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武校陈瑜姐妹几个

查看: 324|回复: 1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 小时阅读权限200积分1148113帖子精华2UID1052
【陈瑜太极第82期】永远的怀念-回忆我的父亲陈照奎
陈瑜 陈瑜太极
永远的怀念
—回忆我的父亲陈照奎陈瑜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经意间,父亲离开我已经30多年了。打开封尘 的记忆,往事如潮水涌上心头。1962年我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区。母亲祖籍山东。在我2岁时,父母离异,我被判给了母亲。4岁时我便被送到了山东农村的姥姥家。每个月父亲会给我寄过来一定生活费。那时,家家生活都比较艰苦,姥姥家靠种地维持生计,由于营养严重缺乏,我得了气管炎,软骨病,大脖子病(就是现在所说的甲亢)。为了治疗大脖子病,每天需要往肿起的脖子上打针,几个大人用力按住我,疼得我不停地叫嚷,一年多后才治好。当气管炎发作时,我便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天冷天热换季时,更是闷得难受。那时只要是蹲下去再起来,我就要张大嘴巴,深深地呼吸才能喘过气来,因喘不过气,皮带曾经断过三根。软骨病更是严重,拔河时,只要是稍一用力,胳膊便吊踝,不能动弹。每次倒立,由于我的双臂没有力气,总是头撞到地上。身体非常虚弱。由于缺乏营养,我的身体很是虚弱。7岁该上学时,我回到了北京,被送到了宣武区羊肉胡同25号的门口。我独自走了进去,当时父亲正在教拳,见到我很是高兴。奶奶一把将我搂入怀中,眼泪掉了下来。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奶奶和父亲。自此我便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们3个人相依为命。半年后父亲开始教我练拳,开始了我的习拳生涯。我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10 岁时(1972年),奶奶得了尿毒症不幸离开了我们,我在奶奶的遗体旁整整守了三天三夜。家中只剩我和父亲相依为命了。为了维持生计,父亲经常要到各地去教拳。1972年伯伯陈茂森来到北京邀请父亲回陈家沟教拳。于是1973年,父亲第一次回到了陈家沟,由于我要上学,便把我托付给邻居照顾。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我要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便形成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文学程度好,口才也好。平时只要父亲空闲时,就会给全院的大人小孩儿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每天都盼望着我父亲说书,讲故事。每当讲到精彩处,全都瞪圆了眼睛,大气儿不敢喘。谁要是咳嗽一声,大家都用眼睛瞪他。听父亲讲故事是最大的享受了。可后来派出所的警察来了,说父亲宣传迷信,没办法故事只好中断了。1974年,父亲带着我再次回到了陈家沟。当时和父亲学拳的有: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陈德旺、陈素英、陈桂珍、陈春爱等。后又随父到了郑州,学拳的有:张志俊、张麒麟、张茂臻、马虹等。先后住过张志俊,海玉清,还有张茂臻家。光搬家就搬了四五次。1975年我和父亲又到了焦作传拳。1976年我们到了上海,见到了顾留馨。当时学拳的有:万文德、杜文才、张才根等。1974年至1977年我们曾先后去过陈家沟、石家庄、上海、郑州、开封、焦作。曾在杨露禅学拳处的旁边住过,在陈立州家、陈正雷家也住过。当年大队部指派陈立州的父亲专门给我们做饭。那时,冬天室内比室外还要寒冷,晚上睡觉时都要穿着衣服钻进被窝,待被窝暖热了才敢脱衣服。当时农村条件就是这样艰苦。为了维持生活,拉煤、出窑砖、拉粪,什么活我都干过。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闯荡江湖,四海为家。1977年我便开始独立闯荡,主要是在温县,父亲则是各地传拳。从1974年到1981年,整整七年总是奔波于北京河南之间。至到1981年,当时父亲在焦作,我在北京。5月5日,我接到电报,说父亲病危。于是我连夜赶往焦作人民医院。一进病房,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身体很是虚弱。父亲看到我后一直流泪,已经说不出话来。我含着眼泪紧紧握着父亲的手,不忍放开。父亲是我唯一的亲人,是我相依为命的亲人,父亲这一走,就只有我孤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我该怎么生活?父亲临终前,用饱含泪水眼神望着我,那一幕我永远定格在内心深处,我知道父亲放心不下我,我的心在流血。父亲呀,你就这样走了!就这样离开我了!我家世世代代以练武、教拳为生。回忆父亲,自然离不开习武、传拳。在我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习武的生涯。刚开始的时候,父亲除教我家传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求我每天练五遍拳。父亲教拳以严格著称,他看我练拳时,不仅要求我招式准确,还要求动作到位,架子要低。每天规定的遍数,一遍也不能少。有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一天父亲教的动作没记牢。回家练拳时,父亲要检查,于是我格外紧张,竟然把这个动作给忘了。吓得我都不敢动,愣在那里。父亲非常生气,严厉的训斥了我,并且当着全体师兄弟们的面儿,要求我重新练。从那以后,只要是父亲讲课,我赶忙坐在床上听着(因家里只有15米,师兄弟多,所以每次我都是在床上坐着看),比划着。生怕父亲再次训斥我。特别是在练了一天,别人走后,父亲总是满脸严肃,不顾一天的劳累,重新给我捏架子,一个动作捏下来,累得我腿直抖,脑门上的汗马上流下来了。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大叫一声“哎呀,受不了了!”随即站了起来或一屁股坐在地上。这种做法,父亲不知给我捏了多少次。一次,父亲让我摆一个动作,我摆好后,父亲让我坚持一会。可是没想到父亲到外屋抽烟,居然把我忘记了。不知过了多久,父亲才想起我,等他进屋时,我一屁股瘫坐在地上,累得不能动弹。虽然年龄小,但我的记忆力很好,练起拳来有模有样。父亲教完了,就让我带着大家练拳。父亲平时非常注重我练习单式,每次检查,如果父亲不说停止,我是不能动的,始终要保持标准的动作。因为父亲说过:“咱们家的东西,不练够一定遍数,不吃大苦,是领悟不了其中的奥妙的。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机自现。拳打十万遍,大乘境界。”父亲在练拳方面对我非常严格。有的时候,我的一个动作总是打不好,手法不正确,身上不正确,外形也不正确。加之学习不好,父亲非常气愤,于是让我伸出双手,用木板狠狠地打了我,打得我双手手指流血。我受不了父亲的严厉,离家出走了。躲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不愿再回家。直到深夜12点多,实在太饿了,没办法,又回到了家中。父亲说:“你是我的儿子,你肩负着重任,如果不好好练拳,怎么对得起祖宗。你要记住,要想人前显贵,毕竟背后受罪。你要付出更多的辛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自打父亲去世以后,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继承家学,使之发扬光大。不能使祖宗用血汗练出的拳艺,在我手中失传。每当看到照片上爷爷,父亲用严肃深沉的目光望着我时,我心中默默地想,这时我还能依靠谁呢?只能靠自己!为了弘扬拳法,自己下了狠心,不和任何人接触,失掉任何外界联系。专心致志,全副身心的投入练拳,苦练三年。在父亲去世后,我牢记父亲的话,一直苦练了三年。其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头天练了几十遍,第二天就不想练了。可心想干啥去呀?工作也辞了,再接着练。第三天又不想练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一天练个五、六遍,人人都能做到。但当让你一天到晚,不停的练,而且几年如一日,你还能受得了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天拳练下来后,浑身疼得受不了。最苦的时候,吃了上顿,下一顿还不知道在哪呢。因为没有钱,吃饭都成问题。即使在那样的困境下,每招每式我都认真练习,不敢偷懒走样。那时练得浑身发烧,烫人,往身上泼一碗凉水,马上就干了,热气直冒。浑身发黏,出的汗都像白药膏一样,后来发红。真是拉筋开骨,换气换血,易筋易髓。浑身烧得躺着也不行,坐着也不行,再躺下还不行。上床时,抬不起腿,用双手搬着腿往床上放。但是我体会到了拳经上所讲的,练拳到一定程度,“两肾如汤煮,膀胱似火烧。鼻子涌动,耳后生风。”有时在练祖传内功坐桩时,出现了大定。眉心处性光凝聚,闪闪发亮。真是功夫不欺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时候才理解父亲为什么长期打坐。临终前父亲的遗言就是要好好练拳,把家传陈氏太极拳发扬光大。现在想想都害怕。父亲哪里是给我纠正拳架,分明是把骨架拆开来重新组合。父亲要求把全身大小关节处的筋全部拉开,抻筋拔骨。父亲常说,“要想出功夫,就必须先正身,后养身。不这样,一辈子都练不出来。”我现在用这种祖传的方法给学员捏架子,一个动作都捏不完,学员就瘫倒在地上了。可捏过之后,这个动作就不会再变形了。父亲常说“捏架子,架子要做到位。大小关节都要拉开,肩轴打开,一处拉不开,内气就不通。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传下来的。要想有超人的功夫,必须有超人的毅力。你爷爷一天三十遍拳,几十年如一日,才有这种功夫。但你爷爷说自己的功夫还比不上他的父亲。”在父亲去世后,我苦练三年,练得全身疼痛,手不能摸。等练得浑身发热后就不疼了。第二天又疼痛,又热身后不疼了,再接着练。直练得腿不会走路,都岔开腿走,一点一点往前挪。夜里起来解手,走不成路,双手扶着墙,才挪到厕所。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既然爷爷和爸爸都能这样挺过来,我绝不能当孬种,对不起祖宗,更不能让家传技艺在我手中失传!父亲讲“拳法千言万语不能尽其妙。其实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开合’二字而已。