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部分和整体与部分的例子强调整体与部分的例子的例子

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0.00
&&¥0.10
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课件
哲​学​必​修​四​期​末​复​习​第​七​课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1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哲学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是相互感通的,强调用传统的礼乐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哲学是A.与宗教是敌对的B.是以人为本位的C.与科学相对立的..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中国传统哲学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是相互感通的,强调用传统的礼乐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哲学是? A.与宗教是敌对的 B.是以人为本位的C.与科学相对立的 D.强调与自然和谐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B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当前位置: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办事情应立足整体,搞好局部C.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D.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本题选A项。B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主要考查你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易错点: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永恒不变。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
&社会存在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解: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高考警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高考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提醒: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路线:①群众路线的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重大作用的关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伟大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发现相似题
与“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7683225381252814289998176388189074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中“客观信息”范畴的再批评
热度 3已有 1863 次阅读 17:08
|系统分类:|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中“客观信息”范畴的再批评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摘& 要]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不能进化与退化;“客观信息”与事物本体,两者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客观信息”不可能保存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由于“客观信息”这个范畴不能成立,因此所谓“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也难以成立。
[关键词]信息哲学;客观信息;全息;信息本体论;邬焜
&&& 邬焜先生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发表了《对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一文(简称《再商榷》),[1]就笔者对他“信息哲学”存在的问题,[2、3、4]作了所答非所问的“解释”。为了推动信息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就“客观信息”范畴能否成立问题,再次予以辨析。
&&& 一、“客观信息”作为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不能成立
& &&邬先生在他新编的《自然辩证法新教程》(2009)中继续沿用并润色了他在《自然辩证法新编》(2003)中的论点:“‘客观不实在’是否也确有所指呢?按照前所述及的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客观不实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所以,只要是‘客观的’东西就是‘实在的’,就不可能是‘不实在的’。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样的一种传统信条是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我们注意到,列宁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思想:一切事物间都具有类似于反映的特性。反映的实质就是将某物的内容、特性等等在另一物中映现出来,这种映现着的某物的内容、特性显然并不等同于某物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映现着这些内容、特性的另一物。我们决不可以说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是同一回事。天上的月亮是客观的、实在的月亮,它是一个直接以物质体的方式而存在着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水中的月亮却并不具有实在的特性,它只是实在月亮的一个影子,而映现或载负这个月影的水却又不是实在的月亮本身,虽然,水本身是实在的水,但水中却没有实在的月。