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3早上八点钟1988龙年出生的人的我想算命

徐麟:“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研究述评
  原题:近二十年来&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相关研究述评
  (徐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1],处在国民教育顶端的各高等院校在读专科、本科、硕士研究、博士研究4个档次的学生[2]是其中涉及面比较广泛、参与程度比较深入的一个带有流动性的社会阶层。这场运动的现实基础一是执政党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依照宪法和法律充分保护全体公民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个人权利为己任;二是各合法宗教团体同样依照宪法和法律带领各自的信徒群体过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发扬各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合拍的积极因素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一部分大学生出身于穆斯林或天主教徒家庭,他们与生俱来的宗教信仰自然得到了整个社会包括所在学校师长和同学们的尊重[3]。而这个阶层的常态是不具有教徒身份的公民占其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按照这两个组织的历史传统应该都是无神论者,在&不信仰任何宗教&这个意义上,他们持守无神论同样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复兴&的结果,一是各宗教的信徒很有可能加深和巩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二是一些原来不是教徒甚至原来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的人分别成了不同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的信徒。这一点在大学生阶层已经成为现实并且被反映在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当中。本文便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综合叙述和简要评析。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大批教内外专业研究机构,其中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外,基本上都是1980年以后相继新设或重建的,包括n家省级地方社会科学院[4]和n所高等院校[5]的宗教研究所或宗教学系,相当数量的地方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甚至民主党派也把宗教和宗教学纳入了自己关注或研究的范围。首先从宗教观[6]视角了解大学生的是著名的复旦大学。该校国际政治系1993年成立了《大学生宗教观调查》课题组并于次年发表了题为&精神寄托还是理性选择?&&大学生宗教观调查&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斯曾将宗教和科学并列为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然而,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现象则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也有着程度不同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为宗教观。研究和考察不同的宗教观,对于理解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达到社会的良性控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高知识群体,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具有较高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社会成员。因此,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了解,具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精神领域正面临重构。有鉴于此,我们采用小范围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之以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宗教知识、意识、态度和参与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并进而分析其现实的社会原因。&
  报告承认:&前一时期,青年学生中曾掀起过一阵宗教热。以间接的渠道而言,具宗教意义的节日,比如&圣诞节&等,日益受到重视。&这大概是该课题组设立的动因。报告引用了3位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观点或语句而只字未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历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则给人以该课题研究在指导思想上与新中国的传统告别的印象。该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3份,答卷者当中有共青团员118人、共产党员14人,故可以断定该调查针对的基本上是理论上的无神论者群体,其名目完全可以用&理论上的无神论者群体宗教观调查&取而代之,只是&精神寄托还是理性选择&这个标的就讲不太通了。报告罗列了&塑成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的五个因素:&社会转型导致的失范状态&、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并存&、&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7]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大量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信主,推动了城市家庭教会复旦大学的报告对此未置一词。、&大学生的独特角色定位和自我期望,必然使其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宗教保持距离&、&宗教是个复杂社会文化现象,其自身价值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迭现,同时逐渐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包括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观中&。其结论是三个:&既然宗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有必要对其存在及意义作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宗教的意义为确立理性的宗教观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大学生冷静地、科学地看待宗教&;&教育者有责任正确引导大学生提倡高尚的精神追求,丰富精神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我们知道,当代中国大陆的大学生8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他们的&精神追求&本来就有一个被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证明了的&高尚&、&健康&、&向上&的基础,无视这个基础而依托所谓&理性的宗教观&来谈&正确引导&,所为何来?说到底,作者的立意可一言以蔽之:大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为大学生们自觉地接受宗教铺路。报告的标题设问:&精神寄托还是理性选择?&即由此而来。实际上,该报告反映的是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8]的发展。&[9]而从那时到现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问题便始终与企图摆脱政府依法管理的&家庭教会&难舍难分,以至完全可以把它转换为&大学生的基督宗教信仰&和&信仰基督宗教的大学生&问题。这样一来,实际起了在大学生阶层中宣传&福音&即传播基督宗教作用的那些应聘来华任教的境外教师或访问学者和被各高校接受的留学生以及在出境留学或访问期间受洗,归国后继续在高校工作的人员就不能不受到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关注,尽管中共中央日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申:&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勇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日又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现实问题&,&促进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增强学生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宗教问题上,立足于1982年宪法和中办发【1982】19号文件[10],日,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公安部发布《关于制止和处理利用基督教进行非法违法活动的通知》做出6项规定,其中有:&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组织收听、录制转播海外&福音&广播,不得转运、散发非法入境的宗教书刊、宗教宣传品。