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婆子奢侈品牌网可信吗?

  袁腾飞乱侃《两宋风云》被蔡京拌了十三个大跟头  袁腾飞《两宋风云》第二讲《奸相辅政》,指责蔡京说:“蔡京不仅是一个大奸,而且还是一个大贪,跟乾隆时期的和珅堪有一比,都是累资巨万,生活奢侈。”  袁腾飞举了三个例子作为证据:  A 蔡京吃一顿鹌鹑羹要杀掉三百只鹌鹑,可以说是野生动物的超级杀手。  B 蔡京用蟹黄包子待客,一顿饭仅包子一项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贯钱,相当于当时五十户中产阶级一年的生活费总和。  C 蔡京府厨房包子组有好几十人,我(某美女)当初只是在那里专门负责切葱丝的。  来数数袁腾飞被蔡京拌了几个大跟头  一、袁腾飞称蔡京为”野生动物杀手“,抄袭了梅毅的《刀锋上的文明》。当然,两位都是流言牺牲品,  二、蔡京吃鹌鹑流言演变过程:  1 《庚溪诗话》:蔡元长京既贵,享用侈靡,喜食鹑,每预蓄养之,烹杀过当。一夕梦鹑数千百诉於前,其一鹑居前致辞曰:“食君廪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肉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宜勿食,祸福相倚伏。”观此,亦可为饕餮而暴殄天物者之戒。  2 《尧山堂外纪》:内容和第1条相同,多了“京由是不复食鹑。”  3 《陶朱新录》、《食色绅言》:主要内容和第2条相同,但是把“梦鹑数千百诉於前”,添油加醋为“大观间因贺雪,赐宴于京第,庖者杀鹌子千余”。  4 据网友文章,蔡京“鹌鹑之梦”的流言,起源于蔡京弟弟蔡卞的“少年爱生故事”,内容与《庚溪诗话》相同,只是原主角是蔡卞,并且结果都是“不复食鹑”。  三、袁腾飞所说的“一顿鹌鹑羹要杀掉三百只鹌鹑”,三百这个数量没有出处。袁腾飞大概是觉得《陶朱新录》《食色绅言》一次杀“鹌子千余”有点过于夸张,所以自行缩水到百分之三十。  四、《尧山堂外纪》所记蔡京“鹌鹑之梦”,主题是杀生问题,那么蔡京以“不复食鹑”作为回应,无可指责。而《陶朱新录》《食色绅言》编造为一次杀“鹌子千余”,把问题的性质改变为奢侈问题。梅毅和袁腾飞不过是古代无聊文人的流言牺牲品,等而下之。  五、一千只或三百只鹌鹑值多少钱?能不能成为蔡京奢侈的罪证?《杨文公谈苑》:“至道二年(996年)夏秋间,京师鬻鹑者,积于市门,皆以大车载而入,鹑才直二文。”一只两文钱,一千只鹌鹑不过两千文钱,三百只鹌鹑不过是600文钱。就算流言是真实的,距离奢侈的罪证还差得很远。  六、何况蔡京的胃口怎么可能这么大?一只鹌鹑的重量是三两,一千只就是300斤,三百只也有90斤。日本大胃王小林尊2012年创造的世界纪录是一次吃337个鸡翅,说破天不过三十来斤而已,难道蔡京是3个日本大胃王,或十个大胃王世界纪录?瞎话编得也太没谱了。  七、袁腾飞所说的“蔡京用蟹黄包子待客,一顿饭仅包子一项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贯钱”,与历史资料不符。蔡京“蟹黄包子”流言的唯一来源,是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蔡元长为相日,置讲议司,官吏数百人,俸给优异,费用不赀。一日集百僚会议,因留饮,命作蟹黄馒头,饮罢,吏略计其费,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馀缗。”看清楚,不是“待客”,而是“官吏数百人”、“集百僚会议”,人数规模大到上百或几百,吃一顿饭自然规模用量很大,袁腾飞将之缩减编造为“待客”,明显是降低了人数,而增加了腐败指数。  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初置讲议司,系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甲午。”那么《独醒杂志》的作者曾敏行,生卒年是年,也就是说,蔡京“蟹黄包子”一案发生14或16年后,曾敏行才出生,请问是他亲眼看到的,还是听别人说的?如果是道听途说,理应注明出处,否则就是文风不正,连自干五都不如。  九、北宋开封的螃蟹到底价值几何。  1 《东京梦华录》:“中秋节前……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2 《春渚纪闻》:“河朔雄、霸与沧、棣,皆边溏泺,霜蟹当时不论钱也。”  3 “不论钱”就是不值钱的意思:  A 陆游《庚申元日口号》:剩与乡邻同觅醉,市楼酒贱不论钱。  B 陆游《西村暮归》:亭障盗消常息鼓,坊场酒贱不论钱。  C 宋·王炎《丰年谣五首》:前此丁黄饥欲死,今年米贱不论钱。  D 元·蒲道源《鹧鸪天 寿耶律总管》:春膏兆有年。街头粟贱不论钱。  E 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二《瓯柑》:小住瓯江二十日,黄柑贱买不论钱。  综上,北宋北方中秋时节的螃蟹“不论钱”,也就是不值钱。那么就算有300个官僚一起吃蟹黄包子,一个人吃相当于4个螃蟹的蟹黄包子,那么这1200只螃蟹,大概能值多少钱?据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所引用的张师正《倦游杂录》:“在广东沿海的南恩州,螃蟹一文钱两只。”翻倍从宽计算为一文钱一只,1200只蟹不过1200文钱,距离流言所夸张的一千三百贯,足足相差了1000倍有余。是不是太夸张了?除非把蟹算成1000文一只。那么:  十、蔡京“蟹黄包子”一案流言的可能来源。  据《邵氏闻见后录》:仁皇帝内宴,十门分各进馔。有新蟹一品,二十八枚。帝曰:“吾尚未尝,枚直几钱?”左右对:“直一千。”帝不悦,曰:“数戒汝辈无侈靡,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置不食。  结论:如果蔡京是中秋吃的蟹黄包子,那么螃蟹“不论钱”。如果蔡京是像宋仁宗那样,在中秋之前吃的蟹黄包子,一只螃蟹价值一千文钱也就是一贯钱,那么在螃蟹还没有大量上市时,宋仁宗不过搞到28只新蟹,蔡京怎么可能随便就搞来1200只螃蟹?所谓物以稀为贵,要么作为时鲜物品就不值多少钱,要么就没有这么多。总而言之,蔡京“蟹黄包子”一案是无聊文人吃饱了撑的编造出来的流言,至此已经可以确定无疑了。  十一、袁腾飞说“一千三百贯钱,相当于当时五十户中产阶级一年的生活费总和”,不过是信口乱侃。  1300贯,换算成1300000文钱,除以50户,等于26000文钱,除以365天,等于71文钱。当时北宋中产阶级一大家子一天才花71文钱?不不不,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一书说,当时最底层的山民、渔民、帮佣,一天也可以赚一百文钱。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痛自节俭”,每天还要花150文钱,有专家说这仅仅是苏东坡自己一天的零用钱。退一步说,就算苏东坡一家一天花150文,那么”痛自节俭“尚且开销150文,北宋中产阶级怎么可能一家一天才花71文?  十二、袁腾飞说“蔡京府厨房包子组有好几十人”,是信口胡编。  这个流言的唯一出处是《鹤林玉露》的缕葱丝: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蔡太师”,陆钞本作“秦太师”。】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曾无疑乃周益公门下士,有委之作志铭者,无疑援此事以辞曰:“某于益公之门,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焉能作包子哉!”  原文中并没说太师府包子厨有多少人,袁腾飞是怎么知道“包子组有好几十人”的?很明显就是乱编嘛,主题先行,为了证明蔡京是个又奸又贪的超级大坏蛋,那么就可劲往邪里招呼吧。  十三、《鹤林玉露》起码有11个版本,而集成的现代出版物,则注明了“陆抄本作秦太师”。蔡太师当然就是蔡京,秦太师则是秦桧。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己未,蔡京进太师。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乙巳,加秦桧太师,封魏国公。蔡京和秦桧都是太师可以确定了。那么美女在哪个太师府切葱丝?很明显应该是在秦桧府上。证据:  1 《鹤林玉露》的作者罗大经1196年出生,而蔡京1126年就去世了。起码七十年以前的事,如果没有交待出处,那么太过遥远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2 罗大经(年),秦桧(年)。同样作为南宋人,罗大经痛恨秦桧,并且编造一些关于秦绘的流言,这才是合乎情理的。  3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多次痛骂秦桧。诸如“贼桧之奸”、“秦桧之罪也”、“天资狡险”、“谄事挞辣”、“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而提到蔡京的次数很少,并且都是一些不关痛痒之事。  4 以原文提到的曾三异(字无疑)和周必大(益国公),作一个侧面的印证。1142年,秦桧被封为太师。1189年,周必大封益国公。孝宗淳熙间(1174年—1189年),曾三异乡贡进士。时间吻合没有问题。  至此,切葱丝一案的流言,主角是是秦桧而不是蔡京,已经可以确定无疑了。  最后,关于蔡京是个大贪官,袁腾飞所举出的三个证据已经被全部驳倒了。那么袁腾飞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剩下这一个:  南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这不合情理。蔡京被贬岭南,死于途中时,已经是八十岁高龄了。据《尧山堂外纪》:“蔡元长南迁,中路有旨,取所宠姬慕容、邢、武者三人,以金人指名来索也。”可见蔡京南迁是一大家子集体行动。那么如果蔡京是个大贪官,就算没人卖吃的给他,饿死就算了,怎么可能是“穷”饿而死?难道把钱也给饿没了?何况有钱还怕买不到东西吃,可见得蔡京没钱,也不是贪官了。并且买不到东西吃,就是一家人都饿肚子,怎么会仅仅饿死蔡京一人,而其他人都没饿死?一个八十岁的一家之长,就算去骗去偷去抢,弄到一口吃的,也总得先尽着蔡京吧?因此要么蔡京一家全饿死,要么蔡京不是被饿死。结论就是《挥尘后录》的流言,不仅没起到造谣的作用,反而提供了蔡京既不贪又没被饿死的证据。古代这帮文人,论文笔可能是不错的,但是论头脑,那简直和袁腾飞差不多,差极了。
