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大师马两边都堵马脚还能不能吃

转陨石:蹩马腿,困毙与逼和——从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比较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自己倒是迷上了国际象棋而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地同全世界各地的棋手一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候对弈,从而不时为在北美紧张的生活增添了一点乐趣。
尽管几年下来水平一直摇摆不前,但我渐渐地对国际象棋的游戏规则有了不少体会,特别是同中国象棋比起来,也可以看出不少文化的差别。
从棋子来说,中国象棋有帅,士,相,马,炮,车,兵。
国际象棋有王,王后,相,马,车,兵。可以看出,中国象棋多了炮和士,而国际象棋多了王后。
中国象棋的帅每一着只许朝前后左右的方向走一步,而且只能在一个画有米字形的四方块的“九宫”中行走。但国际象棋的王自理能力与自由度要高不少,不仅可以前后左右走一步,还可以走斜线,另外,还可以到棋盘上的任何地方征战。中国象棋的帅则像历代的皇帝,身居深宫,不仅不能上前线打仗,连敌对国王的面也见不得,所以,中国象棋中,敌我双方的帅不准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如一方已先占据,另一方必须回避。
正如历代的中国皇帝一样,中国象棋帅的身边也少不得服侍的人,因此有两个士在“九宫”形影不离。而国际象棋的王却常常要自力更生地照顾自己,没有与士相对应的棋子。但国际象棋的王要比中国象棋的帅幸福得多,因为有一位王后照顾,她横、直、斜线都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
中国象棋的“相”与国际象棋的“象”类似,只能走斜线,但中国象棋的相要受很多限制,如不能越过“河界”,每一着只能斜走两步。
中国象棋的马与国际象棋的马也类似,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即俗称“马走日字”。不过,中国象棋的马要多受一条限制: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任何别的棋子挡住,不管是己方或敌方,
称“蹩马腿”,则不许走过去。这也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从朝廷到民间擅长勾心斗角,常常使用“绊马脚”的传统,而“绊马脚”者既可以是敌人也可以是自己的亲密战友。
中国象棋的车与国际象棋的车是唯一一对完全相同的棋子,它们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
炮只有在中国象棋中存在,也许是在中国在发明了火药,制造了炮弹而自相残杀的时候,西方各国还只会骑马打仗吧。
兵(卒)是最有趣的棋子。中国象棋的兵在没有过“河界”前,每着只许向前直走一步;过“河界”后,每着可向前直走或横走一步,但不能后退。类似地,国际象棋的兵也只能向前直走,每着也只能走一格
(走第一步时例外,可以最多直进两格)。国际象棋的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进斜吃,即如果兵的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据该格。
中国象棋的兵到了终点线基本上就失去任何价值,就像为老板卖了一辈子命的老黄牛,不管立下多少功劳,到老这辈子就算到了头,别想有任何指望。而国际象棋的兵却可以丑小鸭变天鹅,即当任何一个兵到达对方底线时,立即身价百倍,可任意升变为马,象,车,甚至那位威力无比的王后,任你选择!尽管中国有句古话“将相本无种”,但只有国际象棋才为那些默默无闻,无私献身的小兵们提供了有一天成为“将相”的盼望,这也间接地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在规则方面,
