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向李登俊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会

前妻照片及车祸细节:遭军牌车撞死
核心提示:(第二排左起第一人为前妻。图/邹小溪)特约撰稿/邹小溪发迹于辽河油田,是油田系统走出去的最高领导。从盘锦地质队实习员到辽河
(第二排左起第一人为前妻。图/邹小溪)
特约撰稿/邹小溪
发迹于辽河油田,是油田系统走出去的最高领导。从盘锦地质队实习员到辽河石油勘探局最高领导,花了16年时间,平均每三年升职一次。在油田人看来,这种上升速度无疑是&火箭式&的。
因油而生,盘锦又被称为&南大荒&。 日,国家开始在盘锦勘探石油。鉴于保密需求,辽河油田在当时被称作&六七三厂&,也就是以勘探开始的具体年月命名。石油学院毕业、之后一年在校等待分配的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六七三厂地质队实习员。
辽河油田老员工称,彼时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一片荒野,连稻田都很少。办公室、化验室和宿舍都建在沙岭镇南侧的沙包上,一共六栋简易房。1968年10月,跟六七三厂队员一块,向石油部抽调的四个地震队做了六七三厂勘探工作汇报。这是刚工作一年的首次向石油部亮相。
1970年,周所在的地质队主任康清明陪同领导亮去开会,刘问康,的小伙子是否叫,并称,那是&我们石油学院学生会&。刘是石油学院1963年至1970年期间的党委。此后不久,周就被提拔为地质团大队长。
康清明称,周在校期间正值,作为当时学生会的是&保皇派&,刘对此铭记于心。&保皇派&即前的领导干部,与之相对的是&派&。
彼时,的职责是给康写讲话稿,康清明称讲话稿&写得很好&。&很上进,跟组织走得很近,有问题经常征求我的意见。&康说。
&口才好&,这是数十名与周在油田共事过的同事对周的一致印象。在代理钻井指挥部党委期间,其秘书杨广吉有次熬夜给他写次日会议发言稿,结果周没用,而是即席发言。时辽河油田勘探局党委邓礼让对周的讲话高度赞赏,命令将周的讲话散发给全局学习。
杨广吉回忆,周不抽烟不喝酒,&说话声音洪亮&,&对下属要求严格&。&他不睡觉我们也不敢睡觉,得值班给他写东西。&杨说。
杨广吉及另一位与周共事过的人员称,当时的月工资为56元,外加每月18元补贴,这个工资要远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工资。尽管如此,由于物资匮乏,周的家庭布置也很简陋:几乎没有自己添置的家具全部家当就是油田发的两张床,一张柜子。这是当时油田系统家庭的标准摆设。
另一名与周共事过、不愿透露名字的人称,周&为人深沉&,&不会与下属走得太近&。在机关食堂吃饭时,由于当时没有排队的习惯,周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打饭师傅也会给他多盛几块肉。
杨广吉还记得,有次半夜,上有个当兵的拦的车,希望搭车,没搭理,照样让司机往前开,同在车上的杨广吉也没敢支声。在那个年代,上基本只有两种车:货车和领导的吉普车,而出行基本都靠拦货车。
在康清明眼里,周是个&很随和的人&,喜欢讲笑话,还爱给领导取外号。&他什么人都接触,油田里有几个相当差劲的人,他都提拔得很高,我有时跟他开玩笑,说你个两面派谁都不得罪。&康清明说。
1973年7月,所在的地震大队组成了物探处,周任处长,辖436名下属。同时,周也是三二二油田(73年改名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地质指挥部委员会的7名常委之一。1976年,成为辽河石油勘探局部副主任,负责&搞典型,树先进&。
早年丧父,母亲跟随他在辽河油田生活。照片显示,当时的妻子眼睛细小,体态偏瘦。杨广吉称,在油田工作时,周基本不回家,&开会一开就开到半夜&,大部分时间睡办公室。尽管周的办公室离他家就步行15分钟左右的距离,家里灯泡坏了,王也只能给秘书打电话让换。曾经参加过辽大的函授,考试前,王一般只和周的秘书讨论和押题。
当时的邻居称,周母经常去他家串门,抱怨南方人与北方人的生活习性不合。祖籍,辽河油田会战时从天津大港油田调至盘锦。
1983年至1985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兼任盘锦市委副。当年,辽河油田还未见发展,盘锦还被称为&盘锦垦区&。由于政企合一制度,当时的盘锦副都由辽河油田局长兼任。
1985年,周赴京担任石油部副部长。日,油田纪委全体欢送,纪委李登俊当时提醒他的下属,&关系复杂,去后一定要多注意。&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地质师吴铁生称聚美优品:化妆品B2C新模式日什么是b2c模式调任至石油部后,辽河油田调任至石油部的人员电话告诉他,有次在石油部开会,曾大闹会场,原因是王怀疑周在&外面有人&。
杨广吉在出差时曾去石油部找过周,在与周的秘书争执中,杨音量较大,周听见后走了出来,问杨有啥事,称的人在找他谈话,让杨改日再来找他。后来杨就没再去找。
在前同事和下属看来,凭的能力,做到勘探局局长的职位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再往上升就&应该是有关系&了。&这个人特别会上层线,十个王涛抵不了一个。&康清明说。
辽河油田多名退休人员称,周去了后,跟离了婚,有次的官太太们,称要顺便给周妻换心情,于是约了周的妻子去郊区的一个度假村聚餐,期间周妻被一辆军牌车撞死。