多少人问父亲“开合”二字怎样解释。父亲只是一笑,说“到一定程度,才能明白。要从身上去找,从意气上去找,最重要的是胸腰折叠。”其实很多人做不到,大家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字虽然人人认得,但其内涵不经过详细讲解,任你聪明赛颜回,想破脑袋也白搭。父亲对我拳法上的教育很有特点,因材施教。记得小时候,父亲让我养猫养狗。让我观察它们的灵活性,看它们是怎样攻击对方和自卫的。我特别喜欢猫的灵活性。我在抚摸猫头时,一只老鼠从旁边蹿过去,猫噌地一下从我手下冲出,按住了老鼠。其速度之快,身形之灵活是人所做不到的。另外,父亲让我抓住猫的四只爪子,举高悬起,然后一松手,看它怎样落地。在松开的一刹那间,它的腰用劲儿一翻,总是四肢朝下,稳稳当当接地,摔不住它。父亲对我说,“关键是在于腰劲儿。”人们常说,人老先从腿上老。其实是先从肾上老,腰劲儿一没有,腿就抬不起来了。在陈家沟陈德旺家,父亲叫我看兔子蹬鹰。我养兔子,追兔子,看它转身蹬我的一瞬间,它是如何反应的。我养兔子的目的就在这儿。兔子蹬我,是连咬带蹬。就那一下,其力道就像成年人用脚猛踢我一下似的。我养狗也是如此,激它们,看它如何反抗。这就是父亲利用我好玩的天性,观察和研究动物的搏击特性来引导我学拳。我现在每天看电视,喜欢看《动物世界》和武打片。一方面观察动物之间的搏斗。另一方面研究武打片中的武打片段,刺激自己精神系统,练身体的胸腰折叠,激起自己的内在反应。这样才能练出自然反应,激发潜能,使内气潜转。自己要找这种感觉,这才是武术搏击中最需要训练的本能反应。我牢记父亲的教导,把练功生活化,生活练功化。八三年,第一次教日本人,铃木河野、佐藤惠吕子。书到用时方恨少,拳到教时方知功。教拳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主要以回忆为主。因为从小学拳,耳濡目染,记忆深刻。每一个式子,父亲是怎么教的,重心如何变化,如何缠丝,劲别如何表现,技击方法等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我年龄小,但是我拳龄可不短。记得教陈家沟四大金刚时,有我参加,另外还有本家哥哥陈德旺。十六岁时,父亲就允许我教拳了,挣点儿零钱能顾住自己的生活,为父亲分忧解难了。第一次是在温县,教拳的地点离陈家沟三十多里。有六、七个人跟我学拳。那时国家经济落后,人的收入少,也挣不着钱。但花钱也少,吃喝总不发愁了。从十六,七岁开始,父亲在拳上,再没打过我了。因为我练的拳有拳样了,大伙都说我练的拳架好看,有父亲的神采和风韵。说实在话,在门儿里学拳,挨打挨骂是正常的。过去人们常说学戏要“打戏”,其实学拳也同样是“不打不成才”。这是老一辈的教学观念。我八一年参加工作,六年以后,又有人邀请我外地教拳。有的人,因为长时间没见到我,就说我被公安局抓走了等等,谣言满天飞。八九年我辞职后,开始在驻马店、丹东等地教拳我特别佩服父亲拳艺上的绝活。父亲的第一绝是扇嘴巴子。我亲眼看到父亲打地痞流氓。父亲一个耳光,扇到对方下巴上。对方腾空而起,在空中翻转360度,又落在原地。而且不让对方受伤。对方都被吓傻了。这一招,我至今也没有学会。父亲的第二绝是把对手往下打,对手却腾空往上跳。父亲的第三绝是只要对手抓住自己的胳膊,父亲好像没动,对方就被弹了出去。父亲双臂往里一合,对手就立刻跪下。我们家最早的时候住平房,家具中除了一张八仙桌是完整的,没有被损坏以外。其余的家具全都是断胳膊断腿,就连墙皮都让师兄弟们撞的粉碎。记得有一年,八一部队举重运动员小方和父亲推手。小方一发力,父亲顺势一抖,小方就腾空了。小方当时有二百多斤。跌落在床上,床板被砸折了,床腿也断了。我当时坐在床角上,床的剧烈震动使我从床上滚了下来。父亲一个箭步冲上来,把我抱起来。记得父亲在陈家沟教拳时,本家哥哥陈德旺膀大腰圆,身强力壮,跟照丕伯学了很多年,功夫相当好。为了试试父亲的功夫,在大家的撺掇下,猛地搂住父亲,父亲用三换掌的手法,打得德旺整个身体在地面上滑了好远,一头钻进了鸡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陈德旺从那天开始,对父亲崇拜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父亲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唯恐父亲讲的拳法他没听到。有时他困急了,刚打了个盹,醒来就不见了我父亲,很后悔,干脆就不睡了。人们常说:“靠教拳为生,是闯荡江湖,刀尖上舔血”。这话一点儿都不假。父亲一生命运坎坷多舛。不仅要熟悉社会各个阶层,江湖规矩,更要有过人的功夫和胆略。记得七几年在陈家沟教拳时,当时陈沟大队组织武术队去县城参加表演,就有其他的武术门派挑衅。当时是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做领队。有练摔跤的找到王西安要比试比试。王西安心里没底,赶忙找到父亲问怎么办。父亲很冷静的说:“不用怕!练拳不用,还学它有何用?对方师傅来了,我来应付。徒弟来了,你来应付。”王西安听了,心里还是放不下。父亲看出他的心思,说:“咱爷俩先比试一下。”接着关上门,俩人就在屋里比划起来。王西安被父亲摔的钻到床底下。他爬出来后,马上对父亲说:“他们肯定不中。”打电话叫对方领头挑衅的人来应战,结果那个摔跤的不敢来。在父亲的学生中,焦作的张麒麟,生得五大三粗,非常有力气,比父亲还高大半头。父亲总是拿他试手,摔他摔得比较多。所以张师兄技艺提高较快,手法也比较多。因为父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胸怀宽阔,很少有保守思想,教拳严格、细致、认真。跟他学拳的人,不管时间长短都收益很大父亲为了传播家传功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工作,断了经济来源。当时我奶奶还健在,全靠父亲养活,又恰恰赶上十年文革动乱,社会没有安定的环境,有心学拳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当时有的地方公安局把父亲教拳看作动乱,当坏份子来抓。生存环境如此之艰难。我年龄尚小,失去了母亲,跟随父亲到处漂泊,四海为家。父亲又当爹来又当娘。他一生坎坷,打击接二连三。这样的硬汉子,终于倒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夕。七十年代,我国经济还很落后。当时的陈家沟还很穷,人们住的都是土打墙的茅草房。我二哥陈小旺家庭经济条件各方面都不好,家住在张疙瘩村。练拳是体力活,吃不饱。练完拳,还得连夜赶回去。当时陈家沟大队专门派人给我父亲做饭。我怕二哥饿着,留着自己的那份儿葱花饼,面条。故意装睡着,不吃饭了,这样油饼两张,肉丝面一大碗就归他了。他比较刻苦,又和照丕伯学过七十四式老架,有一定的功底。他比我大十七岁,七几年他才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父亲重返陈家沟教他,使他的拳艺大有长进。父亲的一生真不容易,连续不断地搬家,又要应付江湖比武。父亲倍受生活的打击和折磨,所到之处都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拜访当地的老拳师。不愿与人为敌,更没说过别人的拳不好。只想安安静静地传拳。父亲说天下武术是一家。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长处,不然就不会流传到今天。在郑州教拳也有人踢场子、比武。记得当时有一个姓商的回民练心意六合拳,武艺高强,在当地很有名望。非要和父亲比个高低不可,父亲一再谦让,可是那个回民不依不饶,步步紧逼。我实在气不过,就瞒着父亲找到那个人,对他说:“你和我父亲比武,还不够资格。要比咱俩比。”我们约好了时间。第二天,我按时赴约,双方打了个平手。我当时才十几岁,自认为自己练的还可以,为父亲做了件事儿,很高兴。可是刚到家,就被父亲打了我一嘴巴子。父亲说:“没经过我允许,谁让你去的。”我知道父亲担心我,可我还是感到很委屈,我又没有败,没给父亲丢人。这件事情估计是张茂珍在我比完武之后告诉父亲的。父亲一直埋怨他,“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对方是个成年人,又是当地有名的武林高手,手特别黑。而小胖(我的小名)是个孩子,万一打伤了怎么办?”江湖险恶,实际上是人心险恶。父亲既要教拳,维持全家的生计,又要刻苦练功。特别是内功的修炼,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六九年,我刚回到北京,上小学一、二年级。有一次半夜起来,看见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把我吓了一跳。我站在那里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在打坐,练静功。从那时起,才知道家传功夫中有打坐的修炼。父亲让我赶快睡觉。父亲从上海传拳回来以后,因为失去了工作,心情非常不好。血压开始升高,又无钱治病。只有靠打坐来调养,一打坐,血压就下来了。这是我听父亲说的。在艰苦的岁月里,父亲好像有预感,怕家传功夫失传。一九七一年,父亲经常带我从果子巷到崇文区东便门东南角在火车道旁边练拳、教拳。父亲骑车带着我去,冬天顶着风非常吃力。我记得七二年有一次父亲早上去教拳,叫我在家擦桌子,扫完地再去。可能是由于练拳过度劳累,我竟然睡着了,因为我没起来,旷课了,没听他讲拳。父亲回来狠狠打了我一顿。父亲也真不容易,有一次在练功时,不小心碰得脚趾甲整个都掀开了。后来化脓,他用自行车车轮使劲儿压自己的脚,用手把脚趾盖儿给拔了,抹上紫药水。后来脚上又长了“鸡眼”,我三哥陈小星找了个江湖郎中给父亲看脚,管吃管住。但必须治好才行。后来那个野医生也不敢给治,偷偷溜走了。在那个年代,家庭由于经济困难,看病花不起钱。只有用土方法自己治,治不好就忍着。父亲到了晚年,身心憔悴,贫困交加。有一次从外地回北京,在北京站下了火车,离家还很远。可是身无分文,连两角钱的公共汽车票都买不起,只好步行回家。真是大丈夫也有穷途末路时,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父亲崇高的人格让我敬佩。父亲对待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让我受用一生。指导我练拳和做人。对待爷爷传下来的拳法技艺,一招一式从不敢更改。他经常对我说:“咱们家的东西,是多少代人流血流汗得来的。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我们继承都有困难,练不到一定境界,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说去更改了。在练武上,今人的功夫无法和过去相比,怎么敢对过去的人创造的拳艺说三道四,妄加评论呢!你爷爷的功夫比我强的太多,咱们只有好好学的份,应该对以前的东西抱持敬畏的态度,不能有丝毫的篡改,否则就是欺师灭祖,使传统的东西失传。有些功法我们不理解不要紧,传给后人,等将来科学发达了,自然能解开其中的奥秘,也算我们对后人做出贡献了。