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琪书城增书话红楼活动周记

:: 现代书话世纪回眸 ::
书话类图书封面秀
《罔两篇》 止庵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晦庵书话》 唐|著 三联书店
1980年9月第1版
《耕堂读书记》 孙犁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9年6月第1版
《天地玄黄――葛剑雄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银鱼集》 黄裳著&&&& 三联书店 1985年2月第1版
《余时书话》 姜德明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书海殊尘》,宋庆森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书话》 晦庵著&&&&&&&&&&&& 北京出版社 1962年6月第1版
《林真说书》 林真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现代书话世纪回眸
&&&&书话这种文体发展到今天,是该回过头来总结和梳理的时候了。
现代书话从上世纪30年代行世以来,到1963年唐|《书话》出版,再到今天,书话写作日盛一日,书话作品林林总总、成绩斐然。可是,与此相比,关于书话的学术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这很奇怪,产生于稍前一二十年的现代小品文、杂文等,其学术理论著述铺天盖地,大部头的论著也不知道有多少。
笔者孤陋寡闻,从未见过一本关于研究探讨现代书话的学术专著,只有零星短文偶见于报章,此外见到一些片言只语。姜德明先生的《〈现代书话丛书〉序言》,陈子善、胡从经、倪墨炎等书话作品集的序跋中略有谈及。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关于书话这种文体的界定比较困难。它是一种散文,但不像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种小品文,也有现代杂文的意思;它和书评难以分家,又与书目书序书跋沾亲带故。钟叔河先生是把《知堂序跋》作为《知堂书话》的续集来编的。书话也可以归于文学范围内,也可列入版本目录学范畴。它似乎就是这么一种“四不像”。书话作家们下笔的时候,谁也不会去考虑,我这篇文章算不算书话。等到出书话集子的时候,再依内容排列组合。例如,“书谭偶拾”、“版本丛谈”、“书里风景”、“书外乱弹”等等不同的板块。有些书话集索性以序数一二三四卷来归类。这种现象说明,书话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但是,是不是宽到了凡与书有关联的,都属于“书话”圈圈之内呢?《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刊过来新夏先生《关于“书话”的话》一文。来先生认为,凡是与书有关联的,不论是述说书的本身,还是写由书引发出去的论辩,都可以属于“书话”圈圈之内。来先生在文章最后说,也许我会遭到把书话范围放得过宽的讥评。笔者以为,来先生的确把书话的范围放得过宽了。毛泽东有一名篇《两个中国之命运》,此文是由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引发出的论辩,文章相当精彩。不过,将来编一部《中国现代书话史》(这是有可能的),我想不会把它涉及到吧。
&&&& ◎现代书话与藏书名家
&&&&“书话”这个名称大概是从“诗话”、“词话”、“曲话”演化而来的。诗话萌芽很早,像《西京杂记》中司马相如论作赋,《世说新语》的一些文字,都已是诗话的雏形了。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诗话。至明清,诗话作品已浩如烟海。著名的如严羽的《沧浪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词话、曲话是在诗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世传的作品也不少,李渔的《李笠翁曲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都很著名。另外,还有一类侧重于收藏逸闻、版刻递传的掌故,像叶昌炽的《书林清话》;还有一类藏书题跋,读书笔记,像《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藏园群书题记》等。这一类文体,可否称之为古代书话,尽管那时还没有这一说法。
&&&&现代书话形成在民国年代。有位周越然,他以编《模范英语读本》出名,从民初到30年代,这本书独占教科书市场20多年。此公还富藏书,曾撰《书书书》一书,这是中国现代书话的早期作品。这本书1944年5月由上海中华日报社出版,印了一千册。然敌伪时期,周越然参加过“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名声不好,写的书也为人们所厌恶。这本《书书书》,流传极少,现在倒成了藏家们寻觅的珍品。姜德明《余时书话》里收有这本书的书影。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第3辑把《书书书》和周越然的另一本书《六十回忆》合成一书,书名为《书与回忆》。只是此书所谈大都是古籍,提到现代书刊的只有关于阿英的《小说闲谈》。
&&&&曹聚仁也较早从事书话写作,1931年《涛声》曾刊过他的《书话四节》等文章。80年代,三联书店出版过他的书话集《书林新话》。叶灵凤也擅长写书话,从30年代开始一直到晚年在香港,一生写了不少耐读的书话文章。与文学翻译家冯亦代先生的书话文章一样,他的书话内容也以外国作家作品为主。三联书店曾编有三册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十几年来畅销不衰。
