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论政宽猛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_语文教案_中考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热&&&&&★★★★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3:20: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A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2)高者挂I()?(3)沉塘坳()   (4)倚杖()?(5)俄顷()?(6)布衾()   (7)大庇()?(8)突兀()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自叹息()   (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5分)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5分)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分)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   B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厦()(2)长() ?()?()   (3)处()(4)丧() ?()?()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2)下者飘转沉塘坳()   (3)公然抱茅入竹去()(4)忍能对面为盗贼()   (5)秋天漠漠向昏黑()(6)长夜沾湿何由彻()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翻译句子。(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1)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9分)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3分)   6、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2分)   7、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2分)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9、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4分)   (1)   (2)   (3)   (4)   (二)诗话两则(15分) ?第一则   ①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指士人)不识好恶。(许觊《彦周诗话》)   ②彦周(许觊的字)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第二则   ①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卷八)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   10、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折戟沉沙()(2)社稷存亡()   (3)彦周诮杜牧()(4)升庵()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生灵涂炭()(2)社稷存亡()   (3)彦周未免错会()(4)莺啼绿映红()   12、对“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B、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C、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D、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13、《赤壁》一诗从反面假想周瑜失败后的情景,联系杜牧自己的才情和遭遇,请你说说他这样写的用意。(3分)   14、依照许彦周的意见,杜牧《赤壁》诗的后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生灵涂炭国不保”。你认为“灵涂炭国不保”与“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整首诗来理解。(3分)   15、杨慎是明朝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升庵诗话》是明代有名的著作,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你能为他找些理由作点“申辩”吗?(3分) ?   C新颖题型集萃卷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梢()?(2)燥()? ?稍()躁()?   (3)娇()(4)彻()? ?骄()?砌()?   2、指出下面句子中?“为”字的不同意思。(3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2)忍能对面为盗贼()   (3)为宫室器皿人物()(4)为有源头活水来()   (5)向为身死而不受()(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3、比较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5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I长林梢()   (2)秋天漠漠向昏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长夜沾湿何由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5)眼前突兀见此屋()乃入见()   4、翻译句子。(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外拓展阅读。(31分)   (一)诗二首(16分)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5、《岁暮到家》中写出诗人与母亲见面场景的诗句是?,。写诗人心理活动的诗句是,。(2分)   6、《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3分)   7、《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2分)   8、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3分)   9、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   10、思亲的诗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诗句。(至少三句,不是同一首,还要指出作者或出处。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3分)   (1)   (2)   (3)   (二)子产不毁乡校(15分)   ①郑人游于乡
校,以论执政。然明(人名,是郑国大夫)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②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毁乡校,何如()(2)我闻忠善以损怨()   (3)不闻作威以防怨()(4)然犹防川()   (5)吾子之信可事也()(6)小人实不才()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句中“药”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毕礼而归之?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岂不遽止?   (2)吾不克救也。   14、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各是怎样的?(2分)   15、子产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使自己的议论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2分)   16、百姓对朝政总是有议论的,面对这些评议,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请简述理由。(2分)   17、你认为仲尼(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否合理?为什么?(2分) ?   A基础储备卷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3、略(参见课文)   4、A(应是古体诗)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B综合提升卷   1、(1)xià,厦门;shà,大厦(2)cháng,长城;zhǎng,生长(3)chù,处长;chǔ,处理(4)sāng,丧事;sàng,丧气2、(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7)广泛地遮蔽(8)突然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4、(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5、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6、怒号、卷、飞、渡、洒、挂I、飘转、沉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9、(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10、(1)jǐ(2)jì(3)qiào(4)ān?11、(1)这里比喻苦难(2)借指国家(3)理解错误(4)绿叶映衬着红花12、C13、杜牧在这里只不过是借着翻历史旧案来表现自己的才干与愤郁而已,意思和阮籍登广武望刘邦项羽的古战场时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一样。