一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辽河油田勘探局退休人员称,去世不久,关于她车祸一事在油田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大家都觉得怎么可能呢&。
&他二儿子经常尿炕,在我们这里有名的,经常来我家蹭饭。周那个时候还是挺本分的,因为当时的气候不允许他去。&这位退休人员称。
1999年,调任四川任省委。杨广吉和另一名与周共事过的人士称,周当时在四川干部用得不顺手,准备调勘探局的一名副局长去成都当副市长,最后不了了之。
2002年调至任部长后,康清明称此后他就无法拨通周的电话了。
日,去辽河油田视察工作,与油田退休代表、石油学院的老同学等举行座谈。&老同学都很感激他,因为去看病时他都会帮忙。&参加了座谈会的李登俊说。
&我没想到会有今天,因为他是局常委。&康清明说。
今年2月,一位一直与有联系的大学同系时,发现电话已无法打通,&我知道出事了&,他说。
(凤凰网独家,未经许可,转载!)德耀辽河——辽河油田道德模范巡礼(组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晨报
  重德崇德、尚德倡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经数千年之演进,中华民族形成代代传承的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伦理道德和习惯养成。当前,作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表述,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共鸣,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成为全社会各层面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自觉行动。开发建设40余年的辽河油田,既是一片丰厚的能源沃土,更是一片丰饶的精神沃土。多年来,油田上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四进四育五争创”、推进“八荣八耻”进岗位、进矿区、进家庭、进心灵、以“三个倡导”宣传“24字”基本内容等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干部员工生产生活之中,把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内化为干部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推进油田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矿区文明程度和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作为油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验和展现,辽河油田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选树表彰一个个员工身边看得见、够得着的油田最美的人。这些美在责任、美在奉献、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的杰出代表,感动和带动更多干部员工见贤思齐、携手共进,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在石油人心中,成为永恒的精神基因。自两年前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以来,油田上下“评一次模范,当一辈子先进”、“比一比模范,向先进看齐”的氛围更加浓厚。2014年的辽河油田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让我们期待新标杆,祝福美丽石油人,让道德的光芒更加璀璨,让精神的力量融入升华。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李登俊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文建明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魏海英拳拳赤子心李登俊 男,88岁,中共党员,曾任辽河油田组织处处长、纪委副书记。曾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辽宁爱心人士、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几十项殊荣,2012年获“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荣誉称号。他是永不离休的党员,把余热献给党。他居住的小区,有20多户老干部,哪家老人生病、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他都登门看望、化解矛盾,仅2011年就看望病人119人次。他爱小区就像爱家一样,哪的草该拔了,哪的花缺水了,哪有地线电缆不能开挖,他都一清二楚。每逢下雪,他4点就起床,顶风冒雪扫出一条干净小道,方便行人。他有颗永不懈怠的爱心,把积蓄交给党。他生活节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的衣柜里放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卡”衣服和发白的老式中山装,老人随身穿的衬衣领口袖口都飞边了,也不舍得扔。