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股份川口八州堡那里都有什么地方

日 10:33:36 星期四 作者:刘力群 罗 藏 黄晓姝 王 颖 来源:中国藏族网通
民和,从没有被历史烟云遮掩和世人遗忘的东部农业县。
人们记着他,不因为,他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回族土族自治县;不因为,他是进出青海的必经之地——青海东大门;不因为,他是青藏高原黄土地的起端——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
从真正意义上说,民和不被人们忘却,想必还是那片极富激情和活力的热土,承载着太多人的希冀、梦想。
中秋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民和县新城区,迎接我们的是一场绵绵细雨。民和人说,今年老天帮忙雨水好,地里的庄稼收成就好,农民的日子也就会过的舒坦些。
喜悦中带着些许酸楚。民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种植业理所当然是农民的当家“产业”,多少年过去了,土地里的庄稼依然寄望于老天的“垂青”。我们想不出,“人勤,天帮忙,地里收成好”的局面,还要持续到哪年,现代农业何时能为民和农民描绘出喜获丰收的画卷。
我们站在青海东大门,举目远眺,细雨笼罩着民和,民和显得一片静谧。我们望着高速路奔驰而去的汽车,急于想知道,这些年,民和人在发展前行的路上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做的最多的是什么?还有,民和会告诉人们什么?回想记忆中的过去,民和人仅存的欣慰中留有淡淡的苦涩。民和人要说的是——发展理念和思路,需要辩证思考。经济发展不是个人意志的图解、体现,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实践。打开青海地理地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民和纵跨青海境内的黄河最东段流域和湟水最东段流域。有水就有希望,就有生命。遗憾的是,水浇地只占民和可耕种土地的一小部分。
翻看民和的历史,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古老民族繁衍生息之地,羌人游弋、匈奴逐鹿、吐蕃争雄、西夏统治、中原安抚,民和县志都有记载。境内历史文化积淀颇为丰厚,是河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民和人说,民和所处区位较之青海其他县,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川口镇直接相连的县城新区,与甘肃省红古区一河之隔。驱车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即可到达甘肃省会城市兰州。
的确,民和本身所具有的地理条件和历史积淀的人文文化,以及具备的区位优势,对民和的发展起到积极促动作用。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东部地区始终处在加快发展的最前沿。在人们的心目中,“东部”,意味着率先发展,意味着引导潮流。民和区位优势令人眼红,从东部徐徐吹进改革之风,民和抢先沐浴。民和人尤其是那些洗脚上田的农民眼界宽了、心眼活了、胆子大了,在这片土地上创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尽管有些奇迹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悖科学发展,但民和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仍值得称道。
回首往事,人们会提起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家冶廷祥”,还因了冶廷祥,有关私营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讨论活动,展开于全省上下;
论及辉煌,人们会想起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亿元镇”诞生于民和,在市场经济的大变革中,引发了青海人的自豪和骄傲;
彰显成就,人们会说到全省惟一的“硅铁走廊”,不仅为民和创造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高产值,更成为民和一道亮丽风景线和声名远播的金名片;
当这一切已成为记忆中的过去,当我们把看到的枯燥数字演变成文字,便得出一个与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县不相符、不对称的结论——近几年经济总量位居海东地区六县中游,有的经济指标排位地区各县之后。
是什么让民和县域经济发展陷入小步慢走、甚至阶段性停滞的境地,是什么让敢想敢干的民和人如此尴尬,缺失信心。
民和人说,民和经济曲折发展之路,印证了民和人在发展理念上的“超前”和“滞后”;发展思路上的“创新”与“守旧”。他们解释说,民和地处青海“东大门”,对新生事物感知快,但因“消化”不够,在发展进程中,时进时停,最终演变为缓慢;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因缺少“引进”后的创新,实际运用就变成了“守旧”。
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辩证思考,使民和人体悟到经济发展绝不是个人的意志,尤其是决策者意志的坚定体现,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实践。诚然,这种理念、思路也一定与时俱进。突出优质果蔬、高原制种、奶牛养殖、花卉栽培、生态苗木繁育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已见雏形;低位干旱浅山地区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技术玉米,在农民受益的同时,种植面积逐年加大;“农牧联动,草畜并举”的农区肉乳基地建设,让山区农民看到了增收潜力和希望;从山东引进全套獭兔养殖技术,由川口、巴州、马场垣等镇的上千个示范户带动的繁殖小獭兔渐成产业。一个综合功能区、七大核心示范园、12个辐射基地已经起步建设,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这是一组让人兴奋,且符合民和农业发展思路的数字:
——马铃薯、蔬菜、制种、旱砂西瓜、亚麻、蚕豆、杂果经济林、标准化生猪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12个基地占地面积达27. 6万亩,辐射面积64万亩。
——发展高标准冬暖式温棚、特色无化害蔬菜种植、脱毒马铃薯产业,今年全县直接进入农户的特色农业项目投入达3854万元。
——7.67万亩全膜玉米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产鲜草2.1亿公斤,作为粗饲料足够饲养28万只羊或7万头牛。
——全膜玉米种植,直接带动了以川口、马场垣为中心的湟水河谷奶牛养殖基地,以马营、大庄、转导为中心的肉牛羊育肥养殖基地,以马聚垣千头奶牛养殖小区、李二堡天际千头肉牛养殖小区、马场垣肉羊养殖小区。
民和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也是青藏高原一年中秋天来得最晚的地方,平均气温要比西宁地区高三度左右。相对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民和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县城以东,湟水南岸的马场垣上,万顷良田一望无际,这是青海境内生长期最长,产量最高的土地。每到春暖花开,这里成片的桃树上,粉红的碎花盛开,被誉为是“桃花盛开的地方”。
正确的发展理念、思路一经调整形成,对于“天时”、“地理”条件较优越、且又为青海“东大门”的民和来说,理应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推广种植业新技术方面,带头走在前,民和农民在耕作实践中也应有更多的创新。
对此,县委书记赵雄不无感慨地说,“不这样做,民和县区域经济发展就不会腾飞,民和37万群众很难过上好日子。”
沐浴春风,占得先机,民和人没能做到县域经济发展一路领先。民和人要说的是——自身经济发展快慢,不完全为区位优势强弱决定。提振经济,在于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在于扬长避短
对于地处祖国内陆的青海来说,改革开放的缕缕春风,经由青海的东大门吹进高原腹地,进而吹遍了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占得先机的民和,按理说触摸着改革的脉搏,踏着开放的节拍,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就像当年创造了诸多个第一,走在青海的前列。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个时期里,民和经济渐行渐慢,说得苛刻些,其发展速度不仅与人们寄予的厚望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身份”相距甚远,甚至几乎归于停滞。
民和,到底怎么了?沉默的民和人在自问,心急的外面人在发问。
民和是青藏高原离距内地最近的地方,也是青藏高原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历史上,川口镇就是古丝绸之路(辅道)和唐蕃古道(南道)的必经之地。现在,一条高速公路拉近了甘青两省和更远地方的距离。按常人的理解,快捷的现代交通业带给民和的是现代化的物流、传递的是畅通无阻的信息流……所有这些都应该说为民和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可是,我们在民和采访的日子里,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甘青高速公路沿着民和县城边绕道而过,东进西出的车辆急驶高速公路,仿佛无视存在已久的县城,自然也就少了停留的车和驻足的人。
于是,民和人无奈地说,高速公路打破了时空界线,留给民和的却是少了人气的寂静,民和淡出人们的视线,繁华喧闹的景象将一去不返。
于是,外面的人也发出这样的惋惜之言,民和的优势仅仅表现在纸面上,民和的辉煌将会停留在历史上。
我们说不清,这种奇怪的现象与民和经济发展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但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各见特长,“长”“短”互补作用日益显现,区位优势重要,但它已失去了市场经济起步时的那种“惟一性”。其中的原委在于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在于扬长避短。
县委书记赵雄、县长马成龙和民和的决策者们也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认识:自身经济发展快慢,不能简单归结为区位优势的强弱,关键是要认识区位优势的内在“价值”,真正挖掘、或者说赋予其新的“内涵”。
民和人摒弃了对“青海东大门”昔日那种“喧闹”、“繁华”的眷恋,甚至情感上的依托,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极尽所能,奋力拼打,把最美的画画在民和山川大地上。进而就有了坚决淘汰“硅铁走廊”落后产能,全力发展下川口工业园区的大思路。 从民和县川垣新区以东的桃花园向东约莫四十多里,就是正在建设之中的下川口工业园区。就在近两年内,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合理划分,对一大批落后企业升级改造,让民和县的冶炼企业关小上大,集中生产”的要求,原先“硅铁走廊”的那些长年累月冒着黑烟的企业在经过技术改造,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之后,将全部入驻这个远离县城的工业园区,还民和山水本来面貌,让当地群众生活在太阳、蓝天、碧水、青山之中。