&&&&周作人的书话同他的散文一样,冲淡平和,侧重于心得感想,他常常大段大段地抄书,自诩“文抄公”。其实抄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看了十册八册难以抄下一段值得下笔的东西,因为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哪能是断章取义胡乱抄啊,也是非具慧眼不可的。钟叔河先生在1986年编辑出版了一部上下册的《知堂书话》,所收文章,是从周作人三十几部文集中选出来的,没有编年,也没有分类。不久钟叔河先生又编了一本《知堂序跋》,其中也有不少文章可归于书话作品。后来,钟老先生又重编的《知堂书话》,比原版的增加了不少篇目,又分成了七辑,其中第4辑“谈中国新书”和第7辑“谈自己的书”都是围绕现代书写的。
&&&&现代著名作家夏衍、俞平伯、叶圣陶、孙犁、李一氓等大家都写有不少书话类的文字。而且各有各的风格,如果撰写中国现代书话史,都是应该细述的。曾看到一则资料,40年代重庆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杨世骥的《文苑谈往》,是关于晚清小说的书话集。可以断言,还有许多书话类的早期作品有待我们去寻找。
&&&&现代书话发轫者为郑振铎、阿英。1929年,郑振铎以“西谛”为笔名在《小说月报》第20卷1至5号连续发表了千字文《读书杂记》19则,其中写了《荷马罗诗》、俄小说集《蔚蓝的城》、古籍《琵琶记》,还有《丛书书目汇编》等,文笔清隽,这是早期典型书话。郑振铎藏书中,不少是罕见的珍本。他对古籍研究下过很大功夫,撰写了大量的题跋文字,结集出版两册厚厚的《西谛题跋》。《郑振铎书话》是三联书店出的那套著名的书话之一。上下两册,内容大部分涉及的是古籍。其中谈到访书藏书的一些文字,著名的《访笺杂记》,记述他和鲁迅合编《北平笺谱》,为寻找上好的笺谱,在厂甸笺纸店一家一家奔波的情景,读来真让人感慨万千。阿英也是爱书如命,读他的《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海上买书记》、《苏常买书记》、《汴陵买书记》,可以体味到他奔波书摊的那种酸甜苦辣。阿英于1937年发表了一组《鲁迅书话》,讲述了鲁迅《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阿Q正传》等版本递传情况。1936年发表了《〈红楼梦〉书话》。在他早期的文集《夜航集》、《海市集》、《剑腥集》,都收有不少书话类的文章,如围绕蒋光赤《鸭绿江上》、《哀中国》,丁玲的《母亲》等写下的文字。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阿英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和领导工作。繁忙的会议期间,他一得空就跑琉璃厂、劝业场访书,并与书友郑振铎、李一氓、傅惜华、夏衍论书品画不断,这些都留在他《第一次文代会日记》里了,其中不少都是上好的书话文章。
&&&&使现代书话臻于成熟,使现代书话成为众多文体品式中一帜的,应该说是唐|先生。唐|先生写书话大约是从1945年开始的,当时陆续发表在《万象》、《文汇报》的副刊《文化街》、《文艺复兴》、《文讯》、《时与文》等报刊上,解放后又写过一些。1962年,唐|先生将书话结集成书,题名为《书话》,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0年三联书店新版,题为《晦庵书话》,除了纳进了原《书话》(41篇)的全部篇章外,还辑入了《读余书记》、《诗海一勺》、《译书过眼录》和《书城八记》四组文字。前面的部分主要是谈现代文学书籍的,文章大都只千把字,有的仅二三百字,有的论书刊的版本异同、装帧品相,或者讲述旧闻趣事。文字生动可观。开卷第一篇《守常全集》,记述的是1933年,李大钊同志牺牲六周年时,地下党组织在鲁迅支持下,策划出版李大钊文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几经周折到1939年4月才出版。此种书世存已很少,唐先生保留的一本也送给了上海博物馆。另外,根据关于《文艺讲座》、《社会科学讲座》、《燕知草》、《冈昆卡》、《山雨》等版本的史料掌故,由此我们知道,《呐喊》种种版本的来龙去脉。《凯绥、阿勒惠支版画集》是鲁迅编印的德国版画集,印数只有103部,而正式发行的只有33部。《域外小说集》虽在1920年曾重版,但书品则远不如前矣。
&&&&黄裳大约是中国在世的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家,一生集书不辍。上海“八一三”战起,他同唐|一起在徐家汇一家旧书店购得大量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的初版毛边本印本,配齐了整套的《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甚至在乱纸堆中翻得了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的手稿。《黄裳文集》中留有大量的关于书的文字,但主要还是关于古籍的书话,近年常常在《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和《读书》上刊出“拟书话”,其中有些内容是谈现代书刊的,如谈闻一多诗集《死水》1928年1月的初版本,谈刘半农《瓦釜集》。黄先生说这是唐|《晦庵书话》的,短小隽永,十分精致。
&&&&◎现代书话与“北姜南胡”