但在爱心面前,他永远“富有”。“5·12”大地震后,他捐款3万元。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他向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捐款信封上只写“艾心”两字。青海玉树地震,他又一次慷慨解囊1万元。他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领到2000元奖金,随后他又添了8000元,缴了党费。一位四川灾区女大学生,在盘锦实习遭遇车祸,他先后3次到医院看望并捐助5000多元。一对父母双亡的女孩,几度失去生活信心,出于关爱之心,他经常写信鼓励女孩,还随信寄去2000元。一位家属带着双胞胎儿子生活困难,他又以“艾心”的名义捐了1000元。辽河油田成立帮扶中心,他把兜里仅有的500元捐了出去。离休多年,他累计捐款达10万元,几乎是他全部积蓄。小站写大爱 朴实不平凡文建明 男,汉族,1955年8月生,中共党员,茨榆坨采油厂文建明注水站站长。个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文建明把注水站看作自己第二个家,将生命与小站融为一体,扎根一线36年,累计义务献工2000多个工作日。注水站刚投产时,他拖着高烧近40度的身体带领员工冒着酷暑搞会战,一干就是三天三夜,投产仅1个月就夺得“红旗井站”称号。多年来,他详细记录每一次巡检,细心检查每一个环节,摸索总结了“四熟五精”工作标准,“三勤二换一及时”设备保养法,“一听、二看、三查、四整改”设备巡检法,“观、闻、听、摸”设备故障判断法、“动态控制泵压法”等一整套管理绝活,使设备完好率、优秀率、注水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成为油田公司注水系统首家免检单位。勤维护、勤保养、勤检查,文建明爱护设备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注水站现有的三台1990年投产的“大隆泵”,被大家称为“老爷泵”,但在文建明的精心养护下,已累计运转二十余万小时,实现了20余个大修期免修,创下了注水泵维护使用的奇迹。文建明处处为单位着想,带头精打细算。多年来,他始终用心拨打成本管理“小算盘”,累计节约各种成本费用500多万元。他根据区块注水量实际需求,优化注水参数,累计节约电费175万元。他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将每月反洗井次数由10次减少到2次,累计节约各种费用100余万元。文建明还有一个爱不释手的“百宝箱”,这些年,他用“百宝箱”中的配件修复各种器件,累计节约成本费用近20余万元。矿区“美容师”魏海英 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于楼公用事业处物业一公司物业二队“海英保洁班”班长。以她命名的“海英”保洁班获得辽宁省“三八”社区服务示范岗,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五型五好”标杆班组等荣誉。本人多次被授予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称号,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学习郭明义先进个人。魏海英带领的“海英”保洁班共有员工9名,主要负责辽河油田晨曦小区东区环卫绿化工作。魏海英带领姐妹们以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三清、五无”。“三清”,即责任区清、保洁标准清、居民需求清;“五无”,即硬覆盖上无杂草,绿化带内无垃圾,垃圾箱外无垃圾,楼道内无杂物,小区里无死角。面对小区硬件设施落后的实际,魏海英和姐妹们暗下决心: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让居民感受更真诚的服务。魏海英服务的小区90%以上是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魏海英组织大家建立了孤、寡、病、残老人档案和亲情走访调查表,详细记录老人的情况。同时,确定重点帮扶对象,了解老人实际困难,想办法帮助解决。小区内的吴敬忱老人,80岁高龄,孤身一人,患有严重的脑血栓,脾气暴躁,无人敢接近。魏海英将其确定为重点服务对象。老人住的楼口外因路牙石较高,坐轮椅出入很不方便,她就与队里联系后,用水泥抹成斜坡。她还组织姐妹们轮流帮助老人买菜、买米、晾晒衣被,给老人带去帮助和关爱。凡人义举 大爱无疆肖国庆 男,汉族,1974年10月生,群众,锦州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102中心站54号站工人。年,他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先后授予“无偿献血奉献铜奖”、“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012年4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为其颁发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今年2月底,肖国庆完成了他的第59次献血,9年来,他的献血总量已累计达到3万多毫升,相当于献出了一个正常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的6倍多。