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样阅读一本书书报告

推荐PSD专题
素材名称:
读书感受--“如何阅读一本书”ppt模板
素材格式:.ppt界面语言:简体中文
软件类型:国产软件素材作者:佚名
授权方式:共享软件软件大小:2341 KB
软件等级:素材添加:admin添加时间: 14:33:02
下载帮助:
素材简介:
读书感受--“如何阅读一本书”ppt模板,读书感受--“如何阅读一本书”ppt,PPT幻灯片,PPT素材免费下载
素材天下网为个人站点,为非营利性站点,所有资源均是网上搜集或私下交流学习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除部分原创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果您发现有部分图片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联系QQ:
专题素材推荐
喜庆节日矢量素材专题
赞助商广告链接
赞助商广告链接
赞助商广告链接
赞助商广告链接心理导读:在这篇求职实战报告中,应届毕业生ES同学,从投简历,面试前的准备,面试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分享求职路上的实用技巧。希望能帮助同样在找工作的同学。 ——
先说下我自己的状况,2012年应届毕业生,简历大致如下: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成绩中等没挂过科,奖项只拿过一次三等奖学金,两块游泳铜牌,唯一的证书的CET6,混过一个自行车社团,然后还骑车跑那么远然后还各种独自旅行,画画和PS都是自学的,实习是在漫画杂志(7个月),然后毕业出来做UI设计(3个月),还开淘宝卖的还是自己的手工(2年+),管过各种官方微博。
特殊技能:学东西上手快,一旦工作就鸡血状态 (总之就是“不务正业OTZ)
都是网投简历(看了下杭州的几场招聘会,打算如果两周内还定不下工作就去现场找),主要在大街网和智联招聘,投的时候会把工作地点、公司类型(不喜欢去国企和事业单位干)、公司规模(我圈了100人以上)这几点圈定得很死,职业类型多选几个,行业也有所选择(事后发现其实行业没必要把自己框死)然后做相关搜索。
因为专业和爱好的关系,搜的无非也就是文案策划广告行政设计这类的,然后筛选了相关信息之后一口气投了差不多30家。这其中好多是要求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虽然我没工作经验但是也投了试试看。
投完简历后的第二天陆续开始接到面试邀请,这个时候我也会做筛选,只发邮件或者短信的面试的基本就不考虑了,因为我觉得对方不够负责,也不是特别想要招人的感觉。电话然后邮件的我会一一再去看一遍公司相关信息(因为在投简历的时候会比较潦草需要再看一遍),删掉了一些明码标价低工资的(我真的是缺钱用啊),这样下来一共需要去6个面试。检查一下面试时间有没有冲突,有的话赶紧电话重新约时间。
个人资料类的不用说了,各种资格证书考级证书,像驾照,普通话等级证书,会计上岗证,导游证这类和相关行业硬性要求的就带上,游泳铜牌这种HR是不会看的,奖学金证书也没啥大用,英语等级这类一般HR也都不看那个,真需要的话直接英语问你两句自然知道你水平了。
然后重新准备至少两份个人简历,根据你应聘的公司作出适当的调整,大一些的公司一般都会在过去面试前让你先填一个表格,所以要是你的字不够好看最好稍微练一下(所以也要准备好笔),相信我,好看的字也能加分的。表格里可能会要求填写到你以前任职的公司的证明人和证明电话,记得先准备好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翻手机。
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比如做产品的起码要知道他们做的产品基本功能是什么,消费人群大致是哪些,发展方向大概如何,这样不仅表现出你做事的认真态度,也能让HR觉得你是真的对这份工作感兴趣。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不要害怕牺牲睡眠(我最终定下来的这家公司在面试前我通宵准备相关内容)。
想想你都有哪些过人之处,说努力啊用功啊有责任心啊都不如来个具体实例有说服力,所以你需要事先准备好一些小经历备用(怕临时又突然想不起来的就拿个笔记本写点关键词好了),要是有相关作品能打印出来就最好了,或者放到你的移动设备里(别放U盘一般面试没空让你把U盘插到他们电脑然后查看文件)。
准备下想要问对方的问题。面试到最后HR都会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候不要一句没有就过去了,其实有很多需要的但有不触及对方痛痒的问题都可以问的,比如上班的着装要求、加班情况、午饭问题、年假问题等等。
服装的准备也要看你应聘的职位和行业,如果是坐办公室卖脑力的(比如编辑、设计、会计等等)就干净整洁别拖鞋就行,如果是行政类的(各种助理、销售、人事等等)可以穿的稍微职业点,弄个小西装,可以化个小淡妆(一定是淡妆千万别浓了)
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事先弄清楚你要面试的公司地点,查好公交路线,看看地图(出租车有时候也不一定知道具体在哪里所以可能临时还要自己找),网上的路线时间都是不准的,我是按照网上的路线再提前一个小时出发的(把堵车、等不到公交、打不到车等这些突发因素考虑进去)。
每个公司面试都不一样,我个人觉得有二次面试的公司更能吸引我(相对来说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用人要求高的背后隐藏着一旦成功工资也不会太低这个点哦)。
精神面貌要好(我通宵准备资料后为了避免萎靡冲了两袋咖啡然后差点帕金森= =),别太紧张也别太放松,回答问题语速适中。一般流程也无非就是要求应聘者先来个自我简介(我简单概括了下自己的简历),然后HR提一些问题应聘者做出回答,很负责的公司会出一些小试题让应聘者做。这个具体都不一样就不深入展开了。就说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好了。
面试的时候HR问你会不会,一定要如实回答。人问我英语怎么样,我说词汇量少写作水平低,口语还行。人就直接让我随便说一段,我wellwell了半天,居然说了点sherlock的事,然后就停下来不知道该说什么,HR笑:很久没用了吧,不过发音还是很好听的。
当然你在说你这个不会的同时,不要只说“不会”,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也很想获得这份工作,完全可以说“虽然我不会但是我相信给我一些时间我很快就能学会”(当然这是需要你发自内心的,不要夸海口)。
被问及以前工作离职的原因,永远不要说以前公司的坏话(比如管理不善啊人际关系不好啊什么的),在这方面需要避重就轻,可以说点客观的,比如薪资有点低我不够开销,比如上班距离太远,比如我搬家了等等。
对方问到能否接受加班、出差这类问题,即使你很喜欢这个工作也不要急着回答说能,最好的方式是问问出差的频率是多少,加班有没有加班费能不能调休之类,这个是你的权利,要掌握好不要到时候莫名其妙多了一堆事还吃力不讨好。我问出差是不是短期的,因为我养了个猫丢家里不好办,HR就看着我那个笑。
大多数一次面试的公司是要你回家等消息的,那就等吧。
大多数要二次面试的公司也是要回家等消息的,那也等吧。
我最后成功的那家公司,第一次面试之后就给了我两个题目(文案策划和邀请函),要求我回家写好发邮件给他们,然后对方会根据我写的质量决定是否要二面我。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发完邮件后两天内如果没有收到收件回执,一定要电话过去一个确认下对方是否收到。因为我发了邮件后一直没有消息,我以为没戏了,结果五天后,对方电话来问我邮件怎么还没发过去(当时其实又紧张又开心,因为对方还会过来催说明对我还是有所期待的),我赶紧又发了一边过去并且在附件中加了当时已发送成功的截图记录(说明下真的有发过嘛)然后又打了个电话过去,对方说收到了,我才放下心来。然后又过了一天,我就收到二面的通知了:)
关于我自己的其他
收到的二面通知也是有要求,要求是做一个小企划和写一篇企业活动的新闻稿。下午接到的通知电话,第二天下午就要去面试,很急,所以我就木有睡一直在通宵准备。
因为这个公司无论是从公司性质、企业规模、发展前景,还是面试的流程的认真态度,都让我感觉非常好,所以我两周来的求职策略就从众撒网变成了背水一战:我推掉了已经面试成功的通知我可以去上班的公司,拒绝了其他的公司的面试邀请,专心攻克这一家。一直到最后谈工资和福利的时候也证实了我自己的判断,待遇不错,现在的工资水平给我这个应届生来说真心不低,福利很好,何况以后有很多加薪的机会。虽然明白以后的工作不会轻松,但是就我这种闲不下来的人,让我能开心的各种挑战机会真是求之不得。
