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种蜥蜴宠物店素食,平时不用太多功夫就能养活的?

【求助】哪些种类的蜥蜴是素食主义_蜥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282贴子:
【求助】哪些种类的蜥蜴是素食主义收藏
作为一名纯新手!我默默观察了好几天。打算先养此等小类好养活的练练看了它的食谱后果断弃之。然后就一直是琢磨养IG。毕竟可爱的IG爱吃素我好朋友又特别怕大的。好矛盾。还有啥蜥蜴是吃素不太难养的
1楼 03:57&|来自
貌似大部分都是杂食的,比如鬃狮王者这些,又小又只吃素的。。。好像没有。。。
收起回复2楼 05:33&|
慎重考虑。吃素的不一定比吃肉的饲养容易。如果楼主喜欢,又不太在乎钱。那是比较好的选择,另外,香蕉刺鬣也都不错。都好养。另外,养爬不简单,预习充分是必须的
收起回复3楼 11:37&|来自
绿鬣蜥,新手养挺好的,但是吃素归吃素,食材一定要多样性,什么能吃也是有规定的,绿鬣蜥吧欢迎你
收起回复4楼 12:01&|来自
王者吧,吃素,没有IG那么大,有好多品种,就是钱贵,有一定的饲养难度。
收起回复5楼 13:33&|
斐济鬃蜥,体型不大而且吃素,性格还温顺〜食性饲养和绿鬃一样。就是贵的不是一两点
收起回复6楼 22:36&|来自
王者吧,纯素食的,但对温度环境要求很高,弄不好容易暴毙
收起回复7楼 09:41&|来自
楼主其实你也可以养守宫,虫子之类我敢说是个人看见就会反感,我第一次看见大麦后吃饭都吐了,不过。爱屋及嘛,慢慢也就接受虫子了
收起回复8楼 13:16&|来自
所以说可以试着接纳虫子
9楼 13:16&|来自
实在不行就喂蟋蟀吧?
10楼 13:17&|来自
没有又小又吃素的 吃素的可以有 但是体型较大 150㎝+
收起回复11楼 23:35&|
其实虫子啥的〜真心很快就习惯了〜先从蟋蟀开始,之后啥樱桃蟑螂、度比亚、面包虫都是手抓
收起回复12楼 21:27&|来自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蜥蜴的资料_百度知道
蜥蜴的资料
包括各种蜥蜴的简介和奇怪的蜥蜴,最好有图片.最最好有视频.
按默认排序
其他15条回答
会飞的蜥蜴飞蜥属(Draco)蜥蜴目鬣蜥科的1属,体侧有由5~7对延长的肋骨支持的翼膜。具发达的喉囊和三角形颈侧囊。体长150毫米以下,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已知约16种,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中国产2种,一为裸耳飞蜥,鼓膜裸露;一为斑飞蜥(见图),鼓膜隐没于鳞下。分布于中国云南、西藏、广西和海南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中,常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在树上爬行觅食时,翼膜象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在林间滑翔时,翼膜向外展开,能使自身滑行大约30英尺(约合9米)远。滑翔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飞蜥以昆虫为食。卵生。在地洞或树洞内产卵,每产2~5枚。 飞蜥的照片:
就外形上易于识别的特点,蜥蜴与蛇的区别是: 1.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2.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4.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5.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 6.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1/ 5)。 蜥蜴的类别及形态 蜥蜴与蛇的区别,如果从解剖结构详细比较,还可以举出一些。尽管它们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就动物界发展过程中有机结构的演化程度上来看,它们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相近。所以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类学家,都把它们共置于爬行纲下的有鳞目中,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亚目。 爬行纲 Class Reptilia 有鳞目 Qrder Squamata 蜥蜴亚目 Suborder Lacertilia 或 Sauria 蛇亚目 Suborder Smpentes或 Ophidia Lacertilia与Serpentes是两个拉丁字,Sauria与Ophidia是两个希腊字。使用时,应该两个拉丁字并用,或两个希腊字并用,不可各用其一。 蜥蜴亚目在全世界约有6000种,分隶20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隶以下8科。 1.壁虎科Gekkonidae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其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粘附能力,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于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吃昆虫。 2.鬣蜥科 Agamidae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的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颈鬣及背鬣。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例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这株树上滑行到另一株树上。它们并不能作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伤。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砂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3.蛇蜥科Anguidae 如各种蛇蜥。我国有1属 3种,是适应地下穴居生活的。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象蛇。 4.屏蜥科 Xenosaundae本科共有 2属4科,分隶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1属1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5.巨蜥科Varanidae 本科仅1属约 30种,多是一些体形巨大的蜥蜴,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米,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1种圆鼻巨蜥,全长也有2米多,喜栖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6.双足蜥科Dibamidae本科仅有1属4至5种。我国只有1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7.蜥蜴科 Lacertidae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 8.石龙子科Scincidae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蝘蜓、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险窗感知光线强弱。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市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4,000米左右。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 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之参考。 