到目前,全县原有的18家企业的36台矿热炉已拆除关停29台,剩余三台9200KVA以下矿热炉年底前全部关闭,四台1.25万KVA以下矿热炉将于明年底前关闭。这些落后产能矿热炉的淘汰关停,年可消减废气排放量6.27亿立方米、二氧化碳64.6万吨、粉尘3680吨和废渣3.93万吨。这大大减少了落后产能企业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优化了青海东大门环境,同时为加快下川口工业园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中的民和下川口工业园区,要成为省级现代新型基础材料工业基地。以70万吨电石为依托,发展烧碱、PVC、醋酸乙烯等产品;以100万吨硅铁为依托,发展硅系列多种合金;以105万吨铝基合金为依托,发展新型铝型材、高强合金产品及高韧性、高耐磨合金材料;以10万吨金属镁为依托,大力发展海绵钛、四氯化钛、次氯酸钠等产品;还要充分利用各生产环节中的余热、余气、烟尘、粉尘、废渣等,发展余热发电及新建筑材料等工业。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而在原先的“硅铁走廊”,这里的18户企业被淘汰关停后,闲置场地及设施被划分为以小五金制造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轻纺业为主以及以农畜产品交易为主的三个工业小区及两个绿化地。
在民和的几天时间里,这样信息常让我们欣喜不已。工业部门破解难题,为入驻外地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服务;农业部门深入农村,为面有难色的农民,讲解全膜玉米种植技术;规划部门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方案……
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则以统筹县域经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把谋发展的眼界放得更宽。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在创业中谋求新生、在发展中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诸如此类的话题,民和决策者们不仅经常说起,而且聚焦话题实践的探索,也为民和决策者身体力行。
在沉默中反思,在沉默中积蓄后劲。敢于正视现实,勇于重新解剖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栖息这方土地的民和人,正在重塑自己的形象,正在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奋力前行。走一程,想一路,民和人历经峰回路转有教训,有经验。民和人要说的是——发展理念“移位”,质量就会“错位”,必定影响速度。不发展、慢发展是落后,走“弯”路的发展也是落后
曾经辉煌,到一度的暗然,再到今天奋勇前行,走上一条复兴之路,民和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从中又获取了些什么?回顾发生在民和的许多往事,人们在思考中,提取了积极的经验,获得了深刻的教训,但在心头中也留下苦涩的无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川口镇米拉湾村农民冶廷祥创办了川口铁合金厂,这是全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一石激起千层浪,踏着冶廷祥的脚步,短短几年,从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硅铁冶炼企业多达18家。一时间,民和县地方财政收入大增,民和县也被外界称为民营企业家的摇篮。当经济发展进入“绿色”和可持续阶段,“硅铁走廊”众多的大黑烟囱中排出的刺鼻浓烟,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公害”,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连根拔除”。
正因为民和县气候条件相对优越,用民和农民的话说,地里种什么,成什么。早些年,一些青海农村没见过蔬菜、瓜果,争先恐后被当地农民移植到自家的黄土地里。秋去冬来,一年复一年,民和农民的地里没有长出一个上规模的品种。人们调侃说,瓜果之乡的“要什么,有什么”,实际上是“要什么,没什么”。
当今天的人们说起民和的前些年,有一件事仍让人记忆犹新。民和的自然条件“苦乐不均”,有的地方种植业难成“气候”,农民仅在一亩三分地里刨食,根本摆脱不了生活困境。于是,民和人依据实际,最早提出了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路,一曲“畜牧业大合唱”在民和山川大地奏响。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敏锐捕捉到这一新闻,接连将来自民和有关这方面的消息传递到全省农区。一时间,农区“畜牧业大合唱”成了农区发展经济的“主旋律”,人们似乎看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曙光。遗憾的是,因种种“不适应”,“不可为”的因素,农区“畜牧业大合唱”结果为曲终人散。
一种事物的生成,有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
今天,当民和人审视过去时,或多或少看到折射出的年代印痕。对于抱着反思过去,酝酿、谋划未来的民和人,即便年代已久,也不应该遗漏弥足珍贵的历史“章节”。因为,只有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深刻反思,决策者才有可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应该说,在解放思想刚刚开始的那个时期,民和人冲破思想樊篱挑头干了许多青海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这对于扫清思想障碍,破解单一所有制结构,推动全省思想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衡量,其积极作用也不可低估。
