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七公子最近在写什么论文,找不到这些,希望朋友们多多帮忙啊

&& 查看话题
第一篇SCI (IF&5),心得交流(写的字数很多),希望多多交流!
虽然,论文不是科研工作的全部,甚至对于一些横向课题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但论文确实是科研工作最系统和全面,也最凝练的表达,集中表达了科研工作者的思路、方法和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甚至有可能蕴含着对未来的发展指引。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年间,居里夫妇共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他们在开拓放射学这个新的科学领域的贡献。
另一个例子关乎华裔:年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历史是那么的巧合,也是32!),其中包括那篇因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而获诺贝尔奖的论文。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让所有科技界的人扼腕惋惜,这是后话了。
一个反面的例子关乎著名的物理学家泡利,尽管他也获得诺贝尔奖,但后人是这样评价的:“他大量的工作没有发表,而是遗留在私人信件里。在今天能查到的信件中,我们发现大量这样的例子,他的关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证明是写在给Jordan的信件里,测不准原理首先出现在他给海森堡的信件里,狄拉克的泊松括号量子化被Hendrik Kramers 独立发现,而他指出,泡利早就指出了这种对易关系的表示方法。”可以想象,如果他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可能他的光环更多,当然,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学可能进展更快!
而据说现在中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然,在美国人发表的论文中,也有很多是中国人(或者是华裔)贡献的,本人查文献的时候经常发现华人的名字(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特点),挂在美国的科研单位名下。当然,据统计,中国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第六,落后于论文总数排名.
言归正传,本人磕磕碰碰终于写了一篇稿子,并且请一位老师(美籍华人)审了一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在日(尽管玛雅人的咒语被打破,但我们也不必沾沾自喜,而是要更小心和敬畏的活着),114年前的当天,也即日,居里夫妇发现了具有更大放射强度的新元素—镭,并用物理方法证实了镭的存在;而在104年前的当天,也即日,阿拉伯世界最早创办的大学——开罗大学成立;还有,28年前的当天,也即日,前苏联成功发射“韦加-2号”行星际站,它的主要任务是对金星和哈雷慧星进行考察……把稿件投给了某著名能源类杂志(影响因子>5),现在的杂志一般都有网上投稿系统,刚开始不太熟悉,但是熟悉了觉得非常方便.
日(127年前的当天,也即日,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了第一辆内燃机动力的汽车),一审意见返回,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是7天而不是5天,本人基本没甚么周末的概念)修改论文,加了3页左右,加入了5个图,当然,有些曲线还比较复杂。光是response就写了6页(12号字体),刊物一般要求一个详细回答评审人意见的文档,也就是所谓的“response”。对审稿人的意见逐条回复,也即如何修改的论文,当然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改论文,但是要有一定的说服力。
2月15日(449年前的当天,也即日,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城。伽利略为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开创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密逻辑相结合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投修改稿,中间发生了一点小插曲,耽误了一个星期左右。就是该杂志要求一个“clear”和一个“marked”版本的修改稿,也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标记,一个带标记的修改稿,也即利用word 的修订功能标记修改的地方。我一般这样做:先不打开修订功能,改完之后,利用word 的“比较”功能(在“审阅”栏下面,俺用的是2010版),非常方便,可以选择比较哪些选项(如“页眉页脚”,“脚注和尾注”,“文本框”,“大小写更改”等等),当然,“插入和删除”是默认选择的(不能更改)。本人头一回干这事,不了解这个要求,开始只投了一个clear版本的修改稿,当然修改的地方变成了红色,并且在“response”文档里面也做了说明,但是还是不满足编辑的要求,被退回,这是一个不小的教训,希望大家以后记住,免得给自己也给编辑带来麻烦。
