗进展的了解,以及家长不配合等,往往将一些临床诊断不明者均归为疫苗反应[7])等等。AEFI的增多,在大众、媒体对疫苗引起的AEFI的关注不断增加同时,表现为公众对疫苗安全的忧虑,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和困难,损害公众和医生对疫苗的信任,最终对免疫覆盖率和发病率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在降低AEFI的影响上主要措施是减少AEFI的发生及端正大众对AEFI的认识。在疫苗本身的特性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提高基层接种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正确掌握接种禁忌症做好安全注射,对于降低AEFI的发生非常重要。同时,媒体新闻对于AEFI的发生、处理的报道对预防接种工作可能会导致消极或积极影响[12],卫生部门需与媒体沟通,正面引导舆论,避免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322-327.
  [2]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等.全国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年12月第13卷第6期,505-513.
  [3]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年12月,第15卷第6期,481-490页.
  [4]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年6月.
  [5]WHO&WPRO.Immunization safety surveillance:guidelines for managers of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on reporting and investigating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S].Manila,Philiodines,1999.
  [6]武文娣,李克莉,郑景山,等.中国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年4月第19卷第2期,97-109.
  [7]常利民,刘大卫,王华庆.国内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和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J].中国疫苗和免疫,):465-468.
  [8]常利民,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年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398-401.
  [9]马煦,王进,马千里,等.年四川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367-370.
  [10]赵占杰,江畅,梁剑,等.中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接种及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系统运行现状和策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479-485.
  [11]谢广钟.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合理使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2年第9卷第9期,29-36.
  [12]杨剑.风险沟通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11-13.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哈密市卫生局
阅 读 新 闻
关于印发哈密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哈密市卫生局&&来源:哈密市卫生局&&时间: 18:34:36&&阅读:431次][字体:]
哈市卫字[号
关于印发哈密市2010年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今年9月11-20日将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地区、自治区卫生厅《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哈密市实际,制定《哈密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执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病。2008年自治区曾发生大范围麻疹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967.7/100万,2009年麻疹发病率达在18.8/100万,哈密地区2008年麻疹发病率为897.1/100万,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5.4/100万,距国家提出的到2011年麻疹发病率低于5/100万、2012年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消除麻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如期消除麻疹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加强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和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保证哈密市与地区、自治区同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二、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发改、教育、财政等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落实经费、人员等保障措施。自治区对全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安排了专项补助经费,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确保专款专用。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由各单位从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支付,按每针次补助3元的标准及时补助到实施接种的单位和个人。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落实强化免疫活动所必需的工作经费,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督导检查与评估,确保强化免疫工作质量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强化免疫活动的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层层下派督导检查组和技术指导组,保证每个乡(街道)至少有一名市级督导人员,指导基层单位严格按照地区、自治区活动方案要求,落实人员培训、摸底调查、现场技术督导、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诊断、处置、信息报送等工作,规范进行现场安全注射。要认真开展接种率快速调查评估,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或重新开展,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单位达到95%以上。
四、做好接种前各项准备工作
(一)认真做好辖区内所有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
(二)严格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做好疫苗运输、贮存与分发、现场安全注射、疑似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等工作。
(三)针对麻疹疫苗特点,为确保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安全,在强化免疫活动前后1个月内(8月10日-10月15日),全市暂停对本次强化免疫目标儿童(日―日出生的儿童)实施甲肝、麻疹等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接种。
附件:哈密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哈密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工作质量,根据地区卫生局《哈密地区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全市范围内所有8个月龄~4岁儿童(即日至日出生),无论其既往麻疹疫苗接种史和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禁忌症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ml)麻疹疫苗。
如疫苗有富余,可根据麻疹发病情况,适当扩大目标人群。
(二)接种时间:~20日。
(三)工作指标: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二、 组织措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波及范围广、应接种目标儿童数量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接种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本次接种工作的组织动员和协调,统筹安排好人力、物资、车辆、经费等后勤保障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疾控发[2010]65号)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工作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意义和要求,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要结合实际,制订当地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强化免疫实施过程中的工作经费。&&&&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接种知识宣传、“接种通知单”发放和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
