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践活动报告社会实践报告600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关于幼儿园教师社会实践的报告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9:13: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关于幼儿园教师社会实践的报告.DOC
官方公共微信幼儿园开展公德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银河幼儿园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一)是顺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新旧体制交替的转型期,知识经济的来临,创新思维的要求,“地球村”观念的融入,知识经济世界的竞争,国家和政府与时俱进的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和发展目标,这对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幼儿的道德素养、综合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幼儿园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园是常州新北区一所新办园,办学时间还不到十年,但是在新区区政府和社会事业局的关注和帮助下,我园全体师生通过集体的不懈努力,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继续打造新北区幼儿教育的品牌,树立好榜样示范作用,还要在原先的省示范园的基础上不断前进,需要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养,公德素养,创新思维等。我园处于常州市城北开发区,园内现有的四百多名幼儿,分别来自城区、乡镇和外来工作人员家庭,所处地域人员较为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生源层次多样性,在一些幼儿中存在着不讲文明、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制约其一生的发展,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跨步发展。塑造一个文明的幼儿就是塑造一个文明的幼儿园,塑造一个文明的幼儿园等于倡导一种文明新风尚,所以公德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幼儿园开始。
(三)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培养完整幼儿的需要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也曾提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近年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者也呼吁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幼教界占领着统治地位的课程观是把课程看作我们老师要教给幼儿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或不依赖于具体学习者而存在的客观知识与价值体系。往往把常识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画上等号,忽略了幼儿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看不到幼儿作为一个完整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认识不了学前期对于幼儿在习惯,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养成的重要性。
目前幼儿大都为独身子女,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这些“小皇帝”们的健康成长更期待优秀的道德品质,所以,提倡行为文明、道德文明从出生抓起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幼儿由于年龄的局限,其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很不完善,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程度较大,对于事物的判断往往取决于成人的价值观,从而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极易影响幼儿。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幼儿实施公德教育,再通过幼儿把公德教育展开去影响整个社会,最终形成一种系统的道德,塑造社会文明风尚。
(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园地处常州新北区,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城市与农村的结合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机会。“九五”期间,我园深入开展了“激发幼儿爱家乡情感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开发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合理充分利用区域性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教育系列活动操作体系;在新北区社会倡导帮困活动时,我园抓住教育机会,在幼儿园中形成“一帮一”助困体系,不光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且通过活动的组织过程教育了幼儿;在“社区、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验、做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教科研经验丰富的骨干队伍。
在课题开题前,我们对教师、家长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全园上下对公德教育研究形成了共识,课题研究取得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团体机构和上级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好评,这些有利条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课题的界定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公德: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同个人私德相对。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德教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强个体或全体社会精神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建设。主要包括::①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确保公共安全。②确保公共安全。③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环境。④遵守公共生活道德。
“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幼儿公德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幼儿园通过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方面的教导,塑造幼儿爱集体,爱祖国,懂得分享,遵守集体秩序和规则等“社会”知识情感,使得幼儿朝着自立自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同时引导幼儿与父母互相影响,一同抑制和排斥周围不文明言行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与社会风气,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形成道德建设相互循环影响,达到共同提高状态,最后实现区域性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依据
(一)法规政策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了包括公德教育在内的课程教育组织、实施的权利和责任范围。
2、在幼儿园“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研究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准绳和导向,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合。幼儿园公德教育同样可以当作一门课程来组织实施。一线幼儿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类资源,创造性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德教育计划,促进幼儿的发展。