被复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 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生态习性 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蜥蜴系卵生(Oviparous)种类、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渐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尾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变色与发声 蜥蜴的变色能加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蜥蜴类和蛇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现存蜥蜴约3 000种,而蛇类有大约2 400种。它们的身体一般是长形,体被角质鳞片。这类动物很容易从头骨结构上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它们的头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在蛇中尤为突出。蜥蜴尾巴大多能够自断,断后又能再生,但断端的尾椎骨不能再生。 我们将蜥蜴类和蛇类合称为有鳞类,蛇是从蜥蜴类中演化出来的。 确切无疑的有鳞类化石,最早发现于中侏罗世。蜥蜴类在地史中刚一出现就已经多种多样了,早在晚侏罗世,就发现了有鳞类中3个类群的化石记录。结合楔齿蜥的起源时间,推测最早的有鳞类应该至少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有鳞类从中侏罗世开始迅速发展,以后在早白垩世,伴随最早的蛇类的出现,这个类群又有了一次大发展。曾经普遍认为蛇起源于掘穴的蜥蜴,近年来又有人认为蛇起源于海洋,与沧龙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现代蜥蜴中巨蜥类与蛇类最接近。蛇的祖先可能在侏罗纪就从蜥蜴中分出来,可能与巨蜥类基干类群关系最近。 蛇是爬行动物中进化最快的类群。大多数现生蛇所在的科,是在中新世才开始大量发展起来的。蛇类有红外线感受器,如存在于蝮蛇类的颊窝和大多数蟒的唇窝,它们是热敏器官,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能在数十厘米的距离内感知0.001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这样它们就能在夜间准确地判断哺乳类或鸟类的存在及位置。蛇的这类捕食行为,还有蛇的专门用来捕捉温血动物的某些头骨结构都表明,蛇的进化可能与当时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 现代蜥蜴中最大的要数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龙(也有称科摩多巨蜥),能长到3米多,捕食鹿和猪。在澳大利亚更新世发现的巨蜥化石则有科摩多龙的两倍大。但蜥蜴中最大的还数沧龙,这是晚白垩世的一种海生蜥蜴,有的个体长度可以超过10米。沧龙有着长长的尾巴,几乎占了身体的一半长。曾经发现过几百件保存极为精美的沧龙化石,但没在成年沧龙的体内发现过幼仔,估计它们和海龟一样还得回陆地下蛋。 许多蜥蜴有躯干延长、四肢退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蛇中发展到了极至。蛇的脊椎数目可达5 00块,尾前椎数120~454块。现代蛇基本没有了四肢:肩带和前肢完全退化,仅蟒中有后肢残余,盲蛇有腰带的残迹。人们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事多此一举。但是如果算上化石,画蛇添足就未必错误了。例如,近年来在以色列发现的9 500万年前的蛇化石,从头骨看可以归入典型的蛇类,却还保留了几乎完整的后肢。 蛇的外耳已经没有了,不过里面的方骨和镫骨还在,它们直接从地面拾取声波。声波在固体中比空气中传播要快得多,所以蛇类对地面的微弱振动极为敏感。 不少人提到蛇就会感到毛骨悚然,这一方面是害怕毒牙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其体表色彩斑斓,让人觉得形态可憎。蜥蜴也是五颜六色,最有名的当数“变色龙”避役,它能随环境变化迅速改变体色。在遇敌害时身体胀大、迅速改变颜色,起到警戒和保护的作用。而很多毒蛇更是颜色鲜艳,身体具有色彩不同的环纹,意思是“小心点,别惹我”,真应了“打退不如吓退”的兵法精髓。早期的蛇大多靠窒息来杀死猎物,就像今天的蟒一样:缠绕在猎物胸部,逐渐收紧,直至猎物断气。 我们常用“蛇吞象”比喻贪心不足,即使最长的蛇,拉丁美洲的网蟒10米长,或最重的蛇,227千克的水蟒,也不可能吞下大象。不过这句话也有其来由,蛇口可以张开很大,达到130度角,这时候就能吞下比蛇头大几倍的食物,如眼镜蛇吃鼠、蟒蛇吞山羊等等。 有鳞类可归入鳞龙形类,这类还包括现存的楔齿蜥。楔齿蜥是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它的同类在2亿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楔齿蜥是当今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生活在新西兰的一些小岛上。
蜥蜴 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 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 蜥蜴与蛇的区别 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另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 就外形上易于识别的特点,蜥蜴与蛇的区别是: 1.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2.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4.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5.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 6.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1/ 5)。 蜥蜴的类别及形态 蜥蜴与蛇的区别,如果从解剖结构详细比较,还可以举出一些。尽管它们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就动物界发展过程中有机结构的演化程度上来看,它们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相近。所以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类学家,都把它们共置于爬行纲下的有鳞目中,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亚目。 爬行纲 Class Reptilia 有鳞目 Qrder Squamata 蜥蜴亚目 Suborder Lacertilia 或 Sauria 蛇亚目 Suborder Smpentes或 Ophidia Lacertilia与Serpentes是两个拉丁字,Sauria与Ophidia是两个希腊字。使用时,应该两个拉丁字并用,或两个希腊字并用,不可各用其一。 蜥蜴亚目在全世界约有6000种,分隶20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隶以下8科。 1.壁虎科Gekkonidae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其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粘附能力,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于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吃昆虫。 2.鬣蜥科 Agamidae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的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颈鬣及背鬣。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例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这株树上滑行到另一株树上。它们并不能作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伤。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砂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3.