如果我们改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祖传的文化精髓就会在我们手中中断。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小胖,你记住,即使我将来不在了,你也不能有丝毫的更改。”所以我现在教拳,主要是靠回忆父亲怎么样教拳,自己从来不敢“创造”。我在跟父亲学拳时,练错了就挨父亲揍。我的手指有时都被父亲用棍子打得出血。当时练的太苦,父亲要求过于严格,都想自杀,不想活了。自己曾经想,一旦跑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可是我往哪跑呢,小小年纪跑出去又能干什么呢?只好再回来继续练拳。现在武术界有些人谣传,说我把父亲所教的拳改了!这可能吗?真是无稽之谈!我学过的东西,他们没学过,这倒是真的!所以要想进入高级境界,必须打坐。人们常说,“穷习文,富习武”。我练拳时,刚吃了三碗饭,五分钟就又饿了。那是在八几年,练完拳没饭吃,我就跑到姑姑家去吃。那时营养跟不上,只能有什么吃什么了。我父亲身高只有一米六二,但父亲的功夫我却学不到那种境界。二百多斤重的人,在他手里像扔皮球似的,一拍就扔出去了。我虽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仍感到神奇,不可思议。因为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其中有很大的距离。父亲对待武术,历来是实事求是,即不夸大,也不缩小。有人传说他会轻功,他说“轻功我是学过,但并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玄,腿上绑铁瓦,挖坑往上跳,跑木板上墙,扒房檐上房,滚胯翻墙是可能的。但练百步穿杨,隔空取物,是练不成的。贴墙挂画,是在墙角旮旯,平面根本挂不上。身体不接触,意念打人更不可能”。当年在上海教拳,就有其他派别的太极高手能发凌空劲儿。但在父亲身上试手,就打不动。没有丝毫作用。父亲生前家庭生活也非常不幸,自从父亲失去工作,母亲就和父亲离了婚。我妈让我选择跟谁,我说我跟父亲。以后父亲再没有娶。我们父子相依为命。自从跟父亲练习太极拳,慢慢的好了。是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由于离开父母时年龄太小,所以父亲的轮廓在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回到父亲身边后,照顾父亲的重任便落在我年幼的我身上。为了照顾好父亲,我便到姑姑陈豫霞家,和姑父学习做饭(当时姑姑家距离我家只隔一条马路),给父亲洗衣服。冬天,水冰凉冰凉,为了洗衣服,小手都被冻烂了。父亲有一个皮箱子,里边装满了小说和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无论他走到哪里教拳,都会随身带着。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箱子时,是在父亲去世后,但是已经是箱中空空了,所有的书籍已经不见了。我和父亲一起生活十五年,虽然贫穷,但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其主要内容和话题仍然是家传拳法。我回忆和父亲在一起谈论的,几乎都是拳。父亲从四岁开始练拳,继承家学。爷爷在去世前,躺在床上还在练云手。有些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在父亲去世后,我闭关苦练三年中,父亲经常托梦给我,指导我练拳。在闭关快结束时,我又梦见父亲回来了。父亲对我说:“你干吗老盯着我?你是不是想说我死了?告诉你,我没死。我天天看着你练拳,你练不好,我能走吗?怎么和你爷爷交代?你照这样练下去就可以,不要再改动,咱家的架子就是这样的。你给我记好了,千万不可走样,切记!”我说:“父亲,你吃饭吧。”父亲不吃,说:“我以后再回来看你。”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父亲啊,你在哪里?我多么想听你给我讲故事、听你给我讲拳理。多想让你再打我一耳光,体会身体在空中翻转的劲道,体会家传绝学的奥妙。想你时,我望着爷爷和你的遗像,独自坐到天明。你和爷爷是否在那边一起研究拳法,你们什么时候能再来看我、教我?你们的拳艺,有些奥秘我至今没有完全参透,多希望得到你们的指点。可是你们老是不来入梦。我对苍天喊,父亲啊,你在哪里?我对大地呼唤,父亲啊,你在哪里?父亲——你是我永远的怀念。
更多详情请看陈瑜太极网
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培训常年招生:
报名咨询电话:思雨
陈瑜太极网:或;陈瑜太极群;QQ: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40 小时阅读权限100积分7388帖子精华0UID5918
一代宗师我们永远的怀念您听太极智者讲陈家沟那些事儿
听太极智者讲陈家沟那些事儿
本人学习陈式有20年头了。先是跟随一位朋友学会了老架一路的套路,后来又在一家全国非常出名的拳馆高级培训班学习,希望继续提高老架一路。再后来曾利用休假时间在陈家沟一家拳馆付高费学习老架,决心把功夫学到身。大家应该认为,我的功夫应该练的不错了吧。的确,本人也曾沾沾自喜,以为学有所成,常在人前秀太极,颇有陶醉。然而一次偶遇,在与一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太极传人一番交谈、听他点评后,顿觉肤浅到皮毛,狭隘如坐井!
那么太极拳的井水到底有多深,且听俺慢慢道来
80年冬,认识一位王姓的朋友,当初他在陈家沟武校学习老架。当时的教练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他在那里学了两个月,学会老架一路和二路。王朋友(为尊重起见,隐其真名,姑且叫他王五吧)的套路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因为之前只见过公园、广场上老年人练的杨式太极拳,只不过是一种体操形式而已。而太极拳那种刚柔并济、缠绕回旋的架式果被王五演练出了神韵风采,又听王五讲了不少陈家沟名家的武术事迹,羡慕死了,觉得陈家沟不仅功夫厉害,而且美感很强。遂恳请学习,王五很爽快地答应。
就这样,跟王五突击性学老架一路有两个月。很感谢王五的真诚付授,每个动作都尽量示范。没有丝毫的保守之意。这使我学的更投入,兴趣更浓烈,立志将陈式太极功夫练好。
工作需要,王五去了很远的地方。从此我只能靠自己练了,周围没有练陈式的,也没有陈氏村人开馆,所以自己就是练着感觉着,时有小进步,也很高兴。我很投入,买有不少书、DVD,还把陈鑫的书当作工具书。2003年我调到省城工作,就在一家很知名的太极拳馆报名参加了里面的高级培训班,因为我认为自己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怀着久旱逢甘霖的心态,天天晚上去学。每班课两个小时,头一小时热身练基本功,后一小时,先跟教练走一遍老架一路,然后教练再教几个动作。教练再带领着学习几遍这几个动作,最后再练一遍老架一路。本人学习的兴致很高,练得很投入许多练太极拳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从一片空白到学会一个太极拳套路,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这个时候心里因为终于掌握了一套惠及终生的健身方法而感到非常自豪,练拳的兴致到了顶峰。日练不辍,陶醉于其中,自娱自乐,如此这般半年过去了,忽然发现每个招式的运动方法都还不够规范,运动的道理还是空白,自己练的那套太极拳仅是空架子而已(被大家嘲笑为“太极操”),于是,困惑了,恍惚了,知不足而开始寻师访友,继续深造。有条件的,就会到就近的太极拳馆继续学习。
  我在该拳馆学习了两个月,学习的效果却远没达到本人的期望。陈式太极拳(各家太极拳都是如此)的一招一式,都需要教练员细致到位地讲解其运动的方法和道理,也就是拳法和拳理,否则就是动作上的错误,内功上的偏差。遗憾的是,那几个教练是只管叫怎样摆架势、走套路,其他几乎避而不谈。教练要求你“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沉肩坠肘、内三合外三合”等等,反复强调“放松”,但当我向几个教练请教具体的方法时,都给含糊回避了,或几句不明不白的解释给打发了。我当时甚至有气愤的冲动。因为我有几年的练拳经验了,而且买了好多太极拳书籍、光盘学习钻研,所以我知道我需要教练员多讲方法和拳理,需要教练员不断指出自己的错误地方(自己很难发现)。比如又一次走套路从懒扎衣到六封四闭时,一教练说我下捋的两手相隔太远,我赶忙虚心问两手相隔要多远为合适?那教练假装没听见,扭身走开了,当时气得我真想和他论理:我是掏了高级培训班的学费的,你没有理由不给我指导!更有意思的,可能好多学员都经历过,你在做动作时,教练会很“认真地”说“你的腰没放松”、“把胯松开”等等,若你问“怎么松开呀?”,哈哈,我可以猜到,他要么一通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给你讲的一头雾水似懂非懂忽忽悠悠找不着北,要么很干脆“中肯”地说:“多练习,慢慢你就会有感觉的”。他把你教的膝盖越来越疼,你问他原因,他说是你没热身好、缺少锻炼等等借口,而丝毫不承认是自己不懂技术,教错了。就这样,在那个拳馆的高级班提高学习了俩月,套路练得没的说,到个晨练场所走一边架子,那叫个“动若游龙、行若流水”呀,洋洋大观、潇潇洒洒,总会听到一些练习太极拳的称赞,虚荣心膨胀起来了。但内心里确实清醒得很:仅是花拳绣腿而已。较之于陈鑫、陈长兴所言之拳理拳法,以及陈家沟所流传的陈氏历代高手之武技,本人连门槛都还没有迈进,内心里即惭愧又无奈。
  但是,我的太极梦依然美丽着呢。2008年夏天,单位事情不多,请了一个月的假,欲到陈家沟拜访名师,力求学得太极真功。到了陈家沟,寻个旅店住下,头两天,咱决定先来个调研侦查,选个能真正学点东西的去处,于是先去那几家拳馆转悠,又与村人聊天打听。有村人推荐一老拳师,在自己家里开馆收学员,有功夫,教拳严肃实在。在村人的带领下,拜见了陈老拳师(隐去真名),60岁左右,神态端肃而不乏和气,一看便知是个庄重、有见识的老者。我先介绍了来意,叙述了学拳的过程,练拳的效果,以及此次学拳的目的。陈老拳师眉头微皱:“像你这样的练拳的我见到不少,越练越有瘾,越练越感到问题多,需要指导......对太极拳是又爱又恨。”-----说道心窝里了。
  陈老拳师家里挺宽敞,已经有3个外省的学员住在他家学习。每天上午下午共四个小时的课,陈老拳师的两个儿子执教,陈老拳师有空时也过来指点一会。因为来一次不容易,我们这四个学员都很勤奋,天一亮就起床自己练功,晚上至少再练拳俩小时,每天早上起床时腰腿都疼得不想动,两个教练也挺认真的,耐心地讲授、比划、指点每一个招式的运动方式和技击要领。比起原来所在的拳馆,我暗自庆幸找对地方了。
  一天下午下课后,去街上的商店买点东西,就与店主闲聊起来。店主约摸35左右,听出我是外地口音,就问:“是来学拳的吧?”