楼主发言:84次 发图:
  梅毅《刀锋上的文明》出版时间日  萧观音身后的辽朝国祚  蔡京自奉甚厚。老哥们爱吃鹌鹑羹,每天这一道菜就要杀数百只鹌鹑来烹做,其余可以想见,可以说他是野生动物杀手。蔡京另一样的偏嗜是“蟹黄馒头”,每一次宴集,光花在这馒头一样东西上的钱就高达一千三百余缗,穷奢极欲。同时代士人的笔记《鹤林王露》记载,一个人在汴京买得一妾,此女自言从前在蔡京家做厨婢,专负责做包子。士人高兴,一天,他专门唤来此妾,让她为自己做一笼包子,想尝尝“蔡府包子”。小妾皱眉,辞以不能。士人又疑又气:“你从前是蔡太师家厨婢,又专门做包子,怎么推托不会呢?”小妾回答:“我只是在太师厨房内包子组负责切葱丝的,有好几十人专门做包子”。士人愧叹。  袁腾飞《两宋风云》首播时间:日  第二讲 奸相辅政  蔡京一当上宰相,大奸大恶的本相就暴露出来了。他排斥忠良,铲除异己,将他们撤职罢官,流放外地,然后将其家产据为己有。蔡京不仅是一个大奸,而且还是一个大贪,跟乾隆时期的和珅堪有一比,都是累资巨万,生活奢侈。蔡京爱吃两样东西,一样是鹌鹑羹,另外一样就是蟹黄包子。他吃一顿鹌鹑羹要杀掉三百只鹌鹑,可以说是野生动物的超级杀手。他用蟹黄包子待客,一顿饭仅包子一项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贯钱,相当于当时五十户中产阶级一年的生活费总和。宋朝有一本《鹤林玉露》的书记载说,东京汴梁有一个读书人买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原来在蔡府厨房包子组工作,就是负责给蔡京做包子的。有一天,这个读书人可能心血来潮,就跟这个小妾说,你给我露一手,我也想尝尝太师府的包子是什么味道。小妾说她不会,读书人非常震惊,说你怎么会不会呢?你原来不是在太师府专门负责包包子的吗?小妾说,太师府厨房包子组有好几十人,我当初只是在那里专门负责切葱丝的。我们可想而知,蔡京多有钱--专门雇一美女切葱丝!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蔡元长京既贵,享用侈靡,喜食鹑,每预蓄养之,烹杀过当。一夕梦鹑数千百诉於前,其一鹑居前致辞曰:“食君廪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肉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宜勿食,祸福相倚伏。”观此,亦可为饕餮而暴殄天物者之戒。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五·宋  蔡元长既贵,享用侈靡,喜食鹑,每预蓄养之,烹杀过当。一日,梦鹑数千百诉于前,其一鹑居前致辞曰:“食君廪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食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慎勿食,祸福相倚伏。”京由是不复食鹑。  宋·马纯撰 明·陶宗仪辑《陶朱新录》  蔡京作相,大观间,因贺雪,赐宴于京第,庖者杀鹌子千余。是夕京梦郡-鹌遗以诗曰:“啄君一粒粟,为君羹内肉。所杀知几多,下箸嫌不足。不惜充君庖,生死如转毂。劝君慎勿食,祸福相倚伏。”京由是不复食。  明·龙遵《食色绅言》  蔡京作相,大观间,因贺雪,赐宴于京第,庖者杀鹌子千余。是夕京梦郡鹌遗以诗曰:“啄君一粒粟,为君羹内肉。所杀知几多,下箸嫌不足。不惜充君庖,生死如转毂。劝君慎勿食,祸福相倚伏。”京由是不复食。  .cn/s/blog_1237u.html  而事实上,当时给蔡京定的罪名,有许多莫须有的迷信内容,诸如慧星,谶偈,风水、飞龙、目光、骨相、书法,乃致“鹌鹑之梦”等等。特别可笑的是攻击蔡京天生就是“杀生的刽子手”之“鹌鹑之梦”一案,本来是他弟弟蔡卞的“少年爱生故事”,却改写成为哥哥蔡京的“杀生”罪证。而事实是:传说蔡京的弟弟蔡卞少年未出仕时,还是较有同情心的。平时蔡家兄弟都爱喜烹鹌鹑佐餐。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身穿褐色衣裳的老人,对他说:“我来日将被害,希望您救我一命。”蔡卞问:“你是何人?”只见那老人诵诗曰:“食君数粒粟,充君羹中肉。一羹断数命,下箸犹未足。口福须臾间,祸福相倚伏。愿君戒勿杀,死生如转谷。”蔡卞醒后,立即到厨房中问厨师,果真厨房中关有数十只鹌鹑,准备杀烹,蔡卞示意立即放生掉。这晚他又梦见那位褐衣老人,特地登门致谢,并透露曰:“今上帝注定君享高爵矣”!这个传说还载入乾隆版的县志中。并且是以褒扬的春秋笔墨载入史册,作佳话流传至今的,竟然反成蔡京的历史“黑帽”了!似此这般啥能还人以本来面目呢?  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八  初,崇宁中蔡京作相,置讲议司,凡谬政弊法、流毒天下者,皆当时所为也。官吏数百人,增给厚禄,滥赏骤迁,浮费不赀。会集僚属,蟹黄馒头一味用钱一千三百馀缗,则他可知矣。如是二年而罢。  初置讲议司,系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甲午。曾敏行《独醒杂志》曰:蔡元长为相日,置讲议司,官吏数百人,俸给优异,费用不赀。一日集百僚会议,因留饮,命作蟹黄馒头,饮罢,吏略计其费,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馀缗。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八 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仁皇帝内宴,十门分各进馔。有新蟹一品,二十八枚。帝曰:“吾尚未尝,枚直几钱?”左右对:“直一千。”帝不悦,曰:“数戒汝辈无侈靡,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置不食。李处度藏仁皇帝飞白“四民安乐”四字,旁题“化成殿醉书,赐贵妃”。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三·杂记  雀鳅蛇蟹之异  河朔雄、霸与沧、棣,皆边溏泺,霜蟹当时不论钱也。每岁诸郡公厨糟淹,分给郡僚与转饷中都贵人,无虑杀数十万命。余僚婿李公慎供奉侍其季父守雄州,会客具饭,始启一藏瓮,大蟹满中,皆已通熟可啖,而上有一巨螯,肌体为糟浆浸渍,亦已透黄,而矍索瓮面,往来不可执。众客惊异,徐出而纵之泺中,用以戒杀者甚众。   宋 作者: 陆游《庚申元日口号》:剩与乡邻同觅醉,市楼酒贱不论钱。  宋 作者: 陆游《西村暮归》:亭障盗消常息鼓,坊场酒贱不论钱。  宋 作者: 王炎《丰年谣五首》:前此丁黄饥欲死,今年米贱不论钱。  元 作者: 蒲道源《鹧鸪天 寿耶律总管》:春膏兆有年。街头粟贱不论钱。  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二《瓯柑》:小住瓯江二十日,黄柑贱买不论钱。  宋·杨亿《杨文公谈苑》蛙变为鹑  至道二年(996年)夏秋间,京师鬻鹑者,积于市门,皆以大车载而入,鹑才直二文。是时雨水绝,无蛙声,人有得于水次者,半为鹑,半为蛙。《列子·天瑞篇》曰:「蛙变为鹑。」张湛注云:「事见《墨子》。」斯不谬矣。又田鼠亦为鹑,盖物之变,非一揆也。  宋·罗大经《鶴林玉露》卷之六 丙編  縷葱絲  有士夫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 【 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 「蔡太師」,陸鈔本作「秦太師」。】 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葱絲者也。」曾無疑乃周益公門下士,有委之作誌銘者,無疑援此事以辭曰:「某於益公之門,乃包子廚中縷葱絲者也,焉能作包子哉!」  罗大经(年)  秦桧(年)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乙巳,加秦桧太师,封魏国公。(宋史·卷三十 本纪第三十)  蔡京(年)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己未,蔡京进太师。(宋史·卷二十 本纪第二十)  曾三异,字无疑(年)孝宗淳熙间(1174年—1189年)乡贡进士。  周必大,封益国公(年)三月(1189年),拜少保、益国公。  宋高宗(年)  曾敏行《独醒杂志》曰:蔡元长为相日,置讲议司,官吏数百人,俸给优异,费用不赀。一日集百僚会议,因留饮,命作蟹黄馒头,饮罢,吏略计其费,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馀缗。  初置讲议司,系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甲午。  曾敏行(年)