蛇蜥科Anguidae 如各种蛇蜥。我国有1属 3种,是适应地下穴居生活的。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象蛇。 4.屏蜥科 Xenosaundae本科共有 2属4科,分隶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1属1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5.巨蜥科Varanidae 本科仅1属约 30种,多是一些体形巨大的蜥蜴,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米,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1种圆鼻巨蜥,全长也有2米多,喜栖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6.双足蜥科Dibamidae本科仅有1属4至5种。我国只有1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7.蜥蜴科 Lacertidae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 8.石龙子科Scincidae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蝘蜓、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险窗感知光线强弱。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市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4,000米左右。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 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之参考。 被复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 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生态习性 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蜥蜴系卵生(Oviparous)种类、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渐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尾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变色与发声 蜥蜴的变色能加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蜥蜴目简介
蜥蜴酷图大观园
蜥蜴 极具个性的宠物
蜥蜴类和蛇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现存蜥蜴约3 000种,而蛇类有大约2 400种。它们的身体一般是长形,体被角质鳞片。这类动物很容易从头骨结构上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它们的头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在蛇中尤为突出。蜥蜴尾巴大多能够自断,断后又能再生,但断端的尾椎骨不能再生。
我们将蜥蜴类和蛇类合称为有鳞类,蛇是从蜥蜴类中演化出来的。
确切无疑的有鳞类化石,最早发现于中侏罗世。蜥蜴类在地史中刚一出现就已经多种多样了,早在晚侏罗世,就发现了有鳞类中3个类群的化石记录。结合楔齿蜥的起源时间,推测最早的有鳞类应该至少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有鳞类从中侏罗世开始迅速发展,以后在早白垩世,伴随最早的蛇类的出现,这个类群又有了一次大发展。曾经普遍认为蛇起源于掘穴的蜥蜴,近年来又有人认为蛇起源于海洋,与沧龙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现代蜥蜴中巨蜥类与蛇类最接近。蛇的祖先可能在侏罗纪就从蜥蜴中分出来,可能与巨蜥类基干类群关系最近。
蛇是爬行动物中进化最快的类群。大多数现生蛇所在的科,是在中新世才开始大量发展起来的。蛇类有红外线感受器,如存在于蝮蛇类的颊窝和大多数蟒的唇窝,它们是热敏器官,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能在数十厘米的距离内感知0.001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这样它们就能在夜间准确地判断哺乳类或鸟类的存在及位置。蛇的这类捕食行为,还有蛇的专门用来捕捉温血动物的某些头骨结构都表明,蛇的进化可能与当时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
现代蜥蜴中最大的要数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龙(也有称科摩多巨蜥),能长到3米多,捕食鹿和猪。在澳大利亚更新世发现的巨蜥化石则有科摩多龙的两倍大。但蜥蜴中最大的还数沧龙,这是晚白垩世的一种海生蜥蜴,有的个体长度可以超过10米。沧龙有着长长的尾巴,几乎占了身体的一半长。曾经发现过几百件保存极为精美的沧龙化石,但没在成年沧龙的体内发现过幼仔,估计它们和海龟一样还得回陆地下蛋。
许多蜥蜴有躯干延长、四肢退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蛇中发展到了极至。蛇的脊椎数目可达5 00块,尾前椎数120~454块。现代蛇基本没有了四肢:肩带和前肢完全退化,仅蟒中有后肢残余,盲蛇有腰带的残迹。人们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事多此一举。但是如果算上化石,画蛇添足就未必错误了。例如,近年来在以色列发现的9 500万年前的蛇化石,从头骨看可以归入典型的蛇类,却还保留了几乎完整的后肢。
蛇的外耳已经没有了,不过里面的方骨和镫骨还在,它们直接从地面拾取声波。声波在固体中比空气中传播要快得多,所以蛇类对地面的微弱振动极为敏感。
不少人提到蛇就会感到毛骨悚然,这一方面是害怕毒牙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其体表色彩斑斓,让人觉得形态可憎。蜥蜴也是五颜六色,最有名的当数“变色龙”避役,它能随环境变化迅速改变体色。在遇敌害时身体胀大、迅速改变颜色,起到警戒和保护的作用。而很多毒蛇更是颜色鲜艳,身体具有色彩不同的环纹,意思是“小心点,别惹我”,真应了“打退不如吓退”的兵法精髓。早期的蛇大多靠窒息来杀死猎物,就像今天的蟒一样:缠绕在猎物胸部,逐渐收紧,直至猎物断气。
我们常用“蛇吞象”比喻贪心不足,即使最长的蛇,拉丁美洲的网蟒10米长,或最重的蛇,227千克的水蟒,也不可能吞下大象。不过这句话也有其来由,蛇口可以张开很大,达到130度角,这时候就能吞下比蛇头大几倍的食物,如眼镜蛇吃鼠、蟒蛇吞山羊等等。
有鳞类可归入鳞龙形类,这类还包括现存的楔齿蜥。楔齿蜥是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它的同类在2亿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楔齿蜥是当今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生活在新西兰的一些小岛上。
