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15年新疆特岗考试试心里健康资料最新版

加载中……
c 获得¥120.00奖励&&&03-22liuqianbaxia 获得¥80.00奖励&&&03-22mtl168168 获得¥70.00奖励&&&03-22helploving 获得¥90.00奖励&&&03-22duzibing 获得¥400.00奖励&&&03-22QQ 获得¥170.00奖励&&&03-22fengfujun 获得¥60.00奖励&&&03-22luomantic 获得¥480.00奖励&&&03-21elanwcy 获得¥260.00奖励&&&03-21youxinren 获得¥150.00奖励&&&03-21jx168 获得¥1140.00奖励&&&03-21me120188 获得¥180.00奖励&&&03-20q231310 获得¥70.00奖励&&&03-20lifen0108 获得¥160.00奖励&&&03-20QQ_ 获得¥90.00奖励&&&03-202015吉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常考判断题(一)
11:20:02&&&来源: &&&
1.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2.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3.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4.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5.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6.程序教学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负强化就是惩罚。(&)
1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12.加涅被公认为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
13.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14.学习准备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15.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16.&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7.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8.&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19.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20.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龄前是不能真正掌握数的概念的。(&)
更多教育信息新闻热点请访问:
[责任编辑:张磊]
畅销榜1¥60.002¥45.50345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第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中学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急剧变化,产生心理发展的一些新特点,也会表现出各种心理与行为的问题。  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据统计,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身高增长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要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12岁为成长最快期。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身高增长还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男性和女性少年儿童中都很明显,一般个体差异平均相差2厘米左右,这是由于先天遗传、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多属于正常现象。  2.体重。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重反映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体重的增加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左右。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每年约增加5.5公斤。体重的增加也存在个体差异。  3.头面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而且随着青春期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的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在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这表现在: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  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他们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发育。生殖器官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发育非常缓慢,一进入青春发育期,发育速度直线上升。男性成熟比女性晚。  2.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性征。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嗓音低沉、体毛明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凸显出来。  3.性机能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女性月经初潮的出现是少年女性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月经初潮的年龄约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造成月经初潮差异的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营养状况等。月经初潮后的数月或一年左右,月经周期尚不规律,卵巢发育也尚未成熟。一般到18岁卵巢发育方达成熟水平。男性性成熟要晚于女性,男性性腺是睾丸,睾丸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迅速增长。首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15岁。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起来,但是遗精初期的精液内并无精子,约4~5年之后生殖系统才能真正发育成熟。  很早就有学者指出,近几十年以来青春期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发展加速现象,是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这种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的趋势给教育带来很多新课题。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由于此时期儿童生理上的急剧发育,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引起了一系列不同于孩子们也不同于成人的明显变化,进入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一)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17、18岁的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在发育迅速期,还未达到完全的成熟;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感、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到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青少年男女身体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觉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与儿时的“我”不同了,产生了“成人感”,并努力以“成人式”的义务感与责任心去学习知识技能,去与别人交往,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但要完全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①青少年并未成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还带有孩子气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使青少年的依赖性还相当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还较差,形成了独立意识与独立功能之间的不同步现象。所以,独立与依赖并存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十分尖锐的矛盾,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二)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而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称为“内部的获得时期”。加之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童年时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  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开始记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  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表明,日记是青少年的好朋友,它可以替你倾诉内心的秘密,而又不会说话、泄密。青少年日记的内容有其明显的倾向性。青少年在日记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追求理想自我。  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而拒绝回答。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叫做“不坦率性”。应当正确看待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它不属于世故圆滑,包含了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自我监督。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难以沟通,就是在同龄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孤独感。  (三)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这样,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已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更多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的增加,更多地受同辈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带有极大的社会性。  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初中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正是由于初中生已具有了这种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才使得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童年期更具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  (2)逻辑推理。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级间在推理发展水平和推理运用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初一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假言、选言、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初三学生的推理有了明显的发展,上述几项演绎推理的正确率已超过50%。  (3)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上。初中生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在三类逻辑法则中,对矛盾律和同一律的得分明显高于在排中律上的得分;他们对逻辑法则运用的水平也不一样,在正误判断问题上的成绩最高,在多重选择问题上的成绩次之,最差的是回答问题的总成绩。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  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他们要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要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师、父母及教科书的依赖,因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意识和热情。在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其思维的批判性也明显地发展起来。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出现也是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联的。由于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使他们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初中生思维批判性的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盲目的追星”就出现在这个阶段;其次,思维的片面性还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第三种表现是,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业活动中,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所以,他们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初中生思维的表面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他们在评价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道德行为时,往往也易呈现表面化。总之,初中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也具有矛盾性,同样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随着他们各种相关能力的增强,其思维品质也将获得更全面地发展。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初中生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初中生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初中生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初中生思维中这种自我中心的特点,是与他们当时所具有的身心特点紧密联系的。