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竹的皇竹草种子价格多大?我不知道

&&越城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导写及佳作病文简析
四、写作(40分)
19. 根据下面文字,请自拟题目作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16行)
种子是天成的,浑然无缝。它有门,可是天地间没有一把钥匙能开启它。只有春天的一声呼唤(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种子的门才梦醒一般显现出来,但它只从里向外打开,而且只能由种子自己开。门一旦如扇一般向世界打开,一个个梦就飞了出去。或许飞成一片森林,或许落进一条大河,流到极远的天边,或许落进一个陡立的山峰的岩缝。它们的命运由各自去创造,因此,树的后代遍及天涯海角。
&&绍兴市越城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卷
【命题意图】
八年级这阶段,对初中生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进行语言的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并教给学生一定&做&文章的方法,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要&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写作的基本功的训练,即字、词、句、谋篇布局的训练。
这则材料选自牛汉《种子》的第二小节。与第一小节不同的是此段显得更理性,许多语言富有哲理。写作时,考生可以抓住任何一句话,结合自身的实际即可写作,切入点很多,形式也不拘一格。文中关键句很多,如&它有门,可是天地间没有一把钥匙能开启它&;&但它只从里向外打开,而且只能由种子自己开&;& 门一旦如扇一般向世界打开,一个个梦就飞了出去&;& 它们的命运由各自去创造,因此,树的后代遍及天涯海角&等。这些句子一旦切入都可成就一篇佳作,更何况是文体不限,更给了考生极大地发挥空间。
【审题误区】
本次考场作文为材料作文,自由拟题,文体不限,给学生心以较大自由度,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材料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验,部分学生没能看懂这段文字,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误解,从而导致表达错误&&立意出现偏差;同时由于受表达能力的制约,许多学生语言不够通顺,病句、错别字频出;描写粗糙甚至缺乏;标点使用不规范。以上诸要素制约了本次考场作文的得分。
学会了微笑
袍江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记忆从指缝中迅速过滤干净,在诺大房间里的事情或许是为了忘却最好的纪念。
看着自己现在在别人面前绽放的微笑,从容优雅,面若桃花,你或许不知道我从前是多么爱哭,无数次,父亲和我讲,你笑呀,笑一笑就更漂亮了,于是我开始想象,在廉价的想象中榨取力量和温暖。
我要学会微笑,不管如何!
在镜子面前,我用双手托着脸,擢擢脸上多余的肉,嘴角微微上扬,那一个呆板,僵硬的脸,让我顿时心灰意冷,或许,我根本不会笑,就算再怎么练习也不会。
我跑出家门,在街上游走,灰色的乌云长满了天空,墨绿色地面溅起的雨花,一朵一朵,是那么晶莹剔透,只剩下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抖落。
我一脸彷徨,是不是老天爷也和我作对,大雨倾盆,一滴滴,一串串,一盆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流进我的袖管和领上,我似乎能感觉到那怒意疯癫癫液体,腐蚀着我的心,腐蚀着我的痛苦,腐蚀着我隐忍的从头至尾。
我独自穿行在撑着雨伞的人流中,周围的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像钢铁一样冰冷漠然,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无助失落的一粒种子,被抽去水分,独自留在水中。
泪水又再一次喷涌,一向自诩为坚强的女子,怎么可以经常流泪。
&妮,妮。&由远而近,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叫喊,我躲起来,不想让任何人发现我,因为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裹紧我单薄的衬衣,浑身湿透的我,已经没有快乐,我的嘴唇被冻得发紫,像两片绽放的樱花。
由远及近代呼唤声,渐渐散去,我知道没有人找到我,我知道我终究独自面对。
我静静地朝家的方向走去,我用手指使劲第擦掉泪痕,无名指上晕开淡淡的液体。
许久,我看到了一个庞大的背影,那是父亲,我冷冷地叫了一声:&爸爸。&那人转过来,脸上满是焦虑,我扑过去,想寻找一丝丝安慰,才发现家是温暖的港湾。
我找到了微笑的理由,我找到了奋斗的因果,种子迎着风,沐浴着阳光,长成了小苗,变成了参天大树,永远不倒。
点评:此文最大的亮点是行文质朴,但意蕴深长。全文没有过多的修饰,在淡淡的字里行间,将自身的心路历程展现地淋漓尽致。材料作文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很大,容易造成虚幻缥缈的感觉,但小作者能紧扣主题,脚踏实地,从生活中选取材料,用深情的笔触来展现从自卑懦弱到自信坚强的过程,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徐建英)