一提到蜥蜴,很多人感觉陌生,认为只有在热带丛林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如果有人告诉你,蜥蜴几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家庭中,你一定非常惊讶。事实的确如此,壁虎就是一种蜥蜴,许多人家都有壁虎,它帮助人们消灭居室里的害虫。蜥蜴是爬行动物中的旺族,种类非常繁盛,有3000种。蜥蜴多是肉食性的,以昆虫、蜗牛等软体动物为食;还有一些是杂食性的,除了吃果实和鲜花外,有时也会吃蜗牛;而一些体型较大性情温顺的大蜥蜴则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蜥蜴有很多的天敌。蜘蛛、蝎子、蛇、鸟和哺乳动物全都猎食蜥蜴。北美大毒蜥和墨西哥毒蜥以毒自卫,其它蜥蜴遇到天敌攻击时,主要依赖特别的防御或逃避的本领。大多数蜥蜴都有很好的伪装,遇到危险只需静伏不动等猎食者离去。变色龙能通过改变体色与背景颜色一致,在猎食者走近时一动不动。也有一些蜥蜴会使猎食者大吃一惊或感到恐惧,从而赢得逃跑的机会。澳大利亚伞蜥会突然张开褶腮,有些蜥蜴会伸展喉部嘶嘶作响,也有的憋气使自己胀得比猎食者还大或大到无法吞食,还有的甚至伸出有颜色的舌头!许多蜥蜴有特别的逃生方法,如果被猎食者抓住尾巴,它们便留下扭动不止的断尾分散猎食者的注意,以便自己抽身逃脱。有些蜥蜴长着尖刺,会刺伤猎食者的嘴;还有些长着滑溜溜的鳞,使猎食者难以抓住。当然,迅速逃跑使敌人无法追到,也不失为一种求生的好方法。角蜥可谓是防御方式最古怪的蜥蜴了,它吓走猎食者的武器竟然是自己的血,它用特殊的肌肉爆裂两眼内部和周围的微血管,将血喷射出1米远以吓退猎食者。变色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蜥蜴,它的体色能随着光线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光线强、温度高的地方,变色龙会变成绿色,光线暗、温度低的地方,变色龙则是褐色的。变色龙甚至会因心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色。变色龙的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是它的两只眼睛能分别转动,各看各的,这使它能迅速发现猎物。壁虎的脚趾是它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壁虎的脚趾上有一条条深沟,就像是一个个“吸盘”。当壁虎平按在玻璃上时,脚趾与玻璃间的空气排出,就吸附在玻璃上了。壁虎的脚趾上还长着细密的纤毛,每根纤毛上还有上百个小突起,这些纤毛和突起能增大脚趾与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使壁虎在玻璃上也能行走自如。
参考资料:
蜥蜴 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 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 蜥蜴与蛇的区别 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另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 就外形上易于识别的特点,蜥蜴与蛇的区别是: 1.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2.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4.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5.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 6.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1/ 5)。 蜥蜴的类别及形态 蜥蜴与蛇的区别,如果从解剖结构详细比较,还可以举出一些。尽管它们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就动物界发展过程中有机结构的演化程度上来看,它们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相近。所以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类学家,都把它们共置于爬行纲下的有鳞目中,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亚目。 爬行纲 Class Reptilia 有鳞目 Qrder Squamata 蜥蜴亚目 Suborder Lacertilia 或 Sauria 蛇亚目 Suborder Smpentes或 Ophidia Lacertilia与Serpentes是两个拉丁字,Sauria与Ophidia是两个希腊字。使用时,应该两个拉丁字并用,或两个希腊字并用,不可各用其一。 蜥蜴亚目在全世界约有6000种,分隶20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隶以下8科。 1.壁虎科Gekkonidae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其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粘附能力,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于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吃昆虫。 2.鬣蜥科 Agamidae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的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颈鬣及背鬣。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例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这株树上滑行到另一株树上。它们并不能作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伤。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砂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3.蛇蜥科Anguidae 如各种蛇蜥。我国有1属 3种,是适应地下穴居生活的。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象蛇。 4.屏蜥科 Xenosaundae本科共有 2属4科,分隶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1属1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5.巨蜥科Varanidae 本科仅1属约 30种,多是一些体形巨大的蜥蜴,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米,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1种圆鼻巨蜥,全长也有2米多,喜栖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6.双足蜥科Dibamidae本科仅有1属4至5种。我国只有1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7.蜥蜴科 Lacertidae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 8.石龙子科Scincidae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蝘蜓、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险窗感知光线强弱。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市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4,000米左右。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 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之参考。 被复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 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生态习性 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蜥蜴系卵生(Oviparous)种类、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渐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尾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变色与发声 蜥蜴的变色能加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学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产 地 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 栖息环境 沼泽或红树林区 体 长 全长10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 ,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同样大于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十五年.