‘水中捞月’之所以荒唐,就在于把水中的月亮也看成实在的月亮了。‘水中月、镜中花’一类现象中的‘月’或‘花’,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其实,‘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十分通俗而表面化的例子。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如,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现存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的内容等等,都具有了客观不实在的性质。这样我们找到了一个‘客观不实在’的存在领域。‘客观不实在’正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映内容的指谓。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意义上,我们说‘客观不实在’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5p27-28]
&&&& 这段话是建立“信息哲学(信息本体论)”的精髓。邬先生认为,“信息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在基本范畴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以“水中月”为案例,提供了可被验证的科学事实——即“水中月”“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它“与标志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客观不实在”。由此,可对“存在方式”进行新的分割: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精神)。(图1)这样,就像传统哲学有“物质-意识(精神)”一对基本范畴一样,“信息哲学”也有了“客观信息-主观信息(精神)”一对基本范畴。(表1)
& 图1& 邬焜先生的“存在领域分割图”(参见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新教程》第29页)
&&& 这段话对以往立论所作的“润色”是,为了使“水中月”“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实在的”(客观信息)更有说服力,表示“相关的更为深刻的例子我们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于是就“随便”拿出了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它们都“具有了客观不实在的性质”。然而,其效果是,更加自相矛盾。
&&& 1.“此痕迹”不是“彼痕迹”
&&& 笔者在以前的质疑中已经指出:人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科学仪器种类繁多,人们利用某种仪器(中介)进行间接观察,只能认知观察对象的某种和部分信息。譬如,“水面、镜面”可充当观察仪器,可获得“月和花”的影像(虚像、表象),这一现象被邬先生释为“痕迹”(客观信息)。
&&& 对于“水中月、镜中花”的理解实际上存在歧义。邬先生认为,“水中月”是“不实在的”,因为实在的月亮在天上。笔者的理解是,“镜中花”是“实在的”,因为镜子可反射事物的影像,所以“对镜理红妆”就不至于把口红涂在下巴或鼻子上(事物本体是实在的、反射的影像是实在的)。但是,有一点不存在歧义,邬先生所定义的“客观信息”,就是事物本体通过中介物反映的事物影像(水影花影等)。
&&& 然而,邬先生补充的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它们已不是事物本体在中介物中的影像,而是变成了事物本体。事物影像之“痕迹”与事物本体之痕迹,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 “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意在使“树木年轮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树木年轮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树木年轮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获得关于“树木年轮本体”的内部结构、成分、温度、密度、干湿度、细胞、蛋白质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他相关关系的内容”。年轮是林木因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每年所形成的颜色深浅和宽窄不一的环状木质带,也就是说年轮的颜色深浅和宽窄的变化,是通过“木质(本体)”反映的。显然,关于年轮的全息,只能在“木质本体(物质)”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1p20]
&&& “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意在使“生物DNA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生物DNA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生物DNA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获得关于“生物DNA”的脱氧核糖核酸的成分、组成、排列方式、结构、化学键、聚合物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生物DNA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关于“生物DNA”的全息,只能从生物的本体(物质)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1p20]
&&& “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意在使“地层结构在水里的影像” (客观信息)获得“地层结构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地层结构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得到关于“地层结构本体”的内部组成、成分、密度、孔隙度、干湿度、微生物、化石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况且,地层内部每一层岩石或矿物的种类、粒径、颜色是不同的,关于它们的种种信息,只能从千差万别的岩石或矿物(物质)中分别去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1p20]。