袍江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我是一棵小小的种子。我不知道我来自何方,不知道我将去向何处,但我心中有一个梦想&&长成一课参天大树。
我努力张开眼睛,看不到一点东西,我张开嘴叫喊,发不出一丝声音。原来我置身在土壤中,动弹不得。
我听见蚯蚓从我身旁爬过,听见他们在谈谈我:&看,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家伙。前几天的那一粒种子已经被冻死了,看这一棵还能再坚持多久。&我的心头顿时燃起一股怒火,我要证明我的价值。
我开始不断地摸索,我摸到了一扇门,可它关得紧紧地,我不断地敲打,撞击,可它是不肯打开。但我没有放弃希望,我常常梦见我的妈妈,她是一棵高大的松树。她在送走我的时候告诉我:我是一棵松树的种子,只要我不放弃,不断努力,终将以自己的绿色装点这个世界。
尽管我很累,很冷,但这个梦就像是一把火焰,在我的胸膛里燃烧,经久不息。
一阵若有若无的口哨声不知从何方飘来,又像是一种呼唤,有着一股神秘的吸引力,使我不由得走到门口,用尽全力撞门&&门竟然开了!我的周身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温柔地将我托起,原来是春风姑娘。
春风载着我,为我觅一处新家。我们来到小溪边,春风要将我留下,我却开始挑剔,&不行呀,溪流会将我冲走的。!&春风又将我带到田间,课我也不愿意,&这里这么臭,让我怎么安心长大?&也许是我的挑剔让春风发怒了,她将我抛在绝壁的岩缝间,让我自生自灭。
我心灰意冷地伏在石壁上,埋怨春风的绝情。一只老鹰却飞来与我谈话。&小老弟,你怎么呆在这里?&我惨惨地说:&我被春天丢弃在这里,自生自灭。&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瞧见没有?&他指向远处,&那有几棵绝壁青松,不仅没有向这儿的环境低头,还成为了这儿的旅游景点。他们也是从种子过来的,你为什么不行呢?&
一点希望绽放在我的心头,对呀,我为什么不行呢?我行!我一定行!
我努力将根扎向岩壁深处,高高昂起我的头颅。每次,暴风雨滋润着我,烈日照耀着我,积雪遮盖着我,都灭不掉我心头的火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像几位前辈一样,用绿色装点了这个山岩。望着无边的蓝天,我笑了。
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希望,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付出,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我相信,当你藐视困难时,困难将臣服于脚下,成为磨砺你的工具。
点评:本文思路清晰,主题集中单一。我是一棵小小种子,心怀梦想,经历嘲弄,冲破黑暗,不向恶劣环境低头,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文章结构完整,叙事线索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既朴实清新,又典雅凝练,是一篇难得的试场作文。(徐建英)
点评:此篇学生习作紧扣材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小作者的情感变化清晰可见。文章多用短句,用语独特而老到。(屠美霞)
文章讲了自己在妈父母的帮助下,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下,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符合主题,语言通顺,感情真挚,可算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试场作文。(屠美霞)
那一声呼唤
鉴湖镇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我就是一颗种子,在春天未到来之际,将要苏醒,但却没有温暖,没有希望。
步入初中,本应更加专心学习,迎接人生的大转折&&,但我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我的女王,她的美,让人折服,我深深地恋上了她,每天放学回家,但打开电脑欣赏美,说明查找资料,事实在秘密策划着见星话动。
但让人后怕的事发生了,正当我在秘密策划方案时,父亲像猫一样踮着脚,一步一步走近我身后,机灵的我连忙把照片夹在书中,但见我神色慌张,父亲似乎看出了点什么?
&刚刚干嘛呢?&父亲问道。
&哦,哦,我&&我在看书呢!&我紧张的回答道,脸也瞬间变得滚烫,像是在燃烧。
&噢,那慢慢看,我去给你倒杯水喝。&父亲好像没有什么反应。
&呼&&&我长舒了一口气。终于逃过了这一惊心的时刻。
终于,经过我的苦思冥想。决定本周六,去北京看我的苗姐,我整理好行囊,明天就出发。我整理书包这一怪举,引起我妈的视线。
&妮儿,干嘛呢?&妈妈边拖地,边问我。
&哦,理书包呢!我明天想去城里买书。&我若无其事的回答道。
&那可别忘了带钱啊!&妈妈很关心我。
第二天一早我带上我的背包,准备出,别提多高兴呢!我的同龄阿姨来到我家,说是来借东西的,其实早已和我妈妈说上了,我也便出门了。
快走出小巷,妈妈跑出来大呼我:&小丽,快回来吧。&
我猛一回头,才发现妈妈老了,更加枯瘦了,头发也白了好几簇,我跑着投进妈妈的怀抱。我似乎长大了,更加懂得爱母亲了。
我这才感觉到母爱好温暖,我这颗一意孤行的坏种子,在那一声呼唤中,苏醒了,好像是要萌发了。
感谢那一声呼唤,帮助了我打开我心中的门,我的梦,飞向了那广阔的大河。