&&&&现代书话最大成就者是姜德明先生。他的书话得益于丰富的现代书刊收藏。姜德明20世纪50年代在《人民日报》编副刊,当时报社在王府井,报社附近就是东安市场。那时的东安市场有不少古旧书摊。编稿之余,逛书摊成了主要爱好,也去隆福寺和厂肆。年积月累,收罗了不少新文学珍贵版本书。1965年,“文革”前夕,风声渐紧,先生面对苦心收集来的“毒草”发愁,一狠心,让废品站拉走了一平板车。次年,“文革”狂风起,先生为自己先下手而庆幸。那时连卖书都无门,多少老先生半夜三更偷偷焚书,弄得下水管道堵住被发现。当时姜先生手上还有一些存书,都是前次卖书时舍不得出手而留下,且大多是精品。实在是难于和它们一刀两断,姜先生说:“这真是劣根难除啊”。除了烧掉一些太扎眼的书,像胡风的《棘源草》,还有魏金枝、丁景堂编的《文坛》杂志,因为上面有江青的便装照。其它的他竟一动也没动,做好了迎受任何灾难的准备。相反地,静夜无人时,还抽出几本心爱的旧书来翻翻,好像忘记了外面正是一个火光冲天的疯狂世界。正是这冒险的一挺,为他成为当今现代书刊收藏大家和现代书话大家打下了底子。
&&&&“文革”后期,文网稍松,姜先生又开始逛琉璃厂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收藏机会,不光是古旧书刊收藏,字画、瓷器、邮票,明清家具,当今有名气的收藏大家,差不多都是从那时开始下手的。姜先生的书话中介绍的现代书刊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这个时期收集的。包括林纾、李公朴、周作人、巴金、曹禺、叶圣陶、夏衍的签名本,更可贵的是黄裳、唐|、萧乾等大家的签名本上还有亲笔题跋。
&&&&“我在翻检旧藏书刊时,那焦黄发脆的书页早已经不起反复摩挲,事后往往是落华满地,爱也爱不得,碰也碰不得。书与人一样,彼此都老了。我们相守几十年了,怎么才算个了结?我想最妥善的办法还是选择一些稀见的版本,一一写成书话,亦不枉我们相聚一场。”姜先生的书话集有十余本,《书边草》、《书味集》、《书梦录》、《书廊小品》、《书叶集》、《书摊寻梦》、《书坊归来》、《新文学版本》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余时书话》。此书1992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大32,道林纸印,软精装,收书话100篇,每篇题头都有书影。此书几乎篇篇都有史料掌故,读来真是一种享受。
&&&&现代书刊收藏,有“北姜南胡”之说,北姜为姜先生,“南胡”即胡从经。胡先生有一枚“书海衔微”藏书印,语出陶渊明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在上学时就热衷于买书藏书。曾在上海静安寺一家名为“诗巢”的旧书店,买到叶圣陶赠戴望舒的签名本《倪焕之》。这是1929年的初版本,布脊烫金精装本。扉页上写着:“望舒先生叶绍均”两行工整的毛笔字,下面还有叶老的名章。逛书店是胡从经的爱好,青春岁月就是在那些纵横交错、书香流溢的邺架中度过的。有一次,他通过书店的熟人进入专供高级干部选书的上海旧书店第四门市部。正在书架间徜徉,恰逢胡乔木来买书,胡乔木以为他是书店伙计,遂要他帮助找一本苏俄作家拉甫列涅夫写的寓言小说《伊特勒共和国》(徐懋庸译本)。胡从经不到两分钟就在书架上找到了,胡乔木向书店负责人说要表扬这位伙计,书店负责人只能“嘿嘿”两声以敷衍,因为这位“伙计”是违规进店的。
&&&&历时20年,胡从经积书2万余册。鲁迅、巴金、郁达夫、冰心、叶圣陶等大家的初版本搜罗的相当齐全,一些早期的丛书,如《新潮社丛书》、《乌合丛书》等,均称齐全,一般图书馆也未必能见到了。胡从经还有海外访书的经历,曾在东京神田町一家旧书店觅得李叔同于1906年在日本创刊的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国内还不见有收藏。他曾着意搜集“左联”东京分盟的文献。东京分盟是中国作家联盟中的一支劲旅,在30年代上半期十分活跃,为推进与拓展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胡先生写有《“左联”东京分盟文献知见录》一文予以介绍。
&&&&胡从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作协研究室工作过,得以当面向巴金、以群、于伶、刘大杰、郭绍虞、师陀、秦瘦鸥等作家学者请教。那儿还有一个资料室,所藏近现代文学期刊甚为齐备,胡从经说自己“浸淫其间,可谓‘老鼠掉进了米缸里’,其乐可知”。后来又当编辑,拜访过唐|、王元化、赵景深、曹靖华、魏绍昌、钱谷融、黄新波、罗竹风等学者。得天独厚的机遇,仰赖丰富的一手资料,胡从经完成了《榛莽集》、《柘草园》、《胡从经书话》、《创造的欢愉》等书的撰述。胡从经去香港后,依然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已有书稿《香港近现代文学史》。另有一书《香港近现代文学书目》已先行出版,笔者在姜德明先生处得见此书,说是书目,实际上也就是书话集,不知内地什么时候能出版。
&&&&◎当代学者与现代书话
&&&&上海的陈子善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长期以来痴迷于史料研究,自称有“考据癖”,他说:“现代作家的一篇佚文、一首遗诗、一则逸事,现代文学史上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一段湮没不彰的史实,往往会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所以陈子善第一本书话集取名《捞针集》,取“大海捞针”之意。细翻陈子善书话,可见他探幽发微,钩沉辑逸的功夫,那些被封污垢历史史料,一经他爬梳钻勘,刮垢磨光,便重放光亮。他的关于郁达夫研究的一些文章,如《从郁达夫致蔡元培的佚简说起》、《研究〈沉沦〉的珍贵资料》、《郁达夫与鲁迅的〈故乡〉》、《邓脱路、日新里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冯雪峰编〈郁达夫选集〉》等,对我们了解郁达夫这位五四著名作家提供了许多新鲜资料,资料性的东西用书话的形式来写,读来就轻松多了。