两种棋的终极目的是擒住(也叫“将死”或“checkmate”)对方的王(帅),从而获胜。但在决定胜负上,两种棋有所不同。比如,国际象棋中有一条规则很奇怪,让我开始学棋时吃尽了苦头,这就是所谓的“逼和”规则:轮到一方走棋,如果王没有被将军,但却无路可走,即成为和棋。有一次,我在棋子上占有绝对优势,有一个王后,两个车等等,儿子只有一个兵,但我一不小心把儿子棋盘上所有棋子的路全堵死了,儿子早就等着这一刻,马上兴高采烈地跳起来,高呼“和棋”。
因此,在国际象棋中,任何一方可被杀但不可没有自由。你可以把对方将死,或者等待对方主动认输,但这之前一定要给对方行动的自由。
不管一方有意或无意,只要剥夺了对方的这种自由,马上就算是和棋,双方各得一分。
1995年由梅尔.吉普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介绍了威廉.华莱士带领广大的苏格兰贫民为自由而战的动人故事。华莱士刑前备受酷刑的摧残,英王的郐子手试图在精神上最后征服这位为自由而战的勇士。当郐子手借剖腹的酷刑逼迫他开口求饶时,华莱士承受着的人类无法忍受的痛苦,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自由”,震憾了所有人的心灵,就连郐子手也似乎受了感动,迅速结束了死刑的过程。尽管英王在战争中卑鄙无耻,郐子手在执行死刑时毫无人性,但他们似乎还遵从某些潜规则,至少还赋予华莱士思想与言论的自由,至少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审判并处死对手,至少在最后一刻让对手有选择“求饶”或“自由”的权利。
而中国象棋中相对应的规则是,如果轮到走棋的一方无子可走时,就被“困毙”,算自动缴械投降!回想起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人与人争斗的游戏规则,不也多多少少反映出这种靠剥夺对方一切自由,使敌人走投无路而“自动胜利”的精神吗?从庞涓把孙膑刖足黥面限制对手行动自由开始,到历代的文字狱与焚书坑儒而限制反对力量的思想自由,到文化大革命时登峰造极地运用割喉管技术取消对手临死时最后的发声能力,当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代得胜者靠着剥夺对手一切自由而洋洋得意地宣告胜利的时候,其实按照国际规则,这一切的博弈只能算个平手。
中国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等逐渐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中国人在行为上也能够与国际竞争潜规则接轨,让自己的对手有思想、言论与行动的自由,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将”死对方,才算是真正地赢了一盘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推荐:
博宝艺术网推荐
博宝油画火热销售中..下象棋,没有炮台,炮能否走动;怎样才算跷马脚
下象棋,没有炮台,炮能否走动;怎样才算跷马脚
补充:那请问炮可以怎么走,一次能走几步?
没有炮台,炮能像车一样的走动,但不能吃子。要想吃子的话必须要有炮台。
蹩马腿:马走日通俗的讲法是:首先,马向前进的方向直行一小格,然后再斜行一小格到达“日”字的对角点。那么,当马想直行一小格时,如果有别的棋子处于那个位置,则这匹马无法通行,术语叫“马蹩腿”。下边这个图片就说明了这个意思,画&叉的那个格如果是你想走的地方,那么这种情况,炮就蹩了马的腿的了。这个图片我找了十多分钟。。。。。真晕。网站上连象棋规则的图解都没有,难怪现在没啥人下象棋了。。。。
那么炮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一次可以走几步
的感言:非常感谢 满意答案
没有炮台,炮能走动,但不能吃子。跷马脚专业叫别马腿。中国象棋的马走的是“日”字,你可以把马的走法分解为先走一个直线再走一个钭线,当直线有其它棋子时,马第一阶段都走不了,下一阶段当然也就无法走了,这时就叫“别马腿”。
其他回答 (8)
炮台是什么?
炮横竖都可以走,没有关系。
跷马脚是指把马前进的路给堵了。。。
让马不能移动
直线上如果没有其他的棋挡着横着竖着炮都能走。
就是炮要吃对方的棋的话中间必须隔着个棋子。
没有炮台 炮是动不了的
马脚 有棋子是挨着马的 和马一排的 就是翘马脚