  鶴林玉露卷之三 乙編  宰輔久任  唐太宗相房玄齡二十三年,用魏徵及相十八年, 【 用魏徵及相十八年 「徵」,原誤作「證」,據諸本改。】 王獨專國秉至二十六年,此古今所無。至晚年得末疾,猶專國秉數年,尤古今所無。故洪舜俞詩云:「陰陽眠燮理。」?此外惟李林甫、元載最久。國朝魏野贈王文正詩云:「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書十二秋。」蓋以為最久矣。至蔡京、秦檜,皆及十八九年。  鶴林玉露卷之五 乙編  大臣賜家廟  本朝大臣賜家廟者:文彥博、蔡京、鄭居中、鄧洵武、余深、侯蒙、薛昂、白時中、童貫、秦檜、楊存中、吳玠、虞允文、史彌遠,凡十四人。  鶴林玉露卷之四 丙編  蔡攸辭酒  蔡攸嘗賜飲禁中,徽宗頻以巨觥宣勸之。攸懇辭不任杯杓,將至顛踣。上曰:「就令灌死,亦不至失一司馬光也。」由是言之,則上之尊光而薄攸至矣。然光已死,不免削奪,而攸迄被眷寵,是可歎也。  鶴林玉露卷之二 甲編  進青魚  宋文帝時,司徒義康顓總朝權,四方饋遺,皆以上品薦義康,而以次品供御。上嘗冬月啖柑,嘆其形味並劣,義康曰:「今年柑殊有佳者。」遣人還東府取柑,大供御者三寸。上寖不能平,義康旋以罪廢。唐代宗謂李泌曰:「路嗣恭獻琉璃盤九寸,乃以徑尺者遺元載,須其至議之。」賴泌一言,嗣恭免罪,而元載竟誅。呂許公不肯多進淮白魚,蓋懲此也。秦檜之夫人,常入禁中。顯仁太后言近日子魚大者絕少。夫人對曰:「妾家有之,當以百尾進。」歸告檜,檜咎其失言,與其館客謀,進青魚百尾。顯仁拊掌笑曰:「我道這婆子村,果然!」蓋青魚似子魚而非,特差大耳。觀此,賊檜之姦可見。 【 觀此賊檜之姦可見 原無此句,據諸本補。】  鶴林玉露卷之三 甲編  二罪人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渡江以前,王安石之說,浸漬士大夫之肺腸,不可得而洗滌。渡江以後,秦檜之說,淪浹士大夫之骨髓,不可得而針砭。  鶴林玉露卷之五 甲編  格天阁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又中词科。 【 又中词科 「又」,诸本作「及」。案,考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有「登政和五年第,......继中词学兼茂科」之语,当作「又」为是。】 靖康初,为御史中丞。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若必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倾心为之用。兀朮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军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 【 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 「首进」,诸本作「遂道」。案,据宋史奸臣传「桧首言『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之语,当作「首进」是。】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 【 超擢之 「超」,原作「起」,诸本作「超」。作「超」于义较长,据改。】 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娥眉。 【 高烧银烛照娥眉 「银」,原误作「录」,据诸本改。】 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桧益喜,即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慊,故特喜此谀语,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 【 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 「贬」,原误作「败」,据诸本改。】 「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 【 下恶贼臣 「贼」,原误作「赋」,据诸本改。】 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褒贬于千载之外。矧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乎!」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 是可叹也 诸本于此后另行有「桧初归一节,中兴遗史说得尤详」一句,当系后人批注混入,非罗书之文。】  鶴林玉露卷之一 丙編  堂食  渡江初,呂元直為相,堂廚每廳日食四千,【 每廳日食四千「廳」,原誤作「聽」,據諸本改。】 至秦會之當國,每食折四十餘千。執政有差,於是始不會食。胡明仲侍郎曰:「雖欲伴食,不可得矣。」  南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五·宋  蔡元长既贵,享用侈靡,喜食鹑,每预蓄养之,烹杀过当。一日,梦鹑数千百诉于前,其一鹑居前致辞曰:“食君廪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食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慎勿食,祸福相倚伏。”京由是不复食鹑。  蔡元长南迁,中路有旨,取所宠姬慕容、邢、武者三人,以金人指名来索也。元长作诗别云:“为爱桃花三树红,年年岁岁惹春风。如今去逐他人手,谁复尊前念老翁。”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饮食之类,皆不肯售,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过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后数日卒。
  这个帖子花了三天时间考据,总算写出来了,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心甚慰。诚然,这并不代表我站在蔡京秦桧或任何贪官的立场,而只是要表明我一贯的态度,那就无论如何你得说真话,假话是站不住脚的,被揭穿后只会起到反作用。
  感觉很累,也很失落,又无事可做了,草包越打越少,等新草包长出来再收割吧。休息了,大家晚安。
  沈括(年)《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最主要的是粮食,当时粮价大约一百文一升,也就是最下层一天赚的一百文,可以买25斤米。现在超市最便宜的大米是两块钱一斤,那么北宋最低收入按米价来算,相当于今天的一天赚50块钱。  至于其他非主食的东西,我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家里有个朋友去港口相亲,带回来大堆的梭子蟹,光是给我们家就是一大木桶加一水桶,当时没有自来水,吃水得去挑或抬。那梭子蟹放今天,得几十块钱一斤吧,一个真是特别大,也好吃。可是我们放开了吃,也没觉得怎么样,因为当时饭都吃不饱,别的就无所谓了。  还有在乡下,其实鱼是很多的,但是大家都不爱吃,因为没油没盐没作料的,鱼怎么做也不好吃。  所以副食即使便宜,普通人还是以主食为主,因为穷啊。就好象当年大白菜几分钱一斤,家家过冬都存一桌底。西瓜也几分钱一斤,我们那时吃西瓜都是用平板车往家拉的。可是这代表那时候生活就好吗?  我脑子真是麻木了,还是没搞懂你指出的自相矛盾在哪里,你再耐心点解说一下吧,或者明天我才能缓过劲来。那么多资料,那么久的流言,查找和破解,真是把我的心血都耗尽了。
  袁腾飞火了很多年了吧,我却从没看过他一句。郭德纲,周立波,都很火,我也没看过一句。我不过是搜索狗的资料,偶然查到了蔡京上去,然后顺便看到袁腾飞《两宋风云》也在讲这个。通过这三天的考据和了解,我判定袁腾飞在学问上还没入门,比当年明月差了十万八千里。袁腾飞这些东西有什么学术价值?一点点都没有,不过是为了追求哄动效应,到处寻找一些奇闻异事来说。但是哗众取宠是不会长久的,群众不可能永远是傻子。此人必将被淘汰掉,当年明月如果改掉痞气,将来会成为大学者。
  当时粮价大约一百文一升。打错字了,应该是:当时粮价大约一百文一斗。
  北宋当时的形势是积重难返,贫富两极分化,政府冗员过多,又要花钱招安强盗在国内买和平,又要进贡辽金在国外买和平,这局面已经是无药可救了。不改革是个死,苏东坡渐进式改良也是死,王安石激进式变革还是死,总之是个死。可是国家亡了总得有人负责任,蔡京等人就成了替罪羊。后人能看得懂吗?很少。连何新都说王安石改革不对,可见得有头脑的人真没几个。
  用美女做痰盂,我以前看到过。我的判断,这是假的,是无聊文人编造出来的。想想看,那些事外人怎么可能知道,当时又没有监控偷拍,别说大贪官,就是普通人,你能知道人家在卧室里干了啥吗?