&&五、任何人不得接受外国宗教势力的指令、津贴和活动经费,在国内进行秘密串连、建立非法组织和发展成员的活动。&&六、未经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在公共场所举行宗教集会活动、进行宗教宣传和散发宗教宣传品。&日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这些才是&塑成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最重要的因素,认真落实它们,就是高校党委&科学、正确的引导&。复旦大学的研究报告向执政党的公共教育政策和宗教政策发起挑战,这使它除了作为学界的一家之言以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唯一值得参考的是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事实: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世界观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时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的吴倬先生。他认为在哲学原理教学中讲授&宗教专题&,&应注意广泛掌握国际、国内宗教现象的实例&,&为学生今后运用所学过的理论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宗教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科学地、雄辩地阐明&科学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和对立&。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自觉抵制宗教观念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11]
  显然,如何应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复兴&在大学校园里的表现,1990年代初已经可以听到来自施教[12]方的不同的声音。这个&不同&的实质,是执行还是不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指示。
  针对&宗教文化复兴&中的某些乱象,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1994年国务院第144号令明确规定:&境内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日,不能说与&宗教文化复兴&毫无关系的&法轮功&邪教现象浮出水面,引起中共中央高度警觉并于7月19日发出《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13]的通知》,共青团中央随即也发出通知,规定共青团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认定&法轮大法研究会&及其操纵的&法轮功&组织为非法组织,决定予以取缔。此后十余年,与在大学生中开展反邪教教育[14]同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涉及宗教与国办教育机构关系的文件,其中2005年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形势下教育系统宗教工作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意见》最具有代表性。《意见》的要点如下:
  1、&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内容;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专题或讲座;在有关专业课程中将无神论思想寓于专业教育之中。不得开设带有传教性质的课程,不得在学校举办具有传教内容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持对境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警觉,不断增强师生员工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能力。&
  2、&要进一步在教师中开展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教育,将科学无神论贯穿于师德教育之中,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在教学活动中禁止散布和宣扬有神论。&
  3、&学校各部门举办的各种讲座、论坛、学术会、报告会,主办部门负责人应会同学校主管部门认真审查题目、主要内容、主讲人等情况,凡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应经校党委统战部、宣传部门审批。&
  4、&要加强教室、办公用房、各类活动场所等校内设施的管理,防止利用学校设施从事传教活动。&&要加强对学校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的管理,坚决杜绝空中传教、网络传教。&
  5、&对国外学者来访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等活动&&要认真了解来者的背景,严防利用学术交流、讲学、访问、探亲等活动进行非法传教。&&加强教师和科研人员接受国外课题经费资助的管理,&&要严格审查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对课题负责人向国外资助者提供的各种数据材料、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要建立严格的审查程序。&&在接受境外捐赠时,要认真研究其背景、宗旨、项目活动的资金来源,严防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利用捐资、合作、设立奖学金进行渗透,特别是要警惕境外在与我校合作办学、捐资助学中附加宗教条件、搞传教活动。&
  6、&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形式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开办宗教院校、举办宗教培训班。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进行下列传教活动:(1)在中国公民中委任宗教教职人员;(2)在中国公民中发展宗教教徒;(3)擅自在宗教活动场所或其它场所讲经、讲道;(4)在宗教活动临时地点举行有中国公民参加的宗教活动;(5)制作或销售宗教书刊、宗教音像制品、宗教电子出版物、散发宗教宣传品等宗教用品资料。学管等部门要做好学生工作,防止利用宗教节日、宗教庆典等活动引诱青少年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7、&要对广大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为维护稳定,增进团结服务。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做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对信仰或参加宗教者,如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对一般参与宗教活动的共产党员,经过党组织的批评帮助,决心悔改的,可作限期改正处理;经教育仍然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共青团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成为有神论者。因此,共青团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15]
  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京举行的第十四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把民族宗教工作和高校宗教学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议题之一[16],提交给会议的关于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论文达9篇之多[17]。此后两年的同题会议延续了这项研讨。
  以上便是近二十年来&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相关研究运作的背景。简单说来就是三句话: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不信教以至持无神论立场转变成了宗教信徒;有的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或院校领导层曾经或仍然认为这种转变是正常的甚至有意促成之;党和国家要求各院校[18]作为日常工作之一采取具体措施防止这种转变。对应于这个背景,相关研究基本上没有离开&大学生应否信教和其中的一部分怎样信教、怎样坚持并实践自己的宗教信仰&、&高校施教者怎样或应该怎样对待大学生信教&、&与大学生信教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是指向明确的还是可以做多种解释的&三个主题。
  二、概览