我的工作内容不只是纯文案类的啊,市场方面的包括各种展会啊、会议啊等等,就是说偏销售方向的,要出差要见客户的,所以不能算专业对口。
还要感叹一下,背水一战什么的真是值啊!24小时不睡通宵什么的真是值啊!作为平时连茶都不喝的我再也不冲两袋咖啡了(以前非常境况需要提神都只冲一袋的,这次因为很重视而且又通宵过怕撑不住所以多冲了一袋)!四肢都快麻痹了心率都不齐了啊!还有就是我又要重拾英语了啊!
其实这也就只能给像我这种职场新人点参考,大大们轻拍哈。祝同样在找工作的盆友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文/&&& 原题《关于面试的一点小心得》
【本文版权归 ES 所有,未经授权允许任何人不得转载盗用】
会员测试:
1分钟心理学 :
上传你最爱的照片!&&&
我们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啦!如果想和我们互动,可以在微信关注我们!
关注方法:
1、在微信 添加朋友 搜索 xinlishe (记住心理SHE ^^);
2、在微信 朋友们 用二维码扫描下面的图案。
等着你们哟!
相关人气资讯 :
在工作中,或者面对选择时迷茫怎么办?如何克服间歇性迷茫呢?本...
人生或许有两种不同的策略:棋手和探险家策略。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
受益匪浅,谢谢
这帖子还是很有用的!!
嗯,可以学到很多
今天,我来当小编! &
推荐职场发展:
编辑推荐:······
热门测试 :
& &All Rights Reserved. &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如何阅读一本书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 · 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最近杂事缠身,没有时间详细回答了,简单地贴一个读书笔记给大家。《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读书四问:1、这本书的主题?讲述阅读的四种层次,以及每种层次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阅读方法。2、作者的主要声明与论点?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给原来不求甚解的读者当头一棒。但是作者的思想有点片面,阅读方式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以前自己更多注重阅读感受,现在明白理性阅读也很重要。引文摘要:【1】阅读过程中的四个问题:1、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关键议题。2、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组合成作者传达的特殊讯息。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认为这件事很重要?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还启发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2】阅读的四个层次: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3】基础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1、词义的认知能力2、信息的查阅能力3、读写的记录能力4、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4】检视阅读的两个阶段:一、简略的阅读(1)先看书名和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然后将书在脑海中进行归类。(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3)检阅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4)阅读出版介绍、广告文案、宣传文案。(5)从目录当中挑选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6)跳跃式阅读,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后阅读后记。二、粗浅的阅读(1)关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停顿。(2)快速阅读一部陌生的书籍,尽量选择默读,避免阅读过程中视线的逗留或倒退。(3)学会判断一本书的难易程度,以此决定自己的阅读速度。【5】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6】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二、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7】读书笔记的方法:(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简评: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一个人读书,不是说他逐字逐句地念过一遍就能叫做“读书”,那顶多算是翻书。人家说,“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读书同样如此,“读过了”和“读懂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读懂了”和“做到了”之间,也有一段距离。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一个如何才能“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至于能否“做到”,这需要看一个人的执行力,以及他的实践精神。与其说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如何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资本。
.好书,绝对的好书。一本可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指南。我甚至觉得作者是故意把这本书写得稍显啰嗦,这样读者就能在这本书上马上实践学到的那些阅读方法,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干货」。而且此书中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阅读各类书籍,同时也适用于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和知乎。最值得推荐的,是「怎样评论一本书」,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在明白这本书说什么之前,不要轻易评论。(明白这本书说什么的标准是:了解这本书的分类,能用一小段话概括本书大意,能列出这本书的大纲,了解作者在本书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诠释书中的「关键字」,能够由关键句子推断作者的主旨,能找出作者的论述并重新架构出来,能够说出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批评作者的观点: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这些标准,在知乎上也同样值得推广。兄前几天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我们能依照这样的标准读书,也依照这样的标准在知乎上交流,大家一定都能「言之有物」「评之有物」,可能也能让知乎的氛围更加友善。.