从2005年3月,肖国庆成为血站备案的献血者。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时刻做好捐献准备,肖国庆戒烟限酒,坚持锻炼身体,肉类平时少吃、献血前不吃。2008年4月,肖国庆听说捐赠造血干细胞能救助白血病患者,他又抽取血样进行化验,自愿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国骨髓库)进行了备案。日,肖国庆进行了骨髓高分辨配型化验。2012年2月肖国庆接到通知,他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且完全符合捐献条件。日,肖国庆赶赴北京空军总医院开始采集“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此时的他连续注射了四天动员剂,在注射动员剂后,他开始发烧、冒虚汗、腰疼,半夜睡不着觉。医生给肖国庆开了口服药,希望缓解他的症状,可他为了不影响效果挺着不吃药。一次完整的采集,相当于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两次多。按国际惯例,被捐者与捐献者始终不能有任何联系。尽管肖国庆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但他没有任何遗憾:“能救人一命,那是我的幸运。希望他早日康复,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肖国庆是盘锦市第5例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在全国是第2741例。甘做“手脚”十六载米冬雪 男,汉族,1986年5月生,共产党员,振兴公用事业公司物业服务七公司文化项目部保安班长。获辽河油田公司优秀共青团员、振兴公司优秀人物、振兴物业七公司先进职工等荣誉称号。16年前,米冬雪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一位天生患有重症肌无力疾病的新同桌—小旭走进了他的生活。米冬雪始终如一地照顾小旭,风雨无阻,从未放弃。学生时代,米冬雪每天放弃自己到学校2分钟的路程,特意绕远去接送小旭上、下学,有多少个雨雪天因照顾小旭被浇透、冻伤、滑倒早已记不清了。由于小旭四肢无力,米冬雪上课要帮他拿笔、拿书,下课后又要陪他聊天、活动。工作后,米冬雪有一个从未改变过的习惯—下夜班后第一时间去照顾小旭起床。一次,米冬雪的母亲身体不适做了大手术,奔波于单位、医院、家中的他体力几乎透支,但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小旭家的门口。2009年的夏天,感冒引起的肺积液使小旭住进了医院,当时米冬雪的工作是四班倒,但每天无论他下班早晚,都第一时间赶往医院,为小旭洗脸、擦身子、接痰、接尿、按摩身体,变着法的讲笑话、讲新闻趣事,努力让小旭可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出院的时候,那个一直都很坚强的小旭,那个面对巨大病痛和艰难生活都不曾软弱过的汉子,紧紧攥着米冬雪的手流下了眼泪。2011年米冬雪成家了,他更是把妻子也纳入照顾小旭日常生活之列,夫妻二人一起如亲人般帮助小旭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出行&&从小到大,整整16年,米冬雪风雨无阻的陪伴着小旭度过了坎坷的人生路,不嫌不怪,不离不弃,一路走来,心中的那份友情早已转化成了一种亲情。擎起正义的力量王东 男,汉族,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茨榆坨采油厂运输大队安全组组长。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辽宁省第四届道德模范”、“辽河油田公司见义勇为标兵”等荣誉称号。日,王东和同事正驱车回驻地的路上。在途中过收费站约4公里处,他们发现公路上一辆大货车横在路中间,旁边的沟里冒着浓烟。王东意识到出了车祸,马上停车展开现场营救。路下面的奥迪已经起火,车体严重扭曲变形,不断从破碎的玻璃窗冒出滚滚浓烟,车内隐隐约约看到有四五个人,生死不明。大货车整个倾翻在公路上,驾驶室变形严重,车内有两个人昏迷不醒,另一个人在不断地抽搐&&王东见状,不顾危险让同事拿来随车灭火器对两辆车进行灭火,这时火越烧越大,已经蔓延到奥迪车的后备箱,他们又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这时正在大货车那边营救的人喊到:快来,这边人还活着,救活人要紧。侧翻的大货车驾驶室变形严重,里面3个人挤在一起。奥迪车的火势太大,大货车也随时有被引燃的可能。因无法打开严重变形的车门,王东和同事冒着被碎玻璃割伤的危险,硬是用手将大货车驾驶室的前挡风玻璃碎片一片一片地给拔了出来!瘦弱的王东倒着钻进狭小的驾驶室,小心翼翼的将叠压在最上面的伤者活动了一下,伤者因无法忍受疼痛而大声呻吟并剧烈挣扎。王东一边劝说、鼓励,一边用双手将伤者抬出,然后他们又将另外两名伤者救出。有人说,这是平民的壮举,有人说,那是英雄的情怀。而王东却只是憨厚的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赡养公婆四十载 一肩挑起幸福家王翠兰 女,汉族,1945年2月生,电力集团公司退休职工。2008年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孝敬老人好儿女”荣誉称号。当97岁的婆婆在去年安详离去后,王翠兰至今也难掩悲伤,心中总空落落的。回想起40多年的点点滴滴,有劳累和苦闷,但更多的是幸福和满足。