  1997年11月,北京市教委在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里设定了&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承担者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实际上该课题组年初已经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市教委的立项使该课题的运作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证。按照课题的设计,其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1998年年龄在16~35周岁的高中青年、大学青年、职业青年三类青年群体。如果把已满16岁的高中生看成准大学生,把职业青年看成已毕业大学生,可以说这个项目的调查对象就是北京市的大学生群体。调查于月进行,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青年与基督宗教》调查问卷405份,总计回收有效答卷394份。数据统计于1998年底完成。课题组同时采访了有关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宗教界人士,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还个案访谈了调查对象近百人次。所得结论如下:
  1.继承发展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在宗教文化这一阵地上应有所贡献。
  2.宗教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需要与终极关怀,并且承担着从一个超越的层面批判现代化的功能。有西方社会科学家和宗教学家称,21世纪将是宗教的世纪。面对着21世纪的纷纭而壮观的景象,青年们应有所知,有所识,有所辨别,有所作为。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4.如何吸取宗教社会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青年们对其应有积极主动的认知了解。
  5.当代中国青年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宗教学等与宗教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观点与心态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宗教文化现象。
  6.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中,基督宗教的辐射浸染已深入到多民族、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并真正具有其全球性意义。[19]
  简言之,当代中国青年应汲取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一切人类思想文化之精华;其潜台词是:当代中国青年加入基督宗教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社会现象。这一点,时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有两段更为深入的表述:
  &宗教号召人从善,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信仰宗教,文明程度提高了,中国不信教,而文明程度却在下降。当前我国文明状况大家都不满意。前些天开会,一些专家教授提出&还我礼仪之邦&,口号非常刺激。过去人们承认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现在已无法与人比了,与香港都不能比。宗教对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现仍在继续起作用。观念上要转变,&宗教是鸦片&、&宗教是文化侵略&、&是殖民统治的工具&,对宗教的认识影响太深远了。最近研究中看到,1840年以前的宗教不是文化侵略,对宗教的定位不能定在政治上、侵略上,而应是文化上。解放后近50年也不是侵略。这个工具论,过去是文化侵略的工具,现在演化为和平演变的工具,文化渗透的工具,总而言之,是恶的工具,这种观念影响极深。&
  &美国道德教育第一靠宗教,第二靠家庭,第三靠学校。宗教道德教育功能从小孩开始,到中老年,每个礼拜都进行,不信教也进教堂,用此进行净化。学善、知善、行善、从善。道德教育非常成功,内容形式方法都不是靠强迫。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我们强迫信仰,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使信仰成为工具,从中学到大学强迫学习,实行学分制,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考大学的工具、考研的工具。本来是通过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却适得其反,越让信的却不信,越不让信的却去信,形成一种不是很正常的心态,政府应改变这种状况。&[20]
  本课题的运作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被视为当时北京市党政领导层开始&改变&的努力。
  调查报告经修订后作为2000年4月交付出版的《青年与&宗教热&》一书的下篇[21],以&青年宗教观现状调查&为题。如此命名,显然说明这项研究成果打有数年前复旦大学那份报告的烙印。事实证明1993年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宗教观调查》课题成了后来同类项目运作的范式,在这个研究领域起了开创作用。
  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之后,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许多高等院校或其他党政部门纷纷把&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据初步统计,已经发表的以它们为主题的各级各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或调查报告不下n项,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n篇,文责自负的学术论文n篇,还有n篇针对一定时段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它们也是民间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
  以下是基本上依时间顺序对笔者觉得比较重要的2000年以来一些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
  (一)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7卷第3期,2000年9月)[22]
  1999年,作者以作业的形式在温州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基督教[23]的信仰者信得最虔诚、最入迷,其中绝大部分是共青团员,还有人是入党积极分子甚至共产党员。个别信教者对党的宗教政策,对马列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信仰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作者认为我们亟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澄清大学生对宗教的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包括拔高宗教道德的作用、以信仰宗教的科学家为榜样、盲目崇拜基督教等;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包括加强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并反对伪科学等,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
  (二)徐世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思想观念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1卷第3期,2000年3月)
  作者分别在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含盖各个专业各个年级以班为抽样单位当场发放、现场记录、当场收回共270份问卷,确定254份有效答卷。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是:1、绝大多数答卷不把马克思主义和拜金主义看成宗教,也不认为儒家文化是宗教。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是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有70%的人相信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包括文化意义上的各种宗教并存)是好事情;有14%的人认为宗教是反科学的,有2/3以上的人认为宗教包含着文化层面上的真理。2、绝大多数答卷赞成&中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半数以上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宗教的&;66%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矛盾,少数人持相反看法的,主要是对共产党员不可信教的规定有误解;86%相信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14%持&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看法;62%赞成宗教能和社会主义相适应。3、60%肯定基督教过去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工具之一;对目前有一些外国人来中国传教的现象,58%的态度是&无所谓&,6%认为这是&好事情&,32%认为这是&坏事情&。几乎没有人回答说西方留学生基督徒&坏&。多数学生与外国学生交往时一般不涉及信仰问题。4、44%不认为宗教终将消亡,40%认为宗教会伴随人类始终,52%认为所有社会形态都有宗教。对&如果你不是,你觉得你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宗教信徒&的回答,几乎没有人说自己将来&会&,38%明确表示&不会&,少数人没有回答,而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很难说&。5、目前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少数的基督徒留学生和外教的确可能是一些宣教机构派来的传教士,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估计他们会有零星的传教活动,但几乎没有传教士在大学生中大规模传教成功的例子,或者说,他们很难借宗教信仰问题,在政治上渗透和利用我国当代知识青年。86%的答卷不赞成基督教&在中国应大力传播&的主张,44%不赞成&基督教是一种伟大的宗教&。约占总数20%的同外国留学生有交往的答卷者显得很理智、很冷静。他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认识另一种文化、去欣赏它,却不会盲目地追随它、信仰它。因此,作者认为,国外的反华势力要想以宗教为手段进行政治渗透,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不可能得逞的。
