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二不传艺 形意拳跟宫宝田八卦掌掌是如何传承的?

[转载]原生态八卦掌——马贵派八卦掌的起源及传承
作为八卦掌的众多分支中最为原生态的一支,马贵八卦是现有的八卦掌传承中最为完整系统的分支之一。其风格古朴,保留了董海川先师创立八卦掌时的原貌。八卦掌融合了佛家的无上绝学“易筋经”及道家密传的“内丹”之功,而这些也只有马贵八卦有最为原生态的体现。还有,董先师亲传的四个八卦掌套路也只有马贵一脉有传承。要了解马贵八卦,我们有必要了解马贵八卦一脉的传承中那些光彩耀人的前辈:
八卦掌创始人、大宗师:
---董海川:
&董海川(),河北文安人,壮年时在深山得仙传异术,功成后集天下武功之大成,首创八卦掌并在北京广传门徒,把中国武功推向最高峰,成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武术大宗师之一。同时代的杨式太极创始人、大宗师杨露禅与董先师相互佩服欣赏对方的武艺,并交流过拳法。董海川与杨露禅是幸运的,因为武功到了极高境界后是很孤独很难遇到境界相当的人切磋交流的,他们却遇到了。
八卦掌第二代宗师
董先师弟子有成就者甚多,而主要把八卦掌血脉延续,前辈常说有“瘦尹”、“煤马”、“眼镜程”三位。三位是八卦掌第二代佼佼者,代表者,对后代影响最广者!有些列第二代之名,其实是这三位前辈的再传者。
上图为尹福先师照片
尹福授徒甚众,影响很大。
弟子以马贵、刘庆福、宫宝田、曹钟升、曾增启、李永庆、居庆元、崔振东、何金奎、杨俊峰、刘栋臣、门宝珍、尹玉璋等出众于后世。
下面介绍列第三代之名,得董先师嫡传,实过其名者,马贵和马贵派八卦掌!
八卦掌第三代
马贵派八卦掌第一代宗师:
马贵(1852 --
1942)祖籍河北涞水,自幼生长在北京,少年时随董海川学艺,因辈分的关系(过去武行里的辈分规矩是很严的),董令马拜尹福为师,主要功夫由董海川直接传授,是八卦掌真正的衣钵弟子。
马贵功夫练至化境,独得“内丹”之功,走圈以蟹形下盘掌为最独特,发力沉重、威猛,技击手法犹如通神。
马贵是董海川之后八卦掌最重要的继承人之一,上图就是马贵在1930年召集北京八卦掌名家们为董海川立碑,所立碑文“深恐支派繁衍、系统紊乱,爰公议二十字传统并乱,刊碑以垂永久。”
海福寿山永,强毅定国基,
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
马贵派八卦掌第二代大师:
--- 李少庵
李少庵,字梦瑞(1888 - 1980),山东海阳人,在北京前门经营
“玉春楼”饭庄,一生慷慨大度、侠义仁勇。马贵晚年生活贫苦潦倒、对传艺心灰意冷时,李少庵慷慨周济并悉心侍奉,感动了这位八卦掌最重要的传人,由此得到马贵倾囊相授,是马贵派八卦掌得以传世的最重要人物。
李少庵功夫练至化境,最善带手,人称“铁胳膊李”,其仗义疏财之豪气享誉北京武术界,又被称为“赛孟尝”。李少庵与当时八卦掌名家李文彪、尹玉璋、刘斌、梁震圃及闻名天下的大刀王五等交往甚密,壮年的李文彪在北京通州因兵变遭枪杀后,李少庵不顾自身安危前往认领并将其安葬。
--- 刘万川
刘万川,字億海(日-日),山东海阳人,少年时随伯父刘庆福(尹福大弟子,尹派八卦掌在山东最重要传人)学八卦掌,和其堂兄刘学海,字億山(刘庆福之子)名震乡里。刘先师幼年时读了三年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务农,一边辛勤劳作、支撑家业,一边刻苦练功,尽得刘庆福八卦掌真传。
从1923年到1931年左右,随尹福之子尹玉璋学八卦掌数载,每日清晨从大齐家胡同步行到齐化门(现在朝阳门)外尹玉璋教拳的场子练功,每日往返十多公里,寒暑不辍,辛勤备至,尽得尹玉璋八卦掌真传。
1930年代初期又到同乡李少庵经营的“玉春楼”饭庄做管帐先生,得以和李少庵共同扶持晚年的马贵,尽得马贵八卦掌真传,成为马贵派八卦掌承前启后、发扬光大最重要的传人。
刘先师生性善良,为人宽厚坦诚,不计名誉得失,终身苦苦追求、习武不辍,把八卦掌练至神化之境,马贵八卦得以传世,全赖刘先师一人之功。
关于刘先师更多的历史,请进入马贵八卦传播中心网站()刘万川先师纪念专栏。
马贵派八卦掌第三代老师:
--- 于志明
于志明,(1920
--),山东海阳人,16岁开始在家乡随八卦掌名师刘庆福学艺三年,后因土匪绑票之乱而移居北京,练功中断并患严重胃病。60年代末遇刘万川先师,如久旱逢甘霖,称刘先师为大哥,随开始刘先师学马贵派八卦掌,半年后胃病不药而愈。于师公练功日夜砥砺、刻苦追求,苦练二十几年,系统继承了刘先师的神功绝技。(图为于师公70多岁在公园练功的照片)