14、原句富有形象性,是东吴国破家亡的形象写照,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改句较平实,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专指东吴,缺乏典型性。15、(1)这可能是杨慎一时“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学,一时“失口”。(2)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杨慎与杜牧在夸张的分寸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3)杨慎可能真的看到过“十里莺啼绿映红”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声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为奇等等。(只要能说出两种,言之有理即可)?   C新颖题型集萃卷 ?1、(1)shāo,树梢;shāo,稍微(2)zào,干燥;zào,焦躁(3)jiāo,骄气;jiāo,骄傲(4)chè,彻底;qì,堆砌2、(1)被(2)当(3)雕刻(4)因为(5)为了(6)在3、(1)形容词,深;方位名词,高度,“高者”是“高处的”意思(2)时间副词,将近,渐渐;动词,对着(3)如何;什么。都是疑问代词(4)疑问代词,怎么能;形容词,安全,安稳(5)通“现”,出现,显现;进见。都是动词4、(1)八月正值深秋之际,狂风怒吼,把我茅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跑了。(2)自从战乱就很少睡过安稳觉,现在又打湿了床铺,这长长的夜晚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3)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即使惟独我的屋子破了,冻死我也值得!5、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6、“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7、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8、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9、《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10、(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11、(1)怎么样(2)尽力做善事(3)摆出威风(4)堵塞河流(5)可以成就大事(6)谦辞,没有才能12、C、D(名词用作动词)13、(1)我不能挽救他们。(克,能够。)(2)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遽,立即)14、子产:主张疏导;然明:主张堵塞。1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借河水的“堵塞”和“导流”来分别比喻“不让百姓议政”和“听取百姓议论”。16、(1)让百姓畅所欲言,认真听取普通百姓的看法。一方面可以作为制订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同时还能有利于对政府官员的监督。(2)对百姓的言论,应该进行引导;对百姓的评论也要进行辨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毫无条件的接受,更不能拒之门外。17、开放性题,回答合理和不合理均可以。但要注意观点明确。如,合理:从上文可以看出,子产是一位能够听取百姓议论的国君。他善于分析,长于议论,处理国政时不简单地采取以威服人的“打压”政策,是能够“仁爱下人”的君主;不合理:孔子曾经自己也说过,对人要“听其言而察其行”。只听子产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就认为他是“仁君”,是太过片面了。因为世上的骗子,无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如现在的贪官,在台上发言时,大多是“正义凛然”,“感人至深”,而到了台下,往往大肆受贿索贿,贪得无厌。
语文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语文: 下一篇语文: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愚公移山》复习,文言,语文,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愚公移山》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子产论政宽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子产论政宽猛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全文通过子产授政、大叔用宽以及的评价,阐明了为政应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观点。这种观点既是郑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的经验总结,也是先秦儒家对历史政治统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来,它便成为历代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善于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产、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颇具文学色彩的历史短文。创作年代春秋文学体裁先秦散文作&&&&者左丘明
郑子产有疾。谓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多盗,取②人于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④可小康;惠此,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⑤诡随⑥,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⑦,不刚不柔,布政,百禄是遒⑧。’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1][2][3]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服)使…服从。
②〔取〕同“聚”。
③〔〕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④〔汔〕读音qì,接近,差不多。
⑤〔从〕通‘纵’。
⑥〔〕放肆谲诈。
⑦〔絿〕读音qiú,急,急躁。
⑧〔遒〕迫近,聚集。
⑨ (慢) 对上司无理。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轻视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政策。(因此)很多盗贼,(他们)从沼泽地招集人手。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此地步。”发步兵去攻击沼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被遏止。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诗经》中说:‘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这是)施与民众以宽厚啊。‘不要放纵奸诈,用来防范邪恶;遏止盗贼肆虐,恶毒是不害怕美好的。’(这是)用刚猛来纠正啊。‘对待远方的民众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王朝。’(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民众平安祥和啊。还有(《诗》)说:‘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和平的极致啊。”
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说了,哭泣道:“(他)是古代圣贤继承人啊。(【子产继承了】古人仁爱的遗风啊)”[1][2][3]子产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都政绩卓著。“”的主张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其实,事物本来是错综复杂的,宽与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无论立法执法,都应斟酌情理,宽严结合。有副对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对本文的补充。现代诗人又改为“不遵宪,即宽严皆误”,更了。 [4][5][6][7]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 [4][5][6][7]《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合称“春秋三传”。[4][5][6][7]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子产不毁乡校阐明什么样的道理_百度知道
子产不毁乡校阐明什么样的道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阐明了:对群众的意见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应择善而从。
阐明了:对群众的意见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应择善而从
其他类似问题
子产不毁乡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男生子产乳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