3月1日(102年前的当天,也即日,荷兰著名物理化学家范特荷甫逝世。范特荷甫提出了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理论,为立体化学奠定了基础。1901年,范特荷甫由于在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的研究,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二审返回意见,只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第二个审稿人)。而且比第一次审稿意见简单多了,花一天左右就可以修改完,当然,依然需要“response”和两个版本(clear和marked)的修改稿。
3月6日下午(94年前的当天,也即日,英国物理学家豪森尔德出生。1972年,豪森尔德在首次临床实验中应用 X射线断层照相扫描技术取得成功,为此他与科马克共同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投第二次修改稿(中间到南加州的度假胜地San Diego玩了几天,所以耽误了几天,记住以后还是要少玩点)。
3月7日(25年前的当天,也即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实用通信卫星),编辑发来email说“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paper "xxx"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xxx(此处略去2个英文字)”,而且发邮件的时间是凌晨3点多(编辑可能在美国东部),说明编辑一大早就发了邮件,真的很有效率,非常感谢编辑的付出。
总体说来,从投稿到被接受,接近三个月,效率还算高的。总结一下几点心得体会,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1.& & & & 关于格式,有的杂志不要求投稿的时候按照正式论文的格式排版,比如我投的这个杂志没有格式要求,我是借同学(他在上面发过文章)的格式来用的,单栏,10号字体,图表漂亮清晰就可以了.但有些要求高点,比如Energy&Fuels, 这个杂志在官方网站提高了格式模板,当然也不是最终印刷的格式,可能是为了更便于审稿,字体很大,行距也很大.有的还要求把图表放在后面,一页一个图或表.投稿之前上网站看就可以了,很简单的,官方网站都有很明确的要求.
2.& & & & 关于参考文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总之,尽量做到旁征博引,本人这篇文章引用文献多达81条,显得自己知识面很广,对论文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把握.可以引用中文的文献,翻译成英文就是了.
3.& & & & 关于审稿意见,我的稿件只有两个审稿人,其中一位貌似是推荐的审稿人,他提供了几个参考文献(都是“貌似”的那位审稿人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最好加以引用,而且他的意见很随和,不太挑剔,明确说了“I recommend acceptance of this paper for publication after the following necessary revisions”,算是非常Nice的审稿意见。非常感谢,当然,首先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文章经受得住审稿人和后续的读者的挑剔,如果能给读者带来一些信息和别样的研究思路以及一点点微薄的所谓成果,那就更好了。第二位呢,有一些“General comments”之类的审稿意见,这类意见是一些笼统的看法,比如“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section should be expanded”,这样的措辞确实让人有点难堪,也不好修改。也有一些“Specific comments”的意见,这些是对具体的某句话或某个分析点的意见,这类意见容易回答,也容易修改。你可能会对审稿人的挑剔有意见,但是当你改完之后回过头来看看你的文章,你会惊呼“文章果然增色不少”。总的说来,审稿人绝大部分都是很负责的,洞察能力都很强,有的直指要害,这样的历练我认为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益的。
4.& & & & 关于文章的修改,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像“Specific comments”这样的意见,很容易,一般都“顺从”审稿人的意见,当然,最好有一两个有理由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做到不卑不亢,但是要客气点,比如加上“in our opinion”之类的。对于“General comments”之类的审稿意见嘛,要揣摩一下,可大可小,既然审稿人提到了,怎么也要动一动,反正最重要的是分析过程,越详细越好,充分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与相关的文献做对比,文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研究又有何与文献不同,是优于文献的结果呢,还是劣于文献的结果,如果是后者,给出解释理由,当然只能是某些小部分劣于文献,如果都劣于文献,那没必要写这篇论文,要总体上有“进步”。比如,本人的文章在第二次评审的时候回来的意见就很少了,第一次提的意见中没有一条再被提起。可谓要唇枪舌战,旁征博引来说服评审人和编辑,让他们觉得,这篇文章能发是必然的。