  (三)高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0年5月)
  作者当时是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作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反邪教教育的工作之一,作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得到如下印象:少数大学生对无神论和有神论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有神论丧失了警惕性和辨别能力,使少数大学生以至个别的硕士生、博士生竟被内容荒诞不经、形式粗陋不堪,充满着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的伪科学&法轮大法&所迷惑,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者使用的&有神论&概念,显然包含了所有宗教。他把这个意义上的有神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概括为:1、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2、扼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3、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他分析有神论在大学生中产生影响的原因有四: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社会实践等自身原因;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大了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度,而大学生正是他们争夺的重要对象;3、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惘,很容易寄托于神灵;4、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性,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缺乏有力的批判。他建议抓住四个重点,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1、切实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2、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邓国峰、龙妮娜:《广西大学生宗教观调查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2卷第5期,2002年10月)
  2000年9月,作者在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里组织了一次关于宗教及民俗现象的问卷调查。共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其中信教的有46人,占总数的17.2%。结果显示:
  1.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不反感,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2.268名学生约有52%不清楚宗教迷信和民俗之间的差别,有50%的算过命或想算命,有30.2%读过圣经,有32%去过教堂,有63%习惯于做礼拜的或有时过圣诞节,有31%左右在遇到危难情况或大事时祈求上帝、菩萨、真主保佑,有78%相信特异功能或半信半疑,有87%相信飞碟、外星人或半信半疑。
  3.在广西发生过几起高校外教借教学机会给学生传教的事件。
  作者建议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科学精神、身心健康、法制纪律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对学校教育中的信仰问题作一种探索性的思考,并适当进行一些宗教观的教育。
  (五)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2期(2001年6月))
  作者说,所谓宗教暖昧,是指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针对&2000年全国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滚动抽样调查上海地区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因民族习惯、为寻求精神寄托,因信奉教理和教义而信仰宗教的,分别占4.61%、4.22%和2.98%,合计为11.81%;另有53.29%的学生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对宗教文化现象感兴趣&的现象,作者分析其深层缘由,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缺乏强烈的科学精神;二、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三、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四、受宗教文化的感染;五、对党的宗教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六、折射出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作者说,也有人抱相反的观点和态度:1.大学生崇尚文化、追求文化、传承文化,自然不会也不应该排斥宗教;2.宗教存在有&合理性&,大学生承认并接受宗教是务实求真;3.宗教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和精义可以为人们避让激烈竞争、排解心头烦恼构筑精神乐园。作者认为:克服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基本工作思路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强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化大学生排解消极情绪的渠道和方式方法,加强对宗教本质的剖析,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宗教政策,等等。
  (六)沈汝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信仰嬗变&&南京市青少年宗教信仰状况是调查与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03期)
  作者在2001年4月进行的调查以全市青少年基督教信仰者为抽样总体,以全市所有15个教堂为抽样框,抽取了8个教堂,请在堂中的青少年信仰者填答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41份,并对部分愿意接受访谈的被调查者做了个案访谈。他们的年龄在19~39岁,34人有大专、本科学历,4人学历为硕士及以上。关于这个群体,调查的主要结论是:1.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月收入等现实生活变量方面他们都显弱势;2.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宗教信仰比较虔诚和投入;3.在信教前后,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他们的心理、伦理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地位下降,教会的教化占据主导地位;5.他们信教的首要原因是宗教的魅力,其次是自身的实利主义心理,社会变迁加速了基督教的发展。
