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显示开学前一天天的天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比以前更准确了吗?
比5年前,10年前,20年前呢?
按投票排序
接到两个邀请太惭愧了,我现在其实已经算是半改行了。就摘录丁一汇老先生的课件中的一张图片来直观说明一下吧。丁院士课讲得很棒,可惜我太学渣没有仔细听。他在讲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的时候选了这张图作为参考来叙述近几十年来的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状况。(我试图去翻原文,可惜没有翻到。因此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有错漏,问题归我,与丁老先生无关。)年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数值天气预报预报技巧的演变。ECMW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通常我们会成为欧洲中心 )
500hPa高度距平相关系数( ACC )。阴影区是南北半球技巧差。(Hollingsworth et al., 2003)(以上摘自课件,下面为我的个人说明)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为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代表预报效果越好。蓝色区域为第三天的预报情况,红色区域为第五天的预报情况,绿色区域为第七天的预报情况。阴影块的上界为北半球的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下界为南半球的500百帕高度距平相关系数。(南半球探测数据本来就远少于北半球,预报效果一般相比北半球会略差一些。)由图可见,每10年,的准确度要提高5-10%左右。到了2003年为止,第三天的500hPa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预报准确度可以达到95%左右。2011年7月我在云南省气象台实习过,他们的预报员的说法是,就云南而言,欧洲、日本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的趋势准确性都不错(但是因为云南地势复杂,二者对雨量的估计都不尽准确)。欧洲中心发布的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一周以上)也是比较可信的。省台做中长期天气预报的预报员的主要参考也是来自于欧洲中心资料。图片来源:Hollingworth, A., A. J. Simons, A. Ghell, T.Tsuyuki
and T.Hart, 2003, Improvements in the skill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with global model,
WMO Bulletin, 52, 33-38
就说我们自己吧。今年2月刚上线的时候,啥滤波都没做,夜间基本上靠猜,可能不到30%。速度场插值处理以后,略有提升。主要是8月份notification和BTS上线以后,终于不再抓瞎,实时预报准确率曲线看起来真是爽。这可是全天啊,夜间和白天准确率基本都在90%左右。非降水回波过滤做了三期,最近一次上线后准确率大幅度提升,而且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这可是全天啊,夜间和白天准确率基本都在90%左右。非降水回波过滤做了三期,最近一次上线后准确率大幅度提升,而且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哎,说起来全是眼泪。数据同化,坐标变换的精细化应该还可以继续提升准确度。但是未来三个小时的预报准确率还是很低……所以,还要继续加油啊!
虽然明知道是逗我玩的,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受邀回答问题,所以还是决定稍微回答一下。
很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的。而决定天气预报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我们所建立的模型是否能够精确的模拟当时当地的气候状况。比如,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地形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状况。就拿平原和山区来说,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在输入参数后能否准确的模拟这两种地形下的天气状况,决定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因此,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而言,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
上边提到了模型的输入参数,这是另一个影响预报准确性的因素。任何一个模型都需要一定的输入参数才能进行预报,就像你去街上算命,某半仙需要你的生辰八字一样。不同的是,你的生成八字是你父母告诉你的,一般来说,这个答案是准确的。但是天气预报没有父母,所以工作人员需要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而且其可靠度也有限制。