  原来是脱脱干的好事,随口一说,三十万贯。花石纲这件事,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货下一(会计)  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四 国用考二  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至用三十万缗。牟取无艺,民不胜弊。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五 宋史  甚至花石纲之扰,运一石,民间用三十万缗。而东南又大困。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朱勔进石  宣和癸卯,平江朱勔采石太湖鼋山,得一石,长四丈有奇,广得其半,玲珑嵌空,窍冗千百,非雕刻所能成也,并郡宅后池光亭台上白公桧,世传白乐天手植也。创造二大舟,费八千缗以献。时常、润间河渠浅涩,重载不前,乃先绘图以闻。宸翰赐石名「神运昭功敷庆万年之峰」,时人莫不目击。余时初至吴中,亦获一观,是秋方至京师,置于艮岳。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五  后性俭约,有司日供千缗而止。及是将行,斥卖殿库绢二千匹以充费。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  1000贯钱  建炎年间,是“性俭约”的皇太后一天的生活费。  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5,建炎三年七月乙巳,第516页。  图1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后性节俭谦谨,有司月供千缗而止。幸南昌,斥卖私绢三千匹充费。  图2    这帮混蛋文人,随口就是三十倍之差。脱脱这个造谣专家说皇太后月贡一千贯,南宋的造谣大王李心传就说是日贡一千贯,当代的流言牺牲品程民生也说是一天花费一千贯。我非常非常气愤,并宣布一切书都不可轻信。也许历史全部是假的,就像世界杯全部是假球。
  知道了,没事。关于考据,我简单说一下。  古人考据,靠的是博学,无书不读,先尽览天下之书,等于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研究某个问题时,利用残存的记忆作为线索,然后去查找相问的书。  据说胡适就是这么玩的,被他的学生评价为,浪费了二十年生命。因为现代数据库建立起来了,任何问题的检索都非常方便快捷,等于是外行也能达到古代大文人的考据水平,比如我。  我们查找资料,基本上面对的都是陌生问题,那么如何考据?重要的是线索,先稍微了解一下,然后带着疑问去查找最初所获常识提到的关键词。一个是百度搜索,看看别人是否已经对相关问题有了充分研究,如果研究好了,自己就别费事了。然后是去专业网站,比如我最近常用的国学导航网站,网址:/index.htm 这网站提供了百度的站内搜索,很方便。其次,查不到的,或需要核实的,还得下载PDF版本的书,以前在新浪爱问下载很方便,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已经关闭一个多月了。  资料要尽可能搜集齐全,正反两面都搞到,归类存在记事本上,然后通读之,思辩之。大概如此。我当然是资料高手了,但考据的目的是学习,带着问题去研究,比泛泛而读效果好一万倍。暂时就说这几句吧,具体的经验是慢慢积累的,我已经练了十二年了,从十二年前的网络围棋写手资料派鼻祖开始。
  然后去查找相问的书。  更正为:然后去查找相关的书。
  楼主,你太惨了,,我第一个回你贴吧
  @天边80 16楼
15:54:35  楼主,你太惨了,,我第一个回你贴吧  -----------------------------  袁腾飞更惨,在天涯没一个袁粉站出来为他说句话。
  我喜欢较真的
  书没找到,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还挺丰富精彩的,这人既然和蒲松龄有关,那就不愁无事迹可考,写他的人多了。不过你如果搞的是和家谱有关的研究工作,你得做好思想准备,这位孙蕙孙树百先生,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清苦自守型的士大夫。  【中华孙氏人物】-----孙蕙  /p/  蒲松龄诗文中的孙蕙  /blog-.html  /blog-.html  /blog-.html  蒲松龄也有梦中情人:夜夜意淫朋友孙蕙的侍妾  /p/  蒲松龄与他的情人顾青霞  /blog-.html  蒲松龄将压抑之情写进《聊斋志异》  /cul//3150027.shtml  也谈顾青霞  /4/view-2014899.htm.
  15  清末民初葛虚存、孙静庵、易宗夔等,记郑板桥受骗吃狗肉事,年代久远道听途说,歧文互现未可轻信。此说不见诸清史稿,板桥自叙亦无所载,惟自称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板桥好男风,为县令时颇惜姣好少年被笞之桃臀,欲革之。或曰:青藤门下走狗,岂有食狗之理。  看我写的40篇救狗微博的第15篇,蒲松龄原来是双性恋,既好男风,又暗恋顾青霞。
  考据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先把34楼的几篇都看一遍,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再根据各种线索继续搜索,有时就需要下载PDF,甚至得去图书馆找实体书了。当然更厉害的,直接去家乡,去祠堂,看看遗物,或者有墓更好,凭吊一番,沾点仙气。最后,主题就会集中在顾青霞身上,想想那个可人,就忘了这些浊臭之夫,管他作甚。最后的最后,得下决心猛读聊斋了,希望能找到一些顾青霞的投影。这就是人生,饶了一万个大圈子,读了万卷书,吃了千般苦,赚了亿桶金,不过是为了博得意中人的一笑一回眸。
  @累了困了倦了 21楼
19:46:05  考据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先把34楼的几篇都看一遍,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再根据各种线索继续搜索,有时就需要下载PDF,甚至得去图书馆找实体书了。当然更厉害的,直接去家乡,去祠堂,看看遗物,或者有墓更好,凭吊一番,沾点仙气。最后,主题就会集中在顾青霞身上,想想那个可人,就忘了这些浊臭之夫,管他作甚。最后的最后,得下决心猛读聊斋了,希望能找到一些顾青霞的投影。这就是人生,饶了一万个大圈子,读了万卷书,吃......  -----------------------------  顶LZ一个!本人几年前非常关注袁腾飞,经常找来网上视频去看。后来发现元谋人说的话并不可靠,他自己经常嘴里跑火车。再后来觉得他不可信就不再留意了。袁腾飞说的话可以总结成两句: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政府什么都不好,外面的政府什么都好,包括元朝蒙古人统治在袁腾飞那里可能也要至少一半算是“外面的”。
  -----------------------------  @往事随风轻若尘 22楼
20:14:38  顶LZ一个!本人几年前非常关注袁腾飞,经常找来网上视频去看。后来发现元谋人说的话并不可靠,他自己经常嘴里跑火车。再后来觉得他不可信就不再留意了。袁腾飞说的话可以总结成两句:从
角度看,中国的政府什么都不好,外面的政府什么都好,包括元朝蒙古人统治在袁腾飞那里可能也要至少一半算是“外面的”。  ---------------------------  谢谢支持。猫眼有网友问我考据之道,又说他要研究孙蕙,我就帮着搜索了一下,结果搜到一个美女顾青霞,现在我都无心再管元谋人的事了,我得下决心读聊斋去。
  @一马青尘 18楼
16:38:50  我喜欢较真的  -----------------------------  搜了不少资料,写得也还算有道理。不过刚才应猫眼网友要求,查找了些孙蕙的资料,发现其他网友写的,也都是随随便便满眼都是资料啊学问啥的。看来搞资料是人人都来得,这行是不好混了。还是原创好,蒲松龄那么丑,写出了聊斋,千古之下粉丝无数,连暗恋个顾青霞都让后人津津乐道了。要是他没才,一个丑鬼爱上谁,谁管他。
  我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失望,失落。好象所有网友的文章,在资料和学问方面,只在我之上,而不在我之下。这让人失落。而有话语权的袁腾飞之流,大量的,都是草包。这让人失望。  我对这个帖子没兴趣了,弃楼了。
  你这个回复提醒了我。  大观间因贺雪,赐宴于京第,庖者杀鹌子千余。大观(1107年-1110年)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蔡京(年),也就是说,蔡京1107年大观间一次吃三百只或一千只鹌鹑时,已经六十岁了。这年龄,不可能有这饭量。
  起码在岳飞之后,光复中原就不可能了,因为南宋没有马,价格极贵,数量极少,没骑兵怎么和金兵抗衡。这个问题估计早就有人研究透彻了,所以我也没必要再费事。至于岳飞,还是不碰这个问题为好,正说轮不到我,反说找骂又何必。
  宋稗类钞卷之一  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至于仁民爱物,孜孜惟恐不及。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时左右皆呼万岁,至有感泣者。  又尝春日步苑中,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官中,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热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圣性仁恕如此。  《北狩行录》:太上(宋徽宗)好生之德,泽及禽兽。每间有捕网者,必买而释之。仍戒曰:“毛羽之属,喜生恶死,与人何殊?今伊辈皆在絷维之中,当求诸己也。”  假如这两条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北宋赵姓天下兴与亡的奥秘所在,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何新更进一步说,性格就是命运。这也就是爱狗救狗人士的命运,你爱了别人,你自己就不得好。世界只属于自私残酷者,这是符合弱肉强食定律的。
  资料就是大铁锤,不是为了展示花哨的招式,也不是为了表现兵器打造有多精良。大铁锤只需要一次投掷,一次就要命中目标,那就是秦始皇的正车而不是副车。我看到网友的文章,在资料上都不比我差甚至比我强,但我希望我的资料是大铁锤,所以我这点能力也许还有存在的价值。
  白发三千丈,属于艺术夸张。不过飞流直下三千尺,却是写实。三千尺就是3000个30厘米,等于900米。庐山海拔1474米,可想而知最高的瀑布不会低于900米。至于历史和艺术的本质区别,我就不说啦。
  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第五章 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辽宋夏金元) 10、大丈夫能屈不能伸  http://book.kanunu.org/book3/.html  金国对两位皇帝百般侮辱,甚至金国士兵往皇帝身上撒尿,尿厚厚的结成一层冰了,皇上真有忍性。睡觉的时候,几个人绑一块,而且我的手绑你的脚,省得你逃跑,过山的时候就把皇帝横着担在马上这么给绑过去,父子俩忍到了金上京会宁府,今天黑龙江的阿城。  忍到这个地方,金军给俩皇帝掏了两眼井,让他们在井里待着,坐井观天,估计可能不是井是半地下室吧,在里头住着看窗户。金国皇帝开宴会的时候,他的屋子里不是冷吗,铺上一层烧着滚烫的沙子,让那俩皇帝带一个狗脑袋,拴一个狗尾巴光着脚在沙子上踩,一烫就来回跳,金国君臣哈哈大笑,南朝皇帝给咱们跳狗舞,多好玩。  楼里好几个人说袁腾飞就是一说书的,其实袁腾飞不过是个抄说书的,这两段讲的不就是《说岳全传》的内容吗?其实这不是事实,看看《北狩行录》就知道了。袁腾飞的走红是中国人的悲哀,集体脑瘫的时代。