于师公功夫精纯,善探掌、穿掌、肩打、撞掌、带手、压掌、盖掌等绝技,而且腿法精妙多变,对于“内丹”修练独具心得,近九十高龄“内丹”仍浑圆饱满,实世所罕见!
于师公自1988年开始传授八卦掌,先后从师者有十余人,我师父投身于师公门下学艺十七载,尽得师公真传。
--- 范耀华
范耀华,(1934--
),河北冀县人,1959年因为身体有病得到刘万川传授八卦掌治病健身,前后跟随刘先师三十多年,得到了八卦掌套路练功方法的系统传授。
范老师性格开朗豁达,乐于助人,练习八卦掌自娱自乐,是一个坦荡荡练武健身的人,他无私传授八卦掌多人,从2007年到2008年一年间,范老师把积三十余年随刘先师所学对我师父倾攮相授。
马贵派八卦掌第四代继承人:
--- 李保华
图为老师在打单撞掌
李老师酷爱国术,身在学府,却尚武。
1982年随石崇英老师学八卦掌,1984年投身石先生门下近十年学马维祺派八卦掌、杨式太极拳、形意拳,1986年投身张荣利老师门下学程廷华派八卦掌四年,1989年有幸见到马贵派八卦掌,并跻身于志明老师门下求学近十七年,自2007年求学于范耀华老师,又在2008年求学于刘万川先师女婿李涛老师。
李老师作为马贵派八卦掌的第四代继承人,完整系统的继承了马贵八卦的各项功法。近年来,老师国内外各处奔走,为马贵八卦的传播打下了相当的基础,目前,国外有北美、英国、日本,国内有河南、广西、广东等多处传播机构相继成立。
李老师求学至诚刻苦,求学于师公期间,只要在北京,每周都去师公家中练习,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次练完功都为师公买好足够吃一周的肉菜。老师练武二十余载,日日勤练不辍,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借口理由停练,年轻时,平均每日练功达七八小时,即使现在已至中年,每日练功仍不少于两小时。老师的学习精神实乃我们后辈弟子的楷模。
马贵派八卦掌第五代传人
本人1999年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2001年开始,入马贵派八卦掌第四代继承人李保华老师门下学习马贵派八卦掌,至今数载,得师父传授马贵派八卦掌养生及技击的核心基础内容。
回家乡传播马贵八卦,这其中包含了师父的期望及个人之夙愿。本人虽得老师悉心传授,有幸见识及学得马贵八卦的核心内容,但因年纪尚轻,所学时日尚短,所以老师之功我不足一成。不过,我坚信,老师之志我知十成。虽然,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是我愿跟随师父的步伐,为传承马贵八卦尽我绵薄之力,望有识有德之士能一起来共同传播马贵派八卦掌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详细师承关系见马贵八卦传播中心网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卦掌為中國武術的著名拳種,與太極拳和形意拳並稱三大內家拳。
八卦掌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掌法為三個母掌,分別是單換掌,雙換掌,順式掌。 一般而言,八卦掌從董海川算起到了第二代便開始出現風格明顯不同的流派,掌法名稱也不盡相同,但有部分如上述三母掌是共同的,八卦掌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繞圓走轉,其中旋轉與螺旋的動作為其特色,在走轉中換的掌法一般統稱轉掌,以下舉程派八卦掌的轉掌部分掌名為例:
程派八卦掌的轉掌部分可分為兩階段,其一為八大母掌共八掌(或稱八大綱),其二為先天八卦共十掌(或稱天干八卦或十天干):
八大母掌: 1單換掌 2雙換掌 3順式掌 4背身掌 5翻身掌 6磨身掌 7三穿掌 8回身掌
天干八卦:有四形與四身 1蛇形順式掌 2龍形穿手掌 3虎形回身掌 4燕形蓋手掌 5轉身反背掌 6擰身探馬掌 7翻身背插掌 8停身搬扣掌 9片旋掌 10五龍擺尾掌
八卦掌除了轉掌部分,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後天掌或稱地支八卦,共有六十四掌,故也有人會說八卦六十四掌,這六十四個散手掌便是八卦掌對敵的基礎手法,配合天干八卦練出來的靈活身法與步法,便形成獨樹一幟的八卦掌,民國初年著名的第三代(從董海川算起)八卦掌傳人高義盛先生有云「先天掌為後天掌之本,後天掌為先天掌之用,無先天掌則八卦掌無根源,無後天掌則八卦掌不齊全。」