学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产 地 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 栖息环境 沼泽或红树林区 体 长 全长10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 ,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同样大于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十五年.
首先选择男/女主角,你的对手将是跟你性别相反的人物。给主角起好名字后就可以进入芳园地区啦。 首先,你会出现在天元镇的一辆小货车里。下车后,妈妈让你上楼去调整时钟。调好后下楼,妈妈说博士就在这儿,让你去找他。来到隔壁的房间,上楼后调查一个精灵球,你的对手就会出现。对话后走出房子,往上离开天元镇时,发现博士正被一只针鼠追赶,他让你在旁边的背包里选择一只PM参加战斗,赶跑针鼠。 NO.001 草蜥蜴 草系 NO.004 小火鸡 火系 NO.006 小水狗 水系 (注:对手会选择在属性上克制你的精灵。) 赶跑针鼠后,博士会把你选的这只精灵送给你,并且要你去103号道路找他的孩子,也就是你的对手。穿过101号道路就是道吉镇了,在右边的屋子里有个大婶会送你伤药。道吉镇上方是103号道路,在那里击败对手后,回到天元镇的研究所,博士会送你图鉴,对手也会给你5个精灵球。离开研究所,妈妈还会送你跑步鞋,之后就可以在前进的时候按住B键以2倍的速度跑步前进了。 穿过102号道路来到天元市,先去上方的训练馆。馆主是你的爸爸,对话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叫道夫的绿头发男孩,帮他抓完感知兽后,爸爸会告诉你,让你收集4枚徽章后再来这里挑战。离开天元市,在104号道路发现一间无人的屋子,先不用理他,继续前进。104号道路的上方是天元森林。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天力公司的一名职员,他被水之团的一名小兵拦截了。击败小兵后会获得一个超级球。走出森林,还是104号道路,在这里的一间屋子里可取得肥波鲸喷壶。继续前进,抵达金水市。 以下是金水市训练馆的资料: 岩石系训练馆 NO.074 小拳石 12级 NO.074 小拳石 12级 NO.299 磁石怪 15级 走出训练馆,会遇到刚才的职员与小兵。上前对话后往右走到116号道路。在最右边有条隧道,洞口有个老头说他的小海鸥被水之团的人抢走了。进去后会看到刚才的小兵和小海鸥,击败他后会得到一个超级球,把小海鸥还给老头后就可以回金水市了。找到刚才的职员,他会带你到天力公司找他的BOSS,BOSS会送你一个导航机,还让你给一个正在山木镇、叫代后的人送信。之后在金水市下方会遇到对手,他会向你挑战。 回到天元森林下面的无人小屋,跟刚才的老头对话,他会送你到山木镇。 以下是山木镇训练馆的资料: 格斗系训练馆 NO.066 腕力 16级 NO.307 阿萨那恩 16级 NO.296 拳击兔 19级 挑战完毕后往西北走,有个山洞,进去后跟里面的矿工对话可得到秘传机05闪光。山洞里需要使用闪光,在深处即可找到代后,把信给他后会得到招式机47钢翼,之后如果回到天力公司找BOSS还会得到学习装置。再去找那个老头,他会送你去卡依市。 刚到达卡依市,会发现在水族馆门前有许多水之团的人。在下方的造船厂二楼跟一名老伯对话后,就可以进入水族馆了。在二楼击败两名小兵后即可离开卡依市。 在110号道路会遇到对手,以下是对手的资料: 小海鸥 无壳蜗牛 草蜥蜴 20级 击败他后可获得探宝仪。继续前进可到达银叶市。在训练馆门前会遇到道夫,跟他对战后才可以进入训练馆。 以下是道夫的资料: 感知兽 16级 以下是银叶市训练馆的资料: 电系训练馆 NO.100 雷电球 20级 NO.309 疾电狗 20级 NO.082 三合一磁怪 22级 NO.310 电气狗 24级 在精灵中心右边的屋子里可获得一辆自行车,有快速自行车和跳跃自行车两种,分别有不同的功能,以后可随时来换车。在右下角的屋子里可获得秘传机06碎岩。往左走是117号道路,这里有饲养屋,可放精灵到这里生蛋。继续前进就到西达镇了。 在西达镇的上方有条隧道,把路上的岩石用碎岩劈掉后可获得秘传机04怪力。回到银叶市,往上走来到111号道路,这里有竞速塔,上方是沙漠地带,暂时还不能进去。往右走,在112号道路那里有一条火之捷径,走过去后发现已经穿过了沙漠地带。继续前进,穿过113号道路后来到哈吉镇。 哈吉镇的左边是114号道路,继续前进会到达流星瀑布。在流星瀑布里面会遇到水之团和熔岩团的人,对话后得知他们正在争夺一颗化石。之后回到112号道路,在火之捷径的旁边有缆车,乘坐缆车即可到达凹凸山的山顶。击败熔岩团的首领后可取得化石,之后可会哈吉镇把化石交给之前在流星瀑布里的那名研究员。 以下是熔岩团首领的资料: 恶啸狗 24级 火山骆驼 24级 超音蝠 24级 下山后可来到飞音镇。 以下是飞音镇训练馆的资料: 火系训练馆 NO.218 无壳蜗牛 24级 NO.322 沙漠骆驼 24级 NO.323 火山骆驼 26级 NO.324 火山乌龟 29级 走出训练馆会遇到对手,他会给你一个躲避沙尘暴的道具,以后就可以去沙漠了。(注:在沙漠里有一座时有时无的虚幻塔,在里面可捡到一块化石。)现在已经收集够4枚徽章了,回到天元市,向爸爸发出挑战。 以下是天元市训练馆的资料: 普通系训练馆 NO.327 圈圈兔 27级 NO.264 大针鼠 29级 NO.288 狂暴猴 27级 NO.289 大猩猩 31级 打败爸爸后,道夫的爸爸会出现,并送你秘传机03冲浪。