我便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等到将来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再去见我的女王。我坚信,我一定行。
那一声呼唤,种子的门才梦醒一般显现出来。
简评:小作者能将对材料的理解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形象地阐释,并能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来表达主题,反映了自己对母爱的认识转变,心门转向开放。&父亲进来&这个情节如能再处理得与主题更贴近些,&我猛一回头&时的描写再细腻些,转化再合理些,会更完美。(虞国荣)
是谁悄悄地推开了我的门
鉴湖镇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我是一颗种子,充满了爸爸妈妈的期望。但老天却不开门让我进去,我不想挣扎,然后,是谁悄悄地推开了我的门。
我一直是的孤僻的孩子,我不爱讲话,不爱笑,上幼儿园是,我总是一个人呆呆的坐着小朋友来叫我出去玩,我却死也不肯出去玩,我一天很上出去,只有迫不得已才出去,时间一长,小朋友们都说我很无聊,都不愿意理睬我了,我也还是一样呆呆地、静静地坐着。
有一天,班上转来了一个打扮的酷酷的小女孩,一头短发,穿的很悠闲,老师让她选个位置坐下来,她坐在了我旁边,他的个性像个小男孩,这节课上,我们一句话都没说,当然我也不爱说话,下课了,它却扭过身子对我说:&你好,我叫小欣,你叫什么?&我不说话,指了指自己课本上的名字,他问你是哑巴吗?&我摇摇头,然后她却说:我也不喜欢说话,我们交个朋友吧,&我惊讶的看着她,她说了这么多话,却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太奇怪了吧,之后,她就成了第一个愿意和我做朋友的人。
后来几天里,她真的很少说话,我还以为她上次说的话是真的,原来是她在陪我,我知道后,对她说:&你真好。&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开心地说话,接着她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我们起开心地笑了,这一天,我非常地快乐,我开心地说话,开心地笑了,我们相处了几天,发现我和她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一起说话,我们一起笑,一起玩耍,我的不爱说话,不爱笑的习惯不知不觉地都全消失了,我从一只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的长颈鹿,变成了一直叽叽喳喳的小鸟。我发现,自从她的出现,让我变得无比快乐、开心。他是一个假小子,每当 我受到一点欺负,她就会挺出身子,为我出气,她有什么不懂,我会耐心的教她,我们一个智慧,一个武力,我们世界无敌手。
我的种子发芽了,成长了,都是因为她悄悄地打开了我的门。
简评:作者对材料的理解较为到位,本文结构较为精巧,描写较为生动。细节描写是亮点,文题取得较有文采。结尾能进行点题,但点错了方向,损害了文意。(虞国荣)
点评:有种子生发我的感想,抓住主题&我的未来我做主&,朴素的言语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金建潮)
点评:相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或许,这就是作者你内心的呼唤。作者在行文中,始终围绕&把握&展开。思想坚定而阳光!好文!(金建潮)
【考场病文】
种子的一生经历
袍江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种子是天成的,浑然无缝。它有门,可是天地间没有一把钥匙能开启它。
一切生物都复苏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春天悄悄来临,种在泥土下的种子蠢蠢欲动。只有春天的一声呼唤,种子的门才梦醒一般显现出来,但它只从里向外打开,而且由种子自己开。
一棵种子慢慢突破自己的皮,它不希望有人帮忙,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一棵健壮的树。种子长出来芽,过了十几天变成了一棵树。
种子的门一旦如扇一般向世界打开,一个梦就放飞出去。或许飞成一片森林,或许落进一条大河,流到极远的天边,或许落进陡立的山峰的岩缝。它们的命运由各自去创造,因此,树的后代遍及天涯海角。
到最后,树的根源地还是从未变过。如果小树在别的地方被欺侮了,还是可以回来的。就像父母把我们养成大人,但唯一温暖的地方,还是家,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随时为你敞开大门,树也如此。
树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如:多植树造林,可以给人们带来新鲜空气,污染不会很严重。把树种在沙漠中可以减少沙尘暴的来临多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洪水,山体滑坡等很多好处。
长大后,我们也可以像大树一样,放飞梦想。寻找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努力去做,这样才不会浪费青春,快乐过完一生。
大树也会像我们一样在老之前,为人们做一些事。这样会觉得一生都没有白活。
之后,大树就会慢慢老去,到了冬天,树叶全部落光了。树的一生也就过完了。
病因诊断:纵观全文,本文的毛病有三个,一是审题不清,立意不准,从本文的主题来看,无疑是在表现种子整个生长过程,以及大树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明显与要求不符合;二是选材不当,此类文章适宜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表现,这样才能脚踏实地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文体不妥,记叙、议论、说明安排不合理,总体上看有些像说明文的感觉。(徐建英)