公公婆婆都没读过书,没参加过工作,观念比较保守。公公常因身体不舒服闹情绪,婆婆则不时因选择电视频道这类小事与公公生气拌嘴。这时的王翠兰就成了家中的润滑剂,二老的调解员。说几句趣话、唠几句家常,两个“老小孩”又和好如初了。在饮食习惯上,王翠兰的公公爱吃素,婆婆爱吃荤,她不但一一给予满足,还变着法地为二老调配饮食,想方设法做些老人爱吃的饭菜。2007年11月中午,婆婆突然犯病,王翠兰赶紧拨打120将婆婆送到医院抢救。在病房里,王翠兰按照医生要求每隔几分钟就给老人吸一次痰,又买来冰镇矿泉水给老人物理降温。一天一夜的悉心照料让婆婆很快恢复了神志。虽然闯过了这一关,但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都要有人搀扶。王翠兰就用揉搓按摩、中药敷腿的方法为老人缓解病痛,从未间断。直至婆婆又能扶着拐杖走路了。王翠兰还自学了按摩和理发技术,定期为公公婆婆理发、剪指甲和按摩手脚。有不少人问王翠兰:“照顾这样的老人,不嫌脏,不怕累吗?” 她却说:“谁都有老的一天,伺候老人都是咱应该做的。”婆婆毫无痛苦地走了,她要让公公继续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倾情相守 不离不弃王佩荣 女,汉族,1955年5月生,群众,油气工程技术处退休职工。她个人连续两年被盘锦市授予“好媳妇称号”,她的家庭也连续两年被盘锦市兴隆台区授予“平安家庭示范户”。1993年,丈夫张福斌突遭车祸成了植物人。刚强的王佩荣没有因为不幸和痛苦而失去生活的希望,毅然擦干眼泪,面对现实,独自承担起照顾植物人丈夫的责任,一晃就是21年。开始的一年,丈夫没有咽食的意识,只能靠从鼻孔插入胃管来“吃饭”,用注射器推入胃管“喂”食物。为了恢复丈夫的吞咽能力,王佩荣将西红柿、桃子榨成汁水,喂进丈夫的嘴里,慢慢地丈夫有了吞咽能力,现在每天“喂”三次,全部是流食,必须一勺勺的喂,每一次吃饭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为了均衡营养,王佩荣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为丈夫调剂饮食、补充营养。王佩荣最怕丈夫长褥疮。因为一旦长了褥疮,伤口溃烂难愈,极易感染。于是她不断摸索,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护理经验:平躺一会儿,侧着躺,三面倒,看哪面皮肤发红,就少躺一会儿,平均两三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自丈夫成了“植物人”,王佩荣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要起来三四次,每次一醒,就要掀开被子,查看他是否大小便了,丈夫小便了,她就擦净身子、换下布垫,始终保持床铺干净整洁。丈夫便秘,她就用手指抠,有时大便一次要一个多小时。为防止久病卧床的丈夫肌肉萎缩,王佩荣还每天帮着丈夫做康复训练,按摩手脚的关节。21年,7600多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妻子对丈夫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德耀辽河——辽河油田道德模范巡礼(组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晨报
  重德崇德、尚德倡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经数千年之演进,中华民族形成代代传承的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伦理道德和习惯养成。当前,作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表述,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共鸣,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成为全社会各层面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自觉行动。开发建设40余年的辽河油田,既是一片丰厚的能源沃土,更是一片丰饶的精神沃土。多年来,油田上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四进四育五争创”、推进“八荣八耻”进岗位、进矿区、进家庭、进心灵、以“三个倡导”宣传“24字”基本内容等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干部员工生产生活之中,把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规范内化为干部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推进油田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矿区文明程度和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作为油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验和展现,辽河油田坚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选树表彰一个个员工身边看得见、够得着的油田最美的人。