  &店主:“在哪一家学的?” 我报出陈老拳师的名字。
  店主:“他教拳还是不错的,有功夫。” 我也附和称是。
  聊了一会我学拳的情况和求学的迫切期望后,店主突然来了一句:“你既然这么有决心想练功夫,为啥不学小架?”
  我:“没见过小架,小架比老架好吗?村里怎么没有一家小架拳馆?”
  店主欲言又止,稍停顿,悠悠道:“以后你慢慢就会知道的。”
  见他没有解答的意思,我也就不再追问,道别离去。
我的习惯是,别人不愿意说的,不去勉强,因为人家有不愿意说的理由。但是,此番谈话给我留了一个心结。晚饭后只要没事,就想去街上与村民聊天。次数多了,了解到了不少陈家沟历代名人的逸闻趣事,也理解了那个商店店主的一席话。在陈家沟的拳馆,全部是教老架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家小架拳馆。而在截止到解放前,村里面四分之三的人是练小架的。至于为啥现在练小架的这么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治原因。这个话题太敏感了,本人也不敢轻易谈论。4楼毕竟练习老架多年了,再改学小架,还是于心不忍的,而且又不认识有名气的小架拳师,所以就坚持着学习老架。转眼一个月的学期结束了,应该感谢陈老拳师和他的两位公子,教拳认真实在,对我的水平提高不小。没算白来一趟,有一定的收获。同时又了解了不少陈家沟的太极拳历史渊源、名人轶事,甚至一些秘闻传说。
  其中,陈鑫的故事就很值得一提。陈鑫是陈太极传人中首位将陈式太极拳武功秘籍系统地形成文字,编写了《太极拳讲义》和《三三六拳谱》。《太极拳讲义》本欲付梓印刷时,却被人弄丢了,十几年的心血被摧毁了,陈鑫因此大病不起,村人为之震动,至今还有村人提起此事时,愤然不平。现在市面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图说》,是陈鑫后人搜集他的手稿整理出来的,并非原作。《三三六拳谱》的故事更有一说了。《太极拳讲义》讲的是太极拳基本层的东西,是入手、演练的指导性权威著作,《三三六拳谱》则是陈式太极拳高层次的最珍贵的精华内容,当时手抄两本,一本给了春元,一本给了克忠,“能传则传,不能传则焚之,勿落妄人之手”就是陈鑫交付此书时在病榻上的嘱托。民国时期唐豪到陈家沟调研,听说了此书,找到春元,想看看《三三六拳谱》,春元不肯。经唐豪恳请,春元才让他了书的封面,目录的内容只允许扫一眼。这足以体现出《三三六拳谱》的宝贵。陈克忠将那本书藏在红薯窖里面(够隐秘的了),若干年后红薯窖坍塌了,书本被毁坏了,但毋庸置疑,陈克忠深得《三三六拳谱》之秘笈。事实上,他当时的功夫在陈家沟独一无二,陈发科晚年回乡,偶尔看到他的动作,就大为惊叹感慨,自感不如(陈发科的功夫已经够出神入化了)。陈春元那本书传给了陈立宪,若干年后陈立宪回乡时,告诉乡亲们那本书已给销毁了,原因是他当时是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被日寇围追堵截、生死难卜的危急关头,怕此书落入日寇手里,遂趁黑夜将书撕碎,踩入泥泞里面。两本《三三六拳谱》的结局如是,甚为可惜。我曾问陈家沟村人:“那本书那么珍贵,应该会有再抄本吧,村子里面应该还会有谁家珍藏的。”那村人怔怔地眼望前方,略有沉思,悠悠道:“应该会有吧,陈立宪读书有过目不忘的天份。
我问:“可是我看到有人写的书上说,《三三六拳谱》主要讲的只是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理论分析,对不对?”
& 村人:“不对,里面仅是有一章关于太极拳与形意的功法介绍,但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太极拳的真东西。”
   “你看过吗?”
“怎么可能呢?谁得到这本书不是金贵得不得了?!还光怕别人知道有这本书,不敢张扬。”村人话题一转:“你从哪里看到有人这样写的?你看看写书的人是谁,就知道他为啥要这样说了。”
  我:“陈鑫练的是小架,他的《图说》里面的图画和讲的招式动作都是小架的,跟我们练的老架有些动作不一样。老架和小架哪个比较好?”
  村人:你对《图说》熟悉吗?
  我:“我有一本,经常看。有些内容还会背。”
  村人:“陈鑫老在书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大架、小架、老架的,陈鑫老还在序言里说他写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怕后人分门分派,把拳练偏了。八一年有本书印刷了我们陈家的太极拳传承表,上面还专门提到陈式太极拳本没有大架、小架、老架、新架、新新架的,只有圈大圈小之分。”
我:“那现在不是已经分成门派了吗?”
  村人:“我们以前世代练的那个拳,就是现在的小架拳,老架拳其实应该说叫大架,当初耕耘老跟陈有本老学拳时候,把架子改了,动作放大,绕大圈,耕耘老往下传,后辈人把他的架子叫大架,发科老在北京时候,又把大架的架子有改动,为了区别,把他编的架子叫“新架”,以前的大架叫“老架”。”
  我:“大架和小架哪个比较好?”
&  村人:“我年轻时候练得也是大架,现在练小架。人家陈XX(隐去真名)55岁又把大架改成小架了,跟老伯祥学的,现在一天最少练俩小时小架。人家小旺为啥比那三个(金刚)功夫高得多?小旺跟陈立宪有交情,他那时候经常骑个自行车跑多远到沁阳县城人家家里学,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学到好东西了。俺村有个大架名人人曾经跑到西安想跟陈立清学小架,人家不教。文革时候,俺村有个人大架名人想跟立忠老学小架,立忠老不教,那人就整他,挂牌子斗他,他还是不教,结果那个人硬是没学到手,呵呵呵,立忠老是宁死不屈呀!”
  我:“听说小架不好学,是不是?”
  村人:“小架上手才快呢,只不过要求比较严,要求规规矩矩的。”
  我:“只有这样才能练出东西来。”
  村人:“是啊。可是现在这些教拳的,都是光教架子,哼,就连架子都教不端正,还说出功夫呢,才稀奇呢。”
  我:“这样说的话,象我们这样的外边的人,更学不到东西了?”
  村人:“那倒不是,遇到个真教家儿,学着也快。有人说‘十年太极不出门’,你要是遇到个真教家儿,只需要三年就行了。更何况太极拳的功夫深着呢,你能学到十分之一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现在谁的功夫最好?”
  村人:“没名气的不一定没功夫,名气可大的,不一定功夫就行。现在都是商业时代了,人家只要会炒作就行,”
村人继续道:“现在都在自己封自己‘掌门人’,到处都是‘大师’,俺陈氏历代先祖没有一个称自己‘掌门人’的,现在个个是‘掌门人、大师’,喷得比尿得都高。”
  无语。又能说什么呢?