那么,相同的预报模型输入相同的参数,有没有可能有不同的预报结果呢?当然会有。在同一模型下,我们一般会对预报地区按照各种气象、气候、水文以及地理特点进行分区,适当的分区会有助于提高模型预报的准确性。通常认为,在充分考虑各不同分区在各种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分区越是详细,越能准确的进行预报。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进行最细致的分区来进行预报呢?首先,分区越细致,那么相应的,计算量就越大,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这就对我们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在某些条件下,影响我们所要预报项目的物理机制我们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区域划分,但是却不知道在该区域下,怎样进行预测。举个例子,就像是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树,你想知道这棵树对今天的天气状况会有什么影响一样,虽然我们知道这有影响,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怎样影响的。
综上所述,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1、天气预报模型2、模型输入参数3、计算能力4、物理机制的认识。题主问与5年前、10年前、20年前相比,如今的天气预报是否更加准确,我们只需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足矣。1、预报模型当然不会比之前的模型差,否则人们为什么要建立新的模型并用之进行实际工作?2、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前靠测站,现在靠卫星,有什么可比的?3、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计算能力的进步无需多言。4、大到全球气候,小到微观粒子(当然可能有些夸张),研究人员无孔不入。答毕。
贴一个对气象大师陶诗言先生采访的文字稿,那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但是直到二十年前,现代化的气象预报系统还都没有建立起来。1953年,我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薄弱,一次灾害性天气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这年农历三月十二,一股强冷空气从北方袭来,造成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急剧下降,致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多个省市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刚刚拔节后的冬小麦,几乎全部被冻死,这就是震惊全国的1953年大寒潮。这次寒潮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气象预报部门没有发出足够的预警,而此次预报就是由陶诗言签字发布的。当时他正在我国唯一的气象预报机构——军委总参谋部气象局任预报科副科长。  陶诗言:冻死了之后,当初刚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富裕,救济也困难,所以中央就号召叫投亲靠友。  主持人:自己想办法?  陶诗言:这一下惊动了总理,总理下个命令,要彻查这个事情,为什么没有出来?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报着,当时的确是咱们没有预测到?  陶诗言:那个时候是报了寒潮,但是我们没有报到降温降到零度。  主持人:也并没有想到这个温度的下降会对农业生产?  陶诗言:当初我才只有三十几岁呀,当初我做预报,没有这种压力,没有想到严重性,我一直都没有。  主持人:总理亲自命令追查,压力是很大的。  陶诗言:对,压力很大的,总理下令的,那时候压力很大。查了之后,两个多星期,反正睡也不是,吃也吃不好,就是做检讨,做不完的检讨。  主持人:您还记得当时怎么做检讨的吗?  陶诗言: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看起来,我们的技术没到这个水平,那个时候刚建国的时候,北面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个记录都没有,国内没有什么,就是地面少数几个气象台,那个时候同现在比水平差的远得很。  主持人:那个时候咱们都怎么做气象预报?陶诗言:那个时候就是每天收到,各个国家都要发布气象资料,全世界有一个合同的,你每天收来许多的资料,画一个气象图,一天大概有四次,看这个气象图上面,气压怎么分布,看它怎么移动,这坏天气怎么移动,就这样估计这个天气。  主持人:北边蒙古没有记录?  陶诗言:一个记录都没有。  主持人:所以我们这边就不能够判断那边  解说:  这次失败,让陶诗言认识到,天气预报不能只报模糊概念,而要报出具体情况,这样才能让人有所应对。经过反复琢磨,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天气预报是肯定要有冒险的。  陶诗言:它不可能是100%正确,所以你下判断的时候,你至少把握的能够多少?冒险的多少?所以一般我平时遇到重要的天气,那我这个冒险性尽量减小,一般减小到20%、15%。  主持人: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很难把握的,您如果报,比如说报有暴雨,这是冒险;可能您不报的话也是冒险,反正在这个时候您得说话,不说话不行,所以怎么说都会是冒险,那相对而言“报有”比您“报没有”还要好一点?  陶诗言:但是我作为责任心讲,所以我的这些经验就是,不要漏报,空报尽量减小。  主持人:这是您的原则,不要漏报,空报尽量减小。空报就是报了,但是没有发生,那后来这么多年实践,您发现的确是这样的一个规律吗?  陶诗言:对,是这样子。  主持人:后来那个事怎么处理的?1953年这件事怎么处理的?  陶诗言:大概一个月以后,总政派了人来,他说不作为一个责任性事故,免予处分。  主持人:免予处分?那这一个月我估计您的心情都会非常紧张?  陶诗言:就是这次之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不管每一次做预报,我总归要总结经验,实际上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来,这次报对了,为什么报对了?根据我的理由什么什么,也许这个理由是错误的。但是这个反复多少次,就对我提高很大 ,所以现在好多年轻人说,他说我怎么对我们的中国几次大的天气,都能不忘记,那因为我都记下来了。过去台站少、资料有限。预报员主要用的是外推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类比历史上发生过的天气形势),这种方法不仅忽略了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还容易遗漏小尺度系统,短临预报更是不可能。模式的发展、观测网络的形成、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天气预报的精度、精细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所以,与过去最大的区别是,业务上不再严重依赖首席们的经验(当然他们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只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公开的产品,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报。向富有远见的先贤们,一线台站的工作者们致敬。