八卦掌的来源由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一般把它归之于咸丰年间的武术家()。董海川由于其围圆而习练,开始叫转掌,后来门人称作八卦转掌,最后定名为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尹派八卦掌——
程派八卦掌——
梁派八卦掌——
史派八卦掌——
董海川以後,八卦掌主要分為二個重要流派,即程派八卦掌和尹派八卦掌。兩者八卦掌的區別之一在於掌形,尹派所用的為牛舌掌,而程派所用的掌則是龍爪掌,其餘區別主要在風格上,程尹二人由於是帶藝投師,董海川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在風格上可以粗略的稱程派為柔掌,尹派為硬掌
不過經現代的演化,中國的尹派八卦也把牛舌掌的特質改變了,大部份的八卦掌都採用龍爪掌,但台灣壽山八卦掌仍然保持傳統的姿勢。
尹福是清朝皇宮侍衛教頭,故這一派主要於大內盛傳,重要傳人有與。宮氏的八卦掌又傳到與,由此傳至台灣。
程廷華則於北京城除皇宮外傳授八卦掌,重要弟子很多,如,,等,現香港的,,天津的,以及台灣的,等都是程派八卦掌開出的重要門派。
八卦掌流傳至今,程尹兩大支派可說是代表性的系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卦掌與形意拳在拳理與招式的關係一直都很密切,有些傳人合併了這兩個門派,被稱為。形意八卦掌脫胎於程派,始於及其門下。張占魁曾從學,後在董海川墓前拜師,由程廷華代師傳藝,此派傳承之後被稱為形意八卦掌。
八卦掌的特徵是身步法的靈活性,以及避正打斜,滾鑽掙裹,並以淌泥步做為走轉的主要步形,以擺步與扣步做變化。 八卦掌的特殊之處在於基本功由走轉換掌中培養出來,一般所見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內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換掌的目的在於訓練出八卦掌特有的靈活步法與身法,這也是避正打斜的基礎,同時也是訓練螺旋勁與擰勁的重要過程。走圈只是築基功,並不是用來對敵的招式。 除了走轉中換掌鍛鍊出的基本功外,八卦掌還有散手掌,或稱後天六十四掌,或稱地支六十四掌,散手掌中的每一掌沒有走圈時換的掌來的複雜,也不一定在圓圈上行步,每一掌都是對敵拆招的基礎,包含數種八卦掌擊人的重要手法,這個時候由走圈中練出來的功力就十分重要了。
於走圈換掌與散手掌練習純熟後,亦可將散手掌化於走圈中,也就是身法步法與手法的多種變化,套路非常靈活,並不固定,但是所謂的不固定並非亂使,而是在有一定的拳理與基礎上隨意變化。任何拳法皆是如此,初學者仍須穩紮穩打,一板一眼的打基礎。
八卦掌有風格獨具的掌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有了相對應的特殊兵器:子午鴛鴦鉞,或簡稱八卦雙鉞或雙鉞。
雙鉞是短兵器,兩手各持一支,用法便是八卦掌的掌法,所以大體而言,雙鉞的功用是將八卦掌的殺傷力提高,攻擊的武器從手掌換成鉞。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八卦掌述真图谱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53|
上传日期: 01:06: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八卦掌述真图谱.PDF
官方公共微信咏春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实战效果如何?_百度知道
咏春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实战效果如何?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借李小龙出名。3,毛泽东。历史上没见到实战名家,历史上练形意拳的。5,很少见到实战名家。过去皇宫卫士。口诀。2,讲的都是故事、八极拳,很难招架、通背拳,都是打出名来的:“形意半年打死人”,出了很多打出名的大师、咏春拳。因为通背力量太强、八卦掌,说明八极也很历害,通背神拳谁敢挡。可见形意之强,也很能打。4,无影无形无柔刚。历史上有形意名师打败八极名师的战例,也是练八极的、蒋介石的卫兵、形意拳1