启示: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课程组织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2、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关键期理论: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外部塑造的结果,而是由内向外拓展的建构过程;3—6岁是幼儿心理成长、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内在态度、自我概念、性格习惯,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及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提倡行为文明、道德文明从出生抓起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
启示:教育要抓住幼儿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公德教育课程:幼儿园公德教育活动设计应能正确组织创编教育情境,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育活动应有一定的弹性,给幼儿足够的空间,既能适应幼儿的公德素养发展,又具有挑战性,并使幼儿获得成功。
4、皮亚杰同化顺应理论与公德教育: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皮亚杰的结论是:任何认识活动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作用,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不断顺应于外物,外物又不断地同化于认知结构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启示:幼儿园在组织实施公德教育时,要注重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与机会。一线教师要重视外界环境对幼儿的同化价值。
四、研究主要内容
(一)探索、研究“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公德教育的内涵、价值意义、基本理念。
(二)研制开发“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公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评价的操作范式。
1、公德教育的目标研究:建构课题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幼儿发展目标、辐射目标)→领域目标的目标框架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3—6岁幼儿道德品质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探讨。
(2)形成行为规范的分析研究、良好意志品质的分析研究、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分析研究。
(3)“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从成人→孩子→成人的最佳互动和有效影响。
(4)研究幼儿形成正确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5)探究分年龄段幼儿的公德行为养成的评价标准。
3、公德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
(1)培养幼儿积极讨论交流,增加幼儿相关知识经验的研究
(2)安排定期的公德“小卫士”事迹讲述、表扬活动,激发幼儿培养公德的兴趣和热情的研究
(3)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公德意识的研究
(4)对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实践研究
(5)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公德活动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
(6)培养幼儿爱家,爱幼儿园,爱国家的集体荣誉感的方法的实践研究
(7)家庭、社区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探讨
4、幼儿公德教育的评价研究: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研究:成长、发展足迹、公德“明星”操作范式研究。
(2)幼儿公德教育发展领域学习评价指标设计研究
(三)培养教师公德教育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的教师专业化品质的研究
(四)在塑造一个文明幼儿的基础上塑造一个文明的家庭,再从塑造一个文明的家庭推广到倡导区域性的文明新风尚实施理念的探讨
(五)公德园所文化及班级文化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主要运用于理论研究阶段,对“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公德教育内涵、原则、特征、基本理念支持及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个案法:主要运用于实践研究阶段对话活动,社区活动设计、组织形式、评价操作等研究。
档案法:主要用于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幼儿公德方面成长、进步的记录以及教师相关研究资料的归档。
经验总结法、教育统计法:主要运用于总结研究阶段对公德教育成效的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总结相关课程、活动经验。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学习,更新观念
在此课题实施中,一线教师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自身素质、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经验都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个知识的获得。因此,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观摩,丰富教师对于公德教育的经验。
(二)根据课题开展的实际需要,本园立足实际,成立了课题研究梯队
课题研究小组,分为园课题组一个,主要统筹全园的课题的目标计划的制定,统筹实施过程,以及课题相关的培训等;年级课题小组三个,主要在园课题组的指引下,针对本年级组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实施策略。
园课题小组成员:
园课题组组长:何&斌
副组长:薛丽娅、徐志国、陈美英
教研执行组长:徐志国
年级课题组成员:
大班组组长:朱静波&&成员:大班全体教师
中班组组长:王&静&&
成员:中班全体教师
小班组组长:蒋皛洁&&成员:小班全体教师
(三)多方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以及社会群体机构的资源,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借助社区教育的力量,积极开发社区资源,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涵。
(四)举办“课题沙龙”
幼儿园将在今年特别推出教师“课题沙龙”活动,多次邀请姐妹幼儿园的老师共同参加我幼儿园的“公德教育研究研讨会”、“年级课题组研究报告会”、“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成果展示会等主题学习交流探讨。
七、课题研究过程与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
(二)各研究阶段时间划分、实现目标、研究内容
第一准备阶段(2005年2月—2005年3月):
1、确立实验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文献探究、理论学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与资料,以及现代公德教育的理念,为拟订具体实施方案打下理论基础。
3、讨论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
第二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4月—2006年10月):
1、进行公德教育活动内容的实施,开发公德教育活动方案,开放研究性活动,边实践边积累,加强探索,主动宣传。
2、组织讨论,学习有关理论,对阶段成果进行整改,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第三总结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
1、对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评价。
2、汇总资料、对成果进行梳理和逻辑归纳
3、汇编活动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4、编印课题专辑,总结经验。
5、准备课题结题工作
成果:公德教育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课题研究专辑;配套的音像资料等
八、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一)形成了对幼儿公德教育基本理念、内涵及基本特点的认识
1、公德教育课程理念