袍江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树叶遍地都是,走到哪儿都有树叶,树叶的绿色是多么茂盛,多么的干净明亮,惹人喜爱。
树叶在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有生机勃勃,有着自然的绿色。
一粒种子的撒下,经历了风吹雨打的历程,慢慢地绽放幼芽,在太阳光地暴晒下,坚强般地生长,长出了一根根树枝,在风地虐待下,长出了一片片树叶。繁殖生长,不断地重新树叶,给人美的般的感受。
在春季,树像孩子般带着微笑,面对着天空放飞了自己心中沉睡已久的梦想,高兴地茁壮成长,树叶茂盛,藕断丝连地紧抓着地面吮吸地下天然的养分,不断地向下生长,使自己更加稳固,是多么的阳光,吸入新鲜空气,创造了一片绿色。
夏季,在太阳的强射下,不怨天尤人的对待,使自己能够适应环境,在蔚蓝的天空下保持着美一般的青春。
秋季,在大自然的召唤声中沉睡,顺应自然,以退树叶,换取明年的青春,树叶下不停的落下,树叶变黄,对新一年的生机做下的准备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冬季,在恶劣,冰冷的环境中,被放热量能够在冬天取暖,不至于在冰冷环境中倒下来,冬天是迎春的过度,对于未来的坚持不懈,滋养着春天的绿色,坚持不懈的生长着,对美的向往。
这就是树叶在自己一生的轮回的历程,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强大的信任与对美好的憧憬就会成功,对梦想的放飞繁衍后代,让世界更加美好,绿色以换取美好的世界,树木与人一样都需要坚持才能成功,放飞心中的梦想。
病因诊断:此文乍一看,似乎很有文笔,但仔细一琢磨,严重偏题,本文试图从种子变成树叶后的轮回过程来展现坚持不懈的毅力,遗憾的是没有把握住无论种子落地何处都落地生根的寓意,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经历困难挫折获取人生的财富等等,诸如此类没有在本文中体现出来。另外,本文书写不够规范,错别字较多也是较大的问题。(徐建英)
在阴暗潮湿的墙角,一根幼小的种子萌发了。日复一日,这颗种子已在土壤中扎入了深根,长成了一棵充满朝气的,生气勃勃的小树苗了。从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快点儿长大。
他并非想长成参天大树,也并非想造福一方土地,只是想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让自已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自己的命运来掌握自己。
春天到了,它想春风把它心灵深处的渴望传播出,春风把它带给了细雨,细雨洒在了大地上。因此,它的根就努力生长。
它又让夏日的阳光传播出它的渴望,传播到绿叶上,绿叶因此而变得茂密起来。
秋风婆婆来了,它吹着带着渴望的风吹热了树上的果实,熟黄了幼嫩的叶子。
冬雪悄悄地来临,落在干裂的树枝上,把渴望一丝不留地浸透了下去,
年复一年,它长成了一棵结实的大树。
它用嫩芽来回报春风细雨的帮助;用一大片的阴地来感谢太阳的传播;用累累的硕果来迎接秋风婆婆的到来;用干裂的树杈;来陪伴冬雪玩耍。
此时此刻,小树的心窗已经打开,其中的渴望也随着春风,细雨,阳光,秋风,冬雪一起飘荡在这世界上。或许传播到了森林;或许落入了大河;或许飘荡在一个陡立的山峰的岩缝里&&
病因诊断:这两篇文章是本次考试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一类文本。两文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主人公定位为种子,但是在行文中对自己的身份时不明确。文中避实就虚的片段较多,让人感到抒情和描写的空泛,也正是因为没有牢固的基础,所以对主题的把握就显得很轻飘,有一些比较好的句子,但感觉只是堆砌,似乎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在些什么了吧!(屠美霞)
鉴湖镇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有的事情不用经历,不过有一样事情不用经历也一样有,那就是年龄。不过也有一样事情你不想经历也要经历那就是成长,如果没有经历成长不过你年龄多大,你永远也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而已。
我记得那年上完小学三年级的那是,离开了我的爷爷奶奶,那年我来到绍兴上学,心里别提有多伤心,我爸爸妈妈他们背着我让我在这里伤心,我恨我爸妈特别是我妈我刚刚来的时候,她就没有一个好脸色,我也很怕她,她每天不打一俩下她心里不爽,每当晚上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爷爷奶奶,想起下雨时奶奶背我过河时,想起爷爷天天给我买好吃的,我很高兴,然后笑着睡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怕我妈了,不能长大吧,我和我妈的吵架,还动过一次&武&我妈打不过我当时就气到,看着她被我气到,心里还有一点高兴,不过又害怕万一她有事怎么好,然后就打了120送到医院,过来一下午,我妈回来了,我以为她会狠狠地打我,可是我傻眼了,她不骂我,反而对我好了很多,从那时起,不知道为什么,脾气好多了,可能是与我的成长有关吧。
不过不只和成长有关可能和自己有关,就看你怎么想。这就是我的成长,你的呢?