其实传统武术,能数得上名字的基本上都有很强的实战效果。之所以现在有部分人对传统武术有所误解是由于本身没有深入学习过,只是道听途说,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武术比赛强调表演性,而非实战性。这些原因我们暂不追究。从传统武术诞生的历史脉络来看,这些武术都为搏命、生存而产生。包括太极拳刚开始也是出于保卫村落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原因而不断成熟发展的,至于武术的健身、养生效果,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认为是附属性的,因为我们讲究与人为善,特别是学武之人要有武德,不能挑衅。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传统武术是花拳绣腿、养身健身而已。实际上,武术的本质就是搏命!您所列举的五种拳法都是非常优秀的拳种,如果您想学习的话,可以择其中之一学习。若干年后还想学其他拳种的话再拓展学习。至于选择的标准,我建议您根据以下几点判断。1.是否有认识或比较了解的师傅。师傅是您开始学拳的关键,会很大成熟上决定您对武术的认知等。2.身体、资金、学习距离和时间等因素是否符合您现在的情况。每个拳种对练习者身体状况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该慎重选择。练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与师傅、师兄弟交流切磋,所以,最好有合适的时间及练习频率。学武,贵在专一!
其他类似问题
八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八卦掌四世传人刘凤彩
信息来源:飞雪 刘树行
八封掌四世传人刘凤彩先生,是一位名扬中外的武术大师。他1908年农历正月十五生于山东无棣县大山乡刘家黄龙湾村,逝世于日。先生与高义盛同乡且系亲戚,是高的掌门弟子;而高又是程派的掌门弟子,所以,先生是程派高式八卦掌第二代宗师。
先生出身普通农民家庭,自幼承家传习武。9岁始从其叔父习练八卦掌,19岁被高义盛先师收为入室弟子,在原籍家中受教九年。先生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肯下苦功,高师对他十分偏爱,终日口传心授,倾平生之技尽传于他。由于先生颇得高师真传,功夫长进甚快,数年后在家乡已小有名气,并常随高师在十里八乡助师传艺。1936年,先生28岁,高师在天津设场传艺,他随师赴津谋生,并协助高师传授八掌。直至1983年退休方离津返籍,在山东滨州市继续收徒传艺。
60多年来,先生与八卦掌结下了不解之缘。练功传艺,日日不辍,除下地劳作、上班做工以外,他毕生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研习传授八卦掌,朝夕演练,日夜揣摩,从未间断。
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与人谈论起八卦掌则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对八卦掌之要领、歌诀、名人轶事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先生善演练,精技击,八卦掌造诣精深,在津、京、冀、鲁乃至国内外都享有盛名。1981年,应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康戈武先生之邀,先生参加了北京武术界发起的“董海川先师迁葬活动”,并作为外埠发起人、天津的唯一代表在北京万安公墓董海川先师墓碑之上镌名永志。
先生的八卦掌基本功深厚,技艺精绝,享誉海内外。《天津日报》、台湾《力与美》月刊、《台湾武林》杂志、美国《八卦掌月刊》等都曾载文专六介绍先生深厚的八卦掌功夫。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八卦掌专家康戈武先生曾赞扬说:“刘老先生身手矫健,晚年尚能出色地演示高式拳技特色,十分难能可贵,其拳资之精妙,在我所见到的老一辈武术家中,无人能出其上。”