通过把公德教育在幼儿园中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丰富幼儿的公德知识,树立幼儿的公德意识,萌发幼儿的公德情感,提高幼儿的公德能力,培养幼儿的公德习惯,发挥幼儿的公德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公德环境中成长,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幼儿成为影响成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幼儿的道德实践影响周围的成人,与成人的道德建设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促进区域性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2、公德教育课程内涵
(1)以培养幼儿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社会性课程。
(2)以追随幼儿知识经验和活动体验为主的,高开放、低结构、重过程、优结果的课程。
(3)课程倡导创设积极、和谐、鼓励、健康、支持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与幼儿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的、促进幼儿自我主动参与的、实现教育目标所必要的体验式活动方法。同时支持幼儿创设自己的公德教育环境,展现生活经验,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体验进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机、随地的感受和体验公德教育,由其中获得的快乐滋生自信与成长。
(4)通过对本园实际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新北区和银河幼儿园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体系。
(5)在活动中,师幼互动,幼儿、老师、家长与社会人四位一体不断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的课程。
3、公德教育课程特点
幼儿公德教育课程具有动态性,这是由课程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我园每一个班级都有关于公德教育课程的子课题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周密计划,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都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这是课程活动计划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每个教育活动都不是依据教育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目标不断更新,内容不断调整,形式不断变化,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形成了公德教育积极互动的过程,幼儿在这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经验,产生最近发展区,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公德的认识不断加深,行为、习惯和意识品质不断提高。
幼儿公德教育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课程面向每个幼儿的社会公德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的认知和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面向幼儿的整个生活世界,针对幼儿生活的变化而科学调整。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既有老师预成的教育内容,同时也关注幼儿园内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体验及兴趣需要,生成新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公德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方方面面。
“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幼儿公德教育课程不光是提高幼儿的公德意识,培养其公德行为习惯。而且还要体现一个“拉”字,这就是课程的辐射性目标,达到成人→孩子→成人的最佳互动和有效影响。通过幼儿的公德表演,幼儿的公德意识体验等活动为突破口,影响更多的社会人,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作积极的努力。
4、公德教育课程中的儿童观
(1)幼儿的自我意识、集体感、同情心、感恩情绪以及分享行为已经开始形成,并且有为他人服务的内在意识。
(2)幼儿的个性具有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自主发展的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3)幼儿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心理素质(核心:道德(特别是公德))的培养。
(4)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渴望自主,有不同的智力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他们好奇好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5、公德教育课程中的课程观
(1)幼儿园课程不仅有显形课程,也有隐性课程,不仅要关注幼儿认知的发展,也包括健康、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应树立整合观念,将各项活动有效牵引到目标之下。
(2)幼儿园的课程应从本地区、本幼儿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灵活执行。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发挥幼儿、家长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作用。
(3)幼儿园课程应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课程应为幼儿创造自我展现和充分探索环境的机会,是幼儿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4)幼儿园课程应该更多地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二)开发了幼儿公德教育的操作体系
1、目标构建
(1)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实施、评价的依据。以往在目标制定中,我们幼儿园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教材中的领域目标进行合并,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在幼儿公德教育课程研究中,我们对幼儿公德发展、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了幼儿公德教育发展总目标和公德发展分类及各年龄段分类目标。幼儿公德教育目标要通过领域学习、游戏活动以及园内外公德相关教育活动等得以实现,而各领域活动中又包含幼儿公德方面的发展,因此,将领域目标与公德发展目标两个纬度进行整合,形成了操作性,可检验性较强的领域“幼儿公德教育”目标。
(2)在领域幼儿公德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制定、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求除认知外,增加和公德相关的情感性目标。另外,根据预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幼儿公德发展中长期目标为方向,不断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认识,需要,接纳幼儿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发展目标来调整和完善教师的预设目标。兼容并蓄,既关注预成性目标,同时又注意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构建了从总目标——公德教育分类目标——各年级分类目标——领域学习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的完整课程目标体系。
附:幼儿公德教育发展目标逻辑层次图
&&幼儿公德教育发展总目标
教育领域总目标←→分类目标
&&↓&&&&&&&&↓&
年级段目标←→年级段分类目标
↓&&&&&&&&
学期目标→教学活动目标
2、内容选择
我们以幼儿公德发展为价值取向,从落实教育目标实际出发,因园制宜,进行研究编制,即关注专门性的公德主题教育活动,又关注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节日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公德特色教育活动内容的创编。在公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时,周密考虑,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和可行、真实、科学。使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可接受性原则
开展公德教育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具有明显差异,充分仔细地筛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出相应教育目标。
(3)渗透性原则