看到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很多,而且很多是知乎里的大牛,但是来回答问题的却寥寥无几,也许很多人不敢都对这本有很多人推荐,读完却并不感觉是非常出色的书妄自评价。
我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写,仅仅说说自己看完之后产生的一些想法。
区别于其他的教导阅读的书籍,这本书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阅读能够加深理解的书籍。作者将阅读分为了三个层次,娱乐,获取资讯,和加深理解力,而整本书的立足点就定在了加深理解力的书籍上。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现在诸多人的阅读,维持在娱乐类和资讯类的书籍,可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却引导阅读者走向阅读艰涩深奥的经典书籍的路途,通向更深一层次的理解,难能可贵。
书中的诸多例子也多是引自经典,《物种起源》,《社会契约论》等等,都体现出两位学者丰富的阅读量和深刻的理解力,引用经典的书也显示了书籍的品质。
两位学者读书的体会在这本书中会经常闪现,在中间可以感受到两位的思考和体验,阅读时会和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又会促进自己的理解。阅读对这些经典的书的感悟和对于某些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像遇到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向我们讲解一些深刻且有趣的故事,像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着同样的东西,交换着彼此的想法。
书中也提到了诸多碎片化的理论。如“文法与逻辑”问题,哲学的“第一顺位问题”和“第二顺位问题”,这些碎片化的理论也能丰富我们对于一些领域的理解。对于喜爱文史的人来说,可以说有启蒙的作用。
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很多人说的啰嗦,对于一个简单的道理花了大量的笔墨,在文字上绕圈子,还有想当然,想当然地对诸多书籍分类阅读,并且分别强调技巧,而且着墨颇多。我个人的体会,读书技巧高低和对于某一领域,某一作者的熟悉程度正相关。对于一个领域越熟悉,对于一个作者的文风和思想越熟悉,阅读技巧会显得更高超,阅读的心得体会会更加深入有效。很多技巧,必须到了一定层次才能达到。
虽然有着啰嗦的毛病,但是对于许多细分领域感悟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那一篇可以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喜欢领域看看。如果不喜欢,就可以快速读过。
总得来说,这是一本指南类的书籍,没有太高深的道理,但是体现了两位学者对于读书者的指导和希望。一个领域的实用手册很难写成高深的著作,但是两位学者依然用丰富的学识和思考来写成了这样一本书,他们的动机并不是为了用这本书帮助他们获得学术界的名声,而是真正为了帮助读书者形成自己阅读的品味和规范。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今天刚好写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以下。:)好书一本,读完后,从设计师读书的角度来笔记,所写只是书中内容部分。1,主动阅读的好处“既然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阅读。既然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读设计书就是如此。如果报着得到一个ABC流程做一个好设计的想法读书,收效不会大,要主动去读书,并努力去了解一个设计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印证,才能有更完整的收获。读一本好书,主动且探索能力强,才能与作者有交流,才能有思辨,才能有灵感的闪光。读书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看一个结论,复用一个方法,得到一个流程,我个人认为是不求甚解的。听设计讲座、与朋友交谈、甚至是写作,都是这个道理。2,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弗兰西斯o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阅读的是一本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书也一样。……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读设计相关的书,可能大多都是在第一、二层次就搞定了。我反而觉得第三层次的阅读,可以用在设计师对自己一个重要设计项目的沉淀和反省上。自己做过的项目,知根知底,完全可以当做一本自己写的书,把它读透、咀嚼、消化,对设计师本身对项目的认知是非常有价值的。第四层次的阅读,也可以使用在设计师对自己做过的所有设计任务、以及自己所见过的其他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求证。第四种阅读层次可以带来的谨慎、广度、认真、创造,都是设计最需要的灵魂和特质。3,整体阅读的方法“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 …… 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的确,现在的设计师,现在的职场人士,能有整块阅读时间的机会不多。一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如果要较真地读,很多时候也就读了三分之一就放那里被忘记了。所以我现在读书的方式也是快读,先享受整体阅读的乐趣,用Kindle的笔记功能处处标记,然后读完后再回来一处一处研习亮点。说实话,大部分设计相关的书籍,是做不到每章每节都是经典的,一般一本厚厚的书,读下来笔记出的漂亮部分,也就那么十来页文字。所以快读,然后回头寻妙处,适合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4,言外之意的乐趣“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的境界。”好的故事,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激发读者的思考。一个简单的例子,作者讲一个故事,蜿蜒曲折、辛苦重重的情节,会让每个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模式;如果作者不讲故事,直接讲出一个观点,然后告诉你一个碰见啥问题就1开门2给钱3拿外卖4关门5吃饭的僵硬流程,读者能有思考的机会么?后者是提供一个有限好处的可预期结果;前者是提供一个无限可能的不可预期结果。你选哪个?:)5,暂缓评论的美妙“一般人通常认为,水准普通的读者是不够格评论一本好书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并不相等。在这样的观点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辈作家的批评。记得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不完全认同。一本书无论作者多么聪明,读者也就是在听一个故事而已。思维是不可控的,没有人能肯定读者想到的维度一定是受限且不够出彩的。但是我很赞同“暂缓评论”的价值,一切的评论可以缓一缓,“斟酌和考虑”,再来进行褒扬和批判。这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礼貌。现在的微博和知乎等媒介,可以让每个读者都发声,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暂缓评论”这个技能,那这些信息交流媒体就更漂亮了。6,质疑的前提与方式“我们的前提是读者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并能回应他所说的话。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这个论述我很喜欢。第一,对作者做评论之前,要读懂书,不能看到只言片语就开始评论;第二,合理地评论,这四个维度可以涵盖大部分提出质疑的方式。7,读书与行动“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老话说: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大部分设计相关的书,可能都是偏实用性的,所以动手比什么都重要。例如读了一本如何简化产品设计的书,那就要在下一次产品设计过程中去尝试去验证简化产品设计的论点、思考点,这样才有效果,才有乐趣。我看过实用性的书,都乐于实践,在工作中去尝试。很多时候没用,或者反效果,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帮助设计师技能成长、思考能力丰润。我写的大部分东西,也可以看做实用性。(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写玄幻小说飞天遁地为止,哈哈哈lol)8,少有的好书“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 …… 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作者说这样的书不超过100本。所以,我认真请教,大家有读过这样的书,欢迎推荐哈。最后用书中的结尾来收尾,很喜欢这句话:“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谢谢阅读!thanks,yoyo