绝对是故意来玩我,找一个做气候预报的人答关于飓风彪线以及猫咪的问题。(毫无疑问,猫咪是不可预报的,除非在box model或者string theory中)的确更加准确了,然后就是为什么更加准确了(嗯,我给不出更加准确的证据因为不想查之前和之后预报的情况,所以我这个只是为了后面的答题所以这么说的)模式中动力/物理的部分我不熟悉,我就说一下预报初值的方面的吧。任何一个预报,无论是金融还是生物还是机械控制还是横版动作游戏(嗯,我说的是那个自动马里奥机器)还是猫咪,都是需要一个初始值,也就是在初始时刻对真实的估算。然后不断给初始值带方程就是预报了喵。一般而言,初始值越接近初始时刻的真实值,预报越准确。显然我们知道的越多那么对初始时刻的真值知道的越多。所以气象卫星还是浮标什么的赛高。然后是一个老问题了,一个Markov Chain 上的估算哪家强。在很久以前,强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方法是4D-var,另外一种古老的方法是 Kalman Filter。前者,你只要知道人手算的话很麻烦,而现在气象学家中似乎还没有几个编程语言上的大牛想要做一个自动通过数学公式生成模式代码的机器,也就是4D-var可以不用考虑了除非你在干这个。对于后者这个古老的方法,虽然很麻烦。但是十年前(如果我的记忆survive的话)一个挪威的教授发现,一旦使用 Ensemble 表示 概率分布,麻烦的地方似乎可以去掉,于是进化出了 EnKF系列方法。于是写模式的深受鼓舞,大肆使用EnKF,然后效果显著。以上
肯定是越来越准确。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一直在缓慢的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机构对数值模式的评分中得到验证。
我觉得科技是发展的,对于天气的预测,准确度应该是有所提升的。只是有时候确实会相差很大。小学学过《看云识天气》一文,前任积累的一些关于天气的知识还是有其准确性,但是肯定不能和现在的比,所以觉得应该是比以前更加准确。
更加准确那是一定的。不过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即使天气预报不准,最多就是上学没有带伞,然后回家淋成落汤鸡,可是如今要是不看天气预报则出门就有可能中毒了==
目前的天气预报还是比较准确,但是天气这种东西是局域分布的,可能东城下雨西城都有太阳了,所以在我看来天气预报还是一个参考为主的东西。
天气预测的大概过程是这样的:从各处的气象站、观测点得到相关的各种数据,然后把这些参数放入气象学家设计好的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机计算出预测结果。这个计算量是相当庞大的,因此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完全不可能做到。所以预测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数学模型。
混沌理论则认为类似天气这样的东西是无法被预测的,(参看“蝴蝶效应”。)因此花费在气象预测上的钱也是浪费。
但是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某一地区近期的天气状况还是准确的,只是当预测到某个地方某个时刻的具体天气或者温度则有很大出入。
取决于预报多长时间的。在荷兰学习,这边经常是本来蓝天白云,乌云吹来下个十分钟的雨,接着云被吹走了接着又晴天了。但是就酱,2个小时之内的天气预报,不敢说百分之百准确,百分之九十肯定有了。它会预报下雨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会,比以前准确多了,
预报水平是在慢慢提高的,主要是数值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但个人认为现阶段大气科学的发现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预报理论与几十年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每次做预报也就是依据数值产品的形势预报,然后个人经验以及各种实况资料,本质上还是天气图上的槽来脊去。主要还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局限,而且近期也看不到有什么突破性发现的苗头。
外行来谈谈吧,大气科学在宏观上也属于地球物理学范畴。实际上天气预报就是一种反演的过程,方法都是确定的,采集的数据越多,计算速度越快,那么预报的肯定越准越快。现在国家投入多,计算机跑的也快,比过去准确是肯定的。。。。。。。。。。题外话为嘛地震现在预报不能预报,还是采集的数据不够,气象预报天上是空的,只要资金允许,基本可以无限采集,不过地震预报做不到。毕竟地下是个实心的东西,既不能采的很密也不能采的很深。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觉得不需要预测天气,可以按照科学数据分析进行诸如水分含量,相对湿度等的调整,也就是说我认为未来天气可以人为控制,统一调控,不再需要预测啦。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脑洞,哼~
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越发的阴晴不定了,天气预报也越发的不定了
为什么我觉得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呢?