高中阶段开始后,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就会逐渐削弱,逐渐会明确区分出自己与他人思想上关注点的区别,认识到自己的主观意见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更好地掌握分析问题的客观标准,这时个体的思维就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在思维中运用假设的能力不断增强。思维假设性的发展又使得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等。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辩证思维也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高中生思维过程中的抽象与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逐步发展着那种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生辩证思维发展的标志。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①各种思维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②个体的思维差异,包括在思维品质和思维类型上的差异已基本上趋于定型;③从整体来讲,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思维能力还高于成人。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1)概念的发展。高中生掌握字词概念的数量要比初中多。同时,他们还能较正确地对社会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做出定义。他们能够正确对概念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所掌握的概念,已逐步摆脱了零散、片断的现象,日益成为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2)推理能力的发展。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但是仍属于初级水平。高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推理能力则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推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中二年级以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各种推理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3)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初中生已经基本上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则。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趋于成熟。同时,他们在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性。  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中学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  度相对大得多。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他们能够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初中生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体现了情绪的可变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体现了中学生情绪的内向性。初中生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体现了情绪的表现性。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对情感的敏感和珍惜、对平等人格的尊重与维护是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因而对初中生来说,信任、理解和宽容往往会产生巨大而神奇的力量。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同学的嘲笑、蔑视,老师的忽视、压制,家长的粗暴批评等)就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心理。有些表面看来少言寡语的学生,并非都是性格使然,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而形成的不良心境。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随着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力的增强,其情感的表现不再是直接外露的。有时,情感的外部表现与内心的活动不一致。例如,在一定的情况下,他们对厌烦的事会表现得无所谓甚至还很热心;对自己羡慕和内心中很想接近的人在行为上反而表现得很冷淡。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来到学校,如果遇到教师的批评或学生的讽刺,就会感到自己没有面子,产生受挫感。  2.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易感性、易表现性,情绪活动延续的时间较短。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并且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  (2)情绪的丰富性。高中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具有的情绪种类都可以在高中生身上找到。另外,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比较丰富,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有不同层次。  (3)情绪的特异性。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为他们的情绪体验增添了不同感知的能力,这里面包含个性的差异、自我感知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高中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喜怒无常的现象基本不见了,到高中时期已出现了明显的稳定的心境。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情感在形式上、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各种高级的社会情感也迅速发展。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情感。高中生的集体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热爱集体生活,非常重视自己的班级与学校的荣誉,能以集体的生活要求来要求自己,能够认真完成集体的委托。他们关心同学的进步,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来为集体争荣誉。高中时期也是高中生理智感发展的重要时期。理智感是人在.认识和探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总是与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相联系。高中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求知欲上。高中生的求知欲比中学生强,这在国内的很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高中生的美感发展也很迅速,他们对美的追求更加广泛,美感体验也逐渐深刻。  (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随着初中生生理和心理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人格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1)意识高涨。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2)反抗心理。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格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4岁之间,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出现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友范围缩小。初中生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1~2个。  (2)重视友谊。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升入初中之后,男女生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他们开始有自己喜欢的异性。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好感会慢慢地消失。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等。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人格成长;自我评价的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适当的自我概念,对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高中生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到了高中阶段,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趋深刻,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2)价值观的确立。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人格因素所制约。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①对理论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②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③反映人格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相同;④尚缺乏稳定性,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3)自治需求。高中生的智力和人格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因此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高中生自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及社会事件。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成熟之前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人格特点都将对完成以后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   (一)初中生心理指导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由于缺乏性知识,当男孩开始遗精、女孩月经来潮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向学生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人体正常的发育现象,消除神秘、好奇、不安和恐惧。   正确认识手淫现象。很多中学生有手淫习惯。手淫并不是有害身心健康的异常行为。玛斯特斯认为,手淫不但无害,而且在青少年不可能用性交行为来释放他们内心积聚起来的性冲动能量的情况下,手淫是他们唯一可以采取的主要性行为。因此,我们并不提倡手淫行为,但也不宜强化手淫的负面影响。应该加强正面的道德观念和青春期知识的教育,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条件,在青少年的成长中,随着年龄增长而淡化不良行为。   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对于中学生的早恋,宜“疏”不宜“堵”。教育学生从一生幸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花儿开得早,凋谢得也早。避免采用   过激手段,引发不良后果。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教师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也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家长共同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教师应该教给青春期少年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青春期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并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如纠正非理智的观念、参加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理性面对情绪的周期性变化等。   (二)高中生心理指导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高中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评价生活现实。他们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例如,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增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通过家长会使家长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起伏、孩子早恋等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克服认知偏差和错误,提高认知能力。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有的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尽快提高学业成绩,减轻学习焦虑。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各类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进入高中以后,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学生则失去了以往的优势,这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失衡,而产生心理障碍。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能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也可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着重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
报考热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师资格证
韩庆国、安昊
中学教师资格证
王建民、安昊等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热门培训123456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特岗教师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