5.& & & &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描述或论述的仔细程度:如果描述两个人在比武,两个人手脚并用,一招一式打的风生水起,哪一招有进攻性特点,哪些招式又有何防御性,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可以发在《武林外传》上了。但是,如果论述哪些招式是当年黄飞鸿用过,当时用的条件是什么(比如跟谁比武,风向如何,风力多大?当天温度多少?等等),现在这个招式又得到什么样的改进,比如结合使用者的肌肉程度,力度大了多少牛,使用过程流了多少汗(当然要标明使用条件)等等等等,如此一来,这篇文章足以发表在《嵩山少林寺寺报》(代表了当今武林最高权威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100)了。
6.& & & & 关于英文,像我们这样的VB(Vegetable Bird的缩写,意即菜鸟),英文始终是我们头疼的地方,也在此向非英文国家的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确实,我们比母语是英文的科技工作者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发一篇文章,如果是用中文写,一篇文章起码可以省一半时间。审稿人也对本人的文章提出像“Text needs to be rewritten in some places to improve the use of English”诸如此类的话。关于这点,最好是找个长期在国外的华人导师看看,他既懂中文,又擅长英文,能理解我们的意思,也能理解外国人的意思。当然,这点也是需要锻炼的,写多了,也看多了,自然会有提高,老师就说这一篇比上一篇有不小的进步(上一篇发在SAE上)。
7.& & & & 关于回信的一些格式,这些在网上随便都能找到,多的是,比如一些礼貌用语,cover letter怎么写,response是什么格式之类的。
8.& & & & 关于编辑,编辑是很辛苦的,要处理大量的稿件,而且编辑一般都是大学的教授,有本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想象一下,我们一篇文章就要跟编辑这么来回好几次(编辑要仔细看你的文章和回复意见),有的刊物一年的文章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些通过编辑,后来被拒稿的,也算是工作量),所以编辑非常的辛苦忙碌,向他们致敬!
9.& & & & 关于影响因子,网上有人这么说:“说‘IF不能太看重’的人,有两种:要么自己水平有限不能发高IF文章;要么就是一大堆高IF文章已经攥在手里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支持大家都向高IF的杂志投稿,高的肯定有理由高,虽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有些杂志(比如《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文章数量很少(一期就那么5篇左右,两个月一期),影响因子很高(>10),但是绝对的引用数量肯定比别的更专业的刊物低(比如《Combustion and Flame》,每期20篇左右,每年12期)。
10.& & & & 再打个比方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比如现在号称“小四”的郭敬明无疑是中国文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也即影响因子较高),身价不菲。他的文章估计很多人看(被引用),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善于揣摩读者的阅读趣向。但我们不能轻易判断说他是中国文学水平最高的人,对吗?我们应承认、允许并欢迎各种生存态度和状态的存在,有些人甘于寂寞,固守书斋,文学造诣很高,但可能影响因子很低。有些人活跃于人民群众阅读第一线,直接取悦于多数人的阅读胃口,这也很好。
11.& & & & 大量的阅读是文章质量的保证,个人觉得,因为只有广泛和认真的阅读文献,了解本领域当今的科技进展和研究水平,才能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研究方法。也才能找到与别人不同的切入点,也即所谓的创新点。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起伏的过程,经常在读文献的时候认为能想到一些好创意,但是继续查阅文献会发现别人早已想到并付诸实施了,只有更深入的琢磨。这个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个很大的进步过程。
12.& & & & 写文章是个不错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锻炼过程,个人认为,要在SCI上面发篇文章,本人以高龄发第一篇SCI文章担保(李政道在俺这个年龄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确实是比较费劲的,但也正是这种费劲,让我们扎实、系统地学习和钻研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此言非虚啊!