&&&&倪墨炎是研究鲁迅的,也研究周作人,他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名噪一时。他写书话,动手较晚,但成绩不小,这主要得力于他对新文学史料的掌握。他也是当今国内收藏民国书刊成绩最丰硕者之一。特别是一些早期研究鲁迅的书,比如,1926年未名社出版的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1927年北新书局出版的钟敬文编的《鲁迅在广东》,1930年北新书局出版的李何林编《鲁迅论》等。经十余年努力,他大致收齐了民国时期出版的64种有关鲁迅研究的书。根据这些书,倪墨炎先后写出了《鲁迅与书》、《鲁迅革命活动考述》、《鲁迅旧诗浅说》、《鲁迅后期思想研究》、《鲁迅署名宣言与函电辑考》等鲁迅研究专著。在这同时,他也收藏了不少与鲁迅关系密切的作家的书,还注重收藏新文学杂志、报纸副刊,从《新青年》、《晨报副刊》起,数十种之多。长期的积累,丰富的史料,加上娴熟的文笔,使倪墨炎的书话与曹聚仁、叶灵风、唐|等书话大家一样,深受读者喜爱。所写书话,选材严谨,文笔精到。倪墨炎已出版的书话类书有《现代文坛偶拾》、《现代文坛随录》、《现代文坛散记》、《现代文坛短笺》、《现代文坛灾祸录》等。
&&&&进入80年代后期,书话之作大行其道,林林总总,逐一道来势必指不胜屈,下面列举一些。比较早的有,李庆西的《书话与闲话》、陈平原的《书里书外》和《大书小书》,这些书中有不少谈现代书刊的书话文章。比较“正宗”的书话有南京学者徐雁所著《秋禾书话》、《雁斋书灯录》、《沧桑书城》。王稼句《栎居书话》、梁永《雍庐书话》、高信《常荫楼书话》。近年出版的龚明德《昨日书香》、薛冰《金陵书话》、徐重庆《文苑散叶》、徐雁平《书海夜泊》、李福眠《天钥书屋散札》、李学勇《浅酌书海》等。这些书话文章,大都走的是唐|、姜德明的路子,书话内容大都是现代书刊的掌故轶闻。
&&&&香港也有几位值得一说的书话作家,一位是黄俊东,他曾在《明报周刊》开辟书话专栏,十多年笔耕不辍,已有几本书话集问世。在内地出版的有《克亮书话》、《猎书小记》。另一位是林真。1980年唐|的《晦庵书话》出版后,他为了买这本书,曾坐辆“的士”,跑遍广州所有书店。七年后《林真书话》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了内地版。书只十几万字,却很有些精彩的文字。还有一位杜渐,曾主编《开卷》、《读书良友》两份月刊,喜读书,自号书痴,写有不少书话,集有《书海夜航》(后出了续集),都出过内地版,在香港还出版有《书痴书话》等。文笔独特的董桥先生也时而有书话文章问世,他的《访书小记》、《关于藏书》、《也谈藏书印记》、《谈谈谈书的书》,还有几篇《不是书话》文章。董先生精通英文,生活在不中不西的地方,书话多了些洋味。
&&&&今天,一批著名学者,如钟叔和、来新夏、陈漱渝、黄永年等学者,时不时有精彩的书话作品出炉。翻开《读书》、《万象》、《书屋》、《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藏书家》,书话文章到处可见。还有各家报纸的副刊,名声大点的如《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中国青年报》的“开卷”等。辟有“读书版”的报刊已数不胜数。新近创刊的《新京报》还辟了一个“老版本”的栏目。圈内熟悉的还有北京的《出版史料》、上海的《世纪书窗》、江苏的《开卷》、河北的《旧书信息报》、湖北的《书友》、四川编辑的《读书人》。这些都是以书话为主菜的书报了。
&&&&◎我理想中的“书话”
&&&&上述可见,书话作为现代散文的一脉,从涓涓细流,已汇成清水一池,可圈可点了。
&&&&现代书话既然作为一种文体,那么,应该说,定体虽无,大体则有。这里是不是有一个现代书话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来先生和大部分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广义上来论述什么是书话的,只是来先生把这个广义也弄得太广了。至于狭义的书话,大致是不离书人书事,注重关于书的掌故、事略。笔者认为,唐|先生的“四个一点”,还是迄今比较完善的表述。“一点事实”,即捡一点即可,不宜甲乙丙丁,铺开来说;“一点掌故”,要有知识性,要鲜为人知,大家都知道,何劳你说;“一点观点”,要有独特见解;“一点抒情”,笔端带情,带有点书卷气。
&&&&这只是一些笼统的看法,下面谈谈,笔者理想中的书话是什么样子的。这或许超出了书话界定的范畴。
&&&&一、书话拟是一种怀旧文字,论说的对象主要是现代书刊,钩沉那些渐为人世淡忘而值得一怀的“老版本”。年代稍久远一些,最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刊。那时段,社会矛盾交错,各种思潮纷杂,笔墨格斗激烈;大家多,鲁迅、胡适,各领风骚;可卷可点的作品多,文人的趣闻逸事多。
&&&&二、与古人书跋和书事笔记不同,今人书话的版本目录色彩愈益褪减,注重介绍关于现代书刊的内容、版本、流布和递传状况,掌故类、文献性的。倪墨炎认为,能写书话的书至少要具备两条:一条是比较鲜为人知,人们耳熟能详的书何劳你去写它;二是要有点意思,或在见解上会有所启迪,或在性情上能引起共鸣,或能引发一段史实或一种知识,或很有趣可供人解颐。他说,选择写书话的对象必须慎重,宁缺毋滥。要是不论什么都可以写书话,那跑进图书馆真可以大批生产了。倪先生自己的书话,以及姜德明的《余时书话》、陈子善的《捞针集》、梁永的《雍庐书话》等可为典型。
&&&&三、文笔清隽,读来有趣。各位书话家风格不同,作为读者,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书话总是以平淡,朴实为上。笔者最喜读孙犁《耕堂读书记》的文字。