  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第五章 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辽宋夏金元) 10、大丈夫能屈不能伸  http://book.kanunu.org/book3/.html  宋军跟金军、辽军打仗老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宋朝只有步兵,而辽、金都是骑兵。平原作战骑兵打步兵就是玩玩儿,除非在山区。完颜兀术的部队是3000铁浮屠、15000拐子马,铁浮屠就是铁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3000铁浮屠就是重甲骑士,跟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似的,人马都披重甲,人就露着俩眼,马就露着尾巴和四个蹄,为了冲击起来的力量大,还把五匹马拴在一起,冲锋的时候一块儿。马上骑士手持长刀大斧狼牙棒,攻击力是非常惊人的。  打仗时一般是3000铁浮屠正面冲击,15000拐子马左右两翼包抄。拐子马就是轻骑兵,人马都不披甲,精于骑射。北方民族很少跟汉族的士兵打肉搏,他们不这么打,主要靠弓箭狙射和马的冲击力自然把你干掉。比如平端战刀,马往前一冲,那个速度十分快,快到挥刀都不用挥,只要拿稳了刀就好,一行脑袋相当于自己凑上来给你切的。  原来宋军遇到这种对手无计可施,只能被人宰杀。后来岳飞一看,这好说,你不就是骑兵冲击力吗。我们挖壕沟,挖反坦克壕,一道一道壕挖起来,然后把金军引诱到既定阵地,等金军开始冲锋,一冲发现这有沟,赶紧勒马,一勒马速度没有了,壕沟里藏的宋军马上用麻扎刀砍马腿。由于五匹马绑一块儿冲的,所以只要砍掉一条马腿,五匹马全倒。铁浮屠那一身盔甲好几十斤,倒下就起不来。马本身还有几百斤呢,一倒能把人压死。  所以如此一来,铁浮屠、拐子马几乎是全军覆没,金军无敌于天下的神话就被打破了。趁着这个形势,宋军继续进攻,准备收复开封。当时中原父老给岳飞敬酒,岳飞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不着急这酒留着喝,我去系统里把他个CPU拆了再和你们庆祝。结果这个时候想得好,没捣成,宋高宗命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后杀害。  百度百科“拐子马”:  /view/503378.htm?fr=aladdin  熟悉岳飞故事的人都知道,岳飞在绍兴十年( 1140 )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斫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很长时期内,人们把“拐子马”解释为“穿着铁甲的连环骑兵”,即连环马。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的 《 鄂王行实编年》 :“兀术有劲军,皆重销,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此说既出,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无不沿用,“连环马”成了妇孺皆知的一种作战形式。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组织文人,以他的名义编纂 《 御批通鉴辑览 》 时,才察觉此说不合情理,于是写了一段“御批”,指出:“北人使马,唯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 况兀术战阵素娴, …… 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目耳。”清人对旧说的批驳,可谓切中要害,很有说服力,只是对“拐子马”一词的解释,仍令人不甚了然。  袁腾飞在干嘛?出书乱讲,百家讲坛乱讲,这人是干嘛的?搞愚民?
  @累了困了倦了 15楼
15:51   然后去查找相问的书。   更正为:然后去查找相关的书。 -----------------------------现在的人就缺乏楼主这样科学认真的精神。支持楼主!  
  他是活了,但是我也没看过他的书。这个美国人,除了哗众取宠还会啥。  
  袁腾飞的硬伤很多,但没必要都去评论。不管是原创还是评论,有创造性见解才值得写出来,如果指出硬伤的方法,只是照搬历史书,或复制粘贴各种百科,那样的话挑一百年硬伤,也是没有价值的。好了,到此为止。
  本帖某楼严重出错,特此更正并说明原因:  百度百科“石”,以下错误内容的提交者是“词霸小虫虫”,篡改时间是: 08:50  ②[量]古代粮食重量单位,二百五十市斤为一石;二十五市斤为一斗,二斤半为一升;  词霸小虫虫什么毛病?之后又有六人次编辑,错误被延续。从此以后不看百度百科,只看维基百科。真让人受不了,原以为石斗升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所以就随便百度百科一下,谁知闹这么大笑话。  正确答案已经找到了,仅适用于宋代:  /z/q.htm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  宋代的一升等于1.184斤,一天“至俭”需要吃这么多大米。  计划经济时代口粮配额  /p/  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  三、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斤。  看起来在那些日子,宋代的“至俭”,高于中国一般居民的生活水准,和轻体力劳动者相当。
  刚才买鱼回来,路过人民医院门口,看到一个农村妇女,架着一个老太婆往医院里走。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这么老的人。以前到乡下看我姥姥,九十多岁了,岂止没这老太婆这么老,简直是天差地别。农村妇女在老太婆身后,用两只手架着老太婆一步一步往前挪。老太婆又瘦又矮,头也抬不起来,弯着腰低着头,两条腿就像飘在云里,也努力往地上踩。挪啊挪啊,看上去怎么也得一百多岁了。  我想啊,人活到这一步,也谈不上有什么快乐可言了。不仅身体不能动,恐怕脑子也想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深刻意识到,不结婚不生小孩,这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别看生下来是个又白又胖的宝宝,可是用不到几十年,就会变成老太婆这样。从老到病到死,或者横死,或者病死,或者老死,反正没个好。我想跳出这轮回,永远不要再来这世界。所以提前不要带别人来这世界,我为此感到庆幸。罗汉修成功到天上享受几百年,还得重受轮回之苦。只有佛才能达到跳出轮回的境界,那么我不曾存在的后代,提前做到了。我自己,也决心去做到。世界多苦啊,买鱼尾巴的时候,多少条,十几个鱼尾巴,我买了12个,那就是12条命。当初如果它不来多好。
  袁腾飞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致敬。
  我昨天把提供给你的几个链接,大致看了看,得出一个结论。此人是两极分化的人,从政治上来说,名誉很好。从私生活来说,非常丰富。当然是值得一写的,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已经有很多人写了。第二,写他只是因为他和蒲松龄有关。聊斋先生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你的传主,也不幸沦为了附庸,并且还有一个闪光的角色,在不停地让人想跳出剧情,去深刻同情配角,她就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顾青霞。我有一种感觉,你的传主注定当不了主角了,你的努力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你仍然可以试一试。
  元谋人是八个偶像派加八个野兽派。  如果以评书艺术的标准来评价,还是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的。如果以学术价值为标准,那么一无是处。
  袁腾飞的硬伤,是没办法再揭出更多的,因为那家伙全部都是胡说八道。石斗升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不必再研究了。这个帖子真的到此为止了,我得好好休息几天,看些电影什么的。有机会再来拍砖,最近太累了,居然出了一个低级错误,所以疲劳作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再会。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  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这自然是权威结论,无可置疑。但是我仍有两点不明白。第一点,这么重要的问题,居然要靠一本民间的书作为依据,如果世界上没有沈括这个人,是不是整个宋代就不知道一石是多少宋斤了?朝廷那帮人是干什么吃的?第二点,一石为什么是九十二斤半?为了计算方便,按理应该取整为一百斤,却不取整而故意加上个半斤,这不是存心给自己添麻烦吗?另外,所谓孤证不立,万一《梦溪笔谈》在传抄印刷中出了一个错别字,那全天下人都要饿死了,岂不是笑谈。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人,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准援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这个也特别有意思。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北宋沈括的研究却是,打仗运粮得靠人背,而且一个人只能背六斗米,也就是71斤。这和以前的印象完全不同,按理说运粮草应该用车,沈括的讨论范围,却不是人背就是马骡背,难道北宋时没有车?我有点想怀疑这个沈括是个书呆子,但是这人名气又太大,似乎又是不可以被怀疑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沈括前面说过:“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这又奇怪了,兵器盔甲这么发达,运输粮草的方法,却连三国时的木牛流马都不如?这不合情理。沈括是不是书呆子?全世界七十亿人,有没有一个敢质疑这位大神的?我有点不敢,这太可怕了,沈括,《梦溪笔谈》,我的印象,比全世界古往今来所有皇帝的圣旨还权威,谁敢怀疑简直就是神经病。
  古代所有史书都有这个毛病,梁启超早就指出过了。那就是只说现象,不追究原因。为什么一石是九十二斤半?沈括知道吗?如果不知道,那不过是人云亦云。如果知道却不说,那就是故弄玄虚。宋代九十二斤半,为什么又等于汉代的三百四十一斤?还是不知道为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古代名垂千古的大科学家?实在是让人没法佩服。
  还有替蔡老狗洗地板的,楼主无耻且无聊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  世有奇疾者。……京兆醴泉主簿蔡绳,余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龁啖。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  这就是低血糖,一饿就浑身无力冒虚汗,必须马上吃东西,而且吃起来就特别猛,吃饱就好了。看起来北宋人不知道低血糖,并且称之为“异疾”,也就是说当时很少有低血糖这种毛病。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余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食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沈括说了,汉代的酒度数很低,我估计就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因此度数不是问题,沈括怀疑的是喝酒的数量。沈括认为汉代人一次喝32斤是不可能的,理由是肚子里装不下这么多水。  我随便查了一下: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一般都能饮三四十瓶啤酒;能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大概是加拿大的身高2.30米、体重227公斤的法国籍摔跤运动员安德雷。有一次他与另一摔跤手比赛饮啤酒,结果到酒吧打烊时,他已经喝了147瓶,看他那样子似乎意犹未尽。  /z/q.htm  另外,中国人一次能喝20瓶啤酒的多了,一瓶啤酒接近一斤三两,20瓶就是26斤了,离32斤也相差不多。何况这只是普通人,而汉代记载的都是一些奇异人士。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水喝下去20分钟就排空,所以只要抗得住酒精,别说喝一石,就是喝两石也不成问题,喝二十分钟就去方便一次,怎么会肚子存不下?  这个例子,很可能是可以证明沈括是个书呆子的证据,先存在这里。大神是不可以有半点怀疑的,我今天的罪过不轻。
  @涯叔抽凤的爹 48楼
16:06:35  还有替蔡老狗洗地板的,楼主无耻且无聊  -----------------------------  你妈没教你怎么做人,你爸却教了你怎么骂街。你真是有一对活宝好爹妈,请代我向它们问个好。
  你的考据是出于政治不是出于学术,所以没人搭理你,懂不?