已读完。不像其他人摘录书籍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当我选择书目的时候,注意到了一本“被书名毁了的好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购进一批书以后,也优先选择了一本这样在说读书的方法论的书,然后发现确实是一本有意思的好书。首先,它是一本极其有条理、逻辑非常严谨的书。从目录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花了多少心思在这本书的构思上。一边阅读你就会一边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也只有有这样深厚功底的人,才敢写一本教人如何阅读审视一本好书的书籍。其实,它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一方面,它的结构非常完整,让你移不开眼睛,其次,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它会在教你如何读书的时候,在这一段的叙述文字里面就给你加上了练习,带着读者不知不觉地就练习并且掌握了这种方法。比如:作者在叙述如何提取作品大纲的时候,那一篇章的文字段落脉络格外清晰,读者下意识就会提取了纲要;在说到寻找关键词、句的时候,就特意在该页把一些字标成了黑体,自然而然就会想去注意这些作者留下的线索;在说不要全书匀速阅读的时候,就用啰啰嗦嗦的语言去表达,刚收到教诲的读者自然会适当选择调整阅读速度。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件事。如果你说你读懂了,而你却找不出证据来支持前面任何一个批评点·的话,这时你就有义务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论点。这时你完全没有自主权。你没有什么神圣的权利可以决定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他。你不能像很多学生或其他人说的:“你的前提都没有错,推论也没问题,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结论。”这时候你惟一能说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欢”这个结论。你并不是在反对。你只在表达你的情绪或偏见。如果你已经被说服了,就该承认。(如果你无法提出证据来支持前三项批评点,但仍然觉得没有被作者说服,可能在一开始时你就不该说你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以作者谦谨的态度是不会提出这么绝对和傲慢的断言的,他就是希望来引导读者来反思这样一个结论的合理性,来锻炼如何客观的评价作品,赞同或者反对作者。作者还有一段关于如何理性辩论的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傲慢的辩论者和读者,有时候常常在还没有理解这部作品和对方言论的时候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就比如前两天我在读卡波特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一样,我在还没有看到结尾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不耐烦去看略带神经质的郝莉的生活了,然后断然作了这样的评论“《蒂凡尼的早餐》作品和电影一样让我觉得乏味得简直无法看下去”,但是然后五分钟里,我就看到了郝莉-就是露拉美的医生丈夫出现,随后整部小说被推上了高潮,包括后来的被捕。开始的格调陡然一变,让郝莉的形象和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于是赶紧删除了我傲慢地评论,并且感到想到的愧疚。不等你到你完全了解,或者说,就是不能完全理解,起码看完这部作品之前,你不能做一个非常武断的评论,赞同或者反对。与人争论也是一样。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主要,或者说尤其是,针对哲学类的书在说明,而其他类型的普适性一般,实用性好一些,但是文学类不是太有指导意义。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阅读非虚构说理性书籍上,它是一本好书,可以带来阅读上的巅峰体验。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先认清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很明显,《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书籍。实用性书籍则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本文第一句话中,我已经指出了他的适用范围,即,非虚构性说理书籍。本人从中获益很多,尤其是分析阅读这个部分。分析阅读的方法绝对让答主产生了巅峰的阅读体验。但是就像XXOO一样,完美的体验是有代价的,分析阅读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但是真的是巅峰体验。同样一本书,有的人读过之后会觉得此书没甚意思,有的人却给很高评价。个中原因,除去知识背景积累的元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阅读方法。我使用这种分析阅读的方法读过了《理想国》,是本人第一部原典,巅峰体验。而且第一次可以把书的结构框架,作者的论点论据讲出来给别人听(当然是刚读过的时候),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阅读的有效性。之后如法炮制阅读了《娱乐至死》,巅峰体验。但是读书毕竟不是XXOO,没有那么本能(再说也不能每次都全力吧==),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读值得使用分析阅读方法的书籍(这也说明《娱乐至死》这本书从结构和说理上的水平之高),也就没有再使用这个方法。不过,答主体验过了,也可以随时拿起这个方法撸其他的本子。检视阅读,这是阅读入门,打眼一瞧几句话一聊能知道姑娘是几分;分析阅读,见招拆招你来我往当然要花点力气;主题阅读,阅女无数的大师才会懂。全套的巅峰体验需要修炼啊哈哈。最后,我认为,如果能以书中介绍的“分析阅读“的方法完成一次对本书的阅读那就是对本书的最高敬意。另外分析阅读的成果远比上面这些答案中的思维导图有意义得多。答主期待有人能做这件事。无奈水平不够,就抛砖引玉贴出《娱乐至死》的分析阅读读书笔记(7000字Orz)。《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第一阶段 这本书大体上在谈什么本书属于实用性社会科学作品,作者在书中对电视所代表的娱乐文化的兴起对严肃的公共对话产生的威胁表示担忧。关于本书的整体内容,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媒介/公众话语的形式/媒体的性质通过超过其自身的意义(即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和质量/公共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思维方式。在印刷机这种媒介统治下,美国的公共对话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但在电视的统治下,公众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的变化——印刷术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探究和哀悼。第一:前言,提出我们将会毁于我们对娱乐的欲望。第二:第一、第二章阐述媒介对公众话语方式以致对社会思维的决定性影响。二之一:第一章,我们的思想受到会话方式的隐喻作用。二之二:第二章,会话方式影响一个社会对真理和智力的认识。第三:第三、四章,印刷机媒介下美国的话语方式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三之一:美国是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阅读文化生机勃勃。三之二:印刷文字结构的公共话语方式和有备而来的大众一同创造了严肃而有理性的公共对话。三之三:美国人曾经使用理性的话语形式宣扬宗教、制定法律、销售商品。三之四:广泛的阅读理性是推动美国进步的基础动力。第四:第五章,电报和摄影术通过创造伪语境的逻辑冲击“阐释时代”,“娱乐业时代”兴起。第五:第六到十章,电视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五之一:娱乐是电视的超意识形态。五之二:反交流理论控制下的新闻业。五之三:娱乐化的宗教变善于迎合而非引导。五之四:商业广告背离了理性陈述造成了形象政治;信息过剩威胁了信息自由和民主基础。五之五:电视重新用娱乐的方式定义了教育。第六:呼吁重视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以应对冲击。作者想解决的问题是,电视如何冲击并取代印刷术成为公众会话的媒介,为什么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又当如何应对。第二阶段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重要的单字从而达成共识最重要的句子从而找出主旨关联的文句从而找出基本论述哪些解决了哪些没有哪些作者认为无法解决一、媒介即隐喻,隐喻即认识论“会话”不仅仅指语言,指的是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我们的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文化的内容。人类会话形式对于表达出的思想有重大影响,容易表达出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原始的烟雾信号不能用来表现哲学。电视上的会话形式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所以不能表现政治哲学。没有电报这样迅速传播的传媒工具,就不会有“今日新闻”这样的新闻文化。我们已经在无意中忽略了许多工具的符号学意义,比如时间机器——钟表。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准的顺序。人类原本通过感受自然来理解时间,在发明钟表之后,“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即这种工具的隐喻。我们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就好像现在的我们需要依靠钟表来理解时间,而“分分秒秒而没有永恒”就是钟表的隐喻。分分秒秒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只要还依赖某种媒介,这种对话就是狭隘的。所以“十诫”的第二诫中,上帝禁止以色列人为自己制作雕像画像等任何具体形象。“犹太人的上帝通过文字而存在,这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祗的行为,这会防止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作者没有指出的是,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或者是碍于本书的主旨范围,文字也不是一种纯粹而完美的思想媒介。如果文字是完美的,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杰出的”作家和读者的说法了,每一个随意尝试阅读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接触到那个随意书写文字的人的内心思想。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每一次成功的阅读沟通,就像在一座山的两边分头凿隧道一样,需要作者和读者通力合作。文字这种媒介也带来了巨大的隐喻效应,经书本身也在阻碍着人们更真实地感受自然、上帝的存在。“我们不可将信仰建立在一部书之上,即便是《圣经》。我们要认识到,上帝远比任何书都更加贴近靠近我们”(科伦索主教)。另一说印刷术的大规模使用始于武则天大量印刷经书,她企图以此洗刷罪孽,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可笑的行为。殊不知,道在经外。困于寻找一个又一个工具的循环之中是在缘木求鱼,那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迟钝,越冷酷,感受自然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灵性。