不可否认,科技会让预报更准确,但不能忽略了一些经验和常识,有时候生活经验或民谣都比天气预报准!!!
数据库越大 预测就越精准吧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上的墨迹天气预报从昨天更新不了啦,总是显示网络问题,可是上网微信都不影响,谁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共有 4 位网友向您献上回答啦, 对答案满意?赶快给出你的好评,感谢他们吧!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你好,这个可能是你的手机网络就是2G网络的信号在你的位置可能有点差,本来微信等软件的建议使用的网络环境就是wifi和3G的
如果答案对你有帮助记得点击好评哦~
大家还关注上周末西安地区一直被高温气候炙烤着 昨天西安没有出现高温_米胖天气
关心小伙伴
分享天气:
明日穿衣建议
内衣+毛衣+外套
内衣+毛衣+大衣
上周末西安地区一直被高温气候炙烤着 昨天西安没有出现高温
  同时农民朋友在高温气候进行田间劳作时,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西安市气象台预计,今天西安晴朗气候,最高气温可达36℃以上。
  上周末西安地区一直被高温气候炙烤着,6月9日最高气温达36.9℃,这也是今年立夏以来,首次出现高温日。
  与历史同期相比,今年高温日出现的较晚。
  13日到14日,气候转阴,局地有阵雨,但是气温变化不大。西安高温最早出现在4月底,最晚结束于9月上旬,多集中在6、7月份,7月的高温日数一般稍多。另外,在气温徒增的同时,空气湿度急剧降低,傍晚的空气湿度最低降到了20%以下,干燥高温增加了火灾隐患。
  专家提醒,目前小麦收获已进入尾声,近期晴热气候,对小麦收获晾晒有利。 2000年-2011年,其中有8年在5月都出现了高温,最多为5天。 2011年西安首个高温出现在5月18日,为36.9℃。
  近期西安持续温高气候,受到云量影响,昨天西安没有出现高温,但最高气温仍达到33.4℃,午后依然感到燥热难耐。
2014全年西安节日天气查询
陕西其他城市天气预报
今日在264个城市中排名:226
高锰酸钾指数
西安今天外出指数
雨伞指数:
交通指数:
西安天气实报
&西安今天白天小雨,最高气温11℃东北风,夜间小雨,最低气温6℃东北风
09-28:蒙蒙细雨
04-14:雾蒙蒙细雨!雾霾太重了!