  @亚袈 40楼
08:39:45  袁腾飞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致敬。  -----------------------------  几年前我也这么认为的,后来发现他经常满嘴跑火车,并不比官方版的教学内容好。既然元谋人也撒谎,我干嘛要信他的?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人,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准援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注意沈括最后这段话: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意思是,马骡子背军粮虽然比人背得多,但是马骡子如果死了,那么死掉的马骡子所背负的军粮,就必须全部扔掉(并所负弃之)。这不是书呆子,就一定是别有用心,才会说出这种混账话。既然军粮边走边吃,那么军粮每天都会减少,所有背军粮的无论是人还是马骡,平均负重也会减少。那么死掉的马骡子所多余的军粮,难道不可以再分给其他人或马骡子背负,反而是要全部扔掉?我深刻怀疑这个沈括,大肆鼓吹运军粮之难,也就是刻意宣传战争之难,不过是为了替他自己打了败仗作借口。具体正在进一步查证,很可能要揭穿一个历史上著名大骗子。
  (元)佚名撰 李之亮点校《宋史全文》卷十二下  宋神宗三  九月甲申,永乐城成,以兵四千人守之。丙戌,徐禧、李舜举复入永乐城[3]。丁亥,贼三十万众攻城,遂围城。戊戌,永乐城陷,禧及舜举俱死,稷为乱兵所杀,曲珍及王湛、李浦逃归,士卒得免者十无一二。或言禧实不死,有自虏还者尝见之。  冬十月戊申朔,李秬、种谔、沈括奏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上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莫敢仰视。既而叹息曰:『永乐之举,无一人言其不可者。』右丞蒲宗孟进曰:『臣尝言之。』上正色曰:『何尝有言?在内惟吕公著,在外惟赵卨尝言用兵不是好事耳。』自是之后,上始知边臣不可信,亦厌兵事,无意西伐矣。  注意,沈括和永乐城之败有关,而宋神宗说:“永乐之举,无一人言其不可者。”只有右丞蒲宗孟表示他劝阻过。那么沈括很明显没有劝阻过,也就是说沈括对这场惨败负有责任。具体正在查证。  另外,宋神宗接到死亡一万两千多人的惨败战报后,“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也让人对宋朝皇帝的性格多了一些了解。
  沈括不名誉事之一二三  一、治世之能吏,谗佞之小人   二、沈括卖友,苏轼乌台诗案成讼  /group/topic//  已经有人充分揭发了,那我就学习了解一下,不必自己费事了。
  已经基本了解了,沈括的历史定评是有才无德。  先是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提供了很多虚假信息,并且在变法失败后,又上书说变法的坏话。  再是永乐城之败,负有两大责任。一是附和建筑永乐城的错误决策,二是事发时没有去救援,造成死亡十万民夫,一万两千多兵将的惨败。宋神宗为此日夜痛苦,三年后年仅三十八岁就哭死了。  最后,沈括是苏东坡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仗着老交情骗到了苏东坡的诗集,然后选取标注出大逆不道的所谓诗句,上奏给皇帝,差点把苏东坡弄得杀头。  另外,宋神宗和太后在讨论处置苏东坡,怀念过去,爱惜人才,边说边哭,更让人对宋家皇帝的性格有了更多了解。  沈括无德小人,但其才也大有可疑之外,比如本帖所说的运军粮和汉代人一次喝一石酒,说明沈括此人不仅道德低劣,头脑也极差。匆匆了解,凭记忆随时打字,如果有错漏,那就不要追究我了,几分钟能了解并记得这么多,我容易吗我。
  已经基本了解了,沈括的历史定评是有才无德。  先是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提供了很多虚假信息,并且在变法失败后,又上书说变法的坏话。  再是永乐城之败,负有两大责任。一是附和建筑永乐城的错误决策,二是事发时没有去救援,造成死亡十万民夫,一万两千多兵将的惨败。宋神宗为此日夜痛哭,三年后年仅三十八岁就哭死了。  最后,沈括是苏东坡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仗着老交情骗到了苏东坡的诗集,然后选取标注出大逆不道的所谓诗句,上奏给皇帝,差点把苏东坡弄得杀头。  另外,宋神宗和太后在讨论处置苏东坡时,怀念过去,爱惜人才,边说边哭,更让人对宋朝皇帝的性格有了更多了解。  沈括无德小人,但其才也大有可疑之外,比如本帖所说的运军粮和汉代人一次喝一石酒,说明沈括此人不仅道德低劣,头脑也极差。匆匆了解,凭记忆随手打字,如有错漏,那就不要追究我了,几分钟能了解并记得这么多,我容易吗我。
  刚刚得到一个期盼以久的大快人心的绝好消息:  宁财神涉嫌吸毒被捕  时间:日  .cn/f/v/ncsxd/
  奢侈品包包   奢侈品名表   奢侈品钱包   奢侈品皮带   奢侈品饰品  奢侈品眼镜  奢侈品鞋子   奢侈品丝巾  奢侈品衣服  做一比一、原版皮等顶级货,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微信:  本人在广州做批发和零售,有需要的美女帅哥们请加微信:  微信朋友圈每天更新大量图片给大家选购!微信:  送礼自用都是你最好的选择,省钱又可以用奢侈品,你明白的!微信:  带你了解市场最新奢侈品,带你走向奢侈品世界!微信:  k6评7nc戮rhxnv  
  简单一九八四://@罗昌平: 黄赌毒三缺一。 //@十万个冷笑话官:投资人:薛蛮子//@命運規劃鋦: 特别演出:李天一。//@命運規劃鋦: 主题歌作词:臧天朔。//@杰克波比:友情客串:文章。 (8秒)
  旧约彼岸:宁财神得到了常人拥有的一切,开始尝试堕落的快感,据说毒品快感是性高潮的1000倍,可以想见为何那么多人都不能自拔。 (23分钟前)
      
  四川媒体人:宁财神因为吸毒被抓,这则新闻我一点不吃惊,过去经常看非诚勿扰,不少朋友都说,看宁财神那个猥琐样就感觉他是瘾君子。这次警方曝光说他自己承认吸毒7个多月,我看不止。为什么这些公众人物总是喜欢与我们常人有不一样的兴趣和爱好呢?特别是文娱圈的,自重啊!!   赞| 转发| 收藏| 评论 20分钟前 来自360安全浏览器
  walkany[北京]  演艺圈都是畜生,吸毒,乱交,恋童癖,同性恋,什么恶心玩什么。应该打入贱籍。  4分钟前+1  支持(1) 回复 分享新浪腾讯..