文化、广电等宣传部门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
公安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口资料和流动人口信息,协助完成摸底登记和预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处理等工作。
监督部门对于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运输环节等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疫苗安全。
妇联、计生、宗教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积极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摸底登记等工作,提高群众的对强化免疫工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苗、注射器材和免疫接种登记表格的储存、运输、分发,负责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适龄儿童统计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抽调医护人员承担当地麻疹疫苗的接种任务。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要做好摸底、登记和入户宣传动员等工作,使每位儿童家长知道接种时间、地点。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1、强化人员培训,做好技术保障
市疾病控制机构要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目标人群摸底登记、评估方法及要求,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证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等。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整合当地医疗卫生资源,抽调有资质的医护人员承担接种工作,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前完成对接种人员和参与接种活动所有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麻疹疫苗接种工作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预防接种疑似不良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诊断小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和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由神经科、儿科、传染病科、皮肤科、急诊科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组成,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等。
2、开展广泛社会动员和宣传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强化公众特别是儿童家长对麻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麻疹疫苗接种活动开始前5天至免疫接种工作结束期间,广泛开展强化免疫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市场、工地、学校、车站、机场、接种单位等重点场所,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使儿童家长能充分了解麻疹强化免疫的意义,掌握接种时间、地点等信息,提高自觉主动带儿童至接种点接种疫苗的意识。同时,应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三)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1、摸底工作人员组成:农村由乡村干部、乡村医生组成;城市由街道、居民委员会干部、社区或单位医院防保科医生组成;幼儿园由班主任老师承担。
2、摸底登记时间:摸底登记时间不超过1周,在接种前2~3天完成,特殊地区可适当延长摸底时间。
3、摸底登记方法:
⑴入户:农村和社区8月龄~6岁散居儿童应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将目标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同时给家长发放家长告知书(通知单),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和地点,对学龄前儿童应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⑵幼儿园:由幼儿园老师分班级提供适龄儿童名单,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村(社区)负责接种的医生,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同时,幼儿园要统一给家长发放告知书,告知其接种时携带接种证等。
⑶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摸底登记方法。摸底过程中遇到拒绝接种的无禁忌症的正常儿童家长,通过乡村、街道、居委会干部、宗教人士及幼儿园院长负责解释。
4、注意事项:
⑴厂矿、企业摸底调查工作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
⑵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儿童的登记。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给予补建卡、证,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初步填写《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表2)的应种部分,并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计算出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天为单位制定出详细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⑷市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要求的,必须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由自治区疾控中心采购并送达地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疫苗、注射器的接收、分发,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
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要制定物资分配计划,做好各种物资的登记、贮存和分发等工作。为防止疫苗稀释液被冻裂,麻疹疫苗必须保证在8℃以下、2℃以上的环境中运输和存放。
存放疫苗注意事项:
1、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
2、冰箱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
3、需做好冰箱温度监测。每台冰箱应配有温度监测记录表,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
4、运送和储存疫苗时,冷藏箱(包)内应放置冻制好的冰排,在冷藏箱(包)的底层需垫上纱布或纸,以吸水和防止疫苗破碎。
(五)现场接种实施
1、接种方式及要求 :接种方式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可按照方便群众和符合《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的原则,增加临时接种点,并延长服务时间。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采取反复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应种儿童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对个别漏种儿童可采取入户接种的方式进行补种。对于牧区等边远地区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按《关于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期准备工作通知》的规定执行。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及缓种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 个月以上。
2、接种点的设置:接种点设置数量应综合考虑当地地理条件、人口密度和摸底调查等情况。接种点要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幼儿园可在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等候室、注射室、观察室应单独分开设置。接种点房间要宽敞、明亮、卫生、整洁,有工作台和接待儿童、家长用的座凳等物品,天气寒冷的地区要有取暖设施。接种点要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症等相关内容,并有醒目的标识。新设的接种点要及时通知儿童家长,便于儿童家长寻找。各接种点和巡回接种组必须配备急救药品和必备的抢救设备,并于120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3、接种点人员的配备:每个接种点至少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
(1)现场组织员:一般由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主任或成员、幼儿园老师和校医担任。负责强化免疫知识宣传、接种信息告知和接种现场的组织等工作。
(2)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儿童健康状况、禁忌症的询问和可疑发热儿童的体温测量,对有禁忌症儿童,负责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结果的凭证;负责应种儿童的核实和接种登记;负责已接种儿童的标记;负责每天统计汇总上报接种工作进展情况;负责接种工作的资料整理和上报工作。
(3)现场接种员:承担接种工作。现场接种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执业助理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