&&& “现存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意在使“现存宇宙结构在水里的影像”(客观信息)获得“现存宇宙结构本体”的属性与规律。检验“现存宇宙结构在水里的影像”,是无法得到关于“现存宇宙结构本体”的内部组成、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磁场、应力场、基本粒子等信息的,当然也无法认知“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关于“现存宇宙结构”的全息,只能从现存宇宙本体中寻找,而不能从水中影像(客观信息)中获得,也不能从所谓“光子场”中获得。[1p20]
&&& 显而易见,以上四个所谓“更为深刻的例子”,是想把“事物本体(痕迹)”的属性与规律,移花接木到“事物影像(痕迹)”或“客观信息”上。恰恰反映了“客观信息(事物影像)”范畴,违背了同一律的困境,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用“此痕迹”去替代“彼痕迹”的错误,从而实现借壳上市之目的。
&&& 2.“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意在替代传统哲学里的“物质”范畴
&&& 如上所说,邬先生通过偷换概念、借壳上市的手法,使“事物影像”有了“事物本体”的属性与规律,进而得出推论:①就像“水中月、镜中花”案例一样,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普遍映射、建构着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②这种“痕迹(事物影像)”,“储存”着“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5p28]
&&&&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水中的月亮’并不存在关于月亮自身的以及‘物物间’(如月亮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特定编码结构’。譬如,化验‘水中月’的成分、微生物决不是月亮的成分、微生物,测量‘水中月’的温度、密度决不是月亮的温度、密度(相关‘物物’的物性是不一样的)。从认识论(认知世界)的角度看,我们决不能把观察的对象——事物的实体偷换成事物的影像,把对大千世界(物质)的认知偷换成对它们影像(客观不实在信息)的认知,甚至把大千世界(物质)变成没有实际认知内容(信息)的空壳。月亮是不以人的意志(或水面、仪器)而存在的,关于月亮的全息,只能通过月亮自身去认识,而不是由‘水中月’去认识。”[4p22]
&&& 第二,《再商榷》在回答“有没有必要提出‘客观信息’的范畴”时,再次重申了建立这个范畴的依据:“然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所认识的物质对象并不曾与我们的感官直接接触,而与我们感官直接接触的物体又不是我们当下认识的对象。如,我们看到了月亮,而月亮本身并未与我们的视网膜接触,与我们视网膜接触的只是月亮反射的光子场,月不是光,光不是月,而我们看到的是月,却未曾看到有多少个光量子,其波长频率如何,其场态分布如何。这就是说,我们对月亮的观察通过了中介物。如此,我们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不是由我们的主观赋予的。”[1p20]
&&& 上述解释十分清晰的表明:①“客观不实在”属于“未经严格的科学或逻辑论证的、难以成立的先验性观念”,来自所谓的“假定”。“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而这一信息不是由我们的主观赋予的”,况且“水中的月亮也是客观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p35] ②就像“水中月”不是月亮本体一样,把观察的“中介物”——水面(镜面)换成“光子场”,化验“光子场”中光子的能量、质量,决不是月亮的能量、质量;测量“光子场”中光子的速度、动量,决不是月亮的速度、动量。反射事物影像的“光子场”中,同样没有关于月亮本体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或“全息”。③招认建立“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就是意在用“我们的视网膜接触”的“中介物(事物影像与虚像)”替代事物本体,因为它“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
&&& 如果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角度,仔细分析“存在领域分割图”中“主观信息(精神)”、“客观信息”、“客观实在(物质)”三者的关系,(表1)无非有两种情况:
表1& 邬焜先生“存在领域分割图”中有关范畴及其与信息的关系
&&& ①“主观信息(精神)”(主体)是对“客观信息(中介物)+客观实在(物质)”的认知。譬如,对月亮的认知,是对月影+月亮本体等的认知。(图1)那么要问:单独把“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事物影像)”从“物质”范畴中拿出来进行研究,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况且,传统哲学的“物质”范畴,原本包括中介物,中介物也是主体认知的对象(客体),人们可以认知水面、镜面反射事物影像的原理及其相关信息,反射的影像也是由光子构成的(载体和影像都是物质的)。遇到的逻辑困境是:“存在领域分割图”中的“物质”是没有“客观信息”的,或者说“物质”本体已没有可被认知的内容或“全息”。因此,还有一个“主观信息(精神)”对“物质”究竟要认知什么的问题。
&&& ②“主观信息(精神)”(主体)是对“客观信息”(中介物)的认知。(图1)遇到的逻辑困境是:由于“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事物影像)”受定义的规定,赋存的认知内容极微,所以既想证明“客观信息”范畴能够成立,又想说明“客观信息(事物影像)”之全息,等于事物本体(物质)之全息。这样,一方面逻辑上不成立(事物影像≠事物实体),一方面使“物质”范畴丧失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 邬先生的选择实为上述第二种。从“信息哲学”的行文或推理来看,(图1、表1)传统哲学里的“物质”范畴,已没有了可被认知的客观内容(“客观信息”),凡是关于事物本体的、进化与退化的“全息”(可被认知的客观内容),都被所谓的“客观信息(事物影像)”范畴拿走了,“物质”的地位是鹊巢鸠居了,认知事物只要认识“客观信息(事物影像)”就行了,“物质”作为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名存实亡了!
&&& 二、用“客观信息”范畴推导的信息进化论、全息论不能成立
&&&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通常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论(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所组成;基本概念(范畴)是逻辑推理、建立理论的起点。那么在“客观信息”范畴基础上建立的所谓“信息进化论”、“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全息论)”能不能成立呢?