在这同时,之前开船的那位老头也会回到家里。去银叶市,在右边使用冲浪来到118号道路,在这里会遇到代后。往上走是119号道路,这里有高草,只能走路前进。在119号道路的最上方,有一间气象台,里面被水之团占领了。 击败二楼的Boss后,气象台所长会送你一只天气小子。 以下是水之团小头目的资料: 三色鲨鱼 28级 恶啸狗 28级 出气象台,过桥后会遇到对手,以下是对手的资料: 无壳蜗牛 29级 荷叶童子 29级 草蜥蜴 31级 打倒他后会得到秘传机02飞天。继续前进来到日川市。日川市的训练馆门前不知有什么东西挡住,无法进去,只好继续赶路。 在120号道路的桥上会再次遇到代后,他告诉你那种透明的东西是隐身龙变的,并给你一瓶可令隐身龙显身的喷雾剂,让你击败前面的隐身龙(30级)。回到日川市,对训练馆门前的隐身龙使用喷雾剂即可进去。 以下是日川市训练馆的资料: 飞行系训练馆 NO.333 彩云雀 29级 NO.357 热带雷龙 29级 NO.279 海鸥 30级 NO.227 钢鸟 31级 NO.334 大云雀 33级 继续前进,在121号道路会遇到熔岩团的人,来到阿田市后发现城市已经被水之团占领。在上方的百货大楼门前会看到对手,在这里可与对手进行联盟比赛前的最后一次比赛,以下是对手的资料: 香蕉叶龙 31级 无壳蜗牛 32级 海鸥 32级 草蜥蜴 34级 打败他后,他就飞回家去了。在阿田市最右边,发现入海口被肥波鲸封锁,从水之团的小兵口中得知熔岩团大军压至落日山。在121号道路使用冲浪来到122号水路,水路中间的小岛既是落日山。上山打败熔岩团的人吧。 回阿田市通过小道消息打听到在凹凸山异常现象,立即飞往飞音镇,坐缆车上山。上到山顶后往下走,会有一阵地震,之后在山腰上会出现一个山洞,里面就是熔岩团的秘密基地。在深处遇到熔岩团首领,古拉顿也在那里。对话后要与首领对战,以下是熔岩团首领的资料: 恶啸狗 37级 黑蝙蝠 38级 火山骆驼 39级 对话后古拉顿逃跑,熔岩团首领也离开。 之后飞到卡依市,在上方的船厂里发现潜水艇被水之团盗走。飞回阿田市,在右上方的水域里可进入水之团的秘密基地,在深处发现水之团的首领已坐着潜水艇逃走。另外,在这个基地里还可捡到一个大师球。离开秘密基地,往右穿过124、125号水路,即可来到道谷市。 以下是道谷市训练馆的资料: 超能力训练馆(2 VS 2模式) NO.278 天然鸟 41级 and NO.344 三合一土偶 41级 NO.337 月神石 42级 and NO.338 太阳神石 42级 在道谷市右边有一所研究所,里面被熔岩团占领。来到二楼,发现代后正被一个小头目和首领缠住,上前便可与代后组队作战,每人可用3只精灵。 以下是熔岩组资料: 火山骆驼 36级 and 恶啸狗 42级 火山骆驼 44级 and 大嘴蝠 40级 黑蝙蝠 43级 and 恶啸狗 38级 以下是代后的资料: NO.375 双臂恩古 42级 NO.227 钢鸟 43级 NO.306 钢甲暴龙 44级 打败熔岩团的人后,去道谷市左上角的屋子,代后会送你秘传机08潜水。离开道谷市,在127号水路使用潜水,在水中一直往下走,进入一个洞窟,发现潜水艇就在这里。上岸后击败路上水之团的人,来到深处,遇到水之团首领,还有海皇牙。对话后要与水之团首领对战,以下是水之团首领的资料: 恶啸狗 41级 黑蝙蝠 41级 大鲨鱼 43级 回话后海皇牙溜走,首领也离开。离开洞窟,上岸后发现天气大变,还会遇到两个团的首领与代后。 游到126号道路,使用潜水,在中间上浮,即可到达双鹿市。古拉顿和海皇牙正在这里战斗。与代后对话,他会让你进入觉醒寺。在觉醒寺深处找到Wallace,对话后他让你去天柱找他。离开双鹿市,游到131号水路,在水路的中间往上拐即可抵达天柱。在天柱顶层遇到天空之龙后,即可飞会双鹿市。 回到双鹿市,等天空之龙化解了灾难后,可获得秘传机07登瀑,之后可以去打训练馆。 以下寺双鹿市训练馆的资料: 水系训练馆 NO.370 心形鱼 41级 NO.364 古拉海象 43级 NO.340 地震鱼 41级 NO.342 钢钳螃蟹 43级 NO.230 海马龙 46级 在128号水路使用登瀑即可抵达精灵联盟前面的冠军之路,在这里需要使用秘传机03、04、05、06、07才能过去。在冠军之路1层会遇到道夫,以下是道夫的资料: 大云雀 44级 超能女皇 45级 芭蕾玫瑰 44级 圆耳猫 43级 三合一磁怪 41级 闯过冠军之路后就抵达精灵联盟了。门卫验证你拥有所有徽章后即可为你打开胜利的道路。 以下是四大天王and冠军的资料 天王1-Sidney,邪恶系天王 NO.262 恶啸狗 46级 NO.359 灾兽 49级 NO.342 钢钳螃蟹 48级 NO.275 天木狗 48级 NO.332 塔斯仙人掌 46级 天王2-Pheobe,鬼魂系天王 NO.356 黑乃伊 48级 NO.354失眠鬼 49级 NO.354 失眠鬼 49级 NO.302 地狱超人 50级 NO.356 黑乃伊 51级 天王3-Glacia,冰系天王 NO.364 古拉海象 50级 NO.364 古拉海象 52级 NO.362 巨头冰怪 50级 NO.362 巨头冰怪 52级 NO.365 海象牙王 53级 天王4-Drake,龙系天王 NO.372 龙龙贝 52级 NO.330 蜻蜓龙 53级 NO.230 海马龙 53级 NO.334 大云雀 54级 NO.373 血翼飞龙 55级 联盟冠军-Wallace NO.321 巨鲸 57级 NO.350 美丽龙王 58级 NO.073 毒刺水母 55级 NO.272 荷叶鸭 56级 NO.130 暴鲤龙 56级 NO.340 地震鱼 56级 打败冠军后,你就成为了新一届的联盟冠军,之后Wallace会带你进入冠军殿堂,记录你的精灵。