经常在晚饭后在村里盘桓,认识了不少人,辗转得到了一份陈鑫的《三三六拳谱》目录,内容包括:序、戒箴、天人合一论、无极、太极、河图、洛书、三才、人身穴道、八卦等图解、拳之由来与演进(包括形意、八卦、长拳、通臂、潭腿、少林等分目)、教学体用、兵器等等。据说从“教学体用”以后的章节,全是太极拳密不外传的高层武学秘籍。从众所周知的表面上看,“小架”传统上太注重门内秘传和师承关系,尤其对外姓人,更不肯轻易传授,有所谓“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门”之说。但从深层看,又牵涉着传统思想、历史、政治和机遇四方面的问题,此乃敏感话题,本人回避。所以,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陈氏“大架”拳馆;而“小架”拳馆有规模的仅有:郑州陈沛菊的“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西安陈立清的“萃华武术馆”,陈家沟村里至今没有成立一家“小架”拳馆。各位明白了吧,陈式太极拳真正的好东西,陈家沟陈氏家族是不会轻易外传的。你去陈家沟,也只能学到“大架”。
  现在再看看太极拳推广的效果吧。不论男女老少贵贱贫富,练太极拳的是蔚然成风,陈氏太极拳人数也是蔚然壮观,逐年增加。公园、广场、拳馆都可以看到练陈式太极拳的。谈起养生,几乎每个人都有明显的健身效果;若谈起功夫、技击的字眼,十有七八都哑口无言了,为什么?拳馆70%的学员练拳目的是养生健身,只有30%的人有练功搏击目的,那么这30%的人能学到多高层次的功夫呢?
  看看每年国内举办的大型太极拳比赛就知道一二了,那是太极“高手”们大显神功之地。遗憾的是,选手们表演的动作五彩缤纷、花样百出,将原本“无可炫耀之处”、“规矩绳束”的陈氏太极拳当成舞蹈了,推手比赛蜕变成了“顶牛大赛”了,那套国家推广的“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更是脱离了陈氏传统拳的本质,花枝招展、华而不实。去年在登封举办的一次全国赛事上,河南省武术运动中心主任助理的陈沛菊在闭幕式讲话时,流泪痛斥:“你们练的是太极拳吗?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现在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这是一种犯罪啊!”
  这是普遍现状!
  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当初尽管是在“大师”们的拳馆得到“真传”而功夫不能上身的原因!
  杨露禅学拳前后11年,就能在京城击败群雄,封为“杨无敌”;武禹襄1852年师从陈青萍学拳仅仅半年,就能自成一家,而且1856年与杨露禅比武获胜。我现在请问那些大师们的“亲传弟子们”,你们都是练拳最少十年了吧,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你真的达到几层了?敢站出来叫板吗?
不难为您啦,还是由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我认识一位从小练长拳的,权且叫他“老江”吧,三十来岁时与一位陈式太极拳有名的大师结为知己好友,遂开始学太极“老架”至今,恰恰有30年了。颇自负,喜欢与圈子里面的人推手,常胜,乐此不疲。一天,遇到一位练“小架”10余年的教练,权且叫他“小将”,邀其推手。一搭手之际,老江就被推了个趔趄。再重来一次,一搭手又是一个趔趄,真个是搭手见高下。老江服了,嘴服心也服,拉着小将聊有两个小时,很虚心地请教。临别,老江慨然长叹:“练了30年太极拳,今天才明白过来啥叫真功夫......大架是做表演的,小架是练功的......我一直是在弯路上走......”
  我今年夏天去陈沛菊郑州的拳馆,看到教练在指导几个外地的年轻学员,其中的洋相不妨与各位分享:那几个学员学的是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准备参加国家即将举办的一次大赛,都已经熟练套路了,在练习各个分解动作。教练说:在参加比赛表演时,不能按照平常我们练功的规矩要求走,这个动作要改成这个样子,看起来漂亮优美;那个动作要夸张一点,显得有力;这个动作要带点节奏,那个动作要把脚震响一点......这样裁判就会给你打高分。你功夫架子练得再好,不会表演架子,不注意表演的要求,还是拿不到高名次,但是咱们平时可不能这样练......
   Oh My God!原来那些成串成堆的冠军们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样的风气之下,太极拳的功夫咋能练出来!陈氏太极拳究竟沦落到啥样程序?
我且问拳友们:1.你练拳膝盖痛吗?2.你虚灵顶劲地练拳后,是否头胀头晕脖子僵硬?3.你胸肋憋闷吗?4.练拳一年后,能否将内气贯通周身?
  释疑1:现在社会上90%人练拳时间长就会膝盖痛,5%人不会疼是因为没怎么勤奋坚持练,5%不会痛是因为得到名师指导。膝盖疼的原因是有不少教练告诉你练功走架时膝腿要转“∞”,这从生理上就是违反了运动规律,不疼才怪呢!谁越用功越勤奋痛的越厉害。四川什邡市有位叫冷忠秀的,特别痴迷陈式太极拳,刻苦用功多年,最终疼痛得不能行走。最后求助在郑州的一位陈家沟传人,该传人用十多天的时间连治疗带纠正练拳方法,冷忠秀已经可以正常行走了。结论:教练不懂如何正确的去练拳,从而误导了学员,而且这个练拳方法误导了太多太多的学员。
  释疑2:教练会告诉你怎样虚领顶劲的方法,头顶要悬,意念领起,若有物于头顶,百会微微领起,下颌微内收等等,那么你就按照教练或书上的说法练吧,时间一长就会头晕头胀脖子僵直眼疼等。其实,“虚领顶劲”是一种结果,知道不?当你裆胯松开,四?内收、尾椎微泛后,自然达到“虚领顶劲”的状态了。呵呵呵呵,各位拳友,你是否也被误导了,或者,被忽悠?
   释疑4:我曾经先后问过陈伯祥、陈沛菊老师:有明师指导的话,功夫需要多久练成?两位老师回答一致:“三年。”
我问:“不是说‘十年太极不出门’吗?” 答:“看跟谁学、咋学了。”
所以,各位练家子,如果你练拳一年了,还不能内气贯通,找你教练或师父去,把他教你的东西还给他吧.
再说几个江湖卖点儿,让大家一开眼界:
  一、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内劲行走特点,但并非太极拳独有,各种武术之走劲,皆是缠丝劲。有的拳师将其述为太极拳秘传,让你练习时,不停地做云手等绕圈动作,说是再练缠丝劲,真是可笑又可气。须知,即便你直拳冲出,依然是缠丝劲。本来是几句话一点拨,你就知道怎样在动作中运用的,却给你云里雾里摆谱。
  二、气沉丹田或丹田劲:曾见过一些太极高人在媒体上表演丹田劲,也常有拳师教你时,嘱咐你要“气沉丹田”,时间久了产生丹田劲,如何神奇云云。这都是忽悠。本人至少被忽悠了十年之久,且根本达不到将气沉到丹田的本领。在此教你一招,可能胜过你练三年拳吧:你微微屈膝松胯即可,尾椎用意微向后泛,顿觉丹田是在何处,且在四?放松的配合下,一呼一吸,自然气沉丹田了。哈哈哈,太极秘籍大揭秘啦,哈哈哈(仿周星驰)。
  三、光盘:拳师出太极拳光盘,应该是件好事,但弊端甚大,拳师们都知道,但利益之下,竟不言明。须知,太极拳千万不能模仿着学习,即便你目射精光,自信模仿力最优秀也不行,你对着光盘跟着大师练,你练得就是全部错误,即便你认为和大师练的一模一样。原来,太极拳作为内家拳,非明师(不是名师)言传身教而不能学也,你看到的,往往并非是真实的。比如云手,你的模仿是举双手,交替转圆圈,身肢随之而动,你错了,你正好练颠倒了。正确的方法是,脚内侧用劲,其力传于腰胯,行于肩,肩找肘,肘找手,轻灵之间,双手随腰胯至转动,自然画圆。可悲的是,有不少人都是跟着光盘学的。在此严肃地告诫出光盘的大师们,请在光盘上醒目注明“仅限受过正规训练的学员校正拳架使用,否则练出走火入魔、经脉倒转、异形出位等境界,与本大师一概无关。”
&四、出书:你到大书店里能看到成排的有关太极拳技术和理论的书籍,而且还有越来越泛滥之势,在名和利的驱动下各路人物乱马交枪,或标新立异或拾人牙慧或生吞活剥地纷纷著书立说。作为初学者往往容易上当,我说上当不少人可能不理解,知道“家传一张纸,世付万卷书”?练拳到一定的水平都能辨别良莠。你问那个写书的跟他师傅学了几年?他本人达到那个层次了?你的“真传”里有多少卖点?误人子弟啊!陈家沟唯陈鑫的《太极图说》和《三三六拳谱》公开向社会解密了陈氏太极拳的珍贵东西,他的著作是指导我们各门派修炼太极拳的圣经,所以陈鑫是伟大的可敬的。而当代人物因为跟陈氏或杨氏师父几年磕了个头,戴上弟子的帽子,就开始妄自鼓吹了,你吹“凌空劲”,我讲“一丝不挂”,他侃“**功”,俨俨然一派大师之像,昂昂手武林高人。告诫同仁们,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论陈、杨、武、孙、吴,真东西都在这些家族的后裔手里,他们自幼家传,闭门苦练几十年,他们才有资格出书。鄙人接触的圈子里就有这样的现象:初学时买成堆的书和光盘,苦心钻研常至深夜,窃以为获得宝典,待练上数年自然醒悟---许多是垃圾。诸大师大师故成名不易,但决不能随意编书,误人子弟呀。告诫初学者,尽量别看书,更不能看光盘,这是经验教训。
