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省赛需要学生参加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
网站:http://vir./zkbzyjsxy/
当前位置: & &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比赛的通知
各高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型江西建设,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决定共同主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比赛。一、竞赛主题“崇尚科学& 勇于创造& 追求卓越& 放飞梦想”二、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二)承办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三、组织机构设立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等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各项工作的组织开展。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南昌航空大学团委,负责大赛的日常事务。(具体名单见附件1)设立竞赛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有关科研机构具有高级职称、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各高校应分别成立相应的竞赛组织机构负责本校选拔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四、参赛对象<span style="font-size: 21font-family: 仿宋_GB年6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江西省各类高等院校(含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五、参赛作品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合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3.参赛作品申报分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3)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又分为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4.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5.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赛作品中,每篇学术论文8000 字左右,社会调查报告15000字左右,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6.鼓励申报已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或已申请科技发明专利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7.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8.各高校申报的作品数额分配表见附件2。六、评判标准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高校自行组织对作品的资格审查和初评,省级评审委员会进行预审、终审并提出奖励名单。省级评审中,三类作品分别按报送作品总数的70%确定获奖数,再按获奖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报送数和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在参赛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七、推进步骤1.各高校竞赛、初审、组织申报阶段(日前)。各高校成立竞赛协调组织机构,负责本校参赛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组织和指导学生申报、参赛,并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及作者进行资格审查,对学生申报作品进行初评,组织开展校级竞赛,并于日前按分配作品数额向省级竞赛组委会推报参赛作品。2.省级预赛和参展准备阶段(2015年4月下旬)。<span style="font-size: 21font-family: 仿宋_GB年4月下旬,由省级竞赛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审,各高校按省级组委会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工作。3.省级终审、展览、表彰阶段(2015年5月下旬)。各学校报到和完成布展工作,举办作品展览。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终审,并由作者进行答辩或展示。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校际交流,并进行总结表彰,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八、工作要求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要成立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校级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确保活动扎实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挑战杯”的品牌效应,积极推动“挑战杯”竞赛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不断扩大“挑战杯”的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努力形成领导重视、参与广泛、运转顺畅、成效显著的工作机制。2.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院(系)、校、省的三级赛制。特别是在院(系)、校竞赛阶段,要通过运用媒体手段、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省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要对重点参赛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3.坚持宗旨,完善机制。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高校要积极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要切实吸引教师积极参与指导这项活动,设立指导人才库,积极帮助学生联系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指导,聘请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估和遴选。学校应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 “挑战杯”的品牌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注重运用新媒体,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线上进行广泛宣传,实现线上宣传与线上发动的有机融合。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为密切沟通联系,请各高校指定一名专门负责赛事组织工作的同志加入省级竞赛QQ群(号码:;名称:江西14届挑战杯),以便及时获取赛事信息。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团省委学校部)联 系 人:李冻生联系电话:4&& 传真:7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南昌航空大学团委)联 系 人:颜& 琼联系电话:5,传真:5邮& &&箱:作品寄送地址:南昌市丰和南大道696号南昌航空大学团委(前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4室)邮& &&编:330063共青团江西省委&&&&&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江西省学生联合会<span style="font-size: 21font-family: 仿宋_GB年2月28日附件:&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 20:40:41&&【】&&【】
上一条:&&下一条:关于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学院、教学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举办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国内各大学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人才培养效益。
为积极备战陕西省和全国&挑战杯&竞赛,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服务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决定成立&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团委会同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等六家单位组织我校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切实做好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工作,特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各学院、教学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好竞赛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组织机构,落实相关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推进方案,切实把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广泛动员。各单位要认真总结以往参赛经验,进一步完善竞赛奖励机制,竞赛过程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积极动员鼓励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比赛,吸引教师科研项目和发明专利参与竞赛,全面提升参赛作品的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确保竞赛育人功能的实现。
三、注重结合,发挥优势。各单位要鼓励学生将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成果与本届&挑战杯&竞赛结合;鼓励2014&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适合参加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进行转化申报;积极动员我校&第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博览会&的获奖作品申报参赛。另外,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增设&累进创新奖&及&交叉创新奖&,具体通知见附件3,请各单位积极组织申报。
四、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做好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宣传工作,要广泛利用校园网、广播、报纸等校园媒体,尤其要注重利用新媒体对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员参与的竞赛氛围,扩大竞赛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
1.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师范大学组织机构名单
2.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实施计划