病因诊断:小作者对材料的理解存在问题,因而演绎成文时不知所云。开关、结尾与主要内容似乎毫无关系,&文&不对&题&。字数也不足。(虞国荣)
春天的呼唤
皋埠镇中学八年级一考生
种子是天成的,浑然无缝。它有门,可是天地间没有一把钥匙开启它,只有春天的一声呼唤(从不知的地方飘来),种子的门才梦醒一般显现出来,但它只从里向外打开。而且只能由种子自己开。门一旦如扇一向世界打开,一个个梦就飞了出去,或许飞成一片森林,或许落进一条大河,留到极远的天边,或许落进一个陡立的山峰的岩缝。它们的生命由各自去创造,因此,树的后代遍及天涯海角。
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田野玩,在那时我的心情是很怡然自乐是多么的自由、开方。我和朋友在草地上玩,我们玩跑步、打滚,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得累了在地上睡会,在起来玩我们在玩打游戏,我一不小心滚到了坑里,我当时吓得哭了出来,而我的朋友说:&这么大的人了,还要哭,羞羞脸。&当时,在哭的时候我发现小草发芽了,我对朋友们说:&春天来了。&我们两个人一起想了个半法,我们来唱歌,,我们唱《春天来了》。我们唱到一半累死了。热死了,而这时一阵风吹了过来,这个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的头一样,还有一顾香草味,我的朋友高喊说春天来了,有回声,我们又再次高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我的朋友,发现春天来了,赶快的叫了许多好朋友过来,一起唱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躲进了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是兹祥的母亲抚莫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快快长大。
病因诊断:1.抄袭了材料;2.事情的叙述比较清晰,但主题上产生了偏差;3.有错别字。 (金建潮)
& (03月01日)
& (03月01日)
& (03月01日)
& (03月01日)
& (03月01日)
   (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标题内容作者okok74: 我不知道兄台多大年纪,家乡何处。 万幸的是,... - 雪球&:我不知道兄台多大年纪,家乡何处。万幸的是,59到62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很多还在世。你列举的数据推论,和见证者看到的事实完全不一致,比如“已经完全解释了山东省人口减少500万的真实原因”,5960年的山东农村人,去问问就行了,究竟有没有非正常死亡?现在用数据推论居然可以全部推没有了?再比如“信阳事件”,你去问那个时代的信阳人,比在这里推论数字有意义的多。: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不是饿死了3000多万人??(重磅长文)毛黑们的一个“有力武器”是:60年代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共饿死3000多万人。因此,我必须专门写篇文章,把这个证据驳倒。因为等于去掉了毛黑手中一件有力的证据,我要让他们知道:是他们,而不是别人,脑袋在粪坑里埋着!  在反驳他们之前,我先说一句:由于错误的大跃进政策,以及各地虚报粮食产量,导致中央对粮食形势过于乐观,制定了错误的政策,并让地方上缴过多的粮食,确实导致很多人饿死。事后,中央也对错误政策做了深刻反思。所以,饿死人的情况是存在的,某些地区还饿死了不少人。比如轰动全国的信阳事件,当时的估计是40万人左右(后来据几位专家考证,饿死人数目各有不同,但最多在100~125万之间)。所以,这确实是一场灾难。  但是绝对没有3000万人!我们必须否定这个卑鄙的数字!因为:如果不用不容置疑的逻辑和铁的证据来否定,等于把本朝太祖那几年由于良好愿望而犯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等同于日本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影响!所以,传播并相信“饿死3000万人”的说法,目的就是想把毛主席等同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暴君、杀人犯!而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好了,我先说说“饿死3000多万(甚至更多)人”是怎么来的。据我所知,有两个人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一个是茅于轼,一个是袁隆平。袁隆平基本上属于道听途说,而且不排除为了宣传他的水稻种子。袁院士为我国粮食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尊敬!但是他道听途说,传播这个谣言,却起了很坏影响。比如他曾经说过:  “你们年纪轻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  看看,袁院士仅仅根据自己亲眼看到几个饿死的人,就说全国饿死四五千万!这显然是很不严谨的,缺乏科学精神!  当然,也可能他看了别人的文章,再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才说出上面那番话的。在所有传播“饿死3000万”的文章中,北京天则研究所的茅于轼,起了很坏的影响。或许袁隆平正是看了他的文章,才说出那样的话。  茅于轼是经济学家,不能信口雌黄,必然要有所谓严密的论证。那么茅于轼是怎么论证的呢?他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很精彩):  一个阶段中人口的变化等于:(该阶段中出生人口)- 该阶段中死亡人口)。  正常年份中人口的变化是:(该阶段中正常出生人口)-(该阶段中正常死亡人口)。  非正常年份中人口的变化是:(该阶段中非正常出生人口)-(该阶段中非正常死亡人口)。  (笔者注:这些都没错,小学生都懂的)  利用年人口增长的数据,通过二次回归,推断1960年底(1961年初)的人口数应为71118万人。这是正常人口变化在1960年底应有的人口数。事实上,1960年底的人口数为65859万人,这是非正常人口变化的结果。