修炼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迟钝从而疏离世事,而是越来越敏感而能够被世间的美而打动,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这便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作者认为,对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相关。伽利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数学是伽利略和大自然沟通的媒介,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线寓当中,数学是可知世界当中的一段,是善(自然/真理)的一个形相。“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介的性质”。这是作者根据媒介生态学提供的一种理解认识论的全新视角。说得更严重一些就是:“‘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我们关于大自然已经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作者继续引申(演绎法):一种文化的智力决定于交流方式的性质。“真理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在一个纯粹口语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以及记忆力相关。在印刷文字的文化里,记住一首诗、一张菜单、一条法规或其他大多数东西只是为了有趣,而绝不会被看做是高智商的标志。”在那个文化里智力被定义为理解力,应对抽象的概念和归纳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我们的媒介不断改变,新的媒介不断出现挑战旧的那些,这些媒介会在共存中找到平衡。新的媒介不全是好的,它们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及精英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情感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对于当代媒介环境的变换,作者的观点是: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对于真理、知识、教育的看法大多来自印刷文字,而电视文化相反,威胁到了公众话语的严肃性。但是他同时也对电视媒介带来的好处表示宽容。二、铅字文化主导下的美国——阅读者推动的世界美国是由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我们用了两个世纪和一次传播革命来改变这种状况。在1640年到1700年之间,马赛诸塞州和康涅狄格两个地方的文化普及率达到了89%—95%;在1654年到1699年之间,米德尔塞克县60%的家庭拥有藏书,其中92%的家庭拥有《圣经》以外的书。而17世纪英国男性的文化普及率不到40%。1650年之后,所有新英格兰城镇都通过法令要求建立“读写学校”。这说明新英格兰移民来自英国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或阶层,他们热爱读书,相信到新的世界里读书依然非常重要。美国人曾习惯于运用印刷文字的结构进行谈话和演讲。这种话语结构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从而在美国创造了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这是因为,印刷结构的语言决定了其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有逻辑的内容。“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会话的人‘先生们’。”(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第260页)大众通常有能力进行严肃理性的话语活动。那时的听众具有超长的注意广度,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拥有由阅读训练而来的理性思维。这些人把这样的场合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这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和公共事务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们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完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间长达7个小时的辩论,而且是有备而来,拥有评判能力。两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用白纸黑字来表明态度、表达思想、制定法律、销售商品和宣扬宗教。(归纳法)18世纪的宗教信徒深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人们充分享有宗教自由。前四任总统是自然神论者。各教派之间的纷争通过论述严谨的说理进行,到了19世纪是利用建立大学作为解决矛盾的应急手段。“无神论者无须抱怨受到任何武器的威胁,他们面对的只有温和而有力的论点和事实”。在印刷品为基础的文化中,律师往往受过良好教育,相信理性,擅长论证。早期的美国人不仅数值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法律事件,甚至还熟悉著名律师出庭辩护时使用的语言。在商业社会中,广告设计者将潜在顾客设定为具有很高文化程度并能够做出理性分析的人。广告被看做是一项严肃而理性的视野,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发表主张。正如斯蒂芬·道格拉斯所说,“广告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激情”。而到了19世纪末,广告已经不再期待顾客的理性选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阅读理性是推动美国进步的基础动力。18和19世纪的阅读同今天的阅读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第一,人们通过阅读而非图像了解公共信息;第二,阅读的目的是严肃、专注而明确的,在于增进对世界和公共事务的理解,而没有娱乐的意味。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学习阅读,从而加入到文化的对话中去,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完善自己。没有这样一种严肃的阅读理性,开拓精神、民主、美国梦,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财产的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参加选举,而没有文化的人却不行”。印刷机统治的年代(19世纪中末期以前)可以被称为“阐释年代”,流行成熟的话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公共话语富于逻辑的思维、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三、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冲击“阐释时代”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的融合为20世纪的美国带来了新的公众话语隐喻。电报使公众话语变得无聊而且无能。它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不在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的获取速度和遥远程度以及是否新奇有趣。信息过剩降低了我们的“信息—行动比”,这意味着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电报还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电报式的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智力被定义为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照片只擅于“表现”特例,而语言则把世界变现为一个概念。照片只是代表表面的事实,无法提供任何意见,提供的是事实的堆砌。摄影图片和电报互相提供伪语境,把新闻从有用的信息变成了没有语境的事实,造成一个伪事件的错觉。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逻辑,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目的只是娱乐。“纵横字谜”和“欢乐问答”就是最好的例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以智力问答为背景的电影,极其吊诡的是它正是利用智力问答这个现象本身批驳了社会泛娱乐化的倾向。电影主角贾马尔——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小伙子,因为正确回答数道与其生活无关的题目而得到百万奖金,无数无知的观众陷入了对这个伪事件的癫狂。而事实上,每一道问题的答案却恰巧都与贾马尔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着贾马尔关于童年的偶像情节,失去母亲的记忆,兄弟情谊,和对爱情的执着。一档通过提出没有语境的问题获得奖金的节目满足着大众的娱乐需求,而贾马尔真实的生活为这些问题提供着真实甚至残酷的语境,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每一位观众都会喜欢贾马尔。但是人们不应该因为一个人了解众多与其生活无关的知识而羡慕他,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正在做的。真正理解贾马尔的人会被他的人格所征服,他们会因为他真正关心生活中的朋友、爱人而尊敬他。而他的幸运不在于“知道”事实,而在于他真正“理解”生活。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回答与生活无关的问题而获得幸福的生活,我们也不可能依靠技术的进步达到全人类的幸福。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去关心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伪语境是丧失文化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避难所”——《午夜巴黎》中掉书袋的人与导游关于谁是罗丹的妻子的争执就是典型的伪语境——对于现世的我们没有意义的事实。