(4)不良反应处置人员:承担现场不良反应处置工作。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要有抢救病人的知识经验。
4、设立巡回搜索组:在接种后期和查漏补种阶段,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巡回搜索组,负责搜索和通知适龄儿童到接种点接种疫苗。工作中,要加大对市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边境通道、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适龄儿童搜索力度,确保每位目标儿童及时到指定接种点接种。
5、现场接种程序:
(1)核实接种对象:接种工作人员要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免疫史,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
对不属于本次强化免疫的受种者,应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应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对缓种者,应告知补种的地点和时间。发现摸底调查工作中未登记的目标儿童,要同时纳入实际接种儿童数和应种儿童数进行登记、统计和汇总。
(2)开展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工作:接种前,现场记录员要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麻疹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要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对可疑发热儿童必须测量体温。
(3)做好药品、器械等物资的准备:接种前,必须准备好消毒、体检、安全注射器材和急救药品药械等物资。
(4)实施接种并做好接种登记:实施疫苗接种,做好接种登记,并将接种记录登记到接种证上,供将来入托入学时查验。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及时给与补证或补登。对于既往麻疹疫苗漏种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符合相应程序时间要求,可将本次接种记录记入常规免疫相应的剂次。
6、接种后的工作程序:
(1)清理接种器材
①清洁冰箱、冷藏包等冷藏容器。
②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③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2)处理剩余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①废弃已开启安瓿的疫苗,并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原则统一作销毁处理。
②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要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③接种单位在完成强化免疫后剩余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3)整理资料
①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记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卡,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由巡回搜索组再次入户通知。
②统计本次接种情况和疫苗需用计划,并按规定时限上报。
7、接种技术:
(1)接种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皮下注射0.5ml已稀释的麻疹疫苗。
(2)接种禁忌症: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明胶等辅料及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过敏者及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患严重疾病者、营养极度不良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不得接种。
(3)操作方法: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
(4)接种时注意事项:
①冻干麻疹疫苗使用前按瓶签所示用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使用。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②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③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④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⑤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等其它消毒剂,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⑥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
⑦接种后,应在摸底和接种情况登记表上进行记录。
⑧接种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4周后方可接种注射类减毒活疫苗。
8、安全接种工作措施:
(1)对受种者安全。使用安全的注射器材,在受种者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做到“一人一注射器”。
(2)对实施接种者安全,操作过程中避免刺伤,使用后不得再将针头套回套。
(3)对环境安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对使用过的注射器要安排专人,负责集中到乡(镇)卫生院进行焚烧、深埋、消毒后毁型等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相关处理记录。
(4)为保证接种工作安全,8月10日―10月15日期间,要暂停对目标儿童实施其它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接种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儿童目标儿童,可缓接种,并在&28天后进行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监测与处置&&&&&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置方案》(详见附件4)要求及时做好麻疹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的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能及时发现、报告和妥善处理。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发布信息,引导媒体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客观报导,消除公众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担扰。
(一)督导方式:采取定点督导和巡回督导相结合的方式。活动期间各地要组织人员对强化免疫活动摸底调查、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阶段工作进行全程督导,并做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有一名市级定点督导员。
(二)督导内容: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级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三)督导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介绍,了解工作进展情况。
(四)督导反馈:
各级督导组要及时将督导结果反馈给被督导单位,必要时向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反馈督导检查情况,督促被督导单位及时纠正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收集、归纳和分析督导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及时提请各接种单位注意。
(一)摸底调查评估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各级定点督导员应对当地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等进行调查评估。评估指标与结果判定如下:
1、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数≥当地人口管理部门掌握的同年龄组儿童数。
2、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数≥当地出生率估算的各年龄组出生人数(不考虑婴儿死亡率);
3、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数≥既往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同队列应种数。
4、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数&同年龄组上卡儿童数。
5、接种前,群众知晓率和接种通知单发放率不低于95%。方法:随机选择1个乡镇、1个城区、1个市场,各调查5名适龄儿童家长,进行知晓率快速调查。若5名家长均了解强化免疫时间和目标人群,可认为知晓率尚可。
以上指标均符合要求,可认为摸底质量较好。有一项以上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补摸、补登工作;有二项以上指标不符合要求,又无其他因素解释时,应重新开展摸底登记。
(二)接种率快速评估
快速评估的重点是麻疹发病高危地区或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的、移民居住地、矿区、国营农牧场、生产建设兵团与地方结合部、边远地区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或其他责任辖区不明确的地区)。
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将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快速评估,评估对象、数量临时确定。