先生演练的先天掌、后天掌以及八卦器械,以出神入化的艺术特色和登峰造极的拳技,成为门人后学追摹的典范。先生生前,其门人弟子都把观看先生的演练作为一种艺术享受,静观其拳姿造型,舒展大方,神态潇洒,力道圆整,气势雄劲,周身内外贯穿一气;动看其演练,则纵横缠绕,如龙戏水,轻而不浮、稳而不僵、刚柔相济、浑然一体,大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其逝世后,人们又把所珍藏的先生练功照片作为研习的示范依据和标准。海内外有武馆(台湾、美国等)将先生的“练功照”汇集成大幅挂图,连同先生的大幅标准像一同悬挂在厅堂,尽显对先生的尊崇之情,并称先生为“程派高式八卦掌大宗师”。
高义盛先师生前也曾对先生的演练风格和功力倍加赞赏。先生初到天津时,高师曾不止一次地对其众门人弟子说:“都说八卦掌好用不好看,那是功夫不到家,你们去看看凤彩练的掌,那简直太美了。”高师晚年也曾当面评价先生:“论交手你尚不如我当年,若论演练功夫你已胜我一筹。”并将一生心血积累撰写的《八卦掌谱》(手稿原本)传于先生,为先生晚年整理《程派高式八卦掌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先生毕生习武承一脉而博采众长,他精“吴式太极拳”和“武当太极十三剑”且传人甚多;对于中国武术精品“夜战刀”和“双藤棒”等也深具功夫,但作为看家技艺,传人甚少。
先生研习八卦掌,不但明其势,而且研其理。先生常说,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源,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齐全。先天掌乃养身、健身、强身之法宝,后天掌乃防身、自卫、技击之妙术。
先生认为,先生掌是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基本功。所谓内功成式法主要练的是一个“整劲”,要很好地体现“逆中求顺”,只有把“圆圈”练到周身上下,才能出功夫。初学者“转圈”要严格遵守“二十四要”,宜慢不宜快,要逐步加快速度,慢出功夫快出手(手:指应用技巧)。而后天掌为高式八卦掌的使用方法,是实践的技术,要追求“二争力”,锻炼一触即发的爆发力。后天掌讲究“本、卸、拆、变”,要一步一步练习。练习本着本式,不仅要知用,还要知道解,即卸。练习拆手为两人对练的小组合,主要练习“知觉力”,从中体现“顺中求巧”。只有把劲力功夫和各种技击技巧结合起来,并懂得变化,灵活运用方能赢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拳取空中,形意拳取直中,八卦掌则取变中”,中者立于不败之地也,八卦掌主要靠变赢人。
先生还认为:强打弱是功夫,快打慢是功夫,以技巧取胜同样是功夫。因此练武主要看功夫。功夫者时间也,功夫不负人,功到才能自然成。
先生对习练各种器械也颇有见地。他认为:各种器械实际上都是手臂的延长,关键是把长器练短了,短器练长了,用心把器械练成自身的一部分,与自身融为一体,运用自如,意到力到,方显功夫到家。
先生性情温和,为人慈善,尚武崇德,虽艺高功深,技击手法十分精巧,“放人”常在有意无意之中,但从不以搏击胜人为能,更不恃强凌弱。他认为:当今习武主要用于健身、交友,技击是第二位的。其毕生坚持“习武健身强体”为宗旨,反对好勇斗狠。一生之中先生虽也常与人试手,但总是以技服人、点到为止。偶遇好斗者,先生也是谦让三分,一生从未伤过一人。对此,门人弟子有口皆碑,称道先生“为人最善”。
先生始在乡间务农,后进城市做工,一生与名利无争,很少出头露面。客居天津近五十年间,曾多次婉转谢绝参加各种武术团体,包括曾谢绝原天津市武协主席、天津体院武术教授刘万福先生的亲自邀请,更少参加各种武术表演比赛活动。先生晚年曾对其家传弟子说:“我一生习武传艺,唯以习武为爱好,传艺为善事,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先生视“天下武术为一家”,交友从不带门户之见,收徒总是因人施教,毕生坚持业余授徒传艺,且从不收费,更不向学生索要财物,深得门人弟子和学生的尊敬、爱戴。先生一生恪守的信条是:“传艺德为先,仁义乃为人师者之根基;学艺品为上,虚心恒性乃学艺者之本源。”