新《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内容要和生活,社会环境特别是社区环境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社会文化、社会公德环境教育努力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家庭、社区等教育因素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4)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当代的民族文化比历史的民族文化更丰富多彩,进步昌明。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幼儿园道德教育应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符合时代新需要。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要求。
3、组织实施
采用何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将公德教育课程内容有序系统的落实到幼儿身上,这是实质关键性环节。通过对制约幼儿公德发展因数调查及对教师课程实施中问题的收集,我们对“幼儿园公德教育档案”“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大型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生成公德教育课程的应对”、“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进行了研究。
(1)幼儿园公德教育档案
为了塑造幼儿园公德教育氛围和教育情境,我园在实施幼儿公德教育过程中相续出版了园内刊物《银河幼儿园幼儿文明手册》、《家长文明手册》、《教师文明手册》,在幼儿园园所环境中张贴文明言行标语,建设文明言行提示牌,建立师生及家长文明格言交流栏。还专门建立了《幼儿公德发展记录表》,《教师公德教育研究资料库》,这些材料建档管理,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2)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
是指各班级为实现幼儿公德教育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专门设计组织的日常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形式灵活多样,班级各有特色,成为落实幼儿公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活动中班级开展的“公德”发展特色教育活动如:
大二班:“今天我帮助了谁”、“我和谁分享了”、“谁是小雷锋”幼儿自行记录薄等,活动虽然在规模和深度上微不足道,可是它取材于幼儿现实生活,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意义和很大的影响。
中一班:“公德”礼仪小明星,“公德”小小升旗手、“环保小卫士”、幼儿感恩教育,通过系列活动——幼儿采访爸爸、幼儿一日保护蛋宝宝、听爸爸妈妈讲那过去的事、亲手做件礼物送妈妈、我给爸爸妈妈洗洗脚等,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合理而且具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适合幼儿年龄特征,所以活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向幼儿灌输道德教育。
小四班:“我是好孩子”、“争当小值日生”、“我爱我家”等系列活动。小班的幼儿年龄最小,其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微薄,对道理和价值观还不能理解把握,所以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直观化,幼儿更能理解,并慢慢实践于日常生活。
(3)公德教育文化节日活动
将公德教育课程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的文化节日活动相结合,抓住教育锲机,并渗透以节日的快乐气氛,使师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为公德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这也是我园课程实施的一大特色。如在“三八”妇女节举行家园表演活动,教育幼儿要尊敬和爱戴母亲,学会感恩;在“3.15”节日中我们教师组织讨论活动告诫幼儿不能欺骗别人,要学会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国庆节,幼儿园通过系列庆祝活动,激发幼儿爱家,爱幼儿园,爱祖国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4)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公德教育
我园开展公德教育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家庭两个有限的环境,积极拓展外部环境,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更加具体形象的公德教育,并通过幼儿的行为去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在公德教育课题开展过程中,我园参加了05年常州市妇联与麦当劳联合组织的社会实践,15位身穿由老师们绘画的公德行为图案广告衫的银河娃娃们在市中心热闹的商业街上穿行并请支持者签名。引来路人的啧啧称赞;我园与每家玛超市建立合作基地,开展购物活动,倡导文明购物,在2006年暑假开展了“使用环保布袋,拒绝白色污染”的大型签名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的效益。
(5)公德教育活动实施的要点
①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最佳互动。
②如何让幼儿通过认知、形成体验、内化为自觉行为。
③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持之以恒,避免说教。
④切实可行,从小事做起,从幼儿身边的事做起。
⑤让幼儿影响成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4、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据此,我们认为幼儿园评价的目的并不是给幼儿排队,区分高低,而是让老师了解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适宜性;发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过程,建立一种有效的课程反馈、调整机制,促进每个幼儿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注重评价的情境性、过程性、多元性
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指出:把评价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在真实的生活和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幼儿公德意识和行为发展不但要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还体现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注重评价的情境性、过程性、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元性。鼓励幼儿自评和互评。将质化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幼儿、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
(2)公德教育中的几种评价操作形式
①幼儿成长足迹
此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是由老师、幼儿自己、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形式。整个评价体现了幼儿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纵向的一个记录过程,突出幼儿的自主发展和幼儿的主动活动状态,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和家长定期对幼儿进行公德教育方面的观察,并用书面语言、照片、图示等形式进行记录,随时根据幼儿的公德表现,不断丰富成长记录内容。
②个案追踪
它是把被试(被评价幼儿)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比较,关注幼儿在课程影响下的成长和发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并关注由此引起的幼儿变化。这种评价充分考虑到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中不会对被评价者造成压力。
具体操作方法: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表现,选择个体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及调整教育策略,在跟踪教育指导饿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积极谋求家长的配合,共同关注,引导幼儿的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