没有炮台,炮不能走动。
马走“日”字,“日”字中间的线,马所在的邻格上有棋,就跷马脚。
没有炮台可以走、但不能吃对方的棋子!跷马脚就是挨着马或和马一排的
没有炮台,炮是不可以走的!炮和车是不一样的!蹩马退就是当你走马的时候,你要确定飞马的方向,然后当你看到马的前边有一个棋挡的着,就不可以飞,就算马飞的是对角也不行!一定是在确定方向的马的面前的棋子,它就蹩住你的马腿了
提问人的追问
20:02 那么炮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一次可以走几步
走几步都行啊
没有东西挡住的情况只管走没有限制的
只要没有棋挡住炮可以在全盘走
但必须是直线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棋牌麻将领域专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歷史中出現了不少的變體,在古代便有、大象戲、廣象戲、七國象棋、滿棋、三友棋、等,主要是從規則、排列、棋盤形狀、棋手人數等方式改變下棋方法。排列方面最著名的是暗棋(广东和香港稱為盲棋),利用了中國象棋的棋子一面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反轉棋子,產生了帶運氣成份的變體,類似的有揭棋、落棋等。更有用改造過的棋盤,讓三個人同時下象棋,演變為三友棋和鼎棋等等變體。
有些變體有兩種以上類別變化,但以實際上最能明顯的特色為分類依據。
,棋子不是放在交叉線上,而是放在格上,共4*8格,剛好放下所有棋子。開始時,將所有棋的背面向上,令人看不到棋子是甚麼,然後洗亂棋子,再放到棋盤上。未翻開的棋子稱為暗棋,翻開了的就叫明棋。雙方輪流行走,每次可選擇翻開暗棋、移動自己的明棋一格或吃對手的明棋。吃棋時須考慮順序。除了帥和將不能吃卒和兵,卒和兵可吃帥和將這個特例之外,所有的棋子只可吃掉同級或較小的棋子,而較小的不能吃較大的,吃光对方所有棋子者获勝。因為這種玩法没有正式規則,各地玩法有所不同。以下次序以紅子的名稱表示,和相應的黑子地位完全一樣。
棋子順序:
帥>俥>傌>炮>仕>相>兵
也有口訣:「公(即帥或將)車(音居)馬砲士象卒」。香港的玩法中,砲的吃法走法和其他棋子一樣,暗棋在粵語亦叫「盲棋」。
大陆北方棋子順序通常與臺灣的相同,但炮的吃法走法和其他棋子一樣,和臺灣的方式不同。
另有一類玩法,棋子順序為:
帥>俥>傌>炮>相>仕>兵
此玩法在有另類的以小吃大規則,有相對的三字粤语口令:
相>俥──象髧車(髧(音/dam6/),即踩)
卒>炮──卒摔炮
兵>馬──兵騎馬
仕>帥──士撑公(撑即刺死,公指帥或將)
此外,在這套規則裏面,兵/卒不能吃帥/將,兵和卒要各安其位,兵不能吃砲,卒不能吃傌。
亦稱,越南文稱為C? t??ng úp、C? úp,使用整個中國象棋棋盤,開始時除了帥、將可保留原位,其他棋子要洗亂然後放在正式象棋玩法的棋子位置。揭棋的翻子需跟該棋子第一次移動同時進行,但該棋子的第一次移動的走法,需依照它的位置在一般中國象棋玩法時所在的棋子的走法。揭棋另一有趣之處是它容許了飛象過河、士過河。而揭棋的其他方面(一般走子、取勝條件等),都和象棋相同的。
另外有一種情況是,開始時除了帥外,也把士和象揭開留在原位。
的棋盤、移動、吃法、勝利方式略同於台灣玩法的暗棋。唯一不同處,在於不是把所有棋子放置格子上,而是從三十二顆棋子拿一張,可以拿別人的棋子,兩方輪流下,每次可選擇從手中拿一枚棋子以正面方式放至棋盤任何一格,或是移動已放置棋盤上的自己的棋子。
(又名三國志、三國棋)也是象棋的另外一種玩法,跟暗棋相同的是它必須將棋子翻開,但此外卻與暗棋完全不同。
三國軍棋故名思義,需三個人玩,棋子分成三方。棋子的走法同於中國象棋,但將帥走法同車,馬無拐馬腳,象無塞象眼。如同暗棋一樣三方輪流翻開,依照所翻到的子來決定自己是哪一方。吃子同中國象棋一樣不分大小,且只能吃翻開的子。
三國軍棋像暗棋一樣只使用半個棋盤,棋子一開始蓋著洗亂,並分成四份,各八子,放在棋盤之四角的交叉點上(不是在格子內),排法如下圖。
棋子排法:
○○○○┬○○○○
○○○○┼○○○○
├┼┼┼┼┼┼┼┤
○○○○┼○○○○
○○○○┴○○○○
分隊方式:
1.紅、黑及將帥
A 帥、將、兵、卒(共12顆) B 仕、相、俥、傌、炮(共10顆) C 士、象、車、馬、包(共10顆)
2.紅、黑及兵卒