之后就通关了。 通关后,你会回到家里。爸爸会给你一张船票,以后就可以去卡依市或者阿田市坐船了。之后看电视,上面说有不明精灵在芳园地区飞行,妈妈问你是蓝水督还是红水督,你选择哪只,以后就会遇到哪只水督。走出屋子,博士会帮你把图鉴升级为386版,之后在芳园地区就可以抓到金银版的精灵了。 坐船来到战斗乐园,这里是以前战斗塔的所在地,现已改建为更大的对战地区……这里有7种对战设施,暂时不一一作介绍。在乐园的最右边,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树,对着它使用肥波鲸喷壶,就会出现骗人树,40级。收服骗人树后,在它挡住的地方使用冲浪,一直往左走可进入一个洞窟,在里面有大量的画画犬。 暂时离开战斗乐园,在119号道路的气象台所长那里得知,某号道路(随机变化)的天气有异常状态,之后立即到那条道路。如果那里是出大太阳,则要寻找一个山洞,古拉顿在里面;如果那里下大雨,则要寻找一小块可以潜水的水域,里面呆着海皇牙。两只神兽各70级。 去天柱,2楼需要用快速自行车冲过去(3格加速)。在楼顶有70级的天空之龙。 看过电视后,在芳园地区的某条道路会随机出现红/蓝水督,40级。 三神柱事件: 先去134路,和RS里一样,到一块在急流里可以潜水的地方,到洞底,阅读墙上的文字,再使用挖洞(DIG),门会打开。进门,阅读文字,把321号放在第一位,把369号放在最后再读一遍,会发生地震,所有神柱的门会打开。 1.岩(377): 他的洞在沙漠南边,到了以后,阅读墙上的文字,然后向左走两步,向下走两步,使用碎石(ROCK SMASH)门会开,等级是40 2.冰(378): 他的洞在105路上,到了那里后,阅读文字,然后顺时针围绕洞跑一圈(一定要靠墙)跑完后,门就会开,40级 3.钢(379): 最后的洞在120路上,找到后,读墙上的文字,走到房间中间,使用闪光门就会开,40级 当你收集了100种PM时,博士会给你以下三只精灵的其中一只: NO.153 小花兽 NO.155 火岚兽 NO.158 小鳄鱼
参考资料:
爬行纲的一目。大多具附肢2对 ,有的种类1对或2对均退化消失,但体内有肢带的残余 。世界已知约3000 种 。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在欧洲有进入北极圈的。一般体形较小,最长(如科摩多巨蜥?可达4米。一般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或深陷 。眼具活动的 眼睑和 瞬膜(第 三 眼睑)。舌发达,多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 。许多种蜥蜴的每 1尾椎都被横隔分成前后两半。肌肉强烈收缩可使尾自该处断掉(自截),这是一种保护性或防卫性的机制。断下的尾部有力地猛烈跳动,以迷惑敌害的注意力,蜥蜴却趁机逃走。以后可再生一新尾,但比原尾短小,颜色也较浅,其中仅有软骨棒而无尾椎。蜥蜴类与蛇类内部结构的区别是:蜥蜴体内有前肢带和胸骨,蛇则绝无。蛇类的最后1~2对肋骨分叉,蜥蜴则绝无分叉的肋骨。蛇的肾脏靠体前方,右肾比左肾更靠前,蜥蜴的肾脏则后伸,甚至超过泄殖肛腔的水平,而且两侧对称排列。蜥蜴多以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蠕虫等为食。有些种类兼吃植物,也有专吃植物的。卵生或卵胎生。
蜥蜴目简介蜥蜴酷图大观园蜥蜴 极具个性的宠物至于蜥蜴的视频就很难找了你回家看&动物世界&吧,也许能看到
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 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蜥蜴与蛇的区别
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另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
就外形上易于识别的特点,蜥蜴与蛇的区别是:
1.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2.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
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
4.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
5.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
6.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1/ 5)。蜥蜴的类别及形态
蜥蜴与蛇的区别,如果从解剖结构详细比较,还可以举出一些。尽管它们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就动物界发展过程中有机结构的演化程度上来看,它们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相近。所以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类学家,都把它们共置于爬行纲下的有鳞目中,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亚目。