③教育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该评价是在教育活动中对活动本身的评价,其主体可以是指教者本人也可以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和课题指导者。对于指教者本人其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况,以便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控制,缩小活动过程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对于后者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课题实施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践困难,有助于对课程的调整和增强教师公德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操作方法:根据评价目的的制定教学活动观察分析表,在主题中,对教学设计以及活动设计、目标把握、师幼互动、幼儿是否自我认识等问题进行观察评价,了解公德教育实施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关培训内容。在评价中学习,让评价活动成为幼儿公德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有效的促进了幼儿、教师和园所的发展
1、幼儿公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早期人格素养和完整
幼儿公德教育具有培养完整、健康、优异儿童的价值取向的课程。其构建实施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由于教师和幼儿是构建课程的主体,因此课程又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其价值取向明确的目标体系,形式丰富的公德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促进幼儿公德意识和行为由外在鞭策发展转换到内在自主性发展的学习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为幼儿创造了可以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课程“跑道”,一批批幼儿在课程中萌发了自律、自评、自立的早期公德素养。
幼儿部分公德教育内容一年测试结果及分析:
(对大中小班三个年级各100名幼儿,进行终结性目标达成度评价)
表:三个年级段幼儿公德发展评价(%)
较好分享行为
较强集体意识
遵守纪律规则
分析:从以上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大中小三个年级段的幼儿在分享行为、集体意识、懂得礼貌、遵守纪律上通过公德教育后百分比都有明显提高。说明幼儿公德教育有助于学前期幼儿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
幼儿公德教育个案观察与针对性培养(略)
2、公德教育课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课程观、儿童观的转变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直处于被动执行课程的角色,课程的大门对教师是关闭着的,课程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公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园研究为一线教师揭开了面纱,开启了通向课程的大门。一线幼儿教师开始深层次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幼儿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她们在新纲要的指引下重新审视课程的价值,反思自己的教育,重新认识幼儿。在公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师幼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关系。同事间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幼儿园的团队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家长、社会之间的交流同时得到了扩大,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幼儿教师在创造课程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成为全新的教育者、自主的教师、快乐的课程时间者,幼儿公德发展的引路人,她们在公德教育中不断成长。
(2)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题给教师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的动力。在幼儿园课题组的引领下,教师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园有75%的教师参加了本科学习,已有四名本科毕业,研究促使一线幼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停思考,研究教会了她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改进,反思和自我评价正成为我园领导队伍和教师最重要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课题研究经验,如:课题选题要领,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实施过程以及课题报告的撰写等,这为教师成为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教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幼儿公德教育研究促进园所整体工作的提高
公德教育课题的研究使我们重新审视园所定位,师资培养,进一步挖掘幼儿公德教育与园所发展的内在联系,思考如何将公德教育理念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家长工作、后勤工作等方方面面,形成以公德教育为核心的园所发展系统。
近两年的研究为新北区年轻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夯实了教育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幼儿公德教育为核心的亮丽的示范性、幼儿园文化风景线。使幼儿园高质量的通过了江苏省、常州市示范园的再次评估。银河幼儿园已成为常州新北区特色、优异的幼儿园,是新北区以及周边地区人民首选的幼教品牌园所。
八、课题的反思与展望
1、幼儿公德教育课题研究历时两年。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过程性研究和活动的开展,收集了众多的研究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评价,提升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还有进一步学习提高。
2、公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教育工程,第一批研究的幼儿对象已经陆续离园进入小学,怎样把公德教育的范围扩大化,把对幼儿个体的公德教育在幼儿离园后继续实施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3、课题研究中对幼儿的公德教育较完善,对于课题的辐射目标——“小手拉大手,朝着文明走”,如何优化实施,达到区域性公德氛围的形成,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4、幼儿公德教育课题是开放性、动态性、连续性的课程,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研究并未因为课题结题而结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在下一阶段将重点对幼儿美育领域学习和社会性行为发展进行整合性研究,力求创造出更富有园所特色的幼儿公德教育课程内容。
本课题研究不知不觉中进入结题工作,为时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幼儿、家长、教师、领导以及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他们帮助此课题不会这么顺利结题。
在此首先感谢市妇联相关领导给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活动建议;感谢我们的幼儿,在课题研究中积极配合老师教育,不断进步,并且用自己的表现影响着社会人;感谢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我们课题实施的舞台和公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力配合支持;感谢众多家长在幼儿园开展课题中一直关注课题的进展,提供充裕的资源;特别感谢我们一线教师们,两年来默默无闻的学习、研究、探索、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感谢……所有支持公德教育的人。
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正由于你们的参与,“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幼儿公德教育课题研究才取得较好的成绩,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因为你们继续的支持,我们社会风气会更好!愿此课题研究成果能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幼儿园开展公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实践报告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