这些美在责任、美在奉献、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的杰出代表,感动和带动更多干部员工见贤思齐、携手共进,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在石油人心中,成为永恒的精神基因。自两年前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以来,油田上下“评一次模范,当一辈子先进”、“比一比模范,向先进看齐”的氛围更加浓厚。2014年的辽河油田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让我们期待新标杆,祝福美丽石油人,让道德的光芒更加璀璨,让精神的力量融入升华。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李登俊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文建明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魏海英拳拳赤子心李登俊 男,88岁,中共党员,曾任辽河油田组织处处长、纪委副书记。曾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辽宁爱心人士、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几十项殊荣,2012年获“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荣誉称号。他是永不离休的党员,把余热献给党。他居住的小区,有20多户老干部,哪家老人生病、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他都登门看望、化解矛盾,仅2011年就看望病人119人次。他爱小区就像爱家一样,哪的草该拔了,哪的花缺水了,哪有地线电缆不能开挖,他都一清二楚。每逢下雪,他4点就起床,顶风冒雪扫出一条干净小道,方便行人。他有颗永不懈怠的爱心,把积蓄交给党。他生活节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的衣柜里放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卡”衣服和发白的老式中山装,老人随身穿的衬衣领口袖口都飞边了,也不舍得扔。但在爱心面前,他永远“富有”。“5·12”大地震后,他捐款3万元。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他向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捐款信封上只写“艾心”两字。青海玉树地震,他又一次慷慨解囊1万元。他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领到2000元奖金,随后他又添了8000元,缴了党费。一位四川灾区女大学生,在盘锦实习遭遇车祸,他先后3次到医院看望并捐助5000多元。一对父母双亡的女孩,几度失去生活信心,出于关爱之心,他经常写信鼓励女孩,还随信寄去2000元。一位家属带着双胞胎儿子生活困难,他又以“艾心”的名义捐了1000元。辽河油田成立帮扶中心,他把兜里仅有的500元捐了出去。离休多年,他累计捐款达10万元,几乎是他全部积蓄。小站写大爱 朴实不平凡文建明 男,汉族,1955年8月生,中共党员,茨榆坨采油厂文建明注水站站长。个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文建明把注水站看作自己第二个家,将生命与小站融为一体,扎根一线36年,累计义务献工2000多个工作日。注水站刚投产时,他拖着高烧近40度的身体带领员工冒着酷暑搞会战,一干就是三天三夜,投产仅1个月就夺得“红旗井站”称号。多年来,他详细记录每一次巡检,细心检查每一个环节,摸索总结了“四熟五精”工作标准,“三勤二换一及时”设备保养法,“一听、二看、三查、四整改”设备巡检法,“观、闻、听、摸”设备故障判断法、“动态控制泵压法”等一整套管理绝活,使设备完好率、优秀率、注水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成为油田公司注水系统首家免检单位。勤维护、勤保养、勤检查,文建明爱护设备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注水站现有的三台1990年投产的“大隆泵”,被大家称为“老爷泵”,但在文建明的精心养护下,已累计运转二十余万小时,实现了20余个大修期免修,创下了注水泵维护使用的奇迹。文建明处处为单位着想,带头精打细算。多年来,他始终用心拨打成本管理“小算盘”,累计节约各种成本费用500多万元。他根据区块注水量实际需求,优化注水参数,累计节约电费175万元。他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将每月反洗井次数由10次减少到2次,累计节约各种费用100余万元。文建明还有一个爱不释手的“百宝箱”,这些年,他用“百宝箱”中的配件修复各种器件,累计节约成本费用近20余万元。矿区“美容师”魏海英 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于楼公用事业处物业一公司物业二队“海英保洁班”班长。以她命名的“海英”保洁班获得辽宁省“三八”社区服务示范岗,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五型五好”标杆班组等荣誉。