&&& 1.“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不能进化或退化
&&& 邬先生对他的信息演化观的基本定义是:信息进化是指“向上的有序化演化”,即“信息模式的创生和积累”;信息退化是指“向下的无序化演化”,即“信息模式的消解和耗散”。“在这里,所谓‘秩序之展开’,便是‘信息的产生’,因为‘秩序之展开’只有通过某些新的信息模式的创生才能表明自身是否‘展开’,以及‘展开’之方式和程度。‘秩序之展开’正是通过相互作用中之全息性‘痕迹’之建构来实现的,而这一‘痕迹’建构的同时就是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6p88]其中,“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与“全息性痕迹”密切相关。
&&&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水中月’与月亮的演化(进化与退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如上所说,有没有‘水中月’,至少要受5个条件的制约。而这5个条件,与月亮本体是否进化或退化无关。‘水中月’根本不存在月亮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月亮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在本体之中,而不在‘水中月’(‘信息形态的转化,产生、建构和创造’)的影像里。仅靠研究大千世界各种事物在水中、镜中的虚像,都是无法用来说明事物本体如何进化或退化问题的。”[4p23]
&&& 第二,《再商榷》中说:“客观的信息世界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它不需要什么如霍先生所说的‘谁’去‘沟通’,如果硬要像霍先生所希望的那样非要找出一个‘操纵’‘信息同化和异化’的‘谁’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好去请出那个所谓的‘上帝’了。天地无心、天道自然、万物自化、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1p20]这段话刻意将“客观的信息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并列,仔细品味,实际上是说“信息哲学”要研究什么:
&&& ①“天地”、“万物”——“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由形形色色具有实体的物质构成。“天地”、“万物”的演化,属于物质范畴的演化。“从宇宙演化、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物质先于意识,因为先有物质后有生命(意识),所以意识只能是第二性的。”[4p21]“万物自化”不是“信息自化”,人只有将“万物自化”作为认知的对象,才能获得有关意识(精神、信息)。
&&& ②所谓“自通信息”——就是指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信息自通”,此处“信息”实指“客观信息”。根据表1、图1对“信息哲学”基本范畴的规定,因为“物质”是没有“客观信息”的,或者说“物质”是没有可被认知的内容或“全息”的,所以人的认知活动,就是将“客观的信息世界”或“客观信息”变为“主观信息(精神)”。邬先生终于坦白“坚持物质的第一性、信息的第二性是我所建立的信息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2p19]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信息的第一性活动”在“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开始了,传统哲学里的“物质”在“信息哲学”里,有名无实了。[4p21]
&&& ③根据“信息哲学”对“客观信息”范畴的规定,它是事物的影像(中介物)。至于“客观信息”是不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姑且不论,正如前述所指出的,在“信息哲学”里——诸如“天地”、“万物”在水中的影像,是不存在关于它们本体进化或退化的“痕迹”或“全息”的。
&&& ④既然“信息哲学”里的“客观信息(水中月)”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物质演化”毫不相干,又不存在关于事物本体进化或退化的“痕迹”或“全息”,那么大谈信息演化问题究竟有何指呢?
&&& 《再商榷》在“重申”“三点基本立场”时说:“1.演化有两个方向:进化和退化,全息现象仅与演化的进化方向相关,因为在退化演化的方向上信息的耗散具有不可追忆的特征。” [1p21]看来,邬先生认定“客观信息”范畴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既然崇尚“追求真知”,那么一定能解释“水中月”作为“客观信息”典型案例的进化与退化问题:
&&& 客观信息(水中月——客观的、不实在的)——在“进化或退化方向”上,譬如关于月亮本体的所谓月壳、月核、月壤、月岩、月气、成分、温度、压力、密度、磁场等信息,为什么能在月亮影像里“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的“创生和积累”或者“消解和耗散”?它的“全息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客观信息(中介物)能够脱离人对事物本体的认知能“自为”的演化?