在我们肯定积极意义的同时,反观“硅铁走廊”、“种什么,没什么”和农区“畜牧业大合唱”这些经济现象时,是否可以这样说,民和人所历经的发展之路,不仅仅是发展理念出现“移位”和发展质量上的“错位”,在速度上也表现出“因噎废食”。如果不是这样,经过这些年,民和县经济发展一定呈现出锦上添花的局面。
就其这一点,民和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正如民和人所言,“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也是落后,违背经济规律走弯路的发展还是一种落后。”仔细揣摩,这话不无道理。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影响发展进程。在从辉煌到沉默,在沉默中奋起直追,这其中包含了民和人对地处青海东大门的县情的再认识,对发展定位的重新明确;包含了民和人在发展理念上的嬗变、升华;包含了民和人对未来的深入思考,系统谋划,科学预见。
这不能不视为民和人的大手笔,也不能不赞叹民和人的胆识和气魄。
坚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民和县付出了每年减少财政收入2400万元的代价。这对于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可是民和人清楚,暂时的慢速度,为的是以后的快发展;经济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上的落后。
老县城川口镇,塔吊林立,载重车来往,以山城红崖综合整治工程,巴州河治理工程两个大型工程为主,到处都在建设兴业;居于东侧的川垣新区,以高起点规划的现代化小城市已初具规模,三纵六横一环的路网框架正趋于完善;全长一公里,将新老城区连为一体的纽带——胡同道大街即将完工。这是民和人绘就的“旧城区体现繁荣,新城区体现水平”的新画卷。
从特色农牧业“发展零散型、布局百花园式、产品能形成产业链”的旧模式、旧格局,到努力建设“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基地辐射、资金整合、项目入户、龙头带动”的现代特色农牧业新模式、新格局。民和人在承载梦想的土地上,做出一篇华丽文章。
总投资超亿元的老城区道路、排水与路灯改造,巴州河综合治理,县城西出口红崖综合整治,县城第三水源、污水处理厂、集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新城区,川垣大道、川垣一、二、三路等新建街道纵横交错,并凸显出“一街一景”的城市园林特色。明达商城、商业步行街以及8个住宅小区的92幢住宅楼相继建成。民和人提出、并正在实现“一城两区”新构想,城镇建设新跨越。
“手抓是冰的,瓜子是生的,天空是黑的”。这是人们戏说民和的一句笑言。前两句说的是民和县风味独特的美食,历史悠久,而后一句则是人们对印象中的民和一种形象描述。现如今,民和不但天空一片湛蓝,而且经济“复苏”之后,步入了快车道。今年头十个月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预计12.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1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9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加1.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732元;农民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574元。
民和人笑了,笑得是那样灿烂、惬意。
民和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关注的背后,是民和人解放思想,破除小富即安、传统僵化的观念,抛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依照科学发展观对自身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积蓄后劲,奋力搏击的过程。
民和县委、县政府在客观总结、分析了本县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之后,提出了“努力实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突出‘一城两区’建设,重塑青海东大门新形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县委书记赵雄说,重塑青海东大门新形象,关键在“重塑”二字,不能单纯地理解再现昔日的辉煌,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质量、重速度,向世人展示一个全新的“青海东大门”形象。
蒙蒙细雨中,甘青交界的湟水两岸,那一片片曾经落满了“硅铁走廊”粉尘的青杨林显得郁郁葱葱,油光鲜亮。笔直的川垣大道两侧,年轻、挺拔而整齐的云杉、白杨一直向东延伸,伸向夏日桃花盛开的地方。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民和,收获的季节要来得早些,这个季节,民和人收获了许多,不仅是物质上,更多是观念、精神上的……
 藏域纵论     
············
青海教育杂志社
四川民族杂志社
刚坚少年报
青海法制报
青海科技报
西海都市报
西海农民报
本网链接图标
[   ]   &
| | Copyright (C)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藏族网通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藏族网通 青从连云港市的东海县到民和青海省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怎么去?_百度知道
从连云港市的东海县到民和青海省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怎么去?