先生德高望重,慕名向其学艺者难计其数,且许多是带艺投师,其门人弟子遍及各行各业,既有平民百姓,也有高级干部;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工农商学兵。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先生曾受聘南开大学任业余武术教练5年有余,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学者、教授、学生、员工从其学习拳械者甚众,可谓“桃李满天下”。其门人后学中得先生之真传、较有造诣者也不乏其人,知名者如嫡传弟子刘少臣、王书声、韩凤瑞、郝润华、杨知生、朱西良、王福岭、刘建英、刘树行等,再传弟子如葛书贤、葛书臻、戈国良、李学义、刘金旺、田庆平、赵俊德、李学民、张金和等。另外,先生在天津的门人弟子曾单独组队于1993年和1955年两次参加“北京国际八卦掌联谊会”,并在国际交流中获奖。
先生晚年返籍后,住在山东滨州市其子刘振忠家中。其间,仍致力于弘扬祖国传统武学文化,精心传艺,授徒多人,知名者如肖军、李鸧、史继涛、高国友、刘常在、孙士军等。
先生享名一世,伴随着研习传授八卦掌度过了一生,为承传和弘扬祖国传统武学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走到哪里就把八卦掌带到哪里。倾其毕生精力苦心研习,传播高义盛所传的八卦掌技艺成果,并以自己的研习实践将高师所传八卦掌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技艺高峰。其晚年更致力于总结自己的体会和经验,精心主编出版了《程派高式八卦掌谱》,使程派高式八卦掌得到了中国武术研究院有关专家的确认,从而丰富了中华传统武学宝库,为后学留下了宝贵的武学遗产;为确立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学术地位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也为沟通海内外八卦掌同门人之间的联系、交流架起了桥梁,为程派高式八卦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目前,美国北美唐手道协会、日本阪神太极拳爱好会、台湾的“台始易宗”以及香港所传广华八卦掌都因与先生所传八卦掌有历史渊源,分别与先生在国内所传门人弟子建立了联系。先生之家传弟子刘树行、再传弟子戈国良、李学义等曾于2002年和2003年应邀分别赴日本和美国讲学,传授程派高式八卦掌,亲身感受到了海外八卦掌同门人对先生浓厚的尊崇之情。
为纪念缅怀先生一生习武成就,激励后学,日(清明节),由国际八卦掌联谊会天津联络处发起,天津、山东、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等地程派高式八卦掌同门人捐资,在先生原籍村北墓地,树立了一座巨大墓碑,并举行盛大揭碑仪式。中国武术研究院、山东省武术研究院以及地、县、乡、村有关专家和领导,海内外同门捐资人、先生亲属、村民群众出席了揭碑仪式。
碑前撰文:中国著名武术家、八卦掌四世传人刘凤彩先生之墓。
碑后48名海内外八卦掌同门人勒名永志,依次为:
天津:王书生 韩凤瑞 朱西良 刘建英 王登甲
高树青 徐 丽 刘树行 戈国良 李学义
刘金旺 赵俊德 李学民 张立安 田庆平
山东:皮树强 李 鸧 史继涛 肖 军;
台湾:潘 岳 刘金玉 潘子超 蔡荣光 连万来
游腾明 张世博;
香港:邓昌成 雷汝霖 徐国栋 伍宝全 徐 标
冯森源 霍东成 温耀基 叶冠森;
日本:迁 田 登 迁 本三郎丸 奥田良一
佐佐木雅一 东美晴 池 田;
美国:文森o布莱克 凯眯o黑 汤姆o碧霄
大卫o尼克勒德 克雷斯o奎尔麦德华 。
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八卦掌联谊会总干事长康戈武先生撰写《墓志铭》,全文如下:
刘先生名凤彩字俊臣山东无棣人生于一九零八年殁于一九八七年享年八十先生自幼嗜习武技且承家传十九岁始师事近亲高义盛研练八卦掌历九年得其真传妙悟技理掌艺精绝尚德重义处事谦恭艺成后客居津门执教五十载授弟子百千先生毕生弘扬八卦掌晚年更主编高式八卦掌谱益中外同好为后世流芳仰先生师表忆昔日交游谨撰此铭以志敬慕。
资料搜集整理:杨海龙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