五、哗众取宠:“大师”们通过公关运作,在电视台的上现身说法。如果你是在谈太极拳的理论、技术、文化、哲理,那么你的“现身”是有价值的,对观众是有益的。问题是总有一些人物,小丑般的粉墨登场,大谈自己如何的神功盖世、纵横江湖,又如何伟大地发明出“**劲”“**功”“**桩”“**套路”把自己“发明的'神功吹的玄之又玄,神之又神。揭开画皮,其实就是个噱头。陈鑫晚年为什么要将家传两百多年的拳理功法公开于世?其自序中有言“……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而当代的一些“大师”们发明的种种神功和套路与艺人发裸照炒作自己隐私的伎俩无二致。有个极端的例子:上海一位黄**大师,与陈小旺略有交往,学了个皮毛,就化身为小旺的亲传弟子了,与小旺签了个在上海经营太极拳的委托协议(小旺也太不谨慎了),建立了“*太极”馆。此君运作到了电视台,先讲自己求师学拳之经历,称自己是小旺亲传弟子,后又突然话锋一 转,把陈家沟陈太极拳贬做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然后推出自己发明的绝世神功“**劲”。此君用心颇为险恶,为了求名获利,不惜践踏别人、欺师灭祖。但他未料到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受到全国广大太极拳友的愤慨声讨和怒骂,(毕竟行径不为人齿)。不得已,此君又在媒体公开向陈家沟人和陈小旺老师公开道歉。
六、故作玄虚: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有关太极拳的视频,就会看到一串“大师”、“精英”们的“神功”表演。但见那大师招呼对面的陪练(实际是个托儿)向自己靠近,随即仿佛轻描淡写般地一挥手,那个陪练就被打得踉跄后退将近一丈远,或是被打得象个猴子似地上下一蹦一蹦的,煞是好看。更有某些大师,一发内功,不须挨着陪练,那陪练已经被“大师”那隔空打物的“神功”打得倒飞出去。这些大师们可能是看时下的古装武侠影片看多了,渐渐浸淫出来的功夫吧。其实,真正有层次的太极拳高手,在与人搭手时,都不会也不应该出现上述情况的。本人曾见过几次高手过招的情景,一搭手,还没动两下,双方就罢手了,仿佛不曾动过手似地,实际已经判定输赢了。至于有的人一下子把人打多远的表演,恰恰是“跟头棍”水平的自我暴露。
现在电视台不是有一个“武林大会”吗?不知诸位看过后有什么感想,窃以为不敢恭维。一方面,后台潜规则了,达成默契了;另一方面,选手的表演太低档了,让练家子都贻笑大方,齿冷三日。靠力大体壮取胜,胜之不武,更非太极拳之真功。那几个所谓的冠亚军的水平,按陈家沟的人评论,仅是达到两层功夫的水平而已。本人曾两次亲眼见过陈家沟当地陈氏后裔的实战较量,真个是“搭手见输赢,制人于无形。”“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所以“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比赛是不成功的,是在糟蹋陈太极。
&最近有两个太极拳师在电视上蹿红了,一个是张*俊大师,一个是“太极美女”马*大师。张大师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系列专题节目中大出风头,一夜红遍全国。张*俊师从陈照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真传东西,而且为太极拳的推广贡献不小,但陈照奎的功夫,其公子陈瑜得到十分,其亲侄儿陈小旺得八分,陈正雷得七分,王西安、朱天才得六分,马虹和张大师得五分。也就是说,陈家沟当代大架的真传功夫,是在陈瑜手里(虽然陈瑜没有四大金刚出名)。至于“太极美女”在多个电马*,视台有节目,也是名震四方,可惜属于娱乐一族。必须肯定在她父亲的指导下是下过功夫的,有一定功底,但技术不够纯正。从她的表演动作中就会发现不少技术上的错误,合不住劲是关键弊病,表演和夸张成分过大,因此功力大打折扣。不过在娱乐时代,什么都讲究与时俱进了,哈哈。
  鉴于以上诸现象,本人在此质疑电视台了。你们邀请这些太极拳“大师们”做节目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想解密太极拳、宣扬太极拳或传授太极拳,为什么不去邀请那些陈氏的后裔传人?陈家沟陈太极的真传后裔都是自幼闭门在家苦练,许多东西都是密不外传的,也是外人学不走的。陈鑫的拳法作为正宗真传,其亲传后辈仍然大有人在,他们的功夫和理论才是上乘的、纯正的,他们才真正配得上“传经授道”,可从来没有一家电视台“慧眼识英雄”。咄咄怪事,让人费解!
  2009年五一节,本人趁假期二访陈家沟,逗留一周。期间主要是与几个陈氏拳师求教交流,本人更是大开眼界。不论外界对陈家沟陈太极如何评论,其绝伦功夫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陈克忠、陈发科那样的境界了。据陈沟一拳师所讲,陈太极的大架在解放初期出现断层,损失很大,高层次的技术和理论几乎丢失;陈太极的小架主要是陈鑫的拳法,由陈立宪、陈立清、陈伯祥、陈俊岭等传承,还算幸运。与村人闲聊中,有个拳师打了个比喻,如果按现在学历分类与当代陈太极传人的功夫理论综合水准作对应,陈伯祥(技术)、陈沛菊(理论)是本科,陈沛林、陈沛山、陈清环、陈瑞华、陈瑜等是大专,陈小旺、陈正雷中专,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星、陈庆洲、陈长流等是高中,陈自强、陈炳、王战军等是初中.......
看来陈家沟的水还是挺深的。
  所以说,陈太极这潭清水,已经被诸多大湿们给搅和成浑水一潭了。
下面照片中的人物,都是太极拳界名流精英,且由在下弹赞一番,请诸位评判是否正确。
某拳师,练拳二十余年
& & 这个是
“单鞭”架势,阴中藏阳之象,所谓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弓弦一卸,屈而必张,迎胸一掌,无处躲藏。此势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而扬。此君架势,呈现平面状,象个纸糊的,不堪一推。为何?因为每一招式,须成立体形态,方能做到八面支撑、内外相合。
著名拳师乙,练陈太极20年多年。
  这个是大架中新架的架势。行拳走架,须注意上下左右的对称,此乃基本功中的基本点。此君双手(上部)劲力向左走,其腰裆(下部)劲路同时也向左走啦,实战中,若对方顺势一送,就是一个仰面朝天。
拳师丙,自幼练陈太极。
这个是“懒扎衣”架势,内阳外阴之象,所谓头上中峰似璇玑,下体两足定根基。行家看拳看两足,此君两足外八字,后脚没有内扣,(用的是两膝开裆了),下盘劲力已懈;手坐腕,撑得过大,压得过重,大小指又没合住;更严重的是胯窝坐死了,结果是力往两边扯,缺开中有合的弹性力,没有合住劲,收不出来了。
上面的三位职业拳师皆师出有名,且教出了众多弟子,竟然也被本人看出了不该犯的、很基本的技术性错误,其弟子的功夫……唉!可叹。
学太极拳、怎样才能选择一个好老师?现在社会上,太极拳界什么大师、正宗传人、门内弟子、嫡传弟子多如牛毛,使那些想学太极拳的初学者眼花缭乱,不辨真假。有的误投师门,空练多年一无所得,也有的没练好身体,却落得腿痛膝痛。作为太极拳爱好者,怎样去甄别一个好的老师呢?我想这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急切想知道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考察老师。
  首先,要考察老师的人品,或者叫做武德。选择一个老师是比较容易的,现在太极拳界老师多的是了。拳艺再高,人品不行,跟着这样的老师,不仅老师没真正学到太极拳,或者说太极的哲学都没学成的老师,能带好徒弟吗?太极拳的拳论,不是要求不顶不抗吗?不是要求心平气和吗?老师的心态,是能够观察出来的。如果这个老师常说别人的拳如何如何不好,自己怎么怎么功夫高,这就需要认真考虑了。真正有武德的老师,不会去讲别家的拳如何不好,而是研究其他拳种的优点,采取其长处。有容乃大,
  何苦古言中的“大”与“太”相通呢?!
