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理论心理学三大流派派主要理论

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视力保护色 -
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更新时间:
&&&&&&&&&&&& (课题负责人:罗建河& 南昌大学;课题编号:1)&&&&&&&&&&&&&&&&&&&&&& 导&& 言  “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批准于2007年11月。经过课题组辛勤的工作,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课题组拟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为项目的研究做个总结性的报告。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与评析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加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构建新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为系统地梳理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依据理论赖以建立的知识论基础将之分为三大理论流派,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了解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与缺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助于打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停滞与沉闷现状。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表现通过了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新进展,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新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从而有助于促进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良好发展,以顺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巨大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改革大浪潮。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本研究的文献基本上采用的是英文原版著作,属于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本研究通过将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进行比较与归纳将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产生的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三大理论流派,以便国内研究者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这些理论的基本脉络。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一部学术著作和4篇学术论文:《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西方几种典型教育管理培训理念的比较分析》(《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3期);《西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观点与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学校高级管理团队——英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学校效能的新举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概论  西方现代知识论的三大发展给教育管理带来了的三大理论流派: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和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                         从“维也纳小组”(Vienna circle)的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而来的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哲学知识论的第一个大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出现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轰动整个教育管理学界的“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催生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知识论的第二个大发展是与库恩(Kuhn)和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拿大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格林菲尔德开始接受库恩的范式理论和费耶阿本德的“怎么样都行(anything goes)”的多元主义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抨击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知识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学界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格林菲尔德革命”。承袭格林菲尔德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评先后又出现了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以及麦克斯等人的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汇集而形成了教育管理的第二大理论流派: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西方现代知识论的第三大发展是蒯因的自然主义知识论,他将“知识的本性”、“知识何以可能”以及“知识的确证”等问题与神经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联系在一起。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正是以这种自然主义的知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教育管理理论,成为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第三大主流派: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试图调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1、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历史渊源上,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与科学主义的一般管理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主义的一般管理理论发轫于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形成于西蒙的实证主义的管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实证主义的精神以赫尔平所称的“新运动”的形式在教育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到了1957年,新运动的科学家们取得了支配地位,他们在芝加哥大学的中西部管理中心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开创了教育管理科学的新纪元。从那以后,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1)学科论&&& 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方面,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认为教育管理无疑是也应该是一门科学,这种科学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定义中的科学,它应该具有物理学那样的严谨性和规律性,如果说它与物理学稍有不同的话,这种不同只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管理学可以是一门社会物理学。科学主义者的科学概念与研究模式包括如下几个论点:①理论是一个假说――演绎结构,其中较低普遍性和单一的命题包括预期的观察,是从更具普遍性的命题(和限定条件)中演绎出来的。②理论通过符合某种经验的可验证的状态而被证实。如果演绎的状态确实被观察到,理论就被证实。否则就被证伪。证明一个理论是合理的就是展示它比其对手具有更多的证实和更少的证伪。③一个理论的所有理论术语必须给出操作性定义,即包含有一些限定的测试程序。④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要排除大量的伦理命题。因为事实是一回事,而价值是另一回事,价值与事实是完全分开的和不同的两种东西。   一般领导模型      领导概念-操作定义  例如:民主的/转换型的/教育型的领导,根据      可观察到的行为  如,体谅/起动结构:  “是友善的/提高士气/设定目标/进行变革”(主要是跟随者们的认识(理解 perceptions))  通过……收集      (LBDQ/LOQ/MLQ)调查和问卷  根据……进行分析      相关性(correlations)/规律性(regularities)/模式(patterns)  导致      证据/证实  用以支持        图2-1:演绎式的领导模型