有意为怀古而为之的旅游景点已经把伪语境的娱乐意义发扬光大。比如,在圣彼得堡涅瓦大街的文学咖啡厅喝一杯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做之事,但这并不能让你感受到普希金对生活的理解,纯粹是为娱乐而为之。而当你消沉低迷之时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相信这一定不是为娱乐而为之——你不必远涉万里去普希金坐过的咖啡馆小酌,他就会穿越时空安慰你的心灵,这才是文学伟大的意义。四、电视统治下的“娱乐时代”电视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成为了新认识论的中心,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公众对所有话题的理解。电视赢得了神话的地位,我们忽略了电视的媒介生态学意义。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问题在于电视不仅仅是在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理性的讨论不可能出现在电视中,因为“电视”是用来“看”的,它致力于为人们提供视觉快感。而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什么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电视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在电视统治下,由娱乐精神支配着政治、宗教、商业、法律和其他重要的社会事务的运行。美国人不再彼此交谈,他们彼此娱乐。大主教带上了棒球帽,心脏手术登上电视变身“医生秀”,宾夕法尼亚州的学校正在尝试把课文写进歌词、把教室变成摇滚音乐会,强奸案的审判也在电视上播出。总统的电视辩论与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复杂的措辞、充分的证据和逻辑都排不上用场,有时候连句法也被丢到一边。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留下观点。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逻辑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新闻正在抹杀语境、抹杀世界的连贯性,而使琐碎的事实成为娱乐的源泉。宗教给人们的是他们应该具备的东西,而电视的逻辑是给与观众他们想要的。如果按照电视的逻辑把宗教改造成娱乐性的东西,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商业广告背离了语言陈述,抽空了我们判断对错的依据。当电视广告成为塑造当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就带来了政治话语娱乐化,其后果是,民众已经不能区分出严肃话语和娱乐之间的差别,审查制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公司国家通过电视控制了美国公众话语的流动。所谓的“教育”节目至多传递一些知识,而对理解力的训练毫无裨益,所以不能称之为教育。五、教育和灾难的竞赛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专制带来精神毁灭;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娱乐泛滥带来精神毁灭。专制更容易激起反抗,而娱乐直接将大众俘虏。我们需要重新看待技术。因为当技术成为一种媒介时,所带来的隐喻极大地影响到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学校需要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技术媒介的隐喻,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接触这些信息形式,学会在看电视前先学习如何看待电视。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当中,大众应当更多关注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以应对娱乐精神的入侵。第三阶段 严肃地从真实性和启发性方面评论一本书
由于笔者对美国社会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暂缓对本书真实性的讨论。本书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强调了媒介认识论的重要性,笔者对此十分赞同并认为媒介认识论的内核是质疑精神。因为质疑精神还原了媒介的存在,成为关注媒介对认识论影响的开端。我们需要质疑精神,无意识的被动接受是最危险的生活状态。罗兰·巴特认为,以神话的态度看待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任何质疑,对于自然真实的东西就会变得熟视无睹。神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我们无形意识中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处于一种混沌迷信的状态中,所以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看,我们要反对的不是电视本身,我们需要反对的是一种缺失质疑精神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对技术的质疑。社交网络是为了社交还是为了娱乐?不熟悉的好友的照片和描述,正是图片和电报构成的伪语境在互联网中的再现,微博和脸书一起构成了新新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社交网络的功能不全是为了社交,而更多是提供海量的娱乐信息。我们需要对技术崇拜的质疑。当人们虔诚地相信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认为历史正在把我们推向某个理想中的天堂,并且坚信技术正是推动我们的动力的时候,就需要严肃地回看电视这样的技术成为沟通媒介之后对公众话语的毁灭性伤害。电视不是一无是处,它最大的好处是为我们提供娱乐,最糟糕的用处在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理念,正义是各司其职,对于技术也是如此,人类用以交流的各种思想工具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我们需要对娱乐精神的质疑。宗教不是想要告诉我们生活是一滩无望的苦水,而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对欲望的节制。娱乐的欲望无穷无尽,纵欲只会让人失去理性,而后走向灭亡。最后再插一句,我们也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质疑精神。商业模式也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可以帮助娱乐业迅速发展并破坏宝贵的阅读理性和社会秩序,也可以被用于重塑阅读理性和追求社会的和谐进步,比如,它就可以被用来帮助青年人的自我成长。作者已经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需要警惕社会的泛娱乐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事,其实工具和媒介不是他们看上去那么简单,学会实用工具只是表示人类进入了低级阶段,学会看待工具是人类进阶的必修课。看到这里的朋友好样的。可能你也没觉得有多巅峰。因为大多数事情都有两个阶段,借用佛学的语言就是“解悟”和“证悟”。只有亲自做才会爽。
《如何阅读一本书》好书。如果你想提高阅读效率或提高阅读理解力,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去读。以下列出的,大多是在原书的内容上加以修改,并加入自己的理解。由于是在阅读时留下的笔记,表达有些个人化,请多担待。(这是其中一部分,以后应该还会添加)1. 本书的目的是:着重于提高阅读的理解力,而不仅仅是娱乐、获取资讯。(第一章讲的就是二者的差异)2.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识读(没问题的);检视阅读(inspection reading)——一定是时间内,抓出重点,即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系统专注地咀嚼与消化; 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即比较阅读,对同一主题,阅读多本,进行总结和比较。3.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4.提高阅读速度,不但节约时间,还会提高理解力(它会使你更加专注)。5. 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6. 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7. 主动阅读是比较好的阅读,我们也强调过检视阅读永远是充满主动的阅读。将主动阅读的核心作个简要的说明,那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四个问题:主题,观点,可信度,对我何用(此处省略若干解释)。8.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9. 做一个艺术家(成功的事情)是要照规则不断练习的。说不按规则是因为看不出或不懂规则。然后由许多规则养成习惯。10.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11.(常识) 洛克所讨论的重点都来自我们生活中所体验的心路历程,而弗洛伊德提出的却是报告他在精神分析诊所中所观察到的临床经验。另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采取的是有趣的中间路线。12. 要明白,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你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 13.分析阅读四个规则(需一次完成):1#按照种类与主题把书分类。2#一句话说出整本书的内容。3#列出全书要点内容(tips)或提纲。4#找出作者的问题或要解决的问题(目的、主旨)。然后分析可信度,找出认同的点、不认同的点,为何不认同。最后,这本书对于我的作用(这也是选择这本书最初要考虑的问题)14.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读懂一本书呢?最确定的测验方式就是,跟测验你的理解力一样,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注意:通常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
这本书很罗嗦,核心就是讲,看书的时候要问四个问题并且自己去找出答案:整体在谈什么?细部如何架构?有没有道理?与我何干?