A 帥、仕、相、俥、傌、炮(共11顆) B 將、士、象、車、馬、包(共11顆) C 兵、卒(共10顆)
3.將士象、車馬包及兵卒
A 帥、將、仕、士、相、象(共10顆) B 俥、車、傌、馬、炮、包(共12顆) C 兵、卒(共10顆)
其中第一種方式中,紅方及黑方只要任吃10子就算贏,將帥方需吃12子才算獲勝。台灣多半是玩第二或第三種方式,將另兩方吃光才算獲勝。
该规则由的作者提出,在这个规则中,象在三七路巡河线的位置时,可以向前走一格过河,也可以按同样的方法退回来;但河对岸有棋子时不能过河,过河后仍旧按照象步走,与对方象占有同样位置。
由象棋版的一些网友根据的规则提出,仕(士)相(象)可以“升变”为兵(卒),升变规则如下:
仕(士)相(象)只能在底线升变;
仕(士)相(象)升变成兵(卒)需要花费一步棋;
升变是不可逆的,即兵(卒)不能变回仕(士)相(象);
升变后的兵(卒)同其他兵(卒)的走法一样。
大象戲是出現的象棋變體,記載於(字無咎)的《》與的《》、的《》。大象戲棋子名稱、數量和現在象棋類似,只是棋盤為十一路,而非九路,並且砲是放在車的外側。
《廣象戲圖》:「象戲,戲兵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余為兒時,無他弄,見設局布棋為此戲者,縱橫出竒,愕然莫測,以為小道可喜也。稍長,觀諸家陣法,雖畫地而守,規矩有截,而變化舒卷,出入無倪,其説亦可喜。暇時因求所謂象戲者,欲按之以消永日。蓋局縱橫路十一,棊三十二,為兩軍耳,意苦而狹也。嘗試以局縱橫路十九,棊九十八廣之,意少放焉。然按圖置物,計步而使,終亦膠柱而已矣;而智者用之,則十九者之間,盡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間,盡死生之勢,而十九、九十八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環無窮。飽食終日,得五說而為之,則涿鹿之縱橫猶目前矣。」
《》:「宋晃無咎撰《廣象戲圖》:象棋縱橫十一路,棋三十二,視以局縱橫十九路,棋九十八廣之,其新舊二法皆與縱十路、橫九路者不同。古十一路,蓋兵卒相去中路三,今中二路,其第一路,炮居兩旁,兵卒則居縱路二、四、六、八、十;炮馬士兩敵相對;炮無架,馬旁行,士不出帷幄,三者皆不歸釁也。」
《象戱圖法》記載此遊戲兵種没有象,而有弩这兵种,其他则是将、士、车、马、砲、步(另一方作 卒)。
廣象戲,又名廣象棋,是北宋晁補之根據大象戲擴充的象棋變體,使用十九路的棋盤,增加棋種,已失傳。
《》:「晁无咎象戱十九路九十八子,亦三十二子而增广之耳。其图未见其说,仅存所谓广十一路,为十九路者半局之数也,以三十二子为九十八子者,尽全局焉。尝以意度之半局十九路者,将一、士二、象四、车八、马八、炮十二、卒十四,共四十九子故全局得九十八子也。盖谓古局三十二子,两军其意苦,不若以九十八子为两军,其意少放十九路者。尽强弱之形九十八子者,尽死生之势、死生强弱变化无穷。茍得其说涿鹿之战,当在目前东坡曰着棋,饮酒挑粪吾皆不能,于愚亦然。故今因晁无咎之说,而推之或者古战法所在也。」
朝鮮作有,與的廣象戲同名。
七國象棋由北宋發明,參考同期廣象棋,同樣使用圍棋棋盤,並改變棋種。玩家增為七人,並以為稱呼。
由發明。使用棋盤為一正三角形,三邊連上半盤的傳統棋盤為己方陣地。玩家增為三人。中央棋盤上有區域名為海、山城。其中車、馬不可越海;砲不可越山城。棋子每方十八枚。另外多兩種棋子:火置於三、七卒位置,走前斜一步。旗置於兩士角,直行兩步,過河後步數不限但不得渡河回原陣地。先贏著佔有敗者所有棋子。其餘與傳統象棋規則同。
是1980年代發展出來的一種三人對弈象棋變體,目前在有舉辦比赛。棋盤是三個9×9×9的三角形,頂端2格重疊以人字型排列,兩兩之間有標示「魏界」、「蜀關」、「吳河」之邊界分隔。棋子分紅、黃、藍三色,開局由紅方先行,然後按紅、黃、藍順序走子。每方兵力與中國象棋相同,三方之“帥”、“士”、“相” 、“車”、“馬”、“炮”用字相同,唯等級最小之棋子分別使用“兵”、“卒”、“勇”表示。
開局前各方底線棋子擺放與象棋一樣,分別為“車”、“馬”、“相” 、“士”、“帥”、“士”、“相” 、“馬”、“車”。“炮”仍置於底線算起第三條線上的左右邊線往內第二格,但因橫向僅有七格,故雙炮之間距離較象棋近兩格;“兵”(“卒”、“勇”)有四子仍置於底線算起第四條線上,但因橫向僅有六格,故緊靠兩端各置兩子;而第五子則置於底線算起第四條線上(橫向五格)的中央一格。