(2)组织与管理理论  在组织与组织管理上,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外在的自然客观实体,并凌驾于组织中的个体之上;我们可以像研究“钟”(波普尔语)一样精确地研究组织运作,而一旦我们掌握了组织运作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像预测“钟”的时间一样预测组织的发展变化,从而有效地管理组织。   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组织观大体上可以表达如下:①教育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研究教育组织必须关注学校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学校要“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如劳动力、学生和资金”,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环境调整和改革内部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②教育组织是一个“结构的社会技术系统”,它的社会技术就是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教育组织内部也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③教育组织也具有自己的边界,但是这种边界具有可渗透性。④根据系统理论的控制原理,教育组织无疑也是一个反馈系统。⑤学校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系统。它总是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资源,如劳动力、学生和资金,并将这些输入投入一种教育转换过程以生产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学生和毕业生” ,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学校才能得以持续下去。⑥学校组织具有适应与维持的功能。为了与外部要求保持一致,学校必须具有适应功能,同时为了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它又必须具有维持功能。   像西蒙一样科学主义者也以决策概念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认为管理就是“做决策”。格林菲斯甚至还依据西蒙的决策过程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管理决策的六个阶段说:第一个阶段是认识和限定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分析和估价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确立据以判定解决方案的准则或标准;第四个阶段是收集数据;第五个阶段是制定和选出优先的解决方案并事先进行测试;第六个阶段是实施优先的解决方案。(3)培训论  在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上,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既然通过科学的研究人们能够发现管理和组织运作的规律,而且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人们就可以像预测钟的时间一样控制组织的行为和运转,那么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就可以变得很简单,即只要通过正规的学习,让学员掌握这种规律,他们就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在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看来,管理活动就是一个理性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因此,最好的管理培训就是传授受训者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以期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最理性的手段,这种培训理念的典范是由Ernst and Newell提出的“一般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模型。教育管理培训活动被看作是一种科学∕技术活动。2、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模式(1)正规模式(formal models)  正规模式像一把伞包括了许多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理论模式,如结构模式、系统模式、官僚模式、理性模式、等级模式等。各种正规模式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①正规模式常常把组织当做一个系统来看待。这种对相互依赖性的强调表明,组织的下属部门如系或学生管理部门之间已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②正规模式把组织中的正式结构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组织机构图常常描绘了这种正规的结构,并完整地反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法定关系。③在正规模式中,组织的正式结构常常是等级制的。大多数的学校保持着一种固定的、等级制的和家长式的管理特征,在学校内部保持着一种牢固的权威结构。④所有正规模式的观点都把学校和学院看作是追求目标的组织。人们认为组织有着被其成员接受和追求的正式目标,又因为组织是等级制的,所以校长在学校目标制定中起着主要作用。⑤正规模式认为管理决策是通过理性过程而产生的。认为优秀的管理者是通过理性的和逻辑的手段并根据组织的正式目标来实施管理的。⑥正规模式体现了组织中领导者的权威。在正规模式中权威主要是校长的正式职位的产物。⑦正规模式强调组织应对它的资助单位和主管部门负效能责任。  正规模式的局限性:①正规模式把学校和学院看作是具有目标定向的特点是不现实的。在组织中要确定教育目标常常是很困难的。正规目标与实际操作联系很少。②仅仅把决策描绘成理性的过程是有问题的。很难证实管理者的行动是根据对可选方案的评估和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来确定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非理性的,这种行为特征必然也会影响教育决策的性质。③正规模式强调组织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但忽略和低估了个人的贡献。正规模式认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而不是他们个人的素质和经历。④正规模式的一个主要构想就是权力位于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校长的权力借助于组织中的领导职位发挥作用。这种对正式权力的强调就导致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政策是由高级管理者制定并由处于等级制下层的人员贯彻实施,组织成员不会不接受既定决策。但是在拥有许多专业人员的组织很容易出现专业主义与等级制的冲突。⑤正规模式把学校和学院看作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正规模式认为,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可能来去不定,但是组织的结构是稳定的,组织成员总会被安排在结构中预先确定的位置上。然而,复杂的环境导致组织往往是难以预测的,组织总是处于变化中的。(2)学院模式  学院模式的主要特征:①学院模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它认为决策应该以民主原则为基础。