  【宁财神】今天南京最强大脑录制 财神睡着了 哈哈哈 点开看图片  1楼 19:23  /p/    
  每个人都会一套。李敖不骂人就不会写文章了。袁腾飞不乱说也就什么都不会说了。何新不摆出一大堆考古实物的照片就不会写文章了。我呢,我不挑别人的毛病也就啥都不剩了。  我觉得没有谁比谁高明的问题,只有是否求真务实的态度问题。这是个本质的区别。基本上来说,李敖何新是主题先行派的资料派,袁腾飞是主题先行的忽悠派,我呢,还没有成名成家,无门无派。  主题先行的资料派,就是选择性使用有利证据。但是就学术水平的深度和高度来说,李敖远远不如何新。李敖是资料派中的小聪明派。方舟子是挑错派中的小聪明派。茅于轼是忽悠派中的野兽派,根本不要证据,直接硬干。袁腾飞是忽悠派中的油嘴派,根本不要证据,尽整些不三不四的硬滑稽。周小平属于忽悠派中的恶搞派,要证据,但要的都是他自己发明创造的假证据。其他的像贺卫方丛日云,都是忽悠派中的狐媚派,一身的媚气袭人,一股子对美帝的小儿女痴缠状。
  恩恩怨怨,太多太多,太精彩,太不可思议,我当年在清风,那就是无法无天,无往而不利。混世魔王,大闹天宫。可惜啊,不能写出来的,我也曾经想过写写,可还是算了。太多事不能说出来,受害者也许不能接受。  老弈城是从老清风分家出来的,我当弈城棋友会版主,就是受招安。之前我在清风就是梁山草寇,占山为王,杀人放火,干倒了坏蛋无数。一路走来,伴随着我风光业绩的,是成片的版主网管的尸体。
  这个袁腾飞只是个跳梁小丑罢了,看他面相就知道了。
  他只为否定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而出来的。
  现在形势不对,不敢出来了。
  我重看了一些当年在清风弈城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那是一段多么疯狂热烈,充满了血雨腥风,和甜蜜往事的时光啊。我突然想回到从前,我记起了在十年前那个时代,我曾经作为主角活动在一个人声鼎沸的舞台。可是后来,包括现在,我真的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无论我怎样努力,再也没有人赏识我,肯定我,和我交朋友。
  一朵白色的栀子花,没有香味,孤零零的,被扔在沙发的靠背上。我看到它时,它已经有些枯萎了。我拿来一个杯子,盛上水,把它放进水里,希望它少受些罪。我当然知道,花离了树,已经不可能救活了,可是在我的心里,花好象仍然是一个独立存活的生命体。杯子一直放在桌上,三天过去了。晚上我又看到它,花瓣的边缘已经焦黑。它就要死了,曾经绽放过,也并没有多少传说中,沁人心脾的香味。我不忍去触摸抚慰它将死的残躯,只是给它换了半杯水。一朵花,就这样默默地开放,又凋零。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个美好的生命,就像我自己,就要,已经走完了这一段旅程。前路茫茫,即使有远方,也不会是属于它和我。曾有的情感和希望,此时,此处,就是最合适我的归宿,把一切安葬。
  又一次出现那种曾经发生的感觉,楼上这个回复,我随手写好重读时,却强烈感到我以前写过,我以前读过,这一切曾经发生过。我希望这是真实的,这代表了还有希望。
  牛逼  
  (清)褚人穫 纂輯《堅瓠餘集》  雞舌湯  宋呂文穆公。微時極貧。故有渴睡漢之誚。比貴盛。喜食雞舌湯。每朝必用。一夕遊花園。遙見墻角一高阜。以為山也。問左右誰為之。對曰。此相公所殺雞毛耳。呂訝曰。吾食雞幾何。乃有此。對曰。雞一舌耳。相公一湯用幾許舌。食湯凡幾時。呂默然省悔。遂不復用。 吾蘓一宦。喜食鯽魚舌湯。每朝必用鯽魚若干頭。取舌烹湯以進。
  褚人获(1635——?),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  吾蘓一宦。喜食鯽魚舌湯。每朝必用鯽魚若干頭。取舌烹湯以進。   蘓,同“苏”,褚人获所说的“吾苏”,意思肯定是“我们苏州”,那么鲫鱼舌汤必是同时代的逸事了。  猫眼有网友提出,蔡京一次杀三百只鹌鹑,可能是在吃鹌鹑舌羹,因此数量不算夸张。但是鹌鹑舌羹没有史料支持,只查到有宋朝宰相吕蒙正吃鸡舌汤的传说。  现在问题有3个:1 褚人获以清朝人写宋朝的事,又没说史料来源,此说法可以存疑。2 褚人获的《坚瓠集》是笔记体小说,小说当然很难说是真是假。3 吃鸡舌汤,一次要杀很多只鸡,鸡毛有无可能在自家花园里堆积如山,需要详细考证。宋朝时鸡毛的用途,有无可能卖了换钱。4 鸡毛轻飘飘的,如果堆在花园里,一是随风乱飘问题,二是招苍蝇的卫生问题。5 鱼有没有舌头,即使有舌头,有没有可能吃鲫鱼舌头汤,一次得用多少只鱼舌。6 清时鲫鱼养殖业的规模,有无可能支撑这么大的用量。7 猫眼另一网友说我是菜楼主,意思是我为蔡京说好话,我就是蔡的后人,蔡菜谐音。那么需要考证袁腾飞和袁世凯的关系,和袁绍袁术的血缘关系,以及袁腾飞有没有说过袁世凯袁绍袁术的坏话,或不提,或只说好话。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以上这几条,未必会有结果。
  现在问题有7个。写的时候不知道有几个,就先写了3个,写好发上去,才发现是7个。特此更正。
  维基百科“水经济”: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  证明了李白知道水经注里有这句“挂流三四百丈”,李白将之化用为“三千尺”,等于是在用典。你说《水经注》是虚写,你这个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水经注》有地理考据的内容,这当然应该是实写,否则基本内容就失去了价值,而变成了纯文学。《水经注》也有文学层面的价值,但你凭什么把“挂流三四百丈”归类于神话传说或文学创作?至于现代的庐山瀑布只有两百多米,并不能证明唐朝时庐山就没有高达九百米的瀑布,因为一千三百多年来下,自然景观肯定会有变化。  我的理解是,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妙处就在于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夸张,这才能产生对比的妙趣。否则两句都夸张,既失去了对比,后一句夸张之大,又使前一句相形见绌。你以为呢?先夸个小的,三千尺,再夸个大的,落九天。你觉得诗仙会对自己的诗如此不负责任吗?好比你夸两个人,这个人长得很帅,那个人是全世界最帅。请问长得很帅的这位,将作何感想?你这不就等于骂前一个丑吗?  所以,三千尺必须是写实,也有《水经注》作为依据。无论从历史资料来源的权威性,还是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性,我的说法都是站得住脚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和本帖主题并无关系,不过是在回复中随口一说。如今你们袁粉挑不出主帖的毛病,就在我即兴回复的内容里挑刺,希望能挽救元谋人的声誉,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主帖是认真写的,是文章。回复不过是闹着玩,岂能当真。而且即使是闹着玩,我仍然是站得住脚的,我提出的两点,资料来源的权威性,艺术创作的规律性,你能反驳吗?《水经注》不是笔记小说,而是地理著作,不要弄混了。
  维基百科“水经济”,更正为:维基百科“水经注”。  在回复栏直接打字,有时显示反应比较迟钝,所以打错字了。
  奢侈品包包   奢侈品名表   奢侈品钱包   奢侈品皮带   奢侈品饰品  奢侈品眼镜  奢侈品鞋子   奢侈品丝巾  奢侈品衣服  做一比一、原版皮等顶级货,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微信:  本人在广州做批发和零售,有需要的美女帅哥们请加微信:  微信朋友圈每天更新大量图片给大家选购!微信:  送礼自用都是你最好的选择,省钱又可以用奢侈品,你明白的!微信:  带你了解市场最新奢侈品,带你走向奢侈品世界!微信:  qr驴5zj阉vatfv  
  下午有个人,生活中的人,问我网络赚钱的事,叫我帮着查查。我查了,发现是变相的网络传销,或者就是网络传销。打着什么自动化赚钱软件的名义,实际上是叫你交三百块钱买VIP,他就赚这钱。我说了情况,然后吵起来了。我非常气愤。干这种事,要么被骗,要么骗人,我只要干一次,即使别人不知道,无论赚不到钱,我怎么还有脸在网上混?我怎么还有资格挑这个的错,说那个的不是?就算不被抓起来,我心理上也接受不了。我情愿一毛钱赚不到,我情愿活活饿死,也绝不能干这种事哪怕一次。网络骗子,二三十岁的死小孩,还得加它的QQ群,还得叫它师傅,这直是比杀了我还让我难受。  一直到现在,心情都不好了,所以也没研究楼上所说的问题。暂时没心情了,受了侮辱,我想清静一下再说。
  这些垃圾骗子死小孩,我要早点结婚,能把它们生出来。叫我跟它混,让我叫它师傅,让我被它骗,叫我学它去骗人。我真想弄死这帮丫的。