本人多次被授予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称号,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学习郭明义先进个人。魏海英带领的“海英”保洁班共有员工9名,主要负责辽河油田晨曦小区东区环卫绿化工作。魏海英带领姐妹们以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三清、五无”。“三清”,即责任区清、保洁标准清、居民需求清;“五无”,即硬覆盖上无杂草,绿化带内无垃圾,垃圾箱外无垃圾,楼道内无杂物,小区里无死角。面对小区硬件设施落后的实际,魏海英和姐妹们暗下决心: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让居民感受更真诚的服务。魏海英服务的小区90%以上是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魏海英组织大家建立了孤、寡、病、残老人档案和亲情走访调查表,详细记录老人的情况。同时,确定重点帮扶对象,了解老人实际困难,想办法帮助解决。小区内的吴敬忱老人,80岁高龄,孤身一人,患有严重的脑血栓,脾气暴躁,无人敢接近。魏海英将其确定为重点服务对象。老人住的楼口外因路牙石较高,坐轮椅出入很不方便,她就与队里联系后,用水泥抹成斜坡。她还组织姐妹们轮流帮助老人买菜、买米、晾晒衣被,给老人带去帮助和关爱。凡人义举 大爱无疆肖国庆 男,汉族,1974年10月生,群众,锦州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102中心站54号站工人。年,他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先后授予“无偿献血奉献铜奖”、“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012年4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为其颁发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今年2月底,肖国庆完成了他的第59次献血,9年来,他的献血总量已累计达到3万多毫升,相当于献出了一个正常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的6倍多。从2005年3月,肖国庆成为血站备案的献血者。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时刻做好捐献准备,肖国庆戒烟限酒,坚持锻炼身体,肉类平时少吃、献血前不吃。2008年4月,肖国庆听说捐赠造血干细胞能救助白血病患者,他又抽取血样进行化验,自愿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国骨髓库)进行了备案。日,肖国庆进行了骨髓高分辨配型化验。2012年2月肖国庆接到通知,他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且完全符合捐献条件。日,肖国庆赶赴北京空军总医院开始采集“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此时的他连续注射了四天动员剂,在注射动员剂后,他开始发烧、冒虚汗、腰疼,半夜睡不着觉。医生给肖国庆开了口服药,希望缓解他的症状,可他为了不影响效果挺着不吃药。一次完整的采集,相当于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两次多。按国际惯例,被捐者与捐献者始终不能有任何联系。尽管肖国庆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但他没有任何遗憾:“能救人一命,那是我的幸运。希望他早日康复,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肖国庆是盘锦市第5例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在全国是第2741例。甘做“手脚”十六载米冬雪 男,汉族,1986年5月生,共产党员,振兴公用事业公司物业服务七公司文化项目部保安班长。获辽河油田公司优秀共青团员、振兴公司优秀人物、振兴物业七公司先进职工等荣誉称号。16年前,米冬雪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一位天生患有重症肌无力疾病的新同桌—小旭走进了他的生活。米冬雪始终如一地照顾小旭,风雨无阻,从未放弃。学生时代,米冬雪每天放弃自己到学校2分钟的路程,特意绕远去接送小旭上、下学,有多少个雨雪天因照顾小旭被浇透、冻伤、滑倒早已记不清了。由于小旭四肢无力,米冬雪上课要帮他拿笔、拿书,下课后又要陪他聊天、活动。工作后,米冬雪有一个从未改变过的习惯—下夜班后第一时间去照顾小旭起床。一次,米冬雪的母亲身体不适做了大手术,奔波于单位、医院、家中的他体力几乎透支,但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小旭家的门口。2009年的夏天,感冒引起的肺积液使小旭住进了医院,当时米冬雪的工作是四班倒,但每天无论他下班早晚,都第一时间赶往医院,为小旭洗脸、擦身子、接痰、接尿、按摩身体,变着法的讲笑话、讲新闻趣事,努力让小旭可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日康复。出院的时候,那个一直都很坚强的小旭,那个面对巨大病痛和艰难生活都不曾软弱过的汉子,紧紧攥着米冬雪的手流下了眼泪。