②学院模式特别适合学校和学院这样的组织,因为在这些组织里有大量的专业人员。学院模式设想专业人员也有权力去参与更大范围的决策过程。③学院模式设想组织中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④决策机构的规模在学院模式管理中是一个重要因素。要使每位成员能够发表意见,决策机构一定要非常小。⑤学院模式认为,决策是通过意见一致而不是矛盾或冲突的方式做出的。  学院模式的局限性:①学院模式总是将管理教育机构的“最佳”方式的规则与实际的组织行为的描述相混淆。把“应该的”理解为“实际的”。②学院模式的决策过程常常是缓慢、滞后的。③民主模式的一个基本设想是,决议是经过意见一致的方式形成的。然而,实践中,委员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且无法确保结果总会一致。④决策参与过程中参与因素依靠的是专业人员拥有的专业权威,但它很少超过正式领导的职务权力。⑤学院模式的效力部分地依赖于教师的态度。如果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学院模式就有成功的希望。⑥在学校,学院模式决策过程更多地取决于校长的态度而不是教师的支持。(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包括主要包括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等人的教育管理批评理论、萨乔万尼等人的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以及麦克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等。其中又以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为先导。所以,本报告着重介绍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1、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随着世界的不确定性的一面表现出来和主观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质疑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寻找所谓的一般科学,质疑作为教育管理科学之基石的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人们重新提出“认识世界”的问题。尽管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科学主义有着很多的批判,但格林菲尔德却是这一批判运动的先锋。他雄辩地证明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诸多缺失及其对实践的不良影响。在他看来科学的管理不仅在教育中失败了,在管理的其它子领域也遭到了同样的失败;而西蒙是将管理科学导向了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在其自身的无效中,这是一条内观的、自欺的、弄巧成拙的和没有必要地令人厌烦的道路。因此,他认为管理科学正在衰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它是否正在崩塌虽然尚在争议之中,但恐怕也是迟早的事。于是,他认为是时候提出一个替代性的教育管理理论了,也就是他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1)学科论  在教育管理学科性质的定位上,格林菲尔德认为如果“科学”的界定遵循的是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学者的科学观,那么教育管理就不是科学,毋宁是一种人文学科或人文主义。 (2)组织与管理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组织理论,大体上可以表达为“组织的人类发明论”。格林菲尔德的组织命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命题一:组织不是一个“外在”(out there)的自然客观实体,它没有本体论上的真实,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实体进行研究研究,是不会得到任何有效的理论的。   命题二:组织是一种自由和强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被发明的社会现实,它不仅能被创造,还能加以操纵。而这种组织形象的维持靠的是我们所理解的“领导”或者“管理”,且这种管理常常是以一种不太民主的形式出现。   命题三:组织和管理的世界是意志、意图、经验和价值的世界   命题四:冲突是组织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命题五:组织不是凝固不变的存在,它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   命题六:组织既然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组织中就只可能有个体的目标,而没有所谓的组织目标。   命题七:组织本上是用符号编织的、用语言表达的对现实的定义。  命题八:一但人们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强加给组织现实身上的那些如:和谐、乐观和理性等隐喻中解放出来,教育管理的伦理维度就无疑就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中心。& (3)培训论  格林菲尔德极力主张一种修道院式(monastery)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前提是要认识到,我们必须理解生活,而生活和人的精神是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多种多样的现实中表达自己的。因此这一方案的目的将是把参加培训的管理者置于他们认为非正常和非自然的环境之中,让他们感受和领悟不同的生活形式和不同人的精神表达。其实施过程可以如下,首先将培训学员的见习期放在一个真实的修道院——这是学习过程的开始,而且这个修道院最好处于山顶绝壁上,院中的僧侣们发誓保持绝对的沉默。然后,学员们去充当酒吧间招待、保镖或者迪斯科舞厅的管理者、接着到一所精神病院中充当勤务人员或者真正地作为这种机构中的一个患者。  格林菲尔德认为,学员必须充分地经历这些“修行”,这样才能给这些未来的管理者一种对他人的生活的恐惧(terror)感——即,对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格言的组织现实的恐惧感。这种经验的震撼和迷惑(disorientation)将使管理者穿透美好的想象经历残酷的组织现实,希望返程之后,他们会以更复杂、模糊(ambiguous)和人道的术语(terms)来看待生活。2、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模式(1)主观模式  主观模式的特点:①主观模式强调组织中个体成员的信仰和认识,而对于机构整体和利益群体这两个层次不甚关注。②主观模式关注的是组织成员对事件赋予的含义。它强调个体对行为的解释而不是行动或事情本身。③不同的参与者对组织的现状赋予不同的含义,这是因为组织成员有不同的价值观、背景和经历。④主观模式把结构看作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固定的或预先建构好的。主观模式反对“人必须符合组织结构”的观点。⑤主观模式强调个体目标的重要性,而否认组织目标的存在。  主观模式的局限性:①主观模式认为存在着能够产生个体行为和认识的组织,但对组织的性质又未能明确阐明。②主观模式认为人的认识是如此的个体化,以至于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认识,于是人们难以形成对组织的同一性认识。③主观模式难以提供操作性的指导,因此经验难以传递。(2)政治模式  政治模式的特征:①政治模式把注意力放在组织中的群体活动上而不是关注组织的整体结构。②政治模式关注利益和利益群体。政治模式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利益具有多样性。③政治模式强调组织中冲突的普遍性。④政治模式认为,组织的总目标是不稳定、不明确和有争议的。个人、利益群体和联盟各有各的目的,并为自己的目的而采取行动。⑤在政治舞台上,决策总是出现在复杂的协商和谈判之后。⑥权力的概念是政治模式的核心。复杂的决策过程的结果很可能取决于参与决策过程的个人或团体的相应权力。  政治模式的局限性:①政治模式完全陷入了权力、冲突和控制等概念中而不顾组织理论与现实的其他方面。②政治模式强调利益群体在决策中影响,但很少注意到学校和学院一级的决策。③政治模式过分强调冲突而忽视专业合作产生共同结果的可能性。④政治模式是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理论。缺乏行动的指导性(四)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1、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当国内学者谈论整合论的教育管理理论时,主要是指由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Evers,C.W& Lakomski,G)两位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学家提出的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naturalistic coherentism)。