  (七)邓文科、邢海燕、马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思考&&西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001年,西北民族学院有来自全国28个省区的学生500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37人,占比为64.7%。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4份,涉及藏、蒙古、维吾尔、回、土、东乡等20个民族,其中有党员6人、团员221人。作者根据对答卷的分析,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概括为:1.普遍性、民族性、地域性,趋向理性化;2.对了解党的宗教政策、客观认识宗教现状、知道宗教与非宗教的区别、对宗教有一定的改革创新意识的人占多数;3.少数或个别人盲目信仰、对宗教文化知识了解贫乏、信教态度偏激、摆不正宗教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了解宗教政策甚至认为在我国没有宗教信仰自由。作者建议从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以引导: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正确对待宗教内部教派之间的团结、境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渗透、宗教封建特权的重新滋生等问题;3.汲取宗教文化知识中的积极因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学校应准确把握他们当中的党、团员信教问题,要作为一种民俗习惯来对待,不能简单地强制他们放弃宗教信仰;同时要加强宗教学科的研究和建设。
  (八)张存库、陈一军:《大学生的宗教观念与理想教育》(《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作者说,现在高校信教的学生至少超过全部学生的1/5,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严峻的挑战。高校是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而不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教育,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是宗教信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不允许信仰宗教的。对于确实由于民族传统或宗教习惯而信仰宗教的个别同学,应该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他们的选择自由;但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教育,把他们的宗教活动限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并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九)何勤勇、陈敦山、张英、李传召:《试论现阶段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2002年3月)
  作者对本院240名藏汉族大学生做了抽样调查,有近81%来自西藏区内的藏族学生承认自己信仰宗教,区外也有7%的学生承认自己信仰宗教。根据该调查,作者认为大学生主要通过宗教典籍、渗透了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宗教气氛浓郁的社会环境、信教的家人亲友邻居同学、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和宗教艺术六种途径和方式接受宗教的影响;此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困扰,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挑战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孤独感、失落感、焦虑感等也是他们接受宗教的原因;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在我国周边地区设立广播电台进行空中传教,利用各种渠道向我国境内偷运宗教宣传品,利用来华旅游、探亲、经商、讲学等机会进行传教活动,在我国出国打工、留学人员中传教布道,直接、间接提供经费修建教堂,插手干涉我国宗教事务,以及身在境外的达赖以所谓&宗教领袖&自居,利用讲经等宗教活动,散布各种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言论,都增多了大学生受到宗教影响的可能性。为了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作者认为高校应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主要措施,并建议按照教育部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工作。
  (十)税国洪、唐孝云、池家玉:《大学生宗教价值观调查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作者在重庆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学院四所高校就&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28份,包括理工科、文科、高低年级、城市和乡村及少数民族的学生。统计结果显示:表示信仰宗教的15人,占总数的3.5%;表示倾向于信仰宗教的占13.3%;明确表示不信仰宗教的356人,占83.3%,其中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不信仰宗教的250人,占58.41%。占68.22%的292位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假现象,不值得信仰,而信仰宗教的学生对信教原因的表示主要是理论上的认识和信服。
  作者经过分析判定: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宗教自由政策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宗教自由政策有消极作用,会给某些非法组织的形成营造气氛、创造条件,是科技不发达的表现。同时,对我国实施宗教自由政策提出了建议:第一,要加强对宗教信仰的引导;第二,要坚决反对以宗教名义而滋生的民族主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三,要坚决反对外来渗透和颠覆;第四,规范宗教的发展范围,切不可任其发展;第五,在经济及科技发展的适当时候取消宗教自由政策,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代替。
  (十一)刘荣杰、王晓波:《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现状与对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2002年12月)
  作者拟定了《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包含23项,168个问题。采取无记名随机方式,在本市全日制学生比较集中的学院发放,基本上涵盖本、专科学生的各个年级。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81.28%。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有少数学生把封建迷信骗人钱财行为与宗教活动等同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摆脱痛苦和烦恼,使心灵得到净化;境外势力把大学生作为他们进行宗教渗透的重点人群;有22.31%的学生认为信教也可以入党,3.24%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同时信教,0.89%的学生认为入党以后可以信教。作者认为: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由无产阶级政党开办的高等学校来说,不是个人的私事。要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伸入高等学校的非法宗教触手,特别是对那些随意在高等学校开展宗教活动,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发展教徒以及到处散发宗教宣传品的非法宗教活动,要坚决予以抵制。针对境外敌对势力对延边进行宗教渗透的现实和延边地区宗教升温的形势,作者建议成立延边大学宗教研究所,承担起研究延边地区宗教发展的现实、规律、特点的任务,研究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俄罗斯宗教发展及其对我国渗透的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要为全体大学生开设《宗教学》选修课。作者断定:随着他们对宗教问题的不断深入了解,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树立正确人生信仰的同时,树立科学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十二)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作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师范学院三所大学的汉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进行了调查,总共下发1344份问卷,有效回收1320份。结果显示,有17%信仰宗教,有25.8%表示将信将疑;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29.9%信仰佛教,有18.8%信仰基督教,3.6%信仰天主教。作者把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大致概括为家庭、社会、学校、心理安慰的需要、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和学生自身等6个。具体地说,有55.7%的大学生表示信教受家庭影响,而在信教的大学生中又有59%的人从小学开始就信教;2.4%的学生认为信教受老师影响;大学生对前途有一种畏惧感、恐慌感,企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安宁。作者说:高校是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而不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就学校无神论教育而言,61.%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10.8%的学生认为效果差。因此&两课&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此外作者提出的应对策略还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作者把学生信仰宗教同高校扩招联系起来,认为它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强烈的失落感;自豪感和自卑感交叉互现;高收费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就业压力等,一些学生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
