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音乐花头台曲谱吴美娟唱的怎么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交流学习用,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盈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
| 联系方式邮箱:第4版:文化
&&&&&&&&&&
吴美娟婺剧演唱专辑发行
  原浙江婺剧团花旦演员吴美娟的婺剧演唱专辑《眷恋小桃红》,日前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  吴美娟是浦江人,从小受浦江乱弹的影响,喜欢婺剧表演和演唱,14岁就进入婺剧团拜师学艺。1990年师从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曾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她的扮相甜美可人,唱腔嗓音甜美、优雅大气,为观众所喜爱。2000年调离浙江婺剧团后,吴美娟仍心系婺剧,醉心于婺剧演唱水平的提高。  《眷恋小桃红》共录制了吴美娟的13首经典唱段。它的出版发行,为广大婺剧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欣赏和学习的渠道。&胡国洪&摄影报道
<input name="title" type=hidden value="吴美娟婺剧演唱专辑发行">浙新办[2008]15号
您现在的位置:
婺剧之花开满婺城大地
  ――婺城区婺剧促进会罗店镇、蒋堂镇、安地镇分会成立侧记
  婺剧几百年来的发展,都得益于演出与交流,只有汲取大众生活中的“活水”,才能酿出婺剧的“美酒”。自2009年11月成立以来,婺城区婺剧促进会在开展一系列婺剧传承、推广和宣传活动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引导和协助各乡镇成立婺剧分会,各分会也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婺剧的繁荣和发展献计出力。
  近日,婺城区婺剧促进会罗店镇、蒋堂镇、安地镇分会相继成立,为我区婺剧发展带来一阵新风。区委常委、仙源湖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贾献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蒋献忠,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婺剧促进会会长朱志龙,区政协副主席、区婺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曹斌分别出席了成立大会。
  截至目前,区婺剧促进会已成立11个乡镇分会。
  罗店镇:花香常伴 婺曲声
  罗店镇历史悠久,自古人文荟萃,名流墨客云集。从南宋的何基到近代的何炳松,从被誉为“八婺儒宗”的鹿田书院到“长毛画师”方梅生的故居,无不闪耀着历史的熠熠光辉,照亮罗店这片散发文化气息的土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关键。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利用突出的近郊优势、资源优势、花卉产业优势、居住优势和休闲优势,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先争优的源头活水,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着力培育根深叶茂的农村文化精神之林,不断丰富先进文化内容,引领农村文化迈向大发展大繁荣。
  来自金华第十四中学的汪辰元今年刚上初一,是当天演出中最小的一名演员,具有婺剧天赋,在小学学过两个星期,就参加比赛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天,妈妈和奶奶一齐出动,当起了她的助力和化妆师,穿上戏服,扮上相,一曲《樊梨花巡营》唱得英气十足,让人们忍不住拍手叫好。
  蒋艳珍是九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罗店镇38个行政村里的唯一一位女书记,从小爱好婺剧,有着一把好嗓子的她也上台演唱了一曲《雪里梅》,“有了婺剧促进会这个平台和推手,我们农村婺剧的开展一定能更上一层楼。”国家二级演员吴美娟也在一片喝彩声中,为观众们献上了婺剧《西施泪》,圆润的唱腔,高亢婉转的嗓音唱出了一个无奈悲情的美人西施。
  正在人们陶醉于精彩的婺剧节目时,只见台下一位观众一会儿跟着节奏鼓点打拍子,一会儿拿着相机拍照留念,忙得不亦乐乎,询问之下才得知他叫雷仙华,是遂昌县三仁小学的一名老师,到金华参加培训,闻讯后专程赶来看演出的,他直夸道:“金华的婺剧氛围真浓厚,连普通村民都能上台表演,而且唱得这么不错,真了不起!希望你们能到我的家乡来演出和交流!”