&&&&四、篇幅要短小,它不是摆开堂堂正正阵势的学术文章。唐|的书话、黄裳的“拟书话”、钟叔和的“念楼学短”,三五百字,一笔挥成,读来如呷一口绍兴老酒,满口余香。绝对一点地说,书话不妨越短越好,孙犁的“书衣文录”、甚至像姜德明编的《书衣百影》和《插图拾翠》中的图录说明,百十来字,均可视为书话。浙江嘉兴有家秀州书局,不是出版社,是家书店,老板叫范笑我,编有一种油印的“简讯”,记述文坛近音旧闻,学林逸事,其中不少上好的书话,拟明清小品。
&&&&最后,顺便说一句,书话类书刊的装帧要精致,里里外外都要弥漫书卷气息。最好附有图录,《唐|书话》、姜德明的《余时书话》、王稼句的《栎下居书话》都有图录。封面的设计要讲究,最上乘者是1980版的《唐|书话》封面,出自钱君之手。三联书店近年再版此书,换了面孔,不知为什么。书话之书的开本要小,理想的是小32开的,如80年代初三联出的黄裳的《珠还记幸》、舒芜的《书与现实》和姜德明的《书味集》等,当然,前两年出的孙犁《劫余十种》最好。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书话书刊得风气之先,还在越发不可收拾了,近期所见,有《民国书影眼录》、《尘封的珍书异刊》、《书装书话》、《旧书收藏》等,书是越来越精致,只是少了些阿英、唐|们的亲身亲历,孙犁的入木三分和钟叔和的老辣醇香。(
文/宋庆森&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沙白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墨庵书忆(一篇记录书话的日记)17
  开始买书是为了看,后来读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了,就变成“先买等以后再看”。买书的朋友都知道,这句话绝对只是买书的一个幌子,读书是永远赶不上买书的。
  单单买书还不可怕,可怕就可怕在,开始喜欢大部头的丛书。比如这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十辑100册。开头只是五块一本买来读读,觉得内容手感装帧都还不错,也闹过拿影印本当原本的笑话。几年里一直留意着收,收了十几种若干本,有复本价格合适也收。那天忽然来了念想,想收个全套吧!完了,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开始。好在有目录,依录索书吧。
  两单入书12册,费金177元,这个价格是相当高了,在苏州大概还是能买到10元一下一本的,可惜就是近来越来越难碰见了。后来网购的时候大概价格控制在12以内。
  近来有几笔外账迟迟不到,买书又没个控制,欠了不少书债。
李金发,微雨,86年1印,5000册
林雨堂,大荒集,85年1印,10000册
洛蚀文编,抗战文艺论集,86年1印,5000册
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84年1印,10000册
张闻天,旅途,85年1印,10000册
曹聚仁,文思,87年1印,4500册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86年1印,5000册
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84年1印,10000册
邹啸编,郁达夫论,87年1印,6000册
杜衡,怀乡集,86年1印,4000册
黄人影编,创造社论,85年1印,7000册
柯灵,市楼独唱,84年1印,10000册
另购范成大佚著辑存一种,10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全书及相关影印图书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第一辑(十种)
  1.《尝试集》 胡 适 著 1982年2月初版 1985年3月第二次 32开 0。80元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初版于1920年3月,1922年10月四版,作者又重加增删,附《去国集》共存诗64首,另加四版自序一篇,代序二篇。
  2.《蕙的风》 汪静之 著 1984年12月 32开 1。10元
  新诗史上很有影响的诗集,作者为“湖畔诗社”重要成员。朱自清、胡适、刘延陵为之作序。
  3.《湖畔》 应修人 等著 1983年8月 长32开 0。37元
  “湖畔诗集”之一,收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四名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诗作61首。
  4.《春的歌集》 应修人 等著 1983年5月 长32开 0。68元
  收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诗105首,冯雪峰文一篇,
  5.《西滢闲话》 陈 源 著 1982年2月初版 1985年3月第二次 32开 1。35元
  陈源是“现代评论派”重要成员,本书所收78篇文字,大都发表在《现代评论·闲话》栏。
  6.《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草川未雨 著 1985年7月 32开 1。20元
  本书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内容分“新诗坛的萌芽期”、“草创时期”、“进步时代”、“将来的趋势”四章,评述了五四以来各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诗作。
  7.《新月诗选》 陈梦家 编 1981年11月初版 1985年3月第三次 32开 1。05元