~~修改分割线—— —— ——这是本好书,以前不觉得是因为我浮躁,没有用心去看,好书经得住多读几遍。
入手一个月左右,尚未读完。兄有过关于此书的详细感悟,题主可以细细观看。
仅以评价而言,从各种文章杂志,网络论坛所见种种读书之法,没有一本有此之系统化,阅读性比较强。当然,仅仅说是阅读这本书,根本毫无益处。
作为一本技巧指导类的书籍,理解其理论,实践其应用,改变自身之效率,它提供的大致方向,与其细节的指导,借鉴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以上
此书应该放在读所有书之前读,让你更有效地读书。找到一篇读后感,将其用mindmanager画出来了
读之前对它寄予了厚望,以为能改变自己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但读完觉得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任何一本书都不能改变我们自身,能够改变的一定是自己。喜欢这种阅读方式的人会很受用,不喜欢的也不必强迫自己去接受。毕竟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何必用框架来束缚自己。
实用性的工具书,它的实用效果是在运用书中的规则去阅读实践后实现的,并不断的累计去形成习惯,最关键的核心是充满活力的主动性,即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批判。
读书这么有趣的事情,用这么机械的方法论来解构,如同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刚刚读完,还是很有收获,尤其是在自己认真读过几本书后又看到作者总结的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然,自我感觉读书分两种:无目的的闲读、有目的的阅读(其中包括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分析阅读旨在诚服一本书,主题阅读犹如圆桌会议,各抒己见)但我比较倾向于从闲读中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再作分析或主题阅读。一开始就过分抱有目的的读书是不是太累?
他说的我都知道,他的方法我之前就差不多是这么用的,所以看完这本书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很难评价,对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可能真的有帮助,这本书可是很畅销的。另,作者另一本<如何听如何说>挺没劲的。
啰嗦不罗嗦,看阅读的时机吧。我是大一时候读的,感觉基本没有帮助,但我觉得写得还行。小时候学习阅读,没有材料,我读了很多民国散文,建国后的学习建议等等,包括叶圣陶的《文心》,现在不太记得那时候是不是对我有指导作用了。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旦个人悟得道理,其实不必太在乎知识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只是入门指导,在我初中时读读还可以,高中后的见识来讲基本用不着了。大学时觉得自己小时基础不高,想加强基础,读了很多简单书,现在觉得太蹉跎岁月浪费时间了,读书比较好的还是就近原则。先读能解近惑的,先读易有收获的。
个人觉得比较啰嗦,不如看数据结构来得快
我以为就我觉得这本书无聊呢,明知有用就是没兴趣
一本实用性较强的阅读指导手册。基本涵盖了各类型、各层次、各阶段的阅读。
不仅仅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最后还有针对该阅读方法的测试题啊!业界良心!),书后也附录了精心制作的阅读书单,也穿插着作者对阅读艺术的理解。
核心内容是四个不同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阅读方法,其中,又以分析阅读最为详尽复杂。主要针对论说性的书籍。
这本书的编写基本拥有作者所认为的一本好书的要素:完整的索引、目录,清晰严谨的结构框架、一块内容结束后的总结,丰满的引证、解说、举例……所以实际上,这本书本身确实也完全可以作为实践作者阅读法的优秀范本。
对自身阅读要求较高的人来说,可以一读。
最后,附处女座啰啰嗦嗦读书摘要一枚。(请只看黑体……)---------------------------------------------------------------------------------------------------------------------------------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阅读艺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额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观察、记忆、想象。如果阅读的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娱乐性的书无法增进阅读的技巧。主动阅读的核心:在阅读时要提出并回答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阅读的层次1.基础阅读认字能力和基本理解力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从出生开始直到六、七岁为止。包括了几种不同的学习阅读的准备工作:良好的视力和听力、起码的认知能力、口齿清晰、注意力等第二阶段:认字(这一阶段孩子会突然了解符号的含义)第三阶段:字汇的增长和对课文的应用第四阶段:功能性读写能力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第四阶段:被剥夺的家庭环境、个人问题、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忽视更高层次的阅读。2.检视阅读“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构架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系统化略读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适用于:并不知道书是否值得分析阅读,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看书名页、序、目录页、书籍索引、出版者的介绍(从这一步开始正式略读)开始挑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不要忽略结尾的两三页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面对不同阅读材料应当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3.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特别在追求理解的。分析阅读的三阶段一: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规则
“书大体的方向”1、依照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分类先检视这本书。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尤其是论说性的书,不同方面的论说性书籍思考方式截然不同)如何分类:从书名、序言、重要词句来判断。清晰的分类标准:小说类
论说类:实用性作品(怎么做)说明规则、说明原理
理论性作品:哲学、科学、历史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二: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详细内容,作者如何写出来”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找出共通的词义。达成共识是一种使用文字的技巧,以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找出重要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步骤:1、找出那些让你头痛的字 a:多种语义的日常用语
B:每一个知识领域有的独特的专门用语
C:作者与他人有争执的用语找出字义: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含义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一本书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应该在自己感到困扰的句子上暂停,而不是在感兴趣的句子上暂停。“用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读者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另外,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构架出来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构架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出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应用这个规则有几个帮助点:1、记住所有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2、区别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归纳法&演绎法3、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三:第三阶段:像是沟通只是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真实性和意义”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但肯定自己不理解这本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断,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做理想化的辩论有以下三种条件:避免流于情绪化,误以为自己有道理;了解自己的偏见,摆出自己的前提或预设;避免派别之分,发挥同理心11、在说出评论之前,要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知识存在于可以辩护的意见之中。 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只有在作者的缺点使结论收到影响时,才值得指出)12、知识不足保证知识确实相关。