我要从连云港市的东海县订长斥短俪的筹痊船花到青海省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应该做什么车?大概做几天的车?还有把路线说下!
提问者采纳
从东海县(东海县有直达兰州的火车的情况下,没有的话,到连云港买直达兰州的)坐火车到兰州。汽车:在兰州火车站外有到民和县的汽车(大巴)坐汽车到民和,告诉司机去镇上(川口镇)。火车:如果坐火车到民和的话,得到海石湾下车,这是火车在海石湾停站的情况下,或坐到乐都再坐汽车折返到民和。这样比较麻烦。其实在兰州坐汽车到民和更方便,估订长斥短俪的筹痊船花计两三小时到了。从连云港到兰州的话得两三天。东海县 → 连云港 → 兰州 → 民和 →川口镇 建议坐汽车。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像上面的那个坐车,来回转来转去。麻烦死了。我告诉你的就是实际路线。。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在转车上~从东海县坐火车(最好买卧铺的)到西安也行,最好到订长斥短俪的筹痊船花兰州。在坐车去青海。。。兰州在坐车到名合,这样就差不多到川口了。。差不多两天的车,但是不会到三天。。。我朋友去青海都是坐火车到兰州。从兰州转车去青海 塔尔寺 。你应该知道的。。。。
土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民和县向下川口工业园区派遣百名劳务工
  国际在线城市频道消息:从民和县政府网获悉 近日,民和县富民劳务派遣公司受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委托,以劳务派遣形式向民和10万吨新型交通用铝合金挤压材项目派遣100名劳务工。
  为切实做好此次劳务派遣工作,通过民和县富民劳务派遣公司积极与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联系协调,针对群众比较关心的用工热点,大力宣传民和下川口工业区劳务用工的相关信息,共有520名求职人员在县就业局进行了求职登记,通过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初审,182名求职者参加了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其中100人经过体检合格后将派遣到该企业务工。
  这次劳务派遣合作是我县新型劳务输出方式的新开端,为今后进一步向县内重点项目建设派遣输送劳务工储备了人力资源。
最新上线城市
速递 最新活动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下川口麦茎蜂羽化出土 -- 行业资讯 -- 中国农药网
网群: | | | | | | | | | | &QQ群: 233046[新群] 769
中国农药行业门户网站 &&
&&&&&&&&&&&&&&&&&&&&
&热门搜索:
>> 信息正文
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下川口麦茎蜂羽化出土
来源:本网论坛  15:47:50 中国农药网
页面功能:【
字】【】 【】
  近日麦茎蜂马场垣下川口,海拔1697m,地理位置N:36&15&05.8&PE102&01&11.5&P开始羽化出土经网捕每百单网13头,已进入防治时期,初发日为5月中旬,目前春分蘖后期,冬小麦抽穗期。
  目前土壤湿度、气温都适宜羽化出土,羽化出土较集中,根据气候条件等综合因子分析黄河灌区川水已进入最佳防治时期,预计最佳防治期沟岔水地春小麦5月底,川浅结合部是6月初,脑山6月中旬。
  麦茎蜂在川、浅、脑都有发生,民和县麦茎蜂虫口密度1.1万头M亩,最高1.4万头/亩,呈中度发生。重点防治区域是黄河灌区、高位沟岔水地和川浅结合部。民和县麦茎蜂应加强防治的面积为6万亩,特别是黄河灌区、高位沟岔水地必须加大统防统治力度。
  防治方法:方法一氯氰菊酯25ml/亩,加水30kg进行喷雾。方法二:氰戊三唑酮乳剂60mlM亩,兑水30K进行喷雾,至少防治两次。 (南绿)
中国农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农药网,未
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农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
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农药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8
版权所有 &copy
中国农药网 保留所有权利
客服信箱:(请把#换成@)
客服电话:8
《中华人民共和国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
入网咨询:   服务投诉:发布日期:日&|&标签:&&
以下内容,仅对会员开放。如需查看详细内容,请先 成为会员,已注册会员请
&&相关的其他招标项目信息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口能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