&&& 3.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增设&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的说明
4.& 作品申报书
5.& 作品汇总表
6.&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部分获奖作品名单
陕西师范大学&挑战杯&竞赛活动组委会
&&&&&&&&&&&&&&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2: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实施计划
一、参赛对象
凡我校在册的全日制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参加。
二、竞赛方式
(一)作品申报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目》范围内选题(文学、历史两个学科不受此限定)。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作品应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须承担参赛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且合作者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两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两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须申报集体作品,以其中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作品归类评审。
分预赛、复赛两个阶段进行。预赛即陕西师范大学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者向组委会提交参赛作品进行预赛,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选出部分作品,由评委会提出修改意见并进一步完善,进入复赛。通过复赛选出优秀作品代表我校参加陕西省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和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
三、实施步骤
(一)重点宣传阶段(2014年6月15日至7月4日)
下发相关文件,宣传学校相关的激励措施,为竞赛活动营造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发动学生参赛,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竞赛指导。
(二)作品准备阶段(2014年7月5日至10月30日)
(三)作品申报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
(四)校内评选阶段(2014年12月中下旬)
1.组织陕西师范大学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评选。
2.竞赛评委会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复赛并提出修改意见 。&
3.将评委会对复赛作品的意见反馈给作者,由作者对其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
4.评委会遴选优秀作品代表我校参加陕西省和全国竞赛。
5.编印陕西师范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集。
四、奖励办法
(一)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凡进入复赛的学生将获得优秀奖,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二)以院、部为单位评选优秀组织奖6名,给予专项活动奖金500元。
(三)进入复赛者将有机会代表我校参加陕西省及全国&挑战杯&竞赛,由组委会提供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四)凡在2015年陕西省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者,将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陕师教发[2000]5号)予以奖励或直接推荐免试研究生;获得奖励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优先参加我校研究生各类奖学金的评比,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中期筛选的申报资料。
五、报送要求
(一)各院、部初选推荐的作品及作品汇总表务必于2014年12月10日前交至组委会办公室(长安校区新勇活动中心东402室。联系电话:),过期不予受理。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各报送数量不得超过20件,其他学院各报送作品数量不得超过10件。
(二)申报作品需填写作品申报书(附件5),连同打印作品一并上交。
附件3:关于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增设&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的说明
为鼓励各高校对参赛项目进行持续支持与培育,推动竞赛由短期开展向日常活动的转变,力争产生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同时,为顺应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吸收融合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本届竞赛将设立&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各若干项。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累进创新奖&
1.申报作品须为已参加过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竞赛的作品。
2.作品经评审委员会认定,符合下列一条或几条:(1)较之前参赛时有重要研究进展;(2)在作品孵化方面有明显成果;(3)学校通过设立累进支持基金、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对较长周期的参赛项目提供持续支持,对参赛队员进行跟踪培养;(4)参赛项目被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采纳,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参赛团队可为原参赛团队中继续在本校深造的学生,也可为继续进行原团队工作的在校学生(认定标准与挑战杯竞赛一致)。
二、&交叉创新奖&
1.参评作品须入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竞赛。
2.参评作品须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指&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方面突出体现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附件4:申报表
附件5: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竞赛获奖作品Copyright (C) TWT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外天工作室 版权所有
Lead by &&青玄
&&&&Email:&&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890院长热线
890院长热线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竞赛官方网站为www.tiaozhanbei.net。“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4月举办。现将参赛项目选拔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选拔对象
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包含2015年6月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二竞赛方式
学生可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作品申报参赛。三评审机构
学校将组织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项目选拔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校外专家组成。四作品要求
1、参加选拔的作品为“挑战杯竞赛校内重点培育项目”及符合参赛要求的学院限额推荐项目。其中人数大于1500人的学院可以在原有“挑战杯竞赛校内重点培育项目”基础上额外推荐2件作品;人数小于等于1500人的学院可以在原有“挑战杯竞赛校内重点培育项目”基础上额外推荐1件作品。
2、参选作品应提交的材料包括:作品申报书+作品文本+作品支撑材料(论文、专利、软著、权威机构鉴定、政府批复、科技查新)+汇总表。五实施步骤
1、各学院开展内部选拔。
2、各学院于3月9日前上报参选作品。
3、校内评审委员会以答辩形式评审学院上报项目。评审环节包括:作品书面评审,作品陈述,专家提问。作品陈述时长5分钟。
4、校外评审委员会以书面形式评审学院上报项目。
5、学校公示校内选拔结果。
6、各学院完善入选作品,备战2015年省赛。六注意事项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凡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的60%以上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的署名作者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为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向的作品)、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正文字数在8000字左右。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I、II两类:I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II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文本。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作品范围之列。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7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2、请各学院合理安排作品支撑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软著、权威机构鉴定、政府批复、科技查新等)准备进度,预留充足时间。其中,科技查新除委托校内图书馆外还可选择委托校外机构办理;部分支撑材料如在选拔提交时仍未完备,但在4月10日前可完备,请在附件中列出并加以说明。
3、上报材料清单:(1)“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项目申报书(一式四份+电子稿)。(2)“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项目作品及支撑材(一式四份+电子稿)。(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项目汇总表(电子稿)。(4)答辩PPT(电子稿),具体上交时间另行通知。
4、每件作品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8人,其中参加答辩人数不超过2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国赛指导教师人数上限另行通知)。
5、联系电话:29,8;邮箱:;地址:朝晖校区师生活动中心305或屏峰校区养贤府318。具体请见学校团委网站通知:http://www.tw./a/tuannatongzhi/94.html若想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文末的“”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
(C) 2014 尚人绣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