爬行纲 Class Reptilia
有鳞目 Qrder Squamata
蜥蜴亚目 Suborder Lacertilia 或 Sauria
蛇亚目 Suborder Smpentes或 Ophidia
Lacertilia与Serpentes是两个拉丁字,Sauria与Ophidia是两个希腊字。使用时,应该两个拉丁字并用,或两个希腊字并用,不可各用其一。
蜥蜴亚目在全世界约有6000种,分隶20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隶以下8科。
1.壁虎科Gekkonidae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其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粘附能力,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于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吃昆虫。
2.鬣蜥科 Agamidae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的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颈鬣及背鬣。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例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这株树上滑行到另一株树上。它们并不能作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伤。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砂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3.蛇蜥科Anguidae 如各种蛇蜥。我国有1属 3种,是适应地下穴居生活的。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象蛇。
4.屏蜥科 Xenosaundae本科共有 2属4科,分隶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1属1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5.巨蜥科Varanidae 本科仅1属约 30种,多是一些体形巨大的蜥蜴,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米,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1种圆鼻巨蜥,全长也有2米多,喜栖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6.双足蜥科Dibamidae本科仅有1属4至5种。我国只有1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7.蜥蜴科 Lacertidae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
8.石龙子科Scincidae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蝘蜓、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险窗感知光线强弱。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市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4,000米左右。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
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之参考。
被复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
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生态习性
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蜥蜴系卵生(Oviparous)种类、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渐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尾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
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变色与发声
蜥蜴的变色能加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蜥蜴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宠物蜥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