規定所有棋子均可過河作戰,但棋子行走的路線均不可翻越棋盤中的三座山(處於中線右邊的棋子只可過右邊的河,處於中線左邊的棋子只能過左邊的河,只有處於中線的棋子方可隨便進入任何一國)。所有棋子都可把落棋點上敵國的棋子吃掉。
“帥”可見面,可出“帥府”過河御駕親征,著法是縱線、橫線或對角走一格。“帥”的著法和吃子請參看活動圖例。(圖例中每三秒走一步棋,下面的圖例相同。)
“士”可過河,著法是對角走一格。吃子見圖例:
“兵”每步縱線或橫線走一格,可進可退,也可平走,但“兵”未過河前傍邊有子不能走,只有向前走才可吃子。“兵”過了河即可升級,對四個方向都有攻擊力,包括回防。
“象”飛田字但不受塞眼之限,可過河。
“馬”走日字,不受別腿之限。
“車”走緃線或者橫線,只要前面沒別的棋阻擋,所走格數不限。可吃掉線上最前方敵國的棋子。
“炮”的走法和車一樣,在線上沒棋子阻擋所走格數不限,但“炮”只能在中間有一只棋子時(任何棋子包括已方和敵方的棋子)才可吃子。炮不能吃掉中間隔了兩只棋子和兩只棋子以上的敵方棋子。炮的吃子方法請看圖例:
將軍和被將軍
當有棋子咬住敵方的“帥子”時,要叫“將軍”。“被將軍”的一方要即時“解將”,不是“叫將軍”和“被將軍”的一方此時要停走。這時行走的雙方當遇到停走方的棋子檔著行走路線時,均不能通過,更不能吃掉停走方的棋子。直到“被將軍”的一方“解了將”或是“叫將軍”的一方吃掉了敵方的“帥子”時,停走的一方才可按順序繼續走子。
吃掉對方的“帥”子為勝,勝方可俘虜敗方所剩的兵力繼續與另一方戰鬥。每局棋只有一個勝利者,如果最後兩方和棋,則先勝第一方的為最終勝利者。
三國演弈棋,亦稱三國象棋,由北京人翟輝發明,2005年獲得專利權,并由北京赤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實體棋和網絡對戰平台。使用17x17特製方格棋盘,四角4x4區域無棋點。玩家增為三人(魏蜀吳),三方仍沿用原有棋種(帥/將改名為對應國名、仕/士統一為士、相/象統一為相、兵/卒統一為兵),另有第四方的中立棋子(漢一、炮一、車三),魏國棋子為黑色,蜀國棋子為紅色,吳國棋子為綠色,漢方棋子為黃色。本棋三位玩家分別模擬曹、劉、孫,相互或攻伐或結盟或篡漢,最終戰勝另外兩位玩家,實現天下一統,故被稱為“棋盤上的”。
亦稱、,是清代的象棋變體。《》說:「行滿棋者,置將一、士二、相二、兵五外,餘僅一子,能間車馬炮三用。故一交手,及縱橫敵境,守者稍不慎,滿盤皆無補救。此雖遊戲,然可想見入關後索倫兵之氣慨也。 」
下滿棋時,紅方將自己的一車、雙馬、雙砲去掉,剩下的車具有車、馬、砲的走法、吃法。其餘規則同一般中國象棋規則。
,是近代的象棋變體。
下五虎棋時,紅方將自己的兩車、雙馬、雙砲去掉。紅方下時,一個兵可移動兩次,或則移動兩個兵。其餘規則同一般中國象棋規則。
,是近代的象棋變體。
下霸王棋時,紅方將自己的一車、雙馬、雙砲、五兵去掉。紅方下時,車可移動兩次。其餘規則同一般中國象棋規則。
由发明,该种象棋与中国象棋相比增添了两种棋子“导弹”和“战机”,每种棋子各两个。
“战机”:以“目”字的对角线为行度。“战机”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达周围的八个点,与“马”控制的据点一样多,但在同一直线前有两个其它棋子在时为“阻航”不的走着。
“导弹”:以直线为行走路线,只要无其它棋子阻挡,可横冲直撞整个棋盘。
其他棋子走法与中国象棋相同。
“战机”:吃子方法与走法相同。
“导弹”: 导弹在攻击对方时与其它棋时与之同归于尽,对方的棋子攻击导弹(除“炮”外)同样同归于尽,但是“炮”可以吃掉导弹。
其他棋子吃子法亦与中国象棋相同。
与中国象棋基本相同,以将对方的“将(帅)”“将死”或“困毙”为胜。但当对方“导弹”进入“九宫”威胁“将(帅)”,“将(帅)”只有回避,若无法回避就算被“死将”。“死将”的一方负,对方胜。
麻国钧、麻淑云. 《中华传统游戏大全》. 中國: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0.   (簡體中文).
《清稗類鈔》
周家森《象棋與棋話》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象棋单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