  (清)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二  吕蒙正得宰相体  有献古镜于吕文穆者,云可照二百里。公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欧阳公以为得宰相之体。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吕文穆公 ( 蒙正 ) 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一七〕公笑曰:“吾面不过碟 ( 一作镜 ) 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 ”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谓贤于李卫公均匀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突然有点不想查了。古代这些破烂文人,文风极其不正。清朝人说宋朝人的事,你要么提供资料来源,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要么你说是谁告诉你的。什么也不说,一堆烂泥直接糊上去,你叫后人怎么查证这些子虚乌有的事。  鸡舌汤,从杀生的层面来说,吃一次要杀很多只鸡,这是残酷的。从浪费的层面来说,鸡舌不过是下脚料,根本没人要吃鸡头这些东西,废物利用谈得上什么奢侈?此其一。  第二,杀鸡怎么可能把鸡毛堆在花园里?首先,鸡毛是有用途的,鸡毛可以用作取暖的材料,鸡毛可以制毛笔,鸡毛可以做鸡毛掸子,鸡毛还可以当肥料,为什么要扔在那里?其次,鸡毛堆在花园里,飘得到处都是,又不卫生还招苍蝇,成何体统。最后,如果只是吃鸡舌,为什么要把鸡毛都褪下来?杀了鸡直接取了舌头,把鸡扔掉好了嘛。明显是鸡肉也没浪费,被另外吃掉了。  最后一点,如果吕蒙正真有这样的荒唐事,为什么清朝以前的正名或笔记小说没有人说?并且吕蒙正家里的事,一主一仆对答,外人是怎么知道的?清朝人褚人获又是怎么穿越到几百年前看到的?  我深深怀疑古代落魄文人,无行,无品,无道,无德,文风不正,信口胡侃。清朝褚人获,不过就是本朝的袁腾飞。一路货色,不值一提。
  为什么清朝以前的正名或笔记小说没有人说  更正为:为什么清朝以前的正史或笔记小说没有人说
  好好,彻底破解清朝无良文人褚人获的破烂。“遙見墻角一高阜”,鸡毛堆成一座山。“雞一舌耳。相公一湯用幾許舌。食湯凡幾時。”  好好,吃了很久的鸡舌汤,鸡毛终于堆成了一座山。很好,好得很,只要这么多天曾经下过一场雨,你这座鸡毛山就必被冲垮成鸡毛汤。  还要编下去吗?吕蒙正有可能吃过鸡舌汤,但谣言不是你褚人获这种编法。
  OKOK,接着破解褚人获编造的这一堆破烂。  首先,君子远庖厨。别看厨师这一行,在今天被尊称为大师傅,但是古代却是属于贱业。清朝大才子袁枚的经典美食书《随园食单》里说:  《第二章·戒单·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  看到没有?古代感冒在士大夫眼里是什么?“皆小人下村”,根本没当东西,这种人的工作场所,能和宰相家的花园扯上关系?宰相家的花园能成为“小人下村”的垃圾堆?花园是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游玩休息的场所,岂能让小人下村者踏足半步。  第二点。宰相府人口众多,难道除了吕蒙正吃鸡舌,其他人就不吃鸡了?当然要吃很多鸡。那么堆成山的鸡毛,凭什么只是吃鸡舌造成的垃圾,难道其中就没有正常吃鸡产生的鸡毛?如果有,又怎么能向吕蒙正说明吃鸡过多的问题?并使他默然省悔?  最后一点。吕蒙正最终是“遂不复用”,不吃鸡舌汤了。那么吕宰相全家就从此不吃鸡了吗?当然还要吃。那么以后吃鸡的鸡毛,是不是还要堆在宰相府花园里。下次吕蒙正再去看到鸡毛山,又将如何询问,下人又会如何作答?  岂有此理。古代文人这头脑,比方舟子的脑壳容量还要小三倍。太差太差了。
  古代感冒在士大夫眼里是什么  更正为:古代厨师在士大夫眼里是什么
  @累了困了倦了   无论如何,技术贴要顶。  不过其中2 《春渚纪闻》:“河朔雄、霸与沧、棣,皆边溏泺,霜蟹当时不论钱也。”个人认为有问题。说“霜蟹不论钱”的是“河朔雄、霸与沧、棣”并不包括汴,考虑到汴梁的物价水平及螃蟹的物流成本,价格应该是不低的。
  褚人获编造吕蒙正吃鸡舌汤谣言被鸡毛拌了11个大跟头  清朝人褚人获,就是写《隋唐演义》的那位,在他的《坚瓠余集》里编造了一个谣言:  鸡舌汤  宋吕文穆公。微时极贫。故有渴睡汉之诮。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谁为之。对曰。此相公所杀鸡毛耳。吕讶曰。吾食鸡几何。乃有此。对曰。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默然省悔。遂不复用。 吾蘓一宦。喜食鲫鱼舌汤。每朝必用鲫鱼若干头。取舌烹汤以进。   来数数褚人获被这一地鸡毛拌了几个大跟头。  1 古代这些破烂文人,文风极其不正。清朝人说宋朝人的事,你要么提供资料来源,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要么你说是谁告诉你的。什么也不说,一堆烂泥直接糊上去,你叫后人怎么查证这些子虚乌有的事。  2 鸡舌汤,从杀生的层面来说,吃一次要杀很多只鸡,这是残酷的。从浪费的层面来说,鸡舌不过是下脚料,根本没人要吃鸡头这些东西,废物利用谈得上什么奢侈?  3 杀鸡怎么可能把鸡毛堆在花园里?鸡毛是有用途的,鸡毛可以用作取暖的材料,鸡毛可以制毛笔,鸡毛可以做鸡毛掸子,鸡毛还可以当肥料,为什么要扔在那里?  4 鸡毛堆在花园里,飘得到处都是,又不卫生还招苍蝇,成何体统。  5 如果只是吃鸡舌,为什么要把鸡毛都褪下来?杀了鸡直接取了舌头,把鸡扔掉好了嘛。明显是鸡肉也没浪费,被另外吃掉了。  6 如果吕蒙正真有这样的荒唐事,为什么清朝以前的正史或笔记小说没有人说?  7 吕蒙正家里的事,一主一仆对答,外人是怎么知道的?清朝人褚人获又是怎么穿越到七百年前看到的?  8 “遥见墙角一高阜”,鸡毛堆成一座山。“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好好,吃了很久的鸡舌汤,鸡毛终于堆成了一座山。很好,好得很,只要这么多天曾经下过一场雨,你这座鸡毛山就必被冲垮成鸡毛汤,一地鸡毛汤,看你怎么收拾。  9 君子远庖厨。别看厨师这一行,在今天被尊称为大师傅,但在古代却是属于贱业。清朝大才子袁枚的经典美食书《随园食单·第二章·戒单·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  看到没有?古代厨师在士大夫眼里是什么?“皆小人下村”,根本没当东西,这种人的工作场所,能和宰相家的花园扯上关系?宰相家的花园能成为“小人下村”的垃圾堆?花园是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游玩休息的场所,岂能让小人下村者踏足半步。  10 宰相府人口众多,难道除了吕蒙正吃鸡舌,其它人就不吃鸡了?当然要吃很多鸡。那么堆成山的鸡毛,凭什么只是吃鸡舌造成的垃圾,难道其中就没有正常吃鸡产生的鸡毛?如果有,又怎么能向吕蒙正说明吃鸡过多的问题?并使他默然省悔?  11 吕蒙正最终是“遂不复用”,不吃鸡舌汤了。那么吕宰相全家就从此不吃鸡了吗?当然还要吃。那么以后吃鸡的鸡毛,是不是还要堆在宰相府花园里。下次吕蒙正再去看到鸡毛山,又会如何询问,下人又将如何作答?  岂有此理。古代文人这头脑,比方舟子的脑壳容量还要小三倍。太差太差了。我深深怀疑古代这帮落魄文人,无行,无品,无道,无德,文风不正,信口胡侃。清朝人褚人获,不过就是本朝的袁腾飞。一路货色,不值一提。  鸡舌汤的谣言,始作俑者是清朝人褚人获,后来这摊污泥浊水,被无根无据分别甩在“锄禾日当午”的作者、唐朝诗人李绅、宋朝宰相寇准、明朝宰相张居正,等等等等古代名人高官的身上。并且2012年还经过《南京晨报》的报道,说李绅是个飞黄腾达后吃鸡舌汤的伪君子,又有网友经过考证,说是吃鸡舌汤的是吕蒙正,而不是李绅,又打电话给报社,再登出澄清报道。等等。搞得这么乱七八糟是怎么回事?吕蒙正有可能吃鸡舌汤,但绝不是褚人获这种低智商的胡编乱造所能取信于人的。  我写了袁腾飞被蔡京的“鹌鹑之梦”拌了13个大跟头的帖子,袁粉挑不出主帖的毛病,就发挥想像力说,蔡京有可能吃的是鹌鹑舌汤,那么一次杀三百只鹌鹑也就是有可能的。你可以这么说,但是你根本拿不出古代有吃鹌鹑舌头汤的历史资料,那么随便你怎么说,一点影子都没有的事,你说破大天也不可能为元谋人挽回半点学术声誉。那么就有了考辩鸡舌汤的这个帖子,这只是随手写的一个回复,稍加整理而成,不算是文章,发在这里,给方舟子袁腾飞这帮人增加点脑容量。  注:关于褚人获编造鸡舌汤谣言,顺便买一送一的鲫鱼舌头汤谣言,还在查证思辩中,暂时没有结论,欢迎网友参与讨论。
  前几天我刚猛烈打击过周小平这个毛左,怎么我又成毛左了。这帮左左右右真是身子骨儿金贵的很,金枝玉叶,挨不得碰不得,说他半句,立刻就大帽子加身。何必呢,大帽子他们自己留着戴吧,如果有黄袍加身,我倒是可以笑纳。
  @累了困了倦了 31楼
23:18:49  袁腾飞《
是个什么玩意》  第五章 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辽宋夏金元) 10、大丈夫能屈不能伸  http://book.kanunu.org/book3/.html  金国对两位皇帝百般侮辱,甚至金国士兵往皇帝身上撒尿,尿厚厚的结成一层冰了,皇上真有忍性。睡觉的时候,几个人绑一块,而且我的手绑你的脚,省得你逃跑,过山的时候就把皇帝横着担在马上这么给绑过去,父子俩忍到了金上京会宁府,今天黑龙江的阿城......  -----------------------------  其实,人们真的是脑残了?我看未必。
  @露希奥拉 91楼
21:03:42  @累了困了倦了  无论如何,技术贴要顶。  不过其中2 《春渚纪闻》:“河朔雄、霸与沧、棣,皆边溏泺,霜蟹当时不论钱也。”个人认为有问题。说“霜蟹不论钱”的是“河朔雄、霸与沧、棣”并不包括汴,考虑到汴梁的物价水平及螃蟹的物流成本,价格应该是不低的。  -----------------------------  具体价格是很难说的,这个资料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你再重看一下主帖,反驳是分好几点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奢侈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