02-18:很阴暗
预报准吗?说说你那儿现在的真实天气吧!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平台-北方新闻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第10版:文摘·连连看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60年前天气预报曾是军事秘密
  日,电视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宋英杰。  80年代初,罗京早期曾播报过《天气预报》节目。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天播出时间只有5分钟,却稳居收视率的前几位,即使现在人们有那么多渠道了解天气信息,即使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但每晚7点半之后的这5分钟,还是有无数人守候在电视机前。  30多年前,《天气预报》正式创办。这一收视率极高的栏目是怎么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元的?  明天的天气是个秘密  60多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气象机构成立,那时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直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职能是为国防服务。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前一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各级气象组织从军事等级转到政府等级,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拿着墨水未干的稿子出发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背景音乐用了30年  1984年,《天气预报》栏目开始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的计算机工程师叶阿庆,是栏目组最初的技术制作人员。  国家气象中心在办公大楼5层靠洗手间的地方挤出一间办公室,打报告给中央电视台支持了一台电视机。这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是栏目组最初的机房。他们从建材市场买来石棉瓦,在房间角落搭建了一个一平方米的播音间。播音间内壁贴上隔音材料,里面放上桌子、台灯和话筒,简易的隔音间,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山寨。每次录制节目,外面的人会自觉保持安静。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大家都担心这遍白录了,可听的时候竟发现一点杂音都没有,播音间隔音效果竟出奇的好。  叶阿庆等人从中央气象台借来购自日本的小1/2摄像机,拍摄黑白云图,再用家用录像机编辑成动画,示意云图走向,这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新鲜。1986年7月超强台风登陆广东,动画卫星云图突然出现在电视上,生动预报了灾害天气。  一切就绪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栏目背景音乐迟迟选不出来,工作人员里没有音乐爱好者,收音机里流行的也都是些红色歌曲,完全不合适。不久,曲声浦拿出了一首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这首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表现江南傍晚渔家晚归的乐曲,最后被一致通过。谁也没想到,《渔舟唱晚》一唱就是30年,成了《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日,新版《天气预报》登场,动态卫星云图披上了颜色,还多了太阳公公、云彩和雨点这些让普通观众一目了然的符号。一位85岁的老婆婆写信来说:“过去,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1989年《天气预报》从新闻联播里抽离出来,每晚19:30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1993年,节目经历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渔舟唱晚》的旋律响罢,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手拿一根指挥棒,边指边讲,绘声绘色。这一变化迅速成为重大新闻。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位置就出现一幅《天气预报》节目的截图照片,配以长文,标题是“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这位凭空“跳”出来的气象先生,就是宋英杰。  当时,解说员背后并没有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中国地图,而是一块蓝布,宋英杰就站在这块蓝布前想象着万里国土,指点江山。节目录完,再用抠像技术处理成我们看到的画面。“演播室地上画了一对脚印,播报员站在那不能动,离开那个地方就指不准了。”韩建钢当时担任栏目编导,也是这次节目飞跃性改版的幕后策划,“其实屏幕前出解说员不算新鲜,国外早就这么做了,我们也想出人,但以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  天气预报不准,可能是现在人们提到天气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现在人们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气象信息的要求也更具体,人们想要了解一场雨在哪下,几点下,下多大,对技术手段的要求更高。”韩建钢说,这也许是老百姓总说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日,宋英杰在当天的《天气预报》里,为昨天所作的失误结论道歉。前一天的结论是:“水汽很难形成,降雪很难出现”,但是这天一大早,宋英杰拉开窗帘,外面银装素裹。这是栏目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今天,作为栏目里的资深老人,宋英杰记忆犹新的是,以前如果节目中要作48小时以外的天气预报要层层审批,是件大事。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可以做3小时以内,或是10天的天气预测,这是预报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以前《天气预报》节目的信息源比较单一,每天中央气象台把数据拿来分析,就可以用了。但是现在不同,有中央一级的信息,地方气象台的,还包括林业、海洋的信息等,这些海量信息需要汇总,然后分析。”宋英杰说,他曾在节目播出前拿到一份长达16页的结论,这些信息需要他在5分钟的节目中大意完整而有重点地表述出来,“那时候能做的就是迅速合并同类项,安排播报的先后顺序。”  按照栏目组的规定,每天下午3:40气象专家开始就一些数据讨论天气作出结论,5:50开始录节目,但遇到灾害性天气,天气结论就会推迟。“有一次已经6:18,我最后一次看表的时候,稿子还没出来,但是按照规定,6:30节目就要传过去了。”从拿到稿子到开始录制,留给主持人的时间少得可怜。宋英杰说,现在经过多年的历练,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经验告诉他,哪些是观众最需要的气象信息。(据《文史参考》)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例假前一天同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