二者相差5259万人。差数是由于灾荒期间(两年内)非正常人口出生和非正常人口死亡造成的。将此差数5259万,减去两年内因灾荒而减少的出生人口数(非正常出生),就能得出这两年中因灾荒而死亡的人口数(非正常死亡),也就是饿死的人数(万人)。  5259 -6%-2.478%)-6% -2.086%)= 5259 - 675-950 = 3634。  所以,两年内饿死的人为3634万。  所以,茅于轼认为三年自然灾害不仅仅饿死了3000万人,而且饿死了将近3700万人。这里面最唬人的就是“二次回归”。我“二次回归”得到的研究成果,你敢怀疑?敢否定?  呵呵,但老夫偏偏就敢怀疑,就敢否定。老夫本科是学数学的,茅于轼学了个最小二乘法,再简单变换一下就成“二次回归”了,就开始到处充大尾巴狼招摇撞骗了,就这么回事!  按照茅于轼的逻辑,假如我在08年以前每年的工资增加15%,那么08年之后也应该延续这个趋势,否则就是我能力太差;按照茅于轼的逻辑,假如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年均增长率是8%,以后每年也应该是8%,凡低于8%均属不正常;按照茅于轼的逻辑,假如我的车速是每小时120公里,看到前面是砂石路,我没有预先的判断力,我绝不会事先减速,直到人仰马翻甚至车毁人亡,才会降低速度。  好吧,现在我用逻辑反驳反驳茅于轼。  1958年以前,我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人口增速也一样。1959年开始,由于很多地方粮食不够吃,人们的生育率会很自然地降下来。因为你不可能一边饿肚子,一边还照常生孩子。这本来是人都有的预判能力,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发生饥荒时都是这样。可茅于轼呢?“利用年人口增长的数据,通过二次回归,推断1960年底(1961年初)的人口数应为71118万人。”这个推断本身,就是错误的!  OK,逻辑上我反驳完了。网上也有人对他进行反驳,摘录如下(由于转帖太多,原作者我已经不详)。原文中有不少情绪化的文字,但还是很有力的,我适当保留:  1:假如说那是饿死3000多万人,那么请问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5类分子怎么就没有都饿死绝呢? 因为普通的农民工人都饿死了3000万,难道这些饿死的人还会让那些5类分子先有饭吃而让自己饿着吗?由此可以证明,假如饿死了3000万,当时的右派至少有上百万人,这些人也是被群众管制的对象,假如群众都没有饭吃了,那这些右派就更加没有饭吃了,那些右派们如茅于轼们应该最先饿死,而且应该全部饿死才对!!他茅于轼怎么就没有饿死?季羡林怎么就没有饿死?  2:那些口口声声就说那时饿死了3000万甚至7000万的家伙们,一门心思在家里靠一个本不可靠的数据进行推理。这是为什么呢?  3:假如死了3000万,那时在农村人死了都是土葬。如果死了这么人,中国大地将会新增出3000万个坟头。要是这样的话,粮食将会大幅度减产。假如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件,那么在1961年以后,应该饿死的人会更多。而1961年以后出现的更多的死亡人数据在哪儿啊?  4:假如那时饿死了3000万,按照正常的逻辑,那时的能用作食物的东西肯定是几乎没有了。因此,那些河里的鱼虾、能吃的水生植物、甚至树上上的树皮都应该吃光了。假如树上的树皮都吃光了,那么每一个村庄里的树就应该死的差不多了、甚至死光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的农村村庄周边一样还有树龄在50年以上的大树呢?  5:为什么1963年美国及西方的报纸与媒体没有任何关于中国有3000万的报道?假如U2飞机看到了万个坟头,那西方国家将会狂喜的,那时候他们正在对我国进行疯狂的围剿与绞杀。以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媒体机器,在五六十年代还不大肆宣扬,公布于众吗?  6: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官方说法是3000多万,因此万人坑的累累白骨不断被找了出来。假如那3年饿死了3000多万,那最好请你们找出那些累累白骨的万人坑来,否则你们最好闭上你们那无耻的造谣的嘴巴。  7:某些人天天叫嚣着程序正义,不能搞有罪推定,那为什么你们毫无证据就对那个时代进行有罪推定???你们这不是出尔反尔、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吗?你们这不是拿法律当儿戏吗?你们想干什么?想抛开法律来进行你们无耻的勾当吗?  另一个对“饿死3000万”摇旗呐喊的悍将是杨继绳。他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在新华社工作35年,也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他写了《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一书,该书认为1958年至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里面数据详细,描写生动,貌似我国当时真的死了几千万人。  对此,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的特聘教授(原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孙经先教授,已经两次发文驳斥。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曾刊载孙经先文章《“饿死三千万”应该怎么算?》,从我国户籍统计制度的发展变化,解释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数字变动。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再次刊载孙经先的文章《“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指出“饿死3000万”是国内某杂志副主编(指杨继绳)“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而制造出来的“重大谣言”,并对该学者书中引用的数据进行了反驳。