2011年米冬雪成家了,他更是把妻子也纳入照顾小旭日常生活之列,夫妻二人一起如亲人般帮助小旭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出行&&从小到大,整整16年,米冬雪风雨无阻的陪伴着小旭度过了坎坷的人生路,不嫌不怪,不离不弃,一路走来,心中的那份友情早已转化成了一种亲情。擎起正义的力量王东 男,汉族,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茨榆坨采油厂运输大队安全组组长。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辽宁省第四届道德模范”、“辽河油田公司见义勇为标兵”等荣誉称号。日,王东和同事正驱车回驻地的路上。在途中过收费站约4公里处,他们发现公路上一辆大货车横在路中间,旁边的沟里冒着浓烟。王东意识到出了车祸,马上停车展开现场营救。路下面的奥迪已经起火,车体严重扭曲变形,不断从破碎的玻璃窗冒出滚滚浓烟,车内隐隐约约看到有四五个人,生死不明。大货车整个倾翻在公路上,驾驶室变形严重,车内有两个人昏迷不醒,另一个人在不断地抽搐&&王东见状,不顾危险让同事拿来随车灭火器对两辆车进行灭火,这时火越烧越大,已经蔓延到奥迪车的后备箱,他们又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这时正在大货车那边营救的人喊到:快来,这边人还活着,救活人要紧。侧翻的大货车驾驶室变形严重,里面3个人挤在一起。奥迪车的火势太大,大货车也随时有被引燃的可能。因无法打开严重变形的车门,王东和同事冒着被碎玻璃割伤的危险,硬是用手将大货车驾驶室的前挡风玻璃碎片一片一片地给拔了出来!瘦弱的王东倒着钻进狭小的驾驶室,小心翼翼的将叠压在最上面的伤者活动了一下,伤者因无法忍受疼痛而大声呻吟并剧烈挣扎。王东一边劝说、鼓励,一边用双手将伤者抬出,然后他们又将另外两名伤者救出。有人说,这是平民的壮举,有人说,那是英雄的情怀。而王东却只是憨厚的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赡养公婆四十载 一肩挑起幸福家王翠兰 女,汉族,1945年2月生,电力集团公司退休职工。2008年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孝敬老人好儿女”荣誉称号。当97岁的婆婆在去年安详离去后,王翠兰至今也难掩悲伤,心中总空落落的。回想起40多年的点点滴滴,有劳累和苦闷,但更多的是幸福和满足。公公婆婆都没读过书,没参加过工作,观念比较保守。公公常因身体不舒服闹情绪,婆婆则不时因选择电视频道这类小事与公公生气拌嘴。这时的王翠兰就成了家中的润滑剂,二老的调解员。说几句趣话、唠几句家常,两个“老小孩”又和好如初了。在饮食习惯上,王翠兰的公公爱吃素,婆婆爱吃荤,她不但一一给予满足,还变着法地为二老调配饮食,想方设法做些老人爱吃的饭菜。2007年11月中午,婆婆突然犯病,王翠兰赶紧拨打120将婆婆送到医院抢救。在病房里,王翠兰按照医生要求每隔几分钟就给老人吸一次痰,又买来冰镇矿泉水给老人物理降温。一天一夜的悉心照料让婆婆很快恢复了神志。虽然闯过了这一关,但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都要有人搀扶。王翠兰就用揉搓按摩、中药敷腿的方法为老人缓解病痛,从未间断。直至婆婆又能扶着拐杖走路了。王翠兰还自学了按摩和理发技术,定期为公公婆婆理发、剪指甲和按摩手脚。有不少人问王翠兰:“照顾这样的老人,不嫌脏,不怕累吗?” 她却说:“谁都有老的一天,伺候老人都是咱应该做的。”婆婆毫无痛苦地走了,她要让公公继续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倾情相守 不离不弃王佩荣 女,汉族,1955年5月生,群众,油气工程技术处退休职工。她个人连续两年被盘锦市授予“好媳妇称号”,她的家庭也连续两年被盘锦市兴隆台区授予“平安家庭示范户”。1993年,丈夫张福斌突遭车祸成了植物人。刚强的王佩荣没有因为不幸和痛苦而失去生活的希望,毅然擦干眼泪,面对现实,独自承担起照顾植物人丈夫的责任,一晃就是21年。开始的一年,丈夫没有咽食的意识,只能靠从鼻孔插入胃管来“吃饭”,用注射器推入胃管“喂”食物。为了恢复丈夫的吞咽能力,王佩荣将西红柿、桃子榨成汁水,喂进丈夫的嘴里,慢慢地丈夫有了吞咽能力,现在每天“喂”三次,全部是流食,必须一勺勺的喂,每一次吃饭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为了均衡营养,王佩荣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着为丈夫调剂饮食、补充营养。王佩荣最怕丈夫长褥疮。因为一旦长了褥疮,伤口溃烂难愈,极易感染。于是她不断摸索,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护理经验:平躺一会儿,侧着躺,三面倒,看哪面皮肤发红,就少躺一会儿,平均两三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自丈夫成了“植物人”,王佩荣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要起来三四次,每次一醒,就要掀开被子,查看他是否大小便了,丈夫小便了,她就擦净身子、换下布垫,始终保持床铺干净整洁。丈夫便秘,她就用手指抠,有时大便一次要一个多小时。为防止久病卧床的丈夫肌肉萎缩,王佩荣还每天帮着丈夫做康复训练,按摩手脚的关节。21年,7600多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妻子对丈夫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