&&& 第三,《再商榷》说:“严格地来讲,一切关于演化的理论,一切种类的进化学说,都是关于时空转换的内在统一性的演化信息学说。因为,只有在现存空间结构中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才是可被证明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也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 [1p24]为了“令人信服”,随即举出若干例子,笔者仅挑出一例:“地球地质的层叠结构的现存空间样态,一页页地记录着地球地层的时空演化史,其中不仅包括地质时空样态的变迁,而且包括生活在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以及与之相应的地球环境条件的具体时空样态的信息。”[1p24]由中可见“信息哲学”存在的问题:
&&& ①“层叠结构”一般指沉积岩,是地质年代里,由于河流水量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搬运的碎屑粒径不一,一层一层的叠压后,呈现韵律状的地层。兹以最简单的三层地层为例(表2),根据沉积物空间上的压盖关系,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时间先后,即“下老上新”;根据地层中各层碎屑物沉积颗粒的大小、水流的搬运分选原理,可以推知当时的降雨量以及气候等。——可见,关于地层时空关系的认知,与地层在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无关!如果没有水流变化带来的搬运碎屑粒径的变化,就不会出现碎屑粒径不同的第二、第三层沉积物。只有先形成韵律状沉积物或地层,人们才能根据地层的叠压关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表2&& 三层地层的沉积演化史与地层的时空关系
沉积物的特征
对地层时空关系的一般认知
中粒、粗粒、砾石混杂,不同粒径沉积物分布不均
沉积晚期,区内发生洪水,形成大小粒径混杂、分选不好的碎屑沉积物
中粒(中砂),分布均匀
沉积中期,区内雨量较大,河流稳定,搬运的碎屑物,粒径较大
细粒(细砂),分布均匀
沉积早期,区内雨量较少,河流稳定,搬运的碎屑物,粒径较小
&&& ②地层中化石群落(陆相、海相等)可用来确定地层的沉积时代,通常只靠一种化石还不行,因为它的种群可能延续很长时间,会出现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里。一般要结合上下地层的叠压关系,通过分析化石群落(有那些化石种群共生,那些化石种群消亡了,那些新化石种群出现了),与国际或国内标准地层对比,由此大致来确定地层的时代——这里的化石群落、地层,都不是“信息哲学”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仅凭一种化石也无法认知关于某地层形成年代(过去-现在-将来)的全息。只有先形成地层、化石群落,才能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与生物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 ③空间位置的变化一般要用地层与地层、地层与岩体、岩体与岩体的接触关系,以及化石(陆相、海相)、断层、褶皱、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来判断——这些都不是“信息哲学”中介物里的影像(客观信息)。只有先形成不同的地层、岩体,经过不同的地质活动形成不同的接触关系,才能去解释“现存空间结构(时空样态)”即沉积与构造活动演化史。根本不是什么先“解译了储存的时间历史、空间历史的信息码后,演化才是可理解的”,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 2.“客观信息(事物影像或痕迹)”没有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
&&& 邬先生“全息论”的基本说法是:可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部分来认知整体,即用“全息性痕迹”[6p88]来认知“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即包括“演化历史关系全息”、“演化未来关系全息”、“演化系列关系全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演化结构全息”等5种。[6p162-171]
&&& 首先,《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需要指出的是,邬先生在大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似乎忽略了‘水中月’与真实的月亮之间,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就像人的照片(影像)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水中月’根本不存在关于月亮本体的‘全息性痕迹’或‘全息元’。”[4p25]“水中月(客观信息)”——无论是水的镜面、水分子、水原子,还是水中的影像、光子场、光子,都不蕴含关于月亮本体的“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或“全息”。
&&& 第二,《再商榷》在“对客观信息和全息现象的论证依据的进一步说明”中,依然在重复长期以来的逻辑错误。一是把四个“更为深刻的例子”中的一些案例拿出来讲了一番。二是归纳说:“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演化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就是事物间进行信息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 [1p24]分析这段表述:①承认了“演化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即进化或退化是通过物质运动(事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需要提醒的是,物质或物质运动留下的痕迹,按传统哲学的规定性,是有信息可供认知的;按“信息哲学”的规定性,则是没有信息可供认知!(表1、图1)②这里所说的“信息”,按照“信息哲学”的定义,“我们只能假定在中介物中载负着我们认识对象的信息”,[1p20]即“认识对象(如月亮)”的信息,载负于事物影像(中介物,如月影、光子场)中。然而,这些中介物里,是没有关于事物本体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的。③再次试图用事物影像(中介物)取代事物本体,使传统哲学的“物质”范畴成为空壳。