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松林的新书《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即将出版,该书也直接反驳了“饿死三千万”的谣言。  以下为孙经先9月9日文章的全文:  最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这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该书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的“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处是《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溧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墓碑》说:“《高邮县志》称,高邮县饿死的37000多人中,17000多是儿童。”经查证《高邮县志》没有这些记载。  4.《墓碑》说:贵州省江口县“饿死了近一半人口”。经查证,《江口县志》记载的该县年三年合计死亡5105人,占全县人口的4.6%。由此可知江口县“饿死了近一半人”是伪造的。  5.《墓碑》说:甘肃省临夏市年“这两年就死亡41381人”。经查证,《临夏市志》记载的该市这两年合计死亡1230人。《墓碑》把死亡人数扩大了32倍以上。  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组日提交的报告中说:地委6月8日统计,从1959年10月到1960年4月,信阳地区死亡总数436882人。这一数据在《墓碑》中被篡改为“信阳到底饿死多少人?1960年6月的统计数是436882人”,“总死亡人数”变成了“饿死人数”。不仅如此,杨继绳日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的文章中又进一步把上述数据篡改为“信阳事件饿死了108万人,是中共中央、河南省委调查组现场调查的结论”。  7.原安徽省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振亚1961年2月《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中说:1959年和1960两年,共死掉60245人。这一数据在《墓碑》中被篡改为陈振亚说:“1959年和1960两年,共饿死60245人。”“总死亡人数”变成了“饿死人数”。  8.安徽省《无为县志》记载,该县1959年总死亡人数为82278人。这一数据在《墓碑》中被篡改为“据县公安局统计,1959年饿死82278人”。  9.福建省《宁德县志》记载,该县1960年总死亡人数为7706人。这一数据在《墓碑》中被篡改为“1960年全县因患浮肿病死亡7706人”。  10.《墓碑》引用四川省一位工作人员在饭桌上的话说:涪陵专区“死了350万人”。经查证,涪陵专区三年困难时期共有10个县,这10个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数为423万人,到1957年也就是450万人左右。如果涪陵专区真的“死了350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多少人口出生的,这就是说1962年涪陵地区就只剩下100万左右的人口。然而仅仅两年以后,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涪陵专区的人口总数竟然由100万人猛增到372万人。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就可以看出《墓碑》这一说法是多么荒谬。  第二,贯穿在《墓碑》中的一个基本的思维逻辑就是,只要三年困难时期某个地区出现了人口统计数据的减少,《墓碑》就会宣布这个地区有多少万人“饿死”了。  《墓碑》认为山东省饿死300万“可能是一个最低数字”,其基本依据是“1957年山东人口5400万……1960年应有人口5700万,而实际只有5200万,少了500万”。  根据《山东省志人口志》提供的数据:(1)年山东省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省迁移活动,净迁出人数为244万人。(2)山东省这一期间出现了出生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以年出生人数为基准,年合计少出生203万人。(3)1959年9月山东省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发现了应注销的虚假户籍人口152万人,这些人口的户籍被注销,造成山东省人口统计数字一次性减少152万。由于前两方面原因造成山东省人口减少447万,再加上第三方面的原因,就已经完全解释了山东省人口减少500万的真实原因,这些原因都与人口死亡无关。但是按照《墓碑》的逻辑,由此就得出了山东省至少“饿死300万”的结论。上述分析揭示了这一思维逻辑的荒谬性。  《墓碑》引用他人的论证说:四川省“人口万人,一说是7175万人;1960年……6200万人,再加上年春、夏荒死人数,以及生死相抵,共减少1200多万人。据此《墓碑》断言四川省“饿死人1千万到1200万”。  经查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所记载的四川省1957年人口为7215.7万,1960年的人口为6854万,1960年比1957年减少的数字是361.7万(这一减少的原因像山东省一样也是错综复杂的)。《墓碑》利用错误的数字把四川省1960年人口(比1957年)减少的数字由361.7万扩大为1000万左右,然后把这一减少全部解释为是由大量人口“饿死”造成的,从而得到了四川省饿死1000万到1200万的荒谬结论。  《墓碑》中的许多饿死人数,就是通过这种错误的逻辑得到的。  第三,《墓碑》提出并使用了一个荒谬的计算饿死人数的“数学公式”。  《墓碑》一书提出并使用了一个荒谬的计算饿死人口的数学公式,“知道了每年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就可以推算出每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知道了三年大饥荒期间死亡人口总数,扣除正常死亡人数,就是饿死的人数”。