快速评估方法及要求:在强化免疫活动工作结束后的3天内,市级定点督导员进行快速调查。
1、抽查麻疹发病高危单位或者常规免疫工作较的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抽查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10名适龄儿童,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各调查30名,其中8月龄~2岁、3~4岁年龄组各15人。
2、在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随机非入户调查8月龄~2岁、3~4岁组儿童各15名,共调查30名。
结果判定:
1、接种结果的判定以标记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对在强化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市的儿童,需开展调查但不计入结果。评估中发现未接种的适龄儿童,要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
2、接种率评估时,(1)接种禁忌症儿童;(2)明确有2剂次既往麻疹疫苗接种史或麻疹患病史,家长书面不同意接种的儿童,可不计入应种对象。
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由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要求不低于95%,因此,在高危区域进行快速评估的乡或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在30名儿童中发现1例漏种(接种禁忌除外),提示被评估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接种率未达到要求,必须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如发现2例漏种,要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和接种。
(三)资料收集和上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及时掌握强化免疫准备、实施接种进展,活动结束后,将本次活动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对本次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宣传动员、业务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数据汇总等内容,于日前将活动小结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完成全市强化免疫活动小结,并于日前将上报市卫生局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哈密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时间表
时间(参考)
8 月中、下旬
下发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举办地区级培训班。
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疑似异常反应处理小组。
8 月30 日前
各县(市)宣传单等宣传品的制作、印刷到位。
9 月5 日前
将宣传画、宣传单、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等宣传品分发到各乡。
9 月1~9 日
各县(市)开展摸底调查和群众性宣传动员。
9 月1~25 日
各县(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开展宣传活动。
疫苗、注射器和报表到分配至各县(市)。
9 月 5 ~ 8 日
乡级上报接种实施时间表、接种点分布图、人员安排。
县级督导乡级,并制订县级接种实施时间表、接种点分布图、人员安排、督导以及物资分配到乡的计划。
9 月 9 ~ 10 日
县级送疫苗、注射器和报表到乡(利用送苗车进行宣传)。
各接种点开始领取疫苗、注射器和报表。
9 月 11~16 日
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实施。麻疹强化免疫定点督导、巡回督导。
9 月17~20日
快速评估、查漏补种。
9 月11~10月15 日
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10 月10 日前
乡级收集、统计上报麻疹强化免疫资料、总结。
10 月15 日前
县级统计、汇总上报麻疹强化免疫资料、总结。
10 月30 日前
地区级统计、汇总上报麻疹强化免疫资料、总结。
附件:1、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样本)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前期准备及摸底调查相关信息汇总表
4、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
5、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
6、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表
7、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状况快速评估汇总表
8、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组织情况统计表
9、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宣传动员情况统计表
10、麻疹疫苗强化免疫AEFI报告情况统计表
1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前期准备现场评价表
1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现场评价表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样本)
各位家长:
您好!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并发肺炎、脑炎、心肌炎、喉炎等,甚至死亡。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办法。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实现我国消除麻疹的目标,日-15日,全区将统一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我区范围所有8个月至4岁(2005 年10月1日―日出生)的儿童,不论以前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患过麻疹,都要免费注射一针麻疹疫苗。
预防接种前,家长务必如实提供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情况,不能接种麻疹疫苗:(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如对硫酸庆大霉素或硫酸卡那霉素过敏)、或曾患过敏性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阿瑟氏反应、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过敏性疾病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4)曾患或正患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病,未控制的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接种疫苗后,请在接种现场留下观察30分钟!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很好,少数儿童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轻微红肿、疼痛,多数情况下2-3天可自行消失; 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6-12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如出现较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情况,暂时不能接种麻疹疫苗,可在以后条件适宜时予以补种:(1)3个月内接种过免疫球蛋白;(2)近期注射过麻疹疫苗或其他减毒活疫苗,需间隔1个月后补种;(3)强化免疫期间有感冒、发热等症状,待恢复健康后进行补种。
请您带孩子于_____年____月____日,带本通知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种麻疹疫苗。如有接种证,请携带好接种证。
1.同意接种&&&&& 2.不同意接种&& 如同意接种,预约接种日期:2010年____月____日
家长签字:&&&&&&&&&&&&&&& 联系电话:&&&&&&&&&&&&&&&&&& 日期:
________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10年9月____日
(本通知单由接种单位保存2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以下简称AEFI)监测报告,及时妥善处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AEFI,分析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安全性,保证麻疹强化免疫的顺利实施。
二、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AEFI 包括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一)报告范围:AEFI 报告范围按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
1、24 小时内发生: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2、5 天内发生: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
3、15 天内发生: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4、3 个月内发生: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臂丛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5、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AEFI。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 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