&&& 《再商榷》在“重申”“三点基本立场”时说:“2.全息不全,全息所全息的信息内容仅仅是关于演化的一般程序、合理化的秩序方面的,而不是包罗全部特殊的细节,偶然的因素的;3.不能把全息观点无限泛化,不仅没有‘世界统一于全息境界’、‘自然界是全息世界的统一’这样的说法,而且是反对这样的观念的。”[1p21]又说:“霍先生‘通过顾名思义’所‘理解’和‘姑且试定义’的‘全息’概念与我所定义的全息概念的距离是甚为遥远。”[1p21]
&&& 邬先生在论述“演化历史关系全息”时说:“从演化历史关系全息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全息元的意义就在于个人只是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的凝结物。”[6p165]可以看出,在这一表述中,“个人的全息元”所蕴含的时空范围有多大呢?——包括“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个人的全息元”所蕴含的全息内容有多少呢?——即这种“凝结物”包括了“个人”“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这里不仅存在关于“客观信息”的全息(如个人影像的全息元),与关于“物质(事物本体)”的全息(如个人本体的全息),两者在内涵上的区别问题,而且假如说“全息不全”,那么为什么不提“部分信息”而要提“全息”这个概念呢?所谓“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任何一个健全的生物体,都是关于它那个种系的历史、现状、未来的一个全息元。在这里,全息不仅对历史而言,而且也对现在而言,另外还将对未来而言”[6p167]是什么意思呢?“全部”与“不全”、“种系”与“一个健全的生物体”在语义上相同吗?是谁“无限泛化”了全息的含义呢?
&&& 需要指出的是,《再商榷》忘了回答笔者先前提出的质疑:“从现代黄河流域‘任何一个健全的’人体身上,是无法获得关于夏、商、周时代华夏民族‘演化系列关系全息’之考古认知的。”[6p168]同样,如果认为关于“演化历史关系全息”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应该直接面对质疑,说明考古工作者应该如何利用“个人的全息元(个人影像全息元)”,去揭示夏、商、周时代华夏民族“从动物起源和进化直到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
&&&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香农用哲学的视野审视通讯技术,建立了信息论。他指出信息传播的途径是:信源(发信者)—信道(干扰或噪声)—信宿(收信者),即信源(发信者)先将有关认知的“消息、信息、情报”进行“编码”,通过信道传输,再经过解码传达给信宿(收信者)。可见,无论是对“消息、信息、情报”的认知(识别、选择、加工等)、编码,还是对它们的接收解读,被人们认知和传递的“消息、信息、情报”或者说“意识(精神)”,都是第二性的。譬如,对盲人而言,是无法感知镜中前额有没有白发、白发有多少(如全白、花白、若干根白发)等影像信息的,这充分说明,影像作为人认知后的意识(精神、信息),只能是第二性的。或者说,在没有认知它(如白发)之前,它是物质的某种形态;被认知后,才是信息(如白发影像、意识、精神)。离开了人的认知活动,所谓“消息、信息、情报”是无法“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的。
&&& 必须再次指出,邬先生的“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论”给人一种误导[6p162],只要获得某事物的“一个全息元”、“个人的全息元”、“全息性痕迹”等,就可以认知所谓5种演化关系全息,甚至“演化系列关系全息”还可以将“演化历史关系全息”和“演化未来关系全息”统一起来。[5p168]然而,“人类作为漫漫宇宙长河中有限的生命(意识的局限性与‘思维着的物质’的阶段性),是无法认识宇宙中全部的(或所有的)有限事物的演化史的,这是因为:对于弥散宇宙间的各种物质形态而言,已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有生有灭、有灭有生的演化过程,无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低序转化为高序,高序转化为低序,无序转化为有序,有序转化为无序,此类运动形态转化为彼类运动形态,新的物种产生旧的物种灭亡,等等。譬如从考古发现的楼兰女尸身上,是无法获得古楼兰国(民族)‘过去-现在-将来’或‘演化历史关系全息和演化未来关系全息’之完整的认知的。又如,《史记》曾记载汉代西域有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然而世道沧桑,如今仅凭史籍中片断的记载以及零星的考古发现,历史学家根本无法了解当年西域三十六国一度辉煌的‘由来、迁徙、演化、消亡’以及相互交往的‘全部自然历史关系和社会历史关系’了。这些充分说明,信息是主体(人)认知客体后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有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存在。文字是记载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其次有绘画、器物、摄影、录音、录像等),凡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仅凭语言很难保留自己悠久的历史。当客体(一个民族)存在时,如果人类不能及时全面地认知客体(种与群),并将这些信息全面地、永久性地记载、存储下来,那么当客体消亡以后,人类就很难获得所谓的全息了”。[4p26]
&&& 《再商榷》中寄言:“我希望霍先生能够提出更新、更严谨、更深入的真知灼见。以有助于推动信息哲学的发展。” [1p25]在此谨对邬先生的科学态度表示诚挚的敬意。笔者与邬先生看法一样,讨论“客观信息”范畴是否成立,不针对任何人,而是为了学科发展。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与成熟,都必须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只要倡导哲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鼓励民主讨论和学术争鸣,那么信息哲学就能得到大发展。