按照这个逻辑,“非正常死亡”就是“饿死”,“饿死人数”=“总死亡人数”-“正常死亡人数”。作为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从学术的角度讲,这个公式完全违反了现代数学处理这类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公式”是没有任何学术依据的,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杨继绳也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他并没有从学术的角度对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做过任何论证,更没有用实际统计数据对这个“公式”进行过哪怕一次的验证。这一“公式”也不会被任何一个严肃的数学、统计学、数理人口学工作者所认可。然而,杨继绳就是利用这一公式,计算出1958年至1962年间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饿死的人数,并汇总得到全国这一期间非正常死亡2098万人,然后又把这一数字修正为3600万,从而“确认从年期间,中国饿死了3600万人”。经过我们反复查证,《墓碑》利用这一荒谬公式所计算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饿死人数”,全都是错误的。  迄今为止,《墓碑》的计算最为“详细”,逻辑最为“严谨”,它的恶劣影响比茅于轼还要大得多!而且由于其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更具欺骗性!但是,现在已经被逻辑真正严谨、真正去考证事实的孙经先完全驳倒了!看了孙教授的反驳,我们才知道:《墓碑》的作者杨继绳不仅编造数据,而且根据编造的数据计算出2098万之后,还要继续夸大为3600万人!写到这里,我不仅要发出这样的疑问:杨继绳如此编造并夸大数据,到底是什么目的?!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从逻辑上、数字上,完全驳倒了“饿死3000多万人”的可耻说法!  当然,主要的功劳归于孙经先教授和网上那个无名氏。我只是根据孙教授的最新成果,进行很不完善的阶段总结而已。  行文到这里,已经彻底驳斥了“饿死3000多万人”。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说实在的,由于当时的统计方式比较粗放,加上高层至今对此倾全国之力进行彻底的研究,所以没有一个清楚的数字。要知道真正的数据,必须对全国各个市县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区分正常死亡、因病死亡,还是真正的饿死。就我个人的估计,考虑到当时信阳地委极其严重的错误,饿死40~125万已经轰动全国,导致高层异常重视,所以我个人估计全国大概饿死200万~500万之间。  对此数字,我做三点说明:  1、这是我个人极其粗略的估计,我无法证明或证伪,尤其无法用“二次回归”证明。  2、即使饿死几百万人,也是一场灾难。究其原因,首先是大跃进,继而带来浮夸风,各地虚报数据导致中央进一步的错误决策,继而造成很多人饿死。所以归根结底,错误的根源是大跃进。  3、但是,无论怎么估计,饿死的人数都远远少于3000万人!而且,大跃进体现了毛主席良好的愿望,所以其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后来发展为浮夸风,导致一度刹不住车。尤其是极个别的地方领导,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在局部地区造成了严重后果。但从统计角度来看,在全国一大帮领导干部中,这种人出现的概率很大。在历史上,地方官员或诸侯,利用高层原本善意的决策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也大有人在。  举个例子,汉文帝时还有七国之乱呢。你可以说是吴王刘濞野心太大,导致全国一度大乱。但深究原因,首先是刘邦分封诸侯,并给地方诸侯过大的权力,这样必然导致一些诸侯会有更多想法。到了汉文帝时想削藩,七个诸侯就闹起来了。幸亏这七个诸侯的素质不行,加上西汉有周亚夫这样的大将,所以很快平定下去了。我们并没有因为有七国之乱,就否定“文景之治”,更没有人说刘邦是昏君。但换个角度想想:假如刘濞雄才大略,导致全国征战不休,死人无数,历史上是否就没有文景之治了?刘邦是不是成了昏君了?  和刘邦类似的是朱元璋,他也大封儿子当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刘濞”,但这个儿子雄才大略,在他死后闹腾了四年居然篡位成功,这就是明成祖朱棣。这四年的影响,比西汉七国之乱大多了,死的人也更多。但由于朱棣极其出色的文治武功,我们仍然把他算作明朝很有为的皇帝。而且,我们也没有认为朱元璋是昏君。  好了,再说下去等于谈历史了,就此打住。回到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确实是高层所犯的错误造成的,加上天时不利(自然灾害),所以饿死了很多人。但是,把人数夸大为3000多万人,并且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而日夜殚思竭虑的毛主席头上,并由此推断说毛主席是暴君,甚至和日本鬼子相比,是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错误的!  写到这里,本文该结束了。朋友,同胞,看到这里,你还相信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3000多万人吗?我认为,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如果你还相信那时饿死了3000多万人,以后只配吃屎了。同时转发到我的首页发布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人人FacebookTwitter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子一般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