  (十三)谢昌蓉:《对新疆一些地区宗教向学校渗透的几点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作者说,在新疆的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是不相信有神灵存在、不信教的,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少部分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否认自己信仰宗教,认为信仰宗教并不会妨碍正常的工作与学习,甚至极少部分学生有做乃玛孜和封斋现象,还有个别学生曾在学校穿着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他们的特点是:1、信仰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从众性和非自觉性,因而经常表现出一种摇摆性、动摇性和不确定性;2、更多地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情感的寄托和道德的规范,而神学意义的信仰淡漠;3、宗教知识贫乏,不了解所读、所听经文的含义,对于伊斯兰教之外的其它宗教和我国宗教存在的特点就更不了解;4、宗教知识的来源渠道杂乱与不畅;5、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信仰宗教、从事宗教活动没有必然的冲突。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成员信教和从事宗教活动的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表现很好,但受家庭成员影响不得不参与做乃玛孜、封斋等宗教活动。
  关于抵制宗教向学校渗透的基本对策,作者提出:1、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措施到人,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2、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督查机制;3、坚持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4、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团讯、广播站、&闭路电视&、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舆论宣传阵地;5、及时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决不允许任何人利用社会主义讲台向学生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教义;6、彻底清除教材中危害民族团结和宣传宗教教义的内容;7、严把新生入校的资格审查关、学生评优的资格审查关、入党或入团的政审关、毕业的鉴定关;8、建立健全来客登记制度;9、加强对信函、刊物、报纸、宣传品等的检查,对网络中心和微机室的监管,对书籍、资料、报刊的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各种反动或不健康的信息流入学校;10、加强对学生在假期活动的指导;11、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12、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的教育和理想信念、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及宗教基本政策、宗教与教育相分离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文化、宗教与民族以及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摆脱宗教的诱惑;1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教育家长不向自己的在校子女传播宗教思想,不强迫他们读经、学经,参加宗教活动。总而言之,只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局面,学生的信教与从事宗教活动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十四)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前沿调查》2004年第8期)和《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3、4期[24])。
  作者2003年秋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等10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发放了调查问卷,共3100份,收回2820份,涉及文、理、工、农、医、体育、艺术和管理等专业,其中党员1181人,占41.9%,加上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共占60.16%。调查结果显示: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共263人,占总人数的9.2%。其中党员92人,占信教总人数的35%,占党员总数的7.79%。两篇论文都建立在该调查的基础上。在前一篇论文中,作者认为大学生信奉宗教的一个原因是发生了心理障碍。据有关心理专家估计,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者达10%&30%,其中发展成心理疾患的可达2%&3%。要做好这些人的工作,显然需要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携手,把工作做在思想问题的萌芽状态。在后一篇论文中,作者以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总量推算,信教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应当有四五千人之多;再以之推及全国,则信教大学生党员有可能达到数万人之多。作者把大学生党员信教的背景归纳为:1、家庭生活困难和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的较多;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贫乏的理学专业和医学专业的较多;3、本科一年级比例最高;4、男性比女性多,这是因为男性面临来自家庭的更多、更大的压力和男生家庭贫困者多于女生;5、宗教的民族性和家庭传统。大学生党员信教的特点有:1、思想混乱,信教不信神的现象突出;2、心理调节的需求突出;3、新生党员中存在着比较多的入党不够规定年龄、考察培养时间不足、入党标准较低、手续不完备、入党动机不端正、包办入党,以及思想素质不高、党员意识薄弱等等问题,她用&一面入党一面信教&来标识这种现象。
  作者又相继发表了《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和《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3期)两篇文章。第二篇根据作者在北京市主持的2003年、2005年和2008年三次较大规模调查的结果,推断信教大学生的总比例约在10%左右,信基督教的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不足4%。其中低年级的较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呈上升趋势。通过个案分析,家庭的影响、民族传统对大学生信教的影响不容忽视,学生个人遭遇的问题和宗教组织的积极拉拢是重要诱因。从成因分析,国民教育体系的某些缺憾,如应试型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大学&两课&形同虚设、课堂教学关照不到学生的人格砥砺和道德自省、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使得学生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信仰空白或曰精神荒漠的出现,给了宗教以可乘之机。文章提到:&北京的许多家庭教会都积极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成员。这些家庭教会各不统属,又都积极传教,所以校园中常常有许多传教的人员在活动。&&有的学生党员最开始并不相信基督教的那套说教,有的还站在党员的立场上对非法传教的行为进行抵制和批驳,但是久而久之,在教会的频繁攻势下,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基督教家庭教会的说教,乃至最终投入基督教的怀抱。&