  次则,考察老师的拳理拳论知识和文化底蕴。只知道拳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也不少。万物一个理,学拳也一样。理明,进步就快,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也少走或不走弯路。切不可盲人骑瞎马。这就是“明师”与“名师”的区别。学拳,我的恩师常说,粗人得之粗,细人得之细,文人得其精。明其理才能得其实,细研则可得其精。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如果不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去细研琢磨,则只能得其皮毛矣。老师就是解疑释惑的。如果,仅仅模仿个拳架,没有实质内容,也就是个做做体操而已。而“名师”呢,确实有许多盛名之下难符其实的名师。张口就是万儿八千,拜个名头徒弟,一年半载不见指点一二。这样跟自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则,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去考察。有些人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拳架上却没有体现其拳理拳论。拳论上讲中正,而实际拳架却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拳论上讲沉肩坠肘,拳架上却平肘亮肘等等。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更要有正确拳架示范。所以学拳决不是看上几本拳理拳论,看几遍录像那样容易的。这就是要言传身教的道理。高明的老师能将复杂的东西,简单的语言说明清楚;而那些江湖术士,反而是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云里雾里,神乎其神,让人摸不着头脑。遇见此类只能夸夸其谈,玄之又玄,而没实质内容的花架子老师。如同过去街上卖当一般,择其为师,实乃是耽误自己的时间。另外,在选择老师之前,自己也应看些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籍,先从理论上对太极拳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选定老师之前,先按照拳理拳论观察一下这位老师的拳架,是否中正安舒,拳架规整。这方面,一般来讲上了年纪的老师要稍好些,因为上了年纪的经过多年的社会磨砺,深谙处世哲学和太极拳的深邃的内涵。再则,经过多年的习练和体悟拳架基本定型。最后,在选定老师后,作为徒弟理应尊重老师,不可造次。这样老师也会倾囊而教。授受是双向的,不仅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更需要自己认真琢磨,去思考去体悟。当然,也需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如若,通过老师的教授,自己的身体日渐强壮,内功日渐长进。也应该将自己剩下的医保费,作为酬劳老师的辛苦钱。现在学拳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做徒弟的要在老师家做什么长工或短工学艺,也是只干活不拿工资的,艺成之后还要孝敬老师多年,甚至给老师养老送终。现在师徒关系没有以前那样复杂,但对老师的敬重是不变的。你的敬重会换来自己拳艺的长进,也会继承老师的拳艺去培养他人。我的恩师曾经说过“好老师好找好徒弟难寻”,如若你是一个好徒弟,老师自会倾囊相赠的。这就是自己对选择老师的一点体会,写将出来以供同好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以后,还将思考,怎样做个好徒弟这个问题呢。人们对太极拳的追求从以功力性练习为目标而逐渐发展为以健身为主体,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不再注重或不知道功力如何练习。太极拳给人们的影象更多的是柔拳、老年人练习的拳、健身拳,太极拳的功力正在被忽略或说忽视。
  在太极拳推手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一种是比赛,那是针对规则而训练技术,为了得分,一种是传统的方法,本应是训练知已知彼能力的一咱手段,但传统的方法也被一些拳师qj,不再是原来的技术,更多的是较力、用招,尤其是推手多用勾、挂、磕膝、使绊等,以力为巧,实则偏离了推手练习的原来目的。
  功力,是每个流派都很注重的,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讲的是“功”的练习。许多拳种都讲意识、动作、呼吸的配合,而正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方法是最关键.
&话说本人二去陈家沟,走访了几位陈太极传人,想进一步了解小架的面目,意在寻根求真。首先拜见的是一位年届70的“老汉”,“老汉”是陈鑫拳法的代表传人之一。80年代,村干部邀请冯志强来陈沟给“四大金刚”传授大架,冯初到,闻“老汉”之名,遂邀其切磋。“老汉”一番推辞不过,即与冯搭手,冯使出一挤一按,皆被“老汉”迎刃化解,其劲力如泥牛入海。冯震惊,赞叹说“你的手法真高明”,后又对村人说“陈沟仍不乏高人”。“老汉”性情清高刚直,不善言辞,不屑权贵,唯以练拳修身自持自珍。许多慕名求学者皆被拒之门外,亦是憾事。
  我问“老汉”:《三三六拳谱》讲的有哪些具体内容?
  老汉:陈鑫的《图说》里讲的都是半截话,后半截话在《三三六拳谱》里。
  我:“那就是说陈鑫传下来的高层次的东西都在《三三六拳谱》这本书里?”
  老汉:“基本是这样。”我又问:“你有没有这本书?”
  老汉:我没有,陈*菊家可能有。
  我调侃道:“应该出版发行到社会上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普及你家族的功夫,才能让社会上学到真正的陈鑫拳法。”
  老汉笑笑:“这是人家的权利。”我继续道:“你也应该多收点学生,要保证后继有人啊。”
  老汉:“年纪大了,况且培养一个人很不容易,需要时间。”
  因“老汉”性喜静而不善言谈,本人没好意思多与他谈话。
  与第二位小架拳师“陈代表”的访谈。
  我:“陈沟现在练拳的风气咋样?”
  陈代表:“解放以前村里练武风气很浓,年轻后生都必须练拳,哪位老人功夫好,谁都可以跟着去学,没有什么家族隔阂。老师教的都很严格,村里的老人们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很严格,比如中午收工的时候,会有几位老人拿着小板凳坐在村口,看见年轻人就拦住,要求他练一会儿拳看看。(他们)认为满意了就放行,如果不满意,就不准(年轻人)走,不让回家吃饭,一直练到让老人们满意才罢休,就连这个年轻人的爹妈都不敢干涉。当时绝大多数人练的是小架。”
  我:“80年代日本人来陈沟寻根学拳,国家才开始重视并开发太极拳,为什么当时go-vern-ment选择推广大架而不是小架?”
  陈代表:“当时市里、县里的领导组织我村几位代表开会,讨论到底是(推广)小架好还是大架好。我们练小架的代表都没说话,练大架的(代表)也没说话,后来一向嘴很笨的练大架的陈庆*捅了一句‘大架好’。领导们就征求老伯祥的意见,老伯祥说:“我练的是小架,所以我不能说小架好。”结果是领导们拍板决定推广大架。
  我:“你们练小架的当时为啥不在会上争取?”
  陈代表:“练小架的几个典型人基本上都是成分高,文革时一直挨整,抬不起头,整怕了,也低调惯了,更没有社会地位,谁也不愿惹事,害怕万一以后再有啥运动,吃不了兜着走。包括老伯祥,他一直都很小心谨慎,不好与人争。”
  我:“这就是后来连村里大多数人都成练大架的(原因)了?”
  陈代表:“是的,人家‘四大金刚’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俺练小架的本来就讲究师承关系,保守得厉害,结果后来都是更加保守了,就连村里有些练大架的想改学小架,小架的人就是不教。解放以前的那个好风气不会再有了。”一声叹息,一脸失落,一丝伤感。
我:“为啥到现在小架翻不了身"
&陈代表:“村里从一开始建学校,组织的老师全是练大架,后来人家四大金刚各自又建了自己的拳馆,名气有,拳馆有,全国和国外的学员都知道人家,有几个人知道你的小架?这几年有几个练小架的也走出去教拳了,不过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
通过向两位拳师的诚恳求教,让本人对陈氏传统太极拳的传统拳法大开眼界,认识加深。首先是入门问题,小架对基本功的要求很细腻、严谨。基本功好比金字塔的底座,越宽广、扎实越好。基本功入手是否正确决定今后练拳的过程是否对路,而太极拳基本功的许多修炼内容和要求,虽然本人练老架多年,却闻所未闻。现列举一二:
  1. 站桩:站桩既是内功修炼的基本功法、每个招式的基本要求,也是为练习套路时不断自我纠正的方法。
松腰、胯、裆的应用:陈鑫曰“来脉得势,转关何难。”欲得机得势,全在腰、胯、裆的运用,小架讲究裆走下弧后劲,胯要松开。大架讲究“胸腹折叠”,小架重在“腰胯裆劲”。曾听一位陈氏小架的教练讲,一次与人在马路上发生争执,对方恃身高力大,猛地从身后抱住了教练的腰,教练一个扭胯,将对方从马路边甩跌到八车道宽的马路中间,卧地不起。
相合:陈鑫曰“横竖颠倒、立卧坐挺、回旋倚侧,攒跃皆中”,也就是说,不论何种身法,不知六合,满腔是空。大架则很少有人讲究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前面发的三张照片中,没有一个知道,所以他们就没有“内外三合”的概念了,虽是明师,空有架子。
“注阴不注阳,下在上先”的理解和应用也都是小架的基本知识,一经拳师点拨,则豁然开朗,再结合到套路中,顿然效果奇异,进步神速。这些要求你听说过吗?
腿的劲法:习拳者都知道“力发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腿上的两股劲从何来?怎么走?如何达到落地生根下盘稳固的水平?本人练十多年尚不知,而拳师只给我讲解示范一分钟左右就明白了。
&与村人们渐渐地熟络后,话题就多了。曾经谈到人们学拳的心理和愿望的话题。除老年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想学功夫,之所以选择学习陈氏太极拳,也是因为太极拳的功夫太神奇了,巧妙绝伦,独具特点。但是,真正能得到真传功夫的,像清晨的星星一样稀少,大多数人是失望而归。现在的太极拳商业化了,大师满地走,拳馆到处有,都说是真传,江湖加忽悠。有两类人,尤其可怜。一类是太极拳的痴迷者,满怀的功夫梦想,满腔的热情,慕名寻师,钱没少花,书籍和光碟买了一大堆,架子练得煞有介事,颇能唬人,然后回家苦练,越练越感觉有好多问题和毛病,越练越迷茫,至于“功夫”二字,竟不知何物,对太极拳又爱又恨------没学到实质的东西,实际是个纸老虎。另一类是大师的弟子们,捧上礼金,叩头拜师,在大师的光环下自己也觉得很灿烂。初学时,大师会向你展示种种绝妙神功,让你叹为观止,口水直流,求学之欲炽盛灼心,恨不得一年就成就功夫梦。跟着师傅一年又一年,花开花又落,转眼十几年,套路兵械,无不熟练,拳理拳论,无所不懂。可是忽然发现,师傅不再讲“功夫”了,也不教技击了,就好像爬到半山腰,当你需要上面的人拽一把,帮你跨过一道峭壁时,竟然绳子断了。想往上走,非己力所能致,下山吧,弃之不忍,有心改道另拜明师,又怕惹恼上面的人,冷不防砸你一石头,落个背叛师门之罪行。不上不下,苦水自咽。
拳友们啊,别对号入座呀!