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十余年系统而深入的阐发成为当今一个颇具影响的理论体系。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这两位倡导者,自1991年合作出版《认识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方法论论争》(《Know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temporary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以来,又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合作推出系列著作《探索教育管理:整合论之运用及批判论争》(《Explor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herentist Application and Critical Debates》)与《从事教育管理:关于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Do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1)学科论&& 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准备探寻一条“更为自然主义”的途径,即试图通过“知识呈现的神经网络模型”为管理知识的表达提供新的解释。理论就是“经验的压缩规则。  认知神经科学在探寻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时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发展相应的压缩规则(compression algorithms)而进行的。这种压缩规则的一个重要的脑机制就是神经信息加工模式,即“神经网络”模式。这种神经网络模式是由输入层,隐藏单元层和输出层三个层面构成的,各层之间存在大量的联结网络。一般来说,隐藏层的单元比输入层少,这意味着来自输入层的信息只有通过必要的压缩才能予以有效的回应。如图4-3所示:  &&&&&&&& 图3-1:神经网络(注:图中并没有画出所有的节点和联结。)&&&&&&&&   这种“压缩规则”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科学提出的能够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性的简明公式就是自然领域的“压缩规则”;然而,自然科学的魅力不应该让人们无视这样的事实,即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可缺少但又不那么严格的规律性;因为,如果人的行为是随机的,那么社会生活将是不可能的。出于“压缩规则”的一致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二者的区别仅在于信息压缩的程度不同。(2)组织与管理理论&&&&&& 自然连贯主义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地分工的认知系统。    图4-4:后增殖学习的一个前馈人工神经网络(Learning by backpropagation of error in a simple 6×3×2 feedforwar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神经网络,每个小网络处理的单元数量是有限的,而每个单元都是环境的某个特性的编码。相互支持的特性通过兴奋连接(excitatory link)而联结在一起,相互矛盾的特性则与抑制(inhibitory link)连接联系在一起。例如,被编码为“一只狗”的网络,会在编辑中删除“猫叫声”,但是会激活一个兴奋连接发出“狗叫声”。这些网络被称为“约束满足网络”(constraint satisfaction network),并为个体的解释形式(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formation)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模型。显然,集体是这种“约束满足网络”的一个共同体,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约束满足网络”,当然也就可以从事组织的学习了。这种互联网络的构成方式对集体问题的解决有着显著的影响,像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而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一样,学习型的组织也可以不断的学习解决组织问题。(3)培训论  自然连贯主义者指出管理者培训计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知识迁移的问题,各种管理培训的理论就是要解释知识是如何迁移的,设计相应的培训模式以保证知识的顺利迁移;强调教育管理培训是形成学员的某种认知模式。五、本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本研究属于国内首次系统而全面地介绍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课题,对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从教育管理理论赖以建立的知识论基础的视角出发把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三大流派,即西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进而从知识论基础、组织与管理理论、决策理论、培训论等对各大教育管理理论流派中的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评析,这些都属于国内教育管理研究之首创。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作者: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三大主流学派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5:39: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三大主流学派的回顾与思考.PDF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权力观.pdf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THESlS
权力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之
一,但它同时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回。美国国际关系主
流学派都对权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经典现实主义首先提出了权力的概
念、作用与意义;新现实主义对经典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进攻性现
实主义则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的论述。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虽然提出了
国际制度理论,希图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但理论的发展表明,
它最终也部分认同了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新一新”理论在“权力观”问题上
找到了结合点。而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学派则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
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温特从根本上颠覆
了“新一新”理论的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认为权力的实质在于它的物质性,但
建构主义认为物质性权力和话语性权力都是有意义的权力因素:观念是权力,实践
也是一种权力鲁。而且观念的根本作用在于它能建构具有解释能力的权力。但我们
也发现,随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革,权力的内涵也在悄然变化。相对于政治、军
事因素等这些硬权力而言,文化、价值观等软权力学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
重视,已然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力观
进行了论述和比较研究,并对软权力学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论文希冀通过对美
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权力观的研究和比较,从而加深对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