  (十五)左鹏:《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这是全国第一份针对大学生基督徒这个特殊群体的专项调查报告。作者共向北京市大学生基督徒发放或邮寄了调查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答卷82份;进行个案访谈12人次。结果显示:他们当中的63.4%是在进入大学以后信教的;他们在总体上不处于弱势;他们虔诚的宗教观念已经很自然地转化成了频繁的宗教活动,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中参加&家庭聚会[25]&的要比参加&教堂礼拜&的多出近20个百分点;他们当中有51.2%&每天都读&圣经,41.5%有过&一次&或&多次&被圣灵充满的体验,15.9%&亲耳听到过&神的话语。基督教的宗教魅力是大学生选择基督教的最主要动因,也就是说,大学生之所以信教,主要是他们从教义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人生的价值,实现了自身的精神追求。作者把调查结论和建议归纳为:1.大学生中基督徒所占的比例尽管不高,但其迅猛发展的势头、日益扩大的影响,应该引起关注。2.一年级新生由于心理矛盾较为突出,最有可能由&望教&到慕道[26],成为基督信徒。3.大学生在信教以后,心理、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有关部门应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神学思想建设。4.在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支以留学生为主的外国人传教队伍。他们以&交朋友&、&学外语&为诱惑,宣扬教义,培养和发展信徒。对此,学校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管理。
  后来左鹏发表了一篇《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1期)。针对&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或是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或是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过高估计,不愿正视或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对大学校园里宗教徒的潜滋暗长掩耳盗铃,文过饰非&,指出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他断定:尽管&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宗教徒的信仰只是一个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认为一般高校都应该做到:&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的,就当劝阻、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的基地。&他把大学生应该知道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简练地表述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宗教变成了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开办的高等学校来说,就不单纯是个人的私事,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是对宗教活动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还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署名为&左鹏何进&的《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文中,作者认为: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和皈依宗教的动因是复杂的,皈依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应该强调: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马克思主义必须占据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个宗教信徒可以在信仰上与唯物主义、无神论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但在政治上决不能有任何抵触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作者依据不同的相关调查指出:多数信教大学生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现实生活,相反还把在现实生活中传播教义、追求成功当作&荣神益人&的有效途径,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及附近已经出现了一支外国人传教队伍,他们以&交朋友&、&学外语&为诱惑,吸引大学生参加宗教团契[27],培养和发展宗教信徒。鉴于信教大学生的宗教皈依不少都同国[28]组织或参与的校园团契密切相关,受团契一些非主流神学思想的影响,其中个别人对经法律认可的爱国宗教团体存有不同见解,认为它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唯有自己才真正站在神的一边。这种思想相当危险,轻则对政府和爱国宗教团体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世事漠不关心;重则对政府和爱国宗教团体大肆诋毁,积极参与地下教会的活动,甚至成为敌对势力对我渗透的马前卒。有了这样思想的人,平常还看不出他们的政治态度,一旦到了两种思想、两条道路大对决之际,阵线马上明晰起来,极有可能成为瓦解我们基础的同路人。为此,作者建议高校和有关部门,对于信教大学生,明确要求他们不得在教室、宿舍和校内公共场所召集信教的同学一起读经、作礼拜,不得动员原本不信教的同学参加宗教活动;对于信教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严格规范他们的在华宗教活动,如发现有私设聚会点、面向大学生传教的,一定要依法劝阻、制止,直至查处、取缔。
  在《北京地区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第10期)文中,左鹏进一步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中间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了宗教,那就不单单是公民自由权利的实现了,动摇的必将是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2007年11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可以说真正明确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开展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途径和方法。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此并不知晓,《意见》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也未落实到位。有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意见》的贯彻落实列入高校工作的考核范围,而各高校也一定要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全面督促检查。
  左鹏在另一篇文章《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调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中说:基督教聚会点在大学校园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事情。它几乎遍布北京的各所大学,多的达十个左右,少的也有两三个。一个聚会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分拆成两个或多个。每逢重大节日,它们还会联合组织较大的活动。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更愿意在校园聚会点过宗教生活,而不愿到距离未必遥远的基督教堂。作者重申:对于极个别信教的大学生,应抱尊重的态度,同时引导他们到经过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过宗教生活。宗教事务等有关部门也应与高校协同取缔校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由于绝大多数不信教的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努力争取的对象,应该加强对于他们的教育,把相关课程开设到位并取得实效,认真补上宗教文化这一课,使他们自觉站在科学和理性的一边。
  左鹏同时还发表了《大学生中的基督教团契&&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当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该文分析了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基督教团契的建立和发展、成员构成和主要活动,发现一个团契就是一个辐射点,一个基督徒参加之后,就会为一种传&福音&的使命所驱动,介绍周围的同学、朋友参加进来。例如某宿舍最初是一个同学因参加某团契的活动而信教,最后整个宿舍的同学都参加该团契的活动并信教。正是这样由点到面的传播,近年来基督教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既是悄然的,更是惊人的。作者还发现,活跃在大学校内及附近的基督教团契,相当数量都是由H国[29]留学生组织并带领的,他们已成为北京地区大学生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传教力量。目前H国在北京的留学生有数万之众,其中20%都信仰基督教。尽管北京某教堂专门辟有对H国人开放的主日聚会,但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宗教需求,他们更倾向于在居住地&&大学校内及附近组织团契,以家庭聚会的方式传教。每一个团契内部活力的打造、外部边缘的扩展,都离不开一位带领者的精心谋划和合理安排。尤其是那些在大学生中有着较大影响的团契,都有一位&全职侍奉&的带领者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如Y大学的留学生Z,专业是国际贸易,来华已经6年,其全家包括3个孩子都在北京,虽然没有什么正式职业,但麾下的几个大学生团契都发展得相当不错,令人不能不猜测他的背后有没有境外宗教或非宗教组织的支持,其组织团契是不是属于&向中国1亿人传福音&,使中国&基督化&、&福音化&的一部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规范境(内)外人士在大学校内及附近的宗教活动,如有发现在大学生中建立团契、发展教徒的,就当劝阻、制止;如有发现私设聚会点的,就当由宗教事务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渗透的基地。