  难道这些太极拳师们都是银样蜡枪头或是身怀真传而保守不授?非也。作为真正的拳师,也有自己的苦衷。陈氏太极拳的好东西很多,如果老师很轻易地全面传给你,还要先考虑你是否配得上。若是奸诈之徒,学会功夫,对社会则祸害匪浅,若是小人之辈,对师父则毁誉败名。真正的拳师都希望能遇到品行端正,热爱太极拳,能够长期苦练,终成一代名家的继承人,但这种人好找吗?所以,不光是学生在寻老师,老师也在找学生。有一例子:一拳师,建一拳馆,颇有名气,弟子甚多。唯爱一徒,悉心传授。该弟子功夫有成,名气不小。遂在其师父拳馆附近,另立山头,大做宣传,争揽学生。同一地盘,原来师父1人吃饼,现在徒弟与师父分吃1饼,不,应该说徒弟在和师父争吃1饼。结果,师徒反目,互相排斥。呵呵,如此武林,如此师徒!作师父的,收徒要谨慎啊,不要只顾利益而不注意择人。
&有天下午,在一老拳师(且称其“无名大师”吧)庭院里,一壶绿茶、两包烟,我与“无名大师”信天游起来。谈到陈鑫时,“无名大师”说,若论功夫,鑫老不如他大哥“神手”陈尧,但鑫老是伟大的,他的《图说》和《三三六拳谱》对陈氏后人和社会传承太极拳起到指导性的贡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无名大师感慨不已:“鑫老本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君子,而晚年却是苦寒凄凉。他是我们当代陈家拳的挽救者,可是现在人却几乎都把他忽视了,南头(村南头)故居还在,却无人关注。我们有几家,有个心愿,就是将鑫老的故居修葺起来,为鑫老建立纪念堂,再成立个“陈鑫拳法研修会”,将鑫老的理论、功法更好地传给后人。”只有这样,才不辜负鑫老的苦心,才对得起鑫老。”“鑫老的著作里并没有提到大架、小架,他演示的拳架也没有说就是小架。是顾留馨在他的《陈氏太极拳》一书里首次提到“大架、小架的”,他这一说不打紧,却造成现在人们的迷惑和成见,甚至还有利益上的争执...
临回去的头一天,去参观了陈氏祠堂和博物馆,未曾想一段奇遇在这里发生。那天上午9点左右吧,大晴朗的天,零星有几个行人。从祠堂去博物馆的石铺通道上,要穿过“招熟”、“懂劲”、“神明”三道石门。忽然发现一位精神矍铄、气质不凡、年约八十的老太太,独自在石门前徘徊,她既不像是村人,又不像游客,我的第一个反应时:这老太不是一般的人。
  果然,在攀谈中得知,老太太姓张,乃是陈家沟第十一代太极拳名家、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陈立宪的遗孀,是陈家沟陈氏三杰陈沛林、陈沛山、陈沛菊的母亲!因工作关系定居在沁阳市,这天也是回乡省亲,同时来祠堂祭拜先祖。我:老太太,您把子女都培养成才,而且都事业有成,您可真伟大呀!您的子女们现在都在教拳吗?
  老太:当年孩子他爸在工作之余,只要有空就义务教拳,把教拳看作是责任,光希望别人能够把太极拳学到家,他的几个弟子都学到一定水平了。孩子他姑叫陈立清,她的口号是“生命不息,教拳不止”,所以我经常要求我的孩子们把教拳当成责任、使命去完成。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但不能失传,而且还得发扬光大。沛山在日本,工作之余教拳,现在有几十个教学点,在日本影响很大。沛菊在省体育局工作,我要求她每到周末就给人教拳,任务是必须培养出几个得到真传的人才,能教一个对的,不教100个错的。咱不图名不求利,只求对得起“陈氏传人”这个名号。
和老太太的一番交谈后,忽然有种很踏实的感觉。第二天,6月21日,在郑州省武术运动中心拜见了陈沛菊老师。
  初见面,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看似弱不禁风、沉静儒雅的年轻女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被国家体育局书记何青龙誉为“武术灵魂充分体现”、太极拳的第一理论家、陈立宪前辈的掌上明珠陈沛菊老师,其不俗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倒像是一名学者。在了解到我的来意后,陈老师问起我学拳的情况,本人倒是很自信地演练了老架二路的套路。陈老师问我练过推手没有,我自豪地说:“练有五、六年了,自己感觉有一定功底了。”陈老师微笑,指了一下在场的一个年近30的小伙:“你们两个切磋一下吧,我看看。”我想此人肯定有来历,很有可能跟陈沛菊学过吧,但我还是满有信心的,平时与拳友推手,本人常常一觑其破绽,一个发劲,就把对方撂出去了,所以心里还是挺镇定的。我们双方一搭手,双手往前一递之际,忽的一下,劲道无影无踪了。吃惊,再来,棚手交接之间,陡然身如驾云,无根无主,向前倾去。那小伙子(后来知道叫刘正楷)很谦虚地拱手示谢,我则心悦诚服地感谢他的指教----大开眼界了。
陈老师很平易地给我讲解了几个方面:一、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二、练拳是练心的过程;三、运动过程中,如果松不下来,劲力就不顺畅;四、内外相合与技击的关系;五、腰裆劲的正确运动方法;六、技击中舍己求人的特点;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陈沛菊大师分明是在针对着我的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和指导,但又不是直接说我的哪个地方不对,哪个地方不好,显然是很注意尊重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我当时心里那个感激啊:她真是太高尚了!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当她在指出问题时,总要讲出错误的原因,正确的理论是什么,正确的技术方法是什么,让人听了明明白白,也能立即掌握住正确的方法,你不会忘记的,谁听了谁都不会忘记。她讲的这七个方面的知识,都是我闻所未闻,珍贵难得,仿佛醍醐灌顶,恍然开窍。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孙石猴听菩提老祖传经授道时顿悟的情景吧,本人就是那种欣喜若狂的感受。但,本人还不至于有抓耳挠腮、乐不可支之状,呵呵。
&初次见面,陈老师就这样诚恳实在地讲了这么多技术和理论,而且只怕我掌握不住,讲解的很细致。唉,走了这么多年的弯路,终于遇到明师了,一位学者型的真正太极拳大师!心里不免几多感慨。
  与陈老师商定,只要她平时周末不忙,我就从洛阳赶赴郑州跟她学习。记忆深刻的就是第一次与陈老师认识时受她指导的内容,回去练了一周,丹田内气充实,转换顺遂不丢劲,身体松柔的让自己都不敢相信,能感觉到每一片肌肉都是活的,肌肉和骨骼就像是互相分离又是互相辅助的,每一举动内劲畅达四梢,虚灵劲的奇妙感觉始终伴随着。
太极拳值得学习吗?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健身活动在身心培养上能比太极拳更有效。太极拳神秘吗?在三脚猫、半瓶子拳师的嘴里,太极拳神秘得如高山仰止,在明师的指导下,你会赞叹太极拳的神奇特点和功效,但其内容其实很简单。太极拳难学吗?这就像求医者看病,若遇到庸医一样的拳师,你练拳多年(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入门、练不出功夫,若有明师指导,学一年胜过其他人练十年。所谓“松柔”、“守中”、“合劲”等要领,陈沛菊老师都是作为新手入门的基本要领来讲授的,你只要一个月就能系统掌握的,可是,就是这些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却是外界许多学员闻所未闻、茫不可及的“神秘”东东。学拳要有师传,选老师是个大事儿,有“三不学”原则:
 (一)、拳师人品不好者不学。拳师若心不正、品不端,跟他学拳没有意义。内行人都知道:“观其练拳,知其为人”。这个人不地道,那么可以断定,他的拳也不地道。这个人心狠手辣,其招式定显狠辣之象。你跟他练久了,你会潜移默化地被他毒化。
 (二)、拳师无名家师承者不学。你寻师是想学真东西,真东西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真理。跟明师学一年,相当于跟一般拳师学三年,甚至五年八年也不为过。拜无名之师,或被引领到错路上越走越远,或经历没少投入,金钱没少花,功夫没一点。
 (三)、拳师贪婪者不学。人若贪婪,其欲壑难平,永不知足。遇着了这样的拳师,他会不停地以各种理由借口向你“借”钱,若有一次你没上贡及时,他就给你甩黑脸,像这样的拳师,就算他真的有真传功夫,他会爽快地给你吗?即便你花了不少钱,他也不会。
&所以,第一、三类拳师,即便他的功夫再好,不可学,不敢学。第二类拳师,不值得学,学也是徒劳,仅学个健身操而已。作为拳师,他也有三不教:品行不端、心态不正者不教;狂傲自大、懈怠不敬者不教;学拳动机不纯者不教。你在选择师傅,师傅也在选择学生,只有双方有共识默契,才能开心坦诚教学。有个学拳者,他师傅很有水平和修养,但就是不肯慷慨教这个学员。该学员始终功夫不上身,遂迁怒于师傅,怨言四播。其实,他应该反省,为啥师傅不肯教他?说明他自身的人品有问题。
  初学者,学入门,基本功要练扎实,真东西都在基本功中,套路只是将一系列基本功串联起来的组合动作。求师学拳,就是求学基本功。即便是成手,整天也是在练基本功。仅一个站桩,若有明师指导,就能练出功夫。意拳就是这个法门,不著招式,自成一家。又比如云手,若将云手练好,太极拳就属于你的了,反过来说,你可以将陈太极的诸要领秘诀都应用在云手这一个招式上练习,功夫依然上身。见过不少练老架的,练拳许多年了,仍然不会用腰裆劲和后背,连这样的基本功都不会,他练一辈子仍然是花拳绣腿。-----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
  别看有些人把陈太极一路、二路、刀剑等都学会了,耍的洋洋洒洒,那是练给别人看的,没有用的。你若真的是想练功夫的,老老实实练一路吧,仅是一路就够你用了。
所以,拜师学拳,就是学会在一个招式中,学到所有的技术要领和理论,还有,陈太极秘传的一些关键东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家沟武术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