[1]邬焜.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邬焜,与信息哲学相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对霍有光先生质疑的再质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霍有光.“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4]霍有光.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5]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教程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9
[6]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35
@@@@@@@@@@@@@@@@@@@@@@@@@
[9]霍有光..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1):1-9.
[8]霍有光.,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1).
[7]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辽东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13-22.
[6]霍有光..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23-33.
[5]霍有光.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0.
[4]霍有光..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4).
[3]霍有光.邬焜“信息本体论”再质疑.哲学分析,2011(6).
[2]霍有光.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江南大学学报,2010(5).
[1]霍有光.“自然界演化的全信息境界论”质疑——评《自然辩证法新编》中邬焜先生的理论与观点,江南大学学报,2009(5).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存在领域分割图(客观信息—水中月)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 & 如果认为:“信息哲学”“充满了科学,是发人深省的、震耳发聩的科学”,至少应该回答最简单的问题:
& & (1)“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客观不实在)是否能够成立?譬如,作为建立这一范畴的典型案例“水中月”是如何进化和退化的?“水中月”的进化和退化与月亮本体的进化和退化,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 & (2)以“镜中花”实例,谈谈它作为“自在信息”的典型案例,是怎样“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的?(参见邬焜《信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第37页、47页。)
& & 提供邬焜先《信息哲学》的2个下载地址:
今日关注 /8
  《i科学》线下科学沙龙开始啦!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三大经济带战略,解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问题症结与出路,本期沙龙都将为您一一解读,期待您的参与!
  日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明年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人们怎么看待高考政策的调整?调查显示,对于高考统一命题,83.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
  众所周知,高校是立德树人的莆园,也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来源之一。可以说,高校是一个国家决胜未来的制胜力量的决定所在,更是一个社会层次的影响之源。由此,高校的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近十几年来,随着投资担保行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行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乱象逐渐浮出水面。投资担保公司接二连三出事,投资理财客户自杀、闹事、围堵、上访的现象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病死猪泛滥一直是个牵动公众神经的问题,因为它危及到舌尖上的安全,总让人为之色变。因为有市场的需求,再加上监管上存在众多盲区,病死猪屡禁不止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千年古剎少林寺因“商业化”发展备受批评。清明节期间,少林寺推出祈福消灾法会活动,借机要求信徒捐钱。原本记者拿出20元人民币欲捐,正在旁边的一位僧人看到后却走过来告诫道:“施主都是捐100元,请捐100元。”
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前提,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则需要企业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但平心而论这也正是我们不少民营企业的软肋和薄弱环节,而现实中的跳槽频频,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11日在湖北武汉进行“反腐新常态”主题演讲,他表示2014年是反腐“质性变革年”。他透露,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近期对是否有可能特赦腐败官员的提问,表态称“还不到时候”。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