  本书选编了徐志摩、朱湘、陈梦家、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卞之琳、孙大雨、林徽音等18人的诗作80首。
  8.《朱湘书信集》 罗念生 编 1983年12月 32开 0。95元
  全书收朱湘给友人书信86通。
  9.《太平洋上的歌声》 关露 编 1984年5月 32开 0。50元
  革命女作家关露的第一本诗集,收诗22首。
  10.《新旧时代》 关露 著 1984年6月 32开 0。75元
  关露自传体小说,内容描写新旧时代交替中青年的思想、生活和斗争。
第二辑书目
  1.《三叶集》 田汉 宗白华 郭沫若 著 1982年6月 32开 0.60元
  本书是三人1920年的通信集,据亚东图书馆1920年初版影印
  2.《离婚》   潘汉年 著 1983年12月 32开 0.55元
  本书为作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作品8篇,写于年间,卷首有自序一篇。小说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小雨点》  陈衡哲 著 1985年3月 32开  0.85元
  本书是五四时期女作家陈衡哲的自选集,收短篇小说10篇。
  4.《中国文艺论战》  李何林 编 1984年11月 32开 1.95元
  1928年春,创造社又一次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在中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颇为剧烈的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一年多,本书是这次论争文章的辑集。
  5.《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陈子展 著 1982年12月 32开 0.73元
  本书是作者于1932年应田汉之约在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开近代文艺讲座所撰的讲稿,概述了辛亥革命前后三十年间中国文学的演变。
  6.《中国新文坛秘录》  阮无名(阿英) 编 1983年8月 32开 1.05元
  本书是从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书报杂志中辑集的。是一种文献资料摘编性质的参考书,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文坛史料。
  7.《文艺自由论辩集》  苏汶 编 1982年5月 32开 1.40元
  年,胡秋原,苏汶等自称“自由人”,“第三种人”在《现代》等期刊上宣扬“文艺自由论”,遭到了鲁迅等的批判,本书是这场论争的文章汇辑。
  8.《民族文艺论文集》  吴原 编 1984年6月 32开 1.70元
  本书搜罗了“民族主义文艺”的大部分论文。
  9.《论鲁迅的杂文》   巴人 著 1985年2月 32开 0.85元
  本书分序说、鲁迅思想的三个时期、鲁迅杂文的形式和分格等五个部分。附录《鲁迅先生的艺术观》、《鲁迅的创作方式》两篇,《后记》一篇,是巴人(王任叔)在上海“孤岛”时期写的较早以革命理论来剖析鲁迅杂文的专著。
  10.《过去的工作》  周作人 著 1985年2月 32开 0.55元
  本书收散文15篇,是1945年的作品,内容大致有关民俗风物、历史典故、杂记等。其中《饼斋的尺牍》、《实庵的尺牍》、《曲庵的尺牍》分别收录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早期给作者的书信。
第三辑书目:
  1.《走到出版界》 长虹 著 1985年5月 32开 1。20元
  本书收作者1926年9月到1927年春所作杂文139篇,内容涉及当时出版界和文学社团的一些情况。
  2.《创造社论》 黄人影 编 1985年4月 32开 0。85元
  本书收有关创造社的论文8篇,末附《创造社各作家略传》
  3.《徐志摩年谱》 陈从周 编 1981年11月初版 1984年3月第二次 32开 0。50元
  陈从周编的这本《徐志摩年谱》是至今研究徐志摩绕不过的一本参考资料。这本好书小饱曾三买二送。
  4.《创作的经验》 鲁迅 等著 1982年4月 32开 1。00元
  本书收鲁迅、茅盾、丁玲、张天翼等17位作家谈创作经验的文章20篇,另附外国作家有关文章3篇。着本书十几年前小饱所买的的该套丛书中第一种,以后遂一买不可收。
  5.《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 张若英(阿英)编 1982年5月初版 1985年3月第二次 32开 1。40元
  本书编入新文学运动自1917年至1933年近二十年间几次重要大争论的论文47篇,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史料。
  6.《我与文学》 郑振铎 傅东华 编 1981年6月初版 1984年12月第二次 32开 1。30元
  本书是我国59位现代著名作家在文学活动上不同经验的自我介绍。他们对文学兴趣的发生,文学见解的梗概,读书的心得,创作的匠心,都在本书里有详细的论述。
  7.《作家论》 茅盾 等著 1984年6月 32开 1。15元
  本书收文艺评论文章十篇,均出自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之手,论及当时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
  8.《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 蔡元培 等著 1982年11月 32开 1。25元