  蒋堂镇:拉起二胡 唱婺曲
  蒋堂镇是婺城区第一批文化示范镇,全镇拥有文艺队伍100余支,文艺创作、表演骨干1500多人。每当夜幕降临,在蒋堂镇各个行政村随处可见热闹场面,村民们这里一群、那里一簇聚集在一起,或在村会堂、或在农家里、或在大街上排练歌舞、民乐演奏和小品节目,欢快的舞曲、铿锵的锣鼓与人们的欢声笑语浑然交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及文化站因势利导,率先在直里、泽口等村开展农村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并成立了农村文化引导团,适时组织引导团进村入户演出,掀起新一轮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潮,推动农村文艺的蓬勃开展。在区婺剧促进会蒋堂镇分会成立大会上,婺剧爱好者们略施粉黛,穿上戏服,献上一个个精彩的婺剧节目。
  说起洪增贵,很多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是蒋堂镇泽口村人,2005年元旦从沙畈乡文化站退休回到蒋堂老家,他也是新编历史故事剧《千秋令》的原创作者,面临重重困境,仍然坚持业余婺剧创作的精神,让人佩服。前后又创作出婺剧小戏《奶奶愁》、《三砸公示牌》、《老鼠戏猫》和婺剧小演唱《银河渡》、《情结仙源湖》、《九峰会》等作品,正着手创作大型神话故事剧《白沙大帝》。而在当天,他则甘当绿叶,拿起鼓棒,做起了司鼓。
  俗话说:“一把三弦闹花台”。三弦,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曹能雪是做着废品收购的生意,却因一次意外邂逅而痴迷三弦40年,“那是一位民间盲艺人,他侧抱着三弦演奏,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通过多年的回忆、自学和摸索,如今,坐在台中间,曹能雪抱着心爱的三弦淡定自若地演奏,拨弹间却是潇洒而随意。
  婺曲声声让坐在台下新上任的分会副会长吴建林直听得心痒痒,即兴来了一段婺剧《双合印》。来自泽口村农村婺剧团的章明宝16岁就开始学拉二胡,今年已经61岁了还坚持每天要拉上一小时。左手手指灵动摁弦,右手手腕巧劲拉弓,从《东方红》等一些朗朗上口、曲调简单的革命红歌,到曲调婉转复杂的婺剧,近50年了,依然难舍二胡情。
  安地镇:曲声阵阵 绕古镇
  安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桂花之乡”,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具有较好的婺剧群众基础。区婺剧促进会安地镇分会的成立大会就在坐落于美丽仙源湖畔的仙源湖实验学校拉开帷幕,礼堂内鼓乐声声、婺韵悠扬,笛子、京胡、唢呐,交错而鸣,击钹声、敲锣声、打鼓声,铿锵激越……
  据了解,早在2011年底,仙源湖实验学校就成立了由副校长梅映直接分管的婺剧特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婺剧社团,开发婺剧文化校本课程,特别聘请浙江婺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吴淑娟老师到校指导。
  从婺剧的基础训练、身段等基本功开始,逐渐增加到孩子们容易学唱的婺剧经典唱段。在金华市第二届中小学婺剧会演中,孩子们表演的婺剧节目《三请樊梨花》选段《沙场落马》获得金华市一等奖。
  2012年下半学期,学校还结合仙源湖的山水及人文特点,开始本土原创婺剧的创作,制作原创婺歌《醉美仙源》,以婺剧的形式道出了安地这一古老乡镇的名胜、物产、人文特色。
  如今,婺剧已经成为了仙源湖实验学校一块响亮的招牌,“小台柱”曾小雪和陈晶还曾被横店剧组看中,参演影视作品。
  台上演出精彩,台下的吴建新却忙着给即将上台演出的孩子们的二胡调音,无暇观看。吴建新是老年大学婺剧二胡班的老师,年轻的时候曾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弦乐手,二胡、板胡、京胡样样拿手,还擅长吹笛子。退休后,就在老年大学任教,隔壁邻居、亲戚朋友知道他拉得一手好二胡,就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找上门来,希望他能将二胡技艺慷慨相授。
  “后来找的人多了,我就索性开了个班,免费教。”2011年,吴建新的小小二胡班来了第一批学生,有8个孩子,最小的7岁,最大也只有13岁。8岁的章奕在北苑小学上学,每到周末,父母就把她送到安地来学二胡,已经在吴建新这儿学了两年,拉得有模有样。“我觉得拉二胡很有意思呢!”如今,算上成年人,吴建新二胡班的学员已经有30多人。
  在这次的成立大会上,吴建新的少年二胡培训班一口气连演了四首曲子,分别是婺剧曲牌《天下同》、配乐朗诵《千古分流八咏楼》,还有《花鼓》和《内蒙小调》。“在婺剧里,后台配乐可以说是整台婺剧表演的灵魂,特别是主胡,掌握着演出节奏和气氛,没有5年、10年的功力是练不成的。”吴建新说,“婺剧传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学、愿意学婺剧,这是很让人欣慰的,拉二胡,唱婺剧,这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也是十分有好处的。”&[1]&&&
【作者】:
记者 楼婷 文/摄婺剧辕门斩子-婺剧辕门斩子视频
当前位置: >>
>> 婺剧辕门斩子
婺剧辕门斩子
主  演:金华婺剧二团,方桂英,吴美娟
类  型:婺剧
在线点播服务器①(来源:优酷)
  婺剧辕门斩子,金华婺剧二团婺剧辕门斩子视频 方桂英饰杨延昭
吴美娟饰穆桂英
戏剧网微信号
戏剧网安卓app
戏剧网苹果app
戏剧网榜单
本剧种推荐的几初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婺剧曲牌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