AEFI 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 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 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 后48 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 时,在2 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 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监测机构应当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 报告信息。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的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在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期间,应建立异常反应日报制度,所有接种单位每日进行异常反应报告,无异常反应的进行零报,报告从强化免疫开始时执行,至活动结束15天后停止即日-9月30日。
四、调查诊断
(一)核实报告。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AEFI 报告后,应核实AEFI 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经核实后属于报告范围的AEFI 均需调查。
(二)调查。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接到AEFI 报告后48 小时内组织专家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3 日内初步完成《AEFI 个案调查表》的填写,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地(州、市)级或自治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的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
(三)资料收集。
1、临床资料
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
2、预防接种资料
(1)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
(2)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贮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贮存情况;
(3)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供应或销售单位)、领取日期、同批次疫苗的感官性状;
(4)接种服务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
(5)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何时用完;
(6)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
(7)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情况。
(四)诊断。
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AEFI 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地(州、市)级或自治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AEFI 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 天内尽早作出。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
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 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出具检验结果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疫苗质量检测结果向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
当现有实验室资料不能满足AEFI 诊断时,应当根据调查诊断专家组的意见,采集相关标本,并送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对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死亡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五)调查报告。
对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调查开始后3 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一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上报AEFI初步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 的描述,AEFI 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AEFI 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AEFI 的原因分析,对AEFI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六)AEFI 分类。
AEFI 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五、分析评价与信息交流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维护管理,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共享AEFI 监测个案信息。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AEFI 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FI 个案报告信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AEFI 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日分析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着重于分析评价AEFI 发生情况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并将分析评价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反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着重于分析评价疫苗质量等相关问题,并将分析评价情况上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同时向下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反馈。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实时跟踪AEFI 监测信息。如发现重大不良事件、疫苗安全性相关问题等情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等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信息交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向疫苗生产企业通报。
六、处置措施
(一)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辖区麻疹疫苗接种人数,评估AEFI 发生情况,制定AEFI医疗救治方案,做好AEFI 急救准备,并指定专门的医疗机构负责严重AEFI 病例的救治,协助开展AEFI 的调查诊断。
(二)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受种者一次性补偿。
(三)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AEFI 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七、媒体沟通
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对AEFI 作出客观报导,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公众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担忧。
(一)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发言人制度,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发布信息或接受采访。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与媒体沟通,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三)密切关注舆情信息,及时对不实报道和谣言予以澄清,防止事态扩大。
八、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沟通
接种工作坚持“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接种前,接种者应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等,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要求家长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告知书》接种完毕后,要求受种者在现场留观30 分钟,并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及方式等。对个别心理素质较差,恐惧心理严重的儿童,不得强行接种,在做好安抚工作后,再单独进行接种。如发生AEFI,在对受种者进行积极救治的同时,应及时就事件发生原因等问题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耐心解释,对事件处置的相关政策进行说明,并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所有接种点必须配备急救药品。
&&&&&& 相 关 新 闻
没有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