一句话,楼主中的是:Applied Energy 楼主强人啊,果真高手! 楼主牛逼 啊。。。 一个苦逼的膜拜楼主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1 能源期刊IF能够刚好大于5的也就APPLIED ENERGY了。我不看好这个期刊,因为编辑总是时不时的提醒要多自引几篇,而且是把自己以ENERGY行业的TOP期刊自居。期刊的水平嘛大家自有判断,这两年的IF涨得奇快想必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每年文章数量还是偏少。不过话说回来了,楼主对投稿细节的描述还是很有意思的,恭喜了~ 牛人,顶一下 引用文献多未必是好事,这个是生物材料主编说的。因为你引用的文献越多,说明文章里面自己得出的结论或者自己提出的见解越少,当然这未必一定正确,但文献确实不能一味的求多。 your generous help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hand: 收藏学习! 看得出楼主很会写文章,就一个帖子都能写得如此精辟,羡慕一下。 师兄,可不可别这么优秀,搞的俺们都亚历山大啊…… 膜拜楼主,我寒假写了篇英文的,老师看都不看就要大修整,唉。。。。没有动力改啊 楼主强人,顶一个! 理工科难找的“好口才”
var cpro_id = 'u1216994';
欢迎监督和反馈:本帖内容由
提供,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发邮件到
联系通知管理员,也可以通过QQ周知,我们的QQ号为:8835100
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为中国学术科研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广告投放请联系QQ: &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邮箱: 或者 QQ:8835100
Copyright &
eMuch.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 求助!!这几天在写论文,论文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可实在
阅读 577|回复 10
求助!!这几天在写论文,论文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可实在是没时间去图书馆找。。。
求助!!这几天在写论文,论文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可实在是没时间去图书馆找书,请大家帮忙多提供点网页链接吧,要求:成本、质量管理、经营战略、预算管理、采购策略等等涉及企业管理方面的案例实例或者论点,要求有作者,出处、发表时间,多多益善,谢谢大家!!
攻略|自述|看房|看房|
此贴已被版主加精,希望您再接再厉多发好贴噢~
请版主帮忙置顶几天,多谢了!!
谢谢,资料不少,就是要收费:)
专门的资料库一般都收费。你可以用google搜索关键字,看有没有合适的论文。
嗯,明白,我想找几个典型的案例,不找论述的文章,论述部分争取由自己来完成,多谢了
有时,花2元钱就能少跑趟图书馆,呵呵。
哟,偷懒哟。。
嘿嘿,怎么被你发现了呢
是啊,加上节省的路途时间,还是挺值的
> 求助!!这几天在写论文,论文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可实在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大家好,这是个善意的小访谈,期望大家多多帮忙_三本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286贴子:
大家好,这是个善意的小访谈,期望大家多多帮忙收藏
本人教育系小硕一枚,最近在写一篇论文,想在这里做个小调查,大家为什么选择了三本,而不是较好些的大专院校。毕竟之前这里因为这件事闹了点不愉快,希望这个帖子不要再发生,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带人身攻击,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网络上采集样本很辛苦,大家多理解下。希望大家多多配合,谢谢大家!吧主大人手下留情。
1楼 14:05&|
相关的贴子17255146942相关的图贴
三本考研方便,大四就可以考了,大专的话麻烦些。一上三本我的目标就是四年后考上研究生
收起回复2楼 15:08&|来自
没怎么想就读三本了,呵呵,
3楼 20:10&|来自
你硕士是两年的?
收起回复4楼 00:24&|来自
我女儿本来可以上个二本,不过要出省,比如河南郑州,吉林。大远了。女孩不安全,而我省的二本都在二三城市,不是读一本,不想去这些城市,最终选了省会城市三本,还有三本都是一本老师教,比二本师资强。
收起回复5楼 17:06&|来自
7楼 15:52&|
三本只是一种选择,最关键的是靠自己,虽然当时的我们并不比成熟,但倘若从失败中获得新的感受,让自己成熟,思考更加理性,那么学历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不可否认三本的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很容易磨灭自己的理想,倘若自己有主见地走过去,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以此为例,一本的学生和三本的学生学习英语专业,一本的学生连专四都没过,而三本的学生连专八都过了,那么这样的学生是成功的。但是现实往往少于这种情况,所以一切都由我自己决定!
收起回复9楼 12:51&|
为了和我妈打赌……
收起回复10楼 13:44&|来自
第一家里有钱,第二平台不一样,毕业后起点高度不一样,第三不想离家太远,第四虚荣心的需要,听起来好啊
收起回复11楼 06:05&|来自
毕竟是本科,和专科不是一个层次。
收起回复12楼 09:56&|来自
我一句话点破你的问题。因为中国人爱面子。如果别人问你是本科还是专科,你觉得是三本好还是好的专科好?
收起回复13楼 10:22&|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说我在写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