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相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使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13、知识有错误要说明事实,或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14、不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推论缺乏连贯或前后矛盾15、分析不够完整注意:最后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无法提出相关作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为最后一点理由,对书暂缓评论。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主题阅读需要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辩证的客观”对冲突性的观点避免做出明白的真伪判断。为做到这一点:可以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主题阅读多以论说性作品为主,小说戏剧的精髓在情节,而非对某个议题所秉持的立场。主题工具书从三方面帮助刚开始做研究的人: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要求:1、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2、主题往往跟随着阅读的进程有所改变3、进行主题阅读前,应检视阅读大量书籍以判断是否符合主题。主题阅读的步骤: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1、针对要研究的主题,涉及一份试验性的书目。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二、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所有书籍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成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构建出这种议题。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凸显主题。比较有共同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同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Tips:笔记笔记的重要性:保持清醒、主动阅读的体现、有助于记忆作者的思想、做笔记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辩论的过程做笔记的方法:画底线、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折角、夹书签)【慎用】、在空白处编号、在空白处记下其它的页码、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写下个人的索引)三种笔记类型:1、结构笔记(检视阅读):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这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结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书名页2、概念笔记3、辩证笔记辅助阅读辅助阅读是一种外在阅读。当按照内在阅读的规则读完一本书后而仍有疑虑,才考虑外在帮助。外在帮助有:相关经验、其他的书、导读与摘要(唤醒已读书籍的记忆;帮助主题阅读)、工具书【字典 (①文字是物质的②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③文字是符号④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百科全书(①事实是一种说法②事实是一种“真实”的说法③事实是真相的反映④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实用型的书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读者的行动才是关键。实用书的建议在作者所处的特殊状况下成立,并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读者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任何书里包含了规则,都要认定是实用性书籍。理论性的原则会归纳出出色的行事准则。在判断一本实用性的书时,所有的事都与结果及目标有关。问题: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最后对实用书的判断:是否接受他的结论,与他提议的方法。察觉出作者的雄辩,分辨作者的情绪用字。阅读实用书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论什么?这本书的主旨、论述、共识内容真实么?这本书与我何干?规则四: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规则八: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想象文学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我们由感官和想象来体验事情,由理智来理解事情。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来的影响力。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规则:一:1、将想象文学分类:抒情诗、小说、戏剧2、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之中3、发现整本书的各个部分是如何构架起来的二:1、将插曲、角色、事件这些要素作为共识2、共识与主旨有关3、追踪论述的发展三:1、在你衷心感激作者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的作品。2、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和赞成,而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客观指出书中某些事情造成方案,表达出哪些地方好,哪些不好,并说明理由。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阅读故事与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采取实际的行动,文学的任务在故事结束时已经中止,是纯艺术的。要把文学读通,唯一要做的就是感受和体验。故事书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小说触及潜意识的层面,满足我们意识或潜意识上的许多需要。要关注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求的小说。戏剧在读剧本时,不是在读一个已经完全完成的作品,完成的剧本只出现在舞台的表演上。读者必须自己提供那样的演出。阅读剧本时可朗读出来,像对着听众说话。悲剧悲剧的精髓在时间,或说缺乏时间。悲剧中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在读旁白的部分时,想象是由和自己一般高的人说的;而读悲剧人物的台词时,想象是由一个大人物的口中说出,在形象、和身高都高自己一截。抒情诗不论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是读诗的基本。对抒情诗的问题通常是修辞或句法的问题。不需要掌握大量的背景资料。了解一首诗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读它。历史书历史的基本是叙事的。历史书作者很难掌握真正的事实。历史应当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对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在阅读历史时,不要只关心史实,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行动的原因。阅读历史书要提出的问题1历史书有的特殊且有限定的范围。2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说故事。3批评历史的方式:一本书不够逼真。作者误解史实、判断失真,无法掌握人性;作者误用资料4与我何干?传记和自传传记,就和历史一样,可能会引导出某个实际、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可以当作生活的指引。传记分类:定案本、授权本、有教诲意义的新闻最重要的是知道谁在写这篇报道,知晓作者的写作心态。问题:1作者想要证明什么2他想要说服谁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4他使用的特殊语言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文摘同时涉及了为增进理解而阅读和为了获得咨询而阅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已经替代读者完成一部分阅读任务,在经过专业浓缩过的句子中,读者更要读出言外之意。科学和数学作为门外汉,我们阅读科学经典著作并不是要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只是为了了解科学的历史和哲学,了解相关的问题。跳着略读是比较聪明的做法。哲学书哲学的风格:哲学对话、哲学论文或散文、面对异议、哲学系统化、格言形式阅读哲学的提示: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作品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中心思想与原则一旦找到中心思想的原则,看作者怎能将这样的概念在整本书中贯彻到底最花力气的是作者的词义和基本主旨归纳性的论证特别需要注意哲学作品几乎没有不陈述一些作者认为不言自明的主旨。神学面对教义神学的书,首先要接受教义是成立的,再用阅读任何一本好的论说性作品该有的精神来阅读经书虔诚的态度。即相信“相信这类作品是一本或唯一的一本正确读物,阅读任何作品都会带来危机”。而读者有义务找到或请有能力的人找到其中意义,并举证其真实性。社会科学社会学家写作时所用的术语和隐喻,加上字里行间充满深刻的情感,很容易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很容易阅读的。但社会科学并不能数学化。说明用语比较困难。没有清晰规范的术语标准,也就难以达成共识。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在这个领域中的作品是混杂的,而不是纯粹的论说性作品。这就跟要给社会科学下定义是同样困难的事。说出他所阅读的这本书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在阅读社会科学时,我们的着眼点要在一个特殊的事件或问题上,而非一个特殊的作者或一本书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