  本书是三十年代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各卷导论的汇编。全书对我国“五四”以后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运动作了全面的总结。
  9.《海上集》 赵景深 著 1985年2月 32开 1。20元
  本书收散文30余篇,大部分是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如中国现代小说的全貌,巴金的小说,刘半农,朱湘的诗,丰子恺的散文等等,还有一部分作者的自传。
  10.《文坛忆旧》赵景深 著 1984年1月 32开 1。00元
  本书收短文40篇,所记文坛掌故,人物素描等,大多为作者亲见亲闻,资料丰富,极有情趣。
第四辑书目
  1.《我们的七月》 OM 编 1983年4月 32开 0。80元
  综合性文艺丛刊。内容包括散文、新旧体诗、短评、随笔、书信等。作者有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刘大白、潘漠华等。
  2.《我们的六月》 OM编 1983年4月 32开 0。95元
  综合性文艺丛刊。收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刘大白、顾颉刚、沈尹默、白采等作的散文,新旧体诗,短论,随笔,书信等31篇,丰子恺的插图2幅,是《我们的七月》的姊妹篇。
  3.《燕知草》 俞平伯 著 1984年4月 32开 1。30元
  本书收各种文字21篇,都是写杭州的,其中不少是三十年代传诵一时的名篇。本书原是线装本二册,影印成32开本后小了一半,即使如此,此书的版式仍是掩不住的可爱,俞平伯的书就是风雅。
  4.《翦拂集》 林语堂 著 1984年4月 32开 0。85元
  本书是作者第一部文集,收杂文28篇,内容大致是针对当时封建军阀政府和某些社会名流而发的匕首。
  5.《知堂文集》 周作人 著 1981年11月初版 1985年3月第二次 32开 0。90元
  本书系周作人的自选集,收作者早期所作散文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等44篇。
  6.《春醪集》 梁遇春 著 1983年12月 32开 1。10元
  梁遇春第一部散文集,收作品13篇。
  7.《泪与笑》 梁遇春 著 1983年12月 32开 0。70元
  梁遇春遗作,收作品22篇。
  8.《半农杂文》 刘复 著 1983年7月 32开 1。20元
  本书收杂文45篇,按时间先后编次,第一篇《两盗》写于1915年6月,最后一篇写于1927年1月,卷首有作者小像和自序一篇。
  9.《半农杂文二集》 刘复 著 1984年3月 32开 1。65元
  本书于1935年7月作者逝世周年纪念时出版,收杂文49篇,商鸿逵作序。
  10.《市楼独唱》 柯灵 著 1984年11月 32开 0。50元
  杂文集,是作者在“孤岛”时期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斗争的记录。
第五辑书目
  1.《革命文学论文集》 霁楼 编 1986年9月 32开 1。90元
  2.《冲积期化石》 张资平 著 1986年1月 32开 1。60元
  3.《灵凤小品集》 叶灵凤著 1986年1月 32开 2。10元
  4.《当代中国女作家论》黄人影编 1985年6月 32开 1。40元
  5.《大荒集》 林语堂著 1985年8月 32开 2。00元
  6.《平屋杂文》 夏丏尊著 1986年7月 32开 1。40元
  7.《边鼓集》 文载道等著 1986年5月 32开 3。00元
  8.《抗战文艺论集》 洛蚀文编 1986年1月 32开 2。40元
  9.《横眉集》 孔另境著 1985年12月 32开 2。20元
  10.《知堂乙酉文编》 周作人著 1985年7月 32开 0。90元
第六辑书目
  1.《红烛》 闻一多著 1985年7月 32开 1。40元
  2.《踪迹》 朱自清著 1985年7月 32开 1。00元
  3.《玉君》 杨振声著 1985年6月 32开 1。00元
  4.《微雨》 李金发著 1986年1月 32开 1。80元
  5.《旅途》 张闻天著 1985年8月 32开 1。05元
  6.《公墓》 穆时英著 1986年4月 32开 1。65元
  7.《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王哲甫著 1986年4月 32开 3。10元
  8.《中书集》 朱湘著 1986年7月 32开 3。00元
  9.《善女人行品》 施蛰存著 1986年8月 32开 1。60元
  10.《传奇》 张爱玲著 1985年7月 32开 2。00元
第七辑书目
  1.《海滨故人》 庐隐著 1986年12月 32开 1。90元
  2.《谈虎集》 周作人著 1987年9月 32开 3。65元
  3.《桥》 废名著 1986年12月 32开 2。80元
  4.《巴金的生活和著作》 法·明兴礼著 王继文译1986年12月 32开 1。60元
  5.《梦家诗选》 陈梦家著 1987年9月 32开 1。10元
  6.《郁达夫论》 邹啸编 1987年1月 32开 1。20元
  7.《四十自述》 胡适著 1987年2月 32开 2。00元
  8.《周作人论》 陶明志编 1987年3月 32开 1。40元
  9.《二十今人志》 人世间社编1986年7月 32开 1。50元
  10.《流言》 张爱玲著 1987年3月 32开 1。30元
 第八辑书目
  1.《玄武湖之秋》 倪贻德著 1988年4月 32开 1。90元
  2.《星海》 文学研究会编 1988年2月 32开 1。95元
  3.《谈龙集》 周作人著 1987年9月 32开 1。95元