  在《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6期)文中,左鹏指出:境外敌对势力在支持一些传教团体来大学校园组建团契、发展信徒的同时,资助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从事&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个别学者&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举&文化&旗子,宣&神学&内容,以所谓中性的、纯学术的面貌出现,提倡意识形态之外的、无是非的研究,甚至站在护教的立场上,论证宗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其成果以出版物、大学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在大学校园肆意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成就了大学校园宗教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作者引用杜继文《关于宗教神学进入国家教育系统和科研机构问题的商榷》(《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2期)所言:&在中国排名前列的某些高等学校的某些院系以及某些公立研究机构,从面向宗教界&创收&、寻求资助开始,接踵而来的是收受海外宗教团体的调研课题,联合举办宗教学术会议,提拔海归中的神学人才,聘请国内外神学教授(兼职或客座)或宗教职业者,举办宗教神学、宗教教义的论坛或讲习班,派遣研究生或教学研究人员出境接受教会学校的培训,甚至即以&神学&命名自己的教学机构与构建自己的学科。&2003年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基督教文化译丛&共12册。该译丛从基督教的典籍《圣经》、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基督、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以及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基督教的正统思想&,&它们既是一定程度的学术著作,同时又能够被一般受过教育的读者所理解。&&丛书中的多种书目在发行后不久就重印,表明这些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界及教会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2005年以来,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邀请&西方优秀哲学家和科学家&发表演讲并出版各种演讲集,&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这些演讲者反复申明了这样一个论点:一方面,无神论或激进的自然主义并不是科学研究自身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有神论不仅完全可以和各种科学理论(如宇宙发生学、量子力学、进化论等)彼此相容,而且还能为帮助人们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根本意义,提供一个科学无法提供的思想框架&。北京某大学教授主张,中国应当进行&有十字架的变革&,即&以基督信仰作为核心理念或者受到基督信仰的影响,特别是将博爱精神与契约精神融入传统文化,进而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支撑中国的变动,把中国带向真正的大国崛起&。[30]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6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尽管每期设定的主题不同,但都有&国际一流学者&参加研讨并担当主要授课任务。在2009年的研讨班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共6名&知名宗教学家&应邀授课,内容涉及近30年来基督教福音派和五旬节派的崛起、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2000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1000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为期3&6个月,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5万到10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或2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1万到3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2010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30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2011年及2012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12&15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近年来,在所谓的&宗教文化热&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大学只要条件许可,都纷纷开设有关宗教的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常常需要限制名额来控制规模。有些同学即使未曾选修这类课程,也会抽空去有选择地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人认为,给学生讲授宗教要客观、理性,而客观、理性就得保持&中立&、走出&偏见&,&对宗教进行批判恐怕不太好,会使人误解为干涉信仰自由&。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宗教知识的课程只是以神秘主义的态度去说明宗教,而不是科学地揭示宗教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消亡条件;一些宗教文化的课程也只是侧重于介绍宗教对哲学、文学、科学技术乃至饮食、民俗等的积极影响,而对其阻碍文化发展、科学进步的一面避而不谈。这种貌似客观、理性的&知识介绍&,实际上是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渲染宗教的永恒和美好,回避或颠覆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早在1988年,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M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年,M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作者认为:这样的讲座绝非个别现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性&、&学术性&的宗教课程和讲座确当开设,但其主旨一定是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如果放弃这个主旨,任凭神学教授、职业传教士占据大学的课堂和讲坛,实际上是在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为某种宗教服务,有强制学生接受宗教教育之嫌,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严重相悖。
来源: 共识网
| 来源日期:日 | 责任编辑:王科力
【把文章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提到我们汉民族文化,一般都将其成为儒家文化,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汉民族文化就一种思想...
L女士自荐参选 随着江西的刘萍在微博上曝光自己自荐参选人大后的遭遇,以及同在江西发...
一 一位供职于大报的记者,在退休后整理自己写的新闻,想出一本文集以纪念的时候,突...
杨振宁先生的民主观就是地道的“吃饭观”。谁都不否认,“今天13亿人的生活情形”比30...
1 2011 年 10 月 20 日 ,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狂人 卡扎菲被捕获,随后被正义民众乱枪...
在萧军心里,鲁迅重于毛泽东 内容简要: 性情豪爽的萧军曾说: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8年属什么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