  4.《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著 1988年2月 32开 1。20元
  5.《怀乡集》 杜衡著 1986年12月 32开 1。85元
  6.《沫沫集》 沈从文著 1987年9月 32开 0。95元
  7.《大众语文论战》 1987年9月 32开 2。40元
  8.《笔端》 曹聚仁著 1988年4月 32开 3。45元
  9.《爱眉小札》 徐志摩著 1987年11月 32开 2。30元
  10.《晞露新收》 缪崇群著 1987年10月 32开 1。50元
第九辑书目
  1.《醉里》 罗黑芷著 1988年7月 32开 2。30元
  2.《郭沫若论》 黄人影编 1988年7月 32开 2。20元
  3.《西柳集》 吴祖缃著 1987年7月 32开 2。60元
  4.《南北极》 穆时英著 1988年4月 32开 2。55元
  5.《望舒草》 戴望舒著 1988年6月 32开 1。25元
  6.《偏见集》 梁实秋著 1988年12月 32开 3。20元
  7.《诗二十五首》 邵洵美著 1988年8月 32开 1。05元
  8.《文思》 曹聚仁编 1987年9月 32开 2。50元
  9.《郭沫若归国秘记》 殷尘著 1988年12月 32开 1。60元
  10.《率真集》 丰子恺著 1988年7月 32开 2。00元
 第十辑书目
  1.《死水》 闻一多著 1988年1月 32开 0。90元
  2.《棘心》 绿漪女士著 1987年12月 32开 3。60元
  3.《现阶段的文学论战》 林淙编 1987年9月 32开 3。00元
  4.《两栖集》 郑伯奇著 1987年6月 32开 1。80元
  5.《鬼恋》 徐訏著 1988年5月 32开 1。20元
  6.《手掌集》 辛笛著 1988年4月 32开 1。20元
  7.《锦帆集外》 黄裳著 1987年10月 32开 1。60元
  8.《我的话》 林语堂著 1987年7月 32开 2。50元
  9.《冬至集文》 许杰著 1987年6月 32开 1。60元
  10.《雅舍小品》 梁实秋著 1987年12月 32开 1。40元
创造社作品专辑(10种):
  1.《惆怅》 严良才著
  2.《男友》 叶鼎洛著
  3.《灵凤小说集》 叶灵凤著
  4.《东海之滨》 倪贻德著
  5.《招姐》 罗皑岚著
  6.《音乐会小曲》 陶晶孙著
  7.《独清自选集》 王独清著
  8.《苦笑》 周全平著
  9.《爱之焦点》 张资平著
  10.《旅心》 穆木天著
新月派文学作品专辑(10种):
  1.《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著
  2.《国剧运动》 余上沅编
  3.《骂人的艺术》 秋 郎著
  4.《花一般的罪恶》 邵洵美著
  5.《西林独幕剧》 丁西林著
  6.《灵焰》 曹葆华著
  7.《铁马集》 陈梦家著
  8.《玮德诗文集》 方玮德著
  9.《石门集》 朱 湘著
  10.《说谎者》 储安平著
文学研究会作品专辑(10种):
  1.《芝兰与茉莉》 顾一樵著
  2.《英兰的一生》 孙梦雷著
  3.《春日》 罗黑芷著
  4.《皮克的情书》 彭家煌著
  5.《文坛逸话》 宏 徒编
  6.《生之忏悔》 巴 金著
  7.《汉园集》 卞之琳编
  8.《流沙》 王任叔著
  9.《记忆之都》 杨 骚著
  10.《西行书简》 郑振铎著
海派文学作品专辑(10种):
  1.《大上海的毁灭》 黄震遐著
  2.《新路》 崔万秋著
  3.《花厅夫人》 林微音著
  4.《忘情草》 李同愈著
  5.《两间房》 予 且著
  6.《结婚十年正续》 苏 青著
  7.《前程》 丁 谛著
  8.《凤仪园》 施济美著
  9.《绅士淑女图》 东方蝃蝀著
  10《退职夫人自传》 潘柳黛著
京派文学作品专辑(10种):
  1.《从文小说习作选》 沈从文著
  2.《孟实文钞》 朱光潜著
  3.《燕郊集》 俞平伯著
  4.《莫须有先生传》 废 名著
  5.《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林徽因选辑
  6.《篱下集》 萧 乾著
  7.《画梦录》 何其芳著
  8.《画廊集》 李广田著
  9.《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李健吾著
  10.《鱼目集》 卞之琳著
现代都市专辑(10种):
  1.《都市风景线》 刘呐鸥著
  2.《将军底头》 施蛰存著
  3.《圣处女的感情》 穆时英著
  4.《白金的女体塑像》 穆时英著
  5.《古国的人们》 徐霞村著
  6.《帝国的女儿》 黑 婴著
  7.《旋涡里外》 杜 衡著
  8.《红的天使 》 叶灵凤著  
  9.《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徐 訏著
  10.《塔里的女人》 无名氏著
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15种):
  1.《何典》 张南庄著
  2.《痴华鬘》 伽斯那著
  3.《尘影》 黎锦明著
  4.《游仙窟》 张文成著
  5.《二月》 柔石著
  6.《信》 金淑姿著
  7.《小小十年》 叶永蓁著
  8.《萧伯纳在上海》 乐雯编译
  9.《丰收》 叶紫著
  10.《打杂集》 徐懋庸著
  11.《八月的乡村》 田军著
  12.《生死场》 萧红著
  13.《现代作家书简》孔另境编
  14.《木刻创作法》 白危编译
  15.《总